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历史的进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8世纪至19世纪,伴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社会思想逐渐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提出,在观念和理论上为文化进化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资产阶级学者对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比较和排队,并按进化阶段的时间序列,将资本主义文化排列在发展的顶点,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进化的,在进化链条中,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到最先进、最文明的阶段,而其他国家和民族,特别是那些土著部落,仍处在进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即最粗野、最野蛮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西方中心主义和优越感甚嚣尘上。
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与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于1871年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①这是学术界第一次给文化下的一个整体性定义,其影响重大而深远,它为后来众多的社会科学家表述文化现象、界定文化概念勾画出了一个基本的范围和轮廓。以爱德华•伯纳特•泰勒为代表的进化论学派认为,同样的心理和精神活动必然产生同样的文化发展规律,人类本质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都将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各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进程起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人类文化史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不例外。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因为再进步,资本主义制度便不能永世长存了。帝国主义者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而只让其借用资本主义文化,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或移植到殖民地国家,使殖民地国家借用,而后得到发展和进步,以适应帝国主义者进一步统治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理论依据,并出于与相对抗的需要,出现了反对进化论、另立新论的思潮,其中,传播论学派成为反进化论的先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文化传播学派反对进化论学派的理论,认为文化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该学派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人类文化的相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一个地点一次产生,一旦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发明的,而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以德国人类学家弗里茨•格雷布纳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学派,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文化理论研究应主要关注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二、西方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成熟阶段
19世纪末,整个西方社会充斥着“欧美中心论”、“白人种族优越论”等种族主义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于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历史特殊论学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作理论概括。该学派既反对进化论学派“单线进化”、“心理一致”的观点,又反对文化传播学派所坚持的文化传播和借用的主张。历史特殊论学派认为,每个社会和每种文化各有其独特经历,经历不同,社会文化的性质就不同,其代表人物美国人类学家弗郎兹•博厄斯主张文化相对论和历史特殊论。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文化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并通过学习过程逐代传承,文化主宰着人们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进而提出以文化相对论为原则构建各民族和族群的文化史,反对欧美中心论和种族偏见,力主对有限范围内的具体文化做详细、精确的描述和记录;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是历史的;只有历史的事物,才是可靠的。弗郎兹•博厄斯深信科学的工作就是观察现象和收集资料,只要资料完备,一个个文化的整体机制就能得到显现。
同一历史时期,在法国出现了社会学年刊派,其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D.E.涂尔干基本赞同文化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但他反对用人类心理一致性作为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共同性的原因。主张社会决定论,认为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先在的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层次和生物层次。社会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但社会现象不能还原到组成社会或生成社会互动的个体上去,不能通过个体状况来理解社会,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结合的一种体系,它是具有自己特征的一种特殊现实,应当严格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年刊派将社会定义为个人外部的一切行动、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两元对立原理。③该学派认为,集体观念是同一社会中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体观念,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汲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灌输到人的意识中的。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的残酷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统治受到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陷入危机,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挽救危局。人类学家从功能观点出发,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主张人类学研究应集中在对现存文化或社会的分析和说明上,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对其社会都是有功能的,提出一种实地研究的方法论,而对殖民地社会的分析研究,便有助于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了解,从而能进一步地进行统治并避免危机的发生。④
因此,文化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适应了殖民地管理的需要。文化功能主义学派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英国,该学派对进化论学派、文化传播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都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研究文化,并且在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的情况下,试图臆测或构拟无法知道的以往历史。文化功能主义学者主张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其代表人物英国社会人类学家B.马凌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文化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国社会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除了研究文化的功能外,还特别注重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他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⑤并且指出只有明确了社会的结构,才能真正找到构成这一结构各部分所起的功能作用。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在与他人的接触来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方式,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
