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39: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篇(1)

一、畅通公路运输

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干支线道路的维护,及时清除冰雪路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交通的监管和组织,维护交通秩序,尤其要确保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各地交通、公安部门要切实做到:1、优先放行;2、一律免收路桥通行费;3、“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警力调配,及时疏导车辆,确保道路畅通;4、所有成品油加油站要优先保证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的油料供应,不限量,更不得加价;5、高速公路沿线服务站、收费站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二、增加铁路运力

铁道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调度,全力保障铁路鲜活农产品的运输,特别是对重点大中城市等鲜活农产品主销区,要切实在运力上给予保障。各地农业、商务部门要及时提出运输需求,铁道部门负责安排。

三、减免流通环节费用

各地价格、财政、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要及时清理针对鲜活农产品批发销售环节的各种收费项目,能免除的要尽量免除。对进入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销售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入场费、工商管理费等各类费用一律减半征收。

四、促进产销衔接

对海南等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产地,要抓紧调度车辆,及时组织运输。各地商务、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和运销大户加强与产地衔接,适当扩大鲜活农产品收购、运输和销售量。

篇(2)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1-02

从时间上来说,“当代艺术”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艺术,深入其本质,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现代精神同时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从这一方面来说,当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包含着艺术作品的“现代性”,同时还包含着艺术家对今日社会生活有所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身处今天的文化环境中,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会体现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现历史或是未来,也需要对其进行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由此而言,一个时代的艺术能够直接体现这个时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现象。中国当代艺术代表着我国艺术的先进水平,引领着我国艺术的总体发展方向,这种“当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国文化体系之上的。随着媒介革命的不断发展壮大,艺术逐渐从精英艺术转向大众艺术,使普通大众从观念上突破对传统美学的界定,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发展逐渐通俗化,呈现出一种不再为高雅艺术、精英艺术独享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与实现

十八世纪,美学成为哲学门类下的独立分支,与伦理学和认识论并列。与此同时,艺术作品的价值在现代美学体系中一直争论不休,集中表现在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康德认为,人的全部认识能力可以分为知、情和意,它们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和价值追求。认识价值主要来源于知性对真的追求,伦理价值来源于对善的追求,而审美价值则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所以,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它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讲,也可以分为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首先,在艺术审美价值创造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赋予作品中,同时以观赏者的角色评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着隐含的观赏者,而艺术家进行作品的创作首先就是为了让隐含的观赏者能够理解。艺术家想要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就要深入揣摩观赏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观赏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总的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在观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在观赏者的解读中逐渐呈现出来,也可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观赏者的发展与再创造的过程。

二、当代艺术使用现成品,使之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延续的艺术,想要真正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就需要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接受创新,而这也意味着当代艺术必然呈现走向现实、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初,法国画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该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签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当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它原先作为小便器的使用价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人们也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它。当代艺术将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不再只是单一的停留在艺术作品上,而是将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一)将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但是对于作品中“形体”的塑造来讲,不论是在传统艺术还是如今都始终受到艺术家的重视。比如传统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过“雕”、“塑”、“刻”等手法来表现,而当代艺术中,“拼贴”、“挪用”等艺术手法逐渐兴盛,甚至是一些现成品也被大量的运用于作品表现中,使其成为作品整体的一部分。例如我国《收租院》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个作品采用了连环画般的表现形式,通过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风谷机等现成品的组合,展示了地主向农民收租的真实场景。再如杜威汉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将两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为了追求更为真实的感觉,艺术家将两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装。在此作品中,现成品发挥了与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义。

(二)将多个现成品进行组合与重构

现成品除了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现,同时还经常表现为多个现成品之间所进行的组合和重构。由于现成品本身的构成材料较为多样,同时组合方式也千变万化,所以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充满着创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毕加索的《公牛》雕塑作品,该作品用车把表现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车座的倒三角形表现公牛的头部。在这件作品中,现成品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全部,可以说车把和自行车座构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为作品的造型服务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车轮》则将现成品组合起来,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在他看来,车轮就只是车轮而已,就像其他的车轮一样,一旦丢失或者毁坏,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车轮所替代。作品将造型、审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实的再现了车轮的实用价值,是对无意义的现成品通过组合,赋予其艺术的光芒。劳申伯格也曾利用现成品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主要借用了现成品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中的文化意蕴。例如其作品《交织字母》,借用破旧的山羊标本和废气的汽车轮胎进行组合,使山羊从轮胎中穿过,同时在羊头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脚下铺上一块乱涂乱抹的画板。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现成品随意组合而成,其实却含有深意,著名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就从中解读出作品对于性、对于男同性恋的暗喻。

三、当代艺术追求现实性,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模式

我国的当代艺术采用了大量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品创作的材料,表现出与生活结合的日渐紧密,同时艺术作品和大众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日渐频繁。由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大众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极其不满。再加上当代文化的广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艺术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头欣赏的作品,而是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真实再现的表达方式。艺术审美在与现实生活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更多的将追求“现实性”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努力使艺术创作活动突破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现实生活转变。例如陈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时期形成的“红、光、亮”画面风格,用直白的笔触描绘出正在相拥接吻的情侣,画面不再表现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来取代。作品中的男人虽仅露出背影,却能看到其强悍有力的雄姿。而画面中的女人,其动作僵硬笨拙,仿佛与男人不太和谐,但正是这种不和谐赋予了整幅画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挣脱教条的束缚。时期美术创作中一直都被避讳的爱情这一现实主题大胆出现在画布之上,不加掩盖、不加修饰,就如此真实的呈现出来,凸显了艺术作品对于思想的束缚和挣脱,同时也体现了作品向现实迈进的巨大转变。

