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大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大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大课堂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篇(2)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规范和高效,追求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中应该有更高一层的目标――打造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转识为智,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智慧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它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那么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来定:例如,动情的导语引入、传奇的故事感染、漂亮的示范演示、美妙的音乐渲染、直观的实物展示、灵活的过渡诱导等等.

二、智慧课堂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有一桶水而给学生一杯水,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找到水源!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会夸奖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看重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

三、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下一番功夫。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智慧课堂应以高效教学为目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目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平时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会、当堂应用。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精心策划课堂管理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并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知识上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制订好教学目标。而准确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堂上,要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做到适控而不失控。要有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精评课堂训练、追求精致,有效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智慧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中相当重要。一名教师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打造智慧课堂。所以在上完每一堂课,或是听完每一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的成功这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娟.打造智慧课堂,做智慧教师.文理导航.2012,5.

篇(3)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前的文本细读,还有一个就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语言理答就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这是最见功力的。”理,就是理会、理解、梳理。没有理,就没有答。因此,教师的理答行为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情”打动学生,以“语言”感染学生,在“过程”中引领,在“平等”中商榷。

一、善言善导――“灵性超常语”的理答应对

童言无忌,它流露着自然和稚气,充满着灵性和智慧。面对学生“答非所问”的超常灵动言语,我们教师该如何接这一精美的“彩球”呢?

孙建锋老师执教《雾凇》片段:

师:“为什么雾凇只在吉林出现?”

生:“因为它的根就在吉林!”

师:“你说得真有诗意,朦胧而又真实。这一回答虽没有道出真正原因,但一个“根”字把雾凇说‘活’了,有情调了,有生命了。”

于是老师将“根”写在黑板上。

生:“雾凇是雾气在冷空气中生长的!”

师:“或许将来的你就是作家!”

一老师执教《元日》教学片段:

师:“对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这个句子你怎么理解?”

生1:“千门万户打开家门,迎接明亮的阳光。”

师:“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美好的情景?”

生2:“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拥抱明媚的春光。”

生3:“灿烂的阳光洒进千门万户的房顶,还从窗户泼进去。”

师:“好一个‘洒’,好一个‘泼’!春日的阳光在你眼里是那么得有情有义。”

生4:“千家万户一打开窗户,就邂逅了满地的阳光。”

师:“好一个‘邂逅’!春光是个可爱的不速之客。”

生5:“千家万户欣欣然打开门,啊,春光一下子涌了进来,和我们撞了个满怀。”

师:“你们是天生的诗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案例中的老师正是很好地运用了一这“原则”,用富有针对性的赏识性理答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智慧的理答行为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也不是机械的动作,“嘿!嘿!你真棒。”而应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二、静听花开――“悖向反常语”的理答应对

在课堂教学中,突然冒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言语,就像平地一声炸雷,矛头直指众生和教师,那该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刺球”呢?

特级教师吴琳执教《去年的树》:

师:“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又用另外一个看字,透过这个看字,你仿佛听到鸟儿在说?”

生(站起来大声说):“树,我走了,我还要去找火柴呢!”

(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哄笑,课堂氛围立即陷入了尴尬)

师(不慌不忙地):“你说得太好了,你读出了平庸的眼光根本读不出的东西。想想看,一棵树会被切成多少根细条条儿,做成多少根火柴,在多少盏煤油灯里被点亮呢?每一盏灯火里面,都有她朋友的影子。所以,鸟儿要去寻找,鸟儿要为他们唱歌。”

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是在唱反调,而是进行难得的纵深思考。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超前思维,总被人赋以“悖论”的特性,但这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对于这样的反常言语,无动于衷是肯定不行的,应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首先要学会倾听,捕捉“非常”言语的积极信号,然后分析判断,把握其与文本相通的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进行价值引领。

三、顺水推舟――“质疑问难语”的理答应对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有出乎意料的质疑问难,令老师难以定夺。他们踢出这偏离轨道的“歪球”,老师该怎样“招架”呢?

