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品投资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品投资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品投资分析

篇(1)

包含文化属性的品质与数量。文化属性就等于所有用于精神享受的元素的集合。如同质(同一劳动、同一价值量)的瓷器,壁上有乾隆亲笔题词的瓷器就贵一些,同质的白瓷,底部有“翰林”、“盈”等代表邢窑生产的字款的价格就高一些。此结论得证于《资本论》:“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自身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偶然性。《资本论》中有如下描述:“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价格,可以有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

信息不对称。如今在艺术品消费市场上,经常会出现赝品,而有不少数买者缺乏艺术品收藏的相关鉴别知识,这就造成一些本来价值量较少的仿品被安上一个较长的流通时间而已过高的价格售卖。

艺术品投资行业总能保持这种超高的利润么?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例如瀑布可以提供天然的水力条件,而其他不占有瀑布的工厂主则没有这种更高生产力的自然基础,最终的结果是前者生产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低于后者,而两者产品单位价格相同,前者获得了超额利润。我们发现自然力改变了单位价值量。再来看文化属性,假设两个瓷罐的劳动是同一的,价值量相等,但一个内壁有乾隆亲笔题词,另一个没有,那么前者的价格会远高于后者。可见文化属性没有改变价值量,而只改变了价格。但是它们总要殊途同归,自然力与文化属性都使生产者或卖者获得了超额利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通过劳动将生产资料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比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的总和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最终以一个高于原有全部生产资料价格的价格出售。如果把文化属性也当做一种生产资料的话,我们也需要将它与其他的生产资料组合加工,即需要一种劳动,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文化属性本身没有价值,我们把这种劳动称为脑力劳动。

在不断地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都开始注意到产品的审美属性了,这些企业中有些做得很成功,因为它的审美迎合了消费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着,这个时候出现了买牌子的现象,人们会在两个质量完全相同(劳动同一、价值量统一、审美功能相当)的商品中买较贵的,而以一句“买的就是牌子”作为此行为的解释。什么是牌子?竟能使价格高于质量、审美属性相当的产品这么多。名牌出现了,人们对名牌的追逐出现了。名牌是如何造就的?当然要有达到社会平均熟练程度以上的劳动水平,即质量保证,这只是基本。产品精神的深入传达才是其成“名”的根源。

篇(2)

有人提出疑问: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艺术品投资的悲剧是否会在中国重演?我想说那时候他们购买艺术品并不是悲剧,他们只是在艺术市场的价格高峰期买入作品,而现在国际艺术市场正处在低谷,我们选择这个时机购藏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再则,还有人说当年创造天价记录的一些日本企业已经破产,既然企业已经破产,当年日本买进的那些西方经典的艺术品应该拿出来卖掉呀?现在他们拿出来卖过吗?又卖掉过哪几件呢?当年随大流盲目高价收进的艺术价值并不高的一些西方绘画作品当然不好卖,但谁听说梵・高的《向日葵》又拿出来拍卖了?

我还想再明确一点:万达购藏艺术品,是以“收藏”为核心,不是以“投资获利”为重点的。换句话说,我们是国内少有的艺术品终端收藏机构,我们收藏的重要艺术品不会去套现的。所以,一些所谓艺术品市场专家为我们作的投资分析、为我们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并不会要求在经济上盈利,毫无根据的评判会误导大众对艺术品收藏的认识和对艺术本身的欣赏。

还有行内人士表示顾虑,外来艺术品涌人国内,可能会冲淡本土艺术投资板块,如果中国机构买家不买中国艺术品而买西方艺术品,很可能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产生冲击。对此,我想说这种顾虑是杞人忧天天,是对国内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今天我们面对的市场日趋国际化,视野与眼光必定观瞻全球,这样才能促进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发展。拍卖行更应该沉下心来服务好买家,帮助买家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和艺术家,这样市场才会真正有活力。而不是跟着某些画家一起瞎炒作,动辄“商业行活”画家、流水线画家的丑态图像作品就拍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目前,同样都号称过亿价位画家的作品,我们是选择收藏曾梵志还是毕加索或者莫奈呢?头脑有理性和分析能力的人是不难做出选择的。

篇(3)

璟翎资本的掌门人徐娴说:“选择投资当代陶瓷就是在做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挖掘价值潜力艺术板块,我们非常看好当代陶瓷的发展,未来五年将会是个爆发性的增长。”

“我没什么特长,就是脑子比别人转的快。”徐娴意识到当代陶瓷的投资潜力后,立即付诸行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起的一支名为“瓷绘新语”艺术基金,额度为一个亿。主要投资方向为现当代陶瓷,分投民国、现代、当代三个时期最顶级艺术家作品。其中30%投向当代陶瓷艺术家,如白明、白磊、周国桢等当代著名陶艺家。

投资专家需实战

从事多年艺术品投资的徐娴坦言:“其实刚开始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增值,是否具有市场流通性,并不是真正的懂艺术品。”

最早,徐娴在央企从事进出口贸易,之后进入股权投资行业,对资本的敏感,让她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2007年,艺术市场投资热,徐娴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徐娴没有盲目入市,她很理性的选择了当代艺术为切入点。选择这个版块,是因为它还有很多价值洼地,另外真假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鉴定。

5年前,徐娴就吃过赝品的亏。

“那个时候刚开始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莫干山的一家小画廊里,被一副阮玲玉油画深深吸引。讨价还价后,以2000元人民币成交,当时,还以为检了个漏,挑中了一个非常有潜力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张临摹刘野的作品,一位在校学生画的,最多也就三五百元而已。”直到今天,徐娴依然记忆犹新。

从当初刚进入艺术品市场会打眼,到如今,做80多页全是艺术品图片的PPT,文字不超过100字,比一条微博还少,但徐娴能口若悬河的给投资者们做45分钟充满激情的艺术品投资分析报告。全程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甚至没有人去上厕所。

“艺术品投资专家都是买出来的,大家更愿意听你的实战经验。”简单专注,实打实的做事,不玩虚的,这就是徐娴。

投资要找“潜力股”

从去年年初,徐娴开始关注起当代陶瓷。“当代艺术的价格已经到了一个高点,做投资,当然是要寻找更有潜力,并且现在还处在价值洼地的版块。”

于是,“瓷绘新语”艺术品基金应运而生。该基金主要投资、收藏现当代陶瓷艺术作品。

徐娴认为,从民国的王步、珠山八友,到现代的张松茂、王锡良等。这些领军人物的作品都非常具有时代性,而在现今当代陶瓷界,白明和白磊老师,将中国文化融入瓷器中,将水墨之中极具抽象意味的墨趣作为装饰陶瓷语言的主体,为世人展现了中国陶瓷的别样艺术魅力。

白明的《线如释》是徐娴特别喜欢的作品之一。“我一直喜欢这纹样,白老师将极具抽象意识的墨趣从自己的水墨画作品中抽离出来,将它赋予陶瓷上,成为一种装饰语言,真妙不可言。”

