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雕塑的艺术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观念的自我表达
现代艺术以个人主观意识为先导的艺术之路分为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着。杜尚(MarcelDecamp,1887-1968),他于1913年移居美国之后成为美国新艺术的代表。早在1917年,现代艺术的萌芽阶段,他便在一个小便器上签上了“R?Mutt”的名字,取名为“泉”(图3),这件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雕塑作品来参展独立艺术家展,遭遇激烈的争辩,最终未获准展出。这件被杜尚称为“现成品”材料的作品开始挑战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判标准及观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可以看作是观念艺术最早的源头。杜尚的理论认为艺术可以由任何东西来构成。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上个世纪20-50年代,杜尚的这颇为超前的理论并不为当时的世人和艺术家所接受。在今天看来,现代艺术的开山之祖立体派、野兽派、抽象主义等则是试图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来固化和强化艺术的某种形式,他们和杜尚相比其实还有不小的距离。观念也是一种材料,这一著名的论断在二战后才开始普遍被艺术家们所接受。杜尚奠定了这样一个基调:观念和意义完全优于造型的形式。艺术家主体的思考要比客体作品最后的表现形式重要得多。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在艺术家的观念面前是无比卑微的。从此,“现成品”几乎就成为战后雕塑的一个主流方向和代名词。现代雕塑中的问题不再是复制逼真的形象的问题。外部的形式不再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观念内容成了艺术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观念的存在迫使现代雕塑脱离模仿、再现和表现的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审美趣味,将艺术内容转向了社会和文化的隐喻,在艺术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艺术世界。与此同时,在现代艺术中被湮灭驱逐的人性也重新得到了回归并得以彰显。艺术家群体创作目的强调的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和表达,是主观感情的喷涌,更多的都是在阐述作品之外的一种理念,一种观点,使其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支柱性力量。形式已经死去,不再重要。就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所言:人文主义精神将永远是我雕塑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使我的雕塑充满活力。(图4)
在现代雕塑大师的作品中,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明确无误的,它不欺骗,也无法欺骗,因为他与真理无关。他们将永不在一件美术作品中寻求真实——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真实的,一种真实主观臆念的表达。这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现代雕塑作品生命的灵魂所在。这种理念最终帮助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突破和成功,创造了历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和形式来窥视世界,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相比较前人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去临摹自然,不需要去复制对象,他们需要的是像一棵树生产果子那样生产它,而不是简单的复制问题。假使每个艺术家都具有对自然百分之百的描摹能力,结果是他们所创造的对象永远是一件作品,而观念性的引入,为他们拓宽各自的艺术道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我呈现”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观点,并且更加深入地扎根到现代雕塑之中。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可以被复制,被生产,但唯有隐于其中的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受是不可复制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唯一性。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会报以极大的困惑。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目的。答案容易会不易言传,因为这种解释极易沦为故作高深,或者纯粹胡说。然而,如果非说不可,笔者认为真正的答案是现代艺术家想创造事物:重点在于创造而且在于事物。他有一种自己已经制作出前所未有之物的感觉。不是仅仅仿拟一个实物,不管仿拟的多精致;也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不管是多么巧妙的装饰品;而是比二者更重要、更持久的东西,是他认为比我们的无聊生活所追求的虚伪目标更为真实的东西。如果我们想理解这种心情,就必须回到我们的童年时代,回到我们还愿意用砖块或沙土制作东西的时候,回到我们用扫帚当魔杖,用几块石头当魔宫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制造的东西对我们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大概不亚于图像对原始人所能具有的重大意义。
因为艺术家觉得那种直率和单纯是唯一不能学而得之的东西。其他任何一种手艺诀窍都能学到手,任何一种效果只要让人看到,就很容易模仿。许多艺术家觉得博物馆和展览会中充满了显示出这类惊人的灵巧和技术的出色之作,因此继续沿着那些线路走下去就毫无所获,他们觉得处于失去灵魂、沦为熟练的绘画工或雕刻工的危险之中,除非他们变成小孩子。当我们了解以上这些深入浅出的语言之后,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现代雕塑的若干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极简主义的兴起将现代雕塑的发展推向了另外一个高峰。他们在形上不断回避着传统材料,而是将“现成品”和“观念”这两个最大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加入其中,现代雕塑的多样性也得以展示在观众面前。雕塑艺术的概念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甚至变得迷离起来。但在现代艺术中雕塑的发展仍然被抛弃在原来的出发点上。原因在于判断艺术的标准是其本身的发展的桎梏所在,永远无法超越自身所在——即是以空间表达和材料运用为核心按照一定相对固定的形式规则所组合成的结构体。现代雕塑的发展在材料方面的探索显而易见是失败的,随着各种新兴材料及媒介都介入到雕塑艺术发展之中。表面上看似是现代雕塑对传统材料的批判与创新,企图超越自身发展的传统限制,但是论其实质不过是一些材料取代了另一些材料。