教师做得很巧妙,让学生自主发现,交流辩争,从而探明不明之处,发掘可掘之物。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自己“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在学生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且慢武断评价,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的思想往往能暴露出一些内隐的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对于这样的质疑问难,教师首先要快速地进行价值评估,然后进行适度的“放”与“收”,使理答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参考文献:

篇(4)

2007年,美国两名年轻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的无心之举,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翻转风。这两位来自于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为了解决缺勤生补课问题,教师用声音讲解伴随着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并将这些录制成了教学视频,为不能到校上课的学生提供帮助。慢慢地,大家发现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缺勤生补课,同时也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复习和强化知识的材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益。这个伟大的“无心之举”为许多教师作了很好的示范,也给许多人带来了灵感。

随着更多教育资源的开发,翻转课堂也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时隔四年,也就是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报告中,第一次为这种“家中学,课中练”的课堂命名为翻转课堂(有时也会译为颠覆课堂)。

直至今日,翻转课堂也来到了你我身边,在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课堂中被采用,翻转课堂像时尚潮流一样开始撼动传统课堂长久不变的稳定地位。

二、翻转课堂的翻转要素

1.课堂授课形式的翻转。

传统的课堂,知识是要在课堂上完成传授,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内化的;翻转课堂恰恰相反,学生需要先在课下完成视频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内化。由于课堂上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授课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2.课堂中其他要素的翻转。

课堂中还有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呢?首先是学生,学生一直都是课堂中的主角,我们一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新的翻转课堂下,学生可以成为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听课的地点、时间、进度、难易度,甚至授课的次数。这样的主动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真正的学情开展学习,从而做到因自身的“材”选择如何地“教”。其次是教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辅助者,他们不仅要为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主要的是教师要起到监督、反馈和调整的作用。再次,就是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授课的时间要占到20~25分钟,学生练习内化的时间最多能达到15分钟;但是在翻转过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已经是在家里完成了的,所以课堂中最多再用10分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其他30分钟都可以用来通过练习、讨论等不同形式将知识加以辨析、梳理和巩固。此外,授课的形式也从以前比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翻转后的探究讨论、合作探究、争论思辨等。除了上述三个要素,课堂中的评价方式也由纸介的测试变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总之,所有的要素在新型课堂下都翻转出了新的意义。

三、翻转课堂的优势

不可否认,这种将教学内容前置的教学方式势必会给我们传统的课堂带来冲击,因为它从根本上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翻转课堂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自。

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的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翻转课堂下的学生是直面知识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次学生真的可以自己掌握绝对主动权了: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强度,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学习。除了因材施教外,还容易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挫败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课堂中的互动。

课堂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在家已经学习过视频后才回到学校进行交流的,课堂主要的时间是用于互动交流的,师生互动改变了过去师问生答的单一交流模式。改变后的师生交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学得明白的,教师倾听;学生学不明白的,教师点拨;学生看不到的隐含知识,教师补充。这样,就构成了翻转课堂下新的师生互动。

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比以前更有效,更有深度;每个学生都是“有备而来”,那么智慧之间的碰撞也会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样高效的生生互动和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

3.放权给参与学习的家长。

我们将目光延伸至课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家长的督导作用对学习的成效不可忽视,翻转课堂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家长有了教学视频,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难度,从而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家长这样的参与程度也要归功于翻转课堂赋予他们的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四、对翻转课堂进行的尝试

翻转的课堂不仅给学生打造了一个不同的学习天地,更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教学的智慧找到翻转课堂的着力点、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也是我们后续要展开的研究。

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和特点,笔者也对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科学地讲,翻转课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系,不能将其模式化,但是我们认为在实施翻转课堂时可以细分为几个步骤,下面就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中的一节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实施翻转课堂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研究的初期,笔者就会有这样的设想:是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知识都能实施翻转课堂?未来的日子中,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将不复存在?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不能都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适于做翻转课堂的知识类型有概念型知识,计算技能的知识,公式的运用和整理复习等知识;相反的,有的知识更适合教师对学生面授面讲,像商不变的性质、鸡兔同笼等,这些知识需要教师时时掌控学情、时时进行教学的微调,这样才能有助于后续的知识内化。基于这样的结论,我们在翻转课堂的尝试中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斟酌再三,选取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知识。

