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英语数字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在认知与学习等方面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需从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水平,引导其以此为手段,加强合作学习,共同依照学习目标攻坚克难,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英语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数字化情境,提升课堂任务信息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直观、形象的工具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习目标,针对性地构设数字化情景,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字母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字母的动画片,让小学生跟着动画片唱和,通过此种丰富活泼的形式,可以调动起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在推进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信息化需要,即在当堂内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技术性手段,然后,以此为基础创设相应的信息化英语知识应用情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到现实世界中的英语现象,产生一种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探索英语知识。在教学How much is it?内容时,就可以模拟“我来当售货员”的环节。在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本节内容的PPT文件。在PPT之中,有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获取的商品图片,以此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超市购买物品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商品买卖交流,对所学知识展开实际运用。而后,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学生运用电脑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二次强调,对自身运用相关单词、句型讲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其他同学则在自身思考基础上就讲演同学的观念予以评点,从而帮助同学以具体的事例为背景,通过自主思考与集体参与,加深对有关内容的了解。这样就能达到任务经验和知识经验的自然链接,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精彩。
二、运用英语知识,构建语言运用环境
只有让学生从任务经验自然过渡到知识经验,达到两者的链接,学生才能学得生动、精彩。教师才可以用现实环境创设英语知识任务。在数字化的课堂上,英语教学要善于运用信息化工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求解过程强化技能,以帮助他们运用英语的方法来观察、认识世界,正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数字化手段培养学生以英语的视角来观察情景任务,将英语问题融入实际中,强化对现实中英语现象与问题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然界中到处都有英语。在英语现象中必然存在相互关联的各事物间的联系,认识了这种联系,才能用正确的英语知识去解决。当然,这样的思维习惯需要经过逐步地培养。
三、注重思维培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一、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应用的现状
祝智庭教授曾经提出电子书包可以分为“虚”“实”两块:虚是指电子书包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实是指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学习终端。[1]目前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的使用情况:一部分教师将电子书包作为课堂上的主要模块,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完成作业,查看教师的通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另一部分教师则注重于电子书包提供的虚拟教学空间。笔者认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应该虚实结合,也要有所侧重。电子书包的应用现在仍在探索的阶段,软硬件的设施尚未健全,一方面要加紧推进无线网络以及相关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如何适应多元混合式学习以及实现个性化教学等问题的探究。
二、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电子书包模拟交际情景模式
小学生天然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让他们更善于接受直观的有形事物。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实在的情景模式,加强了师生、生生、生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多媒体的功效最大化。
例如,在“Look at me”一节中,通过学习“Good morning”和“Nice to meet you”等问候语,让学生在情景对话中了解问候语及问候语的适用环境。
教师:使用电子书包在学生机上播玩偶表演画面,模拟交际情景模式,让学生感受到问候对方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向画面中的玩偶打招呼。
学生:Good morning!/Hi!How are you?/Hello!How do you do?
教师:由说出“Good morning”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新句子,若没有学生说出“Good morning”,则由老师带领大家认读新句子。然后教师展示更多的图片,利用相同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学生:两人一组,选择老师在电子书包上展示的图片进行情景对话,在交流中学习。
学生上台表演之前练习的情景对话,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同学们评分。最后教师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学生课后下载本节视频音频资料,跟读对话,纠正自己的发音,复习课堂内容。
实践表明,通过电子书包创设直观、形象、贴切的教学情境,对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其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较好地提高了其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其英语口语能力。教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确了不足及改进方向,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而后续的复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能力,并对教学效果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2.运用电子书包,科学合理使用游戏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模式结合了小学阶段知识学习的特点,寓教于乐,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所具备的丰富的教学素材,发挥电子书包的多元化功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于游戏中,使知识学习的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对于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更为有效。[2]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妥善应用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要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实践经验,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其应用铺平道路。虽然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还没有普及,但是在未来的推广前景显然是明朗的。实践中,仍然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经验,为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应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及途径。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顺应时展的要求,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现阶段教育的重点。