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39: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产业发展状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1)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在社会生产力角度来看,产品的交换就是一种流通,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够真正实现产品的价值,对经济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品的流通效率对国家经济增长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经济发展程度中,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也有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们就进行简单论证研究。

一、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

流通产业和经济效率都有自己的发展研究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二者形成了特定的联系。

1.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就是指商品在经历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这一跳跃过程的企业集合。流通产业是商业社会中的基础性发展方式,其具有以下特征,即能够提供公用产品;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贡献率;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逐渐凸显出来,其能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真实的反应,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流通产业发展状态的研究分析就能够在大致上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很多学者都从流通产业对农村、城市、国家经济等产生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经济效率

对于经济效率的研究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从国外研究状况入手,在国外,比如法雷尔、罗斯基等学者普遍认为经济效率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而罗斯基的观点在法雷尔的观点上有所创新,即其扩充了经济效率计量中还需要计量动态效率。第二个角度就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效率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济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国对经济效率的计量主要是从全国各个省市以及农业或者是工业角度进行的。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对我国经济效率进行分析,最终所获得的结果都是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要重视利用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

二、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研究分析

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作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表象表现出来的,对其研究需要我们利用各种实证进行细致的研究。

1.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实证案例

本文主要以2009年我国流通业发展状况为例,通过对我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流通业发展状况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一些内容。流通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通过专业统计,流通业发展前十名的地区消费品零售额总和占全国零售额的63%左右,而排在后几位的省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总额的9%左右,从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问题,即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均衡性。

2.我国经济效率测算实证分析

经济效率测算方法采用的是数据包络测算方法,而所选择的测算对象是我国2009年全国各省市的经济效率,经济投入指标选择的是各个省市固定资产和就业人数的投入,产出指标选择的是各个省市生产总值。分析方式为“数据包络分析运用线性规划法构建观测数据的非参数分段曲线面用来测算决策单元的效率情况。”而其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单元位置来决定的,如果处于前沿面上方则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述:

在公式中的表示的是一个标量,而表示的则是这样一个常数向量。通过求解所得到的的数值就是第i个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值。通过这样的专业测算和分析,最终得出了09年我国全国各省市的经济效率值。

通过对案例和测算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得出了下表这一相关性分析数据表。

表一: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相关性数据分析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同当地的经济效率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15,这就明确的说明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率发展状况受到当地流通业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提升作用。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分析了在我国对流通产业和经济效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基本了解到了各自的文字内涵。从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受到的关注也在逐渐上升,所以,本文通过对同一年相同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率状况进行了分别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也就证明了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篇(3)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借助其较强的辐射性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也具有指向性作用。宁波市作为我国长三角五大经济区域的中心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枢纽中心,也是我国少数几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服务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将为本地区(甚至是本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本文研究中,将从多个角度统计分析最近几年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发展状况,为宁波市地方政府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的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发展状况

自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宁波市的服务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低开稳升”态势,全市服务业运行形势总体好于年初预期,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达到2738.0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3.02%,实现年度总产值15803.37亿元,与2008年服务产业年度生产总值(5033.08亿元)相比增加了2.14倍。

(二)宁波市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使服务产业的比重随之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0%(全年全市GDP为6524.7亿元)。在宁波市2008年至2012年产业发展总值统计中发现,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有效促进了宁波市产业机构调整进程及提升GDP水平[1]。(详细统计数据见表1、表2)

表1 2008-2012年宁波市CDP中不同产业比重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表2 2008-2012年宁波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统计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二、宁波市服务业结构发展特征

(一)服务产业整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由于受到服务业快速发展趋势的影响,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企业的经营业绩也相对于2011年出现明显增长,全年限上服务业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及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50.2亿元,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591.5亿元,增长4.9%。从2012年全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增长情况来看,服务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运行态势,与往年相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

