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教育评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教育评估

篇(1)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篇(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人才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等。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自身尤其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直接地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国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整合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计划,将城乡就业求职青年全部组织到劳动预备制培训之中。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新一轮岗位提升培训。针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实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发展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员的地位和建议》中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它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专门的职业,教师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已经被证实的认识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技能,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即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s),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 商业,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尤其是在学术机构,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

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

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加之天气炎热,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 解决方案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理应包括确定继续教育目标、 制订培训计划、实施教育方案以及评估学习成效等。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而不应该仅仅是教育结束时仅仅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上,从教育开始之初就要有合适的调查问卷了解高校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他们最想要的,最缺乏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11-4.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59.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中组发[2011]7号,日期:2011-6-27,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18.

[3]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9-19.http:///infoDetails.jsp?infoId=197.

[4]伍厚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J/OL].http:///link?url=eyQ9qOq1UkVicBfOZkyeilErlFTL7D-e_1wTYPj3O3V7

cUR4cvJB-0bNYcWGJLHjU005f-l1Uyc6mW89siPlWY__cFWp7xV9tKn9LvxM3wq.

[5]洪璇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1卷第6期.

[6]黄健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6期,p143-145.

篇(3)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取得巨大的发展,也使体育教育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更充满无限机遇。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教学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了硬件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学生素质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依据现实需求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全面组织开展本科体育专业评估工作,指导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专业进行全面评估,“以评促建”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内涵和作用

2.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内涵

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对象,依据已构建的相应评估标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价值判断,它在教育评估中属于专业评估的范畴。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强调于两方面。一方面,强调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注围绕本专业开展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体育教育专业自身规划,能否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2.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施专业评估的作用

2.2.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导向作用

评估的导向作用,就是指评估可以引导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趋于预设目标发展,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估是规范的评估工作,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严格。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引正确轨道,转变被评估高校的教育观念、教学课程,达到国家预期的培养能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通过评估的导向作用修正高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行为。

2.2.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鉴定作用

评估的鉴定作用,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认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否合格。鉴定作用使评估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利于确定优秀和筛选拙劣;也可以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评估结论找修正改进发展目标。评估鉴定作用主要指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活动的优劣进行甄选、选拔和分等这一作用。

2.2.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改进作用

评估的改进作用,就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双向信息反馈,使高校体育专业了解自身发展不足,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断完善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区分优劣,而是分析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以指导,改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素养、贯彻国家方针指明方向。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改进作用,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了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解析

3.1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原则

评估的原则是评估工作的指导依据和标准,评估原理建立在评估主体和客体与实施环境全面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进一步保障评估的客观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明确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中的作用,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专业评估工作中,实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和静态性、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评估工作的原则。

3.2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在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主要内容,在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结合多种分类标准,采用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两维度构建指标。从体育教育专业管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过程评估;从效果评估主要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程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学生主观感受三个维度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方法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的评估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并给出了价值判断。具体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估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评估。

3.3创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包括评估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受到评估系统内外诸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评估过程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选定评估工作实施人员应是相关领域权威人士并从事过相关评估工作,得以加大评估工作效用,是保证评估工作效果的重要前提。在评估过程的优化上,要重点把握评估目标的选定、评估内容方法的确立、评估情景的创设、评估过程的监控及评估结果的反馈等各个工作环节,优化评估方案及评估过程,构建一个统一的评估组织与实施整体活动过程。

3.4强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反馈

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对评估的各个环节做出信息反馈,是评估的科学化的保证,是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的基础。最终,通过评价结果检验、评估结果分析诊断、评估结果信息反馈、评估工作总结等工作环节,确保评估结果反馈渠道畅通,并做到制度化、及时化,进而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准确有效。

4结语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在评估中运用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更是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高度责任。通过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肯定优势、发现问题,指引前进,更加持续的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新飞跃。

篇(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篇(5)

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简称,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是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于1967年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其基本涵义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SNS是创建于2004年的Facebook,中文名为“非识不可、脸谱、脸书(港台)”,其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11.9亿。在美国、日本的高校内,任课老师运用SNS技术和选课学生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即时沟通也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可以预见,SNS在中国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校和中国一流大学纷纷加入MOOC(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家庭,MOOC对包括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内的传统课程教育,将带来革命性的挑战。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地把SNS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相关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我们应该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SNS的“井喷”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信息化

