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营改增主要指的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它是国家今年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随着我国营改增税收模式地不断发展与完善,一方面可逐渐扩大增值税地征收范围,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一定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重复、偷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促进各行各业得以良性发展。营改增政策在水利施工企业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由于在各方面制度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给水利施工单位的税收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分析以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营改增政策的有效性。
1.1营改增对流转税负的不确定性
(1)与原有的税收体系相比较而言,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后,水利行业达到了11%的税率,增值税中主要对一些可抵扣的进项税款归入其中,从而提高了该行业的税率,若单单从此方面来考虑,很难对企业税负情况进行准确地衡量。虽然企业新增设备所带来的增值是进项抵扣,可为企业在现阶段带来增值税应纳税额的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抵扣税额仍不能说明营改增的实施所引发的流转税负下降。
(2)从企业发展层面来分析,营改增对流转税负的影响主要与水利行业的成本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水利行业规模地不断壮大,在生产中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地增加也会造成企业人工成本的提高,在整个工程中人工花费资金可达到总资金的30%左右,再加之这部分成本支出没有专用的发票,因而在税收政策中也不能进行有效抵扣,从而使得增值税实现减税效果。
(3)此外,在水利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机械设备以及租赁场地等也会造成水利行业税负地增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层面。
①由于劳务公司规模有限,再加之没有额外获取资金的渠道,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巨大的税负,因此为了保全自身,劳务公司会将税负转交给施工单位,让其承担,这也会造成水利行业税负地增加。
②由于租赁单位主要靠企业租赁场地获取收入,其利润较低,租赁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他们会选择自动放弃纳税人资格而转为个体化,这样可降低纳税数额,而其他的税负则需依靠水利行业承担,这必然加大了施工单位的实际纳税额。
1.2造成水利施工企业税负上升现象
国家实施营改增政策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财税制度,逐渐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收税、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营改增政策属于一种结构性减税税制改革政策,结构性减税主要是针对全行业来说税负的降低问题,税负的降低主要是依据企业税负降低额与增加额的差额计算得来的,表面上虽然减少了企业的税负,实际上税制改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增加了企业的税负,给一些小型企业在财务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若经营不善甚至会面临倒闭的风险。然而对一部分企业来说,税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不科学,经营模式不健全所致的,由于对成本支出不能有效加以控制,在资金的支出上没有制定严格的发票制度,从而造成企业税负增加。对于一些转包违规经营的企业来说,由于购买材料等阶段所设置的增值税发票与实际所需不相吻合,使得企业不能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最终造成企业无力承担这笔支出,引发税负增加现象。一些联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企业规模小,在很多制度体系上还不够完善,当企业需要租赁场地或者购买材料时不能获取到正规地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需承担这笔费用,这势必会降低企业的利润。
2.应对营改增背景下水利企业税收负担的几点对策
2.1企业管理制度化、精细化
在水利施工所包含的众多行业中,营改增政策的实施给很多企业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得知,这些企业大都存在这样的共性: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资本运作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长久发展。
当前,国家通过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无疑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应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现通过企业的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管理为例加以说明,企业在正常运转中若生产经营中的花销超过可允许支出时,应该向上级部门取得相关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说明此项支出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通过该部分支出所产生的进项税以有效控制营改增所带来的税负。此外,企业各个项目部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应制定出严格的制度体系,用以约束相关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某些行为,有效弱化各项目经理的职权,严格杜绝一些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赚取更多地资金,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约束企业的相关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完善增值税发票及合同的管理工作
自营改增制度实施以来,关于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工作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这也必然给水利施工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也就决定着企业不管是在材料的购买、设备的租赁方面,还是在分包经营等工作中都应取得相应的增值税税额,只有这样做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额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才会更大。此外,考虑到水利施工单位供应商较多,在增值税的获取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为了确保该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水利施工单位应制定出完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应地流程加以执行,避免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2.3构建完善的纳税筹划制度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对未来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税负进行人为的筹划分配行为,以降低企业的财政压力。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水利施工企业来说,造成税负波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各纳税期间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之间差异较大,销项税额通常是按照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所产生并最终确定,使其在资金额度控制中难度较大,因此企业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纳税筹划,应对进项税额进行有效的控制。按照我国相关税法的基本要求,企业购进生产经营使用固定资产,该部分所产生的进项税额则可以在企业应缴税款中予以扣除,企业自身可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将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发生时间加以有效控制,将进项税额均分到不同的纳税时期,这样可降低企业的财政压力,避免财政赤字现象的发生。
2.4增强会计核算能力,降低税收风险
营改增政策的大力实施与应用,给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增值税所采取的是抵扣模式,而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都是进行单纯地记账工作,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加以解决,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为了有效防范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转变,相关企业应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强会计核算能力。此外,企业还应聘请一些会计专业人员,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是我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降低了企业整体税负现象,有效避免企业漏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营改增政策在给企业带来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为了在激烈地竞争中站稳脚步,水利企业应按照各自经营状况,通过开展企业精细化管理,加强增值税发票及合同管理、制定并完善税收筹划制度及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等方式,采用更适合水利企业特性的税收负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演的题目是《税源监控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税源监控分析是对涉税经济指标和主要征管质量指标的定期监控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本地区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为查找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依据。
税源分析是征管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源有效监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源,经常地、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经济信息资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经济发展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并根据各区域的经济特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适时地开展专题性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整理税收财务资料,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适时地对税源产业和特定行业开展普遍性或专题性调查。同时,应经常对不同时期的税源资料进行预测分析,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办法,开展税务稽查,防止税收流失,有针对性地实施税源监控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一、税源分析的原则
税源分析必须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坚持从应征到入库的原则,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税源分析的方法
税源监控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间内的税源分析监控是宏观的,通过它可以了解税源的规模,税负水平及其发展变化,对基层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交通、通讯发达、经营方式多样、不同国家地区税收法规和征管力度都胡差异的环境下,加上纳税地点、纳税期间、纳税环节等方面规定的因素和纳税人经营管理能力大小不一,微观上税源的流动和变化是无常的。
(一)宏观税源分析
