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物探究的过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40: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物探究的过程

篇(1)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各地的英语教育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注意到,无论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佳。

一些中学生英语学不好的原因究竟在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如何呢?本人就此作了调查和研究。这些

调查和研究表明,这些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误区。

一、自卑心理

这些中学生由于小学英语基础没打牢,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英语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考试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于是这些学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感觉自不如人。这种自卑引起的忧愁和苦恼给这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些悲观失望导致了他们英语学习成绩下降。

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生活中人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都会发现不如别人的地方,都会有自卑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的长期化,形成了一种自卑的性格则会给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如何消除中学生这种学英语的自卑心理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卑源于比较,而不是源于真实。自卑的最根本的根源在于自己的目光的着眼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不作无谓的比较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确立这样的心态:我能行,我肯定行。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其次,我们务必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时间英语成绩不理想不应该左右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传授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一个人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好英语靠的是点滴知识的积累。

二、盲目心理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理想,但就英语学习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不够明确或不够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中考,英语差不要紧,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要学好数理化照样考上好高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于是,就没有了明确可行的学习计划,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学习上显示出盲目状态,心理上存在盲区。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些学生随意性太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计划性,甚至根本就不愿投入。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最终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此种心理误区,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有人曾说过: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孤舟,终将被大海吞没;就像一颗黑夜的流星,不知要陨落何方。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安排好学英语计划,在学法上予以指导。再者,教师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应付心理

学生学习英语的应付心理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应付考试,二是应付教师检查,三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于是,这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课后做作业马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计划,更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临考前努把力,考试后全忘记”。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学不好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除了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他们还缺乏坚强的学习毅力。要想消除学生这种心理误区,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认识学英语的重要性外,我们还必须对他们加强学习品质的培养。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他们的作业要严格要求、严格检查,对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要经常抽查,课堂上要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四、速成心理

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速成心理。他们平时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而是耍小聪明。如同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人等待兔子上门送死一样,他们的眼睛没有盯在踏踏实实干事实上,而是盯在寻找捷径上。这些学生虽然也渴望得到好的英语成绩,但由于平时缺乏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学习工夫,因而他们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要不畏困难,勇攀高峰。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只要肯吃苦,勤努力,就一定能掌握它。

五、惰性心理

学生中存在的懒惰心理是他们学不好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学习的责任感。

克服惰性心理,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克服惰性心理的关键就是需要一个人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学生要想产生此种动力就必须对外语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未来前途。

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坚韧不跋的精神。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光靠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将强的毅力。

六、畏惧心理

有些中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成绩不断下降,渐渐地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畏惧心理的产生又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针对中学生此种心理误区,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困难。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英语学习如攀登高峰,只要攀登者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向前,最终就一定会到达顶峰。

其次,要帮助学生化解困难。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师要做到简化每一个环节的训练,从基础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

再者,我们对这部分学生每取得的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进取心。

一些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误区既带有普遍性,又带有特殊性。我们英语教师务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区别地进行对待和处理。

篇(3)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60-02

[作者简介]张红星(1975―),男,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只有敢于大胆地猜想,人类才有机会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发明许多现实中人类无法想象的东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等都源自大胆猜想,并结合猜想去探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猜想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结合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一、 猜想在物理探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猜想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呈现知识经验为主的局限性,在编排时突出探究特点,生动再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沪科版物理教材设计了不少猜想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猜想本身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它正是课堂趣味所在,学生会在猜想过程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在探究活动中,大胆猜想是制定探究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不少物理实验都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过程也充满着趣味性。

(二)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

在传统的物理探究课堂中,虽然是探究式课堂,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引导太多,学生的探究变得被动,他们特别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去探究、实验。虽然学生也有可能在实验中获得实验结论,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这和科学探究本质相差甚远,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束缚。因此,合理的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要将猜想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验中,鼓励学生结合实验主题作出合理的预设与猜想。当课堂上学生的猜想不合理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否决,而要肯定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结合已有的知识,再次作出合理的猜想,从而不断发展猜想能力。

二、有效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初中生受自己的物理知识、经验的限制,加上猜想本身具有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它可能随着学生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如何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紧扣物理探究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合理猜想。

