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核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2 02:08: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核心论文

篇(1)

二、当前大学社社会主义核心交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两课”教育让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育学方法,完全忽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及独立思考空间,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过中的机械性、死记硬背形式的灌输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枯燥、呆滞,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的关注大学生群众间在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上存在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要求,未能把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的差异性、广泛性与层次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没有把教内容中需要提倡什么、要求什么有效的区别开来。这种没有差异性与层次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状况、道德观念的良莠不齐,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化

只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显性教育,只是把大学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刻意地去强调教育内容的唯一正确性,教育的目的性过于直接,没有丝毫的掩饰,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只能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对内容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理解与吸收。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多数采取灌输式的这个面说教,未能将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发展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达到教育目的、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立足实际,有效的将社会特征、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理性的做到针对大学生群体之间道德文化、思想素养存在的差异与多元而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过程中尊重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选择,及时发现存在不良价值观的学生并进行确的规范与引导,充分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

其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致使其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要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要将教育内容的光发行和差异性结合气啦,明确的把要求什么和提倡什么区分开来,拒绝形式主义和一刀切。例如,针对学生中的党员或积极分子,我们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要求他们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主导价值观;而对一般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样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导价值观。[3]

篇(2)

职业的核心能力是指每个行业或职业的工作当中都需要具备的有广泛适用性,在职业的活动当中能够承担支配以及主导作用的综合技能。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部门按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的体系正在制定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核心技能测评的体系,此体系大致分为模块,交流与表达、数字的运算、改革与创新、自我的提高、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处理信息以及外语的应用等。不难发现,这些模块当中半数以上都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其他各模块培养评判的体系同以上模块的结构完全相同,可以这样说,此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可操作性及针对性较强,明确的将培训的对象需要做的是什么,要怎样去实施,同时还需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等。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的培养体系、培训的方法、实践技能的分解以及评判的模式等,可以全部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与自身特性及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比较全面而且深入的改革与构建,创建更加完善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2高职院校当中人文教育体系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篇(3)

(二)在功能上具有互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然而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依赖素质这个基础条件,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作为前提保证才有完美展现能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极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内在的、隐性的,而能力却是素质的外化,是素质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素质要通过能力的发挥才得以描述和衡量,这同样离不开以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篇(4)

一般首要任务是由专业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去做,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与家属或者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此时管床医生也应有相应的专业指导。

1.2采取有效的方法

1.2.1对刚入院的患者发送入院介绍、住院需知、出院指导和健康宣传手册,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方法,进行十五分钟以上的讲解。

1.2.2采用多媒体电子屏滚动播出结核病防治知识,病区布置健康教育图版,引导病人阅读。制作幻灯片课件,组织医务人员每周定期进行讲座,授课者应准备充分,内容简练,语言通俗,易教易学。

1.2.3单独与患者谈话,不打没准备的仗,同时要掌握技巧引导病人,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及时给于心理疏导。

2.制定健康知识教育及心理护理的内容

2.1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告知患者结核病的产生

发展,传播和控制,预后及治疗以及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同时进行健康指导,这里面包括了消毒隔离方法、辅助检查注意事项、病情变化时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因人而异从而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2.2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

介绍责任医生与护士、病区环境、物品管理、便民措施、作息时间、就餐制度等,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

2.3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用药原则: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万一发展成难治性的肺结核病,这个时候即使再昂贵药品,花再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2.4对病人的生活指导,住院期间要加强营养

要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鸡蛋、鱼肉、豆浆及新鲜蔬菜等,应忌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对有咯血的患者还要忌葱、蒜、韭菜等。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同时劳逸结合,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

2.5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人

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放痰袋或痰纸,叮嘱病人先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及时焚烧,喷嚏,咳嗽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保护不被交叉感染,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区必须要经常通风,地面、床头桌用消毒液擦洗,要经常晾晒被褥,定期用紫外线灯给房间消毒。病人餐具要单独存放,用后煮沸消毒。

3.护理措施

3.1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个体化对于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初治病人一开始难免对肺结核病感到焦虑不安,而复发的患者责担心不能治愈,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里呢我们应该对初治病人以安抚为主,对复发患者则着重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平时多观察病人一言一行,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生活需要和病情的由来和经过,这里要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护理。

3.2心理护理要贯穿于长期住院患者的始终。

不同阶层,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职业及性格,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病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征和规律,对病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最终决定采取哪种具体的护理方法。健康教育中必须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解释结核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病程规律的特点。心理护理的关键是要先控制病人的情绪,引导帮助病人控制情绪。

3.3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如当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或者胸闷时,要及时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或者遵医嘱给氧来缓解此症状;对因病情反复和由于病程较长而失去信心的病人,要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多安慰、多鼓励,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5)