一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即指税收与经济的宏观关系分析研究,通常研究的是税收与GDP以及其他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显著标志是地区性,如全市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县(市)级行政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等。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着力点在于分析宏观税收特征的成因,其中入库税收与应征税收、税源与税基的研究分析是重中之重。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税收内在发展规律开展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税收收入规模预测也是近阶段宏观税源监控分析的重点。
二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主要内容:税收收入与GDP、国内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全口径工业增值税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值税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税与产(销)量或销售额、所得税与实现利润等经济税收指标分析研究,从对接分析中查找税收增减因素。对于经济税收指标差距较大的,应立足于与以前年度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基础上结合宏观税负指标和弹性系数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趋势预测法。对比分析法是指运用规模、结构、增减等指标进行分析以及由此派生的税负、弹性分析等;因素分析法是指运用经济、征管、政策及其他因素对税收与经济关系进行相对准确的解剖分析;趋势预测法是指运用税收与税收、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对未来税收总量、税收收入走势的研究分析。
四是宏观税源预测分析。宏观税源预测分析是整个预测体系的侧重点,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法、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分月滚动法、SPSS预测法等,其中多元回归法与SPSS预测法的研究应用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工作的突破口。
五是宏观税源监控分析成果在反复论证后可以在微观分析中选择运用,各级监控部门可以建立适合本级的合理的宏观监控标准,如标准税负、标准弹性,以及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模型等。特别是税负分析,通过按期对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测算,结合省局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及时筛选和发现税负异常的企业,为纳税评估部门选取评估对象提供依据。
六是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分析的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同一户企业同一时期历年税负的纵向比较发现异常问题,二是在重点税源企业中引入行业平均税负、标差和预警区间的概念。行业税负标准的确定是依据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所测算的某—行业税负平均水平,不是针对某单个企业进行的,只是为判断某个企业的税负合理于否提供了一个标准,因此更类似于宏观方面的测算。低于行业税负标准的企业并不一定存在涉税问题,只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可以作为纳税评估选取评估对象的一个渠道。
(二)微观税源分析
一是微观税源分析其显著标志是企业,即研究分析企业税收与企业经济的关系。包括企业经济与企业税收总体关系及结构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企业税收与企业规模(如经营总量或总值等)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经营结构或产品结构的关系,企业税收与企业效益或效率的关系等。
二是微观税源分析的着力点在于分析确定的税种与相应税基的关系。如企业增值税与企业增加值的关系,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消费税与应税产出的关系等。为了能与宏观税源分析呼应,可将企业增加值作为企业所有税收的总税基,以计算企业总体税负,并与宏观税负相对应。
三是微观税源分析的具体工作包括:企业税收与经济增减变化适应情况监控、税收负担率分析监控、关键性指标分析监控、企业发展情况分析监控等。
四是微观税源分析、税负分析方法同宏观税源分析方法,由于企业情况更复杂、更详细,各级监控部门可以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或特大型税源企业有关调查分析情况必须纳入即期收入档案管理。
税源分析的重点是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应税行为。税源变化的各因素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量反映出来,税源分析还应注意对一些主要信息的把握:
一是政治信息;二是宏观经济信息;三是国际信息四纳税人信息;五是未纳入登记的税源信息;六是潜在税源信息。
三、税源分析的操作方法
一、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管辖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按照行业类别和企业规模大小,建立各个财务指标的预警值;然后再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预警值对比,超出预警范围的予以重点检查。
二、建立税源分析指标体系。按照规范、合理、适用、可行与简洁的原则,建立以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其他统计报表为基础的税源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分析数据源于纳税人并用来说明纳税人的特点,力求微观上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宏观上反映整体税收形式,达到宏观找问题,微观找原因的目的。
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该局充分吸收并且成功导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理论,成为科学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的理论指导。一是导动管理理论,着眼税源管理部门,解决各个部门各自为战、孤军奋战的问题,实行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各部门各环节联动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整体合力。二是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企业,积极开展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纳税遵从水平。三是导入差别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主要方面,明确各个层级的管理内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的分析监控水平。四是导入层级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实行分级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导入过程控制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重点过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节点的衔接,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全过程管理水平。
二、着力打造新机制,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构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上创新了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成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一是打造联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分析为龙头,计划统计部门参与的税源监控为抓手、纳税评估为重点、税务稽查为促进,监督考核为保障。
二是打造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排序为基础,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且明确了“在目前风险管理的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和‘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并行,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打造差别化管理机制。建立了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了计划统计部门为区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和二股为分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以及管理员为责任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的差异化管理内容。
四是打造层级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区局、分局、责任区的重点税源企业,特别是将总局、省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五是打造专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城区所在分局专门设立一个股,把重点税源企业分为工业类重点税源企业和商业类重点税源企业2个责任区,明确专门的税收管理员,实行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着力采用新方法,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选择了实在的路径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机制形成的工作平台,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基层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实实在在的路径。
一是采用数量质量双重指标法扩容重点税源范围。根据总局、省局、市局重点税源的“企业上年销售额逾2亿元或增值税、所得税超过300万元”的标准,将72户市局级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在此基础上,将上年增值税入库超过80万元以上、政府关注和拥有集团关联关系标准的企业列入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范畴,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30-8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5-3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责任区级重点税源企业。同时,将投资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新增税源企业、连续三个月税负异常企业、连续三年亏损但连续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列入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目前,重点税源企业数量达1536户,占全部企业的21.98%;重点税源企业20__年销售305亿元,占全部企业销售的72.62%;重点税源企业20__年税源总量93439万元,占全部税源的71.55%。
二是推行一线工作法调点税源情况。为了解全区税收总体走势,把握重点税源企业变化趋势,对上年入库税金(不含利息税及车购税)3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2亿元以上的所有企业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重点税源调查,由管理员深入企业一线和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调查企业预计销售、出口销售、拟购进设备、销项税金、进项税金、优惠政策、利润、应征增值税、应征所得税等指标;由分局负责人和管理员、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调查核实指标;由区局领导、计划统计部门和分局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抽调部分企业,调查分析各项指标的预计情况及原因,切实减少了预计的偏差度,提高了税源调查质 量。
