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39: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1.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

2.对新闻编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影响。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此外,新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控。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把控力。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素养。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

在信息化的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方便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等。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已是显而易见,但是,当前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因此,为了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是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被称之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很大的差异。新媒体的出现依赖于互联网,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不同于以往,缺乏信息的前提下,记者有优先获取信息的机会。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获取新闻和信息权力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人人都有传播新闻的可能。

1.2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作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不涉及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在高度的信息化背景下,记者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微信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我国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社交APP,在微信平台上,各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沟通都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方便。与此同时,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新闻输出转到移动终端和PC终端的输出。

1.3新闻传播中尊重受众感受

新媒体记者的工作与时代的发展一同进步。现今社会对人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记者在新闻采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中生活的民生问题,从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角度进行报道和传播,逐步向舆论方向倾斜,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问题。

2、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2.1严格遵守新闻的详实性

新闻的详实性是一切报道的首要因素。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虚假、劣质、肤浅的新闻信息随处可见,新闻真实性缺乏公正的情况下,其信度与效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之前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门户网站报出“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这一大型消息的传出引起了网民的一片哗然,也有了众多猜疑。但是稍后便有业内知情者站出来辟谣,称假消息源于一个假冒网页。随后,媒体、门户网站为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就随意信息的行为而纷纷道歉。新媒体时代下,在首发新闻信息环节上虽然存在较大难度,但是维护新闻信息的详实性是基础,前期错误报道的“乌龙”事件是值得新闻业内人士深度思考的。新闻记者在工作进程中应该时刻以实事求是为职业准则,要确保被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的详实性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与经过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电视新闻人求真求实的职责操守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2.2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人角色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中,受众的选择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掌控。也就是说,传播主导方一旦发生一定的变动,社会热议问题就会在互联网发酵,网民‘围观’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大探讨”活动就此不断展开。在新媒体运行的时代中,很多新闻信息在一天之内的点击量不计其数,而在这样的模式中,传统媒体却处于相对被动的形式中,其媒介影响效果被削弱的同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也日趋薄弱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都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新闻记者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引导社会精神生活与个体思想意识等环节上发挥着导向作用。其可以被看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党与公众的舆论公器,因此就应该始终坚守准确的舆论导向,将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3.1具备新媒体传播能力

扎实地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下受众不仅借助电脑去输入文稿、阅览网站信息等,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写作、玩网络游戏、网购等复杂性的线上活动。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使用电脑输入、邮箱传送等基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其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对微博、微信等软件功能进行了解,然后注册并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应该积极应用4G手机,灵活地应用无线网络接收与发送信息。

另外,新闻记者在掌握网络传播技能的基础上,也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的进程中。目前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生事物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中,新闻记者就应该对多样化的媒介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2高尚的道德品质

约瑟夫?普利策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新闻行业的社会使命感处于较高层次上,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将社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新闻记者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践行党的指导路线,让公众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满意。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记者在实践中深度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类腐朽思想作斗争,具有一定的定力抵御各种诱惑,主动接受社会群体的监督,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与肤浅新闻出现,借助多样化方法保护新闻信息传导的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职业素养、扎实的职业技能得到公众的肯定与尊重。

3.3深层次解读能力

篇(3)

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①”“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能够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进行立体式传播,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介素养的定义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了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繁荣昌盛的时代,关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该注意重新建构,定位上也应该从信息把关人逐渐转变成为管理信息产品的经理,知识结构应该从知识复合型人才转变为行知并重型人才,编辑技能也应从幕后制作者走出来逐渐转变成为公共论坛主持人的形象走到舞台前面来,管理理念方面要从信息管理方面转化成知识管理方面。②

传统的新闻编辑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单纯地掌握这些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加强新闻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视野更加广阔,新闻编辑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要加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1.掌握各种媒介特性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不同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是四大传播媒介中最为迅速及时的媒介。电视媒介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分众性、高科性等特点,拥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可以更有效地针对消费群,信息传播率高。在信息社会,新闻编辑需要积极地接触各类媒体,掌握其不同的特性,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分析和整理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掌握互动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双向传播模式甚至多向传播模式得以广泛应用。互动和分享是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受众互动、与信息者互动、与其他编辑互动。编辑要在各种BBS、微博、新闻组、论坛、书评等平台上传播媒介产品的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取受众,拓展市场。

3.掌握全球传播的能力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传播突破了国界的局限,全球传播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编辑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具有民族文化的精品,另一方面吸纳西方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4.掌握全媒体制作能力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编辑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来制作和信息,媒介产品需要加以多次的、深度的、全媒体的开发。编辑需要制作文字、图片、网络、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媒体渠道和不同的受众需求。

三、结语

现代传媒生态面临着媒介形态、媒介数量、媒介技术、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使编辑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编辑培育自身的媒介素养已刻不容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既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把控能力、专业的技能素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③新闻编辑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编辑技能,努力成为社会舆论的领导者和发起者,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身处新媒介环境中的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都应具备新媒介素养,今后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媒介素养教育要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

注释:

篇(4)

1933年,《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率先对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该书由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两位学者合力完成,除提出媒介素养这个概念之外,他们倡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媒介素养。

早期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保护主义的角度出发,尤其关注媒介文化对于青少年人群的负面影响并展开探讨。学者们认为大众媒体基于商业动机而推广的流行文化具有负面影响,必须对青少年展开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学者们对大众媒体的评价发生了改变,逐步认识到了大众媒体的正面意义,譬如能够及时传递资讯以及传承文化等作用,因此学者们认为对大众媒体不应全盘抵制,而是应通过相关教育让受众对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辨别。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开始注重媒体符号所构成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别,希望受众能够从更有深度的角度思考传播的特点,认识媒体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大面积普及,新兴的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也就具有了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媒介的辨别能力不强