“一支艺术基金产品一定要讲究精耕细作,选的作品是要不舍得卖出的,好的精的艺术品永远都是有限的,求规模换来的肯定是亏损。”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徐娴和她的团队稳扎稳打,从每一件作品出发,到推广传播整个陶瓷文化,他们一直不遗余力。

但徐娴也表示从国外的艺术基金看来,成功的微乎其微。而国内的艺术基金,大部分都是建仓和封闭阶段,只有在未来二至三年后才能看出它的投资收益。

“艺术品基金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让时间来检验吧。”

除了基金,徐娴的璟翎资本还投资了湖南文交所,最初的那段时间,徐娴经常往返于上海与湖南之间。

“中国陶瓷第一人周国桢也是我们投资的主要对象,而去年湖南文交所曾经准备发售周国桢艺术品资产包,因此与交易所相识并结缘。”

因为有着相同的投资理念,最终,璟翎资本投资了湖南文交所。“湖南文交所虽然没有进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不存在遗留问题要解决,但38号是对整个行业都有影响的,交易所也做了相应调整。”徐娴说。

篇(4)

战略家迈克・波特将目标集聚战略列为三大基本战略之一,这一战略指公司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链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区域市场等。自创业以来,雅昌一直坚持走目标集聚战略――围绕艺术行业,不断建立长远竞争优势。

雅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5年)拼技术和设备,本质上是拼资金、拼胆量、拼速度;第二阶段,自1995年始拼服务,要求员工做到:“客户想不到的,我们要想到做到。不仅让客户满意,而且让客户感动。”第三阶段,则拼系统解决方案,在国内艺术刷市场,雅昌市场份额高居95%,形成独家垄断。至此,雅昌在艺术印刷这一细分领域已成长为一家极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

接下来,雅昌怎么走?它有很多战略选择:进入非艺术类印刷领域,通过兼并收购升级为印刷控股集团,或者进入房地产、证券、矿业和煤炭等暴利行业。而最终,雅昌确定的战略愿景是:不做印刷厂,而做最优秀的文化产业集团。

那么,雅昌如何往这个方向转?首先,它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十多年来,雅昌在书画、文物、拍卖和摄影领域积累了大量艺术家、艺术作品及相关数据,这些信息在传统印刷业中被当作无用垃圾,但雅昌从最早做印刷时起就保存着这些资源,仅仅是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里就有艺术品图片150万张。

2000年前后,互联网爆发,雅昌艺术网也在此时成立。创建动机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当时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建设网站必须有数据库,雅昌便开始打造数据库,一是为了互联网建设,二是为了方便客户再印刷。后来,雅昌的数据存储变为业务产品,为画廊、艺术家存储数据,是雅昌以后打造服务产业链的重要基础。有着日本印刷公司工作经验的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建立数据库是雅昌发展很重要的节点,网络打开了雅昌从传统印刷走向数字出版公司的产业升级。”

篇(5)

奥巴马竞选时,召集一帮电脑怪才,让他们梳理数据库,找出那些可能投票给他的人群然后用量身定做的手机短信盯住这些人。婚恋网站则运用运算法则,分析无数种性格特征,确定谁与你最相配。2012年12月,英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在中国翻译出版,他在书中说,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有媒体声称,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并且真的有公司在大数据中拥有了上帝俯视的感觉,美国洛杉矶就有企业宣称,他们将全球夜景的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在过滤掉波动之后,做出了投资房地产和消费的研究报告。

那么大数据时代会给艺术品行业带来什么?

艺术品行业的大数据主要包括3个方面:用户大数据、内容大数据和渠道大数据。今年3月,德勤公司和ArtTactic联合了《2013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该报告显示“艺术品正在朝线上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超过300家在线艺术品风司成立,至少71%的艺术收藏家在线购买过艺术品,这一数字还会上升。

正是在互联网时代,这3种数据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为艺术市场提供支撑和服务。当我们观察国际上大数据对于对金融市场的一般要求,同样我们可以移植到艺术市场之上。

一个是量化非结构的数据(unstructured data)。比如国外的对冲基金和曾经尝试量化财经新闻,用情感度的变化帮助决策。 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量化艺术品新闻,看看基于感性和情感的分析策略是不是能在艺术品投资中带来相对明显的效益。

另一个是如何让数字再利用,网络艺术品交易具有随机性,但是每次留下的交易数字和购买习惯是不是可以帮助用户或者帮助艺术品互联网行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判断?

还有要重视数据的重组。 把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往往能提高单个数据的价值。 当我们对艺术品交易的数据还简单停留在估价、成交价、上拍件数的时候,能不能可以有更多因素为艺术市场提供便利?

毫无疑问,接下来这个数据和资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会带来思维的根本性变革,而这也会对艺术市场产生巨大的改变。

数据为王 需要升级的投资思维

“数据是新的石油。”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 Weigend说。当Instagram以10亿美元准备出售之时,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及服务商柯达正申请破产。

在艺术品市场,雅昌集团和它庞大的数据库资源自然是无法绕过的。

作为一个成立于1993年,与中国艺术品行业共同成长的文化企业,雅昌集团从传统印刷企业走向了以视觉文化为主的新型企业。大数据时代,又有新的方向。

多年以前,雅昌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艺术品拍卖图录和专业艺术书籍的印刷。每完成一个项目,数据图片,文字资源他们都会做一个固态的储存备份,尘封在柜子里的CD、磁带想要查找都很麻烦。赶在上世纪90年代末,雅昌艺术网将艺术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艺术机构的信息、艺术资讯、艺术类图书等资料全部放到网上,与各种文博机构共享。如今有学术研究机构以雅昌的基础数据为蓝本构建了自己的分析体系,更是有很多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业务经理习惯性的浏览雅昌的数据,与客户讨论拍品的相关情况。

艺术品的交易链条中,经历创作、传播、宣传、交易、收藏以及再流通这样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一条数据价值链,即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应用。在数据量不断增加以及业务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数据价值链对雅昌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艺术品行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网站,但是他们面对雅昌这样做得最早、数据最完善的“巨人”永远有些气力不足。目前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包含的数据达3,000多万条,预计到2015年,数据总量将达到8,000多万条。就像腾讯企鹅庞大用户量让互联网行业恐惧一样。雅昌庞大的数据是它艺术生产全产业链的命脉所在。

收集数据并建立一定的模型,并建立某种联系,这就不能不提2004年起推出的“雅昌指数”。它意图像股票指数一样显示每一拍卖季、每一位艺术家的价格走势。事实上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痼疾,业内对许多作品的真伪问题与样本问题始终存疑,并没有对这样的指数产生类似金融指数的效力。“雅昌指数”更多的出现在许多艺术品投资公司的策划和媒体的引用中,不过在这样的模型下看出相对准确趋势和做最基本的投资分析却也是相对合理的。