三是实行层级差异化分析重点税源趋势。按照“统一、减负、明责、增效”的原则,对区局、分局和责任区三级税收分析工作的项目、内容、方法、时限、报告、档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口整合,实现了三级税收分析在分析主体、分析项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完成时限、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分析档案资料要求等7个方面的差异化管理,在该局上下形成了实施层级差异化管理强化税收分析工作的合力。分析主体差异化,更加突出明确责任;分析项目差异化,更加突出明晰职责;分析内容差异化,更加突出减轻负担,区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全区宏观经济税收的综合分析,相关分析内容直接指到分局(乡镇);分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分局所辖区域中观经济税收的特色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责任区;责任区税收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变化情况、产业政策变化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产品工艺流程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等因素及其对税收收入影响的个案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方法差异化,更加突出简便实用;完成时限差异化,更加突出时间价值,根据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的价值取向,分别对三个层级的完成时限作了差异化设置,从时间上保证各个层级税收分析的有用性;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实用明了;分析档案资料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统一规范。20__年下半年实行该办法后,重点税源分析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分析发现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25户,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异常的56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评估70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稽查7户,共计补交税款、罚款及滞纳金502万元。
四是试行动态预警法监控重点税源指标。认真试运行重点税源预警分析软件,及时风险预警信号,去年8月份,根据该软件显示,该局43户企业中正常企业21户,异常企业22户,根据其风险系统显示,列入黄色预警企业7户、列入橙色预警企业8户、列入风险程度最大的红色预警企业7户。异常企业22户中增值税税负率显示为红色预警的企业7户,占异常企业的31.82%;利润率显示为红色预警企业17户,占异常企业的77.27%;销售收入差异率为红色预警的企业16户,占异常企业的72.73%;销售收入比对异常企业1户,占异常企业的4.55%。该局从这四项异常指标中发现,异常企业中利润率指标为红色预警的是出现异常企业的主要原因。对此,通过税源联动管理办公室研究后,分别采取了税收分析、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4户企业因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了客观改变,预警信号得到排除;15户企业存在滞后销售等问题,经评估、稽查共补缴税款320万元。
五是采用工作小组法调研重点税源状况。20__年,根据服务性调研“寓管理于服务”的宗旨,专门抽调了3名业务骨干成立了服务性调研工作小组,根据一户式资料和江苏征管信息系统以及决策监控系统,详细了解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税收缴纳情况、税负、销售收入、销售利润、投入产出等主要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可能找出的重点、疑点和风险点,通过案头分析发现疑点61处,在此基础上,先后20多次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12户次。一方面排除疑点,确定问题;另一方面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也得到了重点税源企业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对21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性调研,增加税收收入250万元,调增外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80万元,发现征管存在的问题16个,提出加强征管的措施19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52万元,税法宣传和税收政策解读21次,提出合理化建议27条,移送评估1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2
0 引 言
企业税收负担的情况,能够反映出税收政策的公平程度,而要想切实了解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情况,则需要通过相应的税收负担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出于不同的计量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同时,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众多,相关人员在了解企业税收负担情况时,也需考虑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适当调节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1 企业税收负担概述
企业税收负担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额,从而使其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负担。税收负担主要是纳税人需要承担的税额与税基或者相关经济指标的比值。通过对企业税收负担情况进行了解,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家与纳税人的实际资源分配关系。并不是所有的税收支出,都属于企业税负,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很多流转税实际上都是由消费者负担,因此,企业税收负担的情况,需要从企业所得税的负担方面予以分析。
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不能单纯地通过名义税率方面进行了解。因为名义税率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税基调整的影响,再加上企业所得税税收方面,能够应用到的盈亏互抵、优惠扣除、减税等优惠政策众多,无法从名义税率和企业利润总额上准确了解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情况。另外,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企业税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准确了解企业税收负担实际情况,还需要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实际税率进行考量,通过有效的计量方法予以计算,确保企业税负计量的准确性。
2 企业税收负担的计量方法
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主要是对其实际税率的计量,而实际税率包含边际ETR和平均ETR两种。前者是纳税变化与收入变化的比值,后者是税收变量与收入变量的比值。其中,通过对后者的计算,能够反映出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在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主要是对后者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企业实际的税收负担情况。
平均ERT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五种。
第一种,运用企业当期所得税费与税前会计利润的比值计算出平均ERT。其中,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槠渥芩得税费与递延所得税费的差。现阶段,在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这种计量方法的应用较为常见,其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还需注意,由于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部分递延所得税费并不计入税费中,因而计算出的当期所得税费,极有可能与企业实际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这一计量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应采取人工获取信息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的会计报表附注,获得所需的当期所得税费。
第二种,获取当期所得税费和所得税返还部分之和,并计算这一数值与税前会计利润的比值,从而获得平均ERT。通过这种计量方法的应用,工作人员能了解到企业在获得政府补贴前的税收负担情况。
第三种,工作人员需要先计算非经常性损益与执行税率的乘积,并获得当期所得税费与这一乘积的差。再计算这一数值与税前会计利润+不包括坏账损失的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的比值。最终获得平均ERT。
第四种,先计算应交所得税与补贴收入之差,再计算利润总额与补贴收入之差,且两个差的比值,便是平均ERT。这一计量方法,主要是从政府与企业资源分配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企业实际的税收负担情况。其中,补贴收入主要包括政策性补贴、出口退税等。
第五种,工作人员需要从税前会计利润与不包括坏账损失的资产减值准备之和中,减去投资收益,而当前所得税费用与这一数值的比值,便是平均ERT。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工作人员可以对平均ERT进行计算,实现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准确计量。且通过对这五中计量方法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计量方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工作人员还需充分结合自己的计量目的、当前的税收政策等,合理地选择计量方法,从而确保计量结果的科学、有效。
3 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3.1 税收制度因素
税收制度因素,对企业的税收负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税收制度的变化,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法定税率进行调整。例如:2008年我国的税制改革,实现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率的统一,很多企业法定税率都有所降低,从原本的33%下降为25%。第二种则是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由此可见,税收制度的变化,能够减轻或是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同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产业优惠政策,对某些产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明显的减轻作用。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表明,发展中国家会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税收制度优惠,而经过对马来西亚税收制度与行业关系的实证分析,该国旅游业有效税率显著性较低,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税收负担较轻,而该国税收制度中,为旅游行业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因而,税收制度因素的变动,对企业税收负担存在较大的影响。
3.2 企业规模因素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也针对企业规模因素在企业税收负担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得出政治影响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则该企业开展政治游说的可利用资源越多,能够利用更多的人员进行税收筹划,因而更有利其税收负担的减轻。第二种,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政治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会受到政府的关注,因而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也会越高。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实,国内的大规模企业,多数都为国企,而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明显要高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
3.3 经济水平因素
经济水平因素,对企业税收负担的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讲,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国家会存在一定的税收剩余。而这一情况,则表明该国整体税基较大,企业本身的税收承担能力较强,其税收负担也相对较重。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税基也相对较小,企业自身的税收承担能力较弱,因而,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的企业相比,其税收负担更轻。因而,国家经济水平能够决定该国税收收入的总量,也能够反映该国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情况。
3.4 盈利能力因素
