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艺术审美的分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审美的分类

篇(1)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每个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就会存在审美差异,衡量美的标准是相对的,但人们却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审美原则,优秀的艺术设计都要遵循美的形式法则。只有熟练掌握美的形式法则,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在将来的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创作天赋,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能够被大众接受,其次才会考虑其使用功能。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不难看出,艺术设计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

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从事艺术设计的前提。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从事艺术设计首先要考虑审美的需求。美国著名学者马奇认为,美学就是艺术论,它不只是研究艺术中的部分问题,而是全面地研究艺术各方面的理论。我国著名的美术学家朱光潜认为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只有首先把艺术认识清楚,然后才能认识一般现实生活中审美的性质。这是因为:第一,从美学史角度看,认为历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都特别注重艺术美。第二,从实际和方法论角度看,认为艺术是美的高度集中的表现,从艺术入手研究美,更易于抓住美的本质。艺术设计的前提就是对美的认识和把握。从上面两位艺术家的观点来看,他们都一致认为,美和艺术是高度统一的,没有美的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如果没有很好的审美能力,不能对美与丑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设计出的作品也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审美与艺术设计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从事艺术设计的前提,衡量艺术设计作品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今高校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主要是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从事艺术设计,就要在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注意观察,发现美的事物,找出美的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对于一个好的设计师,生活中任何一个时刻,一个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他创意的迸发点.这就要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注意掌握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例如构图中常见的对立因素大小、多少、高低、繁简、虚实、方圆、粗细、前后、藏露、轻重、明暗、疏密、冷暖等等。这些对立的因素就要通过平时搜集,在构图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特别要注意对作品构图中的对立因素的分析。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这样才会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对于审美能力认识匮乏的人来说,想要提高审美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较容易,首先是多参观各种艺术设计作品展,打开欣赏艺术宝库的大门,了解东、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要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而且还要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从中发现美的表现手法,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次是走进大自然,激发审美情趣。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仅让我们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走进大自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观察校园里的花卉,观察房屋造型,观察来往车辆、人群等。再次是欣赏美术作品,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要学会美术分类,如:美术可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又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块,绘画又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等,在学会这些分类的基础上,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社会作用及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次要学会对作品的比较与评价,把欣赏引向深入,才能达到真正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审美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理性和感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集中地体现在艺术设计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易存国. 《中国审美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篇(2)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62-01

人类的审美意识同人类的产生一起产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把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艺术是审美心理的物态化产品,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记录和保存了人类审美心理的结晶。

1 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同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艺术理论有密切的关系[1]。美存在于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也存在于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设计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一定规律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段,使产品的功能、物质条件和艺术性通过结构、形体、色彩、装饰、质感等体现出来,从设计到产品制造出来的全过程,以其形象来体现它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技术美学是一门新兴的美学分支学科,在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美学学科。

2 美的分类

美既存在于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美可以用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加以区分。

社会美是人类主体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系统,包括生产美、生活美和人性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形式,主要包括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和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自然美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艺术美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或审美形式,是艺术审美客体系统,主要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想象艺术。形式美是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中的审美客体的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即一定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节奏等的组合安排等[2]。

3 技术美

社会美中的生产美又分为劳动美、技术美和产品美三个层次。技术美表现为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或工具的协调统一关系[2]。只有工具适应主体需要、操作活动自由协调,操作才体现出美,劳动者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发展,劳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人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观,产品的外观包括造型、配色、光泽、质感、外部的图形、色彩、文字等,它们都是构成产品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产品美由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结构等因素构成。产品是供人使用的,应该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功能的完善,使用的方便最能体现产品的美。产品美大都要求功能美和外观美的统一,实用和审美的统一。美的产品既要有完善的功能,又要有美观的造型,既要有符合人们需求的实用价值,又要有可供人观赏的审美价值。

