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篇(1)

地方职业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具有高等性、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应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如何与区域农村建设紧密对接,调整好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逐渐步入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化和农业集成化,从而带动农村和农民进入新的历史格局和历史角色中,为新时代的发展创造资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技术性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建设为驱动,以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来改革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阶层的教育机构进行相互补充,其中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对教育进行补充,向农村输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符合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农村教育水平进行大幅提升,改变传统农业的结构,促进农民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性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缺乏状态,引领农业不断创新和拓展,激活农村市场,实现小康社会。

(三)农村人力资源化转移离不开地方职业院校的支持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开发度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使得农村存在劳动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固步于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认识不高等,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而地方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可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新颖的突破口,进军新的领域、新的职业,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降低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长效机制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优势转化,保证农村市场向纵深方向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在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大踏步前进。

二、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职业院校是向农村市场输出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性高、创新意识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把持上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面提高理念素质和工程设计素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区域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懂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现代农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学术领域可能难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创新意识强、应变能力高、钻研业务精神饱满,能够以三农改进为发展的基本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致力于改善农村现状,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的必要途径。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来输出。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科技传播的最佳途径是地方职业教育平台。最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懂业务,会管理,了解生产,掌握技术的人才来实现,这种人才的输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二)新时期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综合背景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科技化,实现新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而教育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是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服务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技术过硬、懂农业、知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充当先锋来实现,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具有情感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能够从国家政策的全局性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从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农村前进、服务新农村变革、改善新农村现状。在国家对农村进行战略调整,地方职业院校站在第一线,为农村进行特定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紧密性,促进新农村发展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生产力进行不断改变。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府参与,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要认清本区域教育机构的布局和优势分配,从而明确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地位确认,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保证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彻底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进行纠正,认清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文内涵的沉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体系。一是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状,对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大幅度的经费支撑,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的激活与可持续性。二是在机制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保障,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和资源布局,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三是政策上保障,考虑到地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为了调动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现基地配套、设备配套,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从而保证教育与农业的紧密联系性,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大地方职业院校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职业院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计划、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保证生源的高质充足,就业率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从农业行业的制度上进行扶持,增强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竞争力,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三农问题的不断融化分解。此外,在招生上要给地方职业院校一定的自,扩大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从而保证生源的充足,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进,从而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向小康社会迈进。地方职业院校是新农村新型人力资源输出的摇篮,农村是地方职业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地,两者关系本来就很密切。通过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够依靠所学在农村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农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责任与义务,是历史给予地方职业院校的一种机遇。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新农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意识,以教育优势的聚集和积累为目标,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不断向农村靠拢,真正实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新农村为出发点,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农民素质提升和技能应用为主要核心,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农村和农村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要有质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地方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地方职业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刘江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党史文苑,2012(24).

[2]魏丽萍.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篇(2)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作者:陈春菊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91-94.

[2]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3-27.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已广泛地融入到全球性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并且越来越占据着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企业同英语国家企业的联系和贸易往来也越发频繁,甚至日常化。与国际间贸易往来相适应,目前我国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是与日俱增,一方面,企业及社会对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和具备高综合素质的商务人才需求在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对传统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法和方式更高更现实的要求。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商务英语作为国内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发展虽然非常快速,但是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进行了需求方向上的分析,同时剖析了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缺陷现状,提出符合国际发展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措施及策略。

一、人才需求分析

1.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至关重要。商务英语是一门以英语语言学为主体,以服务社会经济、实现国际交流为目的的重要交流工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作为世界通用的英语越来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沟通交流作用。英语以它跨区域性的、甚至是那种特有的强势在发散和传递着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商业洽谈、商业电函、商业协议以及商业合同等等一切国际商务往来,大都是通过商务英语来实现的。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知识、处事能力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商务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会成为众多企业纷纷追逐的对象,因此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商务英语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交易的成败。

