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业为立国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趋势不可避免,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之外,农业必定会像集约化方向发展。中国入世10年了,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异常的考验,这也是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原因之一。
1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
1.2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
1.4 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固了经济结构的刚性。
2 如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2.1 制度变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价格标准是市场的唯一指标,然而价格指标要想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规则之上的。这种规则一般称之为制度安排。价格机制的顺利运行是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安排的。从上边的分析我们看出,我国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在我国要想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的一环就是培植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产权安排。只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才会产生相应的激励。首先,在土地产权安排上,应给予农民更大的空间,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其次,可以激励农民建立一定的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各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通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更有计划地协作生产。
2.2 农村人力资本的培植
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人力资本的培育上,首先,通过农村教育投资。当前农村教育普遍落后,农村教育资金匮乏,政府在农村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服务保障上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教育促使农民掌握足够的信息,更好地融入社会。农村经济落后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鸿沟导致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收入的贫困。信息的贫困造就了农民就业的贫困。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次,通过建立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最低保障,失业伤亡保险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相反却不拥有这种权利。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有重大意义。
3 我国农业经济的前景
近年来,中央支农、惠农,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欣欣向荣、农民喜气洋洋。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十一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农村社会事业正处于新的机遇期和快速发展期,发展环境和投资力度都明显好于以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且效果明显,群众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基层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长,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根据黎平县提供的材料,2003―2007年,全县用于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从13242万元增加到34236万元,增加了2.59倍,年均增长26.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年均增长均维持在20%以上。随着投入的增加,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国家一系列专项建设规划的实施,以往相对于教育、卫生等更为薄弱的农村文化、民政、计划生育、体育等设施条件,近年来也呈现整体提高、快速发展的态势。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两免一补”政策深得人心。改革后,农民感受上学不花钱了,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则大幅提高,入学率、巩固率等主要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要求,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发生了明显改观。2005年至2007年,黎平县预算内义务教育支出年均增长达30.9%、47.9%和48.1%,兴国县增长14.1%,14.3%和28.0%,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未见发生,适龄儿童因贫困失学现象基本杜绝,许多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和超龄学生重返家乡学校。兴国县89.7%的受访农户表示,孩子教育支出明显下降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农民医疗服务需求得到释放,基层医疗机构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黎平2007年新农合起步当年农民参合率超过80%,今年一季度即达到90.55%,会宁农民新农合参与率甚至超过97%。兴国县实施“新农合”以来,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总受益面达到30.17%。由于“看病能报销了”,农民长期受压制的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三地县、乡两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遍反映门诊和住院人数明显增加,兴国县人民医院2006、2007年住院人数分别增长19.99%和16.57%。县乡医疗机构的服务收入也由于新农合迅速普及而普遍增加。收入的增加使基层医疗机构多数已基本能够保障日常运行需要,负债经营问题得到缓解,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由此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社会救助和保障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安全网逐步建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三地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特困户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安全网。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从无到有,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兴国县2006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仅两年时间覆盖全县低保人数从20907人增加到30256人,人均补差从25元提高到30元;黎平县44202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月人均补助标准30元;会宁县享受低保对象占全县农业人口13.78%,月人均补助标准28元。大病医疗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稳步发展。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兴国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紧迫和教育资源紧张的双重难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鼓励通过社会化经营、低收费运行和寄宿制管理,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以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课外教育问题。目前全县已有“馨园”、“温馨家园”等托管中心近百家,收费大多在每人每月300―500元左右。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殊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此外,在卫生领域兴国县已有大中型民营医院3所,个体诊所28家,大量的村卫生室也都由个人举办,成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黎平,公司与农户结合组建侗族大歌表演队,不仅增加了文化旅游收入,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面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基层公共服务需求迅速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家庭功能弱化和空巢现象加剧,“一老一小”问题成为社会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堪忧。三地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接近40%,在乡镇甚至超过60%,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欠佳、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缺陷问题。