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时,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抽象,然而要让学生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却是难点。如何突破?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相关概念后,教师设置探究情景:吉他的琴弦为什么能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它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想。学生根据情景所提供的材料,提出了以下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有关。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些猜想,是经过前几节课的探究练习后,他们懂得了要在吉他结构上找原因,这样才提出相对合理的猜想。要想不断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些猜想,让学生在回答中感受合理的猜想与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修正猜想

猜想作为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猜想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课堂调节。当学生的猜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进行否定,而应该结合猜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错误猜想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通过反思修正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猜想环节必不可少,因为物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也正是生活中的错误常识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猜想。教师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这些猜想中有错的,然而它是生活常识造成的,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让学生围绕猜想和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猜想去探究,最终在实验中探究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从而自己去发现猜想时存在的错误。

(三)借助实验验证猜想,提升猜想能力

篇(4)

以提高药物的跨膜通透性为切入点,合成脂溶性较高的芒果苷酰化衍生物,并对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和评价,旨在进一步提高药理活性。

一、试验材料

1.动物

健康雌性小鼠(SPF级),体重在18~20g左右,生长周期为6~8周。将小鼠饲养于恒温恒湿室中,控制温度为22℃左右,湿度为60%左右。

2.试剂及药物

二甲苯(AR)、冰醋酸(AR)、地塞米松、芒果苷(98%)、醋酸酐(AR)、丙酸酐、丁酸酐

3.试验仪器

酶标仪(F039300)、电子天平(AG135)、医用离心机(TDL-5)

二、方法

1.化学合成实验

常温水浴下,于100ml的乙酸酐中边搅拌边滴加1.5ml H2SO4(98%),加入芒果苷10g,混合摇匀后置于40℃恒温水浴下反应18h,并应不时搅拌加速溶解。完成反应后,边搅拌边倾入10L的水中,过滤,取不溶物,并于常温下用300ml的无水乙醇溶解,再倾入10L的水中,重复上述操作2次。不溶物于40℃条件下烘干,并恒温称重,得到的产物为乙酰化产物,为13.9g丙、丁酸酐分别加入H2SO4量为2ml、2.5ml,反应温度为60℃、80℃,重复上述操作,分别得丙、丁酰化物11.3g、8.5g。

2.产物分离纯化

用乙醇溶解少量的酰化反应产物,并以硅胶拦样,于常压下置于硅胶柱顶上进行层析,分段收集,并利用TLC进行检视。并与相同单一斑点的馏分相合并,溶剂回收并结晶,以甲醇作重结晶,从而得到化合物单体。

乙、丙、丁乙酰化产物的层析溶剂分别为:7:2:1的氯仿(CHCl3)、乙酸乙酯和丙酮溶液;25:1的氯仿和甲醇溶液;10:7:3的石油醚、氯仿和丙酮溶液。

三、衍生物化学结构的确定

波谱分析化合物的HR-MS、EI-ES、HMBC、13CNMR、1HNMR光谱,确定其化学结构。

四、抗炎作用

1.实验方法

选140只健康雌小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芒果苷组(低、中、高剂量)、阳性药组、PAM组(低、中、高剂量)、HPM组(低、中、高剂量)、HBM组(低、中、高剂量),各组10只。均予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或者药物,按每10g体重0.2ml,连续给药5d。尾部静注0.25%的伊文斯兰,每10g体重0.1ml;于右耳中滴入0.02ml的二甲苯致炎。每只小鼠予以0.6%的冰醋酸。以6mm的打孔器于其左、右耳廓的相同部位取耳片,并称重。并以6ml的生理盐水注射清洗腹腔,取腹腔液,并以500r/min进行离心约10min,以酶标仪检测上清液吸光度值A,波长为590nm。计算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

2.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以 表示数据,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五、结果

1.芒果苷的酰化衍生物

将酰化反应物进行分离,得到3中化合物单体,即PAM、HPM和HBM,并经波谱分析验证其化学结构,具体见图1

图1 PAM、HPM和HBM的化学结构式子

2.抗炎作用

芒果苷酰化衍生物对于小鼠耳廓肿胀症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对比见表1。

表1 抗炎作用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六、讨论

本研究中,通过对芒果苷进行酰化衍生,得出PAM、HPM和HBM三种衍生物,检索证实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这三种衍生物为PH1-3时,表现了较高的溶解性,而在PH4-8时,其溶解度则急剧下降,不符合BCS对高溶解性药物的规定。三者均具有高脂溶性,符合BCS高通透性药物的规定。

研究结果显示,在抗炎作用相同的情况下,PAM、HPM和HBM的剂量仅为芒果苷的1/4,可见芒果苷的酰化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提示其衍生物具有更高的抗炎活性。这可能是由于PAM、HPM以及HBM具有高通透性,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抗炎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吴玮峰.芒果苷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2]周智.芒果苷药理实验研究新进展[J].内科,2011,06(5):462-464.