因为这种材料的更替并没有超越雕塑自身的规律和限制,仍然是在原来的标准和规律之中进行游戏。在自我超越欲望和其本身特性的矛盾之中,新材料的运用及新的视觉元素和形象成了所谓现代雕塑艺术进步的典型特征。现代雕塑相比较传统雕塑而言,有几点明显的区别:⑴界定和概念的模糊也是现代雕塑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之一。就像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实验,展望的作品《公海浮石》(图5),不锈钢的石头最终会飘向何方,连艺术家本人都不知道。从石头入海的瞬间开始,这件作品已经不属于艺术家本人了。到了后现代时期,我们已经很难从概念这个界定上去断定谁是正真的雕塑家。跨界和融合成为现代艺术、现代雕塑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⑵传统雕塑具有最大程度的永久性,在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体量,无论从物理量还是心理量上面来看其永久性要比现代雕塑要大得多得多。大地艺术的艺术家和包裹艺术的艺术家们甚至是牺牲了永久性这一特点。某些装置艺术也是如此。⑶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就传统雕塑而言,石材、木材、金属等材料构成了传统雕塑材料的主体。特别是“观念”和“现成品”这两个材料介入到现代雕塑中后,现代雕塑实际上丧失了过去雕塑的大部分特点,剩下仅有的维度性。“雕塑已经死亡”可以作为现代艺术中一个著名的论断来进行批判。伴随着观念艺术而诞生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也开始对雕塑进行蚕食。④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②王子云编著:《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8。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关于陶瓷雕塑的概念很宽泛,它不仅是寻常百姓人家中陈设、摆放的点缀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这一概念又进一步宽泛起来,大凡用陶瓷材料烧制成的雕塑作品,不管尺寸大小、材质怎样、形态为何都可以统称为陶瓷雕塑产品。在室内环境上,陈设于室内的陶瓷雕塑,如各类花瓶、罗汉和观音等佛教形象等;再说室外环境,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已经走向了园林、建筑业,有时在高大楼体或宽敞大厅里矗立的雕塑都是陶瓷产品,那些用马赛克镶造的雕塑均属于陶瓷雕塑范畴。我国陶瓷雕塑历史已经相当悠久,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瓦当、明清的九龙壁都是陶瓷雕塑。陶瓷雕塑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室内陈设品,而是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陶瓷雕塑的用途非常广泛,具有艺术鉴赏收藏、建筑装饰、日常使用、耐火材料、出口创汇等多样性用途,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日用陶瓷,如坛坛罐罐、餐具、茶具等;艺术鉴赏收藏用,比如陈设品、花瓶、雕塑,年代久远的日用陶瓷——包括茶具、餐具等;建筑装饰用,比如瓷制砖瓦——面砖、外墙砖、琉璃瓦,卫士洁具等等;化学用途,比如蒸发皿、研体等;电业用途,比如低压电器、绝缘子等;耐火用途,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工业窑炉中的瓷制耐火材料等;科学技术用途,应用于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镁石质瓷、锂质瓷、磁性瓷等。总之,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用途日益广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积极推动作用。
1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要求的探研
所有产品的问世都是有着一定价值取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产品时要兼具多重性,实现产品的复合价值。(1)对产品的艺术价值要求。在艺术价值上,早有了历史显现,秦代的兵马俑,唐三彩,融入书法、绘画的宋瓷。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价值追求上迈上了一个高端时代,主要表现为瓷质光洁、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魅力超凡;明清两代的产品则主要表现为雄健、豪放、凝重,随着文化的进步和丰富,陶瓷雕塑中融入的文化艺术门类更多,底蕴更加丰厚。在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技术价值保留延伸和更高追求中,笔者建议八个字原则:“容融古韵,劲展新姿”,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充分保留产品几千年来承袭下来的古朴精华,但是在保留和兼容的基础上,还要把古韵融合到现代文化中来,让古代和现代文化高度统一地展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让产品的艺术价值最高化。(2)对产品的实用价值要求。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品都离不开生活,在追求美的同时,还需要显现它的实用性,让陶瓷雕塑产品拥有它的双重生命力。让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品唯美的同时,还能一品双用,增加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实用性,不但要让国人感到产品的唯美实用,还要引得国外国际的青睐,这一点景德镇做得非常好,景德镇的陶瓷雕塑除了内销近30个省市外,还销往新加坡、法国、美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实用价值的国际化。(3)对产品的经济价值要求。一直以来,在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生产上,过于偏重艺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而有时忽略了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挂帅的当今时代,所有的产品的经济含量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经济价值就没有生存价值,陶瓷雕塑产品生产厂家和机构,不可能植根于艺术鉴赏、艺术追求、美学崇尚的形而上学中去,它需要为生产产品的员工和艺术家们发工资,给他们解决吃饭等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接地气,追求产品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让经济价值最大化。
2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寻求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就是要不断追求“瓷质好,工艺精,品种多,价值高,中国情”的宗旨。(1)要更新设计理念。理念是需要不