因此,新教育中明确规定学校应配备信息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应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服务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电子书包作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产物,其由于智能、方便简捷、价格实惠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采用电子书包形式教学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研究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是一种智能的、数字化移动学习工具,它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提供不同的电子教学辅助系统平台,通过系统平台,教师可以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能够上网的设备连接电子书包,获取相关书本知识点或教学资源等。利用电子书包,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利用电子书包学生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自主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英文单词和句型的学习中,其中最主要的任帐桥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展开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教学情境单一等。将电子书包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混合式交际情境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训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的沟通而形成的,因此,创建英语交际情境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小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模仿他人,对直观形象事物的记忆较为深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较多的信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运用电子书包能较好地达到创设课堂情境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电子书包提供的内容与供应商有关,因此功能也有一定的限制,运用电子书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混合交际情境的创设。所谓的混合交际情境是指将电子书包与现阶段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和多媒体的结合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逐渐上升。
2.协作活动
英语新课标指出,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游戏教学策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教学中,师生互相扮演角色,促进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游戏教学策略对基础英语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由于游戏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在开展游戏的背景介绍时,教师通常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对这种具有抽象思维的预设游戏情境理解得不到位,使游戏教学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
运用电子书包中的多元化资源能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游戏情境,同时创设的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游戏活动服务的指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3.反馈策略
小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大的特点,其在知识的储备和对新知识的接受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的大班教学实际无法了解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个性化教学的方式也无法实施。电子书包中的IRS动态测评反馈系统作为目前比较完善的一种反馈系统,它能有效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评估。
利用电子书包中IRS动态测评反馈系统将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堂测试、游戏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个性化评价反馈,并且系统对学生的评估情况自动生成评估报表,利用这份评估报表,教师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实现动态教学测评。
电子书包是一种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小学基础英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优点,将电子书包与小学生的特点和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5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0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跨入了飞速发展的崭新时期,应运而生的电子书包吸引了教育界的众多关注。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书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王斌等,2011)、电子书包现状与推进策略(张迪梅,2011)、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祝智庭等,2011)等宏观层面,其研究成果对推进电子书包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仍明显不足,现有的理论成果与教学实际有较大差距,一线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困难。因此,本文依托为期三个月的西安长庆泾渭小学电子书包试点的教学实践,結合电子书包现有的教学特性,着重探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的有效策略。
一、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外主要从两类视角界定电子书包:一类将电子书包看作未来教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学习终端),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获取各种数字化资源,允许学生不受时空限制上传下载家庭作业、查看教师的通告,或者课前课后进行习题训练。另一类将电子书包看作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虚拟空间(亦称为教育群组),允许个人和集体使用信息和知识,提供沟通和交流工具,帮助使用者不受硬件、软件、网站結构以及地理位置等限制便捷获得有效的资源和服务。祝智庭教授则认为应从虚和实两个方面对电子书包做整体理解,“实”指电子书包作为学生个人便携式终端,“虚”则指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笔者认为,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既要虚实結合,又应依据其教学应用现状有所侧重。现阶段电子书包的软硬件建设尚存不足,无线网络不健全以及缺乏优质资源等均限制了其教学功能,移动学习终端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更谈不上个性化服务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因此,以硬件功能拓展、软件环境构建以及资源体系完善为核心开展相关研究,是当务之急。而在推进电子书包软硬件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又应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环境为目标,着力探索如何支持泛在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应多元混合式学习的基本需求。
二、电子书包教育应用特征分析
1.移动性支持泛在学习
电子书包作为学生全部学习用品的整合体,重量均控制在1Kg以内,相比学生传统书包(小学生书包平均3.5Kg、中学生书包平均5.5Kg)的重量,极大减轻了学生的身体负担;此外,电子书包因其不受有线网络束缚且轻小、便捷而具有独一无二的移动性,它不仅是一种电子化的轻型容器,更为重要的是能支持随时随地随意学习的一种学习环境。学校与课堂的概念弱化,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在电子书包构建的高效、互动的数字化环境中,开展个性化、片段化的泛在学习。
2.立体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电子书包包含多元化数字资源,除具有阅读、批注等基本功能的文本资源外,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丰富、内容生动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这符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师创设多种真实的情境辅助教学。此外,学生和教师还可以利用其附加功能(拍照、互联网等)实现动态学习资源的拓展和创造,支持自主学习。