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商品交易时,商务谈判是买卖交易双方通过函电或者是口头方式进行业务的洽谈与沟通。在运用到商务英语进行谈判的每个环节时,都应做到内容准确无误,丝毫不能有差错。商务活动中商务函电是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是通过邮寄或其它电讯设备设施,如电话、电传、电报、邮件等而进行的商务对话。21世纪属于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函电简便及快捷的优势,使用商务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提高业务量和业务效率。以上各种商务行为中的交流方式均凸显了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无处不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人才需求量缺口较大。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新外贸法》于2004年7月1日起颁布实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入了难得的黄金时期,商务英语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我国众多企业开始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目前,开拓海外市场的不管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紧缺商务英语人才,从而使得掌握商务英语的人才如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货代员、报检员等越来越走俏职场。前程无忧作为国内著名的人力资源网站,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仅2011年底该网站就了21000多个需求职位全部来自全国的2000多家外贸企业。而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每年的经济大类毕业生与全国人才市场对国际商贸类人才的需求完全不成正比,缺口很大。

对外贸易经济的迅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曾经有人预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形成最大冲击的将不是制造业、汽车业,而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随着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大增,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特别是那种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必将大量短缺。目前,我国大约有36万家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而国内却只有不到10万名专业人才取得了外销员资格证书,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人不多是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外贸公司就必须拥有懂得商务英语从事外贸业务的外贸人才,业务量小的几名足够,业务量大的则需上百名的外贸人才。外贸人才的奇缺,说明商务英语人才必定大受欢迎。根据初步统计,未来10年,商务英语专业的商贸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热门人才之一。

二、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是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建立的,目前在我国设置了商务英语及其相关课程已有700多所高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已经开始规模化地培养起商务英语人才。同时,《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作为纲领性文件,对商务英语是这样诠释的:“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管理、营销、金融、贸易、旅游、新闻、法律等。”众所周知,商务知识与技能、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人文素养是商务英语课程的四大核心内容。但是,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该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孰重孰轻的问题。那就是,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为重,还是把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为重,还是一碗水端平,不分孰重孰轻?目前部分学校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了重点,于是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的设置就轻了许多;反之,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前者的基础作用。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归纳如下:

1.人才培养不能准确定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国贸专业学生的挑战,其次是受到拥有英语、经济双学位学生的挤压。在各个高校,了解到的情况是商务英语专业仅仅是加入几门经济类课程,而对于商务课程及英语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仅仅是简单的相加了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结合的事情无人管、无人教、无人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在面对竞争时,就很难体现出其优势,也许完败在之前提到的两类人才。因此,如何让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产生自信,认可所学专业?如何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成为佼佼者?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到底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正是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核心问题。

2.教材落后于时代,教学滞后于市场。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商务英语等方面的教材多、繁、杂,整体上都比较落后于时代,虽然偶尔会改进,但是依然问题突出,甚至是严重。比如在介绍了一些外贸操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概念,如“电汇(T/T)” “付款交单(D/P)” “承兑交单(D/A)”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汇率、利息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电汇”的使用是较为频繁,而“付款交单” “承兑交单”已经出现得越来越少。还没毕业,部分学生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所使用的教材落后于时代,并不实用。另外,教材和教学内容均只是一厢情愿地强调理论知识,反而恰恰忽视了实操性及其他辅助内容,如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辅助课程其实在与国外客户沟通、交流方面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教师只懂理论,整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不力,跟该专业没有鲜明的特色,教师只懂理论,整体素质不高,有较大关系,另外教师影响了专业特色的发挥,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授课教师能用英语授课的,基本上却是用汉语在进行讲述,即使是用英语讲,也仅仅是生搬硬套地翻译。由于商务英语在国内发展的历史时间很短,相关专业人才还不多,现阶段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是普通的英语专业教师转过来教商务英语,虽然这一类型的教师英语水平较高,但是商务知识的匮乏是硬伤;还有一种情况是,商务及英语知识都具备,并且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缺乏教育手段也是事倍功半。上述两类教师各有优缺点,因为缺陷明显存在,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专业能力表示怀疑,教、学均不会有好的结果。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措施及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加以进行运用,进行案例教学法、演示法、双语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建立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们进行的小组合作要大加鼓励,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学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好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面,学校可以改变考卷进行考核的传统方式,创建新的评价机制来考核商务英语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实践等各个方面,把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作重点,对学生的判断和评价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但要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更要考察学生实操动手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商务活动的障碍往往是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很受当地区域文化影响的,所以说,区域文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沟通不畅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学校应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了解机会,培养学生学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只有了解了文化的差异,掌握了一些交际技巧,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交际习惯,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才会较大地提高。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听、说、读、写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具备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精通商务贸易相关惯例、法规,还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网络化办公及网络安全知识,并能承担企业的商务洽谈及合同协议签订等日常工作,能从事国际营销、外贸管理与对外交流工作,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同时,学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便在进行商务会谈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参 考 文 献