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税负公平理论认为,实际税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关系。但是在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营目标、动机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其税收负担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若是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避税手段,则会使其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下降。同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若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但抵税金与当期所得无法实现等比增加,则该企业的税收负担会有所增加。
3.5 地域因素
企业所处的地域不同,也会使其承担的税收负担有所不同。就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为了促进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了梯度开发、西部大开发等多项战略,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企业,也获得了不同的税收优惠,各个地域的企业存在明显的税收负担不均衡的情况。其中,中部地区企业税收负担最重。由此可见,地域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
3.6 股权结构因素
现阶段,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大股东控股的情况,这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遵循大股东的意志,而这一意志,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ETR之中。一些大股东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会有意识地增加本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为政府做出更多的财政贡献,进而使其能在当地处于较高的经济地位。因此,股权结构因素,也是企I税收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 结 语
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不仅能用于衡量税收制度的公平与否,同时也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应充分了解,并结合实际,合理运用税收负担的计量方法,提升企业税收负担计量的准确性;充分认识各项因素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具体影响,使企业在其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更加有效的纳税筹划对策,从而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祖光,万迪P,罗进辉.市场化程度、成本与企业税收负担――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
[2]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
一、税收成本的含义和特征
(一)税收成本的含义
国外学者对税收成本的界定相对较统一,税收成本通常是指税款或税金,但其称谓有所差异,如税收成本、税收因素、税收节约等,而国内并未统一税收成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税务成本等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必须支出成本,税收成本关系着企业最终的收益,税收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税收成本界定并未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税收成本是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经济成本的总称;税收成本特指征税成本。国内大多学者选定征收成本为研究对象,从税收部门的角度看,狭义的税收成本是征税成本,即纳税成本或税收成本,将其称为企业税收成本、纳税成本、税务成本、税收负担等。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税收成本指纳税成本。
(二)税收成本的特征
其一,税收成本具有复杂性。由于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呈现的多样化,因此,对于企业税收成本的控制呈现复杂性的特点。
其二,税收成本具有风险性和时效性。企业不可能对税收成本的复杂性进行精确和有效的估计,由于缺乏对税收成本的可靠估计,可能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失误,这是税收成本的风险性的体现;此外,按照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的规定时间,履行纳税义务或申请税收优惠待遇,体现了税收成本的时效性特征。
其三,税收成本专业性和累退性。作为独立和专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税法影响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尤其是交易行为,体现了税收成本的专业性特征;按照规模经济的说法,在涉税活动中,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税收成本相对越低,规模越小的企业,其税收成本越高。
其四,税收成本具有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的有些费用分散在与纳税有关的日常活动中,没有专门归类记载;部分税收成本不能定量,由于其难以与会计成本区别开,使得部分成本不能准确核算。
二、税收成本管理
(一)税收成本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是企业通过税收的计划、实施、控制和创新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管理,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制定和调整生产经营,在规避税收风险的前提下,使企业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管理活动。
企业税收成本管理仍属于企业理财活动的范畴,主要特征有:
其一,实用性和时效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熟悉企业相关的各项税收政策,同时根据战略发展要求,制定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方案;政策的时间性要求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活动的时效性,相关人员针对变化的税收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税收成本管理办法。
其二,政策性和整体效益性。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税收成本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观念和纳税意识;通过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税收成本管理的作用
降低税收成本。企业应把税收看做企业经营的必要支付成本,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通过加强税收成本管理,降低税收成本,是税后利润最大化。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应着眼于加强税收成本管理,减轻税收负担。
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可根据国家对各个行业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各项税种征收税率的差异,灵活进行合理的资金运转、投融资、研究开发新技术等。
三、税收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意识已形成
随着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的加大,纳税人对税收的理性认识得到提升,合法纳税是共识,企业已形成税收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了税收成本管理,提高了纳税效率,取得一定成效。
(二)成本分析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企业已普遍形成税收成本管理的意识,但是税收成本分析体系不够完善。主要包括:缺乏技术分析和成本分析及预测部门;日常成本分析和预测不完善;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只有成本计划和执行情况;缺少税收成本责任中心管理,成本考核落实不到位;缺乏税收成本奖惩机制,没有形成责任预算、核算和分析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没有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进行管理,税收成本责任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三)缺乏对遵从成本管理的重视
企业对遵从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有待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填纳税申报表所需时间较长,同时,纳税人了解税法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少,但是其花费时间较长。由于缺乏相应的税法知识和纳税相关资料,导致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其向税务顾问咨询或交由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不断增多,从而使的遵从成本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对遵从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较少考虑遵从成本的管理,甚至忽视不计。
四、加强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税收成本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税收成本管理互控体系,进行税负统计与分析,实施企业税收成本的全员管理。在既定税收政策下,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企业类型、产品的类型综合计算企业的税收成本,并参考以往年度的预算和决算成本数据,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和政策变化情况预测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的成本变动。定期根据税收成本统计分析,检验预算的执行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纠偏措施。纳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企业税收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和完善企业税收成本管理机制,实施全员税收成本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办税工作体系
企业应设立内部办税机构来管理企业的各项税收工作,同时构建税收成本管理监督体系,检查和督办企业的各项税收工作的进展情况,使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将企业的税收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三)加强人员培训
通过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和职业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纳税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办税员工来说,培训主要针对其具体的办税业务和技巧,培养他们成为既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又精通企业所在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的综合人才,并成为企业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磐石;对普通员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培养他们的纳税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树立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思想;对企业的高层应该着重培训并灌输其正确的纳税理念,使企业高层破除把税收工作当做财务部门工作的陈旧思想,使企业高层积极支持税收成本管理工作。
(四)税收成本管理要融入战略成本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可以制定竞争战略,并通过SWOT方法分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同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将企业的税收成本融入战略管理,即进入战略成本管理阶段,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战略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秀丽.税收成本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6.