3.交互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强调课程的交互性与综合性。实践证明,电子书包的交互性,大大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监控学生机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利用教师机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小组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通过交流群组进行组间与组内讨论,同步进行问题的解答,协作完成任务后,小组成员操作自己的书包通过电子黑板广播小组协作成果,供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标记、批注等功能实现与纸质教材同样的功能,通过虚拟学具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自主进行跟读、对话等练习,借助电子书包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
4.按需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
电子书包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工具,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与教的模式。传统课堂中教师很难逐一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与掌握情况,同时有些学生碍于自尊心而不愿主动请求老师的帮助。通过电子书包的实时检测与反馈,教师根据统计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体弹性变化,实现因材施教。课外,学生从电子书包的海量资源中依据兴趣与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源,自主调整学习步骤,检测学习效果,延伸课堂。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此次电子书包试点选择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懂、会说基本的单词和句型,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现阶段,利用多媒体开展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过程缺乏交互、教学情境固化、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致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到阻抗。而根据前面对电子书包教学特性的分析不难得出,电子书包的移动性、交互性、评价手段多元化等特性与多媒体英语教学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完美契合。因此,本文对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设计,主要围绕英语听、说训练活动的展开,针对多媒体课堂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教学优势,侧重不同教学需求下的情境构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英语学习环境。
1.“智慧教室”支持的混合式交际情境策略
语言的本质是交际,离开语境来谈交际是没有意义的。小学英语教学是师生的言语交际过程,创设能够支持听、说两方面能力训练的外语交际情境是必须且至关重要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模仿能力,善于接受直观、形象的新事物,但有效注意时间较为短暂等特点。因此,有效的英语教学应是学生在全方位感受和参与的真实情境中接受大量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
电子书包作为新兴移动设备植入课堂,其有效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呈现“垄断”态势,它的发展必然需经历与现有课堂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混合阶段;另外,电子书包受软硬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教学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单独依靠电子书包创设丰富、真实的交际情境在现阶段并不现实。混合学习理论强调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因而需要将电子书包与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其他多种媒体有机整合,各种媒体相得益彰,各取所长,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共同构建“智慧教室”。
这种“智慧教室”为学生提供混合式的英语交际情境,支持师生、生生及生机的同步与异步交互,将多种媒体的价值发挥到最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维持对学习任务的持续关注,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Look at me A部分第一节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情境会话,让学生学习问候语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并了解这些问候语的适用情境。其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教师:开始用电子黑板展现木偶剧情境表演图,设置真实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形成自然打招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教师在电子黑板上呈现图1,提问学生应该如何打招呼?
学生:Hello/Hi,how are you,how do you do,有学生可能会说出Good morning.
教师:若有学生说出,则由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否则教师带领学生认读新句子,并告知学生Good morning适用于上午问好。接着,教师在电子黑板上分别呈现图2、图3,利用上面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关的拓展学习。
学生:教师将多种情境的图片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学生4人为一小组,每人选择一张情境图片与同伴进行对话练习。(通过交流对话,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活学活用。)
学生:每组学生按照教师在电子黑板上随机抽取的图片进行情境对话表演。
教师、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对每组同学的表演进行打分,教师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学生:从云端书柜下载本小节的视频与音频资源,自主跟读对话,对自己的发音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
2.基于多元工具的深度“对话”策略
活动是小学阶段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潜力得以表现、发展的必然需求,因而,设计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通过对试点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英语教学活动的效益,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积极性、参与度均不高;教师只是既定活动程序的执行者;学生人数过多而不能与教师进行深度“对话”,更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基于电子书包多元工具的深度“对话”环境,充分凸显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掌握情况,利用立体化的资源灵活拓展与调整活动内容,摆脱程序固化、脱离实践的既定活动。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活动设计的参与者:每个学生具有公平的发言权。另外,个人手持移动终端——电子书包支持人际与人机间的深度互动,教师实时监控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随时向教师请求帮助,与教师进行深度互动;学习伙伴通过协作与竞争,达到更好地沟通,实现知识共建共享、创造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以We love animals B部分第一课时为例,该课时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部分动物的基础上,认读新的动物单词,并学习简单的新对话。本节课教师组织学生携带电子书包在动物园学习新知识,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本节课,教师利用蓝牙监控学生的电子书包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按照异质分组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个小组。
步骤一:前去途中测旧知
教师:利用IRS出题系统,对学生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
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知识,在自己的书包上进行答题。