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的研究,形成美国心理学派,该学派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经历都差不多,所以由文化造成的童年人格也都差不多,这种大体相同的人格便是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他们重点研究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的,强调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
三、当代西方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二战后,西方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从注重实地调查转向理论分析,结构主义研究成为风行一时的哲学思潮,对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构主义方法被许多学科采用,欧美学术界卷入了这一浪潮之中。结构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该学派认为,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表面结构之后,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通过考察社会结构的无意识基础,经过人们经常意识到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地达到无意识层,即发现社会的深层结构,在纷乱的规矩和习俗背后发现存在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真正起作用的结构系统。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克劳特•列维-施特劳斯,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经验背后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一致性,并且人类的思维在各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人类学家的分析主要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成分。克劳特•列维-施特劳斯的理论学说要揭示人类心理结构,建立关于人类心理的普遍真理,找到对人类心理普遍有效的思维构成原则,认为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心智结构。
同一时期,在美国出现了新进化论学派,提出了与19世纪古典进化论学派不同的学说。美国人类学家L.A.怀特首提文化学与能量进化学说,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事物,是超有机体的、时间上持续的事物,有自身的组织原则和运动规律。只能用文化来解释文化,而不能用生物学的或者个人心理的事实来解释文化。在衡量文化进化的尺度上,L.A.怀特主张,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是文化进化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和工艺本身实际上就是利用能量来为人类服务的,因此,能量因素是测量所有文化进化的尺码,人类文化能利用的能量总量越高,文化发展的阶段也就越高。为科学衡量文化的发展水平,L.A.怀特提出了文化发展公式C=ET(即C等于E乘以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Technology)。⑥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主张多线进化论,他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不同的社会由于受到周围不同的环境和地形的影响,就会使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尽管人类的社会文化可能会达到大致相同的发展水平,但各社会文化仍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各民族社会文化是多线平行发展着的。
J.H.斯图尔德同时也是生态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体系。文化差异基本上被看作是适应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环境的差异来解释,文化的变化基本上是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J.H.斯图尔德强调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文化上的相似性可以产生于具有不同传统的、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相同既不是因为所处的文化发展阶段相同,也不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而是适应相同环境的结果。特定的环境因素形成特殊的文化特征,文化中有一部分文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大于另外一些特征所受的影响,有些环境因素对于某些文化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对另外一些文化特征则影响较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结构主义风行一时,但存在主义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最流行的哲学。二战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危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加重了,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无法解释,存在主义的存在概念,即认为个人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依据的理论仍然迎合人们的苦闷心理的需要,⑦存在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影响颇深。这一时期,一些人类学研究者开始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形成了认知人类学学派。该学派提出要以文化负荷者的观点去了解文化和记录文化,研究者们寻求新的方法论,力图从调查对象那里得到更正确的反映,通过被调查对象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他们心中的世界。美国人类学家W.H.古德纳夫从认知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文化是察知、联系或解释事物的模式,或所遵循的文法。
现代会展设计是现代商业社会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发达的标志。现代会展设计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具有经济推动和文化向导的双重功能。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迁还是结构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我们总能从展示的内容与设计的实践中看到这些因素。[1]在现代展示设计发展的长河中,会展设计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进步,及时运用顶尖的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进行改革,在设计理念和模式上不断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守旧的设计格局,扩展了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之路。
1 会展设计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从最早单纯的商品交易形式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设计艺术学科,会展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产生了交换,物品交换的场地,形成了最初的商业环境――市集。而市集就是博览会的雏形,这便是最初形态的展示方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商品的现场交易,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流。人们将商品直接裸摊在地,并有意识地分类陈列,后期还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形成了最初的商品展示和展销会的雏形。[2]
