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专业能力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9 10:50: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专业能力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专业能力研修总结

篇(1)

几年来,我们依托国家教育行政院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干部、教师各层次网络研修活动,建设网络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视频集体备课,建立名师工作室和QQ群等,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网络研修,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探索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中小学领导干部“职级管理”工作。2011年8月,又启动了第二轮干部“职级管理”工作。所谓“职级管理”就是以学校领导干部现有职务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培训、学校督导评估和班子考核情况为主要依据,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能力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等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职务任免等管理机制。我们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远程培训,开展网络研修,不断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1.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远程培训,促进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发展

从2009年起,我们与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联合办学,一是利用其优质、高端的网络培训资源,结合本市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以网上视频必修课、选修课为主体,进行在线专题研讨、作业考核、成果提交为研修内容,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全员网上自主研修。二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专题辅导、校长论坛、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延伸和拓展网络研修形式,强化岗位实践,为领导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其在对比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使网络研修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专业水平。三是在网络研修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优秀的学校领导走出去到国内名校进行实践考察、挂职锻炼,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等。

2.分层管理,优化培训模式,促进领导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一是为加强远程培训和网络研修的针对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我们把全体领导干部划分为责任校长班、教学校长班、后勤校长班、村小校长班等,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托管为主,地方培训中心自主管理为辅,建立“主题培训―实践历练―深化反思―总结提升―行为跟进”的模式,开展专题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强化领导干部的校本研修,建立“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专题研究―总结反思―解决问题―成果幅射”的模式,督促和引领每位领导干部树立主动研修意识,自主确定具体的研修内容,及时总结研修成果,突出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三是结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及课题研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领导力。

3.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网络研修考核机制,努力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为了便于评价领导干部的研修效果,我们以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和成果考查为评价指标,制定了《舒兰市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加强培训的过程性管理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职级管理”督导评估指标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定期登记个人成绩,每月发一期简报,通报干部学习情况,平时抽查各校领导的校本研修手册,学年末统一收缴,进行量化赋分。通过网上学习、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领导干部的专业发展,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二、以教师“两修三课”活动为载体,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活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周期。“两修”是指教师为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适应新课改需要而进行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修活动。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两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研修等级,以此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各级名师。“三课”是指达标课、优质课和示范课三个课型,是建立在“两修”三个等级之上的,也是判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三个梯度。“两修”和“三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着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修”是前提、是基础,“课”是效果、是目的,“两修”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三课”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修专业知识、修专业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是按照“两修三课”活动要求,教师制订学期研修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利用统一下载的“资源包”及学校指定的研修内容,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成长模式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边工作边训练,坚持不懈,练“绝活儿”。我们以“三字一画”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重点开展教师练功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性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并召开一次“问题研究”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学“问题研究”基本功要同“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是加强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各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研修的考核机制,建立教师研修手册,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业绩评价中。

2.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各级各类远程培训,强化教师网络研修

几年来,我们利用“两修三课”活动载体开展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研修,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远程培训,进行网络研修等。一是组织班主任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11)小学班主任”培训;二是组织中小学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三是参加国培计划(2011)――县级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2011版)远程培训研修。通过网络培训、研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研培优势,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几年,我们加强了网络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省网络视频系统、吉林市城域网和舒兰市视频双向系统,为开展多渠道网络研修提供了设施保障。

1.充分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提高教研员、教师素质

一是开展远程备课活动,我们利用双向视频系统,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分学科远程备课、集体备课等。每学期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安排视频集体备课,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师全员参加远程视频备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二是开展网络区域教研组研讨活动。我市在基地校“共同体”活动中,把发挥“共同体”名优教师作用,打造区域教研团队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各“共同体”将学科骨干教师调动起来,成立“区域教研组”,由共同体建立网络视频会议或QQ群,联合开展了网络学科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各共同体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了交流经验成果。由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校间合作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35-02