近年来,微信(We chat)、新浪微博、LINE(B我)等SNS迎来了“井喷”时代:2011年1月12日推出的微信,到2013年10月23日的用户数已突破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且呈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36亿。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微信、新浪微博等SNS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数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强调,要把“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有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就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内也有学者在探讨应用SNS网站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途径。也有学者提出运用Web2.0技术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建议。清华大学有学者提出一个支持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和团队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解决方案。针对当前SNS在中国呈现出特有的欣欣向荣景象,有必要对SNS运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和前景进行分析,并在具体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进行尝试,然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二、当前SNS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思路

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Facebook和Youtube等SNS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的运用。最近,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新浪微博、LINE、来往等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扩增。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对微信、新浪微博等SNS逐步产生依赖感。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SNS技术,扩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对在校大学生使用频度最高的SNS进行了调查,发现微信和新浪微博的普及率最高。因此,我们拟选择微信和新浪微博这两个SNS开展SNS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证研究。

我们开展SNS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证研究是两门艺术类选修课,其中一门课用微信平台,另一门课用新浪微博平台。研究的第一步,是在微信和新浪微博中开通相关课程的帐号,并根据选课学生人数申请提高微信群上限人数,将选课学生加入相关SNS群中。第二步是准备拟上传到微信和新浪微博的选修课程基础性资料,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展,把相关资料上传至群里。选课学生在SNS群中参与讨论的次数和内容,将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第三步是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选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利用SNS开展课程教学的主观满意度和教育教学效果,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评估将SNS应用于相关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总体效果,二是比较微信和新浪微博这两个SNS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以作为今后选择SNS开展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的依据。

三、微信、新浪微博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调查

课题组对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歌唱艺术》和《外国音乐欣赏》的153名(其中男生86名,女生6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专业领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社科、医学、农生、科创等七大类。

调查对象使用社交网络频次的前四位依次是微信(123,80.4%)、QQ空间(96,62.7%)、人人网(71,46.4%)和微博(61,39.9%)。课题组认为相较于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因其社交网络的内容查看需要个人认证,从而保证了社交网络个体的隐私而备受青睐。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SNS的建设应用属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范畴,目的是让更多学生或其他受众获益,并不涉及隐私,因此微信、微博等都是开展SNS建设很好的网络平台载体,而且微博更具开放性。

调查对象中有67.3%的学生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平台的时间超过30分钟,39.2%的学生超过1小时。主要关注的内容为朋友近况(139,90.8%)、新闻资讯(114,74.5%)、艺术欣赏(63,41.2%)、科学前沿(27,17.6%)和教育教学(25,16.3%)。社交网络平台的艺术欣赏和教育教学日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但网络平台上优质的、成体系的艺术欣赏教育平台还很欠缺,适应需求的公共艺术教育社交网络平台亟需建设和拓展。

调查对象中57.6%的学生愿意与老师或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34.7%的学生愿意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而通过手机或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的仅占20%和2%。但面对面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诸多不便,因此社交网络平台的沟通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社交网络平台的优势主要在于可实现更多网络资源的共享(120,78.4%)、艺术资源的在线学习和欣赏(115,75.2%)、打破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91、59.4%)、最新教学资源的获取(75,49.0%)、沟通互动的便利(52,34.0%)和课堂作业的网络化(32,20.9%)等。

四、微信和新浪微博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初步成效

课题组利用微信和新浪微博两大SNS平台进行了艺术教育模块的试运行,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歌唱艺术》和《外国音乐欣赏》的相关课程内容课件和扩展资料,包括最新音频、视频材料等上传的网络平台,为SNS平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更好推广积累了经验。

课题组对参与SNS平台艺术教育课程的15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86名,女生67名),92.7%的学生对这一课堂外教育的新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平均每位学生每周使用SNS平台进行艺术欣赏、学习和交流的时间达50.7分钟,其中艺术欣赏的时间最长平均达31.5分钟。有97.9%的学生对SNS平台的艺术教育课程表示满意,79.8%的学生将自己获取的优秀艺术资源通过社交平台和大家分享,54%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58.1%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上与老师或同学提问互动。可见SNS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也符合当代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趋势和习惯。

但SNS公众平台的维护、简短精致素材的推送等都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外时间奉献和最新信息获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五、微信和新浪微博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前

篇(6)

