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87-02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骤然增加,计算机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势在必行。
1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目标
国家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提出具体的要求,必须为国家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有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明确的提出: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不受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要有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胆识和勇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2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也存在这种状况,偏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的课程,理论的学习过于深奥,和实际应用又严重脱节,社会各个部门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严重脱节,致使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不能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
2.2 教学模式陈旧,教师方法落后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影响学生,但实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老师业务理论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弱点,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动手实践的要求,多年的理论教学老师只能照本宣科,老师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严重脱节,当今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中职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接触这种先进技术的机会,老师本身的信息技术就是落后的,只能在学校中传授知识,而不能促进学生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知识。由于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造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现状。
3 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影响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是课程设置,计算机系的课程现状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课的设置。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为目标,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培养方向,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的内容和课时,根据实际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以满足不同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而计算机专业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很快的理解、掌握、应用,这些要求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必须紧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钻研业务,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或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接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互惠;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讲课,亲自指导学生,他们的信息是前沿的,他们的技术是实用的,通过他们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提前熟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流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最后,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要想培养综合型的人才,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观念,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是动态的、生命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改变评价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教学方法杜绝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结 论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为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要合理地设置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学校的教师首先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学生才会有更高的发展,每一个中职教育人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努力,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从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逐渐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发展规模经历了一次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特别大,对于出现的这一职位空缺,大学生们的专业取向迅速倒向计算机专业,由此出现大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但好景不长,之后的几年间,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直至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现如今,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多,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和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纷纷选择计算机专业,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正是出于这种思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选择计算机专业,但社会上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不多,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产生,因此出现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低的状况。另外,企业在选择人才上也存在着困境,很多毕业生只是持有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胜任公司所给职务,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不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即使社会有大量的计算机人才需求,却依然导致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的不理想呢?
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脱离实践
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教师占主动地位,而学生占被动地位。教学模式也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统的授受关系,只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下面听,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课本。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所学到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与实践相结合。造成这种局面的,当时是我们的考核制度,很多学校的考试所考察的大部分都是学生所学科目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犹如纸上谈兵。有些学校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实践内容却也是以教科书为蓝本,只是一些简单的操作,不具有针对性,未能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也就无法为社会培养适合性人才,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难就业。
(二)教学内容单一笼统
在全国大多数的高校里,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不管学生自身水平如何,也不管将学生送入哪所大学,毕业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几乎是一致的,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毕业后缺少一技之长,丧失市场竞争力。另外,学校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技术更新慢,课程编写调整不及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步伐,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三)脱离实际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未来,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完全取决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盲目的跟随课本的脚步,现如今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没有更好的联系实际,不清楚社会的需求是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教师们大多数是由师范类学校毕业后参加到学校工作,虽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需求的定位不准确,难以掌握社会动向,也就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求学生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机会。学校在安排实践课程之前,应确保学校设施的先进性,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应主动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更快的适应社会。教师应合理准确安排学生的实践内容,确保学生明确实践任务,达到实践要求。加大实践考核在总考核中的比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朝着相辅相成的方向发展。
(二)联系实际培养专业型人才
针对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各有所长,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完善师资力量,在教师选择上注重实践经验,并组织教师的定期培训,使教师观念不断更新,顺应时展。还要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定期检查更新教育资源,主动与社会接轨。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技术人才,解决社会上计算机某些领域就业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急需解决,因此,各高校应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稍作调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方式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社会,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月.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4):35-36.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专业发展 教学方法改革
一、 引言
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从2010年至2013年,国家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有效地调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展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检验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实训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二、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大赛在展现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专业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