笔者曾经有幸到武汉参加了校本研修等培训,在培训中,对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充满了信心。从“十一五”继教工程开展以来,我们就开始接触“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专业术语,也曾在工作中摸着石子蹒跚前行,从认识到实践,存在许多偏颇之处,难免不走弯路。通过这次学习,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高,也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开展校本研修,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学校以校本研究方式开展的教师进修或教师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以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一直以为校本研究不是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因此也不会去认真地思考校本研修对教师成长的意义。这次培训,首先让我明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标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知识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专业能力指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态度指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属于缄默知识,也称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即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当专业知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已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专业能力(实践性知识)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实践性知识不能“学”,只能“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

以反思行动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其专业成长的性质是,在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性学识”的发展。外出进修、集中培训、教师提高工程等都只能是“破冰”,将重心下移,关注绝大多数普通教师,通过校本研修,让教师自主学习、现场研究、自我反思,从而获得持续的、大面积提高。校本研修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是反思。教师要成长就要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同时要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

2.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篇(3)

作用,现将我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校本研修的前提

为了保证校本研修正常、有序地开展,营造良好的校本研修氛围,组织多样的校

本研修活动,为教师校本研修提供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我校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管理校本研修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实践者,积极投身到校本研修工作

之中,自主学习,率先实践,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研修模式。

方式一:定期对中层以上领导进行培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国学经典

、提高责任意识、诠释生命意义;

方式二:坚持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通过游戏、互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

师的幸福指数;

方式三:深入课堂教学,参与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中与教师一起成长;

方式四:研发校本教材(《知与行的魅力》),拓展教育空间,提高学生素质,

提升教育质量。

二、“双名三修”工程——校本研修的载体

1.学科研修——校本研修的主阵地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学科研修就是校本研修的主阵

地。在学科研修中,我们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最终目的,使学科研修落到实处

2.科研研修——校本研修的助推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科研修与科研研修有机结合,引领教师边工作、边实验

、边总结、边研究,着重提高教师的“四力”,即做课题能力、学术阅读能力、

学术写作能力、学术报告能力。

3.自我发展研修——校本研修的内动力

策略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策略二:制定并不断完善 “十二五”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策略三:通过“彩虹工程”(师徒结对)使教师尽快成长。

4.名校长、名教师——校本研修的领航人

十几年来,我校培育了十几位名师,从教育局长、校长、教研员,到局机关各科

室工作人员,都有我校教师的身影。因此,我校被称为船营区“名师的沃土,校

长的摇篮”。相信在“双名三修”工程的引领下,还会有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三、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成果

2008年至今,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为核心,以“三

修”工程为载体,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成立了三个编辑部,即校报

《远航》编辑部、《教育资讯》编辑部、《小脚丫作文报》编辑部。目前已有二

篇(4)

本期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进行调查,就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焦点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创新教师专业培训策略等,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1-04

一、调查概况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提升,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一个被动或外控地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的动态过程。外在的要求最终要通过教师自身努力并自觉地内化,才能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本次调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专业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因素。调查取得的资料、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研究成果对研究教师教育有着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意识有显著增强。本次调查与2008年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以下简称《有效性研修》)专项调查数据比较如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专业化。教师从朦胧的、被动的专业发展观逐步过渡到有意识地清晰勾勒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愿景,这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2.教师的职业情感呈现正性上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较之以往的调查显著提升,这表明,近几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3.自觉思考并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超过76%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且目标自我定位比较高。有32%的教师希望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3.5%的教师希望成为更高一级的带头人或名师,其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要高于中学教师,仅有25%的小学教师认为能胜任教学就可以,而中学这一比例达到了46%。但在目标一定的情况下,只有41%的教师认真的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33%的教师虽然有目标,但在现实和目标之间还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划。

4.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有55.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顺利的适应工作,效果优良。有29%的教师认为基本能胜任工作,但需要一定的提升。

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方面,有42%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最弱的”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次是教学反思能力和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师认为自己最应补充的专业知识中排前三位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知识”。