[2] 李飞.税收成本及其控制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李彩霞,盖地.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研究:回顾与展望[J].税务与经济,2013.
[4] 李维亭.中国税收成本管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一、税收筹划的含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纳税人的经营、筹资、投资、理财、交易、分配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策划和安排,来降低税收负担和税收风险的行为。
二、税收筹划的分类
第一,按企业不同的阶段对税收筹划进行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企业设立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筹资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投资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采购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生产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销售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分配阶段的税收筹划、企业重组阶段的税收筹划。
第二,按不同的税种对税收筹划进行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增值税的税收筹划、消费税的税收筹划、营业税的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关税的税收筹划、资源税的税收筹划、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收筹划、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筹划、车船使用税的税收筹划、车辆购置税的税收筹划、房产税的税收筹划、印花税的税收筹划、契税的税收筹划。
第三,按不同的行业对税收筹划进行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农业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业企业的税收筹划、商品流通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筑安装企业的税收筹划、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筹划、邮电通信企业的税收筹划、酒店企业的税收筹划、金融保险企业的税收筹划、服务行业的税收筹划、娱乐行业的税收筹划、文化体育行业的税收筹划、交通运输企业的税收筹划、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
第四,按税收筹划的形式进行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节税筹划、避税筹划、税负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筹划。
第五,按税收筹划的方法进行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税基式税收筹划、税率式税收筹划、增加可抵扣税额式税收筹划、推迟纳税时间式税收筹划。
第六,按从事税收筹划的人员是企业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分类,可将税收筹划分为自身税收筹划与外包税收筹划。
第七,按税收筹划期限的长短,可将税收筹划分为短期税收筹划、中期税收筹划与长期税收筹划。
三、税收筹划的步骤
(一)收集税收筹划必需的信息
1、企业涉税情况与需求分析。不同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纳税要求有所不同,在实施税收筹划活动时,首先要了解企业以下基本情况:企业组织形式、筹划主体的意图、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投资意向、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企业的需求和目标等等。其中,筹划主体的意图是税收筹划中最根本的部分,是税收筹划活动的出发点。
2、企业相关税收政策与环境分析。全面了解与企业相关的行业、部门税收政策,理解和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及精神,争取税务机关的帮助与合作,这对于成功实施税收筹划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建立企业税收信息资源库,以备使用。同时,企业必须了解政府的相关涉税行为,就政府对税收筹划方案可能的行为反应做出合理的预期,以增强筹划成功的可能性。
3、确定税收筹划的具体目标。税收筹划其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上面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后,便可以确定税收筹划的各个具体目标,并以此为基准来设计税收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具体目标主要有:实现税负最小化;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获取资金时间价值最大化;实现纳税风险最小化。
(二)设计备选的税收筹划方案
在掌握相关信息和确立目标之后,税收筹划的决策者可以着手设计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案。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对涉税问题进行认定,即涉税项目的性质,涉及哪些税种等;其次,对涉税问题进行分析,即涉税项目的发展态势,引发后果,税收筹划空间大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最后,设计多种备选方案,即针对涉税问题,设计若干可选方案,包括涉及的经营活动、财务运作和会计处理确定配套方案。
(三)分析、评价各个备选方案,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税收筹划方案是多种筹划技术的组合运用,同时需要考虑风险因素。方案列示以后,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主要包括:一是合法性分析:税收筹划的首要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对设计的方案首先要进行合法性分析,规避法律风险;二是可行性分析:税收筹划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企业必须对方案的可行性做出评估,这种评估包括实施时间的选择,人员素质以及未来的趋势预测;三是目标分析:每种设计方案都会产生不同的纳税结果,这种纳税结果是否符合企业既定的目标,是筹划方案选择的基本依据。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四)实施该税收筹划方案
税收筹划方案选定之后,经管理部门批准,即进入实施阶段。企业应当按照选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对自己的纳税人身份、组织形式、注册地点、所从事的产业、经济活动以及会计处理等做出相应的处理或改变,同时记录筹划方案的收益。
(五)对该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监控、评估和改进
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监控出现的问题。再运用信息反馈制度,对筹划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其经济效益与最终结果是否实现税收筹划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执行偏差、环境改变或者由于原有方案的设计存在缺陷,从而与预期结果产生差异,这些差异要及时反馈给税收筹划的决策者,并对方案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随着大企业的不断增多以及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企业税收已经成为国家财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我国财政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大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其经营规模较大、内部机构层次复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导致它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涉税风险。因此,要想保证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它在税收服务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控制和降低税收风险,税收机关应该不断提高税收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强化税收风险管理。
一、当前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其管理体制从上层的税务总局到下层的各个分局,主要呈现出一种上小下大、基层队伍十分庞大的金字塔结构,其中有88%的税收机构和税收人员分散于各个县级政府以下的基层地区,几乎处理和承担全部的涉税事项。这种形式的资源分布和管理体制,使得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极为低下,而且经过由上到下的层层传递,使得税收信息逐渐被减弱甚至是失真,如果税务总局或者上级税务局无法有效的监管基层的税务机关,那么将会很难实现税务的统一性、规范化管理。
(二)缺乏完善的税收制度
当前,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完善现象,使得税收执法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在税收管理工作方面,也没有针对大企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税收征管方法,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税务机构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慢慢向前摸索,使得税收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为缺乏完善的税收政策,使得大企业税收管理和监控的专业化、深层次以及多角度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大企业发展需要的是较为合理、权威、标准、科学的纳服务和管理方法。
二、基于纳税服务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
(一)专门设立管理机构,实现税收集中管理