衡量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考察受众对于媒介是否有一定的批判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不能对一些新闻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媒体基本信任,而对媒体不信任以及态度不明确的人数仅占一成。可见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媒介有足够的信任度,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媒体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日常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都是从媒体当中寻求依据,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很难对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行真假、是非的判断,其分析能力明显差强人意。

2.对于媒介的使用能力不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率地获取有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针对新闻信息所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大学生并不是非常了解新闻标题以及导语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更有超过一成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近五成的大学生并不具备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获取信息的习惯上来分析,大多数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无法对所获取的信息展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很难主动地运用媒体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

3.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

所谓媒介道德素养,指的是作为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而这也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恕H欢?,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充分,譬如对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即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然而网络媒介的传播往往是病毒式的扩散,为了获取商业利益,难免会出现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等情况,倘若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网络道德,不具备相关的法律常识,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现违反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情况。

三、新媒体时代对于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一些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即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学校、家庭互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1.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也应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具备媒介素养的相关能力,除了尝试依靠新媒体工具开展学生工作之外,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升对媒体的认知和运用水平。

2. 搭建校园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篇(5)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张洁: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展的;另一种就是通过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开展。像英国那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早的国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一般都采用融入式教育,通常是融入语文课里,只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将其设为独立课程。这是因为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思辨能力不是那么强,而媒介素养教育却强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力争对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不太适合作为独立课程给很小的孩子开设。

但在中国,现在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小学里进行实验,而且是进行这种独立式的课程实验呢?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通过独立实验课的形式来向别人说明媒介素养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它将来能够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中,但第一步还是得先有独立式的课程开发,然后才能牵扯到融合的问题。

我作为研究者并不是小学教育的专家,因此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了解小学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并且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吸纳大批一线教师去听课,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说出我们的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异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融合课的实验,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方式。

目前,像黑芝麻胡同小学这样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学校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还是以非课程的形式开展,比如主题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这样的非课程教育对校内教育是一种必要补充,而且有校内教育所不及的优势,比如说它不会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而且能够让孩子们亲临媒介产品的制作现场,从而对媒介生产有最直观的感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法是否是一种创新?

张洁:我觉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教法与教育体制里现行的一些做法的确有所区别,但我不认为这是教育学或者说教学法上的创新。许多来听课的一线教师觉得,他们现在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应试,但媒介素养教育因为没有应试压力,所以会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强调每一节课里都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发言、表演、展示的机会,因而就显出了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我看来,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门课在教学方式上对传统课程的颠覆,我只是希望教师们能用新鲜的理念去对待这门课,而不要照本宣科,不要把它上得和其他的应试课程一样。

《中国教师》:若要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层级要怎么确定?

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媒介的实际接触情况来定。比如说广告和动画片,对小学生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爱看广告,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是很爱看动画片的。又比如说流行文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能对于名牌、明星、偶像等不太有概念,也不会疯狂地追求,但在初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比较严重。再比如说新闻,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强调新闻是很值得分析的内容,我们刚开始也一厢情愿地编了很多关于新闻的课,但后来发现新闻是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因为他们都不看新闻。所以像这样的内容就应该往后放一放,比较适合跟初、高中阶段的孩子来探讨。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教育,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教育的效果要如何评价呢?

张洁:就我们在黑芝麻胡同小学的经验来说,会综合使用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都包括知识和思维两个维度的测评:知识维度测评可利用一些标准化试题来完成,主要考查学生们在受媒介素养教育前后对媒介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在思维维度的测评上我们主要借鉴台湾地区的中小学生批判思维测评量表来对学生的批判思维倾向和批判思维技巧情况进行测评。由于台湾版的量表并不是专门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开发的,因此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适用性方面的处理,我们希望将来能更多地与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发出更适用于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更有针对性的测量工具。

除了前测、后测这样的量化研究,我们也在每个学期末组织一些焦点小组访谈,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参加,听听他们的反馈意见。此外,学生的作业也是很好的测评依据,我们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收集起来,为每名学生都建立了“档案袋”,这种档案袋式评价其实是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一般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开展的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它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会有哪些优势?

张洁:以课程形式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首要优势就在于讲求了效率。说实在的,为什么会有现代学校、现代教育,不就是为了效率吗?在这一点上,作为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样的。在讲求了效率之外,它还兼顾了公平。像黑芝麻胡同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式课表的,它不是兴趣班,不是课外活动小组,不是需要父母单独报名自愿参加的那种培训班,它跟父母的意愿或者孩子的家庭条件没有关系。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做成一种兴趣班、冬令营、夏令营之类,孩子的家庭条件就变成了他接受这个教育的门槛,会造成“知沟”,从而加剧社会的分化,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能够使所有孩子都接受到这个教育,虽说现在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学校派车让孩子们出去参观的时候学校会因为安全考量而拒绝这样的要求,但是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来对学校教育做一个补充。总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师资问题如何解决?

张洁:师资培养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师资培训方面我们目前探索的方式是希望能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能抛弃现有的在岗教师,应该给他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打消畏难情绪,迈过信息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早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范专业,培养一批专门的师资,或者是在师范大学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把它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将来可能成为教师的这些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能了解到相关的理念。我觉得如果能通过师范教育这种系统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师资,媒介素养教育执教者数量会迅速地增长吧。

《中国教师》: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都包括哪些内容?