会展活动的古代阶段为公元8~16世纪,会展即古代集市、庙会。欧洲集市的规模比较集中,举办周期长,功能比较齐全:零售、批发、国际贸易、文化娱乐,最著名的有中世纪的法国国际贸易集市――香槟集市,在12~13世纪尤为重要,它由法兰西的香槟伯爵建立,在其领地内的4个城市轮流举行,成为法、意、德、英等国商贾云集之地。香槟集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古代会展活动较为完善的形式。
会展活动近代阶段为公元17~19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展览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出现纯展示性的艺术展、纯宣传性的国家工业展。其中1851年的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堪称世界展览会历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发现了一种国际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这种展览会逐渐发展成全面反映人类科技、文化的独特的展览会――世界博览会。
2 现代会展设计的产生发展与历史意义
2.1 现代会展设计产生的标志――展览会、博览会诞生
现代会展设计的标志表现为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应运而生,成为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其标志是1894年的德国莱比锡样品博览会。样品博览会以展示作为手段,交换作为目的。样品博览会是现代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早期形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综合性质的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到20世纪60~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并形成完整的体系。
2.2 现代会展设计的发展
纵观会展艺术的发展史,会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规模的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世博会为例进行分析,世博会就是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会展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发展史。一个半世纪来,世博会向世人隆重推介世界首创的重大发明: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贝尔电话机、留声机,1939纽约世博会上电视机,1964年纽约世博会上电子计算机技术、复印机,1985年筑波世博会上机器人技术等等。
2.3 现代会展设计的历史发展意义――促进会展材料和会展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在会展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会展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从合成材料到高科技环保材料几大发展阶段。其实,仅从历届世博会的建筑这一侧面,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世博会所创造的种种辉煌。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首先在绿色环保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开发运用方面下足了功夫。使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与新能源,不但能够使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同时减少废物的排放量,还能够合理地提高展厅内部的舒适性,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质量。在世博会园区内,大量展馆的内外设计将采用可拆卸、可循环使用的环保绿色建材。例如,再生木材和塑料、玻璃纤维板、轻钢结构等,从点点滴滴起来完成我们的绿色梦想。其次绿色环保新技术的运用成为世博会绿色设计的一大亮点。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被拿来为世博会所用。例如,透水地面、风光互补灯具、太阳能灭蚊、局部喷雾降温等新技术将得到规模化利用,从而这使得这些展馆“充满了绿色智慧”。[3]可以说世博会的发展刺激并带动了各国会展材料的革新与发展。
3 现代会展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趋势一:数字化的设计模式
今天,人类社会终于走向了一个更加崭新的天地,数字化设计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在科技的急速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也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选择。经济全球一体化、地球村、个性化与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一夜之间成为了一种潮流,一浪胜过一浪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传统模式在它们面前都黯然失色,相信未来的会展设计正是数字化等一系列新兴科技为主导的天下。[4]
趋势二:绿色环保的设计方向
时代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进步的生活方式,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与烦恼。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活动对地球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怎样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了人们日益重视的课题,绿色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慢慢地走近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现在不单单仅要求设计的美观、耐用,同时更关注的是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节能环保建材的出现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种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新理念,必将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5]
参考文献:
[1] 任仲泉.会展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 王芝湘.展示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123-02
文明交往分为和平交往与非和平交往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非和平交往的背景是文明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往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往。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往与非和平交往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明间既也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往,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往。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程向前迈进。下面将重点考察一下文明间非和平交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影响。
一、非和平交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关于非和平交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考察。宏观视角将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作为—个整体审视;微观视角则从地区或个体文明出发进行考量。
1.从宏观视角出发,文明间的非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演进的常态。私有制是这一常态的根源。人类诞生于物种间的竞争;兴旺发达于文明问的交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和平交往,期间大多数情况下对资源争夺处于优势地位的一个个文明集合体在世界历史中相继脱颖而出,又随着优势地位的丧失而没落,人类历史长河中各大文明的起伏就是最好的证明;而照此下去,人类历史的终结也有可能与非和平交往相关,到今天为止,毁灭人类社会的力量只有两种,分别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和极具毁灭性的人类暴力冲突或战争,而后者的可能性最大。对于前者,人类随着自身科技的进步,对其掌控、驾驭和抗拒能力不断增强;而当人类群体或文明间因各自的私利而使矛盾、分歧、对立不可调和时,暴力冲突或战争就会成为最后的选择,如果这种暴力冲突或战争一旦冲破了人类理性底线,那么悲剧将接踵而至。从技术层面讲,随着核武器和大量新概念武器的面世,这种大毁灭的可能性是完全有的。爱因斯坦就曾警告’人类:“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中。”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文明间非和平交往的常态性,在此以暴力交往的最高形式一战争为例,考察一下其在人类历史中的时间比重。据瑞典、印度学者一项统计表明,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场,和平年份只有329年。而匈牙利一位教授,在对二战后37年的历史进行考察、统计后指出:这一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爆发过470余起局部战争,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战争已是如此,那么在社会丛林法则支配的时代,文明间的矛盾、分歧、对立等“冷冲突”更是频仍,无须赘言。
