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有企业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促进国民经济的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各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取得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这些都是得益于经济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指导作用,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经济管理的作用,使得国民经济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不断的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各个国企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并最终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经济管理是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能够保障国有经济管理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协助和补充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实行的是一种以国有基础型产业为主导、以各区域性的国有经济来协助和补充的具有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中,经济管理可以对国有经济发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通过协调各区域的产业发展结构,完善国企的经济管理体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
二、目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比较长,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较多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难转变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反应过于迟钝,无法根据市场环境及时改变经济策略,根本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新形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才能够使得国有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
科学的决策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不少数的国有企业都仍然采用传统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基本都是由国家或政府直接任命的,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企业管理经验,国有企业又缺乏民主决策的氛围,导致经常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重、经济收益低
近些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和转型,但是原有的一些弊端和包袱无法一时之间给予解决,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主要包括退休人员的福利费、医疗费用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在市场竞争中都占据着市场垄断地位或者市场优势地位,这样长期以来使得国有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不足,一旦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以后,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经济效益日益低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员工责任心不强
守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混乱,论资排辈等现象比较普遍,很多有能力、会办事的实力型人才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人才并不能人尽其才,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都只是浮在表面的样子工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大部分职工在收入方面都呈现平均化倾向,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福利,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得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和骨干都逐渐流失,剩下的那些人整体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人才资源日益稀缺,最终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原则
1.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管理不仅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在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实现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民主和集中的统一管理,既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权益,又要加强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内部步调一致,更容易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目标。3.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因此,必须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保障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4.坚持稳定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外界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去转变,既要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新的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强化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创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跟随市场的步伐,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首先,国有企业的领导要带头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集体意识;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体系,各层级之间要分权管理,职责明确、层次分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不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灵活的应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创建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体系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避免各种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国有企业中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式决策方式必须摈弃,采用科学化的合理化的民主化的分权式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及相应员工的职责权限,提高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性。其次,在有效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权限之后,要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国有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决策经验和管理手段,重视培养人才,致力于提高员工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政策,还要求管理模式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为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政企分离,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此外,国家还需要加强国有经济的宏观调控、监督监管和政策指导力度,确保国有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最后,要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通过查找、发现、分析和解决国企目前经济管理的问题,逐步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为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4.强化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根据本人实际完成的工作成果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评价其工作技能和水平,并将考核结果为员工的薪酬决策、培训规划、职位晋升、岗位轮换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其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增加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并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要相辅相成,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决定。最后,要加强培训力度,包括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义务和权利,提升员工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应当要与时俱进,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国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积极的践行创新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确保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改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必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技术性含量较低等[1]。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这就需求国有企业必须要是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2.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的落后了,这也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并且在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管理层的积极管理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发现更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必然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那么都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进而实现社会、企业、客户、员工共赢的局面[2]。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创新,即在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发展的方向放置与全球竞争当中,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外部环境,不断的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这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的增强,进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样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计,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工监督的经济管理模式。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机制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管理机制会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对经济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要保持经营自主权,同时还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自负盈亏,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即能够放开手脚的依法经营,从而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3.对核心竞争力管理进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1.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1.2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二,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其三,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
2.1 认真抓好主业的生产经营
主业是企业主要的、基本的业务或产品(商品),一定要认真抓好, 但主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搞好主业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一是抓品牌,争创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品牌是无价之宝,要有创新精神,有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创新才能出好品牌、名牌;二是抓好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好产品质量,以质量为中心,有了质优价宜的产品,企业才有竞争力。
大胆开展多种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需要与可能一致的原则,努力搞好主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争取抓一种成一种,抓一片成一片,看准一些,量力而行,一时看不准,或市场需要但企业无力办的就不办。目前许多企业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仓库、场所、设备、技术、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必须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在发展主 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如房地产业、种养业、酒店餐饮业、租赁业、加工业、旅游业、贸易业等,可选择1-2个行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其形式方法应灵活多样,独资、合资、经营、股份合作均可。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我国有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环境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也不论是经营主业或多种经营,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大范围、多领域、高水平的竞争中去。要把这些引导到国际市场上,积极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掌握信息,既慎重认真、又勇于开拓。企业进一步开放、扩大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胆开创。
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河南崛起鹤壁腾飞千载难逢的奇迹,对企业来说,这是发展自己、提高效益的良好机遇,应抓住这一良机,投入到这一潮流中去,以内容、规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的开发,谱写企业新篇章。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企业不管搞主业或搞多种经营要在竞争中取胜,靠什么?一靠质量好的产品,二靠品牌,三靠服务。服务是赢得顾客与效益的重要手段。
3 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3.1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2 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3.3 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3.4 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第三,要充分发挥出党委的核心作用,对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间的关系加以妥善的处理,使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国企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根据国企的实际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吸收各种有利因素,敢于创新,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最终使其经济效益得到切实地提高。综上可知,国企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应做到不拘一格,要在探索中发展并加以创新,最终实现做强国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10(8).
