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篇(1)

一、精于做一位“导演”

教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非常关键。其实,教师应精于做一位“导演”,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教师更应该精于在课堂中启导、诱导、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的“学堂”,让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在高效课堂中,教师要精于设计,指导学生如何生疑,如何质疑,如何析疑,如何释疑,引导学生怎样进入学习情景,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怎样运用学法促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怎样从学习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没有有效的“导”就没有真正的“学”。教师要把高效课堂当作“舞台”,做一名真正的“导演”。在学生思维不畅时要“导”,在学生切入重难点时要“导”,在学生疑惑不解时要“导”,在学生束手无策时要“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就是要导趣、导乐、导思、导法、导议,留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愿学会学、活学、善学、勤学、乐学。

教师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当一个学生想在讨论中说些什么的时候,辨认出他的愿望并且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通常是教师的任务。当不只一个人同时希望在讨论中发言或同时希望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是由教师来决定谁来发言或按什么顺序来发言的。如果先叫到了某个学生,可能另一个学生就会觉得无话可说了,因为前一个学生已经把他想说的话说过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所需要资源问题,因为空间和物资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既定的时刻,希望使用各种教师资源的学生,常常多于可以使用他们的学生。

教师作为高效课堂时间把握的法定计时员,负责宣布事情的开始和结束。要搞清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另外还要决定什么时候由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如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做练习,什么时候讲解等。

二、甘于做一名“助理”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应充当一个助理角色,辅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低调”进入课堂,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多做一些辅助参谋工作,提高学生“学”的地位,师生共同进入教学过程,同时以教师具有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迈过“学”中遇到的沟沟坎坎,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教师要甘于做学生的助理和参谋,这不单是角色的变化,更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的帮助就是一种真切的服务,惟有如此,学生的认识才能得到深化,品德才能得到优化,知识才能丰富,能力才能增强。

高效课堂中,教师主要的角色是监控者。教师要检查学生在实施任务时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要加以引导,但不能直接批评。对于学生在执行任务中的合作技巧教师也要监控,避免学生出现没有目的的争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任务中去,此时,教师是一名参与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参与任务时,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一名参与者,而不是一名指导者。如果教师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名指导者,那么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在任务的执行中也可以干预学生,但不能过多干预。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困难,应该干预,及时帮助学生。教师也不妨做一名旁观者。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和他们一起去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任务中阶段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根据任务实施的进程和出现的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够实施好任务型教学。

三、乐于做学生的益友

高效课堂的教师,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安全感的教师。课堂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教师应该支持孩子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适当点拨,起到“点石成金”“拨云见雾”的效果。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点拨”与“讲授”完全不同。高效课堂不会拒绝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点就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何为“适当”?不同的学生观之下,“适当”的时机、内容、容量、方式、心态也大不相同。“点到为止”并非“说到为止”,教师要明确,点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将知识拓展与延伸,而不是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在学生困惑时,教师可以及时点拨;在学生积极时,教师可以故意示弱;在学生偏离时,教师可以校正方向;在学生沉闷时,教师可以引导质疑和对抗。明确了点拨的目的,再掌握好点拨的技巧,自然就能做到高效课堂中的“点到为止”了。

高效课堂展示的样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一定会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展示。

四、善于同学生合作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容忽视。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教师的热情欣赏、离不开教师的大胆开发,只有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的高效才会长长久久。

卢梭曾经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教育却实实在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如果教师的角色真正做到了以上的转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3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应研究与实践”(2014JGA3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天施(1983―),女,广西南宁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在今天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任务。而新理念、新技术已逐渐引入教育领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国内英语高考开始改革的现实前提下,高校英语课程,尤其是以“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高职学校英语课程,应当更重视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基本停留在“语音室+PP”或“多媒体教室+视频”阶段。然而国外以及我国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兴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是一个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热点名词。它的出现启发了教师如何重置教与学的顺序;它的“翻转”也带动了教师在角色和教学能力方面的“翻转”。

一、教师角色的“翻转”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明确谁是这一课堂的主体,是讲台上唾沫横飞的教师还是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掌握新知识的学生呢?答案不言而喻。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内容录制教学视频,之后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在家或宿舍观看。学生通过该视频并在其他学习资源的辅助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以传统的方式教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与交流,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教师讲、学生更要讲”的互动平台。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勇于接受并推进这一变化,必须舍得放手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那么在高职英语课堂上,“退居二线”的教师又应如何重塑身份呢?