教师:根据出题系统的统计結果,对大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单词和对话,教师将相关资料上传至云端书柜供学生进一步巩固练习,通过监控学生机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对少部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采用小组协作,同伴助学。
步骤二:动物园互动得新知
教师:将本节课所需要的相关资源上传至云端书柜。
学生:利用书包的拍照功能拍摄自己看到的动物,依照教师提供的示例对话,提问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对话练习:或将图片上传至共享中心,向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小组成员不认识的动物,可以下载书柜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电子书包向其他小组或者老师求助)
教师: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随时利用IRS出题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组织有效学习,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步骤三:休息间隙赛成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分享。
学生: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所拍摄的动物图片,并依据图片进行对话表演。
教师、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
教师:对得分较高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音,让表现良好的小组充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新单词。
3.基于APK游戏的协作活动策略
《英语新课标》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英语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教学策略,师生互相扮演角色,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英语知识,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游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策略,但通过对试点学校师生的调查访谈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游戏,由于资源种类和数量有限,多以教师口头描述的虚拟情境为背景展开。但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不能准确理解教师所预设的游戏情境,这使得游戏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多元化资源,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游戏情境,同时允许学生利用自己的书包进行情景的创设,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监控按需推送个性化指导,为不同分组提供多个讨论主题,有利于多情境游戏活动的动态组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此外,由于传统教学组织的限制,教师一直是游戏的主宰者,掌握着游戏活动的形式与进度,学生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很难体现。电子书包提供的游戏教学辅助软件(如数字识读、多多歌谣学英语、水果屋、连连看等APK软件),允许学生自定游戏进度,选择游戏类型,通过与游戏的高度交互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基于电子书包开展的Let's pain‘t单元教学过程如下:
阶段一:自主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打开APK卡车填色小游戏(如图4),并提问):“你们每个人现在拥有一辆未涂色的大卡车,你们想为它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呢?下面大家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为你自己的卡车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积极参与、认真地进行着色。
阶段二:协作活动
教师:通过监控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放大在电子黑板上,并对好的作品给予表扬。
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指出自己所涂的颜色,学生本人不知道的可以求助于其他同学,并由知道的学生担任小老师交给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阶段三:拓展训练
教师: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学生在教室寻找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利用电子书包的拍照功能进行拍摄之后,与其他同学小组协作,进行对话练习。
4.基于IRS系统的动态测试-反馈策略
对教学试点班级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先前知识的储备和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方面。传统一对多的大班教学,教师无法逐一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所谓个性化教学,更谈不上因材施教。电子书包的IRS动态评测反馈系统,是电子书包现阶段功能较为完善、应用相对成熟的部分,在应对个别化评估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
IRS系统将课堂教学、课堂测试、游戏活动、教学评价等有机結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教学,对测试进行实时的自动评判并生成评估报表。课前,教师利用IRS系统对学生进行前测,调整本节课教学内容。课中,随时通过IRS系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根据统计結果合理调整教学进度,还可将它作为课堂游戏的工具(例如打分器或表决器),活跃课堂气氛。课后,根据IRS系统的测试結果,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并为下节课的内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全程、动态的教学评测。
例如Hello第五课时是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较综合的练习,利用电子书包的IRS出题系统开展本节的教学时,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安排教学活动:
课前:教师利用IRS出题系统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根据统计結果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单词和句子,教师在新内容之前进行着重复习,同时动态调整本节课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电子书包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课中:利用IRS出题系统随时对学生进行检测,为教师动态调整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同时能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题库系统进行自测,根据测试結果选择相应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巩固;同时学生进行测试的結果为教师下节课的安排提供实际依据,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总結与建议
在试点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目前电子书包的应用刚刚起步,面临诸多的困难,而解决的方法可主要概括为:
1.深度开发教学资源是核心
电子书包作为学生个人终端引入教学,除先进的技术支持外,更需要大量优质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目前许多电子书包产品只是将大量数字化资源填充其中,而这些资源是否符合电子书包的基本教学特性,其组织結构是否合理,则不予考究。因此,要利用电子书包支持有效教学,迫切需要与教学模式和策略相对应的、具有泛在学习特质的资源体系。
2.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是根本
克拉克曾经说过:“决定学习者学习的,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的媒体。”面对这股电子书包的热潮,学科教师尤其是研究者,必须要在深刻理解知识結构与内容体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电子书包来服务教学。着重考虑如何发挥电子书包的现有功能,并实现与现有多媒体设备的有机整合,努力做到使用最合适的媒体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调动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是保障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一、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资源开发