从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长统计情况来看,全年十四个行业表现出“两降十二升”发展格局,其中年度产值最高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同比增速达到13.1个百分点,其次为金融服务业,同比增速达到12.4个百分点,其余多个行业全年产值增加均持续低速增长。(详见表3)

表3 2012年宁波市服务行业发展统计分析(统计前五位)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宁波市的服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仍然为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而增速最快行业为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由此可知,宁波市服务产业结构尚不完整,而部分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宁波市服务产业仍然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通过对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宁波市的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前三名占据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50.7%,而后三名仅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4%,而增速前三名(镇海市、宁海县、慈溪市分别为15.6%、14.0%、12.4%)与其它地区差距较小,整体增速比较平稳。详细统计数据见表4。

表4 宁波市2012年各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统计分析

(三)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快速增长

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规模与效益发展最为明显,而中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截至2012年底,全市服务业企业大型企业达到242家,年度总产值达到9750.2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7.7%;但是企业经营成本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达到18.4%,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增速减缓,尤其是中小型企业[2]。

综合统计数据分析,宁波市服务产业总体发展良好,但是需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全市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目标。

(四)宁波市服务产业新兴产值增长明显

从2012年宁波市全年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其中新兴服务产业增长速度到达21.5%,实现经济产值1254.74亿元,高于全市服务产业平均增速的3.1%,发展规模占据整个服务产业42%以上。

2012年,在全市新兴服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商务服务业,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宁波市商务和租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183.14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28.29%。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劳务派遣企业达到57家,劳务派遣总数达到17.8万人,实现经济效益84.24亿元,实现税收2.1亿元,有效促进了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

三、促进宁波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构建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务及法制环境,积极建设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次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在积极发展工业基础上加大针对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法律法规、经济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工业、服务业同步、协调发展的优良格局[3]。

(二)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范围

一方面继续深入发展传统服务产业(如:餐饮、零售、交通等),从而增加城市人口的就业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服务产业的覆盖范围,借助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将经营覆盖范围拓展至农村地区,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服务产业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从而增强服务企业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2河北省县域发展状况分析

县域发展中,县域经济是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我国县域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果显著,地位增强,这是县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结果,也为接下来县域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首先,县域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显示,十年来,平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8.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10亿元,翻了两番;平均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1亿元,增长了5.61倍。其次,县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8.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24.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1.04%;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合计达1.32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5.07%,超过四分之一。

2.1河北省县域发展的成果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全省下辖136个县(市)(不含市辖区),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82.73%,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68.07%,县域发展状况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县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具体省情,河北省各级政府把县域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成果显著。一方面,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实施“四个一”战略,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和培育大型工业聚集区和企业集团,加快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和2007年相比,2011年河北省各县(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我省各地相继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县、各类产业园等吸引国内外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专门机构和区域。在国家级开发区(县)的建设方面,目前我省拥有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此外,国务院划定我省的滦县、乐亭县、唐海县、昌黎县等11个县(市)为国家级沿海开放县,这些开发区(县)对当地及周边各县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省级开发区的建设方面,河北省政府在各地设立省级开发区,以此优化投资环境,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4803亿元,财政收入556亿元,开发区以不到全省0.8%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23.8%的生产总值、25.2%的财政收入、56.5%的外商投资和57.1%的外贸出口。此外,全省大部分县(市)已建立起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类产业园。

2.2河北省县域发展的不足

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河北省各县(市)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和周边省份的发达县(市)相比,现阶段河北省县域发展也存在问题和挑战。首先,河北省县域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2011年,全国百强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7.7∶58.8∶33.5,而河北省县域发展中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16.0∶54.1∶29.9。和全国百强县比较,河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是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倍多;第二产业略低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且对资源性产业依赖度过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且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15.7%,比全国低23.6个百分点。其次,现阶段京津冀的环境治理工程对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的优化提出新的挑战。河北省目前正处在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时期,各县(市)按照“消化一批产能、转移一批产能、整合一批产能、淘汰一批产能”的思路,压减过剩产能,这对大部分县域经济产生重创。因此,如何推动各县(市)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县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优化县域投资环境遇到的新问题。