(一)成为学习者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英文谚语:“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始终保持好学上进的心态。在基于教育信息技术化平台的翻转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来安排自己的课前自学。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同时也可能衍生出更多问题点。为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成功答疑解惑,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量。此外,如今的高职学生大都思想活跃大胆,常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的提问,而大部分学生接触过各种电子产品与网络,一些学生甚至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手。因此,现在的师生互动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授学生,而是师生互教互学。

(二)成为设计者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管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还是翻转课堂的新模式中,教师都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但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中,设计者的身份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和录制视频时,要悉心设计适合学生观看并掌握的课件,为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设法激发学生对该任务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各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完成的课堂活动。在注重口语提高的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可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影视配音、分组竞赛等任务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口语训练,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监督者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在授课时要肩负起监督、管理学生的身份。翻转课堂的模式则侧重学生在课外自学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需带着更强的责任心对学生进行监管与督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成功实现教师在课外对学生进行“远程操控”,其目的只是为确保学生能自觉进行学习,也让师生有了更多机会真挚交流。除了目前普遍使用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之外,教师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在教学平台上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评测、反馈、探讨等。在这样的新型学习模式下,保持联络的通畅性、多样性,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情,从而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获得提高。当然,教学监督者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在现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除了收获学生的尊敬之外,也应当和学生建立友谊。许多教师不再是古板老夫子的形象,而是亲切的朋友,这在国外的师生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通过网络平台借鉴国外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对待学生的方式,以此建立起一种亲密而又自在的师生关系,也让学生更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教师能力的“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除了带来教师的角色转变,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对言传身教的教师而言自然是十分重要的。讲台上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必须思路清晰、语言准确,常常还需要多角度解释一些知识点。如在教授英语新单词或新词组时,注意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有时需要快速想出多个例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注重交流互动的翻转课堂中,教师需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不仅能采用引导式语气与学生就教学内容交谈,还要做足准备、反应迅速地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准确回答。在学习语言的课堂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口头表达的语法正确性,以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慢慢增强语感,避免影视剧或网络上的一些简化用语对基础语法学习的影响。另外,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时,语言应简明精确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解说;而生动的口头表达和肢体表达配以丰富有趣的视频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组织能力

翻转课堂中的活动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情况,这样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为保证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教师要更重视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编排一些不同层级的任务,或以分组形式由能力较高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来完成任务。在任务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引导和辅助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的水平都能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强学习信心与学习动力。

篇(3)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处理教师这一角色,毫无疑问将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落实相应的角色任务的。

一、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概括起来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语言积累等,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我通过抓住背影,分析流泪,对比服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章。这样目标的设计不但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而且联系了课外知识,既立足学生当时的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深化。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或参与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贯坚持教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或权威领导的观念,学生必须对教师服从,不允许学生出任何的差错,这样的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很难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扮演好教学活动中协调者的角色,对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和指挥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协调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出现,因此,教师除了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做到胸有成竹之外,还要随时进行现场观察与协调,才能确保语文课堂教学顺利、持续的开展。

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的参与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居于平等地位,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等。有效的课堂,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递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我在教学《雷电颂》时就以学生为主体,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是教学成效的评估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成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大领域。同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列举了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要由“单一”走向“多元”、“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雷电颂》过程中,注重学生互评,再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该注意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试题,多维度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及生活的感悟,有益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设计比较有特色的开放性试题;中外名著中有许多章节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琢磨、品味,可以让学生简要写出对其中最爱阅读部分的读后感受;也可以在一向是记忆背诵的古诗文默写中设计有层次、有特色的开发性试题,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要求学生写出其中两句。这种涉及教材内外多篇诗文的开放性考查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有利于拓宽古诗文教学的范围。

篇(4)

一、引言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提问原则研究不够,对其自身在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缺乏应有的了解,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致使许多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在看似活跃的气

氛之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甚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本主义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学中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和系统功能语法代表人韩礼德的语言实质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变革。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语言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交际活动来完成。而二十世纪70年代关于中介语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更让人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外语学习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促进者。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和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外语教学回归了自然。学生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决策和进行个人选择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那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而一些无关痛痒的提问,跟学生“较劲”的提问,不仅不起任何作用,反而使人索然无味,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1.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尽相同。仅从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上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聚合式和发散式提问;展示型和参照型提问。封闭式、聚合式和展示型提问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开放式、发散式和参照型提问则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尽可能地增加发散式提问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