小学阶段,学生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开始逐渐接触分数、小数等数系方面的知识。除了同一数学分支的学习在不断地纵向延伸拓展外,学生还开始慢慢接触多个数学分支,比如几何的初步认识,概率统计方面的初步认识,这些由“标准”的四大知识领域的划分就可以得到印证。但是长期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主要是集中在其中的两部分,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里将以小学“数与代数”知识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为基础,研究其中比较基础的数学概念,编写一些适合一线教师在课堂可以直接使用的历史材料。
(一)自然数源于“比较”
毫无疑问,自然数是世界上公认的产生最早的一类数。英译为nature number,可见中文和英文的意思是一种直接的对应,“有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意思”。通常认为原始人类在运用匹配的方式计数以及考察动作的顺序时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在自然数的概念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自然数的算术四则运算法则,随着运算的发展即自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数的概念逐渐完善。
最初,原始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靠狩猎为生。在长期狩猎与分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有”和“无”、“多”和“少”的概念。在“有”中渐渐知道“1”和“多”的区别。例如,收获猎物与空手而归,就产生了“有”和“无”的概念;在分配猎物时,每人一个一个地分,以满足每个人得到的数量能相等,在每人分一个不够时和每人分完一个还有剩余时,就产生了“少”和“多”的概念。有研究表明:有些动物也有能辨别数目多少的才能。这种按人数一个一个地分配猎物,事实上就是匹配的方法,这里蕴含的是“对应”的思想,在历史上被称为“数学的第一次抽象”。或许这就是函数“对应法则”的最初原型吧。初入学的小学生和原始人认识自然数的思维过程是相似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数概念已基本形成,能够理解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所以,在低年级引入自然数的概念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先叫他们感受“有”和“无”的区别,然后再辨别数量的“多”和“少”。而在一年级教材中,也正是先让学生认识具体物体的个数,然后才抽象出数的概念的。教师在此阶段的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让学生慢慢地在“掰着手指头”“一一匹配”的基础上,感知事物数量的多少关系。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匹配的对象不断扩展,例如手指、小石头、贝壳等等。尽管匹配的对象多种多样,但是人们发现它们在数量上有某种共性,例如一根手指、一块石头、一个贝壳等,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这样就抽象出了数字“1”的概念。英国哲学家兼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当然,也就随之逐渐地抽象出用来表示数字的“2”“3”等等,但是随着感知数量的增加,先民却很难突破大于3的数,大于3的数他们都理解为一堆或一群。对于儿童而言也是如此,所以一年级的小学生先学习0-9的认识和运算,在学生学习基本的点数动作语言之后,接着学习10-20的认识和运算。慢慢这些匹配的对象演化为人们的记数工具。由于这种记数工具不易携带和保存,人们想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数,并逐渐发展为在石头、木、竹片或骨上来“刻痕记数”。但是人类把数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并采用与大多数具体事物无关的某个语音来代替它,或许经历了很长时间。既然如此,在运算教学中,应让学生借助大量直观的“匹配”活动,比如数手指等,慢慢形成抽象的自然数。而不能急于求成,直接将运算知识交给孩子。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二)分数源于“分”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推广,在生产分配过程中常出现不能均分的情况、在测量或计算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分数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在小学,分数概念的引入,也是出现在不能平均整分的情境下。分数的概念从对汉字的考证来看,原始分数的概念来源于连续量的分割。殷商甲骨文“八”字,据考释是“分”的意思;《说文八部》中的解释是“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周代金文中已常用“分”字:“分,别也。从八而刀,刀以分别物也”。《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可取为“分开,划分开,跟‘合’相反,引申为取整数的一部分”。在英语中分数是“fraction”一词,也有“小部分,片断”的意思,它能追溯到拉丁词“frangere”,是“打碎”的意思。它是源自过去分词“fractus”的词干派生的后期拉丁语“fractio”,意为“破裂”或“碎成一片片的”。
尽管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同,但是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基本都理解为“被分割的数,被打碎的数,破碎的数”。所以,分数在原始人的思维起源应是一种事物不能够均分为几份了,那么一个整体就要被“打破了”来分。
分数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比伦人,他们采用六十进位制,但只不过限于简单的、、等。在量的意义上,他们把它当作“整体”来看待,而不是一的几分之几,因为分数是从量的度量(同另一量相比有这种对应关系)所得出的结果。例如,当把一元钱与一角钱对比时,就可以把一角钱写成,但是却把本身看成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分数,这是二者之间的一种“比较”,而不是“二者之比”。而我们今天通常把一元钱看成整体,把一角钱看成它的一部分,那么相对于一元钱就是一个分数了。埃及人表示分数的方式比我们今天要复杂得多。他们通常在整数上加一个卵形(或者是一个小圆点),表明它是分数。除几个特殊的分数外,他们的分数一般都拆成单位分数的和的形式。毫无疑问,对古埃及人来说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古希腊时期(通常认为是公元前600年到前300年)人们把分数看成“两个整数之比,不提到整数的部分,而且只在比例里用到比”。而且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事实上,这乃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理念。经过时间的洗礼,希腊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600年,或称亚历山大里亚时期)他们发明了特殊记号来表示分数。例如,在写分数时,他们在分子上加一个重音符号,然后再把分母写一次或两次并加两个重音符号。
从上面能看到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希腊,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但是多是关于分数如何表示,却没有关于分数起源的记录。分数在我国起源于何时,有待考证。但是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在分数理论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贡献。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分数的故乡,分数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即文字出现的初期。在两周的金文中、战国的铜器铭文中、秦汉时期的著作中,都已出现了表示分数的概念。在《九章算术》(公元50~100年)以及《九章算术刘徽注》(公元263年)中都有关于分数概念、四则运算和基本性质的详细阐述。书中包括“合分术”“减分术”“乘分术”和“经分术”。分数是在“合分术”中从除法运算引进的:“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以法命之。”“命之”可理解为命名为分数,即定义为分数。这句话的意思是:被除数(实)除以除数(法),如果不能除尽,则以余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定义一个分数。可以说,《九章算术》中用除法来引进分数,是对原始的朴素的分数概念的自然发展。在古书《孙子算经》(约公元300~400年)中记载:“凡除之法,……除得在上方。……实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为母,实余为子。”就是说,若除不尽有余数,便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以法作分母,以余下的实作分子。可以说“分子、分母”即是“上实、下法”“分子、分母”估计大概是形象地取“儿子、母亲”之意吧——儿子来之于母亲。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用算筹来摆置分数,并没有分数线,那时也不需要分数线。据说分数线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现在的分数表示法也是符合我国古代所提倡的“上实、下法”的规则的,只是在中间加了分数线而已。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20年)的《张丘建算经》给出了带分数的乘除问题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可以说,中国在此时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分数理论。