[3]邓家刚,袁叶飞.芒果苷单钠盐的制备及其与芒果苷的药效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1):17-18.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篇(6)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及身边事物产生探索意识的基础。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并能激发人的探究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课堂的讲授进行精心设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便是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价值,进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初中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一知半解的或理解错误的事物、现象等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可以从现象入手,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质疑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奋点。如: “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 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 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在适宜条件下绿豆能萌发而大米粒不能? 为什么相同时间内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为什么婴儿总是伴随着啼哭降生? 为什么人在完成吞咽动作的同时不能进行呼吸?”等等。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就会不断地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探究,从而逐步地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在授课中也要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或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时举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科学观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

善于观察是探究问题、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可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不会有创造。绝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乐于去观察相关的生命现象,但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空有一份热情,没有思考的意识,这样思维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失去了观察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认真、有目的、有顺序、有比较、有主次的观察,提高观察的效率,并能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如果通过细心地观察后,学生能够从中产生疑问,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绪,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的旺盛,学生的思维也会很快进入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学生很自然地成为了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如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发豆芽,认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且超出课本的问题 “蚕豆萌发所需的水最多时间最长,黄豆、红豆次之,绿豆最容易萌发需时也最短,种子萌发时的需水量是和其体积成正比吗?” “种子萌发长成小苗后发现其根深深地扎入了吸水纸中,这和植物根的吸水性有关系吗?” 再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 “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成熟的蚯蚓具有环带,环带有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整合资源、自主探究、延伸思维

实施探究性学习意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及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给以解释,但不能全部灌输,要进行有保留地适时得当地点拨,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学,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强化探究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中,全班同学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都能主动提出本组的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根据自己的方案,亲自动手实验,亲自体验,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实践证明学生在利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去探究解决相关问题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合作愉快,而且成果显著,摆脱了对教师过多地依赖,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

四、融会贯通、创新优化、拓展思维

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生物实验,亲自触摸、观察、思考、体验,然而过去的生物实验,课题、过程、材料、工具等都对学生做了限制和规定,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现在新教材则提供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和选择权,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学习潜能有了发挥的场所,可以说探究学习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如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揭示,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内容中,呼吸的原理一直是教学中抽象性强、难理解、易错解的难点,而且初一的学生没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基础,所以知识理解接受起来都相对困难。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应的模型,通过实践亲自体验,学生会在操作、交流中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再加之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在探究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的奇思妙想。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某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或优化教材中提供的方案。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肥料、土壤、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6个因素。虽然肥料、土壤、阳光等条件根据常识及生活经验分析能够排除,但最好仍然安排他们针对这些因素亲自动手做对照实验来验证假设,并用理论知识解释,究竟为什么这些因素不是种子萌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另外,在探究空气因素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以空气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原则,全体学生又通过讨论交流,重新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 (第一,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第二,在水面表层滴植物油,使水与空气隔绝) ,使水中溶解的氧含量降低到最少。这次探究挖掘出了学生巨大的潜能,教师更应相信只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他们定能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五、讨论交流、总结评价、升华思维

篇(7)

【分类号】G633.9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初中生物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机械、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当学生针对生物课本上的某一方面内容思考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时,小组内部的成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将不同的想法加以融合。探究方案完成后,每一组需要将自己的探究方案运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与同学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同学需要针对探究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不断完善探究方案。在完善探究方案的同时需要学生之间形成合作的关系,共同对探究方案进行研究,可以在交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通^教师向学生下达探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探究方案。同时学生的探究方案需要向全班同学进行表述,让同学和教师理解自己的探究方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学生了解其他同学探究方案的同时,会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不断地提问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方案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在布置完生物探究任务之后,进行探究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进行完成,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解惑者。一般情况下,探究任务是分组进行的,在一个小组内,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任务的需求进行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从撰写探究方案、准备器材到记录实验过程等生物探究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打破了传统生物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付之于实际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4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往往会设计出具备许多变量的实验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方案要求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学生需要对探究方案进行不断地分析和探究,对各种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变量,形成探究方案。学生在确定探究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取舍,并对现有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探究方案,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相关措施

