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113-03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德育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基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更是一项十分具体而艰巨的工作任务。[1]

“德育为先”既是德育理念、工作原则,又是搞好立德树人的方略。“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简称,“为”是指“变成”、“充当”或者“是”,“先”是指“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人或事物。“德育为先”,就是指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优先地位,优先规划、优先实施、优先保障,并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优先确立德育意识,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育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切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现实意义

1.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符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实践。“德育为先”理念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人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人的科学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德育为先”理念是以实现人的科学发展为基础进而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有利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2.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各要素共同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也会凸显出来,解决这些矛盾最终要依靠人本身。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在解决各类矛盾时能够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我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全局的高度来解决问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和谐发展。[3]

3.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有利于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摒弃原来的外延式发展而转向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体现就是要更加注重人才质量而不是数量。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智育达到一定水平时,质量的体现就会更多的偏重于德育,“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质量的真正提高。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可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从而为高校赢得更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高等学校的竞争力。

4.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有利于增强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动力

人才服务于社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目标,在人才强国战略中也特别强调要提高人才服务社会的动力。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意识,可以加强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才服务社会的动力。[4]

二、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原则

1.优先规划原则

优先规划原则是指优先针对“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的设计。优先规划原则既体现了“德育为先”理念在战略层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德育为先”理论实践的起始步骤,为德育工作的后续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优先规划原则是“德育为先”理念长远落实的根本保障。

2.优先安排原则

优先安排原则是指对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相关人员、工作按照基本规定的要求进行优先的、有条理的安排或处理。这里的优先安排重点要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旨在要对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高效率的配比,目标在于通过优先安排推进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优先安排原则对于“德育为先”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优先实施原则

优先实施原则是指按照事先的规划和安排对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相关工作的优先实施,是“德育为先”理念落实的重要环节。实施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步骤,也是将“德育为先”理念具体化的关键过程,优先实施更是体现“德育为先”的核心举措,因此,可以说优先实施是提高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德育工作重要性的保证。

4.优先评价原则

优先评价原则是指通过详细、深入的研究和评估,确定相关对象的价值或者状态,是对“德育为先”理念落实情况的判断过程。优先评价原则对于“德育为先”理念落实的反馈,以及相关工作的及时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给予德育工作的充分重视,也能够使我们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准确把握“德育为先”的实践状况,对于进一步优化实践方法、创新实践途径都具有强化和推动作用。

5.优先保证原则

优先保证原则是指对于“德育为先”理念落实所需的资源与要素的保障。“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在相同环境与同等要素下,给予德育工作的优先保证则是推进“德育为先”理念全面落实的基础。优先保证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是形式主义,而是要将各种条件的保证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德育为先”的理念与实施更加具有实际支撑,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

三、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主要路径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期我们党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所做出的关于教育事业如何发展的科学论断,也是符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教育理念。贯彻这种科学理念是“德育为先”落实的根本基础,由传统狭隘的育人思想转化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理念是实践这种科学论断的重要保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积极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观,以“德育为先”为核心理念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推进德育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

德育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主要渠道,德育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实践内化为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5]

德育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一方面要加强对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方式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做出不断的创新,深入挖掘各种适合德育课堂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对于“德育为先”落实的效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着重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加速大学生思想道德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

3.增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德育实效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它通过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文化在这里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或组织机构,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并且对学生认知社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分属于高校德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渗透于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每个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当今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通过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社会文化具有更加广泛的植入空间,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6]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常新性使其能够在“德育为先”理念落实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通过文化魅力唤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高尚道德。

4.拓展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新式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拓展落实“德育为先”先进理念的新载体,不断创新“德育为先”理念落实的新途径。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娱乐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网络德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网络德育环境建设却差强人意,网络作为德育新载体的功能还没有很好的进行挖掘。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校园德育网络的建设,积极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在虚拟环境下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作用,扩大与学生的网络交流空间,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有效利用网络阵地推进“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

此外,区域高校管理部门可以遴选一些德育工作较为突出的高校,率先建立一批“德育为先”示范基地,增强区域内外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5.加速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随着全社会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和高校都应当不断的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加速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7]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除了要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外,也要加强德育学科学术化建设,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辅相成,达到共同进步、相互融合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高校德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得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硬件需要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05(9):52-53.

[2]姜树卿.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1):3-4.

[3]李卫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有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5):4-6.

[4]杨振斌.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推进思政工作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12-13.

篇(2)

三、德育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四、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培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居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

十一、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十五、班主任要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文明班级。

十六、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篇(3)

三、德育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四、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培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网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居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

十一、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十六、班主任要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文明班级。

十七、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31

Makarenko's Thought of Respect and Trust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Nini, LU Haip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In current education, the respect and trust of student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exist some missing, such as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heavy wisdom light Germany, teachers are not a good respect and trust their students, thus indirectly urge students to produce some bad behavior. Based from Makarenko's respect and trust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carry out better.