3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文章在借鉴我国区域投资环境相关理论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县域发展的特殊性,并根据县域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探索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县域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和其他非经济环境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是县域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构成中,经济环境是基础,是决定县域投资环境的先决条件。和其他区域经济环境构成不同的是,县域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环境以及其他综合经济环境。

3.1.1第一产业发展环境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作为第一产业,其产值和人口比重较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只有第一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村经济才能全面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为县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因此,文章选取人均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生产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河北省各县(市)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3.1.2第二产业发展环境

在河北省县域发展中,虽然第一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县域整体发展并不等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县域发展不仅是农业的发展,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河北县域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组成,按照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原理,河北省各县(市)应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县域投资环境的必然选择。因此,文章选取人均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率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3.1.3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对拉动县域升值、集聚人气、解决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减轻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各县(市)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当前河北省县域发展中,受环境治理、金融危机、竞争压力、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以民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加快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提升县域投资环境、促进县域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3.1.4综合经济环境

综合经济环境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包括了除三大产业之外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如县域发展潜力、县域消费能力、开放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综合经济环境反映的是整个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状况的全貌,是县域经济中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国内外投资者考察县域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文章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社会消费品人均零售额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

3.2基础设施环境

县域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的支撑。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其作用在于保障社会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因此,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投资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环境中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水平、医疗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这些要素影响到企业生产销售和人们的生活,因而影响国内外资本的投资决策。文章选取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和人均医院床位数来评价河北省各县(市)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篇(5)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1

Abstrac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s a pillar of th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dustries, and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Urumqi, a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a large extent reflects the overal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nvestment scale, employment status, product output demand, product price ratio an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nalyzed it with entropy method.

Key word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Urumqi

工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发展的前提,两者协调发展可极大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是政府亟待解决发展问题之一。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但未能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发展,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性降低,但农民负担并未减小[2]。十六届四中全会,同志提出了工农产业发展的两个“趋向”,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

“十二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工农业产值均持续增长。2014年农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占全市总产值的1.1%;工业产值2 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占全市总产值的36.8%。农业从业人员年平均薪资为3.81万元,较2013年增长5.24%。工业从业人员年均6.02万元,较上年增长9.45%。农业固定投资71 583万元,较上年增长31.4%。工业固定投资4 167 154万元,较上年增长5.3%。同时工农产业结构比例由2011年的46∶1.24下调到2014年的38.1∶1.2。从以上数据来看,工农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工农产业发展受双方相互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离不开自然、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笔者将从工农业的内容如产值比例、投资程度、就业情况、产品产量需求、产品比价、技术支撑体系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1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状况

1.1 产值比例

乌鲁木齐市农业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县与南山牧场,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杂粮、油菜子、蔬菜(不含薯类)等,林业主要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猪、羊(山羊、绵羊)等。乌鲁木齐市作为工业城市,石油工业、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汽车工业为主要工业产业。基于工农产业性质不同,其产值比例也不同。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产值比例如表1所示。

1.2 投资规模

工农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在国资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加大了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的投资力度。1950年,农业产业固定投资257万元,占投资构成的75.43%,工业产业固定投资12万元,占投资构成的3.43%。自1951年起,工业产业投资逐渐增大,远超于农业产业投资金额。2005―2014年工农产业固定投资占比如表2所示。

1.3 就业情况

如表3所示,从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来看,工业从业人员的薪资高于农业从业人员,且差距逐年拉大。工业从业人员的年均薪资为农业从业人员的1.5倍以上,薪资水平差距加大不利于带动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也是工农产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产品产量需求