更新的,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离不开设计更新,在这一点上既需要大师们的才华迸射,也需要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创新思维充分覆盖逻辑与直觉,同时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拍。匠心地创意创新于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梦想之间,把技巧、判断力、执行力、感知力等同时高精准地融入产品中去,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专业研发队伍,让今日陶瓷雕塑艺坛人才辈出、新作日增,打造出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就一定能永葆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青春活力。(2)要讲求赏用结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三种价值中已经提到艺术价值,也提到了实用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就是要把艺术品质和实用性同时融入现代陶瓷雕塑产品中去,用一句形容人的俗语说,就是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让产品成为活跃在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中最受欢迎的物件。(3)要增加雕塑种类。不能总停留在原有固定的种类上,那些司空见惯的陶瓷雕塑产品种类,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必须在产品种类的技术研发上下大功夫,让陶瓷雕塑爱好者和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不但要在圆雕、捏雕、浮雕、镂雕、锒雕等传统技法上加以创新,还要从陈设品、美术品、收藏品、生活用品等诸多门类上加以创新拓展,追求产品的标准多元化和多样标准化。(4)要开拓产品市场。一切产品的现实生命力都离不开市场,陶瓷雕塑产品亦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支撑,那么该领域就没有了生存持续的生命力。故此,我们在深度开发设计研发的同时,市场开拓一定要跟进,力争建立起完善、科学、健全的陶瓷雕塑产品的市场体系,让产品在流通中展现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5)要融入民族情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而且已经根深蒂固地编织成了中国结,而当今时代有些人盲目的崇尚国外和国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工业产品设计研究》一文中着重指出:“现代国内工业产品设计效仿国外较多,未能更多地融入本国文化,缺少民族特色”,这段论述在提醒我们在生产现代陶瓷雕塑产品时,千万不能忘记了老祖宗,要力争把每一件产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国情,保持这一份民族情结,保持产品这一独特恒久的魅力。
3总结
陶瓷雕塑工艺作为一门艺术,其专研设计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现代陶瓷雕塑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于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的领域更是要求我们去花费更多的心思、更独具的匠心,从而让陶瓷雕塑产品永葆艺术、实用、经济的三重美学价值。参考文献:
二、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计策
首先,以恰当规划与合理安排挽救随意泛滥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建设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城市文化里扮演着十分显眼的角色。不同的雕塑在不同的地方,其呈现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所以对城市雕塑的空间管理,必须依据作品的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者必须做好基本信息的调查,然后结合地区的环境特征,选取恰当数量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尽可能地发挥其美化环境的作用,如此一来,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特色便可轻松流露。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设立专门管理城市雕塑的机构。因为如果没有专门机构,一切措施只能是夸夸其谈,就如那妩媚的玫瑰,如果没有人悉心栽种,也不过是美好的空想罢了。其次,从材质、技术等方面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追求精品。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而城市雕塑撑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豆腐渣”雕塑绝对不能出现。当然,追求高质量,或许不会是一笔小消耗,但精品的追求,需要物质的支撑,拓宽城市雕塑等环境艺术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必然的举措。就如上海这座大城市,每年固定有几百万元用于城市雕塑建设,正是由于其投资充分,没有物质压力等后顾之忧,城市雕塑精品才为城市的环境艺术与文化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作品欣赏参与度的提高与作品创作大众化的加强,将给城市雕塑的意义阐释带来质的飞跃。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的艺术,离开了观赏者,其艺术价值也将永远深埋。诚然,审美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审美水平却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艺术家的审美水平,而应在教育宣传上,带动大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吸引大众参与城市雕塑的规划。同时,创作者也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文化素养与高雅的审美情怀,创造出具有深厚审美价值的城市雕塑作品,而不是躲在自己的情感天地里固执己见。只有在个性的追求中容纳共性的要求,才能更加完美地诠释城市雕塑的文化意义。
1 陶瓷雕塑的认知
1.1 陶瓷雕塑的价值及其作用
从古发展至今,陶瓷雕塑已经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供人们欣赏,近些几年来,陶瓷雕塑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个领域中。何为陶瓷雕塑,也就是指运用陶瓷材料并依照特定的形式经过煅烧而完成的雕塑艺术作品,这些陶瓷雕塑的颜色与形式各种各样,并且陶瓷雕塑的尺寸大小还将决定了其所应当放置的具置。现阶段,陶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实际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居与室外艺术设计中均有所体现。同时由于陶瓷雕塑可以和生活有机结合,其在形式方面不仅可以美化了大家的生活环境,并且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与此同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陶瓷雕塑作品在装饰的同时也具备了宝贵的收藏价值。
1.2陶瓷雕塑的演变历程
从远古时期发展至今,陶瓷雕塑的影子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同时陶瓷雕塑也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陶瓷雕塑艺术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经历了先秦三代、秦代、汉代以及南北朝时代的演变,一直发展到隋唐时期最为鼎盛。并且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广大群众便已经开始把陶瓷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以及装饰用于多个地方,比如,秦朝兵马俑、汉代瓦当、许多古建筑物的屋檐结构等,都采用了陶瓷雕塑艺术以及陶瓷材料。而发展至现代,陶瓷雕塑并不完全局限在传统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价值,在之前的发展前提下,陶瓷雕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环保艺术装饰物,并且备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