四、当代艺术更新了艺术接受方式,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一)当代艺术接受方式由“一对一”转向“对话”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接受模式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接受模式,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极大的限制了观赏者对于艺术信息的自主能动选择。传统的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是艺术精英创作出来的,处于艺术创作发展的前沿。他们在艺术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就注定了观赏者对于此类艺术作品只能是遵从、赞赏。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造就了传统艺术“一对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现为精英艺术家向观赏者的单向展示。

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逐渐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成为了包含着视觉艺术、媒体艺术、大众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艺术,其艺术审美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从“一对一”逐渐向“对话”的模式转变,这主要表现为艺术再也不是精英艺术家对观赏者的说教,而是艺术家与观赏者双方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性沟通,这也使得艺术家、观赏者和艺术创作活动之间产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当代艺术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艺术作品并将之呈现给观赏者,观赏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材质等艺术元素的呈现与作品进行交流与对话,并从中得到感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艺术家产生情感共鸣。当代艺术比以往艺术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呈现,成为艺术家与大众交流的载体。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观赏者对自己的生存活动及状态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观察和感悟。而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再成为自己孤芳自赏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与大众交流的载体。而正是交流,才使得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到真正的实现,同时艺术创作活动也真正成为了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独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创作了“兔女郎”系列,整个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满着孤独和忧伤,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诞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该作品与《维纳斯的诞生》有较多相似之处。何多苓想要表现的是维纳斯诞生的时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诞生就只有独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当下,用维纳斯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用两者的不同心境传达对当下艺术的思考,是不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远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幸福?

五、结语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仅包含了艺术审美价值在艺术创作中的动态展示,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在审美接受中的实现。研究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对于当代艺术审美所呈现出的现实性、对话性等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动态系统进行考察,对于艺术创作本身和艺术审美价值理论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篇(3)

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来表明什么是当代艺术:“艺术不是用来认识的,但是,它给我们带来思考”(康德);“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传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两句话体现出当代艺术是每个作者个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作者将思想表达出来,挖掘人性的每一个方面,用自己独有的手法公布给世人,使世人去了解,去思考和反思人性。这就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即可以吸引你去深层次思考人性。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因为没有了解足够多作者的背景,没有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

1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

1.1 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

现代艺术是按照时间去划分的,当代艺术是按照思维划分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很容易混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但是,“当代艺术”不仅体现了“现代性”,而且还体现了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的作品和所体现的思想就是当今时代的特征。

1.2 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理解

如果你用美来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肯定是对当代艺术没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因为当代艺术的标准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用美不美是衡量不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和价值的。

所有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的有四种现象:第一种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品象征的是有关于社会的思考,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对于环境和身份的个人思考,最后引起的是对人性的反思。第二种是反映过去的社会状况,就是过去的当代历史作品,放在当今,也能有很深远的意义和轰动,所象征的也是社会、文化、环境、身份以及历史的深刻含义,最终体现出来的也是对人性的思考。第三种是对人性的思考,象征的是生存,最终体现的是人性某一方面的特质。第四种就比较特别,是一种没有较大内涵的单纯的视觉吸引,往往单纯视觉吸引的当代艺术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猜想,也很容易出现单纯的炒作,不能引起任何深层次的反思。

面对当代艺术的作品,不能单凭自己的感官去判断作品的好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独特的视觉体验和交互体验方式,体现参与感,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作品背后的生活经历和特定的历史场景,以及艺术家的独特引导和心理展示,能让来参观和体验的观众引起一定的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或者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拓宽视野,了解新的领域。使观众有足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才能称为好的作品。

2 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

2.1 对《布拉格之春》作品的解读

照片的名字是《布拉格之春》,摄于1968年,摄影家是约瑟夫・寇德卡,这张作品的价格是“天价”。

当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人们眼前是黑白灰的色调、扭曲的道路、手臂和单调的手表。这样的照片没有什么样美感,为什么价值却为“天价”?

因为这张照片是捷克摄影大师寇德卡在布拉格之春的代表作,当时是随手一拍。1968年8月,华沙条约组织的坦克入侵布拉格,寇德卡用相机见证并记录下了这一切。“我记得那时候别人看到我都说我疯了,因为当时俄国人看到谁拍照就射谁,可我就站在他们的坦克前!”这是其中一张经典作品,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这些照片被秘密偷运出捷克,由玛格南图片社提供给外界媒体。后来这张照片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

这张照片所蕴含的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的特定角度是独一无二的,一旦了解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肯定会感觉这张作品要比平常那些风景照片或者写真要具有价值得多。

2.2 解读中国85新潮美术“枪击事件”

85新潮美术“枪击事件”是中国当代艺术打响的第一枪,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意义。观众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这能称作当代艺术,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只是打了两枪就可以这么著名和有历史意义么?

1985年,中国正从“”期间慢慢走出来,百废俱兴,艺术领域也是这样。大家从以前紧张的政治气氛中走出来,从不敢有自己思想的年代中走出来,可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可以学习以前不能学习的新思想。1985年期间,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发展起来,“枪击事件”的发生,打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第一枪,表明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开始轰轰烈烈的发展,艺术家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政治上面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干预。所以说,“枪击事件”也是一个中国当时当代艺术的呐喊,是一个开端,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当代艺术不是以一件作品的美丑来决定好坏,是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赋予的意义来谈论作品的好坏。要理解一件作品,之后才能评价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我们欣赏不了当代艺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当代艺术根本上应该怎么去理解和欣赏,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和评价一个作品的好与坏。自己的评价未必是正确的,也不能左右一件好的作品掩盖其本身的意义。

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当代艺术”可能就是一个新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些让人匪夷所思,或者让我们不能直面的令人害羞的作品。当代的中国人因为接受了“”时期的思想禁闭,在那么久的时间里没有接触世界艺术的潮流,就像断层了一样。“”结束后,中国才开始学习西方的当代艺术,那时,西方的当代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层次,中国人一下子还搞不清什么是当代艺术。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那么多年的艺术熏陶和艺术底蕴,没有那么深层次的自我见解和理解。