张洁:概括说来有三方面:一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三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培训甚至会细化到制作课件的技能上,此外如何高效搜集教学素材、展示素材也是很重要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课的教师教学优势何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介素养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张洁:说实在的,教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面临着教师没有优势可言的局面,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后喻”时代,很有可能会出现前辈制约后辈发展的状况。所以我觉得教师的教学优势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情境设置及教育引导。因此我十分强调教师要改变心态,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对媒介的了解不及学生的状况,不急于否定学生的各种喜好和行为,而是认真观察学生在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由此发现教学切入点。此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操作技能,尊重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并明白启迪学生思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我觉得好的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好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教学时机;其次就是要对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知识体系很清楚;再有就是强调教师要有非常灵活的深入浅出、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本领。媒介素养教育的执教者要非常了解孩子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其媒介接触状况。媒介知识有别于其他知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转瞬即逝、不停在变换的。你看数学,1+1今天等于2明天还等于2,教师只要学会了加减乘除规律就可以了,不用每天都去想怎样更新教学素材,但是媒介素养教育不一样,讲广告就必须用最新的广告例子,而且第二年再讲的时候就必须更换素材了,而且现在层出不穷的媒介新现象(如微博)都需要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师及时去关注和了解。

举一个例子,为了给孩子们讲游戏,我们对黑芝麻胡同小学五年级参与实验教学的90名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让他们列出自己最喜欢玩的3款游戏,结果90个孩子列出的游戏有上百种之多。为了使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准备那堂课的教师非常辛苦,她真的是把那上百种游戏下载下来逐个玩过,边玩边做笔记,边玩边思考孩子们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设计教案。说实话,如果没有亲身去体验学生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就不会了解他们的经验,就没法去引导、去点评。

《中国教师》:那这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要想上好这门课就应做好事前调研?

张洁:是的。教师要先调研,而且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媒介素养教育背后的理念可以是不变的,毕竟它也有固定的分析框架在,但是你给学生讲课时不能用的是多年前的例子,那时候那些学生可能还很小甚至都还没出生,是很难理解的。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讲求综合、广博、前沿,而传统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却是单一、专门、固定的,两类课程在互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后果?这种互动对我们的教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洁:学科分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基于现代主义哲学出现的,一如福特在工业领域发明了流水线的工作方式般,我们也在教育领域创建了分科模式。但社会生活是高度融合的,它要求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也应该是高度融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性也就表现在它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匹配上。在今天,福特流水线在一些领域已经不再适用,像谷歌、百度这样的公司,它们的运作已不是流水线模式了,而是新型的项目负责制、小组合作制等,新的工作模式与社会需求都呼唤新型教育的配合。学科分类式的教育可能再过50年、100年也会彻底改变,目前属于过渡阶段,出现所谓的“前卫”课程与传统课程碰撞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这样的碰撞可能会导致两种结局:第一种就是教师在冲击中选择敞开胸怀去主动接触媒介素养教育课,去探究这门课与自己所教课程的差别和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的原因,然后改善自己的教学,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更有意思,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二种结局正好相反,就是一些教师决心和新型课程“硬碰硬”,最后留待历史进行选择。我觉得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但这个过程要经历多少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教师》:如果说知识的融合是最终趋势,那你怎么看待目前仍然以单学科形式进行的各种人才选拔方式?

张洁: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社会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演进过程中,从一个社会阶段到下一个社会阶段的变革过程都不是“一刀切”的,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中所发生的冲撞、反复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可能无法亲见这样一个变革的完成,但我们要知道趋势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坚信情况会发生改变,哪怕可能是在500年之后。

《中国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念的指导下,知识大融合式的综合教学是否会在未来取代现行的分科教学模式?我们会不会面临虽然“博”却无法“精”的尴尬?

张洁:问题导向式的教育能引导孩子去深入地研究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涉猎和研究各学科的各类知识,因此不会出现你说的广博了就浅显了的问题。达・芬奇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试问他为什么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呢?就是因为他上学的时候没有分科,当他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必须同时涉猎很多的知识,经过长期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后,用今天的话说,就很容易成为“全能型”人才。

在将来,我觉得好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鼓励孩子们找到天性,让他们都能知道自己要什么,希望做什么,从小培养他们的理想和职业规划意识;然后再依据孩子们的倾向性和选择来判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及帮助,来安排相关课程。好的教育就是设置合理的任务,作为教育者,你一定要会明知故问,让小孩觉得你真的需要他帮你,然后就会激发他的探究意识,他就会告诉你他的思路,同时获得成就感。

《中国教师》:谈到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碰撞,孩子们会不会觉得接受广博的、新鲜的知识才是最必要的,那些单科知识不仅枯燥而且过时了?

张洁:要澄清的一点就是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知识无贵贱高低之分,无论是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传统学科教育,都应该是服从于同一个教育目的的――那就是让人活得更幸福。之所以现在的学科教育有些“变味儿”,变成了让孩子们觉得痛苦的事情,是因为有些教育者没弄明白该怎么教,或者评价的标准有问题,而不是因为学科知识本身不好、本身有问题。我觉得你刚才的问题可能有些把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画等号了,似乎说到语文数学就让人头疼,但实际上并不是语文数学知识本身让人头疼。使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要学一门课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好教师应该能让孩子们领悟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而不是仅仅把知识简化成一种应试的工具。所以,媒介社会的到来和媒介素养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并不会使每个人的求知流于表面、变得浅薄,反倒是教育本身的一些“歪习”,比如“应试教育”,让教育本身变浅了。要再次重申的是,语文、数学、体育、美术、媒介素养教育等等课程,他们在知识体系上是平等的,并没有深浅之分,都非常重要。如果要说媒介素养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只是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方式的一个不同而已。

