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学高级教师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4 07:01: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高级教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高级教师

篇(1)

一、正高级职称设置的积极意义

职称是教师的师德、教书育人业绩、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的获得是学校、社会对教师的有效评价和认可。设立高级职称,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增强职业自豪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职称评聘的正高级教师,注重自我发展,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业绩突出,工资薪酬的提升是他们价值的体现。学校和职称主管部门选拔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让能干、肯干、付出多的老师真正能够有收获。这样层层评出的优秀老师大家心服口服。榜样就在身边,榜样真正能够出头,才真正发挥了职称评审的最终目的,这将使更多年轻教师立足本职,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积极进取,静下心来坚持从教,不仅授业解惑,而且更注重传道和发挥师德表率作用,营造更浓厚的事业发展氛围。

2.打造名师效应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高级教师数量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以及职称岗位设置数量的限制,聘任岗位决定了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稀少,正高级教师将一直是各学校的凤毛麟角,是实实在在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他们是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骨干,成为学校品牌建设、特色名校建设的必备人才条件。名师出高徒,有了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学校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高水平的教研、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学科。正高级教师是学校多年持续培养的结果,学校可以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在提升交流成果方面提供更好条件,将他们由名师打造成大师,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彰显办学的影响力。

3.有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实现“中国智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企业生产一线离不开大批脚踏实地、技术娴熟、综合素质高、具备发展能力的技术工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层次教师。高层次教师具有炉火纯青甚至出神入化的教育教学技能,他们立足教学岗位,兢兢业业,不甘寂寞,育人成林,其自身的经历就是对学生成长的无声感召;他们在实践上“匠心独运”,在教学上“很有造诣”,不仅教授学生技能,更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教学生做事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这样的教师,职业教育的繁荣更需要大批职业学校内部“土生土长”的高层次教师。评聘正高级职称,将会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

二、后正高级职称时期的“自我满足型停滞”

获得正高级职称,教师职业发展到了最高层。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审属于一次性终身评聘,对教师后期发展欠缺一定的约束,从当前高级职称教师的现状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满足型消极停滞现象。

1.后续干劲不足,自我发展动力衰竭

教师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拼搏之后,晋升到正高级职称,享受到了相应的待遇,原有的动力没有了,满足于现状,没有了更进一步追求的目标,处于一种满足型停滞状态。或是离开一线教学岗位,到教学辅助岗位干服务性工作;或是承担少部分教学工作量,其他活动懒得参加甚至不参加;或是自我职业设计和发展提升愿望消失,熬时间等退休现象明显。

2.人心思走,自我利益至上

现在国内大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明显,“挖、抢”优秀教师的情况严重,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更是大城市名校的“挖、抢”目标。高级职称教师为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高的福利待遇,为了孩子的求学环境,往往义无反顾,一走了之,置培养自己多年的单位于不顾,学校也无可奈何。

3.消极滞阻,仿效现象明显

物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黏滞阻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上述消极现象导致高级职称教师不仅自己停滞不前,也对其他教师形成消极滞阻影响,其他教师逐一仿效,势必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阻碍工作开展。

究其原因,一是职称一聘终身,工资待遇只升不降,到退休不愁,虽有工资细化等级之分,但只与年限资历挂钩,与教学业绩工作量无关,干多干少一样,干好费力,不求有功只求一般。二是奋斗一生,可以歇歇了,自我满足感增强,不求进取,不求发展,但求平稳退休。三是改革深度不足,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校无权左右工资所得,工作业绩与福利待遇挂钩幅度小。四是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教育引导跟不上。

如此发展,势必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的浪费,违背职称改革的初衷,管理难度增加,人浮于事,工作难安排,质量难突破,让整个学校育人氛围活力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教师事业发展放慢。

三、激励教师焕发新的职业风采

高级职称教师是办學的财富,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解决的途径,做细做好正高级职称教师评聘之后的管理工作,用好、凝聚好高级职称人才,激励他们焕发后正高级职称时期的职业风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才是管理的根本。