[1]郑黎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商务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2007(9)

[2]邓晓婷.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

篇(4)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主张“中庸之道”,解决问题不偏不倚,尽量不越雷池半步。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讲的内容也主要是考试要考的,学生要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一路考过来,进入大学,学生想放松一下,不愿意对大学课堂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创新。一些在国外颇有成就的中国籍专家发现,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国外学生好得多,但是若干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学生缺少好奇心、思维不活跃,动手能力差。记得杨澜在国外学习时,某门课程的成绩是B,杨澜去找老师理论,感觉自己很努力,学的也不错,怎么没得A呢。老师说: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你从来没向我提出过问题。可见,西方一直很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队伍的创新指导能力不高

当前的高校教师绝大部分是没出过学校门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提出的条件主要是学历水平,很少有高校明确要求拟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然而,没有亲自参加过专业实践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找不到创新的角度,怎么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呢?另外,即便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有一些实践经验,但是当前高校给教师分派的教学、科研等各种任务,压的教师喘不过气,他们也难有精力去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三)管理部门对创新教育不够重视

近几年来,创新教育的呼声很高,各所高校也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进行培养方案改革。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众所周知,学术及教学自由是高校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学管理部门对老师和学生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则无法激发师生的创新兴趣。同时基于节约开支的考虑,学校安排的独立授课班级学生人数都较多,老师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了如指掌,更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

二、提高网络商务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利用创新类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比赛促进实践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经常采用模拟软件的形式,利用模拟商务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商务流程。但是模拟软件的系统经常具有滞后性,难以实时更新,无法真正反映当前的市场环境,也无法体现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商业策略,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作用甚微。各类创新大赛中抛出的项目则是企业真实面临的商业问题,可以利用比赛来更新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坚持探索,不要惧怕失败。2.建立大赛指导老师团队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不足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离开校园真正到企业锻炼过,书本讲的理论知识是一回事,真正到企业应用是另一回事。教师自身如果做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很难在授课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解释。如果能将真实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授课一定能妙趣横生,让学生受益匪浅。每个创新项目的成功运作可能都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因此,各相关专业的教师应该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更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项目进行分项指导。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要给予相应的激励。3.学习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案例教学方法,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案例教学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怎样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很多教师在教案中教学方法一栏都写有“案例教学法”字样,但是具体怎么做,学生是否从案例教学中获益,还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就电子商务中的商务类课程而言,课堂讲授中的案例教学,除了选取著名企业的案例外,还要从历届参赛中获奖的创新、创业案例中进行选取,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利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老师和其他同学再进行点评。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指导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更新很快,专任教师必须实时充电。首先,高校要经常派电子商务专任教师去参加电子商务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等,在与电子商务业界人士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将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其次,安排讲授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老师与讲授商务管理类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将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拓宽专任教师的知识面;再次,高校也可以派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同时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办网上商店,让教师首先积累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经验;最后,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电子商务企业的项目经理、网站数据分析师和软件开发人员走进大学讲坛,作为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他们能给学生带来企业运营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以及当前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

(三)推广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一些原理和概念等知识时,教师给出案例或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相关原理。该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研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采取团队合作等方式,加深对相关理论理解的深度。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老师给出的案例和问题进行探索,会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并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求解和质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部分电子商务在校学生开办了自己的网上商店,进行创业实践。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也缩减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还开展了专门用于实践、实训的短学期教学活动。大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电子商务领域的竞赛活动,将学生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和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奖学金的一项指标。增加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方向对课程进行选择,也可以尝试允许学生暂停学业参加创业、创新实践。

(五)改革考试方法

包括考试形式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以往我们的课程考核往往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该形式并不适合开设的所有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上交调查报告、计划书、案例分析报告、程序设计方案等,作为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的评价依据。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即便采用笔试的形式,出题的类型也要灵活多样,增加分析说明、案例分析等主观题的比例,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开卷、半开卷等形式,对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六)通过市场调研寻找创新点

