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村可持续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可持续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3;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38-03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农科村“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和珠海百藤湖农民度假村的开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粗具规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乡村旅游地和旅游区。2006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表明了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使用无效率、利用不合理、保护措施不当的现象广泛存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危机”。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法定节日的增多也使居民外出旅游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受假期长度、旅游距离、交通工具和花费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偏重于近距离旅游;也由于城市的工业化程度相对高于乡村,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工业化的环境中,自然对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城市周边的近郊和远郊的乡村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观光度假的首要之选。

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哪些特征?对此,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有不同的看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而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英国著名学者Lane在1994年对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作出了界定:发生在乡村地区,旅游活动内容带有明显的乡村特点,发展规模与乡村相符合,乡村旅游产业主要由当地控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对于乡村旅游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依托于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二是经营权掌握在农民手中,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旅游;三是将城市居民确定为目标市场,满足其休闲娱乐、回归大自然、享受淳朴民俗的愿望。通过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比较,多数人认为最后一种看法更符合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任何旅游都要以资源为支撑。既然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那么,乡村旅游资源即是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一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指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流水、花草树木、田园风光等,这是乡村旅游发展最为依赖的资源;历史和文化古迹,习惯称为人文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及各种考古发现等,这些在乡村较为零散,且由于涉及文物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乡村无力承担;社会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依托于乡村地域、被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功能并因此而产生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考虑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中。

资源的使用具有消耗性,为保持旅游业对于乡村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作用,就必须在资源的使用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追求资源利用与开发在同代人之间乃至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

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对于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机会的需要。同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地资源的影响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

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部分乡村谋求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即以某一成功模式为蓝本,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性建设,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规划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建设,加剧了农村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四是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被削弱。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内在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同等利益。公平性与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是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的延续创造了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处于人与自然双方既被改造又相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失不仅使旅游资源本身受到了严重威胁,也会使辅助资源受到破坏,影响旅游质量,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植被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这就使得乡村旅游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旅游业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也是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旅游景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等。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业本身及其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吸引外来投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文社会旅游对地区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好各旅游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和历史古迹,让乡村真正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一。

因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旅游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产业本身的成熟和完善,而且也是对乡村地区科学全面发展负责的重要表现。

三、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盲目、片面地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寻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真正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注重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不良影响,而反过来,生态环境与社会事业又会影响经济效益的实现。二是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天人合一”,既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能取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三是加强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有别于城市旅游,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的辅助,这些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建设。也就是说保持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全面发展,才是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道。四是加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们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可靠保证。

2.建立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与本地相适应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避免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我国乡村的实际特点,我国应着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合作型乡村旅游、扶贫型乡村旅游。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合作,借助各方力量缓解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扶贫型乡村旅游模式是基于乡村开发式扶贫而提出的,是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资助,可以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合理地引导,解决众多旅游区资金缺乏的难题,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当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还可以建立其他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要将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能盲目地以成功范例和游客的喜好作为资源开发的标准。

3.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金保障,而且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目标,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点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三是当地居民要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利用,避免掠夺式开发现象的出现。四是人才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资源效益评价、资源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旅游地服务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总而言之,只有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

[2]皮埃尔・斯皮尔特.法国的绿色旅游:罗泽尔省范例[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4]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何景明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邓爱民.对我国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

[9]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篇(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具有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首先,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的特殊性。乡村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有着风格各异的乡土人情,民间习俗。这些是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人员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民俗民风,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参与的同时,购的满意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然后,环境的神秘性。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旅游有着莫大的诱惑和好奇。好奇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有趣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历史等;最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乡村旅游一般都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对环境变化十分的敏感,抵抗外界的能力很低,稳定性差。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北界青、甘、陕三省,地域辽阔,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众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新五大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着伟人故里的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典型的乡村旅游,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3、旅游交通体系:航空,以成都双流机场为门户枢纽,省内合理布局的支线机场构建空中网络,作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开通了30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拥有九个支线机场,并在建机场。铁路,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有成渝、宝成、成昆、达成等铁路干线,还有遂渝高速铁路。公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枢纽,有108、213、317、318、321、319六条国道在此交汇。