20世纪接收教育的这一代年轻人,在世界的浪潮中,受上一辈的影响,没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对艺术不重视,造成了现在一大批人对艺术不理解。又赶上了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不能沉心静气地去学习和深入地思考,接收的大多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当代艺术很难在中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要读懂当代艺术,就不能主观地去判断,而是要客观地去看待和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先去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个人思想是什么,再了解艺术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最后再来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艺术如人,如果我们在不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情况下就否定它,那么我们将永远不可能体验艺术作品的内涵,就如不能体验人性的复杂性一样。

4 结语

要欣赏当代艺术作品,首先要树立客观的欣赏意识,其次要主动了解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最后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是什么。这样才能客观地去欣赏和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知识储备量,去深入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反思。

篇(4)

与会者认为,国家形象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在中国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中,作为一种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表意符号,国家形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标志性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并且融贯于接受者的心目之中。识别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国家形象的表意方式,分析这些表意符号的生成路径,进而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一种可以依循的国家形象表述策略,不论对于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扩大当代文学艺术的市场空间,还是强化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正确地引导大众的心理趋向,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战略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长期以来在不同表现形态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因此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确立国家形象的正面表述理念,对于避免不同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错位,对于整合本土艺术产业的民族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提到国家形象这样的高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将极大地提升我们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时代和历史的维度。

谈到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许多与会者指出,当前我国文学艺术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着宣传性高于艺术性和“标语口号式”的政治说教现象。某些评奖中的“题材决定论”、“主旋律作品优先论”则强化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这种标语口号式倾向。某些作品迎合西方眼光、迎合西方理念和趣味,钟情于揭示中国形象的落后面,消解崇高。某些作品戏说历史人物导致对中国形象的歪曲,戏说革命历史题材导致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大众文化中严重存在的媚俗作风和倡导游戏化,也在损害着中国形象。

有的学者认为,提倡自觉地塑造中国形象,并不是要求作家艺术家一味简单地树立中国的“伟大形象”,而是要使观众确认中国的实际形象。塑造国家形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本着真实的原则,但它不是个别事实和个别枝节的真实,在整体上要抓典型的、本质的东西,而不能抓住某些阴暗面大肆渲染。有的学者说,要认识到国家形象的复杂性。国家形象要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可以从艺术原理方面进行阐述。有的说,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有很高的难度的,它将是对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和才华的一种挑战和考验。还有的说,要提出一种中国独特的价值观,要为建立一个合理和完善的国家文学艺术机制提供深刻见解。

篇(5)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25-2

一、价值观与动漫艺术的关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认识的结果。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伴随着这种认识和评价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折射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

动漫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也必定承载着艺术家既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动漫艺术,凭借其自身特点,在承载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许多优势。

二、动漫艺术中价值观承载的具体方式

(一)动漫艺术价值观承载的具体分析

动漫的价值观承载主要可以归纳成下几种方式:角色设定(既包括角色的外观形象的设计又包括形象内在性格的赋予),艺术化处理(既可指画面艺术化处理,又可指情节艺术化处理,如《大闹天宫》的暴力情节舞蹈化艺术化),主题句点题、揭示价值观,剧情直白表达,影射的手法,核心标识,符号的运用,重复与强调(如无数次重复出现的蜘蛛侠标志);画面的正话反说,对比的手法(包括各个方面),细节刻画,侧面描写与烘托等。

以承载反抗镇压与威权为主题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主角孙悟空象征着人民反压迫、反强权、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的愿望。但这种象征和无秩序有些混淆。他无法无天,不受任何约束。作者通过富有中国情趣的曲线化造型、曲线式动作和宏大京剧锣鼓声,使其本来饱含暴力色彩的打斗场面,成为一种线条和色彩的舞蹈,继承了京剧中的武打舞蹈化程式化传统,消解了表现正义时不可避免的打抖的残酷和血腥,令暴力段落演化成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段落,使动画片脱离了一般说教或单纯娱乐层面,达到了人物性格、故事情境和造型语言的完美结合。

正是孙悟空这鲜明简单的个性,给予了人们反抗的力量和勇气,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暴力艺术化舞蹈化的典型案例,堪称色彩和线条对暴力的东方审美化的修正与升华。其剧情暴力成分呈现在银幕和屏幕上时,作品所承载的内涵早已脱离杀戳而跃入心旷神怡的审美层面。

而另一部《诺顿与无名氏》则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承载。

作品的主题有一句话很简明地概括了,“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生命就是生命,不论他是多么小。它实际上折射出一种西方一直宣扬的价值观念:呼吁人类给予生命或者文化更多无私的关注。甚至该片还利用镇委会为了百年庆典的如期举行而拒绝镇长的忠肯劝告的情节影射西方政治生活中为了某种目的,或者说是稳定人心而将血的事实死死掩盖。诸如此类,很多稍稍留心就会发现的讽刺与影射的场面,幽默风趣的把那似曾相识的丑陋现实畅快淋漓地展现出来。并且,这种讽刺丑陋的含蓄与片中宣扬的善良、勇气、执着、求真等人性美的简明直白形成一种对比,让这部情节普通的电影得到一种很艺术很耐人寻味的升华。

三、动漫艺术中价值观承载的意义

(一)对观众与读者具有引导作用

分析和探究动漫艺术作品中价值观的承载方式,属于艺术鉴赏的一部分。从艺术接受方面来说,这种探索首先在动漫作品与观者之间起一种沟通与桥梁的作用,它帮助观众与读者更好地鉴赏动漫艺术作品,提高对动漫艺术的鉴赏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只有被观众接受并体验和唤醒内在的召唤结构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一部动漫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和价值,通常不是平常的观众一下子直接就能领悟得到的,需要通过艺术工作者分析和探究动漫作品的内在艺术召唤结构,引导和促进观众朝较接近作者要表达的的思想内涵的方面进行理解。