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已知某一问题而又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具体而言:(1)当要形成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原理,要想揭示其内在联系时;(2)学生凭借“旧识”可以独立探索“新知”时;(3)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4)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5)当学生的思维有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6)当学生有观点极想表达时。在这些时候提问,就恰到好处。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启发者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充分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参与,才有可能提高个人或是集体的素养。要提好问,就得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提问方法得当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使师生进行最佳的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问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例如,一堂课有时如果能用一个新颖、切题、有趣的导入式提问开头,无疑会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而用讲授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悬念,引人入胜。最后用内容总结式提问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的协调者与控制者

1.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以这种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宜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应该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回答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思考、回答。这样的追问,也被称作“加工性问题”,与教师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性问题比教师提出的初始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丰富自己的回答,发展思考力。

2.鼓励生――师、生――生交流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问引发的交流模式有三种;师――生交流模式,生――师交流模式,生――生交流模式。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师问生答的状况,问题的交流只局限于师――生交流模式。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大量地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依赖教师,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且以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为契机,形成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学生回答的评价者与鼓励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课堂提问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设计问题时,不是想法让学生答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合理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树立这样的观念,有助于我们设计真正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提问,并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教师应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晓晖,董科胜.“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篇(5)

社会化对于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课堂体育的社会化就是课堂中人的社会化,它包括课堂中的主要成员教师和学生,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社会化,换句话说,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化的人。课堂体育的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课堂体育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体育文化内化的过程。本文从社会结构的立场出发,来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体育社会化中所承担的角色,学生社会化的木质不过就是在课堂体育中角色承担的过程而已,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融人到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使他们成为品行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社会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江西师大、南昌大学、华东交大、井冈山大学等四所大学的本科生共720名,其中男女生的百分比为70%和30%,教师每个学校6人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

二、分析与结果

1.课堂体育社会化能为学生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每一组单独的社会关系都有构成关系的两极,如师生关系的师与生所处的位置是社会关系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社会地位。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角色的划分是很多的,这里我们把课堂角色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在课堂教学行为期望与规范中,教师的正式角色被认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教师非正式角色被认为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者、学生交往的控制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社会标签的张贴者等。

学生正式角色被认为是既定课程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群体规范的遵守者等,学生非正式角色被认为是主体地位的谋求者、展示机会的竞争者、肯定评价的寻求者、同伴与教师行为的制约者等。在课堂体育社会中你担当厂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当教师就要像教师,当学生就要像学生。。如果做什么不像什么,不但完成不了自己角色的任务,还会影响别人。人们常说的“教不严,师之过”,就是指教师辜负了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角色的期望。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课堂体育社会化恰好能为学生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2.课堂体育社会化的良好气氛与课堂角色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欲构建体育课堂良好的人际氛围,最需师生进行角色学习与角色扮演的恰恰是非正式角色,充分挖掘师生非正式角色的正向功能,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通过对非正式角色的正向功能调查,有4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对待学生热情、耐心与理解的“学长”;有咒%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代表课堂社会民主与公正的“裁判”;有2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激励、关怀与幽默的“权威”,这些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因为学生都想争当教师的“宠儿”,都希望教师对自己采取有别于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方式。总之,课堂体育社会化中学生期待的教师不是“工具角色”,而是“情感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学会和扮演好情感角色,才能使学生的“非正式角色”生动起来,也只有学生扮演了非正式角色,才能有理想的课堂氛围的生成。运用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角色互动,以及角色与氛围之间的交互促动,是课堂体育社会化的良好气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

3,在课堂休育社会化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角色经验

在课堂体育社会化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角色经验,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意识地让某个学生扮演超出他本人的能力与特性界限的角色,如在课题实验的比赛时让替补队员担当主力队员的工作,让体育技术和技能差的学生担任小队长在体育游戏中发挥玉要作用等,能够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觉性。能够刺激本人通过加倍努力去获得成功,这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而由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又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发展。相反,如果你一旦接受了这个角色,意味着必须承接其他成员的期望,假如扮演失败,等于辜负了众人的期望,不仅不能满足其本人的成功愿望而丧失信’心,同时还要接受来自众人的非议。本人在课题实验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学生,扮演失败后让他们灰心丧气,没有了信心,有的还冲出了课堂,挥泪跑回寝室。通过实验发现前者扮演的角色会促使他在群体内的地位上升,后者则会导致其地位的下降。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角色加工时,必须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帮助措施,以利保证其成功。