4、自然环境条件: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呈多样化,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四川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天气景观,这些天气景观,极具观赏价值,是四川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出台了许多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

(二)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与经济没有完全的统一。四川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大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很低,资源规划开发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很低,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经济的发展完全结合起来。

2、旅游软环境不完善。很多的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是干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化,缺乏管理的技能技巧。旅游市场虽有所改善,但也不尽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物价偏高,还存在一些私自抬高价格,欺瞒游客的现象,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1、政府重视。四川乡村旅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对此,政府的重视体现在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等方面,建设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2、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投资的高涨。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人们有财力和时间从事旅游活动,旅游活动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旅游业提供机会。国家旅游局把地处西部腹地的四川独特的、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一步,为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4、申遗成功、品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无形资产。四川成为中国的遗产大省,拥有五项世界遗产,同时成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城市,为四川走向世界搭上了平台,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等进行旅游投资,以大熊猫、太阳神鸟等品牌为四川提升国际形象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5、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加乡村农民的自豪感,主动积极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和遗产;有利于提高健康、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1、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对大自然天然成分的高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不仅要求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而且要求环境与文化保持着原有风貌和特色,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如何在深度开发四川乡村旅游的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2、旅游行业对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冲击。由于四川旅游发展比较晚,起点晚,与其他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差距。

3、城市化进程和产品趋于同化造成的挑战。现代生活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许多乡村原有的特色用现代的元素覆盖了,失去了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加速了当地的商业化、城镇化。其次是各个旅游景区的产品仿造严重,没有产品的特色。

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政府、旅游局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队伍及时研究,出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纲要”,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序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是加强领导。二是加强行业管理。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保护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首先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其次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发展道路。第三,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

(三)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国际化营销、推行精品化服务,构建特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古蜀文明、农耕文化、浓郁田园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世界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要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一定要突出特点,深入的挖掘出本地的最亮丽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要突出本地旅游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要通过差异来吸引游客。发展乡村经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属于四川省独特的旅游产品,推向外界。

(四)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

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原生态生活的“三农文化”。城里人厌倦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与经营者经营水平

首先,坚持政府指导,多元投资的开发格局。搭建旅游发展的平台,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提高整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可以免费的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四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3)

一、完善设施,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其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其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其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

二、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提升从业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度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族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选择适合的营销模式,做到“经营有道”。鉴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推荐使用“口碑传播”。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力,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成本,进行生态监测,使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最终建立“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其次,要使乡村的生态环境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发挥正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只有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经济投入,才能使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长远规划,科学策划,挖掘文化内涵

篇(4)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篇(5)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1、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 乡村旅游的农业性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的优 惠,引导扶持当地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2、要吸引发达企业、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四、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五、着力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六、着力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创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46-02

山东省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繁荣,近几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种类,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周边环境、人文、经济的影响,利弊参半,如何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根据朱家峪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朱家峪旅游景点开发现状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齐鲁第一村”之称。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朱家峪寓含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几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省政府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2 朱家峪旅游景点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朱家峪几年来发展平稳,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朱家峪没能更好更快发展,也没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质的飞跃和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 当地政府关注不够,缺乏统一规划

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规划,盲目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质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致使原有古建筑和设施遭到破坏,新建设施又显得与古村古韵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风貌。

2.2 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缺乏内涵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古村落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旅游产品的开发,古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现给游客。缺乏特有的民俗旅游项目,许多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以半日游居多,甚至有游客仅仅驻足两个小时便结束了古村旅游,不能带动游客消费热情,而且失去了来时的兴致,回头客甚少。

2.3 缺乏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朱家峪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朱家峪现仍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朱家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 当地村民参与不够