为了找到创新的角度,需要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进行专项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可以分为:管理型、商务型和技术型。电子商务的专业岗位主要有电子商务员、网络营销专员、网络编辑、在线客服、网络广告、网站运营、网站策划等。根据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寻找创新创业教育的着眼点。从新生入学开始,就逐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对将来的择业方向进行自我定位,然后在大三和大四的专业课程学习和选修课的选择上有所区分,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按照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进行。

(七)组建网络商务创新团队

“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是企业的发展壮大,单打独斗都不是成功的主要路径。任何一个项目的策划或者一个企业的组建,都不是单一专业知识的运用,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应该考虑多学科知识交叉、多方面能力的融合。团队成员应该有集体主义意识,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创建符合管理策略的运作机制。团队成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禀赋、能力应该互补,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交叉研究,这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促进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在校园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帮助下,进行合理化的商业运作尝试。

三、网络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追踪

按照新的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我们要对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至少两年的跟踪,通过QQ群、MSN、微信群等即时沟通工具,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他们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难题、沟通方面的障碍以及知识体系的欠缺等,然后对培养方案进行再调整。

篇(5)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89

1内涵释义

SMART目标原则,S指目标明确,M指目标可测,A指目标可实现,R指目标具有实际意义,T指目标时间限制。见下表。

字母内涵1培养具体目标阐释S目标明确1培养应用、复合、创新型中俄经贸人才M目标可测1高教强省项目立项、项目成果发表、举办和参与各类竞赛、中俄高校互访交流、师资培训、岗位优配、教科研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A目标可实现1培养具有黑河学院地缘特色的中俄经贸人才R目标具有

实际意义1中俄“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中俄跨境电商的发展热潮、中俄经贸的互补互惠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远东的中俄民族使命、中俄国际交流的历史传统、龙江丝路带发展的智力支持、“互联网+农业”的强省策略T目标

时间限制1短期实现论文成果、著作成果发表、教改课题立项、科研课题立项;中期实现师资培训、读博、访学,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长期实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术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区块是指教师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创业四大模块。

生态圈的要素,主要包括竞争者、共生者、制约者、天敌和食物。其中竞争者包括内部竞争者和外部竞争者。一般竞争者与共生者存在竞合关系。制约者主要指制度制定层和教育管理高层。天敌是起到绝杀作用的高级竞争者。食物是指利益。

2区块并联、混联形成的生态圈

图1中,R1指教学区块、R2指科研区块、R3指服务社会区块、R4指创业区块;图2是R1教学区块并联示意;图3为R2科研区块并联示意;图4为R3服务社会区块并联示意;图5为R4创业区块并联示意;图6为中俄经贸人才培养区块生态圈示意。

内在竞争者包括黑河学院俄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在竞争者,其中省内学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绥化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等高校;省外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教育部直属中俄联合培养大学);制约者包括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内各级经贸学术团体、学校领А⒏鞫级学院领导;天敌为省外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教育部直属中俄联合培养大学);食物为生源、经费、项目、高级人才、校企政人脉和平台。

3总体策略

第一,借鸡生蛋,借壳上市。体现互鉴性、拿来主义,借壳后能脱壳。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研讨性,集中集体智慧,协作共商。第三,基因重组,优选配对。体现各层面的合作性。第四,以资引人,施利聚才。体现舍利性,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要让马儿跑得好与快,要先让马儿吃饱草。第五,取长补短,破旧立新。体现创新性,通过木桶效应锤炼比较优势,并形成创新理念。第六,资源优配,凝心为上。重视资源的稀缺性,将好钢用到刀刃上。第七,厚德载物,以能强院。铸就德才兼备经管师生。第八,公平竞争,多元发展。公平性,体现在抓主要矛盾,重点突出多元化发展策略,具有先后性。第九,项目驱动,注重实绩、策略性和实用性。第十,特色求胜,国际交流。注意培育地域特色,加强中俄交流。