工农产业协调发展需要两大物质生产部门能够相互提供所需的产品产量,以满足双方自身发展需求[4]。因此,农业需要给工业提供定量的农产品,如粮食、林果、肉类;而工业一方面要加工农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为农业提供农业所需品,如肥料、用电、生产工具等。“十二五”乌鲁木齐市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72 769 t下降到147 452 t,农作物种植面积由664.5 hm2下降至628.1 hm2;林业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当年造林面积由2 304 hm2增加至3 298 hm2,防护林由3 019 hm2增加到3 298 hm2,水果产量由72 123 t下降到70 129 t;畜牧业有所下降,牧场由8个下降到6个,牲畜年末实有数由82.03万头(只)下降到76.60万头(只);渔业比重下降,O业养殖面积由4 205 hm2下降至1 536 hm2,养殖产量由9 249 t下降至8 673 t。较2011年,2014年乌鲁木齐市农村用电量28 309万kW・h,增长29.4%;农用化肥施用量48 837 t,增长18.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 787 t,增长近10倍;地膜覆盖面积为14 797 hm2,增长34.7%;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2 008 t,增长15.3%;农业机械总动力354 950.5 kW,减少10.8%。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方面,数量均有所减少。

1.5 产品比价

产品价格差反映了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5]。工农业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相对于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价格偏低,这跟市场供求、国家政策和流通渠道3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而工业受生产条件制约较大。重工轻农政策使得乌鲁木齐市更加倾向加快工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缓慢。较工业产品,由于农产品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较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需要中间商参与,减少了农民收入。

1.6 技术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异、工农差异是造成工农业发展不协调重要因素[6]。财政支农总体不足,再加上农业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与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乌鲁木齐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4家,增加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 584亿元,增长13.0%。工业园区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发展。2014年,工业园区共有82家,国家级19家,自治区级6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84.38亿元,增长11.0%。

2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2.1 熵值法

熵值法源于信息论,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方法[7]。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就越大,熵也越大。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如式(1)所示:

其中,e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熵。d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效用值。

(2)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如式(2)所示: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i为第i个年份的综合评价值。

2.2 评价体系构建

为客观评价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状况,需构建评价体系。本研究一级指标选择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与社会要素环境;二级指标为金融环境、劳动力环境、技术环境、市场容量、资源环境、环境容量、资源保护指数;三级指标细分为31个,如表4所示。

2.3 结果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一级指标权重排序依次为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社会要素环境。这表明,经济要素环境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生态要素环境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同时工业生产所排出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也制约了工农产业的发展。社会要素环境影响最小。在二级指标中,金融环境为工农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对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民生活水平。这也表明,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可以通过人民生活水平来反映。

通过上述分析,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不仅受自身因素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资源与能源、地方扶持政策、科技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调控工农产业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采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工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必须为工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生态要素环境。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卓华.五大发展理念与《论十大关系》关系探讨[J].研究,2016(4):33-39.

[2]刘红.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济,2010(2):9-11.

[3]岑乾明.“两个趋向”论断及其政策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21-125.

[4]于良,杨德刚,尹晶晶.基于乌鲁木齐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发展要素环境支撑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31(5):654-661,690.

篇(6)

上洋镇隶属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地处粤西中部,位于阳西县东南部,背山面海,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上洋村委会位于上洋镇中部,毗邻镇区,距离县城约18公里,东邻白石村,北接上洋镇区、西连南堡村,南毗双鱼村。

【自然环境】上洋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季风气候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地势较为平坦。

【区划人口】

共有5个自然村:上洋一村、上洋二村、上洋三村、上洋新村,上洋圩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705户2778人,其中男性1499人、女性1279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姚姓。

常住人口1926人,其中60岁及以上459人,占16.52%;青壮年劳动力1725人,占62.09%;16岁及以下568人,占20.4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770公顷,建设用地22.32公顷,非建设用地0.87公顷,水域0.33公顷,农林用地0.54公顷。

【配套设施】

1.道路交通:村庄主要通过X747与镇区和外界相联系。进村主要道路宽8米,水泥路面。目前村内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村内缺少公共停车产,现状主要为沿路停车。