通过一定的数据,给艺术品交易作指导虽然无法保证每笔交易盈利,但至少可以透过历史表现让他们了解使用该方法的预期胜率,盈亏比和收益,也会增加投资的安全感。

收藏群体的变迁 只是个开始

让普通人接受大数据时代的思维。 这是最难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当大数据遇到了知识结构相对保守的艺术品收藏投资者,则更有难度。 普通的艺术品投资者更习惯关注每一个品类,甚至某一件艺术品的涨跌输赢,关注他们的传承和背后的故事。而要让他们忽视这些,转而关注艺术与国家经济的相关性、艺术与资本的相关性、甚至与某一类画家的某些其他艺术品涨跌的概率。无疑需要有成熟的机构组织以及成功的市场经验引导收藏者的投资思维。

谁会应用这些数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不过在艺术品电商的眼里,定位准确的新的收藏群体,已经不是问题。

中国藏家群体经历了市场的轮番淘汰,面貌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转变。刚开始走进中国拍卖行的都是外国人或者港台人士,至少是海外接受教育的人。比如在朵云轩的首场拍卖上,港台买家就占了7成。2000年之后,真正的大陆藏家才活跃起来。2002-2003年艺术市场第一次价格上扬,老一代以企业主为代表的收藏家没有迎合市场的趋势,逐渐被边缘化。真正爱好艺术品,纯粹以收藏为目的的收藏家也早已经买不起了,不再是市场的主力。目前,其他行业作资金支持的藏家已经成为最有实力的买家。

在网络拍卖人群的地区分布上看,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传统的收藏大省依旧位居前列,然而经济强省如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买家的崛起已经是难以忽视的力量。这些靠个体经济崛起的省份,以沿海省份为主力,有相对充裕的资金量,但是难以承受巨大的线下成本。所以这些地区的新买家,成为艺术市场的新鲜血液,也是未来亟待挖掘的客户。

在艺典中国组织的北京保利联合淘宝的网络拍卖会上,在易拍全球的注册会员上,可以看到同样一群人。“70后”、“80后”买家逐步走向艺术品市场舞台,他们有成熟的网购经验、认可电子商务的方式。而且有更多的艺术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在购买投资时候,资金也符合年轻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篇(6)

一、艺术品价格变化是因为

大家的认识变化

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水岭之前,参与者多半是资深的艺术品收藏者、爱好者,外加少量的民营市场营销者(如旧货店老板、古董贩子等)、国有艺术营销机构的工作人员、艺术圈内人等等。分水岭之后,开始有纯粹的投资人出现,开始有私营业主、金融界人士介入,甚至各种体制下的大企业介入,直至今日,介入者的成分愈发复杂,正在向全民收藏蔓延,但还没有真正蔓延到全民——你只要看看身边普通人里面,有几个人不知道艺术品好挣钱,又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拥有艺术品就知道了。

有位老资格的艺术圈内人不断会说起当年的艺术品价格如何便宜,那些如今炒到天价的东西,当年如何在文物商店里蒙灰。问他,你当时为何不买呢?回答多半是,当年哪有那么多钱呀?早知道今天这么涨,当年早下手了。当年只有日本人、港台客人会买,大家都把他们当“冲头”的。

艺术品的价值如何实现的?无非就是大家对它的认识发生变化了,变化得越大,价值变化越大,如今全民收藏风气下,艺术品当然天价不断;里,艺术品白送给你都是祸害。所以在艺术品市场里打拼时间长的人,才会一脸沧桑,面对暴涨,默默叹息,面对下滑,神情不变。

市场的巨大变化中,你特别需要那些经历多的人来做心理辅导。

二、画家再涨,画廊还只是挣过手的钱

很多圈内人看到媒体上有关艺术品挣钱的报道都直摇头,当然,并不是他们不挣钱,不挣钱的话,他们早就不在圈子里混了,但说挣钱容易,他们绝对会拍桌子:那是骗人的!笔者与上海规模、实力、知名度最大、历史最久的几家画廊长期接触,目睹了它们大多数是在发展,但也绝对没有像艺术品的价格上涨得那么厉害,也就是说,艺术品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相应的一级市场并没有同步发展。

有家画廊十五年前就参加了第一届上海艺博会,那时的一位写实派油画家,一幅画卖1000元到2000元,2012年艺博会上,那位画家依然设摊,最高的作品挂到了10多万元,普通作品也在5万元以上,涨幅是大的,但画廊经理说起这个,就幽幽道,当年我们又不可能把他所有的画都囤着,等着今天来升值的。我们跟画家拿画,他每年涨,我们也就跟着涨,利润率都一样的。

这位经理还透露,早年艺博会上,他拿来一幅浙江美院常青的油画挂售,才3万元,今天,看到常青的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当年就跟画廊经理熟识的朋友便一再自怨自艾,我当时也觉得他画得不错,可怎么就没敢下手呢!?

作为画廊来讲,不管画家身价涨多少,它们始终只是过过手,画廊要维持,必须把画卖掉资金才能周转起来,市场差的时候,能卖掉就不错了,谁管将来升值空间啊?画廊变藏家,不是没有,那得拿出多少资金囤着?囤得起么?所以挣大钱这事,始终只是藏家的事,毕竟,藏那么多年,风险也全都在藏家那儿。

三、做艺术品生意得有先进文化理念

有家做陶瓷的艺术机构老总是开汽配厂的,当年汽配厂开得不错之后,他介入了景德镇艺术陶瓷生意。还记得他当年坐在自己的艺术空间里对笔者侃侃而谈,说要把哪位艺术家的作品全包下来,自己一年买陶瓷的钱要花到上百万。

但是,说实话,当年他店里摆着的那些陶瓷作品,实在无法激起笔者的兴趣,就像如今绝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作品一样,审美落后了,但这位老总本身的审美趣味也就那个水平,所以我一直为他捏把汗。今天,那家艺术机构已不复存在,那些每年花了上百万买来的瓷器哪里去了?那位老总干嘛去了?我虽然是牵挂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敢随便打电话给他。

另有一家陶瓷机构,10年前艺博会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的理念上有点新意,于是,之后大家深聊了一次。当时我给他们提了三点建议:一,私营的文化产业宜小幅起步,不要盲目扩大规模,不要随便租门面,陶瓷机构每年借场地搞两次展览够了,藏家没几个,往你们公司里引就可以了,而且藏家还往往喜欢私密一点的地方;二,不要随便签约艺术家,建议长期只做两三位看得准的艺术家,看得准包括艺术家的人品是否好相处、好合作,考察其对艺术的态度,判断其艺术水准和学术地位是否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确定陶瓷机构的艺术价值观,不要太拘泥于传统,但也不能抛弃传统,要在传统基础上有创新,最好跳出景德镇的小圈子,确定了艺术价值观,也等于确定了藏家口味,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气息相投的藏家跟定你。