通过相关实践表明,实现税务的专业化管理对大企业税收风险防范和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专门设立管理机构,实现大企业税收的集中管理,提升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同时,加强集中管理,还能够广泛积累涉及行业税收方面的管理经验,为制定税收政策提供良好的建议和依据,让税收管理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对大企业实施纳税申报、强制执行以及税务审计等纳税服务和相关的执法事项的集中管理,不仅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内部经营结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税款缴纳和纳税申报的精确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的提升税收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帮助大企业制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税务机构应该参与到大企业相关制度的建立中去,将税收管理由原来的事后处罚变成事前预防、事后管理、事中监管等一体的税收风险管理,帮助大企业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提升大企业防范风险和解决风险的能力。其次,引导大企业有效识别风险,确定大企业在经营运作、经营决策、税务争议以及纳税申报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分析大企业发生风险的原因,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工作,结合实际的评估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有效消除大企业涉税风险。再次,在加强大企业自我管理方面拟定税收规范手册,指导大企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完善等,要求大企业必须严格遵从。同时设计相关的遵从模型,建立与大企业之间相互责任、相互遵从的合作关系。最后,针对那些不配合的高风险大企业,应该进行重点管控,开展专项检查、避税调查、税务审计等工作,对企业内部税务系统进行有效监管。
(三)强化专门的行业化税务管理
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大企业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强化专门的行业税务管理。首先,将各大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然后在针对行业类型成立相关的分析小组,分析行业发展特点和动态情况,从而有效预测行业的税收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其次,在管理大企业涉税事项的基础上,还要分析评价大企业的纳税环境和行为,从而制定出最佳的规划策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行业化的税务管理,可以集中各税务机关的力量,对各行业类型定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并及时与纳税人进行沟通,提高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引导大企业更好的规避税收风险。
三、结论
总而言之,大企业税收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工作,专门设立管理机构,实现税收集中管理;帮助大企业制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专门的行业化税务管理,引导企业更好的规避税收风险,从而有效提升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企业;税收管理;营改增
税收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征收的范围十分广泛,类型较多,包括商业企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营改增”实施以来,我国商业企业税收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漏洞,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的公平秩序。因此,做好商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对营改增下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营改增对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要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指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而增值税只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使重复纳税的现象得以避免。这也是新常态下国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例如,商业企业商铺等租赁的租金收入也由原来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而老房产的租金收入也按照5%简易计算和征收税金,2016年4月30日后新房产税率为11%。营改增的应用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税负,有利于调动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优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营改增策略的实行也使我国商业企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营改增对商业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较大的企业所涉行业较多,税收服务的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而营改增之后,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具有抵扣的作用,很容易形成利益驱动的洼地,对税收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营改增也会影响我国税制的衔接,导致税务报表信息披露等方面出现很多新问题,税额计算也不够准确。这对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营改增后,很多企业通过重组调整资产关系,由于方式不合理也会对企业的税负造成不利影响。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亦日益复杂化,出现了很多税收漏洞,使得税收工作面临较多的挑战。各个商业企业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遵守税收原则等,合理缴纳税收负担,并从中提高经济效益。
二、营改增后商业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对策
营改增后,商业企业必须采取合理的对策,完善税收管理工作,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营改增后商业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一)完善企业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
营改增后,商业企业须完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时刻关注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后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企业还应要深入了解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资金流向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完善企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及企业数据分析系统。认真分析企业资金流的情况,做好动态分析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营等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防范税收转移现象的出现。政府部门还要努力完善不同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并做到,为不同行业企业制定合理的税收策略,使得商业企业自觉遵循纳税制度。
(二)完善企业税务审计职能
作为化解税收风险的主要手段,税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指导各商业企业合理纳税,并尽早发现税收工作中的风险点。税务机关应从当前税收工作的开展情况出发,努力完善税务管理。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重视税务审计工作,明确风险区域,努力化解税收风险。对于大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关联交易等方面,税收审计工作人员须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性策略,并充分发挥税务审计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
制度营改增后,商业企业须努力提高自控管理能力,要将管理工作与纳税服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自觉遵循纳税办法。政府部门应出台各种有效办法,引导企业进行增值税的缴纳工作,并快速响应企业的诉求,指导企业建立税收风险控制系统,更好地应对各种税收风险。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企业也要自觉建立税收风险的内部管控制度,明确增值税缴纳中的关键事项,从而构建良好的税企关系。(四)调整企业税收筹划管理商业企业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采购控制工作,采购必须要取得合法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应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商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部分项目可以按照简易征税办法来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公司节约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国税、地税等机关部门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及时了解“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综合治税工作,以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促进我国商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商业企业必须积极面对发展态势,应对税收问题。
三、结束语
营改增后,我国商业企业面临一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商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营改增政策的内涵,明确税额的计算办法,并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减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要严格遵循营改增的相关税收政策,为企业的顺利发展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信未来,我国税收收入会呈现出均衡的发展态势,商业企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未来我国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企业集团进行的税收筹划就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融资及投资等的科学安排,减少其中的纳税支出,实现纳税利益的最大化及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的一种活动,企业集团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税收筹划工作,有利于企业达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企业集团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为推动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一、企业集团进行税收筹划的作用