“巧算图形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主要运用移补的知识变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起初,我们在尝试初期会觉得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稍难的题目富有挑战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具备翻转潜质。

步骤二:巧妙拍摄教学视频

尝试翻转课堂,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知识的载体,也就是微视频课程。微视频不同于课堂录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微”,要控制在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换言之,微视频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才不会让观看者产生厌烦情绪。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开始和桥梁,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又要学生接受教学的信息,教师一定要编排合理,对见不到面的学生的学情做好预判,同时给学生预留出思考的时间,进而完成课前视频学习。此外,我们发现,富有童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视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拍摄的微视频一定要面向学生,适用于学生。一段好的教学视频要有抓人的内容,清晰的图像,简洁的语言,精确的信息传递,合适的教学任务等,总之,要适用于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独自的学习,这些直接决定翻转课堂中后续的任务进展是否顺利。

在制作“巧算图形面积”的微视频时,笔者除了利用课件的动态播放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外,还利用现场笔算过程的示范方法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内涵,突破不易懂的地方。而这种做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教师的垂范对学生内化知识起到推动作用。

步骤三:努力推进课堂互动

不容忽视的是,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电脑等硬件设备的局限,或者家长无法监督学生观看视频等原因,导致学生并不能在家中完成视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个视频的播放放到课堂上来,利用课程中的前10分钟可以集体观看视频,集体学习。由于是教师播放,在观看时可以边看边停、边讲边议,更能为后面的课堂交流做好铺垫。

有了前置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协作学习会逐层地展开。随着难度的提升,学生的协作学习可以分为自我学习―同伴互助―求助教师这几个步骤。

在教授“巧算图形面积”一课时,我们发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在互动起来时更容易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么这节课,笔者将自己的教师身份逐渐减弱,变成一个倾听者,变成一个组织者。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呈现出来的不同层次的想法,教师会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享给所有同学,让每个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收获。

篇(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 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 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 氯化钠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盐酸 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 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 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 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 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这恐怕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 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

尽管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受时间、空间、师生的素质、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但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性,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组织的超强调控能力。同组老师认为,仅围绕三瓶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展开,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课堂就显得较为封闭,要想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则需要重新设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课堂更开放,教学更出彩?对,必须重新设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限制。此后,我又与同行专家反复请教,他们一点点帮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

1. 重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重新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的目标定位,以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第一,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引导学生判断常见溶液及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并让学生归纳出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第二,通过让学生“看”――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再通过“尝”――糖水、盐水的“甜度”、“咸度”的不同,逐步建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三,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溶液浓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升华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价值――“过浓”或“过稀”都会对实验、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辩证地看事物这一重要的思想。第三,通过深度剖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表示,让学生逐步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化学的一般思想。第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2. 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做到激趣、诱思、首尾呼应

前前后后我一共进行了六个引课环节的设计,但都被我一一否定,不是较为平淡、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再者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课而引课,无法与教学融为一体。后来我从同学们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的知识进行引课,将目光锁定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是否适合在实验室直接制取氧气的思考上,因为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可以用10%的过氧化氢稀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一知识,这样引入可充分说明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围绕溶液浓度在实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与本节课的结尾相呼应。于是我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小烧杯中,远离实验者,向其中迅速投入一药匙二氧化锰,一团白雾迅速从烧杯中升腾至半空中,效果非常明显,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还与本节课的知识相匹配,学生看完我演示实验后,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3. 重新对部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试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的问题,我对试教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当师生共同得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学生举例常见的溶液并相互判断溶质、溶剂,教师板书,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所举的溶液及该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名称,并鼓励下面的学生相互上台补充完善修改评价,这样一改,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举出了许多令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溶液的事例来。

又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的溶液之后,原来我是列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重新设计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等,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我发现了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溶剂”,“老师,我还发现了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剂一般为液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液名称为溶质的溶剂溶液,水可省略”,“老师老师,我还发现了判断溶质溶剂可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就这一个问题设计的改进,就可以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就可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教师智慧地设计,学生智慧地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去催生学生的智慧,这是不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真的不敢说。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三、“洗”净铅华――还课堂智慧、真情、和谐

经过多轮反复的修改设计、试上教案,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了,课堂环节更加简明了,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了,师生互动更加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这是教学展示现场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实验导入课堂

师:请看实验:(实验原理:向小烧杯中倒入半烧杯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剧烈反应,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想不想知道老师加的是什么药品?