2.从微观层面考量,文明间的和平交往则是地区和个体文明运行的常态,换言之,地区或个体文明间的和平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虽然战争充斥了五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但是客观地讲,期间任何一个文明体都不会也不可能参与到每一场战争当中。战争的涉及面终究有限,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规模,也没有囊括了所有的人类文明载体,总是有文明体置身事外。而后者就处于相对的和平交往氛围当中,且历史地看,除极个别的特例外,多数文明体发展过程中的大部时间也在此环境当中。如前所及,二战后37年当中,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绝大多数国家大部时间则是远离战争硝烟的,之间关系也是以和平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关系只是一种表象的和平交往,是相对于交往中暴力交往最高形式——“战争”而言的,是非和平交往一种潜在或特殊的形式。世界是矛盾的,文明体之间也是如此,特别是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文明体之间,因各自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矛盾、分歧、对立等“暗流”,相应的“暗战”(或“冷战”)就会在和平交往的掩盖下悄然进行。但是,同时几千年社会历史表明,在多数情况下,除非矛盾不可调和,否则是不会影响到文明体之间外在的正常往来,表象的和平交往是可以长久维持的,即所谓的“常态”。列宁曾经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可见,只有彻底地消除人类文明间矛盾、冲突的根源——私有制,世界才会真正地走向和平交往。
二、文明间的非和平交往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39-02
中国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探索的阶段,成就和失败并存,在自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历史的经验,并且也开放地接受着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接收理念之后,衍生出了一种叫“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要分析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碰撞,就要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说起。
一、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首次碰撞
纵观历史进程,有关于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有过交集点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说起。1901年7月25日,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署了一个赔款最多,丧失最严重的条约:《》。赔款金额达到九亿多两白银,分给各国后,美国得到了3200多万两,约合2500万美元,为了减少赔款,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Arthur Smith向政府提出了“退款办学”的号召,美国政府同意Arthur的提议,并且和中国政府确定了,退款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经费,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作“庚款留学”。这个事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在教育方面与美国教育碰撞的起点。之后,20世纪初,美国对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次的始作俑者不是政府而是美国的一些有足够强的经济基础的人群,资金的投入,专业人士的投入,成熟的理念的投入,让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再一次碰出火花,互相影响帮助。
二、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的现状
回到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涉及到与国外的教育交集的新闻,逐年增多,就笔者所在吉林省来说,发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当属吉林大学的莱姆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吉林大学和美国及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办学的学院,当时建校十周年的时候,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伯还特意向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发去贺电,并且代表加拿大政府,希望中加的教育合作关系始终保持着。可见不仅中国重视合作办学的理念,国外政府也给予支持的态度。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理念,最初仅应用在我国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等学校,例如,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的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址在广东省珠海市,虽说香港不能归类到国外,但是香港的教育理念是国外教育理念的延续,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这种合作办学的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在中国相对发达城市发展起来的合作办学学院,起着带头人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很多普通的本科或者大专院校也都开始效仿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增加学校本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教育模式融合,实践后出现的问题
从根源说起,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一系列纪录片,这一系列的内容是和中国教师有关,名字叫做《中国式教育》,拍摄内容主要包括,50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当地的中学进行讲课,教师是中国的教师,学生是英国的学生。英国的中学学生,很显然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英式教育模式,50名中国教师都是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教师,无论学识还是管理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水平,当然管理方法那是对待中国的学生,并且他们不是中国的英语教师,都是数学、语文等其他的学科教师,所以他们还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说英语的能力,既然能被选择上,去英国教英国的学生,英语能力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双方都接近各自的极端,在这个纪录片当中相遇了,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凭这点,想想都会有多的分歧之处,所以在这一系列纪录片中,最多的部分就是,英国学生完全十分地不理解中国老师的做法,包括罚站、留作业等,这就涉及到中国和英国的教育特点,中国的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小孩子,尤其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因为长辈或老师都认为,如果小的时候管不好,长大就更不好管理了;这点完全和英国的思想不一样,外崇尚的自由理念,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任由其发展的管理方法。中国教师过分管制的思想,对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种煎熬,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课,有的时候中国的教师却也无可奈何,中国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学生没办法入选乐队,就不来上课。