1.3 陶瓷雕塑的特性分析
通常来讲,陶瓷雕塑多是运用陶瓷质地的雕塑成品,在某些艺术家的艺术处理之下,使原本的陶瓷雕塑已不再是相对传统的陶瓷制品,而是使其具备了较为鲜明的个性与艺术价值的艺术性作品。因此陶瓷雕塑成品不仅具备绘画的艺术效果,并且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装饰效果,与此同时,因为陶瓷雕塑的独特立体感与柔美线条,也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艺术作品。
2 陶瓷雕塑的装饰艺术
伴随现代群众生活质量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设计师们一定要重点针对陶瓷雕塑的外贸、设计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从雕塑的形态美学与功能这两个方面对陶瓷雕塑进行综合地分析与研究,最终才能够创造出一种良好装饰性能与强大功能性一同兼备的陶瓷雕塑作品。在设计师们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设计师门也一定要将自身独特的创作灵感、文化元素和设计要素融为一体,并且在陶瓷雕塑的外貌造型与基本功能方面,该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体现还需要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陶瓷雕塑的外观结构,需要体现地更为直观。
在实践中,设计师们需要将陶瓷材料作为基本的创作媒介,同时结合着具体的环境条件与人们的需求,依据其所具备的装饰性能,使用泥、火、釉材质对陶瓷材料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加工,最终创造出符合其基本设计思想的艺术作品,最终的艺术成品也是陶瓷雕塑。该艺术作品在把人们的思维、个性、灵感与情感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关于陶瓷雕塑作品所选用的雕塑材料而言,实践中对粗细和优劣通常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一般情况下陶瓷材料的质感与特性才是设计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陶瓷材料的不同特性还将成就其不同的装饰作品。因此在陶瓷雕塑装饰的制作过程中,因为制作方法与创作手段过于繁多,所以通常而言均是按照偶然性与随机性原则来进行创作与制作的,而手工制作的痕迹保留才是其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两点与价值所在。陶瓷雕塑之所以具有特别宝贵的装饰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因为陶瓷雕塑的外观具有特殊性,群众追求的更多是不对称的比例与结构、不一致的设计造型以及不规整的外形图案,那么在群众的审美标准与观念中,上述的陶瓷雕塑作品才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3 陶瓷雕塑装饰的作用及价值
从我国古展开始,陶瓷雕塑作品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作用的作品,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陶瓷雕塑作用多被用在建筑行业与主冥用陶中。发展至隋唐时期,唐三彩作品则被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陶瓷装饰品,则被誉为了“陶瓷雕塑中的瑰宝”,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与追捧,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瓷器发展地极为昌盛,那么又被称之为瓷器时代。最终一直延续到隋,自从青瓷出现以后,相对传统的白瓷又被取而代之,发展到这个时期后,人们通常采用青瓷雕塑作为常见的装饰作品。
从近些年来我国的陶瓷雕塑市场发展形势来分析,陶瓷雕塑作品多用于生活装饰,这样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价值的陶瓷雕塑,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表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论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或者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被看做为一种商品而销往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所以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陶瓷雕塑也被群众视作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装饰作品,在作为商品形式广泛流通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装饰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处于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状态中,陶瓷雕塑作品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这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转折点。在那个阶段,因为思想对文艺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艺术家与设计师都开始采用创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本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将本身的思想精神与装饰灵感表达出来,这其中,陶瓷雕塑作品也就是体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改革、创新。通常而言,中国以陶瓷艺术而文明,那么陶瓷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具备长时期保存能力的文化、艺术产物,能够很好地把历史文化与背景记录下来。不只如此,因为每一个人对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标准也是千差万别,那么设计师们彼此间关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工艺与艺术交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和另外的艺术形式相比,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更加重要,从而最终成为全部艺术形式的代表。
5 结束语