5.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但缺少系统反思的能力。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反思的习惯。但在反思的方式上,相当部分教师的反思都是刻板的、固化的按照要求行事,缺乏自己对教育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索。

6.区域城乡研修协作体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调查显示:涪城区建立的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交流、共同发展”协作机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彰显教师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重要意义。通过城乡协作,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以主题序列化、过程常态化研修,充分发挥研修协作体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激发了教师成长内因,促进了智力对接,实现了互助成长。

三、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淡漠。在问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时,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为优秀教师”不足30%,选择“自己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为21%。其余的老师则是为了“职务职称晋升” 、“适应新课改要求”或迫于“学校领导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更多地是由学校、教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出政策、措施,教师长期处于“被控制”、“被管理”、“被发展”的地位。这种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也使得部分教师缺乏自身对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表现为从众,随大流。

2.专业发展缺乏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信念。调查中,有59%的老师认为工作前5年参加专业培训和比赛的时间最多,其次是第5至10年,而工作10年过后,参与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很多教研活动除了部分名特优教师外,年轻人占了主体,而中老年教师往往是这些活动的旁观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1)是中老年教师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自身再成长缓慢。再加上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遗失了学习的动因。

(2)是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很难立竿见影,而很多中老年教师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已经固化,短期内难以见成效,不如紧抓学生的学习来得效益高,因此,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

3.工作压力大,缺乏专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超过61%的教师认为自身“工作重,自我充电时间少”。大多数老师每次外出参与培训的时间有2~3天,还有33.5%的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学习。大多数老师,每周的周课时为12~17节,有的达到25节课以上。教师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脑力工作者,职业热情、专业抱负被“繁琐”、“杂乱”一一蚕食。久而久之,势必陷入“越忙效果越差――效果越差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投入越多时间越没有时间思考”的怪圈。

4.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效能未能有效显现。各学校的校本研修大多依托于教研活动一周开展一次,将“研修”就等同于“教研”,缩小了“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外延。有40%的老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还有20.5%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不是教师所需,尤其是中学教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很多,达到了36%。而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研究,参与面较低,只有30%的教师经常参与,61%的教师偶尔参与,9%的教师从未参与。特别是学科的研修活动,显得随意性大,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教研组的安排和任务布置,而没有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教师感觉收获甚微,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而在部分农村学校,有的学科教师人数少、课时多,连基本的校本研修时间、氛围都难以保证,更不能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5.教师专业自少,教师自主发展受到制约。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实际职业生涯中,主要任务是教,按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去做,按照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教学方法和编制的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得更好,教师没有更多的思考。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参与到校本教研、学校管理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件的规划、决策,而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自,在教学活动中就会缺失主体地位,专业自主发展也就难以产生。

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思考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这需要挖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一种内控机制,即依靠教师自己通过自我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发掘和提升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从而促进自主发展。

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这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引导教师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规划,激发专业内驱力。学校要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载体,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等环节,引导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对照列出自己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从而使自己对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使自己的发展更有目的、更具有方向性。

2.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预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

(1)依托校本研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平台。校本研修重点关注课堂、关注教师需求,开展对教师需求的研究,关注教师“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非常重要,是决定校本研修效果的关键所在。

(2)构建学校主流学习文化,营造良好的专业自主发展外部环境。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其工作的学校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教育的兴趣和期待、对专业发展的渴望都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合作和理想的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

(3)学校管理体现教师为本,尊重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学校的管理宗旨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难和生存枷锁,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支持,让教师能静下心来阅读、教学、反思、研究。其次,建立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大的自。通过参与式管理,搭建起教师专业实践平台,为其专业成长提供适合的温度和土壤,教师的个性才能张扬,水平才能发挥。此外,学校的管理考核以团队考核为先,重视考核的激励作用,尽量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与收益趋于平衡。

3.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区域推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1)关注教师差异。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基层研修机构必须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系统的研究。只有关注到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改善研修活动,才能使教师变成各类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迈上独立自主的轨道、取得研修的最佳境界。