这位陶瓷机构老总直到最近还在感慨,当年就是你的一席话让我们确定了方向。现在,这家机构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陶瓷艺术推广机构,一轮大幅上扬之后,国内的陶瓷艺术品市场正在面临新一轮洗牌,包括艺术家,包括陶瓷营销机构,没有前瞻性理念支撑的,日子难免会比较难过。

四、涨幅太大也有坏处

有家专门做国画生意的画廊,十几年来,他们做的画家往往涨幅惊人,从十几年前的两三千块钱一平方尺,上涨到如今的几万甚至十万一尺以上。但他们只能感叹,那些画当年要是捂着不卖,到今天确是大赚一笔。但这家画廊说归说,目前仍是以即时销售为目的。

但也有画廊享受到了藏画带来的巨大利益。上海西区一家国画画廊,虽然一直在卖画周转,但他们很有心地将一些画家手上的优质作品留在手上,由于眼光精准,他们经销的画家作品大都大幅上涨,由于手上囤积了不少优质作品,这些作品的涨幅更为惊人。由于画廊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有一些客户升格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跟定了画廊长期收藏心仪画家的作品,还积极参与画廊的各种活动。

但这家画廊也有难处,因为国画涨幅巨大,不管卖不卖得掉,名气响的画家往往会提出将作品价格不断挂高。挂得高也得卖得掉呀!但画家不管,因为同级别的其他艺术家已经到了新的价位,他们必须跟涨。于是画廊就难办了,涨得太快,有心买画的藏家会不开心,老藏家还会被误导,以为涨幅巨大可以抛售,如果抛不掉,就会转过来责备画廊。所以涨幅大也有涨幅大的坏处。

五、画廊如何挣额外的钱

有几家经营西画的画廊,十几年来,不管经济起伏如何,都能长期坚持固有的收藏、营销和学术理念,赢得了不少客户的认同,有的客户会在长期观察后提出请画廊经理人或老板为其艺术品业务,或成为艺术收藏顾问,经理人由此可以多赚到一笔费或顾问费。时间长了,有的客户还会变成画廊的投资人,加盟或收购画廊,成为大股东。有的画廊借此上了台阶,不但继续在一级市场打拼,扩大地盘,还谋求介入拍卖市场,或者成立艺术品私募基金,谋求在艺术品领域更多的利润。

但画廊赚额外的钱也不容易。有位画廊经理人曾经接触到一个客户要做艺术品基金,兴致勃勃找东找西,谈了许多艺术家、学者、机构,投资分析报告写了不少,规划了很有学术职称的投资理念和基金前景。谈了半年多,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一爆发,人家马上缩手。后来又碰到个大客户,雄心勃勃要收藏某一门类的艺术品,该经理人为客户东跑西颠,但最后人家还是甩下一句:这个门类的东西你这里太少了。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六、艺术品基金“钱途”微妙

这两年最大的资本力量来自艺术品基金或者信托产品,这股力量一下子可以把艺术品整体价格打上去,因为一年总成交额不过千亿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实在太小了。

民生银行发行的中国内地第一款艺术品基金,宣称两年挣了25%,这一数字如同代言人,“雄辩”地告诉大家,艺术品是好挣钱的,而且是两年就能兑现的快钱,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固有的艺术品买进容易兑现难的常识,也激发了对于艺术品增值空间的期望。

随后,就有了大量艺术基金、信托产品的开端,但不靠谱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更有一种声音认为,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下滑,将直接影响到两三年前开始募集的那一大批艺术基金、信托产品的收益,因为它们都集中在2012年秋季至2013年秋季到期,如今市场下滑,到期时,它们很难抛售到一个好价钱。更有一家艺术基金的研究人员对笔者透露,据他们内部研究,七成艺术基金其实是亏损的。但说完这话之后,该艺术基金一年多以来也就再无声息了。

倒是开创了“民生一期”的基金管理人最近弄了个新的艺术基金,其创新的做法是不再散点式、不透明地购买艺术品,而是重点打造两三位在世艺术家,进行画廊式的营销,而且基金年限也拉长到3至4年。这样做的好处是,画作绝无赝品之虞,可以垄断市场,拿到最低价,为画家做宣传、推广、办展等增值服务的同时,就等于为基金增值。同时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藏家可以转化为基金的客户,你以正常价格买到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但参与基金的话,可以获得多一份收益,而这个收益也部分来自于你自己的购买行为。这个基金预计的年化收益率也惊人地标注到了20%至40%,到底效果如何,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你要说人家基金钱好挣,也不见得,笔者熟悉的一家艺术品公司,气势很大,我问他们利润如何?给投资人的回报如何?对方给我算了一笔账:买进艺术品之后,要拍卖顺利抛出的话,得付15%左右的佣金,艺术品有保管费,基金托管费、管理费以及其他杂费,都会在所投资的艺术品产生的收益中扣除,但这些成本显然已经超过了20%,那么,基金得指望所投资的艺术品平均产生多大的利润空间,才能给投资人回报呢?这几年的市场有没有那么大的平均涨幅呢?这显然是一个问题。这一年多来,艺术金融界风波连连,加上市场下滑,艺术品基金“钱途”变得微妙起来。

看市场上,2012年秋拍,一套齐白石十开山水册页拍出4600万元,而,一年前,类似一套齐白石十二开册页曾被拍出1.9亿元;齐白石《祖国颂》2012年秋拍拍出7000万元,而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样的作品放在2011年秋拍,可能拍到一两个亿。这就是“钱途”。

七、老法师在,阵地才有在的价值

艺术品市场下滑后,所有市场人士都指着行家出手了,因为只有行家才是市场的中流砥柱,如果他们愿意买东西,别管价钱高低,至少这市场还有人在,人在,阵地才有在的价值。

所幸,下滑一年来,那些老行家并没有像资本投机分子那样快速缩手,而是只要东西好、价格合理,就会出手。

笔者认识一位老法师,平时完全不显山露水,上着他的班,穿着他的普通衣服,但国内几大拍卖公司每年都盯着他跟他拿东西。老法师从1980年就开始收藏,他说那时的名家扇面,才5块钱一把,几百块可以买到很多如今上百万的名家作品,但那时候月工资还不到50块钱。记得那时,他看到一对清代宫廷玉牌,卖1万元,咬咬牙,老法师把它买回了家,当时家里人也都认为他疯了。可是不久,就有另一位藏家来跟他加价买,一块玉牌就出价到了2万元,老法师当然毫不动心,因为毕竟是自己心爱的东西。

但再心爱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前几年,老法师终于在拍场上出让掉其中一块玉牌,成交价为110万元。

老法师说,搞收藏的人眼界总会越来越高,玩得时间久了,就想换新的东西玩,所以就得把手上的东西出掉,有了钱再买。这在许多人看来,那些真正的藏家,其实也在倒进倒出。

八、真正的藏家日子越过越穷

但我看到的那些真正藏家,其实非但倒进倒出,日子还普遍过得不怎么样,跟大家想象中的财富人士全然不同,甚至可以说,真正的藏家会越来越穷。因为他喜欢收藏,眼界、口味只会越来越高,价格自然越来越贵,一有点钱,就想去买东西。