在国内陶瓷雕塑作品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革新与发展之后,它不仅具备了传统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具备了宝贵的观赏价值。因此设计师们在对其陶瓷雕塑作品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能够将其个人的精神理念与思想情感全部融人到陶瓷作品中,并且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最终推动陶瓷雕塑取得了创造性与现代性特征的开放。与此同时,设计者与创作者通常可以将陶瓷雕塑作品当成一种媒介,通过他们来表达与传承自己的情感与文化,最终使得陶瓷雕塑作品更具有魅力以及价值,是一种个人品味的体现和象征。多样化的陶瓷雕塑作品最终也将成为群众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艺术装饰物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形式进行流通,有效地增进了我国与西方各国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南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朝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阳附近,现存共31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是全国仅有的南齐帝王陵墓和梁代帝陵石刻。[]而丹阳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进行探索和总结,同时也对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为更好的
一、关于丹阳陵口南朝石刻
笔者之所以用丹阳陵口的南朝石兽为例来阐述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的美学价值及其保护,是有其代表性和特殊性的。丹阳陵口南朝石兽为一对,位于丹阳市陵口镇肖梁河与江南运河交汇处,1988年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兽琢刻精工,雕饰华美,现存的31处南朝陵墓有翼神兽中,以其体量最为巨大,做工最为精美;而且这一对石兽不是按照传统南朝陵墓丧葬制式位于陵前隧道两侧,而是夹河列置。
二、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的美学价值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到:“墓前树梢,路头石虎”。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也同样记载到:“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可见陵墓前设置石兽的传统是始于东汉时期的。而南朝陵墓有翼神兽是以其为基础,逐渐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代陵墓石刻的升华,同时也是对后代隋唐时期的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中所蕴含的的美学价值,历来被人们所忽视,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灵瑞神兽。它一方面继承汉代传统, 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融合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统一的造型。
(一)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美学价值的渊源
南朝陵墓石刻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1、他们是大型石刻圆雕;2、他们拥有完整成熟的造型风格;3、他们拥有通体的纹饰;4、他们是用于墓葬守护的有翼神兽。而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型石刻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大型石刻是始于埃及和希腊。而笔者认为,在丹阳陵口的这对南朝石兽上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的渊源是来自两个方面的,一方面,由整块巨石雕刻,动势各异的风格是东汉以来石兽造型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外来的中亚地区,甚至远东地区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以上的这些特点,都能证明南朝陵墓有翼神兽艺术风格渊源的复杂性。丹阳陵口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继承了汉代以来石兽的造型风格,在其羽翼,细节纹饰方面则是受到外来的西方风格的影响。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的美学价值渊源就蕴含了中西方两种艺术风格,并且彼此兼容并包。
(二)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美学价值的成熟
陵墓石雕作为我国古代生死观念的特殊表达方式,与陵墓这种特定环境融为一体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雕塑艺术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独立的存在来审视其独具的审美价值。南朝陵墓有翼神兽雕刻,造型艺术等多方面的成熟,在其中也蕴含了许多美学特质。
(三)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美学价值的传流
南朝陵墓石兽在造型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唐宋时期以及后世的民族雕塑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后世隋唐时期的雕塑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多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南朝陵墓有翼神兽的艺术特征,可以说正是南朝时期有翼神兽艺术特征的成熟,才促进隋唐时期雕刻艺术走向历史的巅峰。
南朝陵墓雕刻是在继承了汉代石刻造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演变、重新整合而创造的一种生动遒劲的,而又具有典型的文人气息的独立于世的精神风范,而唐代唐代陵墓雕刻体现的是一种强大统一的不可一世的帝国风采。虽然南朝有翼神兽所代表的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大型石刻作品在后代绝迹,但是其所蕴含的的美学特质在后代隋唐时期的石刻雕塑上还是有所体现的。
三、小结
二、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的体现
陶瓷雕塑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史采用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为材料,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模印、镶嵌以及镂、捏、堆塑、雕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而成。根据陶瓷作品的不同用途,可以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且又具有其特色的陶瓷作品。艺术家常常借陶瓷雕塑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现状,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1、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塑品就是艺术家们把自然对象运用不同的雕塑工艺将其美化改造后转化为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可能转换后不一定完全保留其本来的面貌,但却一定会着重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典型面貌特征。