分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和数系中其他分支的演变一样,不同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最后都能达到殊途同归。前面主要介绍了分数在几大文明古国中的历史演变,可见对分数理论贡献最大的非中国莫属。现在分数的表达形式也与古代中国“上实、下法”的形式一致。将分数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讲给学生,无疑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能激发学生对分数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以及众多发明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转换的直接力量。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认同数学知识的历史能有效促进数学教学,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数学史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自己对所教授知识的历史并不了解;一些教师力求在课堂上渗透相关的知识,但造成的结果只是流于形式;一些教师课业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充电以及真正的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产生的结果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历史进入课堂的价值认可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却很低的现状,即所谓的“高评价,低应用”。鉴于此,需要在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方面作一些探讨。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数学知识的历史进入课堂,大体可分为从历史到教学和从教学到历史两种模式。从历史到教学,即从阅读历史资料出发,思考其和数学教学的关系,反思是否可以为教学所用,若有联系可以运用的话,则进一步查阅历史文献,设计适合教学应用的形式应用到教学中,教学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和改进。从教学到历史,即从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根据目标设计教学计划,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去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文本,将历史文本中相应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后,运用到课堂教学,教学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和改进。
三、结语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联系的一门学科。而现行的数学教材既不是按历史发展来讲,也不是按难易程度来讲,而是所谓的“教育数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而特意编写的。因此,一个数学概念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一个数学定理或公式是如何发现的?一个数学分支是如何起源的?对这一系列问题,教材的编者、授课教师都很少关注。这样以来数学成了一门枯燥、呆板的学科,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中“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达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即使今后他们不从事数学教育或数学研究工作,可是正确数学观,以及对数学真切感受,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用好教材文本资源
教材的图片和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资源,既有范图范画,又有学生活动与学生作品,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是其代表作,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找到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感受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资源可供教师深入挖掘,如《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一课选用了齐白石诗书画印的许多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和深远的意境,虽寥寥数笔,配以齐氏苍劲的书法予以点题,把一个静态的画面立即变得有声有色。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山西省乃文物大省,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把本省的优秀雕塑精品和身边可以见到的雕塑精品整合到本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家乡的雕塑艺术,热爱家乡的文化。在第一个课时中,讲授“宏观雕塑”。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历史,同时了解雕塑的基本材质,以及中外雕塑的不同艺术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以山西的雕塑为重点,抓住云冈石窟、晋祠宋代泥塑和晋中大院“三雕”作品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家乡的雕塑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4.发掘自然环境资源
山西境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五台山、太行山、武当山、天龙山、恒山等都有比较有名的自然景观,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的烙印。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欣赏、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关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视,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
二、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1.导入性资源
好的开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选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方法有许多,平铺直叙直入主题是常用的方法,想让开头有些悬念就要考虑选择什么资源合适了。美术课选择的视觉形象很多,但总归要有一个思路,就是体现导情、导趣、导疑,目的是为下好铺垫,引发兴趣,激发好奇,促发动机,产生疑问。把导入分为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导入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因此在选择导入性资源时要考虑以上因素。
2.欣赏性资源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方法,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特别是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美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物品,发现不同的变化。同一件物品,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联想。因此,教师提供的资源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欣赏性资源在美术课上所占比重是很大的,无论何种课型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当然,大师、教师、学生的作品均可入选,即便是生活废弃品也是欣赏性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示范性资源
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学示范,示范资源包括教师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以及实物资料,展示范画范作具有直观性的优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可看、可摸、可观察制作方法,具有教材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演示,就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真正发挥演示的作用。这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的技能体系,包括创造、表演(表现)、制作、感知、分析、判断、审美和欣赏。能力意味着这些因素的综合,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意味着能够综合利用与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内容和技术。
4.探究性资源