2.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首先,教师应该善于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学习“叶绿素”相关知识时,教师想要让学生知道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蒜苗是绿色,蒜黄是黄色向学生进行提问,在好奇心的趋势之下,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其次,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应该时刻谨记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问题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进行生物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2.2教师适当点拨,确立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

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自主、独立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越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越强。例如,在学习“人体所需的有机物、无机物”时,教师以学生每日的食谱为题材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食谱,食谱中的食物应该包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促进身体发育的物质。学生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和评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式教学的主体。

2.3对探究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对生物探究式教学进行合理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生物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本身对生物内容进行探究和实验,拉近学生与生物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探究式生物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时,不应该仅仅关注探究结果,探究过程和学生的实验操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同时教师应该从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灵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促使学生敢于向结论和探究方案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不断地探究中进行改进、反思,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生物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

3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融合,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将探究式教学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情境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1.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1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质,珍惜、爱护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并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根据自身的创新心理和创新体验,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2.1以榜样激活学生的求新意识。科学发明史中,科学家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并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进行艰苦的探索、论证。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人类今天的科学进步。让学生从生活之中去怀疑、求新,从而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方法。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另辟蹊径,提出创见,以求激活学生求新的火花。

2.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活动为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理想天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探究活动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伴随着愉快的心理体验,会自觉地排除各种困难、干扰,进行艰苦的探索,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3在生物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要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笑话,教师要宽容,并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3.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科学方法

3.1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用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它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特征,可以就同一问题提供多种思路。因此,在生物探究活动中,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角度、方法、途径的优缺点,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2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己有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对右脑的开发极其有利。而生物探究活动,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注重实践操作,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和情感色彩,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在生物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形、手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点燃学生创造性思想火花,是极其重要的。

4.学生运用生物探究活动这个载体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自我创新、自我求异、自我发展不断培养创造力的一个过程

4.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巧妙、合理地设计生物探究活动教学情境对于搞好一次生物探究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辅导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示在学生眼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分析,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2点拨引导,尝试探索。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着活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而生物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在"发现——尝试——探索——再发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更多地、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摸索技能、技巧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辅导生物探究活动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转换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教师事先结合生物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自己故意"犯错"一下,然后让学生挑毛病,找漏洞,以此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不再犯错。

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提问,引发学生思路。

5.个性评价,取长补短

篇(9)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方法进行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参与、积极探索、努力思考,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都在无形之中得以养成。归根到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方法,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更多的是被灌输生物知识,缺乏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一来,高中生物教学就变成了记忆和背诵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会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探究式生物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了高中生物的高效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2)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高中生们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整天扎堆课本。但是,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却是十分低下。通过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得以参与到课堂研究之中,并在生物现象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使生物学习效率提高显著。在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提出全面要求,呼吁教师将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课堂探究是学生们重返课堂的有效手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品质的重要措施。

(3)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继创新能力之后的又一社会重要技能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教学也被提上日程。学生们在高中生物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合作和交流的地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就得以锻炼。面对教师安排的复杂性、分组性任务,学生们实施分工协作,提高了生物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效率。生物实验是生物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

(1)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知识,进行认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主阵地。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是实施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良好开端,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职人员,我们深知教材的重要性,在生物探究课题的选定上更是围绕课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探究问题。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寻找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知识的教学中,采用情境化的教学,将枯燥的生物学理论赋予人的情感,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主将生物课堂探究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2)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对生物实验的教学是学生生物知识获得更新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对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也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学生们难以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难以实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对学生们的创新性素养教学。高中生物实验应该努力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演示实验转变成生物探究式实验,实现生物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篇(10)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生物学基本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生物综合素养的舞台。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懂得了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了综合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高生物学素养。

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还是学生背概念、背名词、背要点,甚至是背实验。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一直得不到重视,主要受教学资源、教师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验基本不做,演示实验只是简单地体验和验证,毫无探究过程和探究意识可言。