陶瓷雕塑也亦如此,它也不完全是对自然对象的单纯摹拟,而是将自然对象其本身具有的自然美或者所隐藏的内涵美以较为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陶瓷雕塑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大概可以概括为写实和意象这两种形式。对于写实的作品来说,它更加要求作者忠于自然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对自然对象的照搬,而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基于对自然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特征等理解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归纳概括,再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准确、丰富、生动且如实地将其艺术形象塑造出来,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中,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很受青睐,其对自然对象的细节刻划极为深入,更能给人一种逼真、细腻而朴素的自然美的享受。与写实雕塑相比,另一种意象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加突出作者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提炼这一方面。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对自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进而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甚至对自然对象进行夸大概括,作者有意识地不受其自然形象的约束,把握其本质性的特征使其保留下来,刻划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意象作品的塑造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瓷雕塑这一门社会艺术,之所以它不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经久不衰,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每一个陶瓷雕塑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内涵及其魅力价值,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与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透过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形体美是陶瓷雕塑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雕塑讲究地是通过均匀的比例以及严谨的结构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带来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而材质美是陶瓷雕塑的又一大艺术魅力。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其形体造型上的视觉冲击,选用精美的材质也尤为重要。在陶瓷雕塑过程中,选用材料本身的质感、色泽及图案样式会直接关系到雕塑时所采取的格调以及塑造加工方式,对塑造出来作品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漫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陶器材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体现出处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因此,在陶瓷雕塑创造过程中,只有在追求形体与材质的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塑造出更加生动、更加完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作者所赋予作品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61-01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雕塑表现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雕塑题材主要涉及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而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这时代工匠艺术家所创造的帛画、石雕、陶俑、画像石(砖)等,相较于之前的各类雕塑作品,更显现雄浑博大之气,在陵墓雕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古朴深厚的造型、夸张而充满动势的神态、蕴含时代精神的风格。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陵墓—茂陵的东侧,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摆设有石雕作品的墓葬。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有着许多独到与创新,包括其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中《马踏匈奴》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霍去病墓概述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西汉时期由于北方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西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西汉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对匈奴使用和亲政策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时光,对内而采取休生养息的使国力渐渐恢复元气,直至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汉武帝开始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了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霍去病自18岁第一次跟随舅舅卫青抗击匈奴起,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六胜,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刘彻痛失爱将,为纪念其在对匈战争中创下的赫赫战功,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其在茂陵东侧边上建造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扬大汉声威、长中华志气的民族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
二、《马踏匈奴》艺术风格分析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比如各朝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一)浑然天成