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实际上并没有打击其他的课程,相反它还能很好地融入其他课程,为那些课程拓展内容、提供辅助、增添魅力。媒介素养教育完全能够与传统课程和谐共生,从而使整个教育得以抛开呆板的旧面貌,焕发出更加灵活、有吸引力的一面,去拓展孩子们的眼界,使素质教育得以实现。

篇(7)

麦克卢汉的一句“媒介即讯息”道出了媒介与社会的全部密码。受不同时期特定社会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媒介共生的媒介素养的内涵也不断的变化。与印刷时代、电子媒介(也可以说是电视媒介)时代、以及互联网初生的时代等相比,传播科技发展到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于媒介素养的培训实施也都因依赖传播科技的进步而拥有更大的实施空间。

一、web2.0的特征与影响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比web1.0更先进的地方在于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网民在web1.0时代只能单纯的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信息,在web2.0时代网民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读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创建信息,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建者和者。web2.0是一种技术理念或者是一种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技术理念指导下的互联网应用和技术革新,它自身的独特特性更多的是对传播和社会形态的影响。

1、web2.0的特征

web2.0的特性也是针对web1.0而言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户参与和分享。在web2.0时代,用户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者,用户可以自己得到的信息,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创建者。

第二,更加强调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点评信息的方式和网站进行互动,还可以和同一站点内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甚至跨越站点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发生。相互的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成为web2.0时代互联网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第三,以人为本。在web2.0时代更加凸显用户的地位,用户的喜好与需求全都淋漓尽致地被互联网利用并放大。

2、web2.0的影响

第一,web2.0的时代颠覆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界线。在web2.0时代之前,信息的生产和都统一集中在大众传媒手中,受众只有看的份;当web2.0把受众拉到和大众传媒同一地位的时候,尤其是当受众的内容被传统大众传媒所引用的时候,你很难明确地界定谁是传播者谁又应该是接受者。

第二,打破了之前社会的媒体构成环境形态。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水岭,媒体构成环境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爆炸性新闻不是出自专业媒介记者之手,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你很难再说舆论的监督权归大众传媒所有,这个社会已然成为一个“楚门的世界”。

第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性社会问题。当受众得到全面的释放之后,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喧嚣热闹的集市。人人都在大声喧哗,但是你想听的声音却听不到。人人都是麦克风,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和转发,个体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你如何隐姓埋名甚至绝迹江湖,你都将有可能因为某个用户对你的关心而无所遁形。

web2.0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新体验,在这种网络模式下,互联网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线上和线下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体验着新的技术理念带给我们的和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我们自己制造的痛苦与迷茫。

二、web2.0中的自媒体与大学生相互契合

在web2.0的世界里,互联网应用产品被用得最多,最体现web2.0特色的就是自媒体了。比如博客、播客、维基百科、SNS社区、微博、个人门户网站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刚刚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三分之一的网民是20-29岁的年轻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不仅如此,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上网超过电脑上网,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72.2%的比例。在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统计当中可以看到,排在前十位的将近有一半都属于自媒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和博客的使用率都有大幅增加。

以上数据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网民的主力,而且是新媒体的主力。加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而现在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网络套餐的推广,手机上网不仅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应用平台来说,利用手机玩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也越来越便利。总而言之,大学生们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愿意积极主动地拥抱自媒体的。

三、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变化

社会传播技术每进步到一个阶段,社会对该阶段的受众媒介素养要求就会跟着提高,web2.0时代也不例外。在探讨如何提高本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前,我们先看看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在培育媒介素养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1、媒介素养的所指发生变化

不同的传媒阶段,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所对应的传播媒介也都有所不同。web2.0时代,媒介素养中的“媒介”应该指涉互联网,媒介素养也主要指的是网络媒介素养。

2、媒介素养的概念变化

从传播技术与素养的交互关系上来看,不同的传播技术时代,素养的概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印刷时代所对应的素养是传统的读写能力素养;电子时代尤其是电视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传统大众传媒素养;计算机数字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信息素养;web2.0时代的素养是参与式媒介素养。

3、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变化

Web2.0理念中所包含的自主、开放、分享的思想观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过去的“接受范式”转向“反思参与范式”。在新的范式框架中,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培育目标和培育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具体来说,旧范式与新范式中所面临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和单向接收的传统受众组成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开放互动的新媒体和人人都是记者的用户组成的媒体环境;前者环境单纯后者环境复杂多变。对于培育目标而言,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自主意识的媒介消费者,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反思参与能力的负责人的媒介使用者,前者重视的是受众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信息,后者重视的是如何培育出对社会民主有推动作用的,具有担当意识的媒介创建者。旧范式的教育内容重在教授受众如何认知媒介、理解媒介内容并批判使用媒介内容,新范式下的教育内容就更加注重引导教授用户积极主动参与媒介创建、树立正确的媒介道德和伦理观念。

4、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变化

既然媒介素养的所指、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均发生了变化,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模式也要有所变化才行。“接受范式”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探究引导模式,“反思参与范式”下的教育模式应该以行动思考为主。前者重在理论认知和理解,后者重在行动表达和行为互动关系的思考。

四、web2.0时代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前所述,在web2.0时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认为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要积极接触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

要想了解学生与新媒体的关系,老师就必须积极主动接受这些新事物,这样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才能有发言权,也才有实施的空间。