企业集团税收筹划的特点是规模巨大,一般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合作,实现联合税收筹划,企业集团实行税收筹划主要能发挥几个方面的作用[1]。其一,就是降低企业集团的税收成本,税收在企业集团的成本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税收的具体情况与企业集团的成本战略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关联,利用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的税款支出,也可以延后缴纳的时间,能够很好的实现资金的减少与节约。其二,有效的税收筹划能够提升企业集团的总体管理质量,在筹划工作中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生产活动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使得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获得提高。其三,税收筹划能够提升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纳税时间得到推迟,也就可以看作是企业集团在银行中获得免息的贷款,数量越多时间就越久,企业就会得到更大的资金时间价值。其四,企业集团实施税收筹划能够对税收风险进行防范,税收管理制度的完善是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企业集团必须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在加上自身发展的情况去制定相应的税收管理制度,使其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能够实现了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起到防范税收风险的作用。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可以很好的产生财务协同效应,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二、企业集团税收筹划应形成的正确观念
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构成的企业联合体,母公司是其管理总部,可以代表集团名义对内部实行管理权,对外实行外交权,其宗旨就是最大化的发挥其资源的一体化优势与管理的协同优势[2]。为了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企业集团中的各个成员就需要通过统一的管理形成纳税一体化的观念,共同遵守统一的规范,可以达到整体纳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另外,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考虑降低成本,还需要考虑到方案实施的同时其他费用的变化情况,需要对方案的实施的综合效果进行分析,使得经济效益可以获得真正的增加。因此企业集团需要确立成本效益观念,确保税收筹划目标的达成。此外,还应树立依法筹划的观念,这是开展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不能出现违法的偷税逃税等问题。
三、企业集团税收筹划的具体策略
1.提高企业集团的税收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集团在自身发展中需要对客观存在的税收风险加强重视,对相应的税收工作也应该提高警惕,在税收筹划方案中如果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再加上管理层的忽视,那么就会造成经济利益上的重大损失,情况严重的企业可能会倒闭或者破产。比如企业集团在经营中对一些税收政策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那么企业就容易发生偷税漏税的问题,被查处之后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企业集团需要对税收风险提高关注度,在成员企业的联系中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实现风险的快速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对税收筹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监督与控制,能够在筹划之前进行正确的分析,也可以在筹划之后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其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还能够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2.积极培养税收筹划的专业型人才
企业中的财务部门是进行税收筹划的主导部分,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税收筹划的不断完善与进步,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具备的税收意识及开展税收工作的能力都与企业的税收筹划的开展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实行相关业务的培训能够使财务人员对税收相关的法规政策更加的全面的进行掌握,能够提升自身对税法变动的洞察力,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税收筹划策略的制定更加符合发展战略需求。另外,对企业集团中的业务骨干也应加强税收培训,使其对税法有更加全面详细的认知,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落实税收筹划方案。税收政策的变动比较快,不断会有新的税收政策出现,要对新的税收政策进行学习与掌握,不仅要自学还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及相关业务骨干专门的培训,使其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出现的风险问题。
3.对风险无法把控的税收筹划进行业务外包
税收筹划对筹划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懂得财会和税法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流程[3]。企业集团缺少专门的税收筹划人员,通常都是兼职人员,在时间与精力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其在能力上的限制,因此对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的风险不能完全的进行掌控。这种情况下应该借助外部的中介机构对税收筹划方案开展风险的评估工作,将存在的税收风险成功的转移到中介机构之中,实现企业税收风险的有效规避。而中介机构作为企业集团税收筹划的旁观者,其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可以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是其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集团战略性发展的组成内容,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实行税收筹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合理的避税,减少企业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税收筹划的前提必须是合法的,筹划手段也不能滥用,还要防范其中存在的税收风险,通过事先的税收筹划,实现企业集团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在我国开展大企业税收专业化是企业规模扩大化、跨国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开展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处于初期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多年的经验。
一、国外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设置基本情况介绍
(一)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及职能的设置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目前世界各国大企业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单一的中央机构型,即只设一个中央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所有大企业的集中管理。二是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即在总部设立中央机构,另在不同地域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皆归中央机构统一管理;三是多级独立机构型,即在不同地域分别设立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相对独立,不设统一管理的中央机构。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职能的设置。征收管理职能。大多数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都具备所有的征管功能。但是各个国家在“征”与“管”上各占的份量是不同的。从功能上讲,上述提及的三类机构都有两种税收管理模式:一是将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等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功能都集中在一起,由大企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称为“全功能型”机构。二是只实现某个单一管理功能(主要是审计功能),而不涉及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或强制执行等其他事项,称为“单功能型”(或“审计型”)机构。如法国、加拿大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只负责审计,不负责征税。行业分析职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在大企业局内设有行业分析组派驻各地, 具体分析各行业所遇到的特殊问题, 掌握各行业的动向及存在的诸多风险, 进行正确的风险分析, 以化解矛盾, 制定相应的政策, 达到合理分配人力与物力的目的, 澳大利亚企业局有40%的人在这些部门工作。美国因按行业设立分局, 因而它在行业分析方面力度最大。
(二)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情况