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手来进行探究实践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杯子的设计》是小学人美版教材九册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本课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杯子,明确“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各种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进行杯子的设计,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杯子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怎么样设计好杯子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要想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首先从实用性出发,抓住杯子的材质、功能、用途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精心选择六个不同材质的杯子:钢化保温杯、玻璃刻度杯、可伸缩旅游杯、塑料套杯、双把奶杯、卡通陶瓷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作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杯子的实用功能特点: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方便使用。这些资源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拓展性资源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好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本课教会学生什么,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题材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动机,起到由此及彼的作用。那么,美术课堂的结尾设计就要考虑采用何种资源来结课了,以为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以《有趣的汉字》为例,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我国汉字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其书体、风格、应用和表现形式等内容丰富,每个方面都能做深入学习研究。《有趣的汉字》一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的趣味,这只是从一个层面使学生对汉字有了一个浅表的认识。其实,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汉字更深厚的内涵。由汉字生发出的书法、篆刻、楹联及现代艺术,使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实用性的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山海关孟姜女庙名联作总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这幅对联,体会汉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深刻地了解祖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课程资源最关键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高效的资源。对教师而言,熟读课标是基础,熟读不等于背诵。熟读课标的关键是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编排体系,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可以检测的环节。在资源面前,我们应抱的态度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课堂中力求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资源,关注学生动态生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技巧,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陆游有句诗值得深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整合 语文资源 数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62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以此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学科整合理念说明,教师要有效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合理地尝试把相关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融合到数学学科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园内巧种“数”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朗朗上口的平仄韵律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彰显诗人偌大情怀与内涵的特点,备受学生喜爱。其实,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古诗的内容都涉及数学的相关知识。如果从知识迁移和有效建构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数学教材编排的特点,适度、巧妙地运用语文中相关古诗的架构和内容展开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一种古诗园里巧种“数”的效果。
1.在新课导入时借用古诗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借用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一古诗资源作为导入请学生背诵,不明真意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很快地背诵下来。然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所讲述的道理,学生会抱着一探究竟的想法,给出这样的答案:“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因角度不同而不尽相同。”……
又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用邵康节的《一去二三里》诗句导入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换“数”游戏:将用汉字表示的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并进行趣味朗读。富有语文气息的情境创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2.在数学练习中运用古诗
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设计的提高,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我国的很多诗词都含有数字或与数字有关,如果教师把这些诗词引入数学练习中,能使学生在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成语土中活种“数”
1.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成语
例如,“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时,以“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激趣导入:“喜欢成语吗?”生:“喜欢。”张老师继续问道:“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吧。大家想说些什么呢?”然后张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3+4=4+3,并提问:“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两个加数的位置相交换,它们的和不变。”……就这样,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精巧别致且极富语文韵味的学习情境,不仅使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而且成就了一堂脍炙人口、余音绕梁的好课。
2.在数学练习中活用成语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我们常说‘一石二鸟’,那么,假如有a块石头,可以打下_______只鸟。俗语说‘一目十行’,那么看n次,能看_____行。”
又如,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可能会发生的是( ),一定会发生的是( )。”
A.水中捞月 B.拔苗助长
C.守株待兔 D.瓮中捉鳖
这两道练习题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为素材,巧妙地将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解决这类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各个成语的意思,而且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它们与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儿歌地里妙植“数”