汉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和秦代时期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秦代雕塑作品以人俑见长,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极尽人工细致之美;而汉代大型石雕却没有沿袭秦朝的艺术风格,却以粗犷浪漫富有生命力而闻名于世,追求神似、意境之美,语言简练、夸张,有如浑然天成,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
“西汉中期的这场汉匈战争打破了匈奴‘世世自相君臣,不禀中国正朔’的传统观念,使匈奴的民族心理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匈奴人民不断的迁入西汉定居,从而将匈奴的文化艺术习惯带入了汉地,这对西汉和匈奴的艺术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霍去病作为平定匈奴的一代名将,位列骠骑大将军,更是和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工匠们在修造霍去病墓时也充分融入了匈奴民族的艺术语言。
《马踏匈奴》风格浑厚强劲,又带有浪漫主义艺术风采,这正表现出西汉传承楚地文化,又融入匈奴艺术文化而形成的自身强烈而特有的西汉雕塑艺术风格——浑然如天成,追求在简单的写实造型中融入强烈的写意色彩,也体现出西汉“天人合一”的主体思想。
(二)“循石造型”
汉代雕刻造型手法并不追求外形的酷似,比如动物雕塑,就是在体会到动物的神态和习性后,把握形象,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和神态的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再寻找与所表达题材样式相近相似的石块,利用石块的某些类似处,进行雕塑加工。如本文提到的《马踏匈奴》,是纪念作用的雕塑,为了使其能够长期安放,作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来加以精练的雕刻,在面与线、粗与细、简与繁的对比关系上,都能配合得很得体,采用整石雕琢而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运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其主要技巧手法就是使用了“循石”这一造型手法。
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 “循”在字典中的基本解释为:遵守,依照沿袭。单从“循石”这一名字上,就可见这一手法的表现技巧,是以遵循原石纹路线条的规则进行雕塑加工,神似重于形似。
《马踏匈奴》,又称立马石刻,作品长1.9米,高1.68米,在造型手法上作者巧妙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等雕刻技法,在关键处施以斧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因石得形,顺势雕凿,造型气势磅礴,古朴而雄浑,充分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以简炼的线条造型呈现出浑然天成的雄伟气势。
三、《马踏匈奴》价值体现
《马踏匈奴》与其它墓前石雕得以保存至今,不仅蕴藏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让现代人得以一窥西汉当年那场为国为民浴血沙场的悲壮历史,更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艺术的珍贵作品,被现代艺术创作者们研究及探讨其外在技法和创作理念,在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具有着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
(一)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又再现出道的审美思想:心与物的统一,让人的精神从实用、利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上升到‘虚’‘静’‘明’的审美境界。”在造型手法表现上,作者以静态的画面重现了动态战争的惨烈景象,并且打破了汉以前石刻艺术的创作理念,不再用数量浩大的场面来揭示特定的思想和环境,而是将战场上的动态、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景象浓缩成若干的场景来进行造型表现,整体上把握住场景所要表现的含义,又以简练、夸张、动感十足的形式语言及高超的雕塑技巧来进行创作,西汉艺术工匠们掌握着这一技巧,将西汉特有的艺术精神“雄浑、浪漫和包容性”表现到极致。
(二)彰显汉民族精神
0引言
陶瓷雕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很多来自中国绘画的创作技法,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意境的追求――重神似,轻形似。在传统的中国画的创作中,写意是要求用简单凝练的笔画,三点两点勾勒出物象的神情意趣,以创造生机盎然、灵动飘然的艺术境界,留给人足够的艺术想象空间,在观众的欣赏过程中提升作品的艺术美感。而陶瓷雕塑的写意也正是源自于此,着重用简练粗犷的手法,捏造出物象的意态神韵。但是鉴于陶瓷雕塑不同于绘画的材质,以及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写意风格与写意特征。如果我们把绘画当做是一种“水”的艺术,那么陶瓷雕塑就是一种“火”的艺术。因为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必须要经过火的锤炼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陶瓷雕塑的胚体在煅烧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形态变化、失缺、扭曲、凹陷等情况,这就丰富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的写意性。不仅如此,陶瓷雕塑的不同题材的选择、不同赋彩手段的使用等因素都会造成写意风格的多样性。
1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陶瓷雕塑对于物象神似的追求,必然导致在创作的过程中陶瓷雕塑的写意具备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模糊性。写意是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在追求艺术美感时,创作者不会一味的为了追求抽象的美感而完全舍弃对物象的形貌与细部的描绘。而会采用一种朦胧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刻画对象的形象特征,这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模糊性。就像摄影艺术讲求的“虚化”,可以大致的看出所要表现对象的情况,但是无法具体说出它的细部特征,似又不似。极大地扩展了作品的内在表现力,观众在欣赏时就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多了一份把玩的意味。似曾相识,隐在云雾中,艺术内涵从内而外的扩张弥漫,产生出视觉及心理的张力。二是高度的凝练性。写意大都给人一种高度概括、简约抽象的感觉。少有细节的刻画,鲜有精细的视觉感受,更多地是突出雕塑自身的整体姿态,强调利用瓷泥超强可塑性这一特征,打造作品及其精到简约凝练的塑造能力,已显现作品的基本形态或者隐含其中的主题。对于陶瓷特性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瓷泥的自然特性。技艺高超的陶瓷雕塑创作者,对于瓷泥的要求会比一般创作者的要求要高。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技艺手法的不断改变每一块瓷泥都会形成独特的纹路肌理,这种纹路肌理是有利于写意特征表现的,合理的利用这些纹路肌理能够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是讲求人与物融,天人合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尊崇物质本身的特征,不能因为主观的创作思想而刻意去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少了一种自然的灵气,少了一种天然的神韵。也就很难达到写意特征所讲求的模糊性了,即极其精而简约。即使能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模糊性,但是在细节描绘上就经不起观赏与岁月的侵蚀了。不仅如此,准确的利用瓷泥的纹路肌理可以使陶瓷雕塑胚体进行煅烧时,减少作品发生形变的几率,提高陶瓷作品的煅烧质量,使得每一个制作陶瓷雕塑的阶段都成为对作品艺术价值的一次提升。