Key words Makarenko's Thought of Respect and Trus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当前中职学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在其它课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不够,马卡连柯能将3000多名失足青少年培养成各类人才,关键在于他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学习马卡连柯的尊重与信任思想,对中职教师如何把中职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 马卡连柯尊重与信任思想的内涵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成功将 3000多名失足少年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所谓尊重与信任,在马卡连柯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它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特别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学生,即那些品德意识不完善、有不良行为者,教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减少不良行为,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马卡连柯的尊重与信任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马卡连柯的这条德育原则既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不仅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实际锻炼,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马卡连柯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流浪儿童和失足少年的改造上,他重视对这些青少年自尊心和人格的保护,并且对他们严格要求,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对这3000多名失足少年的改造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接纳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学考试失利,未能去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再加上社会、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对职业教育有偏见,造成这些学生的厌学、自卑、逆反等不良情绪,思想道德素质亟需提高,管理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教育他们时,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和严格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处于进步状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当前,中职学校把一直把智育放在首位,轻视德育,评论教师的好坏也只看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是升学考试中的失利者,他们在文化成绩、学习能力、自我约束方面比普通高中学生弱,中职学校学生需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但是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差生与好生得到的是明显的差别对待,这时候,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2.2 德育内容枯燥,不能与时俱进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内容老化,实用性不强,许多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长期以来,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中职学生本来接受能力就差,一旦听不懂课,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在课堂上捣乱,若教师一味地批评这些捣乱的学生,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3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职业院校,出现了明显的“重分数,轻人格”现象,忽视对职校学生的人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人格上的障碍。目前,青少年的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冷漠等。马卡连柯教育学生,善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使孩子获得自信心。

2.4 德育方式落后,知行脱节

以往的“灌输式”、“命令式”的德育方式,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阻碍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变得多样,学校教师的讲授内容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中职学校教师侧重说教的德育方式,忽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自律能力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2.5 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长期以来,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看不起职业教育的,家长让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读书往往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学生进入学校也只是混日子,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正确的。马卡连柯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专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马卡连柯的尊重与信任思想对中职学校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致使青少年的犯罪率略有上升,能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国家和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3.1 坚持智育与德育并重

马卡连柯在他所创办的工读学校中,一方面给学生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尊重和信任他们。我国当前的教育过分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使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许多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但在其它方面却表现得特别差,特别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欠缺。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智德两方面有欠缺的人,都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应向马卡连柯学习,尊重信任学生,德智一起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2 更新德育内容,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中职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开展探讨式教学。马卡连柯给予他的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不仅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帮助失足少年改掉坏习惯。职校学生是升学考试中的失利者,但他们并不是失败者,他们也渴望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希望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思想,学习新技能,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来满足他们这一时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3 尊重并健全学生人格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重要,如何把中职学生教育成一个健全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同时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中职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教师发自内心地从学生角度考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健全学生人格。马卡连柯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尽管他的学生曾都犯过错误,但他仍然继续信任他们,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3.4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善于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尽管他面对的是一群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他也从来不把他们当作违法者来看待,他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时,采取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想方设法帮助每个孩子,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方式,促使每个孩子都自愿听从他的指导,自愿改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中职教师应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中职学生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3.5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卡连柯在对失足少年和流浪儿童进行改造时,采用谈话、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错误观念,不直接指出错误,给予他们尊重,运用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然后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社会,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如盲目跟风,明星崇拜等,容易受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价值观念扭曲,脱离实际,我们应该向马卡连柯学习,先调查学生有哪些价值观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玛卡连柯教育文集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104.

[2] 文书锋.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篇(5)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反映,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P.22)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3]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篇(6)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课教学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课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厌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 修订教学大纲,适合学生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源素质不高、学习习惯较差的现实,却肩负着三年后为企业及社会输送合格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的重任。因此,如何教育以及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摆在了德育课堂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德育课真正远离说教而富有内涵,必须修订教学大纲,使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1.1制定新的课程目标

德育课往往重视理论说教,结果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学生实际,考虑未来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育人规格。为此,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应以培养做人为基点,以爱国教育为基础,以努力学习为主线,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

1.2调整德育课程内容

为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需在以德育课程目标为导向,结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在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针一致性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对于政治常识删除概念眭内容,增加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现实性内容。《法律基础知识》中则略讲《行政法》和《诉讼法》,增加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哲学基础知识》,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其方法论意义的教学,淡化对原理概念的枯燥记忆,强调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重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其从中受到启发感悟,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开拓教学模式,倡导真情互动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为了彻底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僵硬死板的说教模式,我们应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因此,我们提倡开拓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如活动教学模式、环境教学模式等,倡导师生、生生真情互动,达到德育教学要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的目的。