1.加强教育引导,升华师德境界

意识决定行动,站在新的起点,更需要教师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信仰。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教育,引导教师站在新的高度理解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义务,站在培养新时期具备“工匠精神”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对学生的职业感召力和师德影响力。教师要以高度的职业自觉,深入学生心灵,透彻沟通,运用更高超的教育艺术,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一生负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学生练好技艺,立志成才。要教育引导高级职称教师不断规范自己的育人行为,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当好楷模,培树育人大师的风范。

2.创新管理体制,考核激励并举

管理不能靠自觉,有效的管理才是促使教师履职尽责的保障。一是要明确正高级教师的工作量规定。当教师通过评审,不妨在办理聘任手续时,以学校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承诺的形式明确正高级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包括授课时数、担任班主任、培养年轻教师、带徒传艺、项目任务、学习研究、有关活动等,同时还要明确考核及奖惩规定,让教师心有戒律,不能懈怠。二是加强业绩考核评价。完善细化标准,把关注业绩评价和关注过程积累相结合,由关注量化指标向关注立德树人转变,按考核结果兑现待遇奖惩。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符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制度,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保持各类人员收入的合理比例。加强绩效工资管理,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采取项目奖励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拉大分配差距,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激发干劲,奖能罚懒。

3.制度与情感结合,尊重与自重相融

建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提升高职称教师在学校管理、学术建设、发展规划中的参与度与发言权,营造开放、沟通、民主的和谐组织气氛;委以重任,让他们在教学方面的重大项目任务上发挥经验和能力优势,争取更优成绩。形式不一,目的都是用人性化管理凝聚吸引教师人才,让他们充分感觉到被尊重和自身在办学中的“分量”,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让情感力量成为教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的内驱力,實现教师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进步。

4.提升名师层次,实现自我需求

高级职称教师在业绩成果、师德修养上均有一定积累,学校要以名师发展规划为指导,确定培养目标,有计划地促进正高级教师向大师层次提升。创造优裕条件,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团队、承担重任、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开阔视野,接受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服停滞心态,提升名师层次。

鼓励、引导教师以更高的事业追求做好后职称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立更高的目标,寻找前进的路径,找到前进的动力。教师自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升华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作为教师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把为事业奉献作为工作的最大满足,从而精神更充实更丰富、生活更幸福。

5.期待宏观政策推进

篇(2)

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中,计算机课程是主要课程之一,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好计算机课程,也是学习其它需要利用计算机处理课程的有力的帮助;而且在高职高专打好了计算机课程基础,会对高职高专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和其它课程铺好基石,或者在工作中能高效地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作者认为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公共课,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两个方面一定着重抓住:一方面要传授计算机课程知识,使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计算机课程知识的传授,培养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课程能力。以下作者将就日常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做些讨论和探索。

1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当结合区域地区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与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立招生计划及专业设置并为相关行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等问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教学特点就是除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重要。因此为培养实用的适用于当地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践行。

计算机技术与知识更新快速而迅捷,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促使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想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能力。能够主动、熟练和经常地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的新知识与计算机课程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课程专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内容中,令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有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信息时展和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多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强大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经验有两点:一是利用计算机课程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程知识是有规律的。第二,把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课程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另外讲讲比尔.盖茨等依托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的名人名家的故事是教育学生的上好题材,它们令人感动,令人奋发,令人信心倍增,催人奋进。

3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课程发展速度快、更新老化速率高的特点,注重更新,注重给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与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特点和过程,这样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又促进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接轨,深化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高职高专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选择提问对象要不拘一格,应该避免让少数计算机课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特别愿意表现的学生经常性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占用课堂提问的有效时间。引导性提问,要多问学习好的学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程度学生;鼓励性提问,多问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相互促进的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73-01

计算机不仅能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还能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计算机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乐趣。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学生学习更高效,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本文详细论述如何提高中等师范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效率。