各国对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配置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不尽相同。据统计,大部分国家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全职雇员的人数占整个税务机关雇员人数的比例在0.75% 和6.6% 之间。各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还需要配备各类专业人员或专家。如澳大利亚有1000家大企业和100多名最富有的个人需要大企业局来管理, 大企业局共有1350名工作人员,其中500人在行业管理部门工作, 其余的人散布在其它的部门, 这些工作人员多为经济行业的专家, 有会计师、律师、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金融分析师等。
二、国外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特点简析
(一)重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各国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通常考虑行业共性问题、不遵从历史、纳税人的内控制度与系统完善性与可靠性、可能影响纳税人经营变化的外部因素、相关问题如果不处理对纳税人未来行为的影响、关联交易比例、财务成果的稳定性、中介机构更换的频率等。如法国税务局大企业局建立了大企业集团监督机制,对集团内企业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处理。现在,相关信息系统拥有巴黎股票交易所所有40家企业和40家其他重要经济集团的信息。
(二)强调针对大企业专门开展的纳税服务
各国税务部门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纷纷引入“客户理念”,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可以使税务部门与大企业建立客户服务型关系。因此,各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都把协调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职能来履行。如荷兰税务局采用平面监测的方式,分别与纳税人达成税收遵从协议。税务局与大企业联系的频率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双方意愿、已达成的协议以及需讨论问题的类型等因素。
(三)以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专业人才体系建设为重要支撑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税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实践计划,专门解决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例如荷兰税务局的职员经常参加由高校教授、税务顾问以及特大企业的执行总裁和财务主管讲授的关于税收保证与公司财务方面的课程,定期参与谈判和合作的有关高级培训课程。
三、对国外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经验的借鉴
借鉴国际经验,笔者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门化征管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开展税收专门化管理应以税务风险管理为核心
对于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完善高风险指标。如特别注意收集公司董事会成员、主要负责人或顾问在过去的不良税收记录和恶意税收筹划记录等等。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推广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直接交由基层大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提高基层的税收风险意识与防范能力。
(二)建立大企业税收专门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迫在眉睫
目前,我州直共有注册登记涉外企业35户,分别分布在:伊宁市19家、奎屯市9家、霍城县有4家,巩留县有1家,霍尔果斯口岸有2家。较上年增加10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8家,外商独资企业6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家。涉及到制造业的有20家,商业4家,通讯业4家,农业1家,旅店业2家,房地产1家,文化体育业1家,其他服务业2家。2009年共缴纳地方各税2679万元,比上年增加578万元,增长了28%。涉外地方各税已占到我州税收收入的2%。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仍然是通讯业,4家通讯企业缴纳地方各税共计2280万元,比上年增加1330万元,增长了140%。
新增10家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2家。共缴纳地方各税47万元。
二、加强涉外税收管理,提高纳税服务。
2009年我州在涉外税收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税源分析工作。州局对做好税源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做好税源分析工作从八个方面再次进行了明确和要求。各县(市)局按月召开税收分析会,根据税收完成情况、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税收收入特点、经济税收政策等情况,结合税收增长规律、相关经济指标及经济增长趋势,准确预测税收情况,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经济发展对税收的影响,为完成税收收入计划奠定基础。
2、规范涉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对涉外企业有形资产的转让和租赁及无形资产的转让加强征管。严格核实关联企业之间是否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出租和转让房产。
3、按照规定配合有关部门对我州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联合年检。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及时上报了XX年年度涉外税收业务报表。本年度我局未开展税收情报交换、售付汇凭证、反避税等业务。
4、积极做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基层局对涉外企业财务人员涉外税收政策进行培训,还注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讲解。同时针对部分税务管理人员对涉外方面的知识欠缺的情况,加强组织业务学习,有针对性、结合实际工作的学习,使涉外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税务干部管理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5、进一步加强服务,确保政策落实。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税收政策公开、优惠规定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将国家现行的涉外税收法律法规向企业做出及时全面的宣传,尤其是直接涉及到某个企业的政策规定要及时通知到该企业。
6、审批手续简化到位。简化办事程序,减少报批环节,突出"事前服务、事后管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在享受地方税收优惠方面的中间环节。在减免税审查过程中,严格按政策规定审批,不越权减免,切实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实实在在服务于纳税人,积极主动地把国家的税收法规和优惠政策贯彻到企业。
7、为进一步规范涉外税征收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重点抓好任务分配、税源管理、户籍管理、工作考核四个环节。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明确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加强涉外企业税收管理。 按照总局精细化工作要求,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制定了工作动态登记制、涉外税工作汇报制等办法加强对涉外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作统一管理台帐,对日常开展的管理工作中要了解、采集和掌握的管理信息资料内容以及各项财务、税收指标等进行具体规定,要求作到下一户,基本情况清楚,应纳税种清楚,涉税辅导到位,税务发票清楚,并及时、准确、真实的登记管理笔记,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涉外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从今年看我州的涉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经营业绩不够理想,今年涉外税收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移动、联通通讯业,增长了1330万元。而多数企业应纳税额在下降。部分企业处于无收入状态。新增10家企业只增加税款47万元,对我局的涉外地方税收收入贡献不大。
2、目前涉外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除个别几个企业外,财务核算不是十分健全,且规模也较小,针对这种现状应加大对涉外企业财务人员税收知识的培训,提高办税质量和纳税意识,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和检查,以查促管,及时纠正涉外企业涉税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
共2页,当前第1页1
3、提高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涉外税收政策性、专业性强,情况复杂,要求税务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既要认真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又要切实维护涉外企业的合法权益,目前涉外企业税收管理员对涉外税收业务接触较少、实践较少,对相关业务知识掌握较少,企业财务规范又多,税收管理员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现在虽保持了对涉外企业的相对集中管理,但涉外税收管理人员岗位不稳定,参加过涉外税收培训的人员并没有管理涉外税收,没有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上级局应加大对涉外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提供必备的资料,要求基层局保持工作岗位和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根据我州涉外税收的工作实际及涉外企业的具体特点,在2009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培训和税收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涉外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税收政策知识水平。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好地引进外资,为发展**州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1、涉外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2、涉外企业分行业统计表
3、涉外企业分类型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