相比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同样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调研组认为,目前农村家庭养老制度正面临传统的支持性资源逐步萎缩,新的替代性资源尚未有效形成的困境。兴国县1992年即由民政部门启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参保农民约9万人,在册领取保险人数仅4500人,每人每月仅能领取保险金1.8元,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在“两免一补”和新农合等民生政策诱导下,农村居民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得以激发,贫困农民对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渴望十分迫切。调研表明,农村贫困地区现有社会事业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上学难、看病难、保障水平低仍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三县来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不足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严重短缺,配套设施落后,教师宿舍紧张,寄宿生生活补助覆盖面窄、标准低,寄宿制小学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未落实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可及性较差,调研组走访黎平的6个村有3个村既无村卫生室,也无村医;农村外出务工流动人员多数成为新农合覆盖盲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几近空白或条件十分简陋。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差距甚远,由于经费有限,实行上级定指标、定人数的做法,如黎平县德化乡低保覆盖面仅29%。
(二)社会事业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基层政府财政压力很大,债务负担沉重
三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尤其是处于西部的会宁县、黎平县,财政自给率分别不足3%和17%,目前县及县以下社会事业建设资金基本依靠上级政府补助投资和贷款举债。但即使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了主要费用,基层财政为配套上级政府安排的项目和政策,仍然不堪压力。以黎平县为例,2001―2007年,为配套国家和省安排的社会事业项目,地方自筹资金1780.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4%;仅2007年一年,为新农合、农村低保、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项目配套县级财政资金达2632万元,占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92%。
这种状况造成基层政府举债发展社会事业形成了大量对金融机构、建筑施工队及个人的债务。据三地统计,目前兴国县义务教育负债7650万元,黎平县6000多万元,会宁县5600多万元;兴国县34所公办医疗机构82.4%负债,累计6466万元。
调研组认为,相对于财政能力,目前基层政府在提供服务方面承担了很多刚性责任,但在改善服务方面却缺乏必要的自和能力,有责无权、责权倒挂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现有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和结构布局亟待优化
一是对公共服务需方的直接补贴标准过低,物价持续上涨削弱了政策效果。例如,黎平县“两免一补”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平均每月55元,每天不足2元,而当地学生在校最低生活开支每天需要5元左右。兴国县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人均月供养标准仅为150元,散居供养标准低至每季度250元,由于物价上涨原因,按每位老人每天1斤米需1.6元,2两肉需2.6元,青菜、盐、柴、油等0.5元测算,每人每天仅伙食费4.7元,每月平均141元,仅余9元钱给集中供养老人添置衣物和看病吃药,散居老人则连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再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目前每人每年600元,且需要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家庭才可以享受,这相当于2007年兴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显然对大多数家庭缺乏吸引力,难以起到增加计划生育家庭收入和提供养老保障的作用。
二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够细致。如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农民对报销标准低和省内省外报销比例不一有意见,部分地区村医对于要垫付新农合费用从而导致个人流动资金困难不满,相对繁琐的报销过程也增加了群众的报销成本。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新农合进一步深入推进。
三是资源配置比较粗放,导致财力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以农村中小学建设布局为例,从长远来看,由于学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留守儿童比例日趋增大,集中力量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发挥教育资源规模效益的最好形式。但是像黎平和会宁地处山区,自然村寨多且分散,低年龄学生路途太远、安全缺乏保障,又不得不保留一定数量的教学点,形成资源分散配置。
(四)利益驱动不足,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留不住问题较为严峻
受经济利益驱动,三地农村优秀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医生纷纷涌向城镇,造成基层师资和医技人员队伍数量短缺、年龄结构老化、素质水平低下。由于师资不足,公助民办的代课教师又出现在一些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兴国调研组走访的3个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黎平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学历水平的仅占60.49%,平均年龄47岁。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的支点在乡、村,主要依靠服务于最基层的乡村干部和教师、村医等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基层社会事业人才队伍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分析与思考
1、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密切相关,并决定着农村居民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调查发现,富裕农民致富的门道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比较健康的身体;而贫穷农民也都具有相似的状况和原因,就是缺乏生存的基本能力和改变生活、转变人生的潜在素质。透过三县看全国,中国农民是一个伟大的社会阶层,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综合素质较低的社会群体,因为占世界40%的中国农民仅仅养活了世界上7%的非农民。这充分说明,只有将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医疗这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本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公共事业更多地惠及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将农民从贫困的代际传递中解脱出来,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必须合理选择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村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彻底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据三县典型情况,调研组认为,当前应当将公共资源切实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特别是为农村儿童这一新生代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属于着眼未来的发展大计,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事业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一定要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舍得花大钱。与此同时,要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发展基本医疗,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众生存问题。
3、必须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来增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调查表明,税费体制改革后,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主体重新回到政府身上,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政策措施有利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体支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格局,为农村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但也要看到,公共财政不完善与投入不足,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清、投资主体单一、尤其是基层政府权责倒挂,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机构运行机制僵化,以及缺乏监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因此,要谋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必须从改革创新中寻找出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政府、社会、个人等各种资源和积极性,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中央对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
在现行体制下,加大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财力。对特别困难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建议采取中央财政主导的统一供给模式。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集中补助社会事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并减免贫困地区配套资金。
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扩大学生生活补助覆盖范围和补助标准,实现全覆盖;结合地方实际,实行小学生寄宿生活补助;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和维修,在边远山区应以寄宿制学校逐步替代分散教学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住房“安居工程”建设或增加住房货币补贴。研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公共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和设施设备购买;提高村医的补助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统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参保和报销的便捷性。