4.课堂体育社会化的角色培养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课堂体育角色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这有利于教育学生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课堂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行为,它所包含的无数大小事件,很多是属于社会事件。这些社会事件中所扮演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角色是互动的,也就是说,教师扮演好情感角色,才能使学生的非正式角色生动起来,也只有学生扮演了非正式角色,才能有理想的课堂氛围的生成。也只有师生共同完成了各自的角色的目标和任务,才能为其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地基础。

2建议

①应在体制文化与精英文化、年轻人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寻找角色结构的平衡,或权威公正、或慈祥殷切、或机智幽默;

篇(6)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身体练习方法、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点或疑问,我们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清除,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不和谐因素,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但是,学生所产生的这种“疑”又往往是朦胧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这就显得我们教师“疑学生所疑”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篮球的移动技术时,学生在做急停、往返、变向等动作时,往往会出现重心不稳,“前冲”的现象,这是学生学习的困难之所在,也正是他们的疑惑之所在。我们在这里就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篮球场上的跑动姿势与短跑中的姿势有何区别?”再让学生分组进行两种跑,体验其中的区别,再进行讨论、小结,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明白:短跑是一种没有身体接触的直线运动,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程,其技术上要求以髋为轴,重心前移,即用髋跑(伸髋),而篮球场上的跑动,目的是利用变向、加速、减速等动作快速避开防守队员,避免身体接触,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因而在技术要求以腰为轴,重心不能过分前移,以适应场上的变化。通过这样的质疑、分析,从而提示了两种跑动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篮球移动技术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做学生之所做,教学生之所需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能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育教师只有处于学生的角色,充分体察学生所需,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之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对策,教学生之所需,教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培养其体育意识,只有做学生之所做,教学生之所需,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化难为易,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进行学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某些重要的身体练习方法、技能、技巧进行专题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创编一些适合自身条件的身体练习方式、方法,或进行错误动作的剖析,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相关的问题,构建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知识、技能体系,从而获得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些必要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只要学生去做了,他们都会有所收获,做完以后还可提供机会来展示他们所收获的成果,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竞争意识。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以上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机械地模仿变为灵活创新,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亲历对体育技能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而良好的情感体验,磨砺其意志,从而使他们逐渐具备在遇到陌生的条件时,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身体练习,提高其增进自身的健康能力。再者,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交流,共享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与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3 究学生之所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是靠老师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自己必须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将来要教学的内容,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探究性课题,我们才可能为学生提出具有研究性的课题,并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教学体系,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有效的获取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统摄、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以体操技巧中“滚翻”的教学为例:教者可将自己当作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去练习、体验,通过探究、论证,最终总结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使学生经历发现、体验到成功。这样的教学设计,即不让学生感到突然,又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索,从而发现相关的体育运动技巧,在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思维能力。素质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发展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出一种“再创造”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自己在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重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其核心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篇(7)

一、教师要调整好心态,学会放手

造成一言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缺乏安全感,认为多讲一些,学生会的知识就更多一些,教师将安全感强加到学生身上,效果未必有预期好,教师在这种心态下会更焦虑更缺乏安全感,易恶性循环。俗话说:手中的水是抓不住的。我们要相信、鼓励学生,松松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他们,由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鲜活的,也是真正的课堂。

二、通过正面、积极情绪的引导,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几个活动平台。通过正面、积极情绪的引导,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营造出正面、积极的学习氛围。

1.讲经验,师徒结对,互帮互助

记得2010年那届,在讲完化学式与化合价时,有部分学生还不会写,课后就围着我问,当时有一个学生不仅代我回答,还把他写好化学式的经验分享给在场的同学们,不到3分钟,在场学生的化学式书写问题得到了解决。当时我既惊讶又激动,学生找到写好化学式的方法,我找到了写好化学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腼腆的学生,我用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这个师徒关系是动态的,人人可以是师傅。大家在这种积极、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讲精题,呈现逻辑思维,多点思考空间,少点理论堆积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12届叫黄××的同学,他平时化学学习常常是一头雾水,知识点一团乱,但有一天,他跑来跟我说:“老师让我讲一道推断题,它能帮助同学们整理一些知识点和呈现一定的逻辑思维。”当时我都惊呆了,我只说了一句:“好,相信你!”讲题当场给我和全班同学展现了一个不同的黄××。这件事让我深受启发,讲精题,呈现逻辑思维这个方法目前在全班推广,在课前10分钟进行,侧重观察学生的思考模式并能及时反馈给予纠正。我觉得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展现分析和处理信息等能力的思考平台,比如中考总复习模块的物质推断、综合计算、图像图表分析、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主动去积累和整理知识,我们再帮助学生将其系统化和网络化,学生再将其融合,学习效果更显著。