4 工业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

工业设计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一定规律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段,使产品的功能、物质条件和艺术性通过结构、形体、色彩、装饰、质感等体现出来,以其形象来体现它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运用人机工程学、生产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手段,协调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业设计需要与设计美学相结合,工业设计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美学构成原理,尤其是形态要素和形态美的法则,通过与产品的材料、加工工艺的结合,创造出现代工业产品特有的时代美和技术美。

5 技术美在设计艺术品中的体现

5.1 技术美在设计艺术产品中体现在功能的合目的性。

技术美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以有用性为前提。技术美是人改变自然物质形式创造出来的,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中,产品失去了功能就不会有人购买。技术美在设计艺术产品中体现在功能的合目的性。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的条件是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技术美功能的合目的性通过产品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没有感性形象,合目的性的功能就没有物质载体,就没有技术美的存在。工业产品的感性形象是技术美得以实现的载体。

5.2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材料中。

材料是构成技术产品的物质基础,是技术产品的重要构件,是构成产品外观质地的决定性因素。重视材料自身的审美属性是技术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技术品的形象是材料的实体构成,没有材料,就谈不上技术美。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材料的应用必然会使现代产品突破传统的结构而采用新的结构,也使产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5.3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结构美中。

技术美要求以产品的物质功能为前提,要求结构要具有最佳的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同时又要简洁、轻巧、可靠和方便,从而表现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征。产品的审美价值由产品的内形式和外观形式,特别是外观形式所产生,产品的外观形式包括造型、色泽和光泽度等,它是产品的完成形态,也是构成技术美的直接条件。设计艺术产品所采用的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审美价值,这些因素只有和产品的结构功能融合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5.4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中。

技术美又被称为功能美,它的审美实质在于对产品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技术美并不直接等同于产品的效用功能,但产品的美与其功能的合目的性有着本质的联系。功能的合目的性符合并表现了人的活动的经济原则,即以最小的体力、脑力和时间消耗取得最大的使用效果。这种功能的合目的性最终通过技术产品的使用充分表现出来。

5.5 技术美体现在设计艺术产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之中。

设计艺术产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这就引发出一个产品与环境和谐与否的问题。设计艺术产品与环境的联系包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以及与其他设计艺术产品之间的联系等,这些联系使得产品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品与产品之间在功能、形体、色彩上的和谐与否可以给人造成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也构成了技术美的一部分。产品与环境的和谐最终反映了产品与人的社会生活的和谐,不仅影响产品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生活。

6 结语

技术美就产品本身来说,依附于功能又超越功能,是功能与美的统一。就产品与人的审美关系来说,它存在于人对设计艺术产品和由产品构成的环境的功能与形式中。技术美通过设计艺术产品的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功能性、功能的合目的性、产品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9.

篇(3)

政治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美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去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利用政治教材进行美育渗透。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丰富材料,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师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应用正确的审美观,欣赏美、创造美。

1、 展示政治教材的内容美。

政治教材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政治教材中的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渗透美育的好素材。

鼓励学生去追求政治教材中的内容艺术美,就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提示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优秀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从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共鸣,进而去追求美的心灵,创造美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精美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展示政治教材的语言艺术美

人们在欣赏语言艺术时,凭借语言的描述作用于听觉和视觉,启发想象,唤起联想,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艺术美。而通过美读,能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政治教师只要对教材的语言艺术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就能使包含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

3、 展示政治教材中的社会美。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称之为社会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既是审美主体,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又是审美客体,是被美化和被欣赏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人的生活,哪里就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美。

二、 贴近生活进行美育渗透。

在生活中,美带给人们身心的陶醉、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启迪。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

1、 摄取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摄取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把课本中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巧妙地解决政治问题,还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我在讲到《保护环境》的内容时,将学生们带到校园内的垃圾场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垃圾的分类。刚一开始,有些学生捂住鼻子不愿动手,可是当他们看到老师身先士卒不怕脏,也就动起手来。这次劳动改变了他们随手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也使他们学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

2、感受生活理念。

让学生留意周围的事物,就能体验到生活中的美。例如:我在组织学生秋游时,带领学生到农间地头参观农民秋收,请农民伯伯介绍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到粮食加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的教育,使导行在无形中完成。