(二)对动漫艺术家的创作有反馈的作用

通过对动漫艺术的价值观承载方式的探究,我们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典型的中国动画片的主题往往难以脱离暴力的表现方式,多是基于一种娱乐的价值与意义;而美国的最经典的内容是英雄主义,八九不离十的个人英雄崇拜便是美国主流动画永恒的吟唱。中国承载价值观的的方式是保守而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国表现价值观的方式是充满幽默的风格,而日本由于严肃的国民本性就连荒诞都是犀利的一针见血,且荒诞之余不忘严谨丰富的细节刻画。这些都是基于一定的动漫创作者的个人社会观与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艺术创作趋向。然而个人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看法和想法总是有时代与地域的局限性。动漫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在人们看起来都是怎样的?是否给与支持他的观众与读者以审美的体验与愉悦?能否给与人精神的享受与灵魂的教育?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动漫作品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创作者需要通过观众的感受,尤其是同行人士的艺术鉴赏或者是艺术批评,不断地进行分析,咀嚼,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作品的得失,才得以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尤其是具有引领性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以创作出更富有涵养的高质量作品。

(三)促进动漫艺术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在理论上,探究动漫艺术价值观承载问题可以促进丰富和发展其艺术理论,推动动漫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动漫艺术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分支,理论体系较其他艺术相对单薄,而由于它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它实际上是一门相当复杂和高深的学科,它的发展需要个较复杂的系统的庞大体系作支撑,尤其面对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与探索国内外优秀、经典作品可以为理论提供素材和创作案例,研究动漫价值观的承载有助于为动漫创作者创造出更具深刻价值意义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使动漫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沃尔特.动画无极限――世界获奖动画短片的经典创意[M].上海:上海人民艺术出版,2004.

[3]聂欣如.动画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

[6]余为政.动画笔记[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篇(6)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28-0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问起,品牌很重要吗?在我看来,品牌其实不是一种奢华的形象标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理想的象征和独特品质的标志。正如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冥思苦想、探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重复”是艺术作品在被创作时不可忽视的方法论之一,也因利用“重复”语言方法诞生出不同话语空间环境的优秀作品。

在字典里是这样对“重复”进行描述的:重复即相同的东西或是事情又一次的出现。在艺术创作中,一般要注意重复这一创作手段的运用。许多艺术家可能会偶然地用量、过程、系列等方法重复的方法去进行艺术创作。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方法的重复,它是为了贯连作品的脉络,加重意境的深度,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运用的创作方法之一。

谈及法国艺术家阿尔曼,国内外读者都并不陌生。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方法即收集、堆砌现场物品,加上标题。在阿尔曼的作品中,他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通过同一物品的庞大数量并赋予收集物一个讽刺式的标题来改变其本来的含义。阿尔曼的作品所追求的就是完全的“重复”。他创作的作品以量来实现现实,通过对日常可见的物体重复堆积,消逝其本身在人们印象中所熟知的影子,实现重复的积累物体达到其量的质变,创造物体新的语境和价值。

“重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话语空间的语言手段,通过重复一种或是一类符号元素来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可能会像艺术家阿尔曼那样,通过重复手段实现作品的质变,表达对作品的一种讽刺。重复存在于艺术的各个阶段,它被极其广泛地运用,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它不但与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评论相关;对某种创作形式和爱好相关;与过去的政治话语习惯相关,也可能与艺术家传统思维方法和艺术态度有关,因而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话语空间重复语言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艺术作品中重复语言的运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家重复的形式感不是为了愉悦观众,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或者艺术“逻辑”负责。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极端重复,且很枯燥,像“流水账”。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是对自己的作品形式的消磨、解构。因此,重复既不把作品本身极端地看作自我精神的投射物的物质化形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每日重复的片段性的“流水账”。这是一种“无我”状态,但我又无处不在。

艺术家们运用同样的重复语言方法创作的作品,在主题上确各说各题,使得作品各自别具一格而又气息相通。无论是丁乙的十字编织、艾末末的陶瓷瓜子,还是余有涵“圆”系列中的繁复点状、短线状笔触行走,他们都以不断重复积量的创作方式形成了各自画面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顾德新在1997至1998年的创作的作品《捏肉:物质作为生命》。在特定的时间内,他每天重复捏肉的动作,直到肉被捏干为止,将一天天动作过程中最后状态用相机记录下来,照片在墙壁上排列有序,最后将捏干的肉放在展厅中间。顾德新强调创作过程和意义的变化性,在重复的过程,实现“无我”状态,让自己本身忘却对欲望的追求,找到最真实的自我。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最后所呈现给观众的重复且又细微不同的物质形式,重点在于每一个动作存在的瞬间,重复的动作瞬间便是作品真正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他的作品经常利用重复的语言方式来构成艺术的话语空间,作者本人有意拉远个人对于作品过程的体验和观众对于作品最后呈现的状态观赏的距离,产生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永远不能感知作品本身的真正意义。

而丁乙的一系列《十示》作品,是运用重复语言手段实现作品话语空间首度被商业价值肯定的艺术家。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作者用用简单的十字形作为基本符号,进行简易形式的连续、单调的重复操作,这种标示尺寸的标记,离近科学,远离任何文化主题的创作,呈现的只是物质本身,没有任何个人欲望的编制。

篇(7)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作品,市场,价值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26-01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逐日提高,消费水平也由量变转化为了质的提升。物质上的满足显然已经不足以填补我们的全部需要。于是,人们希望通过艺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不少精明的商家便抓住了这一契机,使艺术以商品化的形式走入市场。所谓艺术商品化,即把艺术通过商业的形式流通进入市场的过程,是一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来左右艺术的行为。而艺术从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是精神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不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而转化为市场化的商品这必然会带来矛盾。艺术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地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