一、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根据实际适当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

农村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如何把生物资源转化成生物教学资源,需要生物教师对当地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为上好生物课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根据当地的生物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在讲述有关内容的时候,可以把学生有针对性地带到教室外,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在认识上得以升华。例如,学习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内容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植物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但是,有些课时内容的安排与涉及的生物生长季节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观察时间。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将讲课的顺序做适当的调整,使讲授的内容和生物的实际生长周期相吻合,有利于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

二、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合理错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热情,教师需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提出“探究性学习”目标、确定“探究方法、手段”。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一些不足甚至是错误,如果教师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评判,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水准及动手能力要求不宜过高,在他们逻辑思维范围之内的“合理错误”,教师要积极鼓励、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大胆探索、主动发展。

三、重视DIY,培养探索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是培养生物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在使用初中生物新教材(苏科版)的过程中,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形式“DIY”往往被教师忽视。只有重视D1Y功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习惯。

例如,给家庭成员和学校学生测血型、量血压;做观察昆虫如蚂蚁的记录;给校园的植物挂标识牌;参观并实践果树嫁接、扦插等常规农业技术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兴趣活动的项目。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跟踪指导,对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必要的探究讨论。

四、变结论性教学为过程性教学

过程性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分布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去观察、去探求新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可以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性教学”,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时,教师提前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课堂上完成最后探究活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防止进入以“多媒体技术”替代“探究性实验教学”误区

篇(11)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预测、分类、建立模型等方法,通过生物事实或现象发现问题、构想假说(即尝试性地解释问题)、实验设计(包括控制变量和给出可操作步骤)、收集整理解释实验数据、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交流反思,以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以达成高中生物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生物终身学习和发展。

2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有效途径

2.1通过提问方式引出探究性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和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开始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提问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真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讲遗传与进化,可直接以问题导入,“为什么一个人会长得像爸爸或者妈妈?”“为什么人和猿类这么相像?”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2.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生物学实验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进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融入到实验中去。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实验主题,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自己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及展开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能很好的掌握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科学研究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检验酶活性的实验,教师介绍酶的基本知识后,提出疑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出两大影响因素,PH值和温度。学生则利用单因素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先是温度一定,改变PH值,接着PH值一定,改变温度,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探究未知的乐趣。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思考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同时还学习了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本知识。

2.3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情境,提高生物探究性教学课堂效率:高中生物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微观性,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可提高生物探究性教学课堂效率。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能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多媒体教学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为学生们创建了形象生动的生物学习虚拟环境,在开放的氛围中,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去亲身观察、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达成生物课程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

如教学克隆技术,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科幻电影《弗兰肯思坦》以及多莉羊的诞生过程,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2.4加强对学生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精心组织学生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

2.4.1制订切实可行的探究活动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生在生物探究能力方面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各探究活动的能力目标侧重点、需要的时间和物质条件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落实,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合理掌控探究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2.4.2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生物探究性学习有各种类型(如实验探究、模型建构、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报告等),特点不一,能力目标侧重点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技能水平及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要尽量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2.4.3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安全事故:教师应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探究计划,专人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协助操作、观察、记录、汇报和交流,分工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使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次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目标,组织交流活动,如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质疑(或评价)、本小组答辩、教师总结。对于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简单的实验等活动,这样的组间交流安排一次即可,如果课时紧,可让部分小组发言,下次探究活动再让其他小组发言。大型的探究活动(如持续1课时),可选择探究的某几个环节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如提出问题的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等。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有关仪器、药品、工具等的使用作必要的说明,特别是对安全事项,要再三强调,并告知学生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措施。

2.4.4加强学生生物探究活动的引导:教师在探究活动前,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作出假设和预期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要凭空臆测。在制订探究计划环节,可在材料选择、实验设计等方面给予适当提示,或呈现思考题供学生讨论,理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将设计思路细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实施计划等环节,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小组巡回指导。

2.5加强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加强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多元化的鼓励性(包括个人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反思自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环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2.6积极组织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外探究空间:生物探究性教学不应仅满足课堂教学,教师应设法积极组织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外探究空间,自始至终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如设计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课后对其他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做进一步探究,以巩固探究成绩,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非生物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完成高中生物学习任务,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