朱家峪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当地村民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朱家峪,偌大一个村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且多以年迈老人为主。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坍塌,院落杂草丛生。当地村民仍以种地或其他产业为主,没有因为朱家峪的开发而得到切身利益。甚至出现村民带领游客逃票收取费用牟利的现象,反而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没有达到开发乡村旅游惠及当地农民的最终目的。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朱家峪的地理特点,确定了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方式,但道路上对景区的路标等指示标识不明显,致使游客很容易错过甚至找不到景区。景区内的路标和景点解说牌由于油漆脱落字迹模糊,没有起到应有功能。景区内餐饮和住宿设施特色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能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施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因而客源主要来自济南、章丘、莱芜和淄博,来自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和周边的游客占了很小一部分,外省游客更少。

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建设

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朱家峪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朱家峪的有序健康发展。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开发规划,在坚持保护朱家峪古风古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合理开发。将文昌阁、魁星楼、山阴小学、朱氏家祠等文化遗产列为重点保护单位,以维护其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景区可与百脉泉、植物园等周围景区联合开发,城乡结合,以市区、近郊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2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当地旅游服务中心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乡村旅游接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接待人员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留住回头客。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意识,以保证朱家峪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结合民俗文化,有序开发体现朱家峪民俗特色的古村旅游产品。把景区开发和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注重朱家峪古村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闯关东》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极力增加具有地域特色、人情故事、农活农事等能展现本地区内涵文化的旅游活动。开发当地农产品,如胡山生蝎、胡山草鸡蛋、韭花酱等,打造具有朱家峪特色品牌,研制旅游纪念品,激起旅游者的消费热情,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3.4 村民积极参与,合理利益分配

朱家峪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当地村民的充分参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乡村旅游变成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和保护景区的自觉性。只有当地村民的守候,才能延续古村的传统文化;只有增加村民的长久支持力度,才能保证朱家峪景区的持久生命力。

3.5 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在道路上增加指示牌,明示景区路线;完善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购物点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景区内设立安全警示、路线图和解说牌,使游客了解景区布局和感受景区文化内涵。

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朱家峪的住宿设施应以农家旅馆为主,外部装修要体现古村的建筑特色,内部设施要适合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餐饮以家庭餐馆为主,菜品要以当地特产为主,突出乡村的新鲜、实惠等特点。还要加强对餐饮住宿设施的规范管理,改善游客食宿的卫生环境。

总之,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将文化内涵建设作为景区深度开发的关键,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4).

篇(7)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概述

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或因制度、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成本。通过对这些方面成本的研究,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由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组成。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和社会和谐因素,前两个因素影响自然生态成本,后两个因素影响人文生态成本。

1、自然资源因素。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这就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生态环境因素。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构成了以自然生态成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成本。

3、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再生资源(劳动力的再生产),如果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替代作用,就能够节约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社会和谐因素。地区差异的加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使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丧失,短期内会降低经济的效率,长期内则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长远和全面发展。

三、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况

自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领域, 涉及面非常广, 而且内容复杂、系统庞大。

整体而言, 我国乡村经济欠发达, 乡村人口增长快, 人均耕地少, 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虽然乡镇企业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但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乡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 生活环境质量差, 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降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改进措施

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涵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降低乡村可持续发展成本,使得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土地利用与村镇规划建设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村镇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为契机, 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 以适宜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进行集中的乡村居民点建设, 集中配套村镇必需的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提高和完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及居住水平。同时,通过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调整和置换等措施, 完善布局乡村产业结构的布局空间。

2、新能源利用

目前, 我国乡村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 不仅污染环境, 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 新的能源利用还由于使用成本等原因而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因此, 研究如何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乡村生物质资源, 并转换为高品位的能源( 生物燃气、生物油、沼气和电力等) ,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将是乡村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废弃物管理和利用

乡村废弃物的管理, 应注重维持和改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 并使乡村的废弃物转化提供部分乡村发展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的利用, 可使乡村废弃物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植物养分来源的同时, 以农业生态为载体实现废弃物的循环, 既可维持乡村可持续的环境质量, 又可减少乡村发展对外界化石能源和化学肥料的需求, 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化。