4区块电阻分解策略

第一,教学区块分解策略。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层次化、项目化、流程化。精品课创新化、专题化。教学团队专业化、特色化。教学骨干动态化、实践化、服务化。师资培养稳定化、常态化。教学名师培养长期化、标志化。第二,科研区块分解策略。科研发展规划阶梯化、分层化、保底冲高化。科研团队集群化、竞合化。科研拔尖人才动态化、创新化。高级别人才项目支持化、奋斗化。第三,社会服务区块分解策略。专项研究校企政生联动化,信息资源传递化。横向项目应用化、参考化。决策咨询报告转化、采纳化。调研报告真实化、可操作化。第四,创业区块分解策略。机制灵活化,风险共担化,利益分享化,权责分明化,实习基地化。

参考文献:

[1]闫涛,孙晓红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2-3

[2]陈辉,倪丽娟管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6:94-122

篇(6)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作为通信领域重要分支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企业构建无线网络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家先进的、发展迅速的无线通信技术企业,如何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来实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战略协调起来,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当前流行的热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笔者将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1 在无线通信行业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家科技含量很高的无线通信企业,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来适应社会对无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对无线通信行业所拥有的丰厚的技术性知识体系,还应该将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素养,为此,加大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让员工从实际工作中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培育更多的、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此,结合无线通信技术专业培育实际,从企业的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全面分析,不断调整培育模式,以适应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现状,并将企业人才战略培育计划中,将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在员工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优化企业培训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员工的教学管理能力,切实推进企业对高素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

实施。

2 无线通信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2.1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形成,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和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无线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开发、设计等环节也日趋复杂化与专业化,所以社会对于无线通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的定位,人才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构成。面对当前企业的具体实际,将无线通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结合当前与生产第一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技术要求,以适应当前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锻炼员工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学习信息传输、交换、处理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知识,以达到具有现代无线通信领域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2 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将通信工程师分为九种类别,包括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公告称、数据通信工程等。企业培训部门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在进行分专业培养时,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情况,利用现有的培训队伍和实践能力训练条件,从员工的兴趣和基础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分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此,开展分专业方向的无线通信专业培训计划,可以实现员工的自主选择,也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更深入的参加专业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去。

2.3 优化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应当结合市场和岗位的要求,归纳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对应的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培训计划和结构。比如在核心课程群中,应该将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群、通信理论课程群等作为重点来实施。

在课程教学中应当从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培养着手,针对应用型符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密切关联企业人才岗位和职责能力的要求,突出无线通信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的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升员工学习的效果与实践能力。

2.4 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应用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与科技制作等实践环节,带领员工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比如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习和分析,对高频电路的实践和分析,对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员工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其对具体设施、设备的综合性运用,以提高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力。

2.5 加强对通信工程职业化训练

作为通信工程和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从各种通信业务和设备中了解和分析其在通信工程中的作用,从而结合相应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参数,来改进和提高通信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比如了解所在行业的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设计规范,国内与国际通信过程中所须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等,提升员工的职业化素养。

总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企业发展的规划上来,结合岗位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从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战略上来调整培训课程和计划,使得员工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利用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来建立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对企业通信技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科技化,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发展势头使得全国掀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潮流,培养出符合当前舞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成为了高等舞蹈艺术职业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我国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出现了许多文化艺术人才数量供大于求但质量上供小于求的现象。目前,我国的舞蹈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学教材和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作为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的舞蹈艺术院校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针对自身存在的阻碍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现代化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顺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舞蹈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教材具有局限性

高职舞蹈艺术人才现行的教材是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承接性的,例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民族民间舞蹈距其开设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为了完善该专业,许多老一辈的民间舞蹈艺术教师奔赴各地进行采风,收集了较为完全的民间舞蹈艺术资料。教师根据采风所积累的丰富的资料,按照教学的目的进行选择和整理,系统、科学地编写出了一套教学课本和教学方法。具有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教材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借鉴意义,使高等舞蹈艺术院校培养除了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形势下,现行的教材已经陈旧,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这个缺陷导致我国的职业院校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局限于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上,无法使民间优秀的舞蹈文化得到发扬,编制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舞蹈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出发点。

2.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

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和舞蹈编导这三个专业是各个高职舞蹈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方向,为了适应当前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许多艺术团体需要的舞蹈艺术人才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培养只懂跳舞和只会表演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只有能够培养出具有文化产业管理能力、具有综合的艺术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高职舞蹈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顺应文化市场发展的要求。以前高职舞蹈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的方向都是强调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表演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得舞蹈专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跳舞和表演上,这就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相符,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远远大于市场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小于市场发展需求。高职舞蹈艺术院校的人才就业率低,许多学生因此改行。这就必须要求高职舞蹈艺术院校对其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制定出符合目前文化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高职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完善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目标