3、品味生活,滋养美好品德。

在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校园中的自然美、教室里的装饰美、教学中的创造美,都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在的学校大门口写上了“爱你的妈妈”来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当别人提出异议时,他反驳道:“一个人如果连他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什么?”培养学生的爱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爱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爱小动物,爱父母、老师、同学到爱自己的学习生活,最后到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

三、利用教师人格进行美育渗透。

教师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导,因为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为祖国培养出心灵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使命。

1、教师的教态美。

准确地运用手势、姿态、表情等教学辅助方式,能生动形象地外化教材内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政治教师应认真磨炼教学仪态,塑造优美动人的讲台形象,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2、 教师的语言美。

课堂教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的美。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有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语言是否具有美感,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融入教学情境中。

教师语言的魅力体现在老师组织教学的各环节中,包括课堂讲授的艺术美、课堂提问的艺术美、课堂举例的艺术美。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忽而情意绵绵,忽而流畅明快,忽而婉约回荡,造成相互交错、变化有致的节奏美,就能紧扣学生心弦,不仅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能给学生美的感染和熏陶。

3、 利用教师的仪表美。

仪表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仪表美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师的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其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服饰仪表美,是一种高雅的美、庄重的美、内秀的美。教师为人师表,其行为举止,仪表风度必然会给学生树立美的楷模。

4、 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直观形象,形式多样,布局合理,造型优美,就会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此外,精美的板书以及恰到好处的图示设计,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使学生的视觉获得美的享受,激起美的愉悦心理。

篇(4)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有了一定兴趣后,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课堂上有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可是只要是有兴趣的事境,总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生画漫画一课时,教师可先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以漫画形式描绘出来,然后让学生试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讲的故事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万端、神奇迷离的色彩,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海洋、云朵千变万化的景象,还有各种鸟类的色彩,各种昆虫甲壳和翅膀的色彩。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就能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并感受色彩给人们的心理联想。在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中,我把几何形体同自然物体联系比较,使理念具体化。学生会感受到很多美的东西,各种植物的花、果、叶及其纤维木质的肌里,各种玉石及古典建筑,各种手工艺品。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可以丰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逐步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有的艺术语汇和规律,视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影响听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欣赏美术作品,必须首先学会欣赏的方法。

1.要让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分类。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必须先对美术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如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等。在这样的分类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

2.要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的欣赏引向深入。平时学生在美术欣赏作品时,只会用简单而少的词语评价一幅美术作品。但要问及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时,学生往往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可以先帮助学生运用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只要你善于发现美,美就无处不在,至于用哪种形式欣赏美,取决于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四、创造美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美

美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必要条件。学校应搞好校园文化,开展好课外美术活动,在教室增设“美术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审美实践环境。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提高美术学习兴趣都有积极作用。比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美术角,将学生画得好的美术作品定期在美术角展出,并让学生参与评比。这样既美化了教室,又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38-01

一、服装表演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服装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所体现出的艺术美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服装表演中的艺术美不是对各种艺术样式的要素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凑,而是把这些要素有机的统一为一个艺术整体,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各个艺术成分必须服从、统一于服装表演自身的美学原则,对艺术形象进行典型塑造,并统一于整个表演中,更好地显现服装表演艺术的和谐美。服装表演具有当众表演的直观性。通过服装表演自身的艺术美来实现美的创造,实现服装设计作品的美向欣赏的现实境界的转化,实现服装美的价值,创造服饰美与生活美的和谐。服装表演的直观表达,引导观看者的欣赏活动融入具有意境的表演氛围中,使观者的审美趣味有了新的提高。

二、服装表演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一种自身独立的美的形态,对人类审美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1)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通过形式美,人将“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2)服装表演要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感观的需求,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场精心策划的服装表演是需要靠它的形式来表达其中的内涵,给观众视觉的冲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服装表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备形式美的特征。