3.讲授新课,翻转角色,教与学的再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情况,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互相体验、经历,可以收获和感知不一样的情感。我常选部分课题由学生(个人、团队)收集材料、授课,师生一起从不同侧面来解读课题或知识点,让课堂的单边活动变成师生、生生的共同活动(有时一致和谐,也有时出现激烈的碰撞),最后生生、师生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既基于教材,超脱教材,同时又有质的提升。目前我只做到了雏形,还在不断地摸索,也希望能有一个质的提升。(我选的课题:第七单元、第八单元课题1、课题3第2课时金属资源的保护和第十二单元等)

篇(8)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地理2,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学习内容要求。这无论从知识内容来讲,还是从世界观的树立,都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课程的实施必然是开放性的。

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也体现了这种课程的开放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问题。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地理必修3中,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各教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论证的材料都具有各自的角度。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异彩纷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首先,这堂课的导入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对无法了解的东西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结论,努力地去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努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再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材料的分析中产生的。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与别人交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屏幕展示:“《京都议定书》”资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了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师:《京都议定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各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所争议问题的背后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主要议题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既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不希望自己的排放被限制过多。

生:争议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变暖问题。

生:还有如何公平地解决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这些问题略加调整,打在屏幕上)

问题: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升高?

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师:我提议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抢答。选一位主持人主持和一位评分员记分。第三个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解决,好不好?

(这个提议获得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赞成)

活动开始

主持人:现在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开始自由抢答。

第二组的刘涛同学抢先发言:我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加热大气,增加了温室效应。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二组记5分,

第一组王芳说:“温室气体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也记5分

第一组李春抢答:“科学家根据对冰岩蕊样的记录,在近一万年的高温期之前,分别在13万年、24万年、33万年附近,还有三个高温期,如果说近一万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原因,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那么十多万年甚至二十多万年前的高温有归咎于谁呢?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再记5分)

(第一组已得10分,第二组也不甘示弱)

第二组的张冬说:“全球环境污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变暖,据统计,如果汽车数量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的汽车总数将超过16亿辆,现在,机动车辆每年排放9亿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5%,更多的车辆将意味着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同样到2025年世界2 /3 人口将在城市居住,因此,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会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二组也得了5分,第三组的同学很着急)

这时第三组的扬洋勇敢地站起来说:“全球变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川融化,近百年来,由于海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量为2—6 ,专家指出,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三组记5分(这时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

刘晓说:“全球变暖会使干旱蔓延,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会更恶劣,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使农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的行为发生异常。”

(刘晓又为第一组赢得5分)

王放说:“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还会加重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还会使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组也追到了15分了,后面举手的同学更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主持人:我们再给第三组一次机会

焦阳说:“全球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北极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在冻土层内数千年死亡的植物也开始腐烂,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主持人:第三组记10分,三组的记分不分上下,

(这时我看到一位平时少言寡语,但绝对善于思考的优秀女孩,慢慢站起来)只听她慢条斯理说:“圣诞节 快到了,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在午夜里乘着

由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天而降,但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全球变暖,驯鹿已经频临食不裹服的境地,可能没有力气拉着圣诞老人周游全球了。”

主持人:第三组加5分,总分也是15分。

我请求插问:全球变暖带来难道都是负面影响吗?

不是,高明抢着发言:“全球变暖对农业产生影响很大,使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使农业区的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二氧化碳增加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主持人;第一阶段抢答竞赛结束。第二组总分20分,暂时领先。其他组不要灰心,后面还有机会。下面进入角色辩论阶段,请各组组织辩手,10分钟后就位。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全班同学形成了三派,三派分别扮演了美国政府、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中立方)、发展中国家。三派立即开始讨论,交流,推选代表…)

主持人:辩论开始。首先请“美国政府”的代表阐明观点。

王芳:“我承认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已占多数,免除承担一定的共同义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代表美国政府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认为不必牺牲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减少排放,我们有能力用森林面积,向其他国家输出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法,来抵消本国必须减少的排放量。