有位资深陶瓷藏家,说起家里东西来侃侃而谈,那天,衣着甚至有点邋遢的他指着苏富比预展现场的一件清代官窑说,这种瓷器我也有一件,人家出到800万,我都不卖。说完,这位藏家转身去另一个地方看画,走出豪华宾馆,到一个角落里去骑他的“老坦克”。

有位藏家堪称经济动物,30多年来,优质的财富机会他都没有错过。1991年,他就买过100张第一批股票认购证,当年,每张认购证在市场上能挣1万元。再早前,他买了第一版的生肖猴票,30年涨了近10万倍。十几二十年前,他就到各个古董旧货店收东西了,艺术品也囤了不少,你跟他谈挣钱机会,他会滔滔不绝,但是只要你转换话题,他立马话不投机转身就走。如今,这位仁兄还是孤身一人,住的房子也很破旧,整天还骑着个“老坦克”转来转去找财富机会。

有人笑称,对于资深老藏家,最不忿的就是他的老婆孩子,恨不得他早些“翘掉”,好把他那些整天几百万、几千万挂在嘴上的东西给一股脑卖掉。很多拍卖公司和国有艺术机构也“心同此理”,他们早就盯牢了那些个大藏家,你活着,这个不卖那个不卖,弄得很有气节的样子,等你一“翘掉”,哼哼……

九、猴票涨幅最大,财富机会你捞到多少?

说到猴票,笔者有过亲历。这是一个全民财富机遇——类似的机遇,30年里,最多只有两三次。

1980年冬天,我上初中,天天要经过南京东路上海集邮公司,那天,门口黑压压的都是人,因为是第一版的生肖猴票第一天发售。我张望了一下,看了看排队长龙,摇头走了,准备下午放学后再来看看。没想到,下午,集邮公司高挂免战牌,可人还是很多,聚拢着谈论猴票,人人都很兴奋的样子。我一问猴票的价钱,上午8分钱的面值,下午居然要卖2毛钱,才几个小时,就敢涨两倍半!我幼小的心灵绝对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落差,况且,我当时一个月的零用钱,总共才3块钱。

篇(7)

收藏,收藏什么?

艺术创作的生产、贩卖、收藏,无疑是所有生产系统最吊诡的一环——它无法从生产的成本反映其售价,一张油画的生产成本(颜料、画笔、画布,或是体液),与其售价的关系几乎无从分析。艺术家的劳动(心智、体力与时間),而非艺术对象本身,决定了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

当代艺术的作品形式逐步由独一无二的对象(绘画、雕塑)转换成可复制影像,无法再现的现地制作,难以记录的计划作品、行为、表演、各种难以预料、无从命名的艺术形式,一再地挑战艺术收藏中对于对象与独特性的迷恋,甚至是对收藏作为一种私有财产的质疑。举个例子:Tino Sehgal(提诺?西格),他一系列仪式性的行动艺术不允许任何摄影或影像记录,作品结束也没有遗留仔何可拥有的对象,那么收藏家如何能“拥有”、收藏这件作品?当代艺术早已跨过了实质对象生产的界域,成为一组概念、一个象征,一组关系,一个事件,或甚罕是一系列可复制的符号。年仅36岁名列艺术世界百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提诺,这位坚决“反对象生产”的艺术家,或许未曾想过,他的作品依旧是可被收藏的——并且是以一纸契约文书的形式在画廊中热卖。

中国艺术家孙原彭禹在“未来事件交易所”的参展作品《芝麻开门》,也是一个例子。艺术家本身是枪支的收藏者,但碍于大陆的法令限制,任何公民都不能持有枪支,包括玩具枪。在台湾停留期間,他们购买了收藏等级的BB枪,交由藏家永久保管他们的“收藏品”,并且负有展示一年的义务。他们与藏家订立了契约,载明如大陆开放枪支管制,他们可以取回其藏品,艺术家并写了一封信,对收藏家陈述他们对这件收藏品的深深热爱。

这里,艺术家已然反转了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間的关系,收藏家从所有权的拥有者,成为藏品的保管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传递了一个概念——任何收藏,都是基于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无法转让,并且悉心保藏。艺术家将其热爱的收藏(BB枪)交给这位藏家,是因为相信他也持有同样的热爱(对艺术品),而在这个计划中,两者恰好是同一批对象。对象本身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载体,任何由现成物所构成的作品都可被替代、或再取得,但附着其上的概念才是使现成物产生价值的元素。借着这件作品,孙原彭禹向这位藏家传递了一个藏家与藏家司独一无二的亲密信息——全然的信任、相同的价值、与彼此理解的热爱(passion)。这个“非你不可”的保管与展示责任,标志了这件作品的独一性,以及不可能再次发生的绝对性,在此,“这位藏家”(契约明载不能是他人)已然成为计划中参与的一员,并且也必须是“这位藏家”执行了这个保管与展示的义务,这件作品才终能完成。当然——对象仍是属于艺术家的,但,对于真正的艺术收藏者而言,他早已得到了“作品”,是否拥有枪支这个对象,不会改变他拥有了一个只属于他的信息,以及信任。

我们确然活在资本社会里,但有些字词,热爱、信任、信仰,难以用资本衡量,只能共享,无法独占,无法转让,也没有所有权。而这些价值概念,也跟“未来”息息相关,资本的未来增值是独占的,但艺术社群的未来,则是所有身处其中的人并须共同投资(无论是劳动、时間或资本),而终将共同获益的。投资无用生产,收藏一个艺术环境的未来

如果艺术无用,产品价格不可预期,风险极大。那么谁愿意投资这个风险极高的生产过程?除了非做不可、将艺术劳动作为生命价值的艺术工作者外。今日,台湾(或扩至全球)的政府公部门逐步放弃、限缩艺术生产中的成本投资——包括创作补助、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补助……而转向文化商品在销售与市场的投资。而在私部门——艺术市场的资本循环过程——从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家、第二市场之間巨额资金流动,对于艺术的实质生产的帮助不高,反而更接近于资本的自我循环、积累与流动。这个生产与销售体系之間不均的关系,除了导致生产端的萎缩(包括预算困窘的艺术机构无法自制展览、实验性作品无从生产、展示),也可能导致市场“客制作品”的大量制造。如果作品的产出只是为了现下交易的快速与可见利润,那么它的“未来性”将趋近于现下,它只能响应一个“众所皆知”的需求,而不是指出未来的可能。

篇(8)