首先艺术商品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中获得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艺术家的价值,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有利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推进了艺术家艺术价值的体现和艺术的广泛传播。如:凡高等画家,他们活着时候创作的作品不为大众认可,直到死去依然穷困潦倒,然而当画家死后,他们的作品被商业化运作之后,身价倍增,也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他们。一样的作品,不一样的待遇。其次在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当金钱变成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家,便有利可图,致使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商业大潮把艺术推向市场,有的以谋取暴利为初衷的艺术家,放弃了在艺术领域的崇高追求,不断作出艺术含量低但商品价值相对高的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使艺术的创作一度出现令人担心的媚俗倾向,出现了不少迎合市场、带有廉价趣味的作品。一些艺术家身上还存在浮躁情绪,不能正确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为了打入市场降格以求卖得一个好价钱。庸俗廉价的伪艺术作品一度充斥市场。这不仅使艺术变得堕落,同时也埋没了真正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们,扼杀了他们的才华。一个时期总是有一个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审美标准,一旦推出了一个符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艺术界人士为了使自己商品化的艺术畅销,便开始临摹效仿,创造出同类风格的作品来,这便使艺术不能得到多元发展、不利于新兴艺术的诞生,而有弊于艺术本身的发展,误导艺术家的创作。再次,群众的审美原本并不高,需要通过艺术得到提升。但在艺术推广的过程当中,艺术势必为了能更加通俗地被大众所理解,趋向降低其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引起艺术作品媚俗化、趋同化,甚至出现“伪艺术”。而艺术的价值恰恰是起到引导人文精神的作用,既而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艺术一味的商品化,低俗的东西占据原本属于高雅艺术品的主流位置。那么如此被商品化的艺术,只能使大众受到低俗艺术的影响,使社会文明走向堕落,又何谈有什么精神文明呢?纵观那看似热闹的拍卖市场,那些出价最高,关注度最高恰恰还是那些古代艺术作品,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些用心创作,要将最好的作品展现给世人为目的艺术强于速成的快餐作品,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成就红楼经典,现今低俗的港台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占据孩子们的心灵.而对一些真正的艺术作品,人们却是知之甚少,如果艺术一味的商业化,低俗的东西占据原本属于高雅艺术品的主流位置,长此以往,我们真正的艺术家必将举步维艰,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关心的本质是自己的创作能否触动人心,而不完全是金钱的回报。

艺术作品从本质而言是精神产品,但是在艺术市场化的社会中,又具备了商品属性,这样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往往会发生矛盾。艺术市场赋予了艺术作品一定的经济价值,即我们所谓的价格,然而市场价格和艺术价值往往不能等同。艺术品在商业交易中成为商品,其价格的高低所能反映的只是其迎合时代潮流的程度和符合大众审美的程度,并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用金钱来衡量艺术的价值,只能使艺术变得庸俗,失去了意义。商家将艺术作为新的投资方向。而作为艺术本身,无论其创造之初究竟为何原因,都是艺术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诠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用金钱来衡量是极度狭隘而且根本不能反映出大众对艺术的欣赏程度和理解程度。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首先,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由于这两点,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比如说,一幅投入了艺术家大量精神劳动的艺术作品,由于其内容的深刻性,艺术上的独特性而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不能实现其商品价值,得不到相应的经济上的报酬。反之,那些迎合庸俗趣味,格调低下的作品,虽然只花费了艺术家不多的劳动,但却有可能在交换过程中充分甚至过分的实现其商品价值。所以在艺术作品的交换过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时间范围内,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是相当严重的。在艺术商品化的情况下,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的高低不一定就能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那些商品价值低的艺术作品,也不一定就艺术价值低。艺术家价值的体现不在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的高低,而在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肯定。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必定是蕴含人生哲学和艺术史意义的作品,比如反映特定社会或艺术史变迁之际民族的审美文化、审美心理,比如作品因作者和艺术品本身与社会历史联系而成为蕴含的社会价值。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如中国画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所以《血衣》不但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当然也不能说好的艺术作品都换不来好的市场回报,也有一些艺术家及作品获得了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赢,如己故油画家陈逸飞的作品,不但在专业领域备受好评,而在艺术市场也屡屡拍出天价,还有像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刘小东、岳敏君等也因为其作品艺术面貌的独特性和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在国内外都得到艺术市场价值的体现。从以上例子来看,艺术家及作品和艺术市场价值的关系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还是要看一件作品是否真正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审美价值。我们希望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高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创作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审美情趣的作品,不但让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来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良性变化,同时也产生好的艺术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2、“交流”在“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性。艺术作品作为客观载体,通过情感互动,使艺术家和观者都得到精神满足。换句话说,就是艺术家和观者都是通过艺术作品来使自身和“外部世界”交流,从而获得新的精神经验。不同的是,艺术家为了抒发内心情感,而“创作”作品,那是艺术家主观的能动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它满足创作者自身宣泄或者抒感的需求。

另一方面,观者观看艺术作品,这个过程需要艺术家和观者有着共同的生活语境或精神领域的相似点。交流过程才得以实现。艺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这是“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影响的关键实现部分。是人们常说的“现实的意义”。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自然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然而,艺术作品的魅力最大地体现在它将主动权极大地赋予了观者自身。通过艺术家“小我”的展示,可以影射世界另一角落的状态甚至代表众体生命,这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也正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和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作品被观看时带给观者的那一瞬间心灵上的震撼。交流过程得以实现时,透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的观者,仿佛可以多出一双眼睛超越时间、空间看世界,使生命体验受益匪浅。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传统”艺术形式会在科技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受到冲击。或许是因为我们当今的生活语境和百年前的状态有了不同,看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和接受角度也略有不同。