教育技术是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本项工作开展的意义与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培训工作开展以来,对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实效评估体系来说,成为各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入手,从可行性、客观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技术来设计评估指标,并从指标权重优化上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1对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估现状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而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上,国内外学者也给予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而教育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从教学实践和学生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如上世纪30年代泰勒模型是将教育目标作为指导,从目标分解和量化上来编制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评价,以判定其是否得到预期目标;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层次分析模型理论,将评估的深度和难度进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效果层;斯坦弗尔比姆引入对象分析法,分别从情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阶段进行评价,得出CIPP四项综合评价方法。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从教育评估标准的建立上来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如从关注培训内容向培训效果的转移;从关注培训者向培训项目的转移;关注标准在培训实践中的运用等。英国教育管理者在建立评估方法上,将培训组织者、决策者、培训者、学校及教师作为考评对象进行多方位评估,并从培训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来分析原因,改进培训项目的运转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我国在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研究中,最早在上海成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组,从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而随着我国学者对国外评估模式的引入和实践,如引入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估模型,引入全因素、全过程、全员评价模型,来对培训的输入和输出进行跟踪评估和监测。总的来看,在我国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培训过程而忽视对培训效果的有效评估,很多培训中心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中,对于评估环节疏于管理,仅仅关注反应层和学习层,并未贯彻好全面评估的目标。在对培训后的教师调查反映来看,多数受训教师仅关注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行为和能力等问题很少问津,也对培训效果评价问题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而制约和限制了培训效果评价工作的深入落实;二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价随意性大,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估手段和措施,在对教师培训后的评价工作上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受训教师、学校领导个人主观上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上重视不够,在对教师评价上受其总结性发言的影响而侧重于印象成绩,或者为了照顾情面而给出与评估结果不符的成绩;三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上较为单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培训效果评价工作仅停留在问卷或书面测试上,无法从主客观上进行全面评估,也难以实现评估成绩的量化管理;四是对于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完善,尤其是很多学校在教师培训后未能将培训成绩与其职位提升建立关联,在缺乏制度建设和统一规范的评价下,培训成绩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挫伤了受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抑制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构建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原则和目标

结合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在进行全面培训实效评估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原则,建立科学而正确的评估原则是开展评估活动,选择评估模型,发挥评估功能的有力依据。为此,一是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对评估人员在对评估实效进行检测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个人主观推断带来了影响评估质量的基本方法。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坚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坚持判定实践的公正性,坚持选取指标的事实性,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准确性,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唯有此,才能从培训实效上来实现对培训结果的准确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培训工作的应有价值。二是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师培训实践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评估理论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出对数据加工的科学性。三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一定要体现出可行性,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内容,都要避免繁冗拖沓,难以量化,不仅耗费人、财、物、时间,还难以提升准确性。因此,要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来确定评估体系,以便于操作执行。四是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对于定性评价侧重于质,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性质进行界定,其特点是模糊性和综合性,而对于定量评价,则侧重于对量上的分析,尤其是对于培训效果中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更需要从复杂的培训动态中进行有序的量化,以满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评估目标是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和相关文献,最终明确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从而构成一套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2.2对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主体及运行模式的选择

谁是培训实效评估的主体?如何选择培训评估主体?从培训评估实践来看,不同的评估主体,其评估视角和认知态度是不同的,如何在评估主体的选择上避免自身的局限性,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甄选上进行全面审查,并得到相互平衡互补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中,主要有五大主体,一是高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主要才宏观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向上来确保培训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对评估活动进行开展落实和收集整理各类培训实施情况等内容;二是培训中心,主要由相关主管部门下设的实施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机构,作为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需要从知识上进行提供服务,还需要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评定等工作;三是受训教师所在单位,对于受训教师自身单位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的部门,其在安排自身学校培训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教师受训后的综合评估责任,并从对其参与到培训实践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定。如对其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对其科研实效及工作绩效进行分析,以获得受训教师在培训后的教学水平变化;四是受训教师,作为最终的培训对象,结合自身培训实际进行自评,从培训前后的表现上给予最直接、最真实的自我评估;五是专家,邀请相关培训实效评估专家,通过对教师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实施和测评,来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相对公平公正权威的评估结果。从教师培训实效评估实践来看,教学评估是贯穿于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教师表现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考核,发现相关问题,及时改进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实效和质量。作为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在落实培训实效评估工作中,既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又要发挥统筹全局、协助评估的工作,积极在培训实践中制定全面的评估认定措施,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监督来确保培训实效评估工作的有效执行。培训中心作为实施培训的主体,在培训实践及课程安排上,要组织好师资力量,并从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上来推动培训实效的评估。一方面将自身培训工作接受主管层面的监督,另一方面通过书面及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对受训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综合考核,以提升培训实效。