公共文化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规划新建与充分利用现有中小学校闲置资源等相结合,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设立政府支持资金或引导基金,支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社会保障方面:加大农村低保政府投入,取消农村低保的指标限制,通过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实现“应保尽保”,并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应对农村养老问题。
2、构建多元化社会事业发展格局
一是尽快建立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开放市场准入,消除壁垒限制,规范登记运行,明确监督和管理责任,采取公建民营、股份制、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基层社会事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间或其他社会力量举办营利和非营利公共服务,逐步形成社会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
二是改革政府包办社会事业的传统模式,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保证财政资金发挥效用。
三是通过合并、改制、置换、重组等运作方式,促进社会事业资源有效整合,盘活存量资源,扩张优质资源,逐步形成有重点、有层次、布局合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格局。
3、稳定农村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制定实施基层干部、农村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并依托专业院校等平台,采取政府资助、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直接面向农村培训人才,提高基层专业人才素质和促进结构优化。扩大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加大对口支援中的智力支持比重,积极鼓励跨区域的智力服务和人才交流活动。改善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生活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其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一、当前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设施农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二、加快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3、推广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2]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有近70%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使农业的发展局面有所改善,但依旧十分落后,距离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想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要的就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探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业知识了解较少
目前,我国有9亿多农民,有一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其中小学程度和中学程度的人数占大部分比例,而高中以上程度的人数仅有很小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素质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为本,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不利。
2.“重城轻乡”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当前,农村人口虽然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代版的“孔雀东南飞”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大多数的农民认为仅仅依靠耕地来维持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多数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对于耕地并不重视,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的大量耕地处于荒芜状态下,没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限制,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土地承包,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业经营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较小,对于想要发展特色农业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的种植比较分散,很难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导致了农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也十分的低,这对于我国紧缺的土地资源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很难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4.农业科技的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业发展的限制,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成果的研究虽然有较大的进步,但是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对农业发展欠缺一定的重视,基层的农科人员较少,相应的机构组织也不健全,难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应用,对于农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保证农民的素质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当前政府要加强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高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发展,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步,为农业发展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经营主体,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农业发展研讨会,为农民提供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之路,使农民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农业政策,以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发展的效率。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离乡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优厚的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归家乡,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还应当为农民种植耕地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农民看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农民在家乡可以感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发展待遇,从而吸引农民专注于农业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发展大规模农业经营,提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
当前农业的发展,已经不是小规模农业经营可以适应的了,要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发展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经营,种植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形成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专业化的农业经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政府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以激励广大农民承包大规模的土地发展特色农业,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促进农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形成特色化的产品,以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指日可待,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必然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农业技术的全面化发展和地域条件的多样化现状,使得农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不统一,选择正确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十分重要,这不仅依据于农业发展现状和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当地土地资源、人口分布状况、农业作业模式以及从事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等许多重要因素。如日本在农业上采取生物化学科技,改良了稻米的原有品种,以适应日本地域狭窄人口众多的地理条件,实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既解决了本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农业农产品产量,满足了日本国内人民对粮食的需求。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不高、土地开发工作不完善、水资源缺乏等地域条件和基本国情,需要优先考虑资源节约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解决我国资源不足,劳动力剩余的现状。鼓励市场对农业进行资金投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科学化、持续化生产。