生:(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

师:其实,老师刚才是将同学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只不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请问:上述反应是否在实验室中适合制取氧气?

生:不适合。

师:为什么?

生:反应速率太快,会发生危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双氧水的浓度?

生:约10%左右。

师:这充分说明溶液中的各成分含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镜头二:强化概念认知

师:展示刚才用过的那瓶过氧化氢溶液,该溶液一般是由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溶液

师:展示一瓶生理盐水,该溶液是有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氯化钠

氯化钠溶液

师:化学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完善板书)

溶质:过氧化氢 氯化钠

溶剂: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

师:请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请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提醒学生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上黑板上书写,然后相互判断、纠错、补充、评价。)

生:完善板书:

溶质: 过氧化氢 食盐 硫酸铜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 乙醇……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汽油……

过氧化氢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碘的酒精溶液 乙醇的汽油溶液……

师:仔细观察上述溶液、溶质、溶剂,你能发现什么?(先让学生讨论再表达)

生:发现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发现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发现3:同一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

发现4:溶液命名的一般方法。

发现5: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

……

【归纳小结】(ppt展示)物质相互混合形成溶液。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一般把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

师:其实上述的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即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请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并产生争论。

师:由此可见:溶液中的溶质有时还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意义。

镜头三:体验伴随思考

【实验展示】展示:两瓶硫酸铜溶液(5%、20%)、两瓶高锰酸钾溶液(1%、20%)、两瓶氯化铁溶液(1%、20%)

师:这些溶液的颜色为何不同?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等。

【实验展示】两瓶糖水5%、30%,两瓶食盐水5%、20%,食品级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感知溶液浓稀的其它方法呢?老师为本次上课特制了食品级的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学生上台尝试)

师:是何种感觉?

生:更甜,更咸。(尝甜的那位同学非常开心,尝咸的那位同学表情很搞怪)

师:说明了什么?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

师:再展示两瓶(两滴瓶)无色溶液,能用“看”、“尝”的方法感知溶液的浓稀吗?

生:不能。

师:为何?

生:因为实验室药品不能随便尝试,只有厨房中的物品才能尝。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仅凭“感知”得出溶液的浓稀,都比较粗略,而且还不太科学,不太精确,想不想找出一种可以较为精确地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怎么找呢?喔,还是从刚才喝的饮料中找找看!好不好?

师:(ppt展示)同学们刚才喝的蔗糖水和盐水的配制秘方。

师:你会表示吗?我们请一下刚才喝过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吗?

生:回答略。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化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师:如何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生:回答并板书(ppt展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00%

(注意:公式得出过程若出现体积怎么办?引发思考)

……

镜头四:反思总结升华

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相互讨论)

生1:我学到了溶液是由溶质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并学会了判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还学到了常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浓度。我的困惑是:溶剂一般是液态的,那么溶剂还会有固态、气态吗?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是的,今后你们到高中、甚至大学会学到更多的分散体系,溶剂还可以是固态的和气态的。

生2:我的困惑是:老师您刚才给我们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如何判断溶质、溶剂呢?

师:(再次肯定学生的发言)化学上若溶液中含有水分,不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另一种作溶质。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通常把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作溶剂。(以乙醇加到汽油中为例说明)

……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说明都在进行思考,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的困惑,等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上网继续解决。老师还带来了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好不好?

追问1:在实验、生产、生活中使用溶液时是否要考虑溶液的浓度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能过浓,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过氧化氢溶液过稀行吗?