电子书包是清华大学、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基于“知好乐教育云”搭建的个性化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它是结合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所衍生出的一种便携式教学设备,目的在于加快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的效率,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电子书包主要应用于小学教育。电子书包涵盖的功能主要有收发通知、班级管理、收发信息、作业、考勤管理、家教秘书和灵通短信等。比起传统的书包,电子书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轻巧便利、保护环境等。因此,探讨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1.沟通无限,训练学生口语表达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树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奠定一定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简单的口语交流能力,为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各种条件限制,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良好的口语表达训练,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电子书包的强大功能,能够促进学生相互间的口语交流。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录音功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录音播放和纠正错误的发音,从而掌握学生的口语表达基础,提高其能力。
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I like dogs”教学中,教师先是进行了课文的讲解,接着让同学们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朗读,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朗读。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朗读,每个小组推选一位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作为代表在班上进行范读,采取比赛形式,四个小组分别推选了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朗读,最后全班认为第四小组的代表朗读得最好、最流利,教师对该学生进行了表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并且在班级中教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形势,其他学生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口语训练能够站在讲台上进行朗读,全班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这说明电子书包不仅为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带来便利,而且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名师汇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电子书包中,有华师大、北师大等教育专家为学生提供的理论指导,其中所含的教育内容都是经过名师示整理和示范的,教育资源都是从顶级名校中汇集而来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在这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下,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电子书包中各种便捷的阅读工具,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其中的检索工具能够让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进行及时查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4B Unit 2 “Our school subjects”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进行教学之前,利用电子书包网上阅览功能,针对课文中难度较高的词汇、句子,使用不同颜色做出详细批注,其中的重点利用红色进行标注,黄色标注难点内容,将已经批注的课文上传到班级共同的云端中,方便学生下载,进行课前预习。又如,在学习4B Unit4 “Drawing in the park”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告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下来,并同时上传到班级云端中,教师进行集中下载,针对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难点进行着重讲解,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海量素材,促进学生听力提高
英语口语与听力相辅相成,教学中的普遍情况就是如果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行,听力能力也就一般。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班级教学是一个集体式教学,学生之间的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学生接受的英语知识都是一样的,部分的基础能力强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课堂学习内容,也能够及时消化,但是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就会由于其中较难的知识点而出现逆反情绪,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较好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电子书包里面有很多素材,利用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及能够掌握的听力节奏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学生能够适应节奏进行听力训练。这种利用电子书包具有针对性的调节听力节奏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学生听力基础差的问题,保证了学生听力能力的稳定发展。
一、对教材具有敏感性,通过感悟来体味生命价值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1.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是何等的幸福。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这些课文都可以用来引导孩子感悟亲情。如《嘱咐》一课通过母亲无声的嘱咐,让学生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品德和伟大的母爱。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爱惜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还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经济条件好了,可学生却越来越小气了,借一支铅笔,借一本字典,借一支彩色笔都很困难。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的美好,同时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的道理。又如《番茄太阳》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之一――“我”是一个双腿有残疾的人,原本心情无比黑暗,对生活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但是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渐渐被明明的开朗乐观感染了,心一点一点的温暖起来。特别是当明明说愿意把自己的双腿给她时,她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彻底被感动了。可以说是明明的友谊让她冰冷的心重新温暖起来了,让她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文章很优美很感人,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都体会到了人生在世要学会关爱他人。
3.感悟自然――体会生命的博大
不仅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如《生命桥》讲了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羚羊在拿着猎枪的人们面前无疑是弱者,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人自叹不如,看到这样的一幕谁还下得了手去伤害他们呢?学习后,学生无不为老羚羊的壮举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又如《蚁国英雄》讲了蚂蚁抱成一团在火中突围的故事。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样的牺牲精神让人震惊,让人敬佩。蚂蚁虽小,但他们的生命也能够如此的壮烈。在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的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的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