4、乡村产业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发展和建设, 其乡镇工业项目的选择和发展应遵循可循环和可逆转的准则, 通过对其项目和产品的循环链的设计, 实现工业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如从产业发展链中上下游生产环节的整体协调角度, 合理规划确定养牛场、屠宰场、酿酒厂、养鱼场和种植业、果林业以及其它农业的规模。

5、乡村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应着重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篇(9)

市场经济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随着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旅游”。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旅游从原始的游览名胜古迹转变为回到农村,回归大自然。乡村旅游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大方向的发展,同时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乡村旅游年,第二年,国家倡导了以和谐城乡为口号的旅游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景观和资源都十分丰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自然有其优越的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就是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就是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作物以及农家的风俗和习惯。乡村旅游的兴起主要是给城市人群创造缓解压力的空间而建立。因此,乡村旅游模式遵循市场供需的要求,市场效应比较明显。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调整,无论是从发展方式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人群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他们对于乡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之情。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从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的例子上看,很多旅游点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农家乐越来越走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新r村建设势在必行。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其建设成果和成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资源。这些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样一来就给传统的农业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业增收以其为朝阳产业。可见,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重大部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一旅游模式一举两得,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从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而旅游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得到吸引,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见,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业化调整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想找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首先需要从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方面谈及,只有找到相关的问题之所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流失较快。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上看,乡村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方文化。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相脱节,就根本体现不出来地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缺乏个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价值也就受到了影响。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不再保留着原有的淳朴风情和安宁的环境,农村的本土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模式不断融合,甚至无法明确地区分。这样一来,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其次,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再次,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才民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Iy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始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首先,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其次,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加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

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活动的开展应满足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关地方部门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丹.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48-9250

篇(10)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地方充分发掘自己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成为各级政府各个地方开发的新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但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城市化问题、乡村空心化问题、农民收益边缘化问题、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宁乡县关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从旅游区居民的视角,研究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制作居民感知、旅客感知调查问卷表,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访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差异,提出策略或建议。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设计

(一)区域简介

关山村属宁乡县金洲镇,金洲镇位于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金洲新区北部,东距长沙城区24公里,西距宁乡县城15公里,南距长常高速互通2公里,具有良好的近郊区位优势。关山村的总面积为6.86平方公里,人口2660人,共626户,用地呈狭长状,南北长达4.5公里。关山因三国时期的蜀将关羽在此屯兵而得名,2009年关山村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改革试点试验区,2013年荣获“国家级4A景区”称号,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期。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访谈

1、问卷设计

本研究沿用李克特测量法,问卷量表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二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三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四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调查;第五部分是开放式问答,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看法;第六部分则是人口统计学部分。

2、问卷调查与访谈

为了获得详尽、具体、真实和到位的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笔者携助手深入关山村展开数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方面,向关山村居民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达到89.2%;访谈方面,笔者与助手几人分别访谈了关山村第一书记和村民,并且获得了关山村区域概况、旅游发展规划、党组建设、领导视察与讲话文件、旅游宣传册等二手材料,并予以整理。

四、实证研究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笔者将问卷数据汇总后输入SPSS17.0软件中,得到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1,大于0.8,量表具备较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量表数据收集与处理之后的结果:KMO和Bartlett’s检验值为0.808,大于0.7,显著性水平0.000,低于默认值0.05,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好,可以展开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分析

1、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在就业、居住、农产品销售以及总体的经济发展方面,关山村居民享受到了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带来的福利,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都是关山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营与开发带来的实质收益的认同度比较低。

2、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关山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感知部分均在3.5以上,可见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确实给关山村的景观、绿化、居住环境、排污、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对关山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感知部分均在2.4-3.5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有待努力和改进。

3、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发展的感知

旅游给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让农村变得开放的同时,也发掘和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但政府和群众之间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关山村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在旅游收益分配与旅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非议。