2建立农业技术体系农业是一个系列化产业
其产业结构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促进农业实现科学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力度,并大力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在社会上设立专业的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广大群众或者商业群体进行投资或者募捐,为国家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增强了社会大众的爱国热忱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农业科技管理,依据农业发展的现状对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增添新的管理办法,合理配置资源,整合人力、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元素,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的科学技术上,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技术研究,开发农业新品种。农业属于生物学范畴,重点在于农产品的基因、细胞组织以及化学元素的发酵工程等,加快农业科技的研究步伐,需要发展高新科技,对生物领域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在保持原有农产品品种优良的基础上对生物技术中的多种化学元素进行多次尝试,探索新物种的培育,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
3完善农业风险机制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等农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主要发展策略,不仅与农业内部元素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有关,与外部市场发展环境也具有紧密联系。为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降低农业市场发展风险,推动农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完善农业风险机制,为农业技术的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可以加大农业技术的公益性投入,向广大农户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对农业技术的前期发展进行很好的引导;加强市场监督,保证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交易,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保证广大农户的基本权益,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经济萧条时期,对农业市场进行资金投入,扶持农业贸易,保证农产品价格平稳发展,杜绝出现市场哄抬价格的现象;在社会上建立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风险制度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促进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我国当前农业科技研究水平有限,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相关的管理政策,不仅能够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同各国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
4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多品种发展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利用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和精品化发展。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或者优势资源发展其他的品种产业,如与农业相关的种植业、水果业或者蔬菜业等,增加其技术含量,将各种品种产业相结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向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型。当前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将传统的开荒耕地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既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够使知识经济在农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实现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特色农业建设,调整产品结构。利用现有的高新科技和技术成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当地新颖、独特的珍稀物种作为特色产品进行推广,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占领国内外市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产品优势。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
新疆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小范围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能够将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有效转型,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技术与资金的集约统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1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状况
11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设施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步入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各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特征性为代表,进行示范引路,使得设施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7万hm2,与上年相比扩增了333多万hm2;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与食用菌等多达60几个品种,总产量达到了290万t,与上年比增多了172万t,其中辣椒、番茄与黄瓜等果蔬类占其60%。为新疆带来农产品总收入6688亿元,其中纯收入为4297亿元,农民依靠农产品所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元左右,占据农民总纯收入的105%。新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离不开设施农业,它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疆自治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不断提高与创新,设施农业的技术发展从低水平迈向了中级水平,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在与日俱增。设施农业已同“粮、棉、畜牧、林果”一样成为新疆自治区的重要产业,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2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1设施农业部分建设不合理
从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温室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遵循老旧温室结构所占比例大;设施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工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缺少专用的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供求问题会越来越紧张;有些地区的设施农业建设过于规模化,而忽略了温室的保温、水、电、设备等各设施的配套完善,忽视了日光温室的合理建设;在温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省成本、赶进度与轻质量的现象,导致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环境的可控制力薄弱,在深冬无法有效生产,致使温室生产效益低下。
122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不完善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现有的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不够完善,较为分散;涵括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符合新疆设施农业特征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够系统,专业技术的普及范围小,当地农民很难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设施农业对栽培技术与设施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整个新疆的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别是南疆喀什等地,本地农民占据了主要的劳动力,再加上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技术与种植习惯落后等原因,造成温室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相当一部分温室的产值在45000元/hm2以下。