首先,服装表演具有节奏韵律美。如模特在表演过程中根据服装的特点,跟随服装所配的音乐有节奏的进行,使人产生节奏感,观看者的心能随服装而动,更集中精神在来体味服装的内涵。其次,服装表演是人体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统一。通过模特的静止的造型,把人体美和服装的款式、色彩以及工艺相融合来体现服装的内在意味,可以美化人体,人体又可以塑造服装的个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服装表演中的动态美给服装的特征的展现带来更广阔的空间,服装设计内涵的展现需要服装表演的动态展示来诠释其内在的意义。

三、服装表演中的审美

服装表演直接地呈现给观众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在表演过程中实现人与审美的关系。服装表演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以外化的动作来展现内心体验及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的理解。服装表演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形体、色彩、线条、造型、音乐等形式因素引起观者的视觉反应、心理的变化,满足审美主体的感观需求及心理上的愉悦。服装表演有突出的审美特质,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情趣的追求。服装表演能延续人的审美过程,并深化人的美感意蕴。服装表演中模特的表演方式,把主体引入到一个美的境界,使欣赏者首先在视觉上接受了这场表演,心理上产生愉悦。随着服装的主题一步步展现给观众时,观者的心灵与服装表演相融合,并通过模特对服装的诠释来体验时尚服装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服装中的意味,把情感融入到服装表演中,满足了欣赏者对服装美的理想的追求,服装表演把欣赏者引入到服装的内在意蕴的境界,使欣赏者和服装的美产生共鸣。因而,服装表演艺术价值的实现需要观者的接受。只有表演者与观者的思想相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融自我于演出之中,这样观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意境之中,并获得了对表演艺术的深层次的意义的领悟和把握,产生心灵上的精神享受。在服装表演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和谐配合,使服装的主题得到完满的完成,欣赏者从服装表演的节奏及服装的个性中获得审美的最高境界,并在服装表演结束后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味着服装的设计个性的魅力以及所引领时尚潮流。服装表演达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欣赏者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二者的价值得到了实现。服装表演要把服装作为“有生命”的形象来展示,需要模特创造性地展示服装的个性色彩和情感色彩,进行个性的创意表演,同时也是服装表演中的审美创造。服装表演通过其形式的审美创造,并使观者达到了心理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实现了表演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表演营造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世界,并对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产生了定向。

综上所述,服装表演艺术能创造美的世界,也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服装表演中的审美活动是不断塑造完美生活的过程,是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服装表演艺术是活的艺术,通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将其内涵不断地丰富、拓展,以更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共同实现人生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8-01

艺术审美在钢琴弹奏中是体现钢琴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之笔。在钢琴教育中,笔者发现在结合钢琴“技术”与“艺术”的教育审美要求上,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地把握技艺结合,只一味注重“技术”的弹奏而忽略了艺术审美在钢琴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了音乐表现上的不科学处理,使得赋有诗情画意的莫扎特式音阶苍白无力,潇洒飘逸的肖邦式音阶粗糙生硬……因此,探析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音乐处理,是将钢琴教育从技术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实现过程。

一、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有300年历史的西洋乐器,以其音域宽广,声音丰富而著称,自19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而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音乐作品的弹奏中。在近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钢琴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不仅帮助人们完善了在艺术上的明确追求,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在艺术感知的手段上变得更为感性和灵敏。这种“感性和灵敏”是以钢琴的声音为基础的,这种声音所缔造出来的能量蕴藏着人们对音乐语言更为细腻、深刻的理解和分析,饱含了人们对艺术、文学、历史、极其哲学等多文化领域的向往,从而使得钢琴弹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作为一门需要用心灵和情感共同感知的美学,其本质就是一种美。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在钢琴教育中,精湛的弹奏技巧和独到的艺术审美两者缺一不可,精湛的弹奏技巧能让钢琴声音逼真动听,独到的艺术审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在音乐作品里,一切音乐表现都是为了达到美的要求,美既是感知的基础,又是艺术的境界,艺术审美一方面包含着对客观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对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夙愿。在钢琴弹奏中,弹奏技巧是客观因素,能给人直接的听觉享受,艺术审美则是带有主观情感的主要感知,能使音乐作品充满灵魂,给观众带来心灵冲击,是实现音乐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二、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钢琴的艺术审美不是一项技艺,而是渗透在钢琴弹奏里的一种精神内涵。在钢琴教育中,让学生在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去提炼美、进修美是培养钢琴演奏中艺术审美的良好方法之一。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感性样式是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但在追求良好的感性样式上,教师要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需求出发,去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科学的审美分辨,通过联系作品内涵去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向去理解钢琴、弹奏钢琴,从而培养良好的感性样式。1.通过听辨能力去实现情感体验。在钢琴教育里,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性样式之前,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良好的听辨能力能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而使演奏者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情绪,获得更为统一而强烈的情感体验。2.通过内心听觉去实现音乐的艺术性。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结合微妙的情感体验,能给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带来细腻、具体的艺术内涵,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具有音乐性的乐谱,帮助学生实现钢琴演奏的艺术审美要求。