2.公共服务设施:目前上洋村公共服务设施有祠堂,健身广场、幼儿园、小学,文化广场,村庄已全部通水通电通宽带,道路增设路灯。

【经济组织】

现有5个经济合作社分别是:上洋一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二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三村经济合作社,上洋新村经济合作社,上洋圩村经济合作社。

2017年换届以来新上的较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1.村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2.村巷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3. 污水管网铺设工程项目;

4. 上洋一村,上洋三村,2个自然村的公厕建设项目;

5.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项目;

6.上洋村文化广场工程项目;

7.农田高标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上洋村的村民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和西瓜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种植。

【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上洋村的产业发展状况,资源条件,地理区位,环境优势等,以现代农业以及配套的农贸商业、产品初级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升级村内传统农业,发展现代规模农业(西瓜、荔枝、龙眼等),并积极发展新型农作物,农村电商,实现产品产销结合。

鼓励农户与广东省、阳江市或者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宾馆、饭店超市等流通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与对接,为期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分类包装,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精细加工、分级包装盒标识上市,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乡村旅游业正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突出田园风光及人与自然和谐特性,注重旅游设计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为游客提供既有乡土特点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现代、便捷环境。

2、要发展传统农家乐、养生游、休闲观光采摘游、节庆游的同时,顺应乡村旅游新趋势,适时推出乡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会、等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方面的产品。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银行卡潜在市场分析及拓展

(一)银行卡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反洗钱、扩大税基、提升国际形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银行卡相关交易环境的建设,将带动电信通讯、机具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发展,银行卡支付可以自动产生交易记录,能够提高经济交易透明度、加强税控、增加税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

(二)潜在市场分析及拓展:虽然银行卡业务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还是相当乐观,一方面是基于银行卡本身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卡业务在新疆中小城市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通过调查,新疆银行卡发展与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本地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餐饮、旅游业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也看到了银行卡其中的发展潜力,正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中小城市银行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银行卡产业投入大于产出,低端补贴高端。银行卡发展很快,但是总体上来讲,处于一个发展初期,从目前银行卡发展状况来看,卡片服务的同质化主要是发卡行推动的,而不是持卡人的要求。发卡机构的营销人员和持卡人并不太了解卡片的真正优劣。与发达地区相比,新疆中小城市在银行卡经营管理、用卡意识、市场培育、创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乡银行卡发展不均衡,银行卡发行的覆盖面不广。新疆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滞后,大多数农民使用银行卡困难,农民办理银行卡积极性受到限制,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同时,也缺乏对农村使用银行卡的支持政策,新疆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有待扩大,银行卡支农惠农的作用还应加强。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三)银行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地区相比,持卡消费比例、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还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还有待开发,因此,新疆中小城市银行卡在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商业信用不够发达、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关。

(四)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机构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五)银行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从国际银行卡市场来看,银行卡早已不是银行的专利业务,它代表的是一整条新兴产业链,整个产业链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协作性。专业化分工不够还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后果:一是各家银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受理市场拓展上,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开发功能更齐全、更具竞争力的银行卡产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银行拓展受理市场的高成本必然会转嫁到商户和持卡人身上,若没有充分的协调机制或相应的利益补偿,便会激化“银商”间的利益冲突并损害广大持卡人的利益,使受理市场建设陷入困境。

三、应对策略

(一)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差不多一百年,并且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信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行量。虽然新疆正在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但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仍然是银行卡业务簿弱环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卡机构应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行量。

篇(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对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探讨

和:法文化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媒介规制建设中的和谐价值观研究

霍夫曼斯塔尔的象征主义戏剧论

先锋的延续、转变及其历史认同——苏童、毕飞宇比较研究

从山东方言俗语看齐鲁文化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研究

企业战略评价的综合性研究

中韩科技政策比较研究

县域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及启示

从大学自治到大学自主管理从大学自治到大学自主管理——西方大学管理传统的现代更新

来稿须知

无居民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犯罪的死刑适用限制——一种宏观路径的考察

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辛守臣教授山水画作品

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矿业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人才现状及需求预测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中国文化与中国外交