(2)回归课堂情境。教室是教师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因此,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应该根基于教师课堂上的专业生活,培训工作重心应该下移到学校,回归课堂情境。将学校的培训、科研、教学实践研究指导作为工作的第一现场,使研修活动“落地生根”,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观身自照”,使教学实践既有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跟进,也有经验层面的、可操作的行为跟进。

(3)解决现实问题 研修活动没有主题就等于“瞎子摸象”,研修人员要关注研修资源的开发,通过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课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本区域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研修活动主题,使研修活动更具有问题性、现实性和民意性,也赋予了教师更多话语权。促进教师在区域研修及自我研修中完成个性化的发展。

(4)充实研修团队 基层学校教师普遍感到,有教研员参加引领的区域教学研修活动最受欢迎,基层学校教师的受益程度也最大。应该进一步充实区域层面的兼职研修人员,将区域内有特色、有能力的名、特、优教师凝聚在一起,既能弥补专职研修人员与一线教学脱离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科研修团队的实践智慧。同时,能以区域学科集中研修和引领为载体,为区域名优、骨干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5)引入研修菜单。在区域研修培训机制中,应尝试并坚持菜单式培训方式。针对处于不同专业追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菜单,并且建立教师自由选择项目培训制度。允许教师对培训活动进行选择, 扩大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可以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内容、何时、何种方式等方面有自。同时,自下而上的“菜单式”选修方式,其核心就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的原则,能进一步触动研修人员通过开展主题明确、过程缜密的研究活动来推动教师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更强,对教师的帮助也就更为实际。

4.构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系统,保障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持续性。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发挥引导、规范、激励、服务的作用,降低管理的重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用交流、督导、评价、经费下拨等方式去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多维度评价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解决好资源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上,既要体现“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理念,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势学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制度效能。

最后,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的政策机遇,在教师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使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外在激励和肯定,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只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研修机构、学校以及全体教师多方配合、多管齐下, 才能形成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氛围,促进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使教师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篇(5)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参加2012年暑期宝鸡市校本研修管理者培训的教师,其中有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各校骨干教师,他们都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本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参考了刘晓辉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校本研修主要应该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方面的内容),并参照了陕西省校本研修“引领者”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从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对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状况做了调查,发放问卷202份,回收183份。下面三个表是对其中三个问题“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1 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由表1可见,对于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87.97%的教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86.88%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明确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83.6%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表2 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由表2可见,对于校本研修中遇到最大困难,88.52%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这是最大的困难;其次是研修小组成员主体意识不够,角色被动,其比例是77.05%;52.4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专业、专家引领。

表3 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由表3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方面,21.4%的教师选择翻阅书籍,7.2%的教师选择上网查找,71.4%的教师选择与同伴讨论,6%的人选择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

二、 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学校、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涉及到教师学习研修就联系到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均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均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制订,所有教师整齐划一地参加统一的培训学习,而没有真正地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教师个体差异。这样的“一刀切”、“流水线”形式的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2.组织管理不到位、研修过程形式化

部分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本研修管理的部门,制订了研修规划和计划,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但由于计划、规划制订的大、空、泛,没有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订的一些制度不尽完善,没有真正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考核评估只注重形式和结果数据的统计,对研修过程缺乏监督、引导,最终导致校本研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保障措施不健全、研修效果不佳

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首先,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必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该提供可供集体研究、讨论的活动场地,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例如:教师可以查阅资料的电脑,及可以使用的网络。其次,学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学习研修时间。最后,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的经费。

4.成果推广意识薄弱

部分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效果好、有特色,形成了本校的研修风格,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估,仅限于经验总结、研修体会、研修心得,研修成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推广。校本研修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他们起到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但是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仅局限于本人、本研修小组、本校。总之,对研修取得的成果推广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缺乏理论指导