一 学校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

良好的计算机教学条件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硬件保障,让学生能无顾虑地学习。部分中等师范学校认为计算机不是主要科目,因此不加以重视,这导致学校减少资金投入,造成设施不健全或老化。同时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投入不够,导致教师教学力不从心。因此,在中等师范计算机教学中,应努力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投入足够的资金,从而保证计算机及时更新换代。同时保障计算机教学上课时能人手一台,所有学生都获得学习机会。这不仅可以保障教学设施的完善,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学校应重视师资投入。教师是计算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应重视计算机教学的作用,选取教学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从而保障学生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 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能力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断增强自身能力,能促进自我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不断自学和深造。学习不应是一时的,而应是长久甚至终身的。教师应关注计算机知识的更新,然后不断学习,从而教授给学生更丰富先进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形象性,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不仅计算机知识在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增多。教师应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更有趣味性和形象性,从而吸引学生更加投入地听课和学习,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应更加灵活地看待计算机教学,努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爱学习。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保障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看起来比较神奇的操作对学生发问,问问学生为什么能够这样,怎样做到的。在引起学生兴趣后,教师再进行授课,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认真地听课,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和实践操作开展比赛活动,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通过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

篇(4)

一、加强语法教学,打好英语基础

众所周知,在英国国家并不强调语法,因为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有着非常广阔的语言应用环境和提升的机会。他们能够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很多人的英语环境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知英语的语法规则,感知英语的使用习惯,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我们缺少必要的英语应用环境,很多学生平时不讲英语,所以就失去了应用语言的最好机会,为此,必须加强英语语法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的组合规则和使用习惯。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中国人学习外语,更是这样,要尽可能地掌握语法规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更快,更准地掌握英语,培养英语思维,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二、搞好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倡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倡任务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好一定的教学任务,由学生把任务进行细化,让教学任务贯穿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学生根据任务安排。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为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一方面,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英语学习的方法,找到解决英语的问题途径。尤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三、设计教学内容,关注全体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活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把握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教学,都能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成功点,都能够获得自信和满足,都能够获得收获与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才能够成功有效。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或者填鸭式教学法,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枯燥无聊,学生的学习也是痛苦的、低效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活动起来,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灵活变换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一般都是引导学生读单词、读课文、记语法、背短语、分析句型,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但是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教学情景分角色表演课文,提高学生英语综合交际应用能力;通过竞赛活动和学生个人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造各种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一定要注重教学实效。教育关系学校发展,关系祖国未来,尤其是英语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交流中提高,在应用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当中,偶尔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学生就会突发奇想,问一些令教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再按照教师课前准备的计划来执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注意培养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教师要激发教学机智,洞察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很好地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对于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地利用教学信息反馈调整课堂教学

和其他功能系统相似,化学教学系统也需要利用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课前设计的教学安排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来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快地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学生提供的有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保证教与学有效地进行,获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旦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控制课堂教学,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二、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并设想学生接受学习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推测可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样,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本,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熟烂于心,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冷场,教师要换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进行设问。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期间,了解学生的基本爱好,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前面讲过的知识的接受情况。在课堂上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最后,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备课工作。实际上,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脑海设想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脑海中把课堂教学进行一遍。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思考相应的答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会增强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常见的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技巧

随机应变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稳重处理问题的一个标准。教师除了要具有以上的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控制自己脾气的能力等。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够做到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化学课堂中的偶然性因素确实很多,其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对于问题的设置难度比较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就比较容易陷入被动。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挑战,整个课堂可能会很活跃,但是学到的知识不多,或者学生懒得回答教师太过简单的问题,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对于班级里那些学习很是差劲的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和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对于教学进行有害无益。

第四,缺乏教学的有效设备,不利于课堂实验的展开。

第五,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提出一些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教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涉及。

面对这样的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下是几种应变技巧:

适当调节问题的难度,采用迂回的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现备课中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时,要及时地调整。要变换一下设问的角度,从其他各个方面做好铺垫工作,把思维的梯度适当放小一些。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教师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添加问题,增加难度,从而实现设定的教学效果。

顺势指导,注意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出现突发的情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尴尬。这时候,教师可以设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指导,把突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角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例如,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实验失败,这时课堂可能会陷入混乱的场面,教师可以顺势而来,问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从实验的环境和实验的器材等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

化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化学课堂当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事件,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加固自己的教学功力,扩展教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教材,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了把握。不能在自己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时,对学生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样对于以后的教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做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构建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篇(6)

(一)中职学生特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技能教育,而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使得中职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抱新的期待和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所以中职学生往往厌倦理论学习,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得一技之长。

(二)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殊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中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要求其对专业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正因此,对中职生专业技能实训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提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中职生实训课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注意培养好学生的相关兴趣,才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在实训课开始之初,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很有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例如,带学生到邻近工厂等地实地观察学习,或者临毕业前安排学生去工厂顶岗实习等。

精心备好实训课

(一) 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学内容,即根据实训大纲要求确定好实训教学内容,同时,应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补充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动手操作内容,从中归纳出:方法、步骤、动作要领和技巧及注意事项;要确定授课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实训内容的核心,是教材中所渗透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科学概念,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等,难点是教材中教师难于突破,学生难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思想、观点、概念及操作方法与技巧等。要确定实训目的,确定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哪些内容,如概念、原则等,在实际操作方面应学会哪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

(二)备教法

备教法及准备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好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接受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步骤

备实训步骤,及实训课如何导入、展开、深化、结尾。做到有条不紊,突出重难点及操作要领。

2、实训方法

根据具体实训内容,实训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选择相应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多媒体讲授、示范表演、集中评讲训练、参观讲授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岗位意识,端正实训态度,使学生增强自我培养的自觉性。

3、实训时间安排

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及实训内容,教师要合理组织分配具体时间,要确保充足的实训课时,必要时还要具体到每个支环节的时间安排。

规范实训课教学

(一)实训课前的精心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

中职实训老师,实训前应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包括明确本次实训的目标任务、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实训材料和工具及设备、人员分工。实训老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应采取的应急预案。

实训材料的准备:每一次实训课前,实训老师应列出实训材料清单,按清单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到有条不紊,为实训打下基础。对实训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应做到合理搭配,即根据平时对学生性格、爱好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使每一个小组实训时能够团结合作,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实施时集中精讲,明确实训要点

实施集中讲解的同时,还要依照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参加实训的学生较少,而场所充裕的时候,则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与老师同步进行,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动手边思考;或者老师集中讲解,然后由全体学生集体动手动笔操作,最后教师检查学生成果,再针对不足之处集中指导。另一种情况是,参与实训课的学生较多,而实训场地较小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先集中指导各小组组长,由各组长负责各组成员,然后教师在每小组成员中集中抽查实训任务掌握情况,再集中讲解巩固。实训过程中需要数据搜集和记录的,要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三)检查实训效果,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重点指导

检查实训效果是中职实训教学中很有必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实训课结束后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掌握效果情况检查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实训教师常用的方法便是抽查。在抽查的过程中实训教师应该涉及到中、高、低各层次学生,以便对学生整体掌握水平的把握。针对基础较差,实训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重点点拨。

(四)填写“实训心得表”巩固实训知识

篇(7)

一、引言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其是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广泛运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必学点。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实际利率法时,多通过死记硬背“债券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忽略了对其原理的理解,这有悖于会计专业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让该知识点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为此,本文将转变以往会计专业教材中重计算轻理解的阐述方式,试图从理解实际利率法的原理出发,通过案例来讲解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二、实际利率法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切入点,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具有明确意图可以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企业在购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往往不同,其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格与票面价格也会不同,即出现折价或溢价,这就导致债券的投资者需要在债券的持有期间对该折价或溢价进行摊销,以保证债券到期时,摊余成本与面值相一致,其中,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例:甲公司于2013年1月1日以766 302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 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根据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的原理(766 302=800 000× (P/F,i,5) +40 000×(P/A,i,5)),利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为6%