二 、“版画”在当今状态和所遇到的问题

1、从技术层面看“版画”往昔的“黄金时代”。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版画技法,是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实践总结使用后得来的技法。人类文明史上,欧洲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人们需要一些技术来完成复制,宗教,文字和图画信息传播。石版画,铜版画,木刻版画等作为“复制版画”是最为经济、便捷的视觉传播途径,能大规模复制绘画,图像,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产生出大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不是为创作而进行的艺术创作。特别是石版画,在十八世纪末,它的出现在当时的印刷界绝对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当时的这种廉价材料为资本者提供了大量的利益。在此后百年的演进中因为它较强的绘画性,不断有专业画家投入到石版画的创作中来。因此,19世纪成为版画史上最为活跃的一段历史时期,是版画发展最为辉煌的时刻。

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版画从技术需求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版画“复制”时代开始逐渐走向衰竭。

2、 先进技术的渗入给传统“版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19世纪,欧洲的版画制作开始向创作版画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单纯用版画来复制其他图像,而是使用“版”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及效果来完成自己创作的需要,开始自己独立的创作版画。延续前几个世纪的版画技术铜版画,木版画,木口木版画基础上,艺术家们开始了新的版画技法的探索。比如珂罗的珂罗版,德加的综合材料独幅版画。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开始不断给版画技法注入新的血液。对比我们今天所处的情况,是不是很相像呢?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交通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方式已经远远超乎古人想象。从电视,有线电话,广播形式发展到今天的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多媒体数字时代对于传统的“版画”的技法来说,似乎复制手段在被更为快速,便捷的现代印刷所代替。传统的艺术形式“版画”在今天的状态似乎不乐观。这不仅是版画在当今面临的“困境”,再说广泛点,也是传统架上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面临的“困境”。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

3、作为艺术作品的“版画”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艺术表现手段将随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断改变,这是必然。全球化的交往在今天日益紧密,这也使得艺术创作的语境复杂而多元,使生活在其中的艺术们与古时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截然不同。当然观者与以往也大不相同。

现代观者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方法更加多元。数字信息媒体,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经验,生活方式,以及交流手段,使我们的思想和观看世界的方式与两百年前大相径庭。现代的艺术创作对现代的艺术实践者和观者,势必会有全新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但是“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意义从未改变。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地域背景。中国的活字印刷发明之后,木刻版画已及欧洲的铜版画技术也被兴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视觉图像传播手法;在工业革命起步阶段,丝网印刷,摄影技术的革新,使版画艺术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其他架上绘画带来新的表现方式。面临新的数码时代,新的数字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下的现代技术应该成为艺术家们新的呈现作品的手段,而不是枷锁。我们不能消极地看待今天“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新的,更为自由的,丰富的表现手法的呈现适应新时代特征的新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时代早已与“传统”不同,但今天的时代,有今天的艺术家,和今天的观者,三者之间必然在当今特有的时代和全球化区域特点下拥有独特的交流方式。我们不惧怕新技术的出现带给艺术的影响力。例如:在版画领域,当代版画的形式已然多样化。数字时代下,艺术家们 利用先进机械复制技术综合艺术创作和设计,呈现给人们全新的版画艺术形式,如数码版画。事实上当代版画人的身上,我们已经常可以看到具有数字技术的“当代版画”的身影了。从此可以看出,这并不影响版画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感染今天的“观者”完成“艺术”的使命及意义。

总结

篇(9)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逐步完善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美术馆的收藏与陈列为了解社会发展历史提供了途径,随着社会对文化历史研究程度加深,美术馆的收藏与陈列的现实意义性得到更在限度的突出,现代计化的管理模式,精确化管理,推进我国艺术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更加广阔。

一、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意义

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社会发展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而言,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古今艺术融合交流的重要窗口,为现代艺术创作的提供更加关阔的发展新思路[1],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新空间。例如:传统水墨画创作在我国现代油画创作中,创作写意情感的融合技巧的应用;从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而言,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作品的分析,必须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历史文化的深入性研究,可以提高文化层面对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欣赏价值,提高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美术陈列与收藏结构的研究有赏析,发展历史发展的循环周期性,结合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探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稳定性发展提供发展新动力,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思想结构,为社会的整体协调性发展提供发展的理论指导。

二、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发展

(一)收藏的理念更新发展

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逐步性完善,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为文化管理中的成分之一,得到逐步的拓展与创新。实现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与时俱进的发展的主要因素,首要原因是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作品收藏理念的转变,传统的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文化作品的展示,为市民提供增强综合素养的渠道,是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初级目的的体现,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研究意义某跫赌康耐卣沟缴缁峄研究领域下,从而带动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研究要树立辩证的欣赏和研究理念,从作品中探寻更广阔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对达芬奇《向日葵》的分析[2],不仅要从作家个人的创作意义来欣赏作品,同样要结合时代意义,探究《向日葵》在时代中的意义,推进现代艺术作品欣赏的观念得到转化。

(二)收藏规模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局势逐步实现,各国美术馆的艺术作品的交流与借鉴平台得到拓宽,收藏喜的规模也逐步扩大,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平面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从我国艺术欣赏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中逐步向世界化发展,为的美术作品的欣赏领域、欣赏眼界逐步扩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例如:对我国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与国外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同一时期的探究[3],实现我国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范围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并推进我国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艺术性价值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推进我国艺术欣赏作品的探究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三)收藏的管理科学化

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实现社会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随着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管理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管理结构逐步得到完善,新的收藏作品收藏和保存技术得到探究。传统的文物保存措施,只能够从表面上对作品进行保护,无法从根本上对作品的氧化作用的等问题进永久性处理,阶段性的文物整理与维护为国家支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支出压力。实现现代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的收藏整理与保护技术得到全面化升级,为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新空间,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管理结构体系逐步多元化发展。例如:美术馆采用为智能化精确扫描仪器对收藏作品进行扫描保存,并对原作品进行分真空保存,大大提高了艺术收藏作品的保存时间,促进我国文化传承的途径增多[4];另一方面,应用红外监控系统,对美术馆收藏与陈列作品进行管理,一旦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系统及时给予安全提示。现代化技术在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美术艺术收藏的长远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收藏的社会性增强