(2)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古语有云:“贵珠出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这是对于美与丑相互关系的绝佳解读。在陶瓷雕塑作品创造中,这种美与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达到将“丑”转化为美的过程。这个化的过程就要求陶艺家能够对所创作的对象具备足够感悟与理解的审美关照。现实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就要要创作者用美的眼光进行审视,用审美的情趣去对待作品的创作。一件艺术品面向大众,它要向公众传递的永远是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深层次美的内涵。而丑的物象放到艺术创作中,它一定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典型,如果一个陶艺家没有好的写意手法,就无法利用浑厚朴实、简单凝练的手法将丑的物象简单的表现出来,使整个作品呈现出艺术的美感,而只能放大局部的丑感。对丑的物象的美化,需要陶艺家从写意的方面出发,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丑化美,以丑衬美。用简洁的夸张的造型、在简化中恍现事物的真貌,在凝练的意蕴中彰显物象的精神,用极度夸张的造型衬托艺术的美感,体现美的情趣。
2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
写意风格是基于写意特征的基础上融入陶艺创作者自己的情感、自己独特的技艺手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长期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系。而写意风格的形成也是注重于“写意”的表现,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对于不同的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就像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每一个对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人物的评价都会不同,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作品长存于人心中,它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意境的追求,对于思想内涵的体现。陶瓷雕塑也不例外。而对于陶瓷雕塑写意风格的追求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原创性塑造;二是创作题材的选择;三是不同赋彩手法的应用。
(1)原创性塑造。原创性塑造一方面是指作者在创造作品时需要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塑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不一定与众不同,但是必须是能满足自我欣赏的要求,运用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去创作。另一方面是指多利用手工进行制造,体现人的劳动与智慧,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传统的陶瓷雕塑创作中,都是通过石膏模型,然后大批量的印出胚体,接着用泥浆照样式进行粘接,最后用工具进行修复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使陶瓷雕塑的棱线出现磨损,而运用手工制作就不会出现因模型的二次造型令物象出现变形走样。因为手会比模型的灵气性更大,能够更好的处理凹凸起伏的纹路肌理、线型折叠等问题。才能体现出棱线、轮廓浑厚的体积感,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这种手工的美感需要主要体现在后期雕塑制作过程中,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才是体现写意风格最主要的内容,好的意境对于写意风格很重要。
(2)题材选择。创作题材的不同会影响一个陶艺创作者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所用的陶制材料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语言;甚至在技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不同的创作者对于题材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来的,人是能动的主体,其生活经验必然不同,所要表达的题材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在陶瓷雕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写意风格。有的创作者喜爱表现民俗风情,弘扬真善美;有的创作者喜欢反映世俗生活、市井人物等;而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写意风格也有不同的形式体现。这也是由创作者生活环境决定了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影响了创作题材,使得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3)设色赋彩手法的运用。陶瓷雕塑的设色赋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浓妆淡抹;二是返璞归真。不同的设色赋彩方法对于表现的艺术价值的主题思想存在很大的影响。“返璞归真”讲究利用陶瓷本身的涩胎本色的色质肌理纹路发挥作用,不挂釉装饰,体现一种朴素自然之美。而“浓妆淡抹”则是利用高温窑变釉彩自然流动的肌理,让陶瓷雕塑呈现一种饱满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例如青釉就有一种如玉温润静雅的色泽,体现作品淡而不薄的艺术内涵。显然对于不同设色赋彩手段的使用也是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写意风格的。
3总结
本文对主要从题材的选择、设色赋彩、瓷泥特性等方面着手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及其写意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陶瓷雕塑写意方面的一些看法。但是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与风格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作手法理念的不断更新,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陶艺创作者能够不断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