2.3综合运用多种培训实效评估方法

培训实效评估重在评估方法的选择,结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法来提升培训实效评估效果。一是目标评估法,对于培训工作及培训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成单个的目标,并从培训规划和培训阶段成绩上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培训目标与培训实效是相互联系的,在目标评估法执行过程中,要对受训教师在培训后所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明确,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工作方法的改进、思想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对比,以实现对培训实效的确切考核。二是测试比较法,测试是对受训教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考核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书面或角色互换等方法来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评估,其特点是培训后的测试,忽视在培训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及时评测,为此,可以从测试时间选择上,对培训前及培训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测评分析,比较培训后的评估方案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关键人物评估法,所谓关键人物主要是从受训教师自身相关的人来完成评估,如同事、学生、上级领导等。通过对受训教师在培训后综合能力的测评,引入同事评估法或学生评估法,来推进培训实效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上级领导、同事、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获得全面的培训评估效果。问卷调查评估法,主要以问卷问题的发生来考察培训工作内容,并让受训教师从回答问题中来进行评定其学习结果。在问卷调查评估中,一方面是文字性问卷,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思想及知识上进行测评,另一方面是实践性问卷,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技能掌握上来测评其学习效果。五是访谈评估法,通过对受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或交谈,从受训教师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中来获得评定结果,本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从谈话中获得受训者的工作态度及动机,不足是费时费力成本较大。

2.4确定培训实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指标来说,主要分为4大一级指标,即培训反应、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及培训成果。培训反应作为最基本的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对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是对培训活动的直接评估。主要评估方法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从访谈内容和时间的灵活选择上来实现对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的掌握,而问卷调查则通过全面的设置问卷内容来获得培训过程的满意度,以改进培训工作,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学习收获是主要是对受训教师的学习后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如学习后的态度转变,学习后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等。通过学习收获测评来掌握教师在消化和掌握培训知识中的进度和程度,如由培训中心开展阶段性的学习评估,从测试受训教师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上来获得培训前后的变化,对培训后责任与意识方面有无提升,能否遵守相关规定做好示范和榜样,在知识理论及方法实践上能否得到相应要求等。行为变化的评估重在从受训者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获得评估效果。一般来说,对于行为变化的评估主要放在培训后的3~6个月,通过上级领导测评、同事测评,以及学生测评等方法来考察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状况。在指标选取上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实施和科研创新能力两方面,在教学实施上,结合受训教师的行为变化来测评其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完善课堂教学,在科研创新中能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自身的研究水平等。培训成果的评估是对培训实效进行最高层级的全面评定,其作用是改善受训教师在培训后所取得具体工作表现和业绩,其指标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师层面上,通过对受训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测定,并从其课堂组织、班级管理、科研论文集专著等方面来测评其成绩;在学生层面上,旨在从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上,能否促进学生成绩的显著提升,能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方法来改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3结语

总之,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对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上,更要从客观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上来进行审慎对待,并能够结合培训工作实际来灵活创新。同时,在推进培训实效评估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优化评估工作流程,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升培训评估工作实效。

作者:陈庶民 孟罡 李克臣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现在自主性的学习,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育又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专业性和探索性很强,并且高校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成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指引学生自己去调查、去总结、去发现。教育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具体地讲,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同事打分、学生打分、上级领导与专家打分的方式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估有很强的主观性,另外,分值的确定也是主观划定或平均分配的。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构建了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包括四个维度,即:评论、课程教学与应用、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法律和人文。其中,评论包括能评价教学资源的有效性、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和评价、能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课程教学应用包括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以技术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使用技术锻炼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对技术环境中教学进行有效管理;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包括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终身学习、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实效、利用技术进行更广范围的交流、利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社会伦理、法律和人文包括:利用技术传授法律和道德习惯、利用技术使不同学生均得到发展、使用体现多元化差异的技术资源、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使用。

二、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决策者利用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合理的权数,利用权数排列各方案的优劣次序,因此,该方法能较为有效地解决定量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科学经常用到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将定量和定性决策合理结合起来,并按照心理及思维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层次分析法于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凭借其灵活简洁的优点,以及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决策因素的特点,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地,可以将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按彼此的相互关系将决策的目标、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及最低层,并绘制出层次结构图。2.构造比较矩阵。当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时,如果只得出定性的结果,一般不容易被人接受,Santy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采用相对尺度,两两相互比较,减少不同性质的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精准度。比较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是指:对应于比较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需要对A确定不一致的允许范围,即进行一致性检验,才能确认能否层次单排序。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这一过程是由最高层次向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三、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本文针对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如图一所示。

图一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将元素B1,B2,B3,B4针对目标层相互比较并且按重要程度评定等级构建比较矩阵A,以具体指标层元素C1,C2,C3,……,C15针对B 层各指标相互比较并按重要程度评定等级构建比较矩阵B1,B2,B3,B4,并且用1至9的数值表示同层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如表一所示。

表一 元素两两对比重要等级赋值表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广泛征求意见及经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B层和C层确定两两比较矩阵。