在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是单一、割裂的,“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三个模块中的课程关联性不强,不符合实际应用需求。而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赛前培训过程中发现,像“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这样的比赛项目中,既存在交换、路由、防火墙、IDS等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技术,同时还兼有服务器配置方法,甚至还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分属于原有教学体系模块中的多门课程。由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整体构架概念模糊,进而很难将不同课程中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日常教学中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选择技能大赛参赛队员的时候,我们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出自愿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大赛。然而在后续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平时成绩一般、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表现的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水平、解决问题的本事。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需加快
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院校培养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实施实践教学的场所,是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平台,是校企合作的载体,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以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存在如下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片面单一,实训设备无法跟上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实训校内教学需求;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强化技能学习的作用。
2、验证性的实训内容较多,而开放灵活性的实训内容几乎为零,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发挥出来。
3、学生的宝贵实训时间大半浪费在写实验报告上,而不是用在真正的实训内容上,学习效果差。
三、 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开阔了老师眼界、提升了学生水平
以往各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情况很普遍,老师们认为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是市场上所需的知识;学生则觉得自己所学到的能力,就是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然而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所谓的“金刚钻”,并不能真正做好“瓷器活”。
对于老师而言,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原有的教学经验和新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所教即所用”,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强化了专业技能,而且还能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真正使学生达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观念和课程内容的转变
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尤其是比赛前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培训指导,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督促老师们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老师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现多开设以实践操作应用为主的应用型课程,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无论是《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交换机路由器配置》,还是《信息安全与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网站建设综合技术》等课程无不是在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淘汰、更新,实现了从以理论教学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以技能认证为重点的考评体系。
(三)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理论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所以实训基地建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的产品和技术上市几个月之后就被淘汰。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整合Cisco思科系统公司、ZTE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HUAWEI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资源建设了十二个“校中厂”式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日常专业教学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增加实训工位,更新实训设备,优化实训情境。同时与CHINA TELECOM中国电信集团公司、ASUS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Vcom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联系,建成二十多个“厂中校”式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办学局面,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发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大赛就像一个风向标,引领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和改革,使它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2]全国职教技能大赛举行成为职教教学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2008(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9-01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计算机专业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的培训重点
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有不同的层次性和相互的交叉性,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本科计算机人才重在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去设计实践教学。
二、将计算机教学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合理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计算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能力。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不断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层次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2)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Access,VF,SQL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3)网络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4)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各系本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为拓宽和加强就业渠道而设立的取得相关各种证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
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等级证书和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1)针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证。适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更有利于法律文秘专业及其它专业,倾向于使用网络化办公的方法规划和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学生实用办公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基础。如:信息化办公认证: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办公软件应用高级专家
(2)针对于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认证。网络课程认证:以提高政府、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从政府和企业人才职业化考核的角度,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培训为目标,培养具备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构建和管理各种网络服务的能力;规划和设计完成网络结构,独立组织完成整个网络系统建设的能力;熟悉TCP/IP协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网络布线和设计、实施一个高效、安全的Internet连接方案的能力。如:CEAC网络管理员、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CEAC网络应用高级工程师。此外,还有信息安全认证:如: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师、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专家、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决策专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5-02
1 引言
全国性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至今已举办了6届;另外一种是行业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如思递波公司和微软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至今已举办了10届。作为全国性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笔者将以上两种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为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相似点
(1)两类竞赛的目的相似。按照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官方文件,该比赛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推动各有关院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按照思递波公司和微软公司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文件,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全面配合全国各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能力教育改革,推动及普及广大学生教师提高信息化核心能力,与国际接轨,促进教学改革,打造信息化教育的坚实基础。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职场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由以上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可以看出,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主要是突出竞赛的职业性,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两类竞赛都各自有自己本身的考试系统。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还是行业举办的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都有自己的考试系统和题库系统。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使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作为考试平台进行考试。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使用第三方国际认证机构Certiport(思递波)公司的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作为平台进行考试。