[2]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7- 04
0 引 言
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中,包括多项管理活动,其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存在,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其生存与发展也日益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适应恶劣的竞争环境。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重点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的相关活动与管理,包括购置、融资、资金流动以及利润分配等等。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原则进行的有效的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主体来分,财务管理可分为多项内容,包括宏观、部门、公司以及家庭等等。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对财务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诸如成本与利润等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国有企业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数据。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首先,需重视综合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权力逐级分化的特点,各个部门或层次分工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会不一致,有些重视价值管理,而有些又会重视劳动要素管理,因而要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要重视企业与财务管理间的联系。财务部门需重视企业的收支并需要有一定的权限,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第三,企业要重视管理的效能,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以便实时了解和调整企业的相关活动与决策。
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
现阶段大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看到财务管理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财务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只有通过鼓励和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业务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也缺乏积极性,只是开展日常工作,记录相关的经济数据,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者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也相对不规范,这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都相对落后,并不能规范管理活动,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都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其财务管理的情况更加混乱。
2.3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强,没有主动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也相对缺乏,知识功底不够扎实,这大大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的展开都是依据领导的意愿,在上级的约束下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无法跟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没有主动建议领导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第二,要实时了解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得来的稻菁笆钡髡财务管理方法;第三,要仔细核算数据,能否精确了解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发展;第四,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交易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合法经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财务管理水平高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好,这也是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股份盈利,根据股东的投入与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维护好债权人与股东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企业发展。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能够让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加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通过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4.1 管理层面
(1)推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这样能够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合理利用和分配企业的资源。通过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计划于战略规划。当然,要推行预算管理,还需要了解实际的市场情况,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盈利的目的,制订成本控制计划,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加强资金管理。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资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金的使用,将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严格把控各项资金的流动,避免企业产生资金使用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3)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目前,有少数国有企业采用一些信息化技术,改变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发展到网络管理的阶段,最终逐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首先是应用一些生产经营类软件,通过数据显示,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将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结,包括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分析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
4.2 人员层面
(1)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仅自身要具备很强的效益观念,还需要给员工灌输这一理念,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便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培养和教育等方式来转变其理念,确保其高效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也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的会计工作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候,由传统的核算型为主转向管理型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首先,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考虑进绩效考核。企业的培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其次,要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其能够具备及时分析现有的市场情况的能力,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最后,要努力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并且为信息技术高的人员提供较为重要的岗位,以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能够有效进行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4.3 其他层面
(1)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效率的高低。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管理与核算都能让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反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核算与管理都是从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会计活动中产生,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想实现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开展会计工作,实时记录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根据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与核算,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密不可分,并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很多时候财务人员都需要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作为会计管理的依据。但是,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阶段,这两者的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需要将会计管理与核算职能有效结合起来,确保高效开展会计管理活动。
(2)科学选择企业融资方式,减少风险。目前大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有些企业的利润已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这让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国有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负债的压力。尤其是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极为慎重,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改革适当给员工一点股份,以此来推动员工积极工作。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向外筹集资金,在提高企业资本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诸多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要确保企业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就必要要有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核审批制度,不管是内部审计,是报账拨款,都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审、业务会审与重要决策会审的重要性,并为此建立完整的制度,将其作为内控系统的内容来推行管理。最后,要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适当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能够有效体现企业的内控机制,也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让领导得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壮大企业的实力。
5 结 论
总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需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很强的财务管理的意识,跟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此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让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宁.试谈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5(4):211-212.