2.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如许多中职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有自卑感,我们可在哲学中通过人与社会关系、人生价直观的实现等内容的教学,列举我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2.2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师生互动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要让演讲、小品、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走进德育课堂,教师只起“导”的作用。如在法律知识教学中,组织学生收看央视的《今日说法》和省台《举案说法》,并让学生自己课后搜集、整理身边的案例。学生举例,学生评述,对于一些典型案例则组织学生表演,进行案例再现,组建模拟法庭,在双方辩论中分析法律条文。通过以上环节,彻底改变了德育课堂教学传统的“一言堂”模式,课堂教学一下活了起来,枯燥的理论被赋予了生命力。

2.3针对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内化

德育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思想转化及行为改变,因此,应在德育教学中推行感悟教学,让学生在学完相关理论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心得体会。这样的感悟,既可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知识的内化,又可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窥一斑而知全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完善考核机制,贯彻考核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心灵的净化,掌握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井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掌握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健康成长、努力成才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高尚人格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完善德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即在德育课程改革中,把课程考核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同时,在考核中还要努力贯彻以下原则:

3.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的考核机制中要偏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避免枯燥的记忆、机械的重复。同时在考试形式上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可将试卷成绩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上课的积极性等挂钩。

3.2行为动态性原则

在考核学生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动态。既看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不能是笔下一套,行为另一套。

篇(7)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成功将3000 多名失足少年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所谓尊重与信任,在马卡连柯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它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特别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学生,即那些品德意识不完善、有不良行为者,教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减少不良行为,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马卡连柯的尊重与信任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马卡连柯的这条德育原则既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不仅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实际锻炼,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马卡连柯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流浪儿童和失足少年的改造上,他重视对这些青少年自尊心和人格的保护,并且对他们严格要求,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对这3000 多名失足少年的改造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接纳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学考试失利,未能去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再加上社会、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对职业教育有偏见,造成这些学生的厌学、自卑、逆反等不良情绪,思想道德素质亟需提高,管理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教育他们时,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和严格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处于进步状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当前,中职学校把一直把智育放在首位,轻视德育,评论教师的好坏也只看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是升学考试中的失利者,他们在文化成绩、学习能力、自我约束方面比普通高中学生弱,中职学校学生需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但是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差生与好生得到的是明显的差别对待,这时候,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2.2 德育内容枯燥,不能与时俱进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内容老化,实用性不强,许多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长期以来,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中职学生本来接受能力就差,一旦听不懂课,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在课堂上捣乱,若教师一味地批评这些捣乱的学生,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3 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职业院校,出现了明显的重分数,轻人格现象,忽视对职校学生的人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人格上的障碍。目前,青少年的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冷漠等。马卡连柯教育学生,善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使孩子获得自信心。

2.4 德育方式落后,知行脱节

以往的灌输式、命令式的德育方式,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阻碍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变得多样,学校教师的讲授内容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中职学校教师侧重说教的德育方式,忽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自律能力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2.5 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长期以来,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看不起职业教育的,家长让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读书往往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学生进入学校也只是混日子,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正确的。马卡连柯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专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马卡连柯的尊重与信任思想对中职学校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致使青少年的犯罪率略有上升,能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国家和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3.1 坚持智育与德育并重

马卡连柯在他所创办的工读学校中,一方面给学生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尊重和信任他们。我国当前的教育过分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使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许多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但在其它方面却表现得特别差,特别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欠缺。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智德两方面有欠缺的人,都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应向马卡连柯学习,尊重信任学生,德智一起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2 更新德育内容,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中职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开展探讨式教学。马卡连柯给予他的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不仅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帮助失足少年改掉坏习惯。职校学生是升学考试中的失利者,但他们并不是失败者,他们也渴望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希望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思想,学习新技能,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来满足他们这一时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3 尊重并健全学生人格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重要,如何把中职学生教育成一个健全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同时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中职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教师发自内心地从学生角度考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健全学生人格。马卡连柯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尽管他的学生曾都犯过错误,但他仍然继续信任他们,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3.4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方式

篇(8)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德育工作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题词为指导,将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领域开展“全面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提高、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

大力营造浓厚的校园育人环境,在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强化两个意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生活意识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我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工作思路:

1、以学生为本,道德为先,法律为准,发展为重,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将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注重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树立“以德立教”,强化六种意识,发扬五种精神,突出四条途径。

四、工作要点

1、实施《纲要》,提高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实效。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细、实、新、活”的原则,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育人之路,强化建设“自主教育”,抓好家、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开展好少先队、班主任工作两大主要阵地活动;以文明班级和红旗班级建设评比、重大节日主题教育、班队会课等平时教育为三大载体;依据“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五化”方略(细化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实践、亮化教育榜样、净化教育基地、优化教育合力)。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取得德育工作的新成效。