最后,这个纪录片的结果是用最后的成绩评定的,普通话,数学和平均分,都是中国教师团队获胜,英国中学校长最后也总结到,每个学生经过足够的努力都会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好成绩,但是一天要学习15到16个小时,这好像却不是我们要的童年,不过中国和英国这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我们英国的学校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教师在采访的时候也说,其实最后的这个结果和预期完全不符,但是还是险些胜利了,在这次经历当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互相学到很多从没拥有过的知识。临离别的时候,中国老师和同学们告别,学生一一发言表示对中国老师的不舍之情,有一个英国的男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数学老师说我有潜力,让我对自己更加的有信心,很感谢数学老师,并且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孩子都很不舍,哭红了眼睛,班长一起喊着,“万岁、万岁、万岁”(这是他们表示欢呼的一种方式),依依不舍地和老师合了影,拥抱送别。
中国的教育第一次真正走近英国课堂,虽有很多不足,但是结果还是如预期一样,胜过英国的中学老师,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最后试卷的分数,但是显然英国更注重学生们的个体发展,这样就会在书本上所放的精力少于兴趣培养的时间。中国、英国最后的总结都是,这是一次很珍贵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寻找适合自己的优点。以上是中国教师带着中国的教育模式去国外渗透的一个经历,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的实践碰撞。
笔者的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接受到的外国教师的机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讲多一些。做学生的角色是,很容易就会对比出,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的讲课差别,中国教师注重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法中称作“讲授法”,并且教学目的都是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本节课的内容,对比外国教师,他们注重的是课堂的活动,他们很会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点,让学生充分动脑筋,为外教提出的一个话题,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外国教师的建议、改进观点等。就在这个动脑筋的过程中,其实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当然也不能说现今所有的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都重在传授,部分高校还引进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将主动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当中去,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至现在,很多中国高等院校甚至有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把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了。但是,实施相对成功的学校,仅占少数,不具有代表性,不过这个也有可解释的理由,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做一个全面性的改变,而且还在于学生的适应程度,按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把这个“翻转课堂”适应给中国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今在专业上存在的弊端
文章前部分提到,之前在中国建立的合作办学学院大部分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发展至今,现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还有职业院校也都开展了这种“中外办学”的方式,但是究其开展的专业来讲,大部分都以经济、贸易、英语、教育、商务等为主,对比中国高等院校已经存在的专业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大部分偏文科专业,涉及到理科的知识很少,笔者认为可以在专业上涉猎广泛一点,多种专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首先高等院校专业一旦单调,就会导致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局限性。不仅要在合作办学的院校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在普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普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所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国外教师甚少,大部分是由中国教师讲授,只是教材都是全英的版本,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倒置了,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领教国外教师的授课方法,讲课风格,来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怎样,整个课堂上都是全英授课,但是如果一个中国教师教授一个英文版本的教材,一旦学生听不懂老师说英语,学生可能就会希望老师说中文,有的时候老师重在完成教学目标,就会形成惯性,再加上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中国老师传授课程的时候就会一味希望老师讲中文,如果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便不再有合作办学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些国外的教师资历不足的问题,合作办学邀请过来教学的老师,资历条件并不是教师应该有的资格,所以就这影响到,这位国外的老师在传授课程的时候是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建议在邀请国外教师的同时,中国校方一定要查清该名国外教师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因为这会直
中外合作办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实际教育环境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学生,为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强大的铺垫。从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到现在逐步走上正轨,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翻开了新篇章,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事件是彼得一世改革。
2、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86-0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一样将加快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包括通过中小城市、城镇的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市民化,消除城郊二元结构的差异,还包含大城市的城郊一体化建设,增强大城市各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造成农民失地,农宅被拆迁等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因此,切实做好农民利益保障工作,关系到大城市城郊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城郊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切实搞好农民利益保障工作,推进大城市城郊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城郊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障的重要性
大城市城郊一体化建设涉及相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重视农民利益的保障,充分认识农民保障的重要性。缺乏前瞻性的保障农民的政策举措,在推进城郊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就必然损害农民利益,引发社会长期不稳定,从而影响到城郊一体化顺利建设,最终损害社会的整体福利。