[2]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3-5.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经济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保障,国有企业只有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重“效益”,轻“质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另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过大的干预,制约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严格,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还比较匮乏,业务知识单一,综合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马虎大意,敷衍了事。另外,对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它关系到企业资金安全,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执行,进而影响到经济管理水平,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国有企业各部分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屡见不鲜,许多问题都是在发现后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以至于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到经济管理效率。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重视服务,将“经济效益性的理念”向着“服务性理念”转变[1]。另外,政府必须放宽权限,加大宏观调控,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管理,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专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首先,企业必须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在经济管理中对经济管理风险的认识;其次,企业必须对外引进专业、有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外联系,学习他人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经济管理人员出国深造,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供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健全经济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必须建立监督机制,企业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要购买的设备要实行上报制,得到允许后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方可购买,同时要进行市场采访,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进而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再者,企业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2]。另外,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容形成一种竞争,进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信息的贡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
(五)提高经济管理的风险认识
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水平,而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一旦企业经济管理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在风险管理的时候,要立足以市场,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确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安全,保证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3]。
(六)加强预算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观念水平较低
在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中,虽然引起了国家和政府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高度重视,并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有效的结果,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在对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经济观念的水平依旧较低,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制约。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经济进行过度的干涉,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对国有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约。[1]
(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意识的薄弱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有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稳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可以将员工进行有效的凝聚,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而且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向导的作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就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国有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稳定发展。但是,在现如今许多的国有企业中依旧没有建立稳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从而制约了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不足
现如今,我国某些地方的政府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以及规章制度并没有进行健全和完善以及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严重的协调性。当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时,才会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并没有超前的管理意识和预防措施,使得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断增加。
(四)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落后
从我国国有企业现如今的经济管理模式来看,虽然我家政府已经形成了我稳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情况下,使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的法制化管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许多地方的政府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对国有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和改进,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并没有对新形式的发展需要进行满足。
二、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要想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严格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进行充分的发挥。同时,国家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要求,将国有企业自身能够进行优秀管理的企业交给企业本身进行管理,国家政府只需要对该国有企业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以及整体上的把控就可,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在政府以及企业的共同管理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加强我国国有企业的文化意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要想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意识,就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提高。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工作人员作为企业的主体,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采用激励的方法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内部要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考核,并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较强的企业文化意识,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以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更新和改进,摒弃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在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不断地加强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对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机制进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首先,国家和各地方的政府就必须要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高度的重视。其次,要建立三方管理的协调机制(政府、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最后,通过三方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同时,各地方的政府要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监督,并根据监督的情况建立国有企业在发生问题之前,之中以及之后的经济管理机制,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2]
(四)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在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要将依法治国的理念实施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得依法管理落实到实处。同时,各地方的政府还必须要对国有企业的社会化以及行政化进行不断的推进,对行业组织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管理进程。
(一)经营管理模式待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待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和总量性矛盾将相互交织,从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不断衍生出新问题。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属于传统行业,缺乏对具有活力的价值创造体系、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市场化经营理念的足够认识,创新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也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一些国有企业存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时间差、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与强化、经费统筹和实时成本监控未能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或多或少影响企业主体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的进程。以长远、辩证的眼光来看,我国经济空间庞大、动力强劲、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丰富管理手段,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不动摇,圆满完成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项国家和社会同时赋予的使命。