舞蹈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发生着变化,具有综合素质、文化产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舞蹈艺术人才是目前文化市场发展最需要的。现行的教材在编订初期就遵循着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这三个原则,教材的编制目的就是更好的传承舞蹈艺术、培养出更多舞蹈人才,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教材明显不适应时展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创新,完善教材的内容,更新教学目标是高职艺术院校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选。完善舞蹈艺术教材要在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的同时还要注重吸收传统舞蹈的优点和内容,关注舞蹈艺术的创新,将我国舞蹈艺术创新的代表性内容加入到教材当中,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创新的感悟。编制新教材并且还可以从舞蹈艺术文化的内涵出发,避免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学生对舞蹈艺术了解浅薄的现象。最后,教材的编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材编制的想法和教材内容的建议,这样编制出的教材能够“接地气”,真正实现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符合时展要求。

2.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尝试新的专业方向

在舞蹈艺术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转业发展方向脱离了实际情况,专业设置一成不变,专业发展方向不明,这些问题导致了该院校舞蹈艺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舞蹈艺术院校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把握好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是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法。以云南为例,立足于本地文化传统的云南舞蹈艺术无疑走在了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前列,《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一系列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涌现出来,一时间引领了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方向,并促进了云南旅游市场的繁荣。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云南的舞蹈艺术院校开始进行改变,他们立足于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秉承了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理念,开设了许多与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还针对当地文化市场发展的情况,制定了本院校的舞蹈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繁荣了文化市场,也使得舞蹈文化艺术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因此,各地的高等舞蹈艺术院校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自身的专业课程设置,把握好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为繁荣当地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文化市场的发展促使高职舞蹈艺术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高职舞蹈艺术院校要切实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与当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从教材的完善和更新出发,把握好舞蹈艺术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的文化市场繁荣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艳.健美操舞蹈化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3(1).

[2]史纹婧.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4(12).

[3]李芳.舞蹈啦啦操与表演性健美操的相似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4]饶开芹,蔡昕.宇舞蹈表演[情]之解[J].大舞台,2010(11).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03-02

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上的创新和运用,在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知本形态”和物质财富的能力[1]。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从1991年开始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于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之后,在和全国学联的组织下,“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随之,部分高校也开展了各种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掀起了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1.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必要性认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64%的大学生希望高等学校开展创业人才培养。但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在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为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上有了重新定位,但不是实质性的变化。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些狭隘,错误地理解成就是为大学生实际创业提供指导,更有很多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开网店、办公司挣钱、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才会去创业等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忽视了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关性的特点,也忽视了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定位时,他们其实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不是所谓的“精英”[3]。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对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清错误的观点,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创业人才培养投入有限。高校财政投入中,用于创业教育的平台、项目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人均预算内经费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其中基础教育学生人均投入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平均为1000~1500美元,瑞典为2000美元,而中国仅为9.4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创业人才培养未成体系。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但由于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一方面,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课外创业实践为辅。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开发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的需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4]。

4.创业人才培养师资薄弱。要真正把学校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重点。创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多种学科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支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大学生就业中心或实践教育的教学部门,部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同时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部分企业家或成功的创业人士担任外聘教师,却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多还处在“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5]。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特点

从宏观上可将高校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层次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表现有不同的内涵[6]。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3大基本特点。

1.目标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由于其专业领域比较广泛,从而特点多样。而创业型人才是各高校以创业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使其掌握一项或几项特定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熟悉创业基本过程,毕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实施其创业行为的专门人才,因此,又被称为“毕业创业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订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正确的人才定位及准确的人才发展方向。

2.突出能力。应用型本科创业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首先,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同,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次,减少与创业教育联系较少一般理论课程,增加系统性的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再者,为突出能力教学,增加优秀的案例教学和必需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创业活动,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更加突出、更有针对性。