2基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已得到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以现代化工业技术成效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措施,让农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能够受人为的调控,保证水土资源与光热资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达到农业产品的周年生产与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将新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节约农村农业用水,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新疆设施农业发展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须加强对新疆设施农业的科技资金支撑力度,建设适应新疆各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工程,开展特色作物的生产,提高对栽培技术的效益探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安全与高效的目标。注重设施结构的创优化与老旧温室的标准化,对建设温室的专用新型材料、设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特用品种的选育、设施水肥结合的调节技术、集中育苗的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可再生能源沼气与太阳能等各技术的综合研究,以此逐渐完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创建一个拥有新疆地域色彩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实验室,组成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色彩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提升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扩大新疆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规模
新疆自治区对于设施农业主产区要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实现各具代表性的规模化,集中示范高效设施农业工程与栽培技术的效果,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的推广范围,增强设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打造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实行优质、可靠、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让新疆各地区逐渐向节能环保型、利益高效型与绿色生态型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能够促进新疆各地区农村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有效发展新疆的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94-03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转型时期,农业生产和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更凸显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组织体系、经营机制和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大力创新,才能满足现在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障农产品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使农业生产与发展更具有稳定性。发达国家的现状说明,农业发展并没有随着社会生产的工业化发展而加快,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压力在逐年增加的土地财政政策下也越来越大,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般状况出发,结合金融支持的相关措施,分析已有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探寻空间。
一、对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彭述林(2008)[5]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发现,伴随着新粮食法和WTO农业协定的实行和签订,日本要扶植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提高国内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减少了粮食补贴,另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实现了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日本每次颁布一项新的惠农政策都会有相应的法规与之配套。因此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健全与农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实施时有法可依,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基础农业服务的投入。吴宇(2009)[6]在研究中提到给予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生产和加工融资农协系统是农业机械等设备投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同时也贷款给有关联的如化肥、农业机械等大型企业。另外日本的制度金融通过债务担保等将银行的资金注入农村,农协向农民提供的担保来自于政府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利息补贴能有效地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农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可以用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资金进入农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日本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合作金融业务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支农的成功经验。相对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功能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农村状况是农户以个人为单元。没有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和指导农民在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国家层面更是没有专门为惠农而建立的农业组织。而日本农协主要建立在社区一级,在农业发展中覆盖面广,措施到位,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渠道。农协组织自上而下结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改善了日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是日本重要的组织体系。日本农协从金融、保险、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可见,日本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日本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简评与展望
在对国内研究的过程中,在制度层面需要政府对农业发展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减少中间环节,使管理更加扁平化。技术上需要区分不同地域进行投入进而扩大技术的覆盖面。另外,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金融支持上给予农业更加优惠的信贷支持,以及成立专门的惠农组织建立农业生产和金融服务之间的纽带。通过对日本农业生产及相关金融支持的研究表明,日本支持农业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我国现阶段所欠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配套组织和措施以及农业生产的政策法规在我国也有待完善。基层组织缺乏和结构混乱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业保护方面,诸如专门的农产品价格保障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现阶段依旧会出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价格的追逐行为,使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在分析目前对农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学术界针对金融支持农业问题提出的建议并未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验证,能否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应该是接下来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日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性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依旧比较落后,农村现有的条件和农民的意识能否使一些措施更好地实施应该对其进一步验证。而且在我国地域差别很大的现实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研究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具体的农产品产地的研究和对地域差别的研究,等等。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和配套政策、设施等限制,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应寻找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源所在,应该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以及金融领域对农业的支持现状,从整体把握农业产业链的不足,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高振宇.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一个财政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赵黎明,张心淼.反哺趋势下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张新光.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性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1).
[4]武翠芳.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9).
[5]彭述林,吴宇.美日欧农业支持政策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8,(1).
[6]吴宇,李巧莎.日本、印度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Summary of Sino-Japane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Wang Ya-kun1, Xu Ming2, Lin Bin3
(1.Periodical agenc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