(二)成本核算意识待加强和资金资源利用率待提高成本核算是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之一,主要包含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三大方面内容,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的总体控制、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基本要求与任务在于根据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及时而正确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从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同时,成本核算工作应当满足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竞争的特定成本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为成本费用控制、产品定价、绩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据或行为参考。国有企业兼具公共性和服务性,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繁重且错综复杂,目前,某些国有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和经费管理经验,在经营活动中未能充分利用所获得的各项资源,对直接人工、采购成本、外协费用等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存在动态成本管理与监测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方法创新性不足、成本核算对象分类不具体、成本信息传递滞后、间接费用分摊方法不够合理等现象。因此,经济运行分析所需的数据材料基础薄弱,财务信息与实体经营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较弱,无法真实且完整的反映资源消耗情况,浪费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成本费用率常年居高不下,严重时可能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业务风险、或直接导致决策层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数据支持与经营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依赖于传统成本会计系统,成本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进度缓慢,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程度高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了历史账簿资料的准确性,影响数据资源一体化,为建设成本数据库带来难度。
(三)经济运行分析待深入和业务能力水平待培养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只要做好财务数据统计和分析即是完成了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其实不然。财务信息是企业过去和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客观分析企业经济形势的基础,而经济运行管理工作是一种以各项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针对过去及当前时期的经济运行现象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针对未来的运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其本质在于建立一套包含组织、流程、规则和标准的逻辑模型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精细化管理,需要科研、生产、财务、市场等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财务信息和统计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经营风险,需由研究人员结合业务实际情况,评价、观察和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和破坏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和措施,从而确保阶段性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负责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项目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与管理经营层面沟通频率不高,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理解不够透彻,体现到具体工作上,则是对企业的经济形势判断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提出的建议与措施不具备前瞻性、与实际经营活动脱节,无法真正发挥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获利能力增强、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
二、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第一,将各部门对企业整体经济运行水平的贡献与影响纳入绩效考核,并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全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准确把握影响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决定性因素,提出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水平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各部门开展自检自查专项活动,以阶段性经济运行分析结果为依据,发现问题点并提出下一周期的改进措施,及时反馈落实进度,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工作;第二,规范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将经济运行分析、经济绩效考核等内容融入企业各项日常管理与经营活动之中,有序推进提质增效专项活动,定期对企业的经济运行水平进行评估,及时就重点难点问题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研讨工作,提出解决方案并落实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与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第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企业发展路径,完善资源配置方式,营造良好改革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始终致力于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系统性梳理企业的差异化资源与能力、就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做深入详细的战略分析,明确不同阶段的定位和经营目标,选择总体发展战略,制定适应性与可行性兼具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二)完善优化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第一,充分重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明确成本控制工作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将原本复杂繁琐的系统化工作分解到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中,层层分解指标,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推动成本管理向目标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聚焦全员、全要素、和包括报价、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在内的全过程成本管控;第二,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市场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目标,将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管理、成本项目设置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管理等内容纳入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积极探索金额管理、项目管理、数量管理等多维度控制方法,遵循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根据自身规模与发展水平,参考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在选择最利于成本控制的一种或多种成本计算方式的基础上全面反映企业成本核算情况;第三,着力优化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制度,强调原始凭证作为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完成的合法书面证明的重要作用,对其基本内容、填制要求、接受传递、保管使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操作方法作出详细规定,保证成本核算基础环节的有序高效运行;第四,参考以往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过的突出问题,加大企业预算管理力度,将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兼顾企业生产能力,以效益优先、总量平衡、积极稳健为原则,按照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认真组织落实预算计划,尤其是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需结合项目完成情况实施资金跟踪问效。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设置预算管理日常记录簿,详细记录预算额和实际发生额的对比,对于差距较大的情况需具体描述费用变化的原因,并收集证明文件,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第四,将现有财务职能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配置,创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依据不同层级和岗位工作需求,采用权限控制程序实现分等级的财务数据与资料共享。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例 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继承铁道部的贷款和债券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营收入证券化的现实路径与选择 以A公司为例浅析如何改进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以DM公司为例浅析国有企业执行力建设 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研究 论企业经济行为的刑法规制 政府主导下国有企业合并行为的反垄断申报法律规制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 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策略分析 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 论加快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浅议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于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Sun Chunxiang. NDRC: Railways Fares Will not Go Up, or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ricing. http://.cn/txt/2013-03/23/content_28334970.htm.