(二)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哲学是理论的灵魂,它从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哲学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实践,讲发展。例如,在学习价值观时,要让学生把价值观实践到日常生活中,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来;在学习实践观时,要让学生把思想意识转变到为构建和谐社会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实践中来;在讲意识形态时,要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来,从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理论,运用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仅仅单纯的一门理论,也不是和思想政治割裂开的,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灵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将来会步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遵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6)

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重技能轻人文的大势,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包含在“两课”中,并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而在“两课”教师队伍中,受到过专业的法律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等专业出身,在法制教学中,连教师自己都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用道德教育替代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中除了师资的薄弱外,其他条件也是非常的局限。图书馆的资源中法制类的资源少,学生法制实践基地少,学生校内法制活动设施少,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缺乏,因此与外界联系的法制教育基地也少,同时受经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法制活动少。

1.2法制教育氛围不足

首先是学校的大环境没有法制的氛围。因为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法制观念的培养几乎被忽略,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术,形象地说就像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机器人,只有技术技能的骨架,没有诸如法律素养等人文血肉。其次,高职院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不能为法制教育提供好的氛围。法制教育要有民主的氛围与基础,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压制了民主的积极性,不能给法制教育良好的土壤,学生不能从法治的管理中汲取法制素养。第三,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难组织起法制类型的学生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中,不是五彩缤纷的文艺活动,就是各种技术技能的比赛活动,在法制日、“3.15”等特殊的日子也不能见到几所高职院校有法制类的学生活动,除非开设了法律专业的学校。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发展及学生成长需要

大学的功能,应当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职院校并非一个技术技能的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具有技能技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一个法制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维护法律权威,信仰法律。同时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法制进步、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全面发展和成长。法制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会敬畏和遵守法律,信守承诺,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理应成为法制社会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但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并未树立法律信仰。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成为了社会建设者,甚至行业主力军后,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并不依法依规办事,而是想方设法超越法律法规的制约,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践踏了法制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后,在理论层面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被重视,应该加强。在法制较发达的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均足够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及其毕业后的普遍意识和信仰,社会精英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学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完成主要贯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从而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3.1把法制素养纳入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上,还应该体现为对人的通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在我们大多数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素质一般概括为德智体,把法制素养包含于德育素养之中。在核心价值观下,法制教育的理念也应进行调整。应当把法制素养和德智体一样并列设置,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而不是把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之下。只有这样设置培养目标,调整法制教育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朝着培养具有法制素养的学生出发,才不会在实施中弱化或跳过法律素养的培育,使学生有机会获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从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内容。

3.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法制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应该改变观念,把法制教育课程设立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使用独立的教材,而不是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把法制教育放在和德育教育同样的位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治历史悠久的国家,甚至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培育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引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从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独立设立法制教育的课程,一定会遇到阻力,因重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对人文课程不可能给太多的课时量,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也要有所改变,必须开设必要的法制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领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的可贵,以树立法律信仰。在认同法律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法律的知识,懂得遵法守法,并培育法律的思维方式,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践行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开设为公共的法制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法律发展的历史、法理学中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以及其他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法中的内容,如劳动法、民法、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掌握一些部门法的知识,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学习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准备。总之,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的课程,才能彻底改变法制教育被挤压的现实,也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课时,使用独立的教材,才能把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讲解透彻,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与认同法律的价值追求,在掌握必要部门法的基础上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3.3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学水平

目前因法制教育内容设置在德育课程之中,多数教师并不具备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努力的方向也不是法制教育,主要的精力放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对法制教育的部分基本上用德育教育替代。在独立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后,应该由专业的法律教学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对新加入法制教育的教师设置一定的门槛,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对原来从事法制教育但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强培训,并对其在法律专业水平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如通过培训与自学拿到一定的学位或资格证书,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面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4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

法制课程课堂教育是主渠道,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对学习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法制校园文化氛围,是法律价值体现的现实载体,使学生在民主与法制的氛围下受到熏陶,加深对法律精神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习效果。一方面学校要朝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方面迈进,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如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透明与程序。尤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体现公开性、程序性,在一定的规则下有序运行。

3.5整合法制教育的资源

第一,吸纳司法系统成员加入高校的法制教育。司法系统成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法学水平,同时具有法律实践经验,掌握法学界的前沿动态,拥有法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难得的法制教育导师。作为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自身师资队伍欠缺的情况下,适当吸纳司法系统的成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吸纳司法系统中负责法律宣传的成员、律师事务所中的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法学实践的指导教师等。第二,发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作用。因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庞大,要比较充分地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有较大的难度,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授课量大,在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上时间和精力难于保证,因此吸纳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担任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法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对法理学、法律发展历史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其自身所学专业的部门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也需要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可以鼓励和吸纳这些学生担任高职法律教育的实践指导者,协助教师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和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比赛、模拟法庭、法律宣传、“3.15”活动日、联系和带领学生旁听庭审等活动。