2、建立媒介素养互动教学平台

web2.0的交互技术为设立教学平台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网站,也可以以博客的形式体现,总之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教师在互动中起提问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信息或者音视频文件供大家分享或者讨论;另外管理者在平台中可以聚集各类信息供用户浏览或者转载等;学生可以把作业放到平台上,教师可以在平台中批改作业,所有的作业和批改意见都可以共享。这里要推荐闾丘露薇和她的学生创建的“一五一十部落”。

3、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

Web2.0中的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创建,因此为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征文比赛、竞赛等方式将博客、微博等纳入到校园活动中。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会更加全面认识新媒体,并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

4、加强与媒介之间的合作

比如英国BBC就通过“BBC在线”开展了“首次触网”工程、“校园报道”工程及“BBC链接”等媒介素养培育行动。其中“校园报道”工程已经开展了5年,虽然是在中小学校园推广的,但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另外“BBC在线”近年来还实施了多项举措,向成人和儿童提供正规的在线学习内容,如“原料”、“我的故事”、“CBBC我与我的电影”、“BBC语言”、“技能智者”、“哎呦”等学习项目。在我国湖南卫视于2012年年初推出的《新闻公开课》具有同样的效用。该节目中大学生和媒体人作为嘉宾共同探讨某一新闻话题,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博或者短信来参与互动。虽然该节目是一档新闻话题节目,目的也是为了收视率,但还是从侧面起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

Web2.0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播科技和媒介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媒介共存的其他社会系统(比如法律、道德、教育等)的改变比较滞后,于是就出现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种种落差和问题。对于现今教育者而言,快速改进法律、道德、教育等社会子系统是不太可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改变媒介素养的目标、观念、内容和教育模式,以期通过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来应对这种落差和矛盾。

参考文献

①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D].西安:西北大学,2011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③李月莲,《web2.0与传媒教育新方向》[EB/OL].http://edb.gov.hk/

index.aspx?nodeid=6535&langno=2,2008

-6-23

篇(8)

当前传播科技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管是身处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网站等的哪一个平台,都将面临全媒体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综合运用了文、图、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呈现和加工传播内容,并通过多渠道、多形态的传播手段来传播。全媒体与多媒体不是一回事情。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1]”作为编辑,媒介产品制作的操刀者,必须使自己具备辨别、选择、加工、批判,并参与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培育和提升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相比国外,我们媒介素养教育已大大落后,因此媒介素养欠缺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形态的变化。过去编辑一般只需对付一种媒介形态。图书、报纸和期刊等纸质媒介,主要加工和处理的是图片和文字,而广播编辑则在听觉上下功夫,电视虽然视听结合,但并不复杂。而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手机报、电子书、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介融合现象日趋突出,传统的边界被打破了。这意味着编辑面对的媒介形态是多样的,需要整合运用文字的、图片的、图像的、声音的、网络的等多种传播元素。各种媒介形态有其各自的特性,编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多了,也更加复杂了。2.媒介数量的变化。当今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景象,各种媒介不断涌现出来,数量十分惊人。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大量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频道,而网络上则有成千上万的各种网页。媒介数量的急剧膨胀,要求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必须相应地提升。3.媒介技术的变化。在全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媒介融合技术等媒介技术的演变格外迅速,许多新的软件和硬件不断推出。作为编辑,原来的知识结构,如果不做及时的、全面的更新,就难以适应全媒体的复杂要求。编辑必须了解新媒体的知识和理论,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技巧。4.媒介环境的变化。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信息传播渠道,渐渐被新的更加多元、更注重互动的新兴渠道所取代。特别是借助网络平台,公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权,成了重要的对话力量,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例如,微博的出现,为这个社会的传播生态增添了新的生物链。编辑通过微博可以搜集各种市场信息,策划选题,联系读者、作者或记者等群体,以及推荐和诱导受众关注和消费媒介产品。

由上可见,全媒体时代,媒介日趋融合,催生了许多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传播对象日渐小众,信息流动越发复杂,整合一体化趋势明显。现代传媒生态的变化,使编辑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编辑培育自身的媒介素养已刻不容缓。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所下的定义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2]。媒介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能,一种资质,一种能力,编辑作为媒介产品的分析者、组织整理者和生产者,培育媒介素养,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满足受众需求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积极和主动,称其为受众,其实已不合时宜。他们在接触各种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在创作各种媒介作品,他们集传播者和接受者于一身,集消费者和生产者于一身。并且,媒介消费者更加成熟了,对各种媒介产品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了。培育编辑的媒介素养,一是使其从只需要关注媒体机构内外的那些固定的作者,转向进一步关注那些数量庞大的、创造力惊人的草根作者,二是使其了解受众的媒介形态偏好和内容偏好,根据具体的阅读和欣赏兴趣,加以细分化,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媒介产品,从而不同的媒介产品,传播给不同的受众,实现个性化的营销,并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各种精品图书、精品栏目、精品报刊等。

(二)应对市场竞争

与过去相比,现在各种媒体都面临市场化的调整,需要及时地了解市场不断变化的特性,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编辑的媒介素养高低,决定着市场的胜败。媒介消费者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乐意掏钱去购买,编辑的市场眼光需要去准确地捕捉。编辑需要接触大量的、各种媒体的信息,需要具备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辨别、鉴赏和评价等各种能力,不然难以制作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媒介产品。

(三)提升社会效益

媒体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而能坚持自己的标准,避免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这些都需要媒介素养在支持。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思想舆论阵地,有着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编辑作为重要的把关人,担负着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重任,直接决定了哪些信息可以被传播,以怎样的方式传播,以及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力。编辑必须把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坚守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坚持弘扬主流的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积极的贡献。因此,编辑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媒体可以产生怎样的社会效益。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是由整合的、系统的、有机的多项内容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各种媒介的特性