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历史文化发挥作用的重要展示途径,随着人们对历史艺术的研究的深入,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探究逐渐实现社会化发展。艺术作品是时展的体现,从美术作品中变换莫测的颜色中,不仅了解艺术作品的表层含义,同样也要提出疑问:艺术作品的欣赏与陈列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性的增强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作品的经济利益,但大多数现代艺术家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将社会性置于第一位,其次是个人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推进我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创作导向。

三、结语

美术馆收藏与陈列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保留的重要体现,现代美术馆收藏与陈列在管理形式和收藏技术的逐步发展,为促进传统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结构的优化管理,实现美术馆收藏与陈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辰.美术馆的公共性与展览――美国美术馆的一段考察[J].荣宝斋,2013(09):276-285.

篇(10)

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萌芽,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但是,无论其体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必须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体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必须经过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即艺术活动必须包含着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基本环节,四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艺术活动的客体是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客观社会和自然界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创造。赵树理没有对解放初期山西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就写不出《小二黑结婚》;老舍没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切身体会和几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积累,也写不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没有人类在意识生成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形式美的审美认识,也不会有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以说,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构成艺术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

对于客体世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与现象都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才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而客体世界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相对的,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从生活到艺术,这中间要经过艺术家的劳动,这种劳动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主要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进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觉的程度如何,都是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愿望等等)显示出来。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过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作家对人物和情节的典型化创造,还是画家笔下对自然物的提炼概括,或者是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和体现等等,究其共同的实质,都是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艺术家如果对生活缺乏独到的见识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如果他对生活的认识越明晰、越深刻,同时对艺术手段的掌握越熟练,他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艺术的表现,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成果。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艺术制作是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在当代艺术活动发展史中,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例如工艺品、工业设计、舞台设计、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以及艺术品的复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审美意象或艺术形象基础上,使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物质材料再现艺术形象或是审美意象实体化。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相比,具有“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对物质技术的体现多于艺术创造性。但是,艺术制作在人类整个艺术活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尤其在电影、电视、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等领域,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艺术创作与制作划分为介于客体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个艺术活动环节。

三、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即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这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环节。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与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同时也是艺术接受者审美的对象,因而艺术作品就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成为创作者与接受者实现精神交流和审美对话的中介。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既是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状况的反映。我们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活动,固然要考察艺术品产生的环境,探寻创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艺术传播与接受

篇(11)

关键词:艺术作品;追续权;著作权

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一生共创作了800幅油画和700幅素描,但生前只卖过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价格只有80美元。但梵高去世后,其作品如《加歇医生的肖像》,在1990年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梵高的其它作品在市场交易上也是一涨再涨。①这些传世佳作带来的巨大收益,最终获益者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与作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原件所有人或者是经营艺术作品的商人,为了追求法律所提倡的公平与正义价值,为与著作权法鼓励创作、保护作者合法权益的宗旨相协调,为了保护作者及其继承人的利益,故依据民法的公平原则规定了追续权制度。

一、 追续权概述

参照英美法词典,追续权是指艺术家有权从美术作品的后续销售收入中参与分配。笔者认为,追续权是指当艺术作品被再次出售后,就艺术作品的增值部分,则该作品的作者或者继承人、受遗赠人有权从此增值部分享一定的比例。

著作权法中的追续权制度起源于20 世纪初的法国。法国历来是艺术家辈出和艺术领域繁荣的国家,艺术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存在着艺术作品的价值被认可滞后于艺术家创作的普遍现象。画家的作品往往是随着画家成名后,价格才逐渐上涨,艺术品经销商通过作品转售获得巨额收益,但是作者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补偿。为了平衡画家与艺术品经销商的利益分配,法国于1920 年在其著作权法中创造了追续权制度,随后该制度被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所效仿。尽管我国于1992 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但1991 年颁布著作权法但一直没有引入“追续权”制度。直到这次《著作权法》修改,才首次有了“追续权”的提法。

二、 追续权立法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形成公平价值

追续权制度蕴涵了公平价值,它的创设主要是以对作者在廉价出卖其作品后追加作者的经济补偿为目的。在追续权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作者与艺术品经销商的实际利益分配是不平衡的,作为价值创造者的作者本人没有获得对等的回报。作者与艺术品经销商通常通过订立买卖合同完成交易,看似公平自愿,实则是作者的无奈之举。与实力雄厚的经销商相比,无名的艺术家处于弱势地位,无力与经销商抗争,更无力改变既定的规则和行情。因此,在艺术家成名前,迫于生活压力和弱势地位,其画作通常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售给画廊、拍卖行等经销商,在艺术家成名后,作品价格飙升,经销商攫取了绝大部分利益,作者无权从中分一杯羹,利益分配完全失调,分配规则极不公平。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著作权法应该对追续权予以立法上的确认。

(二)平衡各方利益分配

研究者和立法者在论证著作权法修改案时,一般援引几项基本原则,利益平衡就是常被引用的原则之一,甚至可称得上是最被赞赏的基本精神。②为此,在我国有学者呼吁,增加追续权能够确保利益平衡,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悬殊,实现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原则,是实现知识产权法价值目标的手段和保障。只有实现利益平衡,才有可能实现知识产权法的根本目的。通过建立追续权制度,赋予美术作品的作者以每次转卖中适当比例的利益分享的权利,协调美术作品作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使之达到平衡状态,最终达到激励创造、促进传播,实现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