(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

在钢琴弹奏中,技巧相当于绘画过程中的调色板,对钢琴演奏起着自由调度和灵感发挥的重要意义。因此,从手指技巧到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的演奏技巧都随着钢琴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变化多端,在钢琴教育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视钢琴的艺术审美而自由发挥,它直接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生动。

(三)赋予作品意义的文献修养

文献修养在钢琴教育中不仅是表现钢琴艺术审美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钢琴作品意义的必要过程。比如在钢琴曲《牧童短笛》中,首尾对应的两段轻声与中间部分活泼的舞曲相比较,犹如空谷回音,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目之时,可借助水墨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寻求淡泊的手指弹奏感,从而找到中国古典乐曲中的朴素质感,获得作品情境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赋予作品真正的艺术审美和内涵修养。

在钢琴教育里,艺术审美是体现钢琴教育的本质目的,在追求钢琴的艺术审美中,能激发说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最终在美的琴声里修养美的胸怀,成就美的人生,促进美的文明,美的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俊松编译.当代钢琴艺术的一些问题[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篇(8)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5-01

人们在欣赏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时,都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的。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既体现在一切艺术作品欣赏中,这些艺术作品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及其他艺术。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认识,都叫审美。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经验是独特的。经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由实践得来的认识或技能。这种经验有很多种,有古人经过实践留下来的理论经验和自己在实践中摸所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确的指示。其实审美与经验其实是一个哲学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审美经验”这两个词相连是18世纪后产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产生前,人们通用的是美的知觉、美的经验、美感。在西方艺术哲学中审美经验第 一次最早被谁使用至今还是疑问,有人认为是杜威,有人认为是鲍桑葵。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词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从传统的考察中发现艺术哲学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发起审美经验的对象,即艺术作品的思考为主要标志的。

所以说艺术品是审美经验的主要对象。古人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区别,把美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由于保姆嘉通把审美一词特意指感性知觉,使整个美学研究由客观转向了主观。审美其实是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杰勒德认为,美的对象是分为不同种类的,并认为美感、新奇感、和谐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这七种感觉属于人的内部感觉。

艺术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因为它为鉴赏而存在,难怪一些美学家认为应该把鉴赏者和艺术作品接近和交流当做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经验一方面导致艺术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产生出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和鉴赏公众人物和批评家。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它的经验是对人类创造潜能所作出的一种反应,鉴赏行为不仅受到艺术作品中已经理解的东西的激发,而且还调动了鉴赏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当作者思考作品时,把经验过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成为主体在客体上的一种逗留。艺术的鉴赏和自然的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然只有我们对它发生兴趣时,它才是审美对象。而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审美经验上明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西方现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态度的作用;另一种是客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对象的作用。在客观论者看来,审美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