生:不行。

生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的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生3:生活中的白酒浓度不能太浓或太稀,否则不好喝。

生4:家庭洗涤油锅或洗衣服时,洗洁精或洗衣粉的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生5:喝的各种饮料,里面营养含量不能或高或过低。

生6:生病时挂盐水时,医生配制药水不能过浓或过稀。

生7:农民配制农药时,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

……

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回答)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一些图片。

(ppt展示图片)1. 施肥时,因肥量过多造成庄稼被“灼死”。2. 高锰酸钾作为消毒剂的浓度要求。3. 双氧水作为杀菌剂的浓度要求。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浓度要求。

追问2: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定性、定量认识溶液吗?(以蔗糖溶液为例,先讨论)

生1:蔗糖溶液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生2:这些分子有时还会不小心“碰在一起”,有时蔗糖分子自由自在地在水分子中“穿行”,非常地“幸福”。

……

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如何用微粒的观点来定量表示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这个问题较难,我们一起看下面老师的分析,好么?

师:(板书分析)

342g蔗糖(C12H22O11) 6.02×1023个蔗糖分子

180g水 10×6.02×1023个水分子

1个蔗糖分子

10个水分子

×100%

=×100%

发现了1个蔗糖分子与10个水分子形成的组分与342g蔗糖溶于180g水形成的组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这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师:小结并完善板书(ppt展示):

师:ppt展示图片:三瓶稀盐酸,简要说明标签上数字(10%、1∶4、1moL/L)的含义。

……

四、“悟”中成长――给自己成长的养分

(1)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实验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燃烧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2)摸准学情,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篇(6)

崔教授认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评价行为。”作为一种上课时的评价行为,教师的理答必须及时,不管是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还是抽丝剥茧式的引导,教师都必须明确作出答复,将思考由浅表引向深入。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学生尝试计算14×12后,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把12分成了10和2 ,先算14×10,也就是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4,等于140;再算14×2,也就是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2个14,等于2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生2:把14分成了10和4 ,先算12×10,也就是每层楼住12户,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2,等于120;再算12×4,也就是每层楼住4户,1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2个4,等于4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们真爱思考,理解得太透彻了。

师:看来你们的计算方法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是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之一,足见同学们勤思、善想。

在本片段中,教师通过积极的理答,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巧妙回应,保持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如何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以巧妙的理答,让孩子在活动中愉快地保持注意,轻松学习。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师:很快地想一个分数,并把它写下来。能写三个吗?你写的这三个分数一样吗?

生:我写的这三个分数分别是。它们的分子不一样,分母一样。

师:你们写的分数除了分子和分母不完全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大小。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完全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可能不同。那么一些分数在分子和分母不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相等吗?

生:可能相等,比如。

师:是的,它们是一样大。也就是说分子和分母不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善用探问,启发思维

探问和转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的理答,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中,通过探问或转问,使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继续思考,由浅性的答案引向深度的思考,把思维的触角探向更深处。

如:《倍数和因数》教学片断。

(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

师: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

生1:我觉得他是一对一对找的,这样比较快。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2:因为1×36=36,所以他先写了1和36,又因为4×9=36,所以他接着写了4和9。但是他漏找了两个因数,3和12。

师:还有谁想说?

生3:我觉得他写得很乱,这样很容易遗漏。

师:能具体说说吗?

……

四、深度对话,升华情感

如:《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师:给你一张白纸,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挺好!

生2:我会折青蛙,再和同学一起玩。

师: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成许多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一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教师接着示范,动作麻利地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学生看得很惊奇。教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学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师:刚才这折一折、撕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我们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

……

篇(7)

课程专家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浅显地说,“理答”就是老师对学生一言一行的理睬。良好的理答可以巧妙地让学生明白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需要修正的,什么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什么又是值得思考的。正确的理答直接影响到生成的精彩与否,影响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进程,甚至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富有智慧的理答,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理答的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含糊

新课程提倡教师对学生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于是课堂上不乏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仔细推敲,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批评、否定的少,夸奖、肯定的多,“真棒”“你说得很对”“很好”等不绝于耳。认真辨析,不难发现这些大同小异甚至低廉的评价太模糊,太缺乏针对性。在教师作此评价之后,估计绝大部分学生都领会不了自己或其他发言者好在哪里了。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殆尽。

2.理答语言贬值

部分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些,便想方设法甚至费尽心思在课堂激励评价方面大下工夫,期许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理答形式单一