(一)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农民失地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1987年至2001年实际占用耕地达4074万至4429万亩,按人均占有1亩耕地计算,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至4420万。2002年至今,又增加了600万至800万征地农民。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约5000万左右。估计10年后我国失地农民将接近1个亿。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又担负着农民的保障功能。农民失去土地后,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很难享受到城市扩张、城郊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在征地过程中,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补偿标准过低且补偿资金被挪用、失地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等问题相当严重。由此引发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众多矛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有农民上访,几十甚至几百位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造成官民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执政党的形象。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加速大城市城郊一体化建设,为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实现城郊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1.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对现阶段的中国农民有重要的保障功能,而农民对于祖祖辈辈从事耕耘的土地已建立了难以离舍的感情。搞好农民失地的补偿工作,让农民完全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起码要保证农民得到的经济补偿不低于耕种土地的利益,这里的利益不仅包括土地自身的产出,还应包括土地为农民提供的养老、失业保障的利益。仅仅把补偿的标准简单按照土地近期的平均收益的多少倍来执行,这种补偿还是一个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权所有者和土地未来使用权所有者之间按照市场机制来实现使用权转移的定价机制,这种定价表面上看,似乎在保护农民的利益,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地方政府为了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对开发商的违法行为袖手旁观,甚至是纵容,极大地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安定的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获奖理由
陈锡良在公司治理、战略经营、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屡次营建企业多赢的格局,被人誉为“点石成金”的当代“魔术师”。2002年上任厦门东方龙集团财务总监以来,以其求真务实、过硬的专业素养、高尚的情操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参与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做大、做强、做久的战略,使之跻身于福建省百强企业之列。
他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当代“魔术师”,他是中国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吹鼓手,他是让“信息帝国”――信达总公司重振昔威、成功上市的策划人,他聚集各方精英打造出口创汇3000万元,他使普通的民企一跃而为全省百强并免遭灭顶之灾……他,就是弄潮东海浪尖的第五级经理人,现任厦门东方龙集团财务总监、董事的陈锡良先生。
翻开陈锡良先生的履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会被人称为是“魔术师”:
1992年,中国开始股份制试点,陈锡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策划并负责将富顺电力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改组后的富益电力股份公司由大网,小网,以及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发起设立,成为中国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富益不仅是投资者同舟共济的载体,同时也是产生民主、科学、高效、谨慎的董事会的摇篮。通过规范运作,经营机制转换,富益成了“天府”股份公司改革的一面旗帜。
1995年5月,经激烈的竞聘,陈锡良以点石成金的若干案例,以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脱颖而出,成为厦门信达总公司的核心人物之一,率先提出将一个商贸企业调整为信息科技产业结构,用信息高科技等手段半年扭亏,一年上市。实现了“信息帝国”重显昔威的战略目标。
1998年6月,钜鹏集团周老板驱车鹭岛,专程由杏林前来拜望陈锡良。当时钜鹏已上了银行的“黑名单”,病入膏肓。陈锡良为周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动,为之潜心医治,对症处方,挽回信誉,重塑形象,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并四处活动,筹资3000多万元将周老板原打算卖掉的华旺冷冻烤鳗厂保留下来,用心打造,并逐步将其建成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和创税大户。不到两三年时间,从来未从事外贸的“钜鹏”借“鸡”――华旺下蛋,一举出口创汇3000万。
2002年6月至今,陈锡良任厦门市东方龙集团(简称:东方龙)财务总监,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民营企业,2001年的销售额仅1.6亿元,总资产0.86亿元,经营办公场所偏安一隅。陈锡良上任后,在帮助东方龙完成了企业架构重组的基础上,又参与公司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做大、做强、做久的战略:
一、做大,科学财务管理
首先,发挥集团集约经营优势。淡出家族式管理,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扬长避短,重大问题由集团决定,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拓宽了公司视野和选择范围。
其次,实施全面内控管理,变被动式工作为主动式工作,争取了工作和应变的主动权,经济效果显著。
第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公司瓶颈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民营集团企业而言尤如生命。由于私人股东财产有限,可供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严重不足。陈锡良设计采用“三方协议”方式解决了这些难题。具体做法是在经销商与钢厂开展的购销业务基础上,把银行拉进来共同参与,即厂、商、银三方签订共同协议,内容约定银行代经销商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付给钢厂作为预付货款,钢厂按约定时间和数量把货交付给银行,经销商贷款向银行提货销售。这样做对三方都有利,经销商获得约0.5至1亿元银行授信额度,不仅解决了采购钢材所需要的资金问题,由于大宗买卖并提前付款,还获得钢厂折价2-4%的优惠;钢厂不仅卖出了产品,还可以提前几个月收到款,取得了资金的支配权;同样,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在扩大了业务量的同时,还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保证金存款,创造了效益。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第四,在经营机制创新、资金实力增强、集团战略管理和科学决策等因素综合的作用下,东方龙连续三年翻番,2005年销售额收入14亿元以上,是2001年的近8倍,总资产增加至2.5亿,是2001年的3倍,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起连续名列福建省100强集团企业榜和300佳企业。
二、做强,极富战略眼光
中国加入WTO,激活了工商业的繁荣,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加工业的兴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增,钢材等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这种情形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钢铁行业当中,但繁荣后面有隐忧,这种非理性的表面繁荣,是以牺牲环保、生态及金融资源为代价的。再者钢铁业是寡头垄断市场,钢厂掌握市场绝对定价权,这有违市场经济规律,早晚会被市场经济这支“无形的手”纠正过来的。基于此,从2003年末锡良即发出风险警示,提示钢材市场价格离顶峰已经不远,不出半年左右市场肯定从多头转向空头,建议放慢速度,压缩库存和经营规模。