在这信息社会,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是编辑重要的信息渠道,需要积极地接触,了解其不同的特性,特别是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分析和整理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编辑接收到作品,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可能是纸质的,也可能是电子的,多媒体的。一部书稿,最终的成品不再是过去的纸质图书,而可以是磁带、光盘、网络书籍、手机书籍、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数字形态产品。媒介产品的呈现形态的多元化,使单一媒体加工,转变成了多种媒体的整合出版和发行。为此,对数字媒体的认识和利用,显得尤其重要。编辑环节变得复杂了,编辑工作的时空被极大地拓展了,编辑角色也日益转变为能力要求更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育互动传播的能力

互动和分享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新的销售渠道和沟通手段的出现,意味着发行和营销的手段有了新的转向,而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背后,是互动、分享和参与等行为模式。编辑要在各种BBS、微博、新闻组、论坛、书评等平台上传播媒介产品的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取读者,拓展市场。在全媒体环境下,与读者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与其他编辑的互动,变得格外的频繁。在互动中,发现和挖掘独特的创意点子和各种新颖的选题;在互动中,交流和沟通彼此的看法,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在互动中,把握市场的动向和受众的心理,并宣传自己的产品,建立品牌形象。

(三)培育全球传播的能力

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已越来越成为现实。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传播突破了国界的局限,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西方的几大通讯社,往往是其他国家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中国媒体的全球传播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编辑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应自觉扶持反映优秀民族文化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对西方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并抵制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使中国成为一个信息富国、传播强国。

(四)培育全媒体制作能力

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编辑在选题、策划、调研、约稿、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声音编辑、图像编辑或网页编辑,而是集合这些于一身的全媒体编辑。不同编辑之间原有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了,为了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编辑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来制作和。媒介内容也许是相同的,但媒介产品需要加以多次的、深度的、全媒体的开发。编辑需要制作文字的、图片的、网络的、广播的、电视的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媒体渠道和不同的受众需求。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育是职业素养建设的重要构成,任何一个优秀的编辑都必然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并不断学习和提升。那么,培育编辑媒介素养的路径有哪些?

首先,理念上需加以重视。作为媒体机构和编辑个人,都需要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技术、媒介形态、传播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培育和提升编辑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很好地履行新时期信息传播者的职责,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从学校教育角度,加强编辑专业的建设。长期以来,编辑专业偏重于狭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学习,而没有把视野放在更加广阔的整个传媒领域,也忽视批判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此,在高校编辑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以及全媒体传播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并且,编辑专业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一本本书籍,而是能够在所有形态的媒介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跳出狭窄的专业框框,走向更加丰富的信息时空,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这些编辑专业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媒介素养的底蕴,能够更好地从事以后的编辑工作。从媒体机构的角度,积极提供培训机会,发展学习型组织。作为一个媒体组织,需要提升的是所有员工的媒介素养,而不是个别的编辑。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培育的条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对待。

从编辑个体的角度,必须多学习,多实践。一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编辑,没有广博的学识是做不好的。例如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是一个该领域的专家。平时需要多看看书,多接触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做一个全媒体的多面手。为了提高全球传播的能力,需要加强自身外语的水平,消除语言障碍。二是自觉学习各种媒介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自己全媒体的运用能力,对各种编辑软件,不畏惧,不漠视,能够及时跟进,迅速掌握。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技术是未来的方向,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形成集成式综合知识,才能拥有话语权。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人文精神。“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3]”因此,需要强化道德和法律意识,强调社会责任,避免走入娱乐化和功利化的误区。批判思维是媒介素养的基础,失去了批判性,就难以辨别真伪,无法坚持真理。编辑需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善于质疑各种现象,独立分析,乐于思考,勤于反思,做一个头脑开放,实事求是的人。批判思维是可以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而逐渐发展的。

总之,这是一个媒介化社会,媒体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无处不见,无时不在。我们如同一条条生活在水中的鱼,已难以轻易离开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会失去方向。媒介素养是编辑终身学习的推动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才可以使传播活动做得更加出色,成为一个全媒体时代的优秀编辑。

参考文献:

篇(9)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随着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将是全媒体时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这将有效地推动既具有较强媒介素养又能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英语人才的培养。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地辨识使用英语媒介工具的能力

一方面,媒介素养对传统听、说、读、写认知能力的诉求以及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与英语教育注重的技能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耦合性。另一方面,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有针对性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性地媒介辨别能力,批判性地接受错综复杂的英语媒介及媒介信息资源,懂得合理利用媒介来完善提高自我,最终形成具备正确的媒介观念、良好的媒介能力以及健全的媒介心理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全媒体时代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介平台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渗透媒体素养教育,利用媒体素养教育的优势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助于实现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另外,媒体素养教育符合当前英语教学的改革趋势。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新时代语言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因其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始终渗透着西方的多元文化。全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接触西方文化的学习平台。媒介素养教育让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应持有客观、平等的态度,引导学习者在多媒介的比较分析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异同,了解到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消除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逐步建立起多元文化认同的意识,为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接触到的西方文化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使英语语言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二、影响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因素

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培养学生理性地辨识使用英语媒介工具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归其要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英语老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的教育专业化程度、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评价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多媒介的教学环境下,要能对大量的英语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认知,对优质的英语媒介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甄别,加工及应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前沿性、丰富性等优势,并对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程度进行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这些教学业务素质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都影响着预期融合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的自身行为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主要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教育途径来实现,因此学生的自身行为对于两者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以媒介工具作为学习基础平台,学生对时下流行的媒介工具,如电脑、手机、mp4等都有着较强的使用兴趣,除教师需对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工具的引导之外,学生自我能否在学习实践中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这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有效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设备和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影响