4、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感知

对于政府对旅游的建设与支持,关山村居民比较满意,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较低,最大的不满还是来自于旅游经济收益比村民期望的要少。从数据中可以得知,旅游类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为无的样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的感知均最为强烈。

五、结论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农户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者、直接获益者,也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农户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系到旅游是否得以可持续发展。当前横亘在关山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户从旅游经济上获得的收益不足、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为此,从以下三方面对关山村乡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来提出建议:

第一要问政于民。通过公平公开地推行选举,修订与解决当地社区及村民在政治权利方面的缺位问题,尽最大力度废除歧视村民的政策壁垒,选举一些代表政治思想较为先进、主观能动性较强、参政意愿较强的优秀村民代表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第二要听证于民。在关山村重大旅游规划、建设与发展问题上开展村民听证会或者民主会,尤其是在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上的问题,要让村民充分发挥话语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第三要让利于民。乡村旅游对采用政府主导+外来投资者经营的合作模式展开,往往将社区居民及村民排除在外,其所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很少。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出要采用社区参与的方式加强社区居民及村民的拥有和控制,让利于民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长久之计。

(二)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多元的建设、治理和改善的过程,当地旅游暂时没有面临容量需要限制的问题,但在环境质量评估方面,需要引进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处理、排污等问题要严格控制,预防第一、治理第二。

(三)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政府和旅游开发者要继续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凝练关山村的旅游文化精神,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当地旅游文化与优良传统作出更精致的设计、更生动的展现,以文化为载体,开发更具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倩,段鹏辉.浅析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J].价值工程, 2010,29(8):241-242.

[2]钟林生.可持续旅游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论题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3):6-7.

[3]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4.

篇(11)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体目标市场,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体验、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的乡村旅游,其可持续发展至少应有如下内涵:

第一,旅游资源供需双方需求的持续性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为乡村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乡村旅游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娱乐身心的需求。

第二,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具有强烈的经济性,但若把经济效益当成惟一追求,在趋利性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风貌将会遭到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保证乡村旅游发展不超过乡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和乡村文化特色的关系,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协调,借以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第三,乡村旅游资源要共享、公享。一方面,同代人之间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旅游需要,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其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代际共享。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取得不少成绩。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示范镇的建设,农家乐的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等,都推进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等理解不够全面,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观。项目上马一窝蜂,项目功能、特色雷同。

开发项目城市化倾向明显,在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上有很大欠缺。旅游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特色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活动单一,缺乏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农家乐在景观、经营与活动方面,大多未能拉开档次,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

(二)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是贵州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保住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部分旅游经营者诸如饭店宾馆乃至游船等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产生并排出大量废水,致使周边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游客在参与乘船、划船等旅游项目时,随意往水里乱扔废弃物等,同样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加之部分地区相继推出各种农家乐旅游项目,虽然部分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但也为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埋下了隐患。贵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各族群众收入较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加快发展,以改变当地经济的落后面貌。受此因素影响,部分政府官员对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短视现象,决策过程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出现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或重复建设等不良行为,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浪费,直至出现资源退化现象。

旅游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有体现,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容易滋生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不良思想,并疏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一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旅游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方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农家乐将会造成噪声、固体垃圾等污染。另外,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并形成人声鼎沸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这些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各种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为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都来自当地农民,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都未从事过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不够,对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了解,在旅游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致使管理水平低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贵州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教育宣传工作主要针对以下两个对象群体:第一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教育,努力对其传授生态科学知识,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其头脑,这一方面目前做得不够;第二表现为并未找到对广大成年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主要依靠其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这是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要不断提高开发乡村旅游的认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农村产业布局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在对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区位优势,在产品开发中着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乡土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注重农业特色资源和农村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闪光点,把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习俗等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首先体现在树立生态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不足,在这一点上要教育好作为旅游主要推动者的市民,使他们意识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对游人给予正确的宣传教育,号召市民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再次,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必要的学习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

(三)注重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