教师对校本研修的内容需求很广泛,但是关注点相对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缺乏前沿性的教育教学论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主要是与同伴讨论。这说明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局限于个人查阅资料或者与同伴交流,与外界交流较少,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只占6%。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深化,也是对校本培训的继承与超越,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以校为本”,但“研修”则意味着必须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基础[1]。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主体不同。校本培训中,教师是受训者,学什么、怎么学由培训者决定;校本研修则由教师自己决定。其次,内容不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总体需要设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课程;而校本研修的内容、主题由教师自己根据研修的方向、存在的问题而定。再次,实施的方式不同。校本培训由培训机构或学校统一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培训;而校本研修主要由教师自己决定研修的方式、方法。最后,角色不同。教师由校本培训中的受训者转变为校本研修中的“研修者”,由一个被动的参训者,成为一名主动学习的研究者。

校本研修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突出强调教师本身作为专业发展主人意识的觉醒,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实质性变化是校本研修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本质区别,也是校本研修内涵的核心和精髓[2]。当然,校本培训是校本研修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更新理念的作用。

2.严格制度管理,保证研修顺利进行

制度是校本研修顺利开展、实施的保证。从外驱力方面而言,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管理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3]。学校应该站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建立以校长为主要领导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以教务处、科研处为主的校本研修管理小组,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研修小组,以学科名师、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专家指导小组,确定各小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全盘管理、制定全校的校本研修实施计划和方案、校本研修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小组负责全校校本研修开展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审核研修小组组织的研修任务,监督研修小组定时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收集整理研修活动积累的资料(文字资料、数据及影像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学科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各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制定个人及小组研修计划,选择研修课题,确定研修方案,解决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小组及个人的研修进行可行性的指导和评价;校本研修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研修计划,积极参与研修活动。

在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在制定奖惩制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考核: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校本研修完成任务的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与校本研修取得成绩的考核;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出勤与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在教师评价机制中,要把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及成果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教师校本研修与学校的教师成长、名师成长工程结合起来,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参与研修,提高专业能力。

3.规范保障措施,确保研修效果

学校应该规范保障措施,为校本研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安排校本校本研修小组统一活动交流的时间和集体活动场所。为了满足所有研修小组的活动,可以错时安排,但要固定时间、地点,以便于检查,管理小组要派专人检查考勤,收集各校本研修小组的活动资料,当然,还要给教师足够的个人自主学习研修的时间。其次,要保证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设施在研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电子备课室,为教师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几个人公用一台电脑;为有电脑的教师免费安装网络设备,以便在讨论研修中获取资料。在研修经费方面,学校应列出专项研修经费,分配到研修小组,配发读书卡,奖励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或研修小组,使校本研修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培训经费法规和制度,切实落实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培训的制度和物质保障机制,有效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4]。

4.推广研修成果,形成辐射效应

校本研修小组成员定期撰写阶段性研修小结、心得体会,总结阶段性的研修成果;校本研修小组按照计划,一阶段一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修正下阶段的研修方案,推选本小组先进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校本研修管理小组根据各研修小组的资料、研修开展情况、考勤及研修成果,评选阶段性先进研修小组及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展示优秀研修成果,供其他教师学习;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评选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研修小组、优秀研修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

学校对校本研修进行总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本校研修风格的研究成果,对于能够解决本校实际问题、适宜于本地区、具有针对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研修成果,涌现出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应该大力宣传、推广,让他们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扩大影响范围,增强研修成果推广意识,形成研修管理经验,达到研修个人和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指导

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的校本研修才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统计结果表明,教师需求的研修内容排在前几位的是:学科前沿性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法研究、班级管理工作。这说明教师重视校本研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修的目标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普遍希望接受专家、名师、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引领,这是对专家学者、名师、优秀教师的认可,表明教师对研修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校本研修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要有理论作指导,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与有共同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合作学习,教师从优秀教师的成长中借鉴经验,通过校本研修加快自身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柯昌平.基于校本研修的校本培训实施策略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篇(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培养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篇(7)

教育要发展,教师为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校本研修则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洗尽铅华,摒弃跟风,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让校本研修“接地气”。