贵和求和的司法文化——以“《春秋》决狱”为例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新农村建设评价与启示——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

关于创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战略评价的信息要素与手段要素研究

科技企业创业环境研究综述

青岛市专利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替问题国外研究综述与动态分析

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美洲民族构成及地域分布

学术自由与大学教师的主体地位探析

来稿须知

基层政府“征地”行为与城市安全

论沿海经济地带城市群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广佛都市圈:城市区域合作的探讨

风水包含着科学成分——国内外风水研究述评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仁和之道—时代的呼唤

论“和”与“全球化”

携手共建繁荣和谐世界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述评

我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建设的需求分析与对策探讨

基于技术预见的青岛家电产业创新系统建设研究

来稿须知

论浙江省的“指数经济”

青岛市企业商标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岛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青岛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透视及应对思考

篇(9)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对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探讨

和:法文化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媒介规制建设中的和谐价值观研究

霍夫曼斯塔尔的象征主义戏剧论

先锋的延续、转变及其历史认同——苏童、毕飞宇比较研究

从山东方言俗语看齐鲁文化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研究

企业战略评价的综合性研究

中韩科技政策比较研究

县域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及启示

从大学自治到大学自主管理从大学自治到大学自主管理——西方大学管理传统的现代更新

来稿须知

无居民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犯罪的死刑适用限制——一种宏观路径的考察

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辛守臣教授山水画作品

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矿业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人才现状及需求预测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中国文化与中国外交

贵和求和的司法文化——以“《春秋》决狱”为例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新农村建设评价与启示——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

关于创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战略评价的信息要素与手段要素研究

科技企业创业环境研究综述

青岛市专利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替问题国外研究综述与动态分析

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美洲民族构成及地域分布

学术自由与大学教师的主体地位探析

来稿须知

基层政府“征地”行为与城市安全

论沿海经济地带城市群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广佛都市圈:城市区域合作的探讨

风水包含着科学成分——国内外风水研究述评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仁和之道—时代的呼唤

论“和”与“全球化”

携手共建繁荣和谐世界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述评

我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建设的需求分析与对策探讨

基于技术预见的青岛家电产业创新系统建设研究

来稿须知

论浙江省的“指数经济”

青岛市企业商标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岛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青岛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透视及应对思考

篇(10)

电动汽车

1

引言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济南市开发利用新能源起步较早,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已形成较大规模,基础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力诺集团、桑乐公司、华艺集团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开发了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晶硅原料提纯等一批国际先进新技术,除此以外,济南市在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

2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概况

2.1太阳能利用发展状况

2.1.1开发利用情况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热利用和光伏发电。在热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设“阳光济南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生态富民行动、阳光屋顶工程”项目。2010年,济南市热水器使用面积占有率达280m2/千人,比国家确定的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目标高38%,每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在光伏发电方面,济南市已投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共有7座总容量约为0.261MWp,在建项目3座,总容量约为2.35MWp。

2.1.2产业化情况

济南市太阳能产业现已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力诺、桑乐、华艺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相关企业开发了一批以高温金属镀膜管为主的国际先进新技术。目前,济南市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毛坯管生产基地。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有78家,年生产能力600万台,集热面积1200万2;热水器年销售能力200万台。

此外,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济南市也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工程及应用产品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光伏电池市场连续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济南市电池组件封装能力达到年产10万千瓦,电池片产能达5万千瓦。

2.2生物质能利用发展状况

2.2.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情况

济南市现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类型包括有秸秆直燃发电、沼气发电、沼气利用、垃圾发电以及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其中农村沼气利用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户用沼气池16万户,总规模达130万m3,年消耗生物质资源(秸秆、粪便等)300余万t,年产6000余万m3。