(3)两类竞赛都可以办理证书。任何竞赛,都可以办理相关的竞赛证书,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办理教育部门的证书,行业组织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办理企业证书。而对于前面讲述的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依据考试成绩办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业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办理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
(4)两类竞赛都有相关的计算机教师培训。为了保证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推广,促进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来参加各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一般各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都会举办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大赛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各学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有核心技能大赛教师培训,每年都举办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微软授权讲师培训班,从而推广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
3 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不同点
(1)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侧重点不同。官方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时间跨度较大,预赛考察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采用选择题,复赛和决赛是操作题考试。行业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预赛是操作题考试,决赛是操作题和笔试试题进行加权,操作题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试题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在考试理念、考试过程等方面差别较大。
(2)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性质不同。按照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举办方的分别,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性质也分为两类。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官方举办,从2005年第一届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前5届比赛的名称)开始,到2010年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为止,该项比赛都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具有官方性质。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属于企业举办,一直都由思递波(Certiport)公司和微软公司(Microsoft)共同举办,具有行业性质。
(3)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经费申请区别。对于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由于有行政批文,所以申请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更加容易,审批也特别快速。例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举办单位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学校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文件;而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主办单位是思递波(Certiport)公司和微软公司(Microsoft),没有行政批文,只有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管理中心文件。所以,作为学校来说,由于有行政批文,更愿意和喜欢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因此,相比较而言,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由于是主管部门举办,学校申请参赛经费较容易,而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由于是行业组织举办,在申请参赛经费的时候会比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申请困难些,批准也相对困难些。
中图分类号:G633.67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职业院校竞赛制度建设发面已经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相对规范的制度,在此制度的规范下,也已经举办了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在建立全国职业竞赛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各个中职学校出现误读,特别是认为技能竞赛仅仅是个别优等生的事的误区,中职学校应该领会其中的真真隐藏的含义,技能竞赛是一个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机会,应该把职业竞赛当作一个突破口,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更要促进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
1 以技能竞赛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建设意义
1.1 对全体学生和比赛优胜者的激励作用
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标杆,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都有一种争第一的天性,能踊跃参赛,并且由于性质使然,中职生的水平差异很大,通过这种竞赛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1]对成功者来说,成功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而对失败者来说,失败不过是成功的垫脚石。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有干劲、有动力。
1.2 对教师的激励,促进教师加强教学和提高操作技能
技能竞赛既是参赛学生的较量也是参赛学生指导老师们的较量。这种竞赛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指导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所以说,这个舞台不仅是学生的,也是老师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们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老师们应该以终生学习为教学理念,成为“双师型”教师。[2]
1.3 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的督促作用
比赛成绩差的,不能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应该通过激励与鼓励,促使他们查找自身原因,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4推动计算机专业设备添置并适应社会应用发展
笔者的学校在1996年起就组织学生参加了本市组织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当时主要以打字、排版、编程为主要内容。当时仅有386电脑4台,为了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学校添置了10台英文打字机用来练习指法。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通过辅导教师及参选学生的努力,校参赛队在1997年的本市级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比赛中获得了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又获得省级比赛综合第二名的好成绩。一时上下学校出现了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学校领导也把握时机,在引导学生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了专业设备的建设。他们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为学生竞赛添置设备。学校于1997年的下半年就组成了一个有30台电脑的实训室,大大地改善们学校计算机专业设备的问题。同时,全校各专业教研组都开始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很快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就成为本市的市级骨干专业,至今影响深远。目前学校已拥有6个机房400多台电脑,包括网络实训室、动漫与游戏制作实训室、图像设计实训室等。回首看来,开展竞赛活动已经成为笔者所在学校选拔人才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推手。因为参与了竞赛,我们始终把握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脉搏。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走上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之路。
2 分析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好处
2.1 对全体学生和获胜者起到好的激励作用
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成功人士作为学习上进的标榜,从而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无限乐趣。而中职学生知识水平薄弱、学习积极性差等原因,如果在学习中一味通过枯燥的坐式听课方式进行授课,想提高学生成绩及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让这些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成功后,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而言,通过与获取成功的学生相比后,更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刻苦的学习,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本省高职单招考试保送生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激励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2 对教师的激励,可促进教师加强教学的创新及提高授课的技能
技能竞赛不仅仅只是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比试,也是对教师们授课质量的检测。学生的成绩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技能成绩直接关系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成败。而中职计算机技能竞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不足。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看到自己授课技能的缺陷,更应当努力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及操作技能的水平,使其成为“双师型”的授课老师。
2.3 竞赛项目的实用性强,引领学生就业方向
省赛中的综合布线、建设网站和园区网互联以及搭建和应用网络三个项目既是考察了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所需要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不过实际上,在中职生中很少有人能掌握着。但是,社会上却是急需这类技术人员,培养学生在这上面的技术能力,是为了能够引导就业方向。所以说,举办专业技能考核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端人才,同时作为一种标杆,也可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方向。
3 通过技能大赛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3.1 以竞赛项目和内容,引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改革