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不同看法中包括着各种构成因素,往往是这些构成因素使他们的想法各异不同。审美构成因素包括分离性因素、整体性因素、表现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这五种因素构成。分离性,其实就是审美非功利性,即观赏者与对象的关系不是一种利用关系,审美经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摆脱利害关系的感觉所有人认为分离性是自由选择的气氛,它充满了松弛和和谐。整体性是一种从分散或分裂的感觉回归到整体的感觉,它常通过综合和排斥来实现。这种整体性具有高度的结合力,它是一种重新组织过额丰富而紧凑的经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不同于日常知觉,日常知觉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们只是从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这个世界,而当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我们总是力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对象呈现出来,整体性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鉴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时,自我中心的分离感会暂时消失,这也是一种整体性。

篇(9)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0-01

一、器与道

“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形而上,在精神、形式层面上展现;“器”是具体事物的表现,形而下,在物质、具体内容中呈现。[1]传统道器之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是有予有取的和谐共处的关系。[2]然而庄子特别强调任性自然的艺术创造。他认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要被常规思维束缚。精神解放才是思想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自由释放。庄子“道”的基本精神是寻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当中,形式重于内容。形式是艺术的外在形象,它变幻莫测的形象不断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和联想。

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做为设计创造的实践、文化艺术成果的展现,与其所在的地区、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民族特征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当代的公共艺术在国内文化艺术中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前的公共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塑和壁画上,譬如佛像雕塑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创作范围相当局限,且不完全具备“公共性”及“开放性”。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公共艺术开始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转型。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艺术家们试图把雕塑、壁画、建筑、街道、园林等结合艺术设计把它们综合起来创造成艺术品放置在一个空间环境里供人观赏,而这个空间环境要具有“市民的社会性”、“公共性”、“开放性”等。

三、审美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

要探讨审美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关系,首先要简单了解 “审美”一词。“审美”是美学中要探索的对象,它是形而上的一种概念,以一种看不见的实体存在的。在18世纪前,关于“美”的概念与艺术没有关系,它仅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赞美、对外观特征的评价及对崇高道德的赞誉。“审美”一词最初来源是勃姆加登根据希腊语“aesthenesai”(感觉与领域之意)创造的[3]。勃姆加登认为:审美感觉对于若干事物组成成一个整体的感觉评价是“中间性”的认识方式,而这种认识低于理性的判断,高于感性判断,所以对于“美”的感觉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带有个人感彩的判断。在艺术领域,因“为艺术而而艺术”运动产生了“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的观点,这种观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各种创作,包括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那么对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审美,应该如何做?

2.1 审美的准备阶段

审美态度。这个阶段的审美态度集中在审美本身,感受形式。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当今人们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高度概括和集中的表现。作为创作者,小到普通的设计师,大到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都是受众于广大的普通群体,让他们去感受其设计散发出的魅力,而非自我欣赏和体验之用[4]。

2.2 审美的实现阶段

审美感受及审美判断。这个阶段不仅从审美者自身出发,同时要对审美对象产生感知。

其一,能意识审美者自我到所处的状态。与其他艺术设计略有不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是建立于国内的公共使用及活动空间中,供人们时刻感知和体验开放式的艺术形式。[5]公共艺术是为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服务的,而不是简单的有局限性的服务某些特殊群体,故此在公共艺术的审美考量上,也毋庸置疑要符合广大普通群众的审美感。

其二,对审美对象内容上的认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对于它的审美感受与认知不再纯粹的单一化的通过视觉的简单传达和触觉的表面感知,而是通过人类自身各种感官及身临其境共同形成的审美体验。

其三,从审美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感知审美对象的内容,并从理解上认识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质。人们通过视觉感官感受公共艺术所呈现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意,如颜色和造型;通过触觉感官感受公共艺术所呈现的材质与肌理质感,如石头与纹路;通过听觉感官感受公共艺术所呈现的流动的液体与摇曳,如水与风:通过嗅觉感官感受公共艺术所呈现的独特气味,如花香等等。

公共艺术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却可透过人们自身审美的修养、对美的认知及自身的情感感受来认知它的美,所以它的美又是可变的。

2.3 审美的成果阶段

审美观念。这个阶段审美的感知潜移默化的融入主观意识中并产生审美观念,播种审美兴趣,孕育审美理想,从而达到成果阶段。[6]有了一定审美横向拓宽,在公共艺术的欣赏中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情感上得到愉悦的提升。