Legal Regul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Behaviors:
A Case Study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Zeng Zhimin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体制下,各个国营、民营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改变管理体制,采取由董事会管理企业,有的企业还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来实现标准化运作。这样使经营权和企业的所有权分离开来,传统的以ORE,即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不适应当前企业格局的变化。必须要推陈出新,寻找适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独特的一套体系,由此经济增加值考核方式应运而生,灵活的运用在现在的国有企业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明确经济增加值的内涵,针对其特点进行考核策略分析,运用EVA的运作的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政府的负面干预,提高国企竞争力。
一、经济增加值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经济增加值的提出是在1982年,由美国的思腾思特公司研究发明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只有在创造了价值的前提下,才会真正让投资方谋取到财富。由此分析,要想知道一个企业是否创造出业绩,要看价值创造的多少。如果利润超出了资本成本,则我们说企业生成了价值,反之亦然。那么怎样才能计算出经济增加值呢?有关专家认为企业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通过这一计算方式能够很快的明了企业的业绩亏损与盈利状况。
企业的总资本有两个来源:分别为股东和债权人。无论是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要求投资就要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既然利用了他们的资金,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回馈给投资者。通过来源我们就可以很细致的把总资本分为股权资本及债务资本,组合成总资本成本。
通过总资本成本的运作,能够得到的利润就是税后净利润。企业可以把这些利润分配给投资的股东和债权人。
我们通过这样直观的计算结果能够判断股东的利益是否会得到保障,企业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高利润的回报。由此看来,企业经济增加值可以引导企业进行明智的投资决策,让股东的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二、国有企业EVA的考核策略
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策略主要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展开。把很多的企业业务中使用的不相同的衡量体系归结在一起,由此产生的一个新型的EVA考核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开展:
(一)战略规划
应用EVA考核的企业在战略规划上有着长远的目标和谨慎的态度,明确约束了资本成本。在企业上市的时候,管理者对投资者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即三年之内减少运营支出的10%。企业上市之后,管理者对重组计划严格执行,并在内部裁员。对于将要投资的项目,他们会审慎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在没有贯彻EVA理念的企业中,绝大一部分人却有着只要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利润就会增加的传统观点。
(二)业务组合管理
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帮扶及自身的努力下,存有了大量的资本。企业要合理运用这些资金实现“钱生钱”的目标。对于那些EVA表现好的业务要多加支持,把资金投入其中,增加更多的利润。相反对于EVA表现差的业务,要缩减资金投入,把这部分资金放到可以产生更多利润的项目中去。
(三)资本预算管理
企业内部存有很多固定资产,资本预算就是规划这些资本的输出。EVA核算体系在评估项目过程中,预算每年度可能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并将这些经济增加值贴现。
(四)激励管理
EVA增加的幅度与员工的福利待遇挂钩,是保证EVA体系经久不衰的根本。
它的奖金数额每年都会根据公式再计算一遍,假设今年的EVA值提高了,则明年的奖金数额就会在当前EVA上升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种方法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高涨,与之前国企拼命在预算中控制员工的奖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有企业EVA考核的意义
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协调着国家经济,在从事有利于营利的项目同时主要为国家服务,它的性质非常特殊,因此要在国有企业中进行优质改革,而引入EVA考核体系则对国企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挑战传统利润指标
在EVA的考核方式中出现这样一个评判标准“价值和利润不是等同的”,有些国企看似创造了很多的利润,但它不一定创造了价值。而有些创造价值的国企却一定创造出了利润。我们从给股东的回报以及本身的资金总成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企业的现状。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增加值和传统的会计利润之间出现了矛盾。经营者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动合作伙伴,促进资金的流动,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利润。
(三)应用于绩效评估
目前国际化进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国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年屹立不倒却缺乏创新精神。落后的管理体制让它缺乏同外资企业的竞争力。而在国企内部开展EVA绩效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得到优化,而且EVA的绩效考核模式在国企中非常适用。
四、结束语
在以上对于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策略讨论中,主要在经济增加值的内涵,优越性和科学性分析以及国有企业如何有效运用的问题上探讨了一些观点。希望我国政府也为国有企业的突破而不断努力,改善国有资本的运营效果,推进国有经济发展,提高法人治理水平等。让相当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增加竞争力,与外资企业缩小差距,为EVA考核策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