2004年4月21日,一份由陈锡良提出并经由公司决定的以“清欠压库”筹备现金头寸的通知文件下发到东方龙各家子公司,这一决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开始前的二十天左右做出的。由于当时市场仍然普遍看好钢铁行情,多头思维占据主流,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飓风暴雨即将来临,钢价在短期内创出新高即将调头向下,跌不可挡。在此形势下,5月5日,东方龙召开中高层会议,主题是“发展”,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势发展。会上陈锡良发出“不和谐”声音,提醒和警告大家要马上转变经营思路,多卖少进少存,并用“危言耸听”来形容问题的严峻性。强调必须加强内控,不折不扣地执行清欠压库的决定,做好应付变局的充分准备。就在木将成舟,业务部门经理拿着批条,前来财务部取款的时候,却被总会计师陈锡良卡了壳。他坚守关口,说什么也不肯在付款申请书上签字。陈锡良再次找到老总,十分恳切而严肃地分析形势,他指出当前国内房地产等投资过热,已出现供大于求的严重状况。
5月中旬,持续上涨了两年多的钢铁市场价格掉头向下,让市场很多参与者始料不及,“怎么涨起来的就怎么跌下去”这句股市谚语在钢材市场上也得到了应验。由于一路下跌,卖出的人心是越来越急,想买的人越来越观望等待,这对于囤积大量货物的商家来说损失利润事小,造成资金紧张随时面临断裂事大。接下来的情况如陈锡良半年前预测的那样:生意难做,商品及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资金压力大增;国家宏观调控抽紧银根,资金供应趋紧;行业震荡加巨,人员流动加剧,新人生手办事效率降低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均逐渐显现。好在提前半个多月清欠压库收回大笔资金,使手上有充足的现金头寸支付货款归还贷款,使企业免遭灭顶之灾。
三、做久,永远追求卓越
2005年初,东方龙迎来了鼎盛时期。但同时也使得企业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是转换或完善企业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还是沿袭旧制一成不变。下半年,由于企业环境变化,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体制风险交相辉映,使这个家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摆脱困局,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决策随意多变和科学性不够等问题,陈锡良先后多次向业主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并通过深入细致、不厌其烦的工作帮助企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本清源。
为使公司上下统一认识,陈锡良把脉并强调指出:东方龙集团在以往良好成长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整合资源,从2002年开始飞速发展,经济规模几乎连续三年翻番,公司处于历史性的跨越阶段。
由于持续极速地增长,公司的体制适应度不太跟得上发展的节奏和需求,在文化、战略、管理等方面也滞后于客观环境形势发展变化之需要,近期公司基本情况发生变化和逆转,风险日渐显现并加大。在艰难时刻下,陈锡良和公司领导层深思熟虑,居安思危,居危思危,居危思安,决心并决定“标本”兼治。标,一是以业务为核心的盈利模式问题;二是资金取得和配置问题;三是管理体系和机制问题。本,主要是文化、战略决策、执行力问题。这些都是老、大、难问题,有较强的普通性,但又有其特殊性。要真正解决,必须理清其实质,分轻重缓急,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步骤、分阶段予以化解和消除,并力求逐渐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问题。
1.2监理单位问题监理单位在整个的建筑项目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就把监理单位和建设方、承包方一起定义为建筑市场的三大主体,可见,监理单位在整个建筑项目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监理单位对于整个建筑施工项目来说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确保施工的质量,但是当前监理单位却很难发挥其主要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人们对于监理单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在监理单位上的投资也就相应的显得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就监理单位自身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失职现象较为严重,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很难起到监理的目的,进而导致很多的监理机构名存实亡,这也是当前监理单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策略
了解了当前我国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施工管理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有所帮助。
2.1施工质量管理做好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这也是我们对于整个市政施工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首先要做的就是质量意识的建立问题,在这一点上来说主要是要求施工方每个施工人员从领导层到具体的施工技术人员都需要在头脑中树立质量意识,进而才能够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牢牢把握施工的质量,确保施工质量,杜绝把重点放在监理单位的检查上,因为即使监理单位能够检查出一定的质量问题,那么也需要重新返工,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施工成本,还拖延了市政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不如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就做好施工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此外,还应该避免出现侥幸心理,一定要严格确保施工按照严格的施工标准进行,不达标的施工项目一定要立刻进行重新建设,以避免在后期监理单位检查出来后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完善的体系会指导施工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进而有了目标之后就可以按照目标去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推广开来之后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落实好质量管理目标的完成工作,进而也就做好了施工质量管理;3)最后一层质量保障也就是监理单位的监理任务,这也是弥补施工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主要屏障,因此,作为监理单位来说任务是极为艰巨的,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确保认真做好检查工作,避免出现检查不到位的现象,而建筑施工方也要全力配合监理单位进行检查,不能采取消极应对或者不配合的态度。
2.2现场施工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处理办法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安全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的完善。安全管理方面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市政工程项目,还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于安全的宣传,在施工现场使得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具备安全意识,有了安全意识之后还要确保相应人员的技术水平,一定要确保技术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必要的危险操作;成本管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内容,需要各个项目部门的配合,因此,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然后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市政施工的成本管理。