傍大鳄 让品牌开发商为你购房探路

所谓傍大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房产投资,所谓买房跟着大鳄走,这里的大鳄指的就是大型品牌开发商,这是因为他们往往能够给我们的购房选择提供很好的思路。大型开发商通常配备有强有力的市场调研部门,他们对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城市中区域的投入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是二三年的调研,这样他们最后的决定就较具前瞻性。投资者跟着大鳄们的思路走,等于让他们的研发机构在为你服务,投资的命中率当然就比较高。就像上海大鳄们强势布阵长三角、中西部地区,但却绝迹于珠三角、西北等地区,就恰恰说明了他们的一种判断。而由于大鳄多为品牌开发商,从维护自身声誉的角度考虑,他们所建楼盘的质量就较有保证。其实这样的例子可以有很多,许多著名的开发商都会有不少忠实的追随者,甚至跟着他们征战南北,从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益。

傍画廊 让专业藏家为你挑选艺术品

对于艺术品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无疑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而专业的画廊由于有着独特的鉴赏力,所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就可以为我们的挑选指点迷津。一般人投资购买艺术品,无非通过画廊、博览会、拍卖会三种渠道,收藏者可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个人艺术修养来选择合适的途径。其中有一个较省力的办法,那就是从有专业性画廊的画家切入。资深的专业性画廊,之所以能够经营多年而不衰,大部分是因为画廊的负责人有挑选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眼光,而且有正确的推广手法。他们唯有把艺术家运作得当,画廊才有生存空间。所以,刚开始计划收藏艺术品的朋友,不妨多逛逛那些专业画廊,和他们建立关系,慢慢了解艺术品市场的概况。从中,可能还会得到不少意外的收获呢。

傍政策 靠政策生财为事业添力

靠政策生财,这是一条对创业者来说颇为“实惠”的路线。此前本刊也曾做过相关的报道,当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上海的一家技术交易所一下子就购买了近百本杂志。的确,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创业都是一项立体的复合工程,而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相继推出了多项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涉及开业、融资、税收和培训等各个方面。优惠政策好比是创业的助推器,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不过,政策再优惠也是死的,要让优惠政策发挥效应,最关键的还在于你“傍”的技巧。创业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经营服务活动,使政策的效应得到切实发挥,使它创造出更大的产值。根据记者的了解,助推企业的政策涵盖了很多类别,包括高科技、非正规就业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等,其中的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加以有效的利用。

傍展会 利用展示机会提升业务基础

如果你留意一下,现在各种各样的展会可谓层出不穷,如果能有效地利用此类展示自己的机会,提升企业的业务基础,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对于展会也必须加以选择,要“傍”那些真正有实际效果的展会。比如这几年越来越火的上海理财博览会,就给许多银行、基金公司和房地产企业等带来了切实的回报,目前它已经走向了全国,在北京、广州、重庆、杭州、温州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也成为了越来越多金融企业“傍”的对象。

傍卖场 用人气来带动你的销售

对于大都市中的人来说,大卖场是最熟悉不过了,但是你有没有留意到,利用大卖场的人流也能够为你开店销售服务。其实,有为数不少的商铺围绕在大型超市周边,而这些商铺能够有效利用超市带来的人流量,生意红红火火。专家认为,大型超市周边的商铺的确可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客流量,从事经营活动。根据北京一家机构调查显示,超市依据自身的品牌的影响,大型超市每天的人流量可达50000人左右,而且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以20~35岁的年轻人居多。同时,大型超市在维护客户方面也很有讲究。大型超市经常会举行一些促销活动,来不断对周边居民形成良性刺激,扩大对其关注程度,而这些人气,正好能够被“傍”其周边的商铺所利用。不过要留意的是,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大卖场周边同样也有“5公里死亡圈”的说法,其中的关键是要做到业态的错位竞争。

傍基金 利用专家来为你规避风险

面对当前的市场变幻,许多投资者都感到挺无助的,其实完全可以借助专家――基金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虽然今年上半年基金的走势并不尽如人意,但从总体来看,投资跟着基金走仍然不失为一条好的思路。除了自身经年累月的积累,基金经理们还可以倚赖其背后强大的研究力量――每年上万份境内外优秀证券研究机构的报告、资深研究员对重点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国际著名的投资分析软件工具等等,这些都是个人投资者所没有的优势,那为什么不考虑“傍”一下呢?像基金定期定投就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另外,从基金的持仓中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股票也是一条思路。

傍品牌 用连锁加盟发展事业

著名的品牌往往聚集了许多人气,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呢?其中连锁加盟无疑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加盟一些大品牌,无疑可以使创业者享受到其广泛的资源。另外像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也是一种“傍”品牌的模式,不少原来的旧厂房,在通过改建后再“傍”上相应的品牌,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然加盟也要讲究技巧,业内人士认为在加盟一家公司之前要考虑到:一、公司的名字响不响亮,商标的美誉度高不高;二、这个公司营业了多久,如果是一家新的公司,那么其安全、训练还有支援的可信度,都要打个折扣了;三、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否有保证。

傍人脉 广泛的关系是成功的铺路石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我们都始终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交道。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你有非常良好的人脉关系,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资源。如能再加上巧妙的利用,就可以成为你成功铺路石。这样的例子可以有很多。有些人由于工作关系积累了相当广泛的人脉资源,在下海经商后,一些像猎头公司这样的企业就非常适合他们的发展,往往能够产生相当不错的效果。人脉可以给我们带来众多的商业机会,也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对此我们在平时都应该留意加以积累。

傍名企 从产业链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篇(9)

高品质彩宝及“颜值”高的半宝

有投资价值

刘伊(珠宝鉴定师)

胡润百富的《2014-2015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显示,艺术品方面,中国富人在珠宝玉石上的投资最多。值得注意的是,珠宝玉石投资收藏的热门种类已不再是钻石。

据《2010-2015年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近几年彩色宝石价格每年涨幅都会超过10%,2014年至今国内彩宝类产品的价格整体上涨超过30%。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彩色宝石市场。30多年过去,现在也仅有几种中高档彩色宝石被中国人初步认知,大多数国内消费者还停留在只知道宝石名字或者完全没有概念的阶段。

天然宝石多是不可再生的,高品质宝石产量更是有限。当下国内彩色宝石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消费人群不算很多,有不少刚开采出来的高品质宝石可供挑选、投资和收藏。与此同时,一些普通投资者就算得到高品质宝石也“不识货”,最终让行家“捡漏”的几率不小。但彩宝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一旦被国内投资者普遍认知,价格自然就会不同于现在。如果投资消费者越来越多,开采量赶不上消耗量,那高品质宝石就会越来越难找。因此,高品质彩宝要趁早入手,越早入手则后期投资回报就可能越大。

目前,高档的红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宝石在欧洲、美国、中东等市场都受到认可,流通和拍卖很容易操作。而颜色多、品质好、开采量少的中档半宝石正在逐渐发力,比如坦桑石。中档石的被认知度比高档石更低许多,但“颜值”颇高,我认为是未来最大的升值潜力群体。普通投资者如果资金预算有限,可以先从投资坦桑石之类的半宝石入门。

珠宝变现相对不易,

投机心理要不得

韩璐璐(宝石收藏者)