新课程下的课堂讲究开放,拒绝单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式要多样,同样的,理答方式也要多样。可是在日常的课堂理答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理答”,这种理答方式几乎充斥课堂。而这种理答方式有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学生的思维零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制约。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理答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我们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应该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一次次生命拔节的对话,成为师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独特见解和教学智慧碰撞的舞台。要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理答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针对在课堂教学的理答环节存在的以上问题,下面就如何有效理答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

1.追问式

为了使学生知道最初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学生采用刨根问底地发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一个比一个更能引起思考,这就是追问。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我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是这样追问理答的:学生对于深入理解生活简朴,工作劳苦感到困难时,我问:“文中哪些句子最能看出的生活简朴?”当学生谈及“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仅此而已”时,我又抓住“简单”追问学生:“何处可以看出陈设简单?”之后我引导学生将这简单的陈设与宫殿式的房子和总理的身份对比,接着追问学生:“简单的是什么?不简单的又是什么?”通过层层追问,以此深刻理解的伟大,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2.反问式

反问是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开始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进而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往往是不可预设的,有时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会让教师一时语塞,有的教师因为惧怕应对学生的“质疑”,而不敢抛出“你想提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我们先不要乱了阵脚,有时可以巧妙地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反抛给学生,并加以点拨,学生不但能豁然开朗,还会内化问题。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的最后总结反馈环节,我让学生以“我想对(谁)说:( )”的句式写话。在汇报交流中,有学生写道:我想对鸟儿说:“你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来寻找树啊?”学生抛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重新分析故事情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的课时已经作了详细的解读,但如果无视学生的疑问也欠妥,这与“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原则背道而驰。我随机应变,反问道:“对啊,鸟儿历尽艰辛,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来寻找树呢?(稍停)那是因为――”我继而转身指向板书,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它们有坚定的承诺和深厚的友谊。”我这样的理答不但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也深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转问式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不应该“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传递,而应该“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进行。

当然理答与讨论不尽相同,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困难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学生回答,而是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意将“反应和处理”的机会留给其他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理答之中。这样说来,那么这种佐藤学的“讨论之球”的传递方式其实一样适用于理答。这种理答的特点是消除了“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单一形式,而变成了一种网状的多维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在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都特别突出。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4.探问式

所谓探问,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说明大树上的叶子很多,还有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理解了这句话,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是不相同的。

师:了不起的发现!的确,没有哪两个同学长相是相同的,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

生:认真学习。

师:我们的老师虽然长相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在――

生:勤奋地工作。

生: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片叶子,把阳光转化成生命的乳汁贡献给大树。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位老师,把知识传播成精神的食粮贡献给学生;做着相同的工作的无数位爸爸妈妈,把爱心演绎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孩子。(热烈鼓掌)

这一教学片断中孙老师面对学生比较肤浅的回答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理答上,而是再次发问:“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学生思维一下子拓宽了,脱口说出了那么精彩的句子,引来如潮掌声。

三、拨开云雾见月明――理答的真正归宿

余文森教授说过:“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个人,关注每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效理答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学生,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理答时,绝不能只看教师是不是具备教学机智,是不是彰显了个人的教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去进行理答,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理答,促进学生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理答才是实现了真正的智慧理答。只有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理答,才是理答的真正归宿,也是一线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理答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智慧理答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能潜下心,更多地关注经典课例中的智慧理答,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那么我们便与和谐、精彩课堂不远。

参考文献:

篇(8)

离开了尊重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用激励性理答,爱护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比如鼓励学生:“是不是没有想好?请你坐下来想一想,我相信待会儿你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教师的有效理答,很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比如学习北师大三年级《田忌赛马》课文学习时,故事的生动与比赛的曲折吸引到了学生。有学生问:“什么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呢?双方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学生学习最忌就是囫囵吞枣、迷信书本,理所当然地接受课本所表达的一切,教师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对揭示整篇文章中心意蕴的意义,而是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这位同学阅读很认真,想得很细,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第一层疑问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凭借什么标准来区分的?第二层疑问按照常规的比赛方法田忌方自认不能赢,但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就转败为胜,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回应了这名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竞赛规则与主要人物田忌的突出智慧,通过体验和感悟,挖掘了课文文本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看待事务的视野。