3.计算权重和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B层元素相对于A 层的权向量值为,同时算得A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同理,通过以上步骤,可算出C层元素相对于B层个元素的权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由于 连续的依赖于aij

,则

比n 大的越多,表明A的不一致性越严重。可以用数值 -n的大小来衡量A 的不一致程度。

定义一致性指标:。当CI=0时,说明有完全的一致性,当CI接近于0,说明有满意的一致性,CI 越大,不一致越严重。一般地,当CR

定义一致性比率为:,其中RI查表可得,如表二所示。

表二: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根据计算,,同样地,CRB1=0.0462、CRB2=0.0437、CRB3=0.0240、CRB4=0.02623,均小于0.1,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矩阵的相容性检验,以上计算的权重值是可接受的。从而进一步求得具体指标层C1~C15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分别为:

0.0190,0.0120,0.0603,0.0452,0.0943,0.0302,0.0490,0.2187,0.1790,0.0938,0.0278,0.0330,0.1764,0.0465,0.1020。

综上所述:根据这些权重建立绩效评价模型,进而可以得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得分,但由于本文中的指标体系是针对具体实例构建起来的,不具普遍性,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韦妙.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篇(8)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网络学院的办学资格进行了规定和限制,但并非所有的网络学院都是按照政府的规定行事,各标准也不统一,网络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和保障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质量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也关系到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里评估的原则

评估体系是评估的依据,制定符合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估体系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反之则起到较大的反作用。具体应遵守以下原则:(1)一致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关键性原则。一致性在这里主要是评估标准与总体评估目标相一致,下级评估指标与上一级及总目标相一致。(2)可测性原则指评估体系中的评估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测量的,即要求具有可操作性。(3)独立性原则指同一层次的评估标应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含,同一级评估指标的含义应明确。(4)可比性原则指考虑评价对象的共同属性,评估标准的尺度必须在同值的基础上比较。(5)科学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基础性原则。科学性在饮里主要是指评估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和可行的基础之上。(6)完备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前提。高校网络教育中的要素如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的因素、教学环境、课程设置等都是独立的因素,但又互相联系,构成高校网络教育这一有机的整体,所以应以全面提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为目标,构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且评估系统的构成

(一)网络教育质量的评估主体

评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学校或学生。政府作为评估主体,主要评估学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作为评估主体,是因为学校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开展的自我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评估主体,是评估他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能够为他提供多少知识和能力。在这三三位一体的评估系统中,政府评估具有指导和导向作用,学校自身评估起检查和管理作用,学生对学校的评估,将对学校的自身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网络教育是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不断重复地培养人才的新生事物,只有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出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才能有效地把网络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各种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真正实现网络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因此,质量标准是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系统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评价和衡量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一个尺度。没有网络教育的各类标准,就无从进行管理,也就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

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如ETB质量研究“欧秒财政部浏览器项目质量研究项目”,ISO 9000(1944)映射“美国地方授权委员会网络教育指南与ISO 9000 (1994)条款的对照”、DESIRE“欧洲研究与教育信息服务的开发”、ECC标准网络课程认证标准。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制定本校、本部门的质量标准。

将网络教育的各种质量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形成了一个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网络教育质量是衡量网络教育工作的综合指标,它几乎涉及到网络教育的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标准是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技术支持以及其他管理事项所使用或制定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尤其是根据国际教育发展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的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制订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管理措施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2.网络教学过程。网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开展教学活动、评价反思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和评价反思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师生交互的过程。(1)教学准备。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加工、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等。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习者。教师要了解、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为学习活动作好物质和心理的准备。(2)开展教学活动。即师生围绕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开展有意义的交互活动,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3)评价反思。其目的是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评价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的恰当性。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3.网络技术支持。网络技术作为支持网络教育的辅助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技术支持包括网络硬件技术支持和网络软件技术支持。网络硬件技术主要指网络仪器设计的建设,如服务器、客服端、路由器、网关、网桥、网线、网络教室等的架设。网络软件技术支持是开展网络教育的核心,包括通信协议、网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等。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从资源的技术开发方面考虑,提出一些最低技术要求;(2)从方便用户使用考虑,需要对素材的属性进行标记,因而对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进行规范;(3)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对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要求。(4)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功能要求,网络教学支持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网络教育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网络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四个层次:(1)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应包括:丰富的题库、多媒体素材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所有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组织,统一服从网络课程的建设要求,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所用到的媒体素材、题库、网络课件、案例和文献资料等,应该纳人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统一管理冈。

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且评估的实施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实施步骤

成立该评估体系的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应该是多维的,不能只单一包括某一层级的人员,应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评估小组应根据评估体系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要做到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进行有序,限期完成。