这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刘涛同学不服气地站起来说:“当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大,而且一直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他们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有点太霸道和自私自利了,他们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议定书规定之外以及其它为理由而拒绝在议定书上签字。

(看到双方争论的那么激烈,代表组委会的同学有点座不住了,向支持人请求发言)

平时口齿伶俐的扬洋同学说:“今天,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都面临着艰苦奋斗,发展中国家尽管对温室效益责任最小,却受害最大,所有国家都会受害,因为气候的变化是不分国界的,我们不能只等待而不采取行动,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必须带头,因为他们有经济和技术上最好的条件来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作好他们应做的工作,要想阻止破坏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应加入京都条约。

(我也代表组委会请求发言)

我总结说:“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说的都有道理!看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利弊参半,但是通过各派的发言,总的说来还是弊大于利。

(这是我看了一眼记分员亮出的记分牌,见第三组明显落后。再看第三组的同学,见他们十分不服气,于是请求主持人,能否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就“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请为还大气以洁净想办法。

主持人:开始抢答(话音刚落,第三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抢先)。

王玲说:“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

第一组代表:“给汽车换太阳能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燃料的动力源。”

第二组:“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烟囱的排气口处。”

(这时第二组的组委会代表也忘了自己的身份,加入了抢答的行列)

第三组:“把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埋在地下肥田。”

(第三组的记分追上来了,三个组不相上下,整个课堂又进入了一个小。

主持人:注意规则,注意规则!

(见主持人已经无法维持,我只好强行发言)

我总结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全球气候变暖已在危及人类本身,如果人类不争取有力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人类将共同遭受到更大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

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一片蓝天吧!

篇(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地理2,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学习内容要求。这无论从知识内容来讲,还是从世界观的树立,都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课程的实施必然是开放性的。

    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也体现了这种课程的开放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问题。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地理必修3中,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各教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论证的材料都具有各自的角度。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异彩纷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首先,这堂课的导入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对无法了解的东西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结论,努力地去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努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再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材料的分析中产生的。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与别人交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屏幕展示:“《京都议定书》”资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了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师:《京都议定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各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所争议问题的背后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主要议题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既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不希望自己的排放被限制过多。

    生:争议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变暖问题。

    生:还有如何公平地解决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这些问题略加调整,打在屏幕上)

    问题: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升高?

    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师:我提议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抢答。选一位主持人主持和一位评分员记分。第三个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解决,好不好?

    (这个提议获得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赞成)

    活动开始

    主持人:现在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开始自由抢答。

    第二组的刘涛同学抢先发言:我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加热大气,增加了温室效应。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二组记5分,

    第一组王芳说:“温室气体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也记5分

    第一组李春抢答:“科学家根据对冰岩蕊样的记录,在近一万年的高温期之前,分别在13万年、24万年、33万年附近,还有三个高温期,如果说近一万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原因,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那么十多万年甚至二十多万年前的高温有归咎于谁呢?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再记5分)

    (第一组已得10分,第二组也不甘示弱)

    第二组的张冬说:“全球环境污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变暖,据统计,如果汽车数量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的汽车总数将超过16亿辆,现在,机动车辆每年排放9亿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5%,更多的车辆将意味着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同样到2025年世界2 /3 人口将在城市居住,因此,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会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二组也得了5分,第三组的同学很着急)

    这时第三组的扬洋勇敢地站起来说:“全球变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川融化,近百年来,由于海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量为2—6   ,专家指出,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三组记5分(这时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

    刘晓说:“全球变暖会使干旱蔓延,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会更恶劣,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使农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的行为发生异常。”

    (刘晓又为第一组赢得5分)

    王放说:“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还会加重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还会使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组也追到了15分了,后面举手的同学更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主持人:我们再给第三组一次机会

    焦阳说:“全球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北极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在冻土层内数千年死亡的植物也开始腐烂,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主持人:第三组记10分,三组的记分不分上下,

    (这时我看到一位平时少言寡语,但绝对善于思考的优秀女孩,慢慢站起来)只听她慢条斯理说:“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在午夜里乘着

    由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天而降,但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全球变暖,驯鹿已经频临食不裹服的境地,可能没有力气拉着圣诞老人周游全球了。”

    主持人:第三组加5分,总分也是15分。

    我请求插问:全球变暖带来难道都是负面影响吗?