3.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始终落实在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创业基本理论和创业技能,通过创业基地将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运用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的教学中提高创业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人才观念。高校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如本科教育就是等同于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微观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不仅能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还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宏观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创业人才教育模式中,存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高校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而很大程度上忽视技能和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很好地验证和反馈所学理论,从而严重地阻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统合理论性教学与应用性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模式,形成切实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理论教学到校内的实践操作,再到校外的实践应用,以及贯穿校内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调整教学方法,变革课程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在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创业教育教材,并在改革教学计划实践中加以实施。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同时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要求、高校自身的发展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课程内容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和辩论,通过创业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创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简言之,对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式要有“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突出“应用性”,既有灵活性,又有针对性。

4.强化队伍建没,优化师资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师资队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家+实践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课堂理论教学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管理经验。高校要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学校创业教师的队伍。一方面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走出校门,体验创业、丰富创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的基本技能;再者,高校应加强与校外成功的创业家的联系,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业技能和经验,应该主动地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请进校园,让他们跟学生面对面地接触,让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创业、管理经验。

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大批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全局出发,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郁震,陈颖辉,高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8,(1).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10-02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类型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氛围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虽然与政府和社会等因素有很大关系,需要政府与社会做出相应的努力,但最根本的还在于高校自身的努力,高校应勇于和善于承担起推进教学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责任。

一、明晰各种类型的高校定位,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高等学校定位决定了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每所高校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其定位也应有所不同。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把更多的力量用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学生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办学特色对一所学校的意义和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该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立足于其特色学科和传统优势,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定位,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人才。

二、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可全盘否定,但其改革势在必行。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转知成智”的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在深刻认识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案。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有不竭的动力。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主要是指对学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指引性影响的部分,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和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杠杆,包括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评价与选拔机制、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加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改变,给予创新型人才积极评价和充分尊重;确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突出对于创造性特征的认同;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弹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让具有各种特殊才能的人有充分的发展机会。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评价方面,必须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是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在进入大学学习后,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创新业绩进行筛选,并拟订动态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也至关重要。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建立“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成绩(笔试和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创新业绩+平时性创新业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四、改革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课程教学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内容的创新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正在向课程的综合化、平台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一,革新课程理念。教师应结合本校实情,革新课程理念,增强课程意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技能。其二,更新课程内容。高校的各类课程都要充分吸纳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跟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把学生引导到当代科学的前沿,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其三,均衡课程设置。要注意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同时,努力塑造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建立宽松的课程创新环境。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如采取“探究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提高创造性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学生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运用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显性课程课堂教学与隐性课程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五、建立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创新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生活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创造型教学实践活动。在强调继承与适应的同时,更强调创造与发展,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目前,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弱化,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推进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基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开放,建设校内创新教育平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设计性、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地方高校还可发挥与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创办大学科技园或创业园,使之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出思想、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基地。

六、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而融入了社会,走向了社会中心。身处社会中心的高校必然要采取一种“社会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改变社会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中缺位的现象。目前,反映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薄弱,统计指标与数据长期处于粗放状态。高校要主动地联系行业组织、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等,获取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并及时把社会需求的预测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同时,要确立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理应是人才培养模式决策与设计的重要参与者。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教师参与程度不高,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征求教师的建议,也可以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学校加以汇总并对照社会需求形成较为合适的模式。另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制定。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更要调查一下毕业生对它的评价,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各方的利益都能得以表达,所培养的人才也就更接近于人们的期望,人才培养模式也就较为优化了。

七、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资源不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在资源缺口不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整合与优化资源是一条理想的路径。第一,要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整合校内的课程资源,打破门户之别,营造共享文化。高校间更需要形成合理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第二,要加强教师资源的共享。当前,一些高校生师比偏高,师资数量整体不足,且存在学科和地域的结构性差异,师资素质也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师资资源的共享,取长补短。在高校内部,也可以整合资源,形成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力量,实现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共同发展。通过科研内容积极向教学内容转化、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渗透、教学问题与科研问题的双向延伸等,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柔性、多元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政府、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数量,同时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第三,加强教学设施的共享。目前高校内部各院系的教学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其他各教学单位一般不能使用,这导致了很多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除了院系间资源的共享外,还要加强对产业界和高校之间设施的利用与共享,开展更多的富于成效的、深度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必须有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中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学术性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又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呢?笔者试图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根据