评估工作应由主管部门领导,成立下属的专家组,专家组由评估组根据待评估的指标项的性质聘请若干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应该在评估实施正式开始前召开准备工作会议,就评价尺度作统一认识。评估专家组应采取专访、审查材料、现场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被评对象的各项指标水平,并根据评估体系中各评估要素的要求逐个量化打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进行评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努力方向等写出详细评估报告。

评估结束后,应再次召开会议,由专家组向综合评估小组通报评估结果和有关情况,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评估体系进行修改再实施,直至达到尽量完善。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的作用

1.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基础建设。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0-03

在21世纪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教育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外语课程质量和外语人才质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英语教育使命从为学生打语言基础提到了更高要求,即培养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传统外语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缺乏足够听说训练,最终无法培养出具备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外语人才。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应承认,传统评价理念及评估方式是制约外语素质教育重要原因之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采用的是以纸笔测验或期末考试及四六级英语水平考试为内容,以测试分数或等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实际能力;重基本知识和技能,轻高级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1]。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只重视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事后评价使评价应有的教学效应大大降低,也使教师丧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了解自己教学的机会。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无疑将能很好地保证外语教学目标实现,有利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

一、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内涵与特点

(一)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内涵

形成性评估源自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2],是基于对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3]。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4]。形成性评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习档案记录。学习档案是学生有意识地将有关自己英语学习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分析。学习档案袋内的内容包括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展示作品、日记、试卷、光盘、照片、录像、学习反思小结、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在档案建立过程中,学生由传统评估体系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评估过程积极参与者,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此外,学习档案也是教师观察、描述和捕捉学生学习成长重要工具。

2.网上自学记录。网上自学记录指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利用网络,登陆相应学习平台,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及需要安排学习进程,还可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互动功能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自我评估表。自我评估表包括量规和问卷调查。量规指对学生表现性任务或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量规评价通过帮助学生有规则地评断自己的学习表现,使学生更清晰地定义“高质量”的英语学习,同时清楚如何做才能达到学习期望。问卷调查通过问答方式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合同。学习合同是由教师与学生协商制定的关于学习目标进程的一种学习契约,包括英语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和实施步骤等。合同制定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估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出改进策略。

5.访谈和座谈。访谈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形式。通过与学生口头交流,教师把其谈话中流露出的各种有用信息记录下来,作为评价学生某方面特质的依据。而座谈则是教师针对性地就某一相关主题挑选超过四位以上学生进行交谈。访谈或座谈目的是挖掘学生内心深层次愿望、原因和情感影响因素。教师可根据谈话现场情景控制谈话内容和气氛,从而获得用其他评估形式难以获取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非智力信息。

6.课堂活动记录。课堂活动记录包括学生出勤、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表达观点、参与课堂讨论、参与小组或团体课堂语言任务表现和作业完成等情况的详细记录。

(二)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智能,它代表每个人不同潜能。因此,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并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提出学生今后该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以及预测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等”[5]。形成性评估有以下特点。

1.时间的持续性。形成性评估的时间贯穿于学习整个过程,更侧重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和进展。

2.内容的多元性。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这使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形成性评估依据学生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记录和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及发展潜力,为个体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形成性评估还涉及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策略、人格特质、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等,可对学生作出较全面的评价。

3.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性评估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分析,在量规和网上英语学习记录中采用等级或分值的形式,而在问卷和访谈等中有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因此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引入高校市场化机制和教育扩招的背景下,为应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引发的各种问题,相关部门经过长期努力,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2007年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之后,全国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500亿元,每年约有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获得国家资助。[1][2]国家的巨额资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状况。但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效果如何?比如对其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如何,是否能有助于他们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安心求学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其道德素质和政治品德呈现何种面貌,等等。这些都是评估国家资助政策最终绩效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效果进行探讨。

一、从零散到系统:评估模型的构建

关于新资助政策体系的教育援助效果评估问题,既有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有益和必要的探索与积累,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评估指标的构建和评估方法的探讨。在评估指标的构建上,学者们呈现出了多元化和零散的特征,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异的评估指标和指标构建方法。比如,胡小坤侧重于从主体角度进行指标建构,认为教育资助的评估应着重考虑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高校贫困生及其家长、专业机构和人员和大众传媒等主体[3];姜旭萍等则认为评估指标的构建应重在资助政策的实际效果上,并具体提出了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文化效果和教育效果四个维度[4];凌峰等人的论述最具系统性,提出了从影响力、执行力、运行困境和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构建评估指标的方法[5],从而将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有机统一起来。而关于评估方法的探讨,学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大致有定量评估(如投入金额、受益人数、受益比例等)、定性评估(主要侧重于价值观方面的评估)、成本—收益评估(对被资助者的投入与其贡献值的比较)和前后对比评估等几种方法。[6]