从技能大赛的要求上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迅速。在2011增加了一门新兴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2012年将“工业产品设计(CAD)”项目纳入大赛题目,2013将“计算机应用能力”项目写入大赛试卷。从大赛的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3]也可发现当今企业急需的人才种类、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等,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
3.1.1 多开设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训课
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应该多多开设,这既是中职生所喜欢的也是技能竞赛所需要的。实训课程的增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的学校最近几年在网络布线课程以及软硬件组装维护上,开设了专门的实训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有专用布线室,不仅平时有许多的动手实践课,学校还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综合实训,在实训课程中参照省赛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另外软硬件组装维护课程也备有专用软硬件维护室,和网络综合布线一样,平时实践课,外加一周综合实训,在课程中更是做到了人手一台电脑,各自独立的进行硬件组装以及软件安装等。
3.1.2 课程设置体现技术实用性
将综合布线技术与网络设备互连技术等这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以及实用200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a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型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引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4]此外应该还要以多原化、宽专业为设置与调整课程的原则,在研究课程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针对性的开设与省比赛相关的课程。
3.1.3 提早让学生接触专业性强的课程
尽早的开设专业性强的课程具有很多的优点,第一将强化训练的时间减少了,为大型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主要课程主要由图像动画以及动画制作、图像处理以及软硬件维护等组成。在学生学习一年后,主要开设服务器配置、综合布线、交换机路由器实验、网站建设以及网页制作等课程,最后一年则考虑到学生即将毕业,开设一些综合实训以及辅助课程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2 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技能两字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竞赛项目的设置不仅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主干技能体现了出来,还将行业以及市场的需求也反应了出来。
3.2.1 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平时教学
首先,优化组合课程纲要和竞赛纲要,合理的对其进行增减。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链式项目教学法融入竞赛项目。举个例子,在《综合布线》中,开始将省赛的综合布线项目展示给学生,然后将这个大工程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融入到平时的课程中,是知识逐渐深入到学生心里,最终教学达到目标。
3.2.2 加强综合实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因为大型的技能竞赛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考察的是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在每结束一门课程时,应该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起来。其次,最后一年,应该对综合实训进行加强,项目对象就用省市的竞赛项目,与此同时,老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每个人都应该至少完成相应专业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并且设置用于激励的奖项,比如笔者的学校就设置其中的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而奖品也不应吝啬。这样全员参与的校级大赛每次都能举办的红红火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市职教中心领导也表扬了这样的全员竞赛。这个学期笔者的学校更是为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以及软硬件维护等项目分别设置训练周期。[5]
4 结束语
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也一样。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做到奖励,但也不要忘记要对差生进行鼓励与鞭策,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人人争第一的良好风气。充分利用好技能竞赛的激励与引导的作用,带领全校师生奋发工作与努力学习,最终达到将学生们都培养成具有高素质技能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仁胜.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职业,2011,30.
[2]张军锋,王玲.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3]李莹.重视技能大赛推动职校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2011,22.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教师要强化学生就业观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就业教育当作是学生毕业之际的一种速成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先着手学习计算机课程,临近毕业,再把就业的注意事项集中警示一下,至于以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自行消化和解决。但实际上,进入中职学校,“就业”的理念就应该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因为学生“就业”,就是教师的培养,绝大多数中职生都面临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校期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学生一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观念,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会自觉地树立“就业”计划。所以当学生置身于“就业”的空白期时,就业教育的开展当仁不让,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个长期的职业规划。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入校后不仅对计算机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积极应对学生的就业素养。学生一入学,我课堂上总会先和学生沟通,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而90%的同学会蛮有兴趣的说电脑能玩啊,然后就表现出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一头雾水。针对学生的茫然,我往往在第一节课就开设就业教育课,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的标准和要求,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念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统筹学生就业目标
中职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但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却很薄弱,计算机科目开得五花八门,学生的技能水平却是蜻蜒点水,在真正的工作岗位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学生没有就业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规划学生就业目标,指导学生至少在某个专业方向上能胜任工作岗位。我们学校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的在校学习,专注文化素质、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培养。这段时期重点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将来的专业技能做准备。在教学安排上,要协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第二阶段也是实训阶段,该阶段的培养我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按各自的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各个团队由专职教师负责,教师设置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部分相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还要选修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就业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就达到了我们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
就目前专业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看,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大有市场的,如各企事业单位、各电脑公司、各网络公司、各广告公司等,我们有针对性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培养目标:如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办公无纸化的能力;计算机组装、维护人员,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故障维护的识别和维修;计算机销售人员,能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特点,能准确定位用户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能组建局域网的工程,熟练运用网络设备产品,维护简单网络的正常运行;网页制作、网站维护人员,能熟练的掌握动态和静态网页制作软件,能操作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和设备,设计和维护实用的网页的实践经验;广告、园林、产品等设计人员,熟悉运用各种图形图像绘图软件以及相关的绘图设备,熟悉一两种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点点滴滴都渗透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必修课程一定要稳打稳扎,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其次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例如我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到上海英业达集团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操中学会技能,学生从计算机生产到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及计算机维护及维修,加强学生专业动手技能,做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岗位相结合,取得了实用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项目进行阶段,教师还要偏重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可以按照学生技能及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项目课题,各小组学生群策群力,分析项目要求,提出作品方案,拆解项目模块,应用开发项目步骤,综合思考项目结果。在项目进行的每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对企业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活动中,对企业的传统文化、背景建设、企业的宏伟蓝图等都进行设计和构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中。还适时举办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竞争意识。通过各种省、市及校内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个性和特长,为成为真正的蓝领做准备。
中职学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操作者,为了学生能有美好的未来,更好的融入职场,我们应该作一个良好的铺垫,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顺利度过“就业”的盲区。