实际支付价格小于票面价格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借款给乙公司,由于乙公司所给的债券的票面利率5%小于实际利率6%,乙公司以当前市场的实际利率为基准,对借款人以后各期少得利息收入进行预先补偿。整体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借给乙公司766 302元,利率6%。

第一年:甲公司若将766 302元投入在市场上,第一年年末可按市场实际利率6%获得45 978.12的投资收益,而其借给乙公司实际只能收到800 000×5%=40 000元的利息,少获得的5 978.12元相当于其在第一年年末追加借给乙公司的款项,则其借款本金即摊余成本变为766 302+5 978.12=772 280.12元。

第二年:甲公司若将第一年年末的本金772 280.12元投入在市场上,可按市场实际利率6%在第二年年末获得46 336.81的投资收益,而其借给乙公司实际只能收到40 000元的利息,少获得的6 336.81元相当于其在第二年年末追加借给乙公司的款项,则其借款本金变为772 280.12+6 336.81=778 616.93元。

同理可计算出随后3年的投资收益,注意第五年的投资收益需要考虑尾数调整,通过倒挤法实现该年年末摊余成本等于票面价格。

三、实际利率法在具有融资性质的收(付)款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作为切入点,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例:甲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台设备,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10%,分5年付款,每年年末支付26 380元,租赁期满后,该设备的所有权转归承租方。

该案例可理解为,甲公司由于资金不足,选择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分期付款购买设备,付款期为5年。未来租金的现值为26 380×P/A(10%,5)=100 000元,即为甲公司向租赁公司借款100 000元,未来需要偿还26 380×5=131 900元的本利和,其中本金为100 000元,利息为31 900元。

第一年:本金100 000元即为第一年年初的摊余成本,利息31 900元即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该利息需要在5年租期内进行摊销,第一年摊销利息100 000×10%=10 000元,并按合同还款26 380元,未来4年还需偿还本利和131 900-26 380=105 520元,同时利息31 900元已经在该年摊销了10 000元,剩下21 900元,因此根据本利和=本金+利息的公式,第一年年末本金及摊余成本变为了105 520-21 900=83 620元。

以此类推,可以计算出后4年的利息分摊额。

四、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利率法的讲授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解释债券折价或溢价发行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实际利率的计算,其次通过案例以及上文中的思路,让学生理解实际利率的运用方式,并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最后根据会计准则,将得出的结果带入到会计分录,完成整个会计业务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勇,赵利清.化难为易理解“实际利率法”的应用[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5年第14卷第5期

篇(8)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学生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不能有效结合,创新能力无法提高

地方高校学生培养应重点体现在“应用”两个字上,也就是为地方企业的应用服务上面。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的偏重于理论课,有的虽然有一些实践类课程,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备),很难给学生讲授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到IT企业。虽然学校也在大力推广产学研的活动,但是与企业有联系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这种现象的后果反映在实验教学上,就是实验内容以验证性的居多,每次课验证一个理论,每次实验的内容彼此孤立,很少有结合实际案例的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学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生不知道理论、实验到底有什么用,学习态度消极,旷课、抄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2.专业设置和课程缺乏人性化,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看,每个学院的专业一般只有3~4个。很多学校在最初的两个学年里开设了许多与学生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的公共课,仅有少数专业基础课。最后两个学年学生才接触到专业课。学生真正的专业课学习最多也只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同时,现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往往安排在秋季,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此时已经开始为工作而奔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开设在第7学期的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学生专业技能低下。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一律要求使用材。有些教材知识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例,数据建模是数据库设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技术知识,在教材中不仅内容少,而且ER图还是沿用最为传统的画法,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由于基础没学好,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数据库原理之后不了解数据库建模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把概念模型映射成物理模型。设计的数据库很多都存在性能低下、缺乏完整性等情况。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策略