综合来看,既有的众多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两点不足:其一,教育援助效果评估指标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各有偏重与不足,这直接导致有效评估模型的构建难以前进;其二,虽然学者们对各类评估方法作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几乎都仅仅局限于思辨式的泛泛而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成果出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既往评估指标缺乏可操作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初步构建切实可行的系统评估模型,进而以实证调查数据为支撑,力求弥补上述缺陷。

本文认为,教育援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援助、思想政治援助、学业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援助等方面。教育援助的最终目标正在于将它们整合起来,使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格,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各项要求。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这项系统工程的科学合理的体系和机制,而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则为我们对高校贫困生实施教育援助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径。不可否认,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是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的核心环节。但新资助政策体系却又不仅仅着眼于经济资助,它还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品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改善和环境协调适应等多方面的需求。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系统评估模型,不仅应保证较高的效度要求,即要与高校贫困生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从而能切实反映出教育援助的最终效果;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兼容性和全面性,即能够囊括贫困生学习、生活、心理和品格等各方面的基本信息。

进而,我们在既有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学习适应性”这一概念,将其作为本文建立教育援助效果系统评估模型的基点。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或“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对学习的适应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因素、学习环境四个维度。[7]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和身心适应五个维度。[8]学习适应性既能表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即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自主性;又突出了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即整合内外部信息和资源,调整身心状态,促成自身的和谐发展。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学习适应性状况是其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状况的显示器,因而可以作为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效果的集中反映。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学习适应性为核心指标初步构建了教育援助效果的评估模型,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和环境适应四个维度,如图1所示。本模型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紧紧围绕教育援助效果的核心部分进行评估模型构建,从而既保证了评估的效度,又免除了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的弊端;另一方面,较之以往的评估指标可操作性程度更高。

二、研究假设

以学习适应性为核心指标考察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援助效果的做法,本次研究尚属首例,研究者在期刊网上尚未检索到相关研究成果。这一方面可归因为系统评估模型迟迟难以建立,另一方面也由于现有的评估指标缺乏可操作性。所幸的是,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探讨、发展特点描述和主要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9]这些研究成果是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和建立研究工具的重要起点。

根据杨改、葛明贵等人的研究结论,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0][11]王瑞荣则进一步指出,许多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贫富问题,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价自我价值,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识而造成失落、自卑、孤僻、封闭、冷漠、紧张、敏感多疑、敢为性低等一系列不良情绪,甚至发展为人格偏执和抑郁病症。[12]此外,贫困生由于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在对大学中人际关系的适应和自我调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李明睿的研究发现,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及岗位上能力的发挥。[13]李昕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贫困家庭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社交回避倾向,这主要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所致。[14]而王永杰等人的研究结论则明确指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15]据此,我们有充分理由作出如下推断,即高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家庭学生而言,在学习动机、压力感知、心理健康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并最终表现为其学习适应性相对较差的状况。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以上研究成果同样也意味着,经济保障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而言,既然经济资助是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实施的教育援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那么接受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贫困生在减轻经济压力和负担的同时,其学习适应性状况应当有可预期的改善,这正是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初衷和归宿。

根据以上探讨,我们提出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会对高校贫困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援助效果,即能够改善其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而论之,我们提出了如下两条具体假设:

假设1:总体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家庭学生(主要以家庭经济条件为区分标准)来说,在学习适应性状况上存在一定劣势。

假设2: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接受了新资助政策体系帮助的学生相对于尚未接受的学生来说,其学习适应性状况更好。

为证实假设,并同时探明新资助政策体系在改善高校贫困生学习适应性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我们进而展开了实证调查。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某综合大学工科学院二、三、四年级在校本科生样本共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所有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样本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结合大学本科生教学实际情况,经充分讨论后编制了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收入水平等;第二部分在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自行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受助情况和资助评价。其中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和环境适应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设5个项目,共计20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法,设有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学习适应性越好。经过两次问卷试测和修正,利用SPSS16.0进行量表信度和效度检测,结果得到量表的克伦巴赫Cronbachs’α系数为0.722,问卷各因素的α系数依次为0.517、0.753、0.762、0.537,四个因素共解释了总方差的46.79%。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可见,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较为理想。