    不是,高明抢着发言:“全球变暖对农业产生影响很大,使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使农业区的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二氧化碳增加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主持人;第一阶段抢答竞赛结束。第二组总分20分,暂时领先。其他组不要灰心,后面还有机会。下面进入角色辩论阶段,请各组组织辩手,10分钟后就位。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全班同学形成了三派,三派分别扮演了美国政府、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中立方)、发展中国家。三派立即开始讨论,交流,推选代表…)

    主持人:辩论开始。首先请“美国政府”的代表阐明观点。

    王芳:“我承认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已占多数,免除承担一定的共同义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代表美国政府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认为不必牺牲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减少排放,我们有能力用森林面积,向其他国家输出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法,来抵消本国必须减少的排放量。

篇(10)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扩展与深化,即已经进入较为正式且系统的英语语言学习阶段。若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有效衔接,将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困难重重。新课改践行以来,要求教师充分的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间良好互动,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一、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的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只重视英语考试内容,如:听力、阅读理解、语法、作文等,忽略了考点涉及不到的地方,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切实的应用在学习与生活中,注重听说写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重视升学成绩,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英语课堂中使用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满足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教学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愉悦轻松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充分的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为有效英语课堂奠定基础。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互动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动性,其是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互动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师生间的互动,传统教学模式是单向性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互动教学是双向性的,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尊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课堂氛围,要求学生与教师一同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师生间在课堂中是平等地位,在互相尊重、互相交流过程中扩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另一方面即互动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反馈与运用。学习英语语言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二,创新性。在互动教学模式践行中,提倡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思考、探究,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寻找正确答案,通过对学生探究式问题的提问,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互动教学模式:

第一,在英语课堂的初始阶段,通过设置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教师通过课堂中导入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doing”短语学习中,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doing的短语”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会增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这样还能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的知识结构,对学生采取正面性的鼓励评价“Great!Wonderful! So clever!”之后进入课堂正式教学阶段,总结归纳“doing”类短语:by doing sth、be busy doing sth等。

第二,课堂中角色的转换。实现角色的转变也能帮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而现代化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更加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若想使学生真正处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则要实现课堂角色转换。例如:针对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节前让学生事先预习,并且让学生备课。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模仿教讲课,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同时还能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

在角色转换中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与以往教学课堂的不同,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学生讲课完毕后,还可以让其余同学进行补充说明,并且对讲课学生与提出意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学生自学知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亲身经历体会向其他人交流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聆听者与评论者,真正的践行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间互动,教师与教师间互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而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科学合理的践行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往往具备较为丰富的英语知识,而口语表达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口语实践课程并未顺利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的灌输式的教育,并没有让学生主动喜欢上口语,因此就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1.教师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比较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就比较注重机械、模具、数控等能力的培养,而英语教学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来进行教学,因此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上就明显不足,学校不重视,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也没有重视起来,口语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往往口语只是在课堂中完成的,也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口语训练过程中,这样就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对于口语训练没有兴趣,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没有系统的规划,教学方式也是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就不强,本身实践性很强的口语训练最终也变成了理论性的教学,这样就使得口语教学效率比较低。

二.高职英语的口语教师的重新角色定位

为了提升英语口语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喜欢上口语训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1.组织者角色

教师在进行新的角色定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组织角色。口语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还需要精心准备课前内容、与同学进行融洽交流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活动。教师要明白自己在整个课堂中就是组织引导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的大方向来进行指引,这样学生在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既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学生就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就能够较快地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以培养学生的口语实际交往能力为目标,从口语知识的学习转型口语能力的锻炼,教师要重视起来口语教学,不能够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来进行教学,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成为自己口语能力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展多样化的口语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彻底告别哑巴英语,使得英语学习能够回到交际上来。

2.激励着角色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于英语的学习存在着一种保留、胆怯的心态,总是害怕开口说英语,害怕出错,因此要锻炼高职学生的口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克服这样一种心理,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英语学习,仅仅是将英语当做一门语言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放开心来讲英语。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难免会存在着自信心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自己的激励着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不断鼓励,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进行英语学习。学生口语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表扬。教师要包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来说英语,逐渐从“要我说”的状态向“我要说”的状态进行转变。

3.引导者角色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大部分的时候是用来听英语,而不是说英语。或者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那里说英语,大部分的学生就是静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因此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将课堂内容安排下去,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总体方向来进行引导,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口语内容来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邓春霞.论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