截至2010年,济南市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为7兆瓦,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装机共计可达2,2兆瓦,在建垃圾发电容量36兆瓦。此外,济南市生物固体燃料制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产生物固体成型燃料12.5万t。

2.2.2生物质能产业

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掺煤发电设备制造方面,济南锅炉集团实力较强。该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为山东等地的酒厂研制了掺烧糠醛渣的10t/h、20t/h生物质能锅炉;近年,济锅在江苏投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掺烧80%稻壳和花生壳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能锅炉;2006年11月,济锅首台130t/h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在单县成功投运,随后其他5台同型锅炉也在山东、河北等地投运。

2.3风能利用发展状况

2.3.1

风能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首家风力发电场已在平阴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竣工投产。同时,规划在长清建设的两处风电场也将进入核准阶段,核准后即可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济南市经省发改委核准开工的风电容量已达15万kw,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容量45万kw,另外还规划有40万kw的风电装机,济南市的风电资源已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2.3.2风电设备制造

济南市现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2家,即北车风电有限公司和山东三融集团,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北车风电有限公司位于济南高新区孙村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800亩,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00台/年和1000套/年。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风电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该项目的塔筒部件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产,截止2008年12月已生产销售100机,当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该塔筒是目前国内承载力最大的塔筒。

2.4地热能利用发展状况

2.4.1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市商河县开采地热井7眼,历城开采1眼,主要以温泉利用为主。其中规划建设的济北商河温泉休闲度假区项目为商河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投资11亿元,依托该项目,将带动商河县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可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4.2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济南是开展浅层地热能研究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长期从事有关浅层地热能利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我国居领先地位。200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其后又陆续建立奥体中心等多个地源热泵示范工程。

在热泵技术研发及利用方面,艾嘉热泵公司实力较强,具备年生产空气源热泵7.2万kw,地源热泵35万kw的能力。在家用方面,可提供30万m2住宅小区的供暖/制冷及卫生热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商用方面,可提供单体建筑面积在10万m3的中央空调解决方案,具有500t/d卫生热水的设计施工能力。

2.5新能源汽车

济南市是清洁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示范城市、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一济南市工况下代用燃料汽车运营考核研究等课题,在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目前,济南市拥有电车近300辆,纯电动公交车6辆(电池),5座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

3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目标

3.1

太阳能

3.1.1

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

着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真空集热管的科研水平,提高我市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将热利用由生活用水向工业用热迈进,由热水利用向热能利用迈进。在城区强化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供水工程,建设太阳能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3.1.2太阳能光伏方面

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与LED结合应用。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首先用在公益性建筑物上,然后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在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企业办公用电的补充电源;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同时促进济南市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战略储备。

3.1.3规划目标

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2万kw,并网容量1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1200万m2,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2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10万kw瓦,并网容量4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4000万m2,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万t标准煤。

3.2生物质能

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收集成型设备、高效生物质取暖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和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生物质(秸秆、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燃料。

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含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和农林废弃物、秸秆直燃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kw,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建立以秸秆气和商业能源联合的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气工程。到2015年,户用沼气用户达到18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69亿m3;到2020年用户达到20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80亿m3。

在有资源和应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实行规模化生产,并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万t,2020年达到24万t。

3.3风能

风电发展的目标是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制造业,通过风电场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我市风电机组以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做强风电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公司、伊莱特重工公司、齐鲁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和冶金、机加工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相关组件产品,推动济南风电装备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风电设备新技术,并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小型风电系统,促进小型风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争取到2015年济南市风电装机达到6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700台(套);到2020年,风电装机争取达7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1000台(套)。

3.4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济南市地热水温均在100℃以下,就目前的技术要求,不适合地热发电,济南市地热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热利用方面。