受文化潮流和资本炒作等社会因素影响,某一段时期消费者对于某种宝石会有突然狂热的喜好,比如翡翠、碧玺、琥珀等种类的价格都曾拥有陡峭的上涨曲线。总体来看,珠宝的价格呈上升趋势,中高品质的珠宝收藏3年以上,会有约50%到100%的增值。

切记!珠宝投资不能有投机心理。良好的流通性是判断一件投资标的的重要标准。投资珠宝,目的是为了保值升值,不是为了锁在家中孤芳自赏。随着经济发展,珠宝的变现渠道的确在逐渐丰富,但总体来看变现还是不太容易。不管盈利与否,股票和黄金都是可以马上变现的,但是目前国内银行很少开展珠宝抵押置换业务,珠宝原石类的资金回流相对较慢。

虽然变现比较困难,但是我还是看好投资珠宝,理由是从长期来看,珠宝投资稳定,风险较小。

相比较于古玩书画的神神秘秘,宝石有着科学的鉴定依据与清楚的分级标准。收藏者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或者咨询专家来获得这些信息。珠宝玉石的市场价值比较公开透明,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前可以把预算算得明明白白。还有一点,大部分宝石的耐久性良好,所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收藏高品质的宝石可以传给子孙后代,流传千百年。

我建议,投资者首先要精准定位投资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做足功课。价值连城的“顶级货”并非人人都可拥有,优质的有收藏价值的宝石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想实现保值,首先要选择市场长期认可的宝石,对突然火爆的新品类则要高度警惕;低价珠宝可以佩戴,距离投资保值尚远;对于目前市场接受度高的半宝石,则可以谨慎选择一些精品。

原石收藏,

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

郭亮(职业投资者)

当前,房市起伏,股市震荡,证券基金市场也相继受到牵连,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低息时代,而贵金属、稀有金属和石油也由于市场秩序混乱而走向低迷,从这些行业流出的闲散资金势将何去何从?

我觉得将有部分资本转移到文化艺术行业。原石收藏,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

不管市场环境怎么变化,最终能够保值增值的永远是那些带有高度稀缺性的收藏料。在新疆,以前多的时候每年供应500吨和田玉山料,其中好的料子占比不超过10%~15%。近年来,随着供应量减少,好料就更稀缺。

韩料、青海料和俄罗斯料对新疆和田玉形成巨大的市场冲击。但是,高端料的市场地位并不受舶来货的影响。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羊脂白玉,至今在市场上仍是一石难求。很多人都说市场行情不好,但是一旦有真正的羊脂白玉籽料出现,再贵也有人要。2016年年初,一块23克的羊脂玉籽料观音售出价格为53万元。

藏料没错,藏器有理。

关键在于,无论是哪一种收藏形式,都应该设定较高的品位与标准。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投资精品,才能在逐渐规范的市场中获利。比如,相比价值千元的和田玉,万元以上和田玉显然更具收藏价值。

但这也不代表贵的就都是对的。收藏玉石,不能把它看成一块“疯狂的石头”来收藏,更应把它看成一件艺术品,这不仅要求收藏者对玉石原料本身有一定的认识,更需要收藏者有着独立的审美能力,对玉器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有独到的鉴赏力。

经过过去几年的市场调整,翡翠、和田玉等的价格已接近底部或在底部徘徊。当经济形势好转,预计玉石价格将快速上升,所以现在不失为买入的好时机。

与互联网叠加是好事,

但如何“标准化”?

徐正源(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珠宝玉石原石交易平台的功能是,将珠宝玉石商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或者说将其转化为“金融工具”。

通常来说,珠宝玉石的变现渠道有三:一是拍卖会,屡创天价的珠宝交易也大多是在这种场合完成的;二是典当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典当行的优势所在,但典当价格对卖主而言却不那么可爱;此外还有二手珠宝寄卖行,藏家可以带着自己的宝贝到寄卖店作评估,双方协商售价范围,然后将珠宝放在寄卖店内待售,卖出后方可拿到现金。一旦成交,寄卖店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篇(10)

事实上,洋酒拍卖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并不久,香港苏富比于2009年春季拍卖会时推出尊酩芳醇――重要美国藏家珍稀佳酿专场,进行第一次洋酒拍卖。当时一共有750件拍品,全部成交,专场成交额为4393.22万港元,当时全场最贵的是一瓶1961年出产的拉图酒庄的红酒,仅以48.4万元的价格成交,给了苏富比极强的信心,他们在随后几年的拍卖中,几乎每次春秋大拍都推出两个不同定位的洋酒专场,并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超优业绩,几乎所有专场都100%成交,专场成交额少则3000万,多则5000万,尤其是在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两大专场“至尊窖藏”和“尊酩芳醇――重要美国藏家珍稀佳酿”分别以8146万元和3334万元成交,洋酒拍卖总成交额过亿元。另一家老牌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则比苏富比早了半年推出顶极珍贵名酒及拉图堡酒庄陈年佳酿专场洋酒拍卖,即2008年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推出该专场,以93.3%的成交率和2775万元的总成交额完成任务,虽受到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是佳士得香港仍然相信内地市场即将迎来其流行高端红酒的文化热潮,于是大力宣传和推进红酒在国内的市场,获取了极大的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在一个酒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度里,我们国产的白酒,以茅台为主的拍卖刚刚起步,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2009年白酒拍卖的概念被引入艺术品市场,之后的2010年有所扩展,上拍的酒多产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化程度和产量均不高,是精心酿制的奢侈品,故而受到其他艺术品门类买家的热捧。也有媒体称,国产名酒的拍卖促成了陈年名酒的消费者从老干部阶层向新富阶层的转移。

如果仅从单个标的的拍卖价格看,洋酒与白酒的拍场高价多在150万元左右。看似白酒的价格已趋向高位向洋酒看齐,但仔细比较则不难发现,洋酒中过百万的标的年份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而以上百万元价格成交的茅台酒,基本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而同样年代的珍贵产地的洋酒可以拍至几百万元。这就是两者的价格差距,也是国产高档白酒价格能够不断攀升的原因之一。

茅台酿造周期更长

但是,如果从酿造周期、耗费原料成本、酒精含量、陈年老旧勾兑等方面来衡量,茅台更是全面超越那些法国列级酒庄出产的红酒。红酒的酒精度一般在12-15度上下,而茅台酒则高达53度,一瓶茅台可顶三四瓶红酒。每瓶茅台酒的酿造周期都长达5年,然后用酒厂窖藏的数十年酒龄的陈酿勾兑,才能出厂销售。而法国红酒的酿造周期仅1年,且从来不用老酒勾兑,酒的好坏,全凭当年葡萄质量的好坏,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由于缺少勾兑环节,所以红酒的生产工艺相对于茅台酒来说简陋了许多。