四、研究发现

由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未受资助的学生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即贫困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学生,这与假设1基本相符。同时,与未获资助的贫困生相比,受助贫困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前者,并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学生,则假设2亦得到证实。由此可以说,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教育援助在改善高校贫困生学习适应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确定影响未受资助学生中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的具体因素,以及影响受助与未受助贫困生学习适应性差异的具体因素,我们对前者进行了方差分析,对后者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在未受资助的学生之中,导致贫困生学习适应性得分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心理状况(F=9.578,p

五、研究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贫困生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其学习适应性表现出明显劣势,主要体现在心理状况和环境适应两个方面。

2. 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实施的教育援助对其学习适应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受助贫困生学习适应性得分明显高于未获资助的贫困生。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资助大大提高了前者在学习态度和环境适应两方面的得分。

3.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仍然极为显著。因此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实施教育援助是消除家庭社会遗传的影响、促进贫困生更好的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并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亦表明,新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和落实对高校贫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改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说明在现阶段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援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谢更兴.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

[3][6]胡小坤.高等教育资助政策评估的系统研究[J].管理观察,2009(25):79-80.

[4]姜旭萍等.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J].当代经济,2009(7):114-115.

[5]凌峰等.基于目标的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考核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05-107.

[7]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3):105-107.

[8]张宏如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2):66-68.

[9]穆怀容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128-129.

[10]杨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210.

[11]葛明贵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12]王瑞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62-0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与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文件精神基础上,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加强专业整改建设,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找出制约专业发展、影响经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因素。明确本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13年4―5月对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五邑大学等四所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这是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又一次评估,2004年8月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正式建立。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专家和学校一致认为,审核评估工作条件已经成熟,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拉开了序幕,本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时间为2014―2018年。这是继我国1993年开始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以来,在全面总结以往本科教育评估经验,学习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评估思想、理念、办法与措施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注重以学校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体制的又一次评估。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升育人环境,使本科人才培养与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取信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保障机制。

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于构建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精神的具体要求,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开始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本科各项评估工作当中,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议题。所以,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有利于强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使高等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以推动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监督与了解的透明度,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发展对高校改革的新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连续多年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愿望,相应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遍提高了公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生源数量逐年增加,部分高等学校由原来的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或其他几所相同层次,或不同层次学校合并组合成本科院校,部分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实践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基地等投入不足,甚至个别学校因某种原因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等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高新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需求量增加,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社会迫切需求学校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素质好的本科毕业生,以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本科人才。但由于部分高等学校对本科教育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而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导致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与需求。虽然本科生毕业人数众多,确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就业工作岗位,或处于“学非所用”的境地,而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矛盾性的尴尬局面。导致有些人纷纷把矛头指向高等学校,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着重学术、重理论,轻应用、轻实践,使得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应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既要强化本科特色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其他本科专业方向,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对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也要关注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本科特色专业,从我国经济社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新形势下国家依据《高等教育法》对以社会需要和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准绳的评估。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坚持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建设”为原则,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本科办学水平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是高等学校通过评估自我诊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立获得和维持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可信度,逐步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强国,全面提高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表现和时代的要求。高等学校应以本科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高等教育与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和提高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体现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又要重视对本科教育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能够肩负起着为民族意识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培养的专门人才;在办学质量方面,必须达到国家教育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肩负起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以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办学理念方面,加强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2]。

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加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办学体制,增加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完善现代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基础设施等建设。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坚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高等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本科审核评估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现有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变化对培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使高等教育由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向知识技能型培养转变。

(二)完善专业结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转变,也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本科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着供需与就业失衡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人才与知识结构多样化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质量的一个突出性问题。

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科专业设置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切入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是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培养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应把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本科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切入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设置,要立足于本校现状,在全面分析本校学科优势、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师资结构状况和现有教学水平等基础上,结合学校本科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实际,确立本科专业发展特色,围绕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集学校优质资源创建多学科交叉交融、

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或学科体系,形成以本校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有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的本科专业设置,把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工作的重心投入到建设与发展特色专业上来,使学校特色专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工业化、信息化、学科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努力构建具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对学校原有本科专业,应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与改革方面不仅要考察专业整体布局,还要结合本校自身的条件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定位,在认真总结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状况,深入进行市场与社会需求调研,结合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近期和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等综合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校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定位。不断修订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整改与建设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新型本科人才。

四、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努力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评估本身,而是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通过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对加快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本科专业整改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与增强,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存与发展潜力,提高自身生存与发展,也是推动高等学校加快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改革步伐的一种手段。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在认真贯彻党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基础上,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构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良性运行环境。总结本科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本科教育人才质量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增置特色专业,拓宽专业口径的建设,明确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出具有改革、建设规划及相应配套的措施,大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对学校整体布局的考察与调整,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与特点,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新时期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