2.4 审美能力的形态展现

审美高度,即审美的纵向提升。分为三个点:以视听为主,培养锻炼陶冶情操;以情感为主,情感的成长纵向提升;以积极情绪为主,愉悦的情感走向心灵。这个阶段,无意识的本能满足,对人类的审美意向的某种培育,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相吻合,从而达到审美能力的正面提升。

四、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

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与所处的环境成正比的增长,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审美对于人们来说,已不再满足简单的一成不变的静态体现,而是追求多样化的审美体现与动态需求。人们更多的希望看到运动的、具有变化和生命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人们希望能够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公共艺术的感知和体验中去。由于审美的方式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因此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可以使得其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思想。与此同时其他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如能点缀性的融入公共艺术,也会使之随着公共艺术的兴起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小凡,王日根《本体与存在--浅析朱熹的哲学本体论》-《东南学术》[J]- 2002:28.

[2] 郑洁,代金平《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桂海论丛》- [J] 2008.5(24卷第3期):30~32.

[3] [英]H・B・雷德芬著 帅扬译,美育理论问题 道德行为培养[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6.

篇(10)

美,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即肥大的羊为“美”。说明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那么,一开始人类就认识到花草树木的曼妙美好、老虎的雄壮威武、萌宠的善良可爱了吗?从历史考古上来看,事情并不是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并不是那么和谐并存的,人与动物是狩猎和被狩猎的关系,经过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狩猎技巧和工具的提高,食物慢慢充足,人开始圈养比较温顺、对人伤害性不大的动物,对那些凶猛的虎豹豺狼,也就开始慢慢有了欣赏的心态;对植物来说,经过神农尝百草,人有了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和治疗百病的中草药,不再时时被饥饿和疾病困扰,人才有了对花草树木形态和香气的探讨。所以说,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经过与自然的不懈斗争,慢慢掌控自然的结果。就是说,从实践哲学上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美学”一词最初来源于日本,是对Bauingarten的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而对Aesthetics更准确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审美学”。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心理学、法国的文艺批评三者构成,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美学是认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层次[1]1-133。按照美学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关系来划分,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标准,美学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是美学流派及其研究;三是美学与政治;四是美学与社会生产;五是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按照美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科学美学(各实用美学)。哲学美学包括美学流派及其研究、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生产和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理论美学包括审美意识史或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和美学史。科学美学包含有: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像建筑美学、装饰美学(包括园林、环境、服饰、美容等)、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风习等)、教育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从内容的分类可以看出,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将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的大部分内容收纳进专业馆藏,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却将哲学美学等其他美学排除在专业馆藏之外,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技术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所以本人认为其他美学类图书也应该作为专业馆藏被重点关注。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44-01

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而其思想性寓于形象和情感之中,所以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的这一特征,与其他社会科学.和哲学截然不同,与自然科学更是判若云泥。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独有特征,因而艺术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和心灵,指向人生和生命,对应人的审美心理。对人的人格、气质、情操、思想,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内在的深刻影响。这种对人的灵魂与生命的深刻影响。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而产生的如下作用而达到的:一是审美作用,使欣赏者对艺术形象和整个艺术作品产生审美美感,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等等。二是认识作用,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历史时代、民族风采、地域风情、生活面貌、自然风貌等有所认识。三是教育作用,也就是使欣赏者从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情感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四是娱乐作用,使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产生审美和美感,从而身心得到愉悦和消遣,放松与休息在艺术的以上作用或功能中,审美作用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于是,谈到艺术,必须上升到美学,上升到审美。审美的方式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包括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也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更是对人的生命和人生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美。美的本质在于,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能动性的创造。从美的本质中可以明白,艺术是人类创造性的激情与智慧的结晶,正如郭沫若所说:“艺术乃发明的事业”。艺术作品是创造的产物。因此,学习、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不仅会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而且会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创造激情、创造智慧、创造性思维,焕发人的创造力,并通过这创造力使人生和生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