如果某年酿酒的粮食质量略有缺陷,或者酒曲稍微差了点,茅台酒完全可以凭借调酒师超凡的勾兑工艺,在当年新酿茅台酒中多兑老酒,以保证品质达到正常标准。而如果某年法国经常大雨,则当年的葡萄肯定品质下降,酿出的红酒质量就会下降。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忽冷忽热,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法国的气候未来会发生何种变化是很难判断的,所以未来列级酒庄红酒的市场价格能否如现在一样维持在高位,也很难判断。

从这个角度来说,购买法国红酒的期酒,远不如茅台酒的期酒来得稳健――只可惜茅台至今尚未推出期酒。但可以预见的是,茅台推出期酒业务是迟早的事情,届时,以茅台酒产量之稀少,需求之巨大,群众基础之广泛,期酒价格将会带动现货价格不断飙升,茅台酒将由消费品和收藏品变成彻彻底底的投资品,“一两茅台一两黄金”的愿景将变成现实。

茅台市场认知度更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酒类基金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执行主任徐宏女士说:“在国外,红酒收藏有着成熟的收藏运作机制,红酒基金也历史悠久。”这两年在全球葡萄酒消费渐缓的同时,各国酒商瞄准了中国市场,施展各种营销绝技,在品酒会、博览会上奋力吆“锁定酒庄,就锁定未来”,吸引中国酒商、企业家投资。

据中投顾问的《2010年――2015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以全球排名第一的增速,已发展为全球第葡萄酒消费国,进口葡萄酒近年保持了64%的年复合增长率。红酒近年来席卷中国内地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红酒的品饮对美容养颜、扩充血管、提高睡眠质量等健康功能,对于葡萄酒的选购和品鉴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认知度相当广泛,收藏及消费的群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洋酒市场在西方发展已经有百年,各方面都颇成系统,从酒的酿造、贮存、外销等方方面面皆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系统。我们对于某地区某酒庄某年份的洋酒进行价格评估,都有相关数据可查。

另一方面,茅台酒是国人最爱的白酒之一,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不需要像洋酒一样进行专业的市场培育。2010年下半年,茅台酒在消费市场6次涨价,被指撒酒疯,但是越提价货源越紧张。当2011年1月1日茅台酒进行了史上最大幅度的20%提价后,茅台酒消费进入狂热期,全国大面积断货,茅台酒厂派出10个工作组赴全国各地检查销售工作。对于这种疯狂涨价的行为,茅台酒厂给出的解释是:“兼顾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令人啼笑皆非。而这种涨价行为的背后,是茅台酒拍卖市场波澜壮阔的行情。而每一次茅台酒涨价之后,跟着就是中国各类白酒的跟风涨价,茅台酒的龙头地位和市场认知度之高,可见一斑。

篇(11)

作为“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元”的艺术大师,吴冠中作品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更是创造了许多赚钱神话。在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成交价为5712万元,而在2006年秋拍的时候,这个价格只有3795万元。画卷总长509公分、高22.5公分,纸上油画,卷首有吴冠中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

即使是一些曾经流拍的作品,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也逐渐为投资者所接受,并拍出了天价。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吴冠中在1975年创作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在2006年的拍卖市场上,估价1000万至1500万元,当时没有成交。而在今年的春拍中,其成交价达到了2016万元。整幅作品采用了近景、中景、远景景物斜对角横拉的构图,通过远眺的视点描绘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火山的自然风光,近景描绘了剑麻、开花的铁树以及缠绕在密林间的藤蔓等热带雨林景象,同时还点缀着觅食的群鹿以及驻足而立的斑马,特别是描绘林木的笔线、油彩,跳跃多姿而又有秩序感,呈现出吴氏风景画的一般特点。远景描绘的应是乞力马扎罗火山主峰,以瘦劲紧促的造型凸现覆盖山顶的冰雪。中景则是浩瀚的云海,散笔挥扫,气息流畅,云朵生姿,在近景与远景之间构成了一片气象苍茫的大千世界。

从近几年的拍卖市场来看,吴冠中的作品升值幅度较大,成交额也大幅度攀升。2000年到2001年,他的作品每平尺在45000元左右,成交额为624万元,2002年到2003年,每平尺在9万元左右,成交额为2207万元,从2004年到2005年,每平尺在26.5万元左右,成交额在19733万元,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投资者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国内,还注意到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的互动,那么,吴冠中这位世界级画家作品的价格继续上扬就不是没有可能。绘画价格值得关注

对于吴冠中作品的投资分析,有一个细节一定要关注,这就是在拍卖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双胞胎”,这并不是指有相似的赝品出现,而是由于吴冠中比较喜欢就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时期绘制不同风格的画作。像中国嘉德2009年秋拍中出现的吴冠中的《北国风光》是在1979年绘制的,成交价为3024万元。而在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也有一幅《北国风光》,当时的成交价为3168万港元。

另外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其代表作《北京雪》曾多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但并非同一件作品,其中2005年上海朵云轩拍卖的《北京雪》是1978年创作的。2004年中国嘉德推出的《北京雪》则是1994年创作的。与1994年的同名作品相比,1978年的《北京雪》更为质朴真率而少雕琢气息,细节丰富而整体浑朴大气。虽然成交价同为363万元,但就艺术本质上来说,两幅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像2004年北京荣宝和2005年广州嘉德推出的吴冠中《印度尼西亚野生动物园》,则是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绘制的,两幅作品的成交价分别为341万元和385万元。

吴冠中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清晰的绘画风格的转变,这无疑是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作画以水彩为主,时亦兼作油画;上世纪60年代前期,兼作水彩与油画,并侧重于油画;“”期间八年搁笔没有作画;上世纪70年代,以油画为主,并开始尝试作水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渐以水墨为主,也兼作油画。在油彩与墨彩之间往返穿梭,轮番作业。但就整体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墨越来越成为其绘画的主要媒介,一些大型作品均是在水墨中完成。而且从目前的市场上来看,每个阶段的价格差异非常明显,低的几十万元一幅,高的则达到几千万元,对于藏家来说,无疑可以拥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对于投资者来说,主要首先搞懂吴冠中在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就能进行基本的分析。

投资风险不容小觑

据有关专家分析,吴冠中的作品与其他画家相比,其市场流通处于一个比较适合的数量,这也是吴冠中作品不断走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存世的吴冠中作品大概在2500件左右。同时,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流通的画作也占据着相当的数量,特别是其中一些精品,更能让藏家不惜血本。精品的高价成交,更带动了普通作品的上扬,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投资风险。在今年的春拍中,吴冠中1994年创作的《送子观音》,成交价为280万元,而在2005年春拍的时候,其成交价却已经达到了286万元。这表明吴冠中的普通作品在前期的炒作中已经大大透支了其价值。因此,即使遇到了吴冠中作品向上走的行情,依然不能让投资者赚钱。

其实,投资吴冠中作品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赝品。2005年,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在北京拍卖。2008年7月1日,经过吴冠中本人的亲自辨认,该画被认定为伪作,他在画作中签上“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2009年,香港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这些其实还算好的,目前在一些网上,还出现了一些更加离谱的吴冠中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