一、潜心“反思化”,凸显“校本性”

1.贴近教师,张扬个性是核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以校本研修为支持。但是,校本研修绝不是“大一统”“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立足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分层递进、因人制宜开展。特别是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校本研修更需“校本”特色,才能引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例如,对新任教师开展“适应性”研修,通过青蓝工程、外派学习等方式,帮其快速适应课堂,缩短过渡期;合格教师开展“发展性”研修,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其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主题性”研修,通过课题的开发、立项、研究、总结,提升其研修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贴近教师,建设团队是关键

顾明远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构建研修团体,建设“特色”教研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农村,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居住分散等问题,研修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萝卜炒萝卜”的低效研修。为此,学校应认真选拔、精心指导,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超前、适应新课改的教研组长队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研修方面,积极发挥他们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开展、推动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同时要推倒围墙,挪走屏障,外引内联,树立大教研意识,建设“校际”研修组,加强专业引领,确保“校校”有骨干、“级级”有指导、“科科”有引领。

3.贴近学校,打造品牌是灵魂

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它“根”在校,“本”在师,为与不为应源于学校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师资强,平行班多,可发挥资源优势,侧重开展集体备课、“请进走出”“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有的学校师资弱,包班多,那就需要在研修的内容、深度、方式等方面另作考量。研修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绝不可舍本逐末,生搬硬套,一根标尺量到底,而要寻找适合“本校”风格、特色、品牌的研修形式。所以,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是通过课题研究,还是研修培训呢?是应该仔细琢磨的。

二、锐意“多元化”,体现“丰富性”

落实校本研修,必须坚持活动引领,评价助推,必须搭建展示、交流等研修平台,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在研修时,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观摩,引领不同层次教师认识自己、了解同伴。开展结对促教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提高。组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让更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研修能力。

三、立足“体系化”,增强“实效性”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体系完善、评价科学的长效机制。在研修中,必须狠抓保障,努力做好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做好活动保障,提供各种研修的平台;做好评价保障,促进研修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指导落实,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通过同伴互助,树立合作意识,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团队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重视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考核与教师评优树模结合,把成果性考核与教师绩效挂钩,科学衡量研修的度和量,有效评价研修的效果。

总之,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出发点,走“草根化”之路,以“校本”为落脚点,贴近“地气”,不断“注射”专业的“兴奋剂”,才能点燃教师内在的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效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8)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 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篇(9)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篇(10)

校本研修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地开展需要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于是,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规划》《黄埔学校教学、德育绩效奖励制度》,以及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教师工作有据可依,同时也对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激励作用。学校还推行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思考、研讨教学内容;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教师、学生、家长零距离接触;开设“网上论坛”,发帖求助、跟帖解答、发表见解、互相切磋,在研究的状态下推进课改,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共同分享果实,共同成长进步;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沙龙”,倡导跨学科、多视角、综合性的研修活动,提倡开展校际间活动,使教师群体能及时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在同伴互动互助中发展。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新课标理念下,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才能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才能富有生命力。生命课堂促进生命校园的形成,这就是校本研修的真谛。因此,学校始终不放松教师的专业学习,要求教师理解、掌握指导新课程实施的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要求教师多观摩优秀课,多听同事的课并参与评课,还要给自己的课堂提问题,通过学习、取经,想方设法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着重培训在实践工作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的能力,倡导教师要勇于改革实践,努力提高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素质,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素质,使教师能灵活掌握和运作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艺术,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与此同时,学校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力倡导读书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读书活动方案》,推荐教育篇目,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摘抄读书笔记、撰写两篇以上的教育体会,让每一位教师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文化浸润教师的心灵。

三、立足课堂,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常有源头活水

课堂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如果校本研修能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能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那么,教师就能如鱼得水,就能拥有用武之地。教师一旦离开课堂教学去搞教研,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校确定了“立足课堂、全面发展、教研开花”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改革课堂教学,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摆脱陈旧过时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以构建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注重过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己任。学校推进行政随堂听课制,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校还采取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的策略,全天开放课堂,实现“骨干教师带动,群体并进”。