1.个人实践理论

欧美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个人实践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个人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表述。尽管学者们使用的称谓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即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且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有两种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一种是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理论,属于公共理论;另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即教师本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真正“所采用的理论”。通过学习,“公共理论”进入教师的头脑中,教师能够叙述出来,但如果未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师就难以把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因而它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却不能真正指导教师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脱节的原因[1]。因此,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它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公共教育理论的同时,获得“个人实践理论”。再先进的公共理论,也只有内化为师范生的个人实践理论,才能对将来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

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即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教师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思”成为目前教师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最近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又过于重视说、唱、画、跳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加之幼儿园的工作烦琐而具体,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思维的惰性,喜欢模仿,不善于研究,因而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之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在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策略如下:

1.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从“教”向“学”转变。为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的转变,可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做结合。

(1)案例教学。教师选取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从案例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2)模拟教学。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儿园相应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个别或分组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内模拟教学,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或活动片段的模拟,最后学生反思评教。为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应该是1:1。

(3)课题驱动式教学。教师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中提出短小精悍的若干课题,组织学生按研究兴趣分成课题小组, 结合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方案,并模拟课题研究活动流程。通过课题组长阐述、同学评议、教师点评等形式使课题方案从计划到实施力图达到最优化。以课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研究的过程与成就感, 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竞赛、导师带动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

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即将教育训练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不断体验、反思,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专业教育能力。

(1)专业科研能力训练。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观察与记录”等课程纳入专业限选课程,提高专业科研课程的地位。结合模拟试教、见习、实习、教育访谈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叙事报告、毕业论文,在记录中不断分析、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等任意选修科目,强化活动方案的编写、听课、评课、说课、幼儿成长档案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等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借助微格教学,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试讲、录像、师生及小组同学间共同分析探讨、修改、再次试讲、录像、评价等过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讲、唱、弹、跳、画、制”等六种技能,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大赛”“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以比赛强化学生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3.教育实践实习全程化

全程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全程教育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缩短师范生“由生到师”角色转换过程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程教育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践为主。强化学生的弹、唱、跳、画、说、操训练,严格进行过关考核。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实践基地、“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也可请幼儿园园长、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以基地实践为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幼儿,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通过观摩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科研活动及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并且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除了继续观摩、配合教师开展各项保教活动外,力争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一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试教活动;二是在最后一学年先集中实习后顶岗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实践基地,时间一个半月,实践基地幼儿园一般都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指导会更规范。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一方面学生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眼下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随着电子商务蓬勃的发展,电子商务人才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之一。但电子商务专业是近几年才兴起,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另外还有数百所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高等自学考试也设置了相应专业,加上其他层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电子商务职业教学和培养体系,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达到数十万人。

但国内各个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一切都处在摸索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不符合市场需要。因此,再思考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配置跟不上

电子商务,英文是electronic commerce,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涉及到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要求网络技术和商务各学科之间要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和交融性。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抽调,缺乏复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和深入。另外,很多学校的师资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1.2 培养方向界定不清

现在各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大多旨在培养即具备技术能力又拥有商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能力;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同时熟悉金融、国际贸易领域的知识;还要具备法律和英语常识等。培养目标太宽泛,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而且由于没有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而面临就业困难。这种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符合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特别是网上创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无处不在的因特网是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实训基地。

目前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开设网上商店基本都是傻瓜式的,都有现成的模版,开店方式非常简单,不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据统计,在淘宝、易趣等网站的“个人店铺”中,有40%都是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网上开设自己的商店,而不是仅仅在大二才进行一个学期的短训,一直经营到毕业。由学校或系里扮演物流公司的角色,统一为学生进货和配送。学生从学校或系里提供的商品目录中选择自己要经营的商品品种在网上发表即可,不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本。

开始学生也许会感到不知所以、无从下手,但随着不断学习,尤其是学完相应的课程后,由教师指导,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经营过程当中———学完电子商务概论,就进行网站推广;学完市场营销,就进行营销策略组合;学完网页设计,就进行个性化的页面设计等等。这样会使学生的经营活动每学期都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还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发生大的改观,避免了仅仅实习一个学期在时间上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创新,彻底领会所学的知识。

3.4 教师要可能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在教师的聘任上,要尽可能增加有实际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原有的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到企业中锻炼培训,这样才能与实际接轨,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要能敏锐的捕捉实事发展的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各领域电子商务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有竞争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加快,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专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的策略也在变化中。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时期特点来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