2、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从造就新世纪“四有”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出发,在德育工作中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爱国主义这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民族情感的历史主题继续深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伟大建设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感。

篇(9)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5.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6.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8.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A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篇(10)

成立拦隆口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省略)

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思想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广”为目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文件,召开青年教师“讲师德,尽师职”座谈会,加大“十四条禁令”的执行和查处力度,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依法施教,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拦中教师新形象。

2、以德育人,以德修身,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队伍建设是关键。我校努力建设一支“一高(高尚的师德),二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一位学生),三强(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科研能力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强)的德育工作队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起四种德育新理念,即生活的德育观、生态的德育观、关怀的德育观、智慧的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工作主动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营造全员育人氛围。贯彻落实《湟中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若干规定》,使全体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良率为100%。

3、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核心就是爱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信任原则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师爱的深层次是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认真制订并执行《拦隆口中学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及加强“廉洁从教”教育规定》的三个文件,与教师签订《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并结合本校实际,围绕诸如:“师德为先、行为示范”、“为师之道大家谈”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展开师德大讨论。开展“爱与责任”师德征文比赛,整编《爱与师德》论文集,唱响“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赞歌。

4.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一要通过读教育专著、谈实践体会,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班主任培训,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二要认真做好班主任选聘工作,制定完善更加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三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交流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年内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为召开全县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拔推荐人才,提高班主任素质。

三、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及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但往往又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因为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在的和外化的两次飞跃。如何让这些行为规范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把贯彻实施新《守则》、新《规范》作为德育的基础性工作,狠抓精细化管理,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立规矩,打基础,留痕迹”。制定并实施《文明班级、平安班级评比细则》,对班级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的考核,根据考核评比结果评选“文明班级”、“平安班级”、“优秀班主任”。建立行政值日、政教处督查和值班教师三结合的检查考核队伍,按照统一要求,对常规工作进行逐日量化考核,每月总结评比。同时,以开展“学规范,争五好”活动为抓手,从起始状态抓起,要求学生做到:“三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取放物品轻轻)、“三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三个不”(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入网吧)。狠抓以“会预习、会听课、会作业、会考试、会反思”为重点的“五会”学习习惯培养。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大班干部培训力度,继续执行班级财产自主承包管理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住校生管理继续执行总楼长、楼层长、宿舍长分级管理制度和年级值班教师就寝检查制度,确保住校学生安全学习和生活。

四、开拓教育渠道,突出教育实效

1、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化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在现代教育中,知识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总是与其学习过程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在育人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努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树立“德育即质量”的理念,提高学科德育功能。大力提倡每个课任教师做德育导师,我们教育和引导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学科教学德育功能观,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主渠道的育人质量。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我校继续发挥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作用,积极开展“我和老师交朋友”活动,通过当面交谈或书信沟通,让学生向老师们敞开心扉,让老师们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座谈、心理信箱、讲座等多渠道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诉说,学会自我欣赏,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3、关爱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近年来,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逐渐增多,成为一群特殊教育群体,为此,我们把“关爱特殊家庭子女”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使之成为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实效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我们以“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亲情活动。注重情感关怀,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相融合,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精神和同情心,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做人。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能勇于付出,乐于助人,人人争当“爱心天使”。

4、加强法纪、安全教育。学校聘请拦隆口镇派出所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教导员为法制辅导员,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特殊作用,做到“校园预防”和“社会预防”互相配合。定期进行法律讲座,组织师生观看法制、安全教育录像片,并开展“观后感”作文评选活动,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提高遵纪守法的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重视日常安全教育,积极创建“平安班级”,做到“人人讲、处处讲、时时讲、事事讲”,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全员参与,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断净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做到校园有花草,卫生无死角。同时,学校重视人性化教育,充分运用各种校园媒体,如“西纳河广播站”、《拦中政教工作简讯》、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倡导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广大师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形成“以德为先,以爱为魂,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6、开展“踏红色之旅,做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在成功举行两届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的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红色之旅”第三届夏令营活动。要求同学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广大学生必将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美德,做一个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7、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结合本校实际,以“学会做人”为基本目标,努力推进“我是五好小公民”的德育特色活动。积极开展以“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顺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即地上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同时倡导全校同学开展献“五心”活动,把“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忠心献给祖国”。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发挥德育基地的最大功效,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走进家庭,走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领悟,从心灵深处去感染、熏陶、引导学生。

8、积极创建以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纠错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德育特色学校,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每周一早读时间严格规范地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努力做到班班有歌声,继续做好各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各类优秀学生的评优选先工作。

篇(11)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新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新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摘要: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把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摘要: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和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功能,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功能,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功能,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平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熟悉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喜好喜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非凡重视加强我国历史和文化、文学和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和、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和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熟悉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布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和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和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办法。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征,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