二.否定回应,妙用发展性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否定理答时,我们的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的回答明确偏题或者出现还没理清头绪的无序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把学生的对话纳入正确的轨道。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如果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然后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放手研究,让学生在教师亲和的态度,宽容的胸怀,细心的理答中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当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该否定时一定要提出,否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纠错时,要用发展性语言进行理答,比如:“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教师感到很高兴。”“没有答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答对的时候。”这种激励性的理答语言,学生怎么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三.提高技能,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理答的语言要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理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的理答就这么几种:“不错!”“很好!”“你说的对!”“你说得真好!”学生听多了就会毫无感觉,就失去了理答的作用。就像我们与人日常交流一样,我们总会有新的感触与对白,教师开展与学生之间人性化的、真挚的对话就不会固化于单一的语言与思维,教师理答的语言会经常多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篇(9)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既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一些在学习上暂时处于弱势的孩子,他们的发展在一段时间虽然无法与优势学生相比,但我给他们的阶段学业水平的评价是“优”,是“你真棒”,是一封封表扬信。我看重的是他们的变化、他们的进步。对处于学习优势的孩子,则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激发他们通过努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提高教学效益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不断反思教学是做个智慧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篇(10)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努力使老师的语文课堂评价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结合课堂实践,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体验共鸣为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我在执教《掌声》时,曾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掌声故事。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子站起来开始讲述,她讲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时,教室里自发响起了掌声。我俯下身子问女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她噙着泪花说:“是对我的鼓励,让我胆大些,别害怕!”“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融,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幸福体验呢?

二、委婉指正为技巧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挑战智慧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时我们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让一个学生读第六自然段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这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我评价道:“老师觉得你的朗读没有错别字,非常好。但是你让老师看到的沃克医生和都一样镇静,是这样吗?”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不失严谨。这样委婉地指出,学生应该能接受的。教师的评价语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三、热情勉励为核心

由于学生在智力和智力发展上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单一走向差异,评价语不应采用同一种标准,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尊重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我在教学《少年王勃》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学生板书课题时,“少年”两个字写得很小,而“王勃”却写得很大。整体看起来很不协调,全班哄笑不止。我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先别笑,老师认为,这位同学很聪明,大家在预习时都读过课文,你们佩服王勃吗?”“佩服。”学生齐答。“王勃写诗时的年纪大吗?”“不大。”我紧接着说:“是啊,请看,这位同学写的课题――”很多学生马上领悟,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自发鼓起掌来。

机智准确的评价语不仅能给课堂锦上添花,更能为受挫的孩子雪中送炭。

四、渗透方法为内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而这一切都凭借教师的语言才能奏效。我想从以下这个教学案例说明这一点 :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吧!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是“徐悲鸿励志学画”而不是“立志”呢?

师:是啊,为什么不用“立志”?很值得研究。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袋。

生2:徐悲鸿为了学画做了些什么呢?

师:你是个懂得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孩子。

生3:“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师:哦!你的发现真有价值,懂得抓住关键的点提出问题。

生5: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收获一定很大。

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高效。

五、智慧点拨为原则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如果老师能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那必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学年级《识字》时,我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短尾巴的鸟?有个学生讲到“蝙蝠”,学生哗然。可我却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我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你是想告诉他们‘蝙蝠虽然像鸟一样有翅膀能飞行,但却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是吗?”学生在我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对……蝙蝠是像鸟有翅膀、能飞行”。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再说一下 !”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也不会指责,只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篇(11)

据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业务销售总经理叶明介绍,这次联想-讯飞智慧课堂解决方案是基于联想平板设备作为硬件平台,搭载了科大讯飞应用软件的定制化一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线评测、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是一套完整的教、学、练、评和具有智能大数据元素的互动教学平台。同时,双方将在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渠道的体系有更多深度的合作,以实现资源互用以及优势互补,更好地共同推动智慧课堂在全国教育行业的应用。