三、 追续权的主体与客体

(一)追续权的主体

著作追续权旨在保护艺术作品创作者的利益,因此,该权利只能由作者及其继承人、受遗赠人享有,并且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首先,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肯定享有追续权。因为著作权中增加追续权制度,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艺术创作者的合法利益和保护作者的智力成果的有关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私权,鼓励作者创作的目标。

其次,艺术作品的追续权可以继承。因为追续权具有著作财产权的属性,所以允许艺术作品的继承人享有追续权,这不但是对创作者合法利益保护的延伸,也是符合著作权法上的基本规则。另外,笔者认为各国都允许继承人享有追续权,是因为现实中很多艺术作品的价值明显增值往往发生在作者去世以后,如果我们不认可追续权的继承,那么著作权中增加追续权就毫无意义可言。因此,为实现维护艺术作品创作者合法权益的真正目的,让创作者可以获得这份财产收益。

再次,追续权的主体范围包括艺术作品原件的受遗赠人,但其范围不宜在此基础上扩大,应只限于受遗赠人本人。首先,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是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优秀作品创作;将受除遗赠人外,通过遗赠人而获得艺术作品原件的其他人排除在追续权主体之外,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追续权对艺术作品流通的不必要的阻碍。另一方面,鉴于如阿尔及利亚 、菲律宾著等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追续权的主体范围没有扩展至艺术作品原件的受遗赠人。这些国家关于追续权主体的规定仅仅提到继承人,并未提受遗赠人。但立足于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受遗赠人可以成为追续权的主体,但通过受遗赠人而获得艺术作品原件的人则不享有追续权。

最后,追续权的例外。作为对追续权的一种限制,在原件作品已经由作者转让给诸如国家图书馆、展览馆等某个公共收藏机构的情况下,作者及其继承人便不再享有此项权利。德国、意大利、匈牙利著作权法均有此类似规定。因为,作者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原件卖给或者赠送给诸如博物馆、展览馆等某个公共收藏机构,一般认为作者便放弃了基于该作品原件的收益权,因此相当于放弃了基于该作品的追续权。

( 二) 追续权的客体

著作权的客体就是其保护的对象。各国著作权法均将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为其基本保护对象。③在我国,笔者认为,追续权中的客体应该仅限于艺术作品的原件。并且,艺术品原件应当是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或者可以视为艺术家本人创作的复制品。④

首先,追续权中的客体,艺术作品的内涵外延应该仅限于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乐作品的手稿,而不应该将其外延继续扩大。一方面,作为追续权的客体,应该限于狭义的“艺术作品”。因为其他艺术作品原件的价值并不具有高于复印作品价值的特点。其次,追续权的客体如果无限制地扩大,就会造成顾此失彼,阻碍市场文化的教育,其作用就适得其反。

其次,关于建筑作品是否应该纳入追续权的保护客体,这应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建筑艺术作品中的建筑模型、建筑设计图,如果符合追续权的保护的构成要件,这两部分应该可以成为追续权保护的客体。

四、 追续权的内容与行使

在制度设计上,著作追续权的内容与行使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著作权法应当明确追续权的适用条件。在安排著作追续权适用条件时应当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追续权的行使应当只适用“公开转售”情形,如有艺术商、拍卖商、艺术画廊等中间人参与的情形,如此规定不但方便作者了解其艺术作品的流动方向,也更能使其及时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追续权的行使应该有上下限的规定。也就是说,公开转售的艺术作品,其价格只有超过前一次售价的一定比例时,作者或其继承人、受遗赠人才能行使追续权。如此规定就使得艺术作品的原作者或其继承人不会频繁主张权利,也就保证了著作权交易市场的又秩序进行。当然,这一比例规定得不能太高,否则不能充分保护艺术作品作者的合法权益;但也不宜规定得过低,否则会出现主张权利的频率居高不下从而影响艺术作品的流转。法国知识产权法则将此比例规定为3%,且只适用于规定数额以上的销售。综合考虑我国艺术作品市场状况和比较借鉴其他各国的相关规定,笔者建议将此比例规定为5%。

三是提取金额的计算方法应当是从作品转售前后差额中提取。各国对提取金额的计算方法的规定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葡萄牙、菲律宾等国家的计算方法,从艺术品转售的总额中提取,即从每次新的变卖中得到的未作任何扣除的价格中提取;第二种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规定,也就是是从超过一定价值的售价中提取,即事先确定一个法定标准价,超额部分才收取追续权费;第三种是意大利、巴西等国家的著作权法采用的计算方法,从转售前后差额中提取,即从作品在前一次销售后所获增值额中提取。笔者认为,从增值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的计算方法更为公正,这不仅能够确保了艺术作品原作者的权益,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了该艺术作品原件合法持有人的利益。

其次,笔者认为著作权法还应当对著作追续权的保护期限作出相关规定。关于追续权的性质,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追续权兼具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⑤因此为了保持立法内容的统一,笔者认为其与著作财产权的其他内容保持一致,即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 年,截止到作者死亡后第50 年的12 月31 日,这样更为妥当。

最后,著作权法应当明确著作追续权的行使方式。关于著作追续权的行使方式,目前世界上的做法主要为为授权中介机构或者委托商行使。在我国,可考虑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确定为行使此项权利的主要机构,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其法律地位。

在我国设立追续权,有利于创造价值的人获得对等的回报,确保利益平衡,以实现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综上所述,在我国设立追续权,意义重大。

注释:

① 王潮莹:别把“原创者”应得的报酬装到别人的荷包[N],艺术市场周报,2012年5月11日。

② 阎晓宏:《“利益平衡”是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分析第三次修订〈著作权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5月17日第5版。

③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④ 李明德.欧盟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⑤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9。

参考文献:

[1]王潮莹:别把“原创者”应得的报酬装到别人的荷包[N],艺术市场周报,2012年5月11日.

[2]阎晓宏:《“利益平衡”是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分析第三次修订〈著作权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5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