参考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拥用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各种职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面临此种需求,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如何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利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学过计算机,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然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保证有基础的学生学得更好,零基础的学生快速学到计算机知识及相应的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学起点的选定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2.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通常是教师教点,学生就学点,自学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尤其对于新生来说,学习方法还没有转变过来,学习应用中缺乏创新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与各专业应用整合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在各个专业学科的领域中,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包括文档处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算法设计、图像处理等。而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内容都是通用的,没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进行知识技能拓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各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职业能力发展。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合理设定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新生问卷调查表,调查了解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按照学生水平的高低,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起点,保证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是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比较流行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知识水平两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分层次教学,水平较差的进行补偿教学,适当降低实践任务的难度;也可采取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
2.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定突出培养应用技能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对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归类,按专业大类,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对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进行梳理,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内容。这样设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既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又能为专业课程打下良好专业基础,不会造成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所需计算机能力脱节,甚至两极分化现象。
3.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
学生自己有求知欲望远比教师的强行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尽管学的不是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社会的各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学生们应很好地利用现在的学习条件,多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述相关计算机应用的信息,指出计算机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前沿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写文章,介绍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研究的热点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使自己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等。
4.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行业标准、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技能实行按行业确定适应行业职业特点的统一标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应各具特色。能力评价的信息反馈,促使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在计算机课程中,给学生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使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拓宽知识内容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要细化讲课的方法与技巧,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才会使零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有点基础的学生不会厌烦学习与初高中相同的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要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使其对本课程培养的兴趣得以延续,也使学生在表现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2.提高作业质量
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和准备学生的上机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要提高课堂或课外作业质量,课堂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内容,当堂考核记录成绩,加强巡视。课后作业要求不允许出现雷同内容,否则两人都没有作业成绩。这样学生有了约束,就会认真完成,减少了互相抄袭拷贝的作法,提高每个人的动手及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复制机器,只会按照老师讲授的任务照着去做,而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个主题去设计一些东西时,却又无从下手,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是我们想要的。计算机教学本身是一个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在设计创新方面多一些训练,自由设计一些作业内容,让学生独立或是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一门通用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面向的是整个学院的学生教学。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开设一些合理的计算机课程,真正帮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做一个适合职业岗位的合格毕业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改革,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汪蓉.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3]谢志伟,田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学生技能培养途径优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1.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家制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了重点分析,将技能培养摆在非常重要位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要文化基础,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企业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具有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
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2、3+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2、1.5+1.5、2+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模拟工作情境,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编写理实一体式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讲义。精心建设好精品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建设好数字化资源库。
参考资料:
[1]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ahzcj.gov.cn/show.aspid=2410.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一致性也有着层次上的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进行制定,没有对培养目标层次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进行深入探讨,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兼顾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我国尚未统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而且由于教材建设的落后,一部分中职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选择高教或者大专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3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关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上的。如果没有经过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试图达到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可能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入学水平既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要求,很多专业还有一点职业能力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基础,才能保证其培养质量。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避免其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界定层次,明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清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然后将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涉及的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础。如图1所示,将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针对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如写作、信息收集、外语交流等基础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工作的处理能力;“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及能力,着眼点在于特定的专业方向,目的是加强岗位针对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模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或岗位变更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合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使之迅速适应岗位或职业的变迁,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提升自我空间。
4 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基础,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从职业岗位、职业任务、职业能力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中高职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更要延伸和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连续性、逻辑性,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