“智慧课堂”需新的学习工具

联想集团中国区商用业务移动互联行业总监王磊指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教育行业已经从传统的纸笔时代进入到了电脑时代,又从电脑时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智能终端可以进行信息的采集,然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分析,老师能够个性化地去了解每一个班、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关注点、难点和重点,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徐玉林表示,国家在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校校通”和“班班通”大概已经实现60%-70%,而政府的下一步精力就要解决“人人通”,而“人人通”的硬件基础就是老师和学生要有智能终端。

共助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徐玉林指出,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5亿-1.6亿(不包括老师在内),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教育行业如今是处在时展历史节点上。科大讯飞和联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合作。

叶明表示,教育行业是联想非常重要的行业:“过去三十年,联想基本上见证了整个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早期国家普教方面的农远工程,后来的薄改项目,以及正在进行的各级机构教育云平台建设、“人人通”等项目,还是在虚拟平台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联想在教育行业有着很多的项目,也累积了众多客户,有众多成功的案例。当然,我们也见证了整体教育市场上我们的客户在过去三十年里共同提升教育科技信息化的进展和过程。”

联想根据教育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今年提出了“双态IT”技术理念,旨在打造稳定可靠与灵活敏捷并举的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支持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科大讯飞在教育行业也有着多年的耕耘。据徐玉林介绍,科大讯飞在14年前开始做普通话的等级考试,后来延伸到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试和语言类学科教学和学习,随着国家倡导,科大讯飞又积极投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中。

“科大讯飞主要面向平台的构建、资源应用平台、教学考评软件应用方向发展。现在全国大概有十几个省级资源平台是科大讯飞建设的,地市级县区级平台非常多,以百为单位的数量,都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教师产品、学习产品、考试产品以及教育评价产品等。目前全国大概有8000多万老师和学生使用我们软件产品应用于教学和学习。”

据介绍,科大讯飞之前已经创立了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近期还将投入10亿元,为超过1000所学校提供智慧课堂应用服务。这当中不仅包含一线城市,还包含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西部地区。此次与联想合作,就是要形成技术、渠道、服务的合力,把用户体验好的方案在全国普及。

大数据+智能硬件=营销必备利器

像手机这样的智能设备不仅是人们时刻不离的随身物,更是生产数据的来源。而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企业中与资产、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洞见、更准确地预见未来,成为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脸识别作为用户ID

微软小冰今年夏天重回朋友圈,解密了一个全新黑科技“合影解密计”。该技能就是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性别、年龄、颜值、面容相似度、姿态趋向和细微的人类小动作,进而扒出照片中隐藏的八卦关系。

这只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初步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比较精准的识别。未来,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人脸也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ID。

过去导购人员需要观察一位进店客人的穿着、行为等,初步估算该顾客的客单价,大致猜测他可能会购买的东西;通过跟顾客聊天交流猜测用户的喜好,进行推荐。

有了智能硬件之后就大有不同。企业获取顾客人脸识别的信息,通过智能眼镜或是耳机告知导购。导购看到消费者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他是谁、他的喜好和他过去的消费记录。

智能硬件在这里是作为大数据的出口。智能硬件调用了过去的数据,将大数据平台给的推荐,经过导购人脑处理再推荐给用户。导购从跟客户打招呼开始就能像老朋友聊天一般地进行沟通和推荐。

数据安全需要环环把关

数据技术发展到IoT和O2O时代,智能硬件是大数据重要的入口和出口。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行为数据和消费数据等都被企业收集起来。

在享受数据带给企业营销的便利的同时,对数据安全的把控也是需要着力钻研的部分。数据安全包括网络、接口等技术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的数据管控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网络是很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大数据出现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基础网络被攻破、被盗取了应用授权或管理员授权而造成数据泄露。另外,智能硬件与互联网和云端大数据的配合会让数据传输经历层层接口。

手机应用上的SDK(数据采集包)是否安全,决定着数据会不会在本地就被盗取。采集端的安全需要特别设置,保证它有验证,能自我检查,自我升级。在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时候,云端和客户端的接口安全也需要特别注意,防攻击、防篡改、防模拟登录这些保障都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