总之,在备课、上课、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立足课堂,对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教育现象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然后又以这些新的认识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一种“实践―研修―实践”的良性循环,并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保持一种户枢不蠹、常教常新的状态。同时,每个教师是教学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拥有大量第一手的教学实践资料,这可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四、形式多样,促进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自主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搭建不同的平台,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尽情展现自我、谋求发展。目前,我校正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是自我反思。学校重视教师对课改工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每学期都组织“福南杯”创新课比赛、教学实践反思汇报会、校内互相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堂课后,老师们围绕五个方面记教学反思:记教学成功之举,记教学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之精,记学生发现之光,记教学改进之想。这样,不仅提高了自我,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是同伴互助。学校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在“校本教研日”,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先说课,进行中心发言。然后,积极创设愉快宽松的研讨环境,由其他教师交流:讲――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做法;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议――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关疑义的地方展开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最后达成共识。

三是专业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与引领。不然,往往囿于低层次的反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教与研,研与修是彼此共生的,只有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精诚合作,建立互助的伙伴关系,才能营造出研修相长的文化。学校分学科推出了校本教研之“专家引领”系列,全国知名专家以及省、市、区专家来校听课、议课、恳谈,提供支持,引导教师实践、反思。

五、建立成长档案,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有关成果而最终形成的系列化的累积物。它能促进教师的职能成长,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尊重教师的个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果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

自己的教育环境――自己、学校、学生、同事等记述;

自己的教育能力――学历、继续教育情况、教育经历等;

自己的教学情况――优秀教案、课例、论文等;

自己的发展计划――工作目标、未来形象设计等。

自己的教学实绩――获奖情况,学生、家长、同事的评价等。

篇(11)

十一五期间,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发展受阻,特别是队伍建设出现明显滑坡,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思想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效果逐年下降。为了打破教师们“只教不研”,“有研不深”,“教研无用”的现象,学校实行“前推后引”政策。通过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效果明显的运行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整合了各处室、科组的力量,建立了一系列校本研修的制度,构建了全新的校本研修平台。大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能够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研培之中,树立了极强的研培意识。

二、建立三种制度——形成研培运行机制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校建立了研培组织机构,制订了《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方案》,完善了《包学年、学科领导职责》,形成了人人、科科、日日研修制度,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主管制。学校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强化业务领导是校本培训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领导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建立校本研修的激励机制。制订了《学校教师工作量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研培的分量,对教职工取得的各种教研成果进行奖励。三是教研常规机制。我校的教研工作经历过两个阶段,即学研培分离阶段和现如今的学研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阶段。

三、构建四个平台——创新研修

1.以学习为依托,提高校本研修意识。搞好校本研修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通过努力达到在课题研究中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学方法、在问题探究中学科研,以学促教、以教助学的目的。我们开展了以下三个活动:第一是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根据教科研的需要,确立了文化“午餐”活动,由主管领导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午餐”的内容,上传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供教师中午阅读,这为构建“书香校园”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是开展与名校名家对话活动。为了使教师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经验,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派出相关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培训后我们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上公开课、写博或在全校大会上交流学习体会。

第三鼓励教师学历培训。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学历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并能够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额报销旅差费用。现在已有15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0人具有中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

2.以研究为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强烈的研究意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学校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领导示范。主要是在思想层面解决了部分老教师“教研无用论”的想法,同时也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行动研究的指南。(2)主题教研。根据《永吉县中小学主题教研实施方案》,我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任课教师人人确立了分题,进行教研探讨。(3)组内教研。每周20组次集体备课,20节组内教研课。组内教研气氛浓厚。(4)课题研究。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共生的研究》正申报结题,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

3.构建反思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学校周例会反思。在学校层面上,实施周例会反思制度,然后值周领导经过整理将一周的工作情况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及时的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