教学设备和环境是媒介素养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学校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现状的存在使得媒体素养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重视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另外,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模糊了传统媒介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缺少了对海量信息审核的把关人,部分媒体为扩大市场份额,营造出的功利化媒介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提供良好的媒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理性分析媒介信息,这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氛围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与英语教学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设置合理可行的课程目标,同时这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的先决条件。这一过程是以明确两者各自的教育目标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找寻分析两者切实可行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媒教融合的新路径。如何将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是全媒体时代运用媒体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又对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媒介素养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融入现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是媒教融合迈出的关键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育部在2017年5月颁布的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原则,设计和构建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媒介素养教育是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同时英语教学丰富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载体。

(二)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媒体素养教育资源用于英语课堂

教学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各种教学素材,包括了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这些教学资源正是媒体素养应用于英语教学最直观、最佳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媒体资源,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以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英语教学向着多素材、多资源的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将媒体素材资源有效地引入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善于发现和选取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如著名的演讲视频、电影或最新的英语频道新闻等,并且能够将这些资源通过后期的加工和制作,建立各种英语教学优质资源数据库供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获取英语学习资源。另外,在引入媒介素材时,英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向导,以课程知识点为选材依据,注重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才能达到最佳的媒教融合效果。课后教师要对融合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教学成果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世界中拓展学习视野。

(三)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媒介工具

教学手段作为教学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媒体时代的现代化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较好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理性地辨识、合理地使用媒介工具的引导,可通过课内小组合作、课外探究等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任务,合作完成对研究主题的分析、讨论和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各小组需要借助媒介工具进行搜集、整理相关主题的媒介信息,教师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英语课堂活动中,锻炼学生理性甄选、辨别媒介素材的能力。另外,探究活动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课外教学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延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选择和接受错综复杂的英语媒介及媒介信息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教学目的。

篇(10)

导向现代人的进化链与包括所有现存类人猿在内的链条之间的第一次“分裂”与人们一度认为的脑容量无关,而是与两足行走或直立行走有关,然而向人类进化的第二次遗传学“分裂”确实与脑容量有关。自此,人们开始运用他们与众不同的大脑认识世界、梳理世界、发现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已有经验加以积淀、总结与传承,这样大脑的发展带来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人类认知的发展又带来大脑的不断进化,以接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的生理构造与能力。而使这个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的中介便是媒介,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与实现的基础。

传播媒介就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引发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认知渠道,甚至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活动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传播媒介是人们传递信息、获得信息、交流情感、获得知识与技能、传承经验与文化等所依赖的工具与手段。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如果说印刷媒介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出现开始,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相继出现,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正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一)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从而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固和准确。(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和联接,数字技术则把分散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二、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知、理解、筛选、使用、判断、批判媒介及其内容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也日趋复杂与多样,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方法与形式越来越丰富,信息更是以飞快的速度增加,甚至成为事实上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为了紧跟传媒变化引领的时代变化的步调,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认知,人们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经验传承的同时,还要具备更多的媒介素养来顺应媒介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得以以更生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方式实现并顺利进行。就现代社会且对一般大众而言,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具体体现在:(一)大众操作各种媒体的常识与技能。现代媒体日益多样的同时也日益复杂,如智能手机、电脑网络、IPAD、电子阅读器等新兴媒介,操作并不简单,从开关机到打字,从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现代媒介的操作技能纷杂多样。这就要求大众在使用媒体之前要先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二)大众使用诸多媒介来满足自己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媒介相互交融渗透,但各自本质价值与角色还是不尽相同,这就要大众了解各种媒介各自的优劣性,对媒介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选用媒介,调度媒介,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让媒介实现自我的诉求。(三)识别信息、“物尽其用”的能力。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找工作、查阅信息、人际交往、关注世界、掌握机会与挑战、娱乐、接受知识、填充认知空白等,依赖的都是媒介。而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人们要有最基本的素养来界定与识别。(四)做好信息把关人。随着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个人媒介发展迅速,传者和受者之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要加强大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育,让人们在享受“创造”的同时,有保护自己和他人隐私、利益的意识,以谨慎、客观的态度和操守做好信息的把关人。(五)制作和使用个人媒体的能力。新的传播媒体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想和群体保持联络,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朋友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了解和利用媒体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媒介日益纷杂,我们的媒介素养也要紧跟节奏才能抓住时代的节拍,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把握机会。

数字时代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门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达,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加入“传播者”的行列,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人们成为“业余传播者”提供着机会与平台。这在电视广播时代是不曾有的现象,那时观众只是受者和消费者,反馈是缺乏并且不及时的。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及时,并且引发了更多变革。最初一般大众参与传播的方式是论坛,一般大众第一次尝到了作为传者的乐趣,而后交友平台如QQ、电子邮箱等又极大地催生了人们作为传者的热情,再到后来的视频文字分享平台如土豆、优酷,再到现在的微博,媒体给一般大众创造了越来越多“传者”的机会。同时,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盲区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从技术到法律到素质,有很多和媒介有关的知识是需要普及的,媒介素养教育又将从专业走向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社区媒体即个人媒体开始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双方界限不再明显,这时媒介素养教育又从专业走向普及,小学有计算机课程,在大学也应该变成如大学语文一般的公共基础课。随着社区媒体、手机网络的发展,媒体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资料,而每个人是信息的接收者亦是发出者。

作为“个人媒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针对大学非传媒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给出一个可行性方案。