1.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了适应计算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重基础、讲应用、利创新”的阶梯递进、立体型的课程体系。[5,6]以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为例,“重基础”是指在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和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外,对于数据库建模等基础性的知识要予以加强,必要时可以单独开设数据库设计这门课程。“讲应用”是指实验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贴近企业工程实践的真实项目锻炼学生,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用途,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利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按照3~5人不等地分成若干个团队,让他们完成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项目。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利用团队的优势进行头脑风暴等创新技能的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尽量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年左右的实习。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地方高校的教学应该汲取英国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讲授实践课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应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师上课用的教案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体现企业实际需要的内容,能够使用校园网或其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实际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通过全方位模拟和全过程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9)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中的外来动机作用比较短暂,只有内在动机才能起到长效作用。”情感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英语教师以及英语教学本身充满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那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得到增强,学习误差就会减少,学习的效果就能得到提高。积极的情感熏陶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人格上的缺陷,消除焦虑、紧张、自卑等诸多的不良心理因素,从而产生自信、积极的学习态度。

1.陶冶学生情操。情操指复杂的情绪,主要包括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道德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比较、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时的情感体验。审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感情上的体验。要想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情感上的体验。教师应用自己的心去撞击学生的心,借助自己的真心去打动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富有情感的英语朗读、充满爱心的讲解、师生之间心贴心的互动,以及教师恰到好处地诠释文本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人文情怀,都能够让学生为之心神激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心灵上的感动、情绪上的变化,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有切实的情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2.解决情感因素问题也促进了人的发展。情感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这样,学生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自豪感,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与他人交往时坦率真诚、不卑不亢;能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措施

苏霍姆里斯基指出,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如果教师善于点燃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和禀赋确立起来。教师在学生的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呢?

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构建知能结构的同时,受到感情的洗礼,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1)要善于体验情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应该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并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潜心会文,把握精髓。教师要细细揣摩文本,咀嚼文本中的人物特点、活动场景及细节,引导学生体验蕴含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At Christmas”教学中,通过Jim节日收到来自朋友的礼物表现出来的情感,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2)要善于挖掘情感。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写作意图,仔细品读课文,深入发掘课文的情感内容,提高对文章的欣赏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教材内容再次创作、对故事情节再次改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情感品质。

2.注重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篇(10)

纵观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课本,相信大家都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主要有三个重难点。首先是未知数概念的引入,也就是方程问题;其次是几何问题,主要就是圆的周长面积;最后就是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就是长应用题。下面我们就以这三个重难点为例,来详细讲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第一,方程问题。方程问题本身并不算难,而且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言非常实用。但是之所以把它列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重难点之中,是因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首次引入未知数这个概念。

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罗列出几个方程,如下:①5+2X =15。②6-X= 2。

要想理解方程,我们可以从其意义入手:①所表示的意义是,求一个满足如下条件的数,它的2倍与5之和,等于15;②所表示的意义是,求一个数,该数被6减,差为2。显然,从上述的意义来看,方程讲究的是一种平衡,求的是一个把握平衡的契机量,或者是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在后续的应用题中可以得到体现。

当然,方程的思想,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学习方程之前,学生们接触到的一直是实数之间的运算,突然出现一个未知数X,对于学生们而言,的确是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就要让学生们明白,所谓的未知数X,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存在又有着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以题为例来具体说明。

例题:某地要修一条2100米长的公路,目前的进度是每天修240米,已经修了5天,要求剩下的用3天时间修完,问平均每天需要修多少米?