2.3监理单位管理当前监理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受重视以及名存实亡的问题,因此,解决好监理单位的管理问题主要也就是提高监理单位的重视度问题。首先,监理单位要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那就是工程质量的验收和管理,明确了自身职责之后监理单位就应该针对自身的监理人员进行大力的培训,并且确保每一个监理人员都具备较强的监理能力,避免出现监理不到位的现象;其次,监理单位监理的对象除了工程的质量之外,还应该包括工程的资金管理,这就更加需要专门的建立人才进行认真的核查,避免出现任何的资金不明现象,确保每项资金出入都有据可循;最后,监理单位要意识到自身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如此才能够逐渐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地位,进而也就提高了监理单位的受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每个班级中都有后进生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人数多少而已。所谓的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和生理并无缺陷,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由于他们在诸多方面较落后,会使班级工作开展难度增大,甚至影响好的班风的形成。那么,作为班主任,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变被动为主动,巧用后进生,促进良好的形成。我的做法如下:
一、排查摸底,确定帮教对象
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以后,我明察暗访,调查、分析班风的不足之处。如:差生有多少?“风云”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在班级中起了什么作用?力求分析准确、细致,抓住关键人物。以我本学期所教的班级为例:班级整体纪律较好,但尖子生少,学习上依赖老师公布答案。有些人爱耍小聪明,好表现。其中有两名学生特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样样搞特殊,以为老师拿他没办法,有些意志力不坚强的学生存在着随波逐流的倾向。班风、学风一度受到了负面影响。因此我就把这两位后进生确定为重点对象。
二、体察入微,查找病根
学生差的原因可能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此时,及时家访,了解分析家庭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深入学生,了解其在同学面前的表现,分析其思想根源;观察其所作所为,分析其意图。例如:我班学生宋某,满嘴浑话,与同学稍有过节就大嚷:“我戳死你。”甚至拳脚相加,且愿意把胳膊搭在别人肩上,动不动就找个人嘀咕嘀咕……挺神秘的,我走访过他的家庭,家里条件较差,生活挺累苦,父母起早贪晚,无暇顾他。他自己自身条件是12岁了,身高仅1.20米,学习成绩特差。经分析得出:他的所说所做,完全是在为自己壮胆,壮声威,以期引起同学与老师对他的注意,在同学中争得一席之地。
三、抓住闪光点,找准切入口
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班主任不仅要能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更需能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我常逼着自己在一天内必须找到后进生尤其是特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想办法使其发扬光大。经不断寻找,我发现前文提到的宋某所负责的卫生区总是干干净净的,并且不用班主任督促。另外,几位后进生也各有其长处。这就找到了促其进步的珍贵的切入口。
四、和风细雨,真诚相待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接受老师的道理,先得让他们亲近为师者。比方,把那些所谓的后进生请到家里或避人的地方,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谈一谈,或分析他们爱表现自己是正确的,但要看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通过样样特殊,逞“英雄”来表现自己,只会使自己感觉良好,而别人则对你讨厌至极,正确地表现自己的途径是好的成绩和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才智。引导他们用换位法审视自己,冷静地分析、认识自己。例如,让把宋某的事按在赵某身上,让宋某分析、评价赵某。从而使他明白自己在他人心目的形象。也可与他们谈家常,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剩下来需做的是冒风险且又明智之举,成功率很高。在班上力排众议,不顾某些同学的偏见。宣布他们为班级上管理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班干部。于是在自我意识的推动和舆论的压力下,这些学生会重新认识自我,努力搞好工作,同时规范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
五、后进变先进,全班受益
1、江州城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2、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江州,废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十九年(599年),改浔阳县为彭蠡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彭蠡县为彭城县,寻废彭城县为湓城县。三年又改江州为九江郡。
(来源:文章屋网 )
二、用心打动适时鼓励
水本无华,因相荡漾而成涟漪;石本无光,因相撞而成火花。课堂乏味,要相激方能产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放下手中的“教材”,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如,在讲“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一课时。提问,在我们身边还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吗?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经过同学们交流,答出: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关于习俗,同学们就无言以对了,这时,我就用幽默的手势表示长鼓舞,象帽舞,来提示学生,结果有一位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猛然答出朝鲜族善于长鼓舞、象帽舞,吃辣白菜,吃狗肉,冷面等,这时,我给了他一个善意的拍肩,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仿佛给了他一种向上的动力,许多同学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名学生变得发言积极了。满族学生喜欢受到表扬。特别是因成功而当众受到表扬。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使学生获得了自尊,使他充满了自信,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展示,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的学习热情。我们再因势利导,借力发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这是让“无光之石”迸发出“火花”的外力,这是点石成金之笔,这是把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转为我们教学智慧之笔,只有教师把握了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三、通过差异指导来实现整体发展
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潜能生”的个体水平,才能实现整体发展。
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不是一味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如果单纯的追求以上两点就会有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消化掉基本任务,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一言堂,无效课堂。
只有肯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让他们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同学之间相互激励,形成更大的创作空间,才有完成扩展任务的欲望和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使学生个体水平有所提高。最终必将实现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真心辅导,及时补救
师爱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体罚或变向体罚,让学生进行无数次的单一动作,正是教师不宽容的表现,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只有对学生宽容,去理解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他们的心扉,去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喊。在我教的学生当中,有一名学生,上课除了睡觉就是搞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当最近却经常在课上,课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他在取闹,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针对他提出的问题,我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甘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平等的与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