媒介素养教育通常是指对媒体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但随着媒介的日益多样和交融,社区媒介已成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即一般大众作为社区媒介的主要创作者,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社区媒介创作的核心力量,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成为像大学语文一样的普及课程。本小组针对对媒体有兴趣同时想得到更多了解的大学生,计划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两周进行一次讲座。

以下是第一学年的讲座内容。(一)媒介及媒介素养。这是第一次讲座的内容,意在梳理和介绍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般性知识。(二)媒介发展史。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广义上讲,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传播,因此对于媒介的介绍是意义深远的。(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历程。伴随着媒介的发展,人类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根植于社会制度和媒介发展、生产技术多方面基础之上的。(四)被动媒体与主动媒体。被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就以消费媒体为目的的媒体形式,主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也可作为传者的媒体形式。在讲授概念的基础上,列举现在社会上最典型的案例并加以分析。(五)大众媒介与社区媒介。主要介绍数字媒体时代社会中并存的各种媒体,并以大众媒体和社区媒体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六)社区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性应用(以多个网络社区媒体为案例)。重点介绍主要的社区媒体及操作使用技巧。(七)网络隐私与自我隐私的平衡。匿名是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匿名之下应该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尊重他人,不要走法律盲区是至关重要的。(八)传播道德及规范教育。即简要介绍一些传播法律法规。正如新闻学者布莱尔所言,“这些记者不仅要被培养得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由此生成的社会”,让学生们具有基本的传播操守。

篇(11)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经过了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印刷媒体时代和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时代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逐步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以多媒体复合的特征、交互性的功能,融合各种媒介于一身,迅速成为方便人们快速、直接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交流方式,更是引发了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它还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指的是职业传播者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向受众传送信息的过程;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则演变为职业传播者及普通网民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向普通网民传送信息。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报告》还显示,从年龄结构来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10-1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4.1%,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位居第二,并且比2012年占比略有提升,这意味着互联网的继续普及和深入。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越来越迅捷,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洪流。同时,信息接受者及再传播者也有低龄化的倾向,中学生逐渐成为网民中的生力军。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心理和身体发展都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另一方面媒体信息鱼龙混杂,他们无法理性选择媒体和信息。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和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平台,中学生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地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并且运用媒体传达自己的声音,那么他们将会沉溺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对语文教育已形成巨大冲击,因此,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闻类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目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新闻类文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适应多媒体时代、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辨假新闻和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信息搜集与处理、与人合作等)才是教育的最大目标。新课改对新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使学生养成阅读新闻体裁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文章的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除了使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新闻、传记、应用文等)和虚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而《新闻阅读与实践》在第6单元“相关资料”中引用了北京大学新闻学院陈昌凤的文章《关于在中学新闻选修课中适当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建议》。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一词,最初是1933年英国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提出的,意思是要鼓励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甄辨和抵制”。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应有的素养,使学生能够抵制各种媒介的错误影响和侵蚀,让他们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大卫·帕金翰著.宋小卫,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它已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其定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它是一种能力或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是传统的文字识读能力(听、说、读、写)在媒介时代的扩展和补充,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的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其次,使用时等同于媒介教育。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用的是“media literacy”,这也反映了两者在目前阶段的统一性,即媒介教育是以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多指一种教育活动。[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2.]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张开副教授在《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卜卫教授在《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提高媒介信息素养》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方面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一方面培育人们成为具有健康的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另一方面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传播过程,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的传播主体。

    二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

    1.面对信息过载,无法高效精准地获取信息并为己所用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广泛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裹挟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席卷而来,人们普遍感觉到,虽然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似乎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难以 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更难以辨识并整合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久而久之,信息似乎成了一种负担,信息过载也由此演变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首先,从信息生产环节开始,生产主体不再是特定的少数人,普通网民甚至开始逐步取代职业传播者成为信息生产的主力军,而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把普通人变成奔走在新闻前沿的信息制造者。其次,在信息传播环节,新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这一方面会使同样的信息在多个传播渠道中重复传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覆盖,加剧信息传播的混乱无序。最后,在信息消费环节,普通网民的主动参与性被放大,对信息的再加工及转发和评论,导致信息过载的状况不断被放大。

    在校学生课业压力大,业余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无法高效精准地辨别信息,势必会被信息所吞噬,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中走向麻木和无所适从。

    2.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反馈意识

    中学生是很好的信息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信息批判者和反馈者。他们所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的媒介素养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水平、浅层次的。具体表现为,许多学生虽然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但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却无法做出更为准确的理解与评价。因此,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接触媒体并对其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相对欠缺。

    3.媒体公信力降低,影响正确观念的形成

    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很多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迎合大众口味,报道层出不穷的新闻奇事,其中不乏低级趣味、花边新闻。而信息者的可匿名性也使很多媒体未经过严格审核,就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出来。在媒体信息严肃性不足、娱乐性有余的影响下,这种消解价值,以消费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给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在初高中学习中就已经沉溺于物质享乐,重金钱而轻理想,这与一些媒体的媚俗导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不断更新、进步给我们生活的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革,于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研究被提上议程,而对应的具体教育策略施行却非常滞后。网络媒体所倡导的自主、开放、参与等理念及赋予信息传播者绝对权力的实践特点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大部分中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媒体的重要原因。相应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延展出新的内涵。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过去的“接受范式”向“参与范式”转变。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颇为关注,并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都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通过政府法令,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日本专门成立FCT媒介素养研究所;美国设置了媒介素养中心,用以追踪媒介素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变化;同时,英、美等国家纷纷在小学、中学或大学设立媒介素养课程,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