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我想即使不适用未知数,也是可以把这个题目解答出来的。因为每天修240米,已经修了5天,所以一共已经修了240×5=1200米;因为道路总长2100米,所以还剩下2100-1200=900米没有修;又因为剩下的要在3天内修完,所以每天要修900÷3=300米。以上就是在不引入未知数的情况下对此题的解答过程。解题思路很清晰,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过程太过烦琐。下面我们就引入方程来看看。首先,题目要求剩下的每天需要修多少米,那么我们就假设剩下每天需要修X米;也就是说,这条路前5天每天修240米,后3天每天修X米,一起修完了这条路;也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240×5+3X=2100;这样就不难算出X=300,也就是剩下3天每天要修300米。两种方法相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到,引入未知数后,我们做题的目标非常明确,只需要一个等式,就可以直奔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引入未知数的原因:化繁为简。

但是在实际的问题中,如何设置未知数变量,这是需要考究的问题,顾名思义,未知数为未知的变量,但是其在整个题设中具有平衡的作用,通过设置未知量,如前文所述列出等式,寻求契机变量,通过未知量列出其他未知量的相关关系,继而解出这个满足平衡的数,问题便迎刃而解。

第二,几何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几何问题,不外乎平行四边形和圆。两者相比较而言,平行四边形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理解的,而圆的问题就略显复杂。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但是和这些都不同的是,圆属于曲线图形,而上述这些都是直线图形。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很好理解的,而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却很难理解,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圆的周长面积公式向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长方形转化呢?

例如在讲述圆的面积公式时,很多教师或许只是照本宣科,就按照课本上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其实是很没有效果和说服力的。我们不妨这样想:我们可以把圆进行分割,显然这是不会改变其面积的,先把圆等分成4份,再将其拼接,看看是不是长方形;如果不是,再继续分割,分成8份、16份,当分成32份时,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拼接后的图形已经非常接近长方形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分割的份数越多,最后得到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都知道是长乘宽,那么这个由圆拼接成的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也就应该是半径r乘以圆的周长πr,也就得到圆的面积公式是πr2。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既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加深印象,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三,实际应用。实际问题的应用之所以被列入重难点,不过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实际问题应用中的应用题题目通常比较长,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通常就已经觉得厌烦了,因此很多时候连题目都没读懂就放弃了。第二,长应用题的解答需要运用的知识点可能会比较多,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之前学过的各类知识。最后,长应用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很容易惧怕它。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长应用题的解答。

篇(11)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它可以潜在地起作用。比如我国古代有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虽然能诵读许多诗文,但却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竭诚而学,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何种条件下来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很少为人重视和强调。有时在许多条件下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者却难以激活这些惰性知识,以至于造成一些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掉队。实质上,惰性知识虽不能明显干扰新知识的掌握,但它无疑是一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被慢慢遗忘。这种现象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惰性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记住新知识、新信息,而没有能给学生提供理解所学知识内在意义的必要信息,也没注重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结果使得所学的知识信息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整合,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其适用范围太小,变式太少,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原有的知识就处于惰性状态。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做完一份试题后,过几天,把原试题按照原次序排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则高.

三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认知策略。如果缺乏用多种方式去思考所学的新内容,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精心加工的策略,那么所学的知识彼此是孤立的,容易成为惰性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用恰当的策略去回忆、提取有关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仍然是惰性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认知策略,使所学的知识处在有意义的联系状态中,才能容易被激活,提取并加以运用。

根据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注重惰性知识的激活。如何才能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呢?

第一,在教学中为学生记忆新知识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在新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的数量、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桥梁,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激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主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

第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使之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框架,并教给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在有用的信息上,记忆所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要学的知识是一些不熟悉的新信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促进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教师必须出示丰富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对所学材料精心加工的机会,使得抽象的、无联系的信息具体化、意义化,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意义得多。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如何去学习,学生常常不能理解、记忆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去组织精心加工所学信息的方法,即如何记笔记,列提纲,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克服急躁情绪等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必要的知识,但是实质上这是学生缺乏一些思维和学习技能的表现。

上面我们谈了怎样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惰性知识产生后怎样激活。

首先要给学生造成愤悱的条件,就是教师讲授时不要把情境全部表达出来,不道破天机。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