“十二五”期间,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以历城、商河、济阳为重点,加快建设符合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工业用热、热水供应等项目,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应用产品。重点支持长清大学科技园热源厂建设项目及济南绿寰科技、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地源热泵产业化推广项目。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5新能源电动汽车

2012年,计划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公交车370辆,电动汽车出租车400辆,电动汽车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840辆,建成电动汽车综合充电站9座,充电柜300个,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站16个;2012年~2015年,在前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带动济南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工作。在适合电动汽车应用交通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辅以政策引导,推广各类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车型计划占60%以上,争取电动乘用车全面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济南市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市新能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即使开发利用最成熟的太阳能也仅占到可开发利用总量的20%,而其中农村不足10%。自主研发的高端技术少,除太阳能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水平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大多依靠民间资本自我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制约成为主要瓶颈。

总体来说,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配套条件;但作为新兴产业,目前济南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来指导相关产业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加快产业发展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2建议

4.2.1

优化济南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关于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投资新能源产业项目。

篇(11)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属芸香科植物,是中国特有的食用辛香料之一,我国年产量在 12 万吨左右,我国北部至西南,华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四川汉源花椒,古称贡椒,自唐代元和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至今长达一千余年,史籍多有记载。甘肃天水、陇南地区的花椒,自古有名,今日之川、渝菜百味,更是麻字当头,而正宗川、渝味,其椒必取自汉源,汉源花椒主要用于火锅主料、烧菜、炖菜等佳肴的制作。山西运城,陕西韩城、合阳,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山东沂源栽培较为集中,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尤以南太行山顶端马圪的大红袍为佳,鄢陵各处均有栽植。

2 巴南区花椒资源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 . 1 巴南区花椒资源发展状况

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平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巴南区按照区域一品要求,坚持重点规划,打造退耕还林花椒、花卉、茶叶、蚕桑四大基地,培育花椒精深加工、特色花卉、绿色茶叶、森林旅游四大产业。巴南区境内大都适宜花椒树的生长,依托退耕还林契机,初步规模规划为 30 万亩。已建成 15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 万亩。基地布局在惠民、二圣、姜家、天星寺、接龙、跳石、南彭、界石等镇,辐射了东泉、双河口、丰盛、木洞、安澜、石滩、鱼洞、南泉等镇(街)。2008 年投产面积 3.5 万亩,产值 1200 余万元、销售收入在 800 万元以上。花椒保鲜生产线已于 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凤仙、东灵花椒品牌等系列商标。

2 . 2 巴南区花椒行业的发展

2.2.1 生态效益

巴南区属主城区,是都市肺叶、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花椒、桑树等,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全区实施坡耕地造林中,生态林比例达 80%以上。此外,大力开展了封山绿化。

2.2.2 经济效益

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充分发挥业主承包造林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公司建基地、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规模造林,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巴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全区以退耕还林时机栽植优质九叶青花椒 8 万亩,壮大了巴南区经济林的规模,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大多花椒树种植在退耕还林地实施项目时,已处于弃耕或一年只种一季状态,花椒树所造经济林、兼用林可望在投产后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致富林。

2.2.3 社会效益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程实施后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耕作土地的后顾之忧,农户既可外出务工,又可就近为花椒基地的承包业主打工,还可从事第三产业,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2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有花椒林的产量低、品质差,受重庆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控制难度大。二是花椒经营管理粗放,制约着花椒资源的发展,由于对科学经营花椒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制定有效的持续发展、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方针、政策。重收摘轻培育,经营单一。三是花椒的培育、造林方法不科学、没有定向培育花椒树优株优系,花椒品种低劣,产量低,严重降低了花椒林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制约花椒资源的发展。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对新知识、技术接收慢。缺乏创新和积极性。

2 . 4 对巴南区发展花椒经济林的建议

一是加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花椒林进行改造,全面优化改良原有花椒生长、生产情况,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科学使用水肥措施,促花促果措施促进花椒丰产,合理利用和培育优质花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