篇(7)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

从各自的内容内涵来看,我们发现指导思想是“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三生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三生教育”的为切入点,因此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以指导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它的哲学基础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使人在教育活动中初步领悟生命,勇于生存,学会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三观又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也为“三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三生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三生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两种精神”,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而是要把“两种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教育,主动追求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善、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三生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融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8年云南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来的,他们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三生教育”又结合了本省的省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的功能作用表现为彰显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生教育”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二、用“三生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地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云南省推行的“三生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把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运用指导思想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三生教育”,就必须把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必须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教会大学生运用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的旗帜。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渗透到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育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和热爱人民,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生教育”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的沉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生教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图片和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影片,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关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体现出这种中国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运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学生,当宝贵的生命受到考验和威胁时,正是因为这种不朽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战胜“5.12”大地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存的意义。

(四)“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三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教会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骄奢逸、腐败没落的社会风气;教会大学生知荣辱,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地坚持和提倡“八荣”,反对和抵制“八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篇(8)

(1)网络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化等特点形成的巨大吸引力,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社交网络几乎存在于每个大学生的身边。大学生通过网络有了更多渠道接触和融入生活,可以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一过程本身也成为成长的过程。因此,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观念,更为开明的心态。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远远超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范畴,他们要紧跟这种社会时尚,避免因落伍而受到嘲笑和鄙视。更有某些学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把自己打造成“网络达人”。网络游戏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主要消遣方式,甚至个别学生的大学时光基本是在网游中度过的。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造成的逃课、挂科比较普遍,退学甚至自杀也时有出现,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造成巨大的危害和负担,也引发了社会的忧虑和不安。总之,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把它作为生活时尚、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由此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2)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环境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阻隔,十分便捷地进行交流。但是,网络交流的便捷却使很多人疏于面对面的交流,习惯打字交流却不愿与人直面沟通,甚至有些人网络交流如鱼得水,现实的人际沟通却困难重重。这种人际交流障碍和网络寻求沟通互相掣肘,形成恶性循环,在少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很多信息无法判断其真伪,因此造成人们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产生惧怕,也常常使大学生产生怀疑一切和盲目跟风等极端情绪,造成其对现实问题缺乏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网络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许多生活需要点击鼠标即可解决,以致很多大学生因此变得更“宅”,对网络的依赖更加强烈。这种沉迷网络虚拟环境因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往往造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生活都混乱不堪,更无法谈到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了。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由于高度的信息化和获取资料的便捷性,网络可以使大学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做到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然而,强大的搜索引擎也逐渐使人们产生依赖甚至思维的惰性。学术论文写不出来、作业答案没有、上课时间太无聊,怎么办?这些网络都可以解决。由此,大学生依赖网络越来越多,自主性和勤奋用功能力越来越差。同时,网络资料的便捷化,可能会使人们改变阅读习惯并逐渐抛弃纸质阅读。难怪许多人慨叹:为什么中国人不读书?

(2)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独立判断提出挑战

通过浏览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大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社会,有利于辩证思维的培养。但是,过于宽松的网络环境也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轻信某些谣言而变得偏激。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环境的熏陶,形成了挑剔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虽然这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但也会使部分学生由于偏激而反感正向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开始逃避和抵制。这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提出严峻挑战。因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给大学生以“正能量”;相反,低俗虚假的网络环境,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然而,正反相较之间,最终的结果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态度和追求。对于自制自律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网络可以成为很好的工具;对于自律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网络的负面影响就会十分突出。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而积极践行正是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应该做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者,成为网络环境里的“正能量”。

1.不断提高应对网络环境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已经能够辩证地来看待网络,他们把网络称为“双刃剑”。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发挥网络的强大优势就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对新生事物学习和接受的能力

网络环境里新的事情层出不穷,新的信息潮水般涌现。作为现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具备慧眼识珠的本领,能够分清哪些是先进科学的、哪些是落后腐朽的,自觉追求科学高尚的知识和思想,坚决摒弃有损有害的精神和信息垃圾。这种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熟的成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信心满满地把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做为自身心尽的职责。

(2)信息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特别是以新、奇、快示人的各种新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梳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爆炸所淹没。同时,对于梳理和提取的信息还应形成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以避免被诱惑和误导。网络上充斥的不良信息不仅占用大学生许多宝贵时间,更会引发其思想观念甚至身心状态发生改变。网络环境中,往往缺乏正能量的正面宣传,到处充斥的负面信息常常使人心灰意冷、缺乏信心;在网络环境中,遇到陌生的人或虚假信息,人们的防范意识要比现实中低很多,这也正是网络诈骗多发的原因。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网络环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来看待网络事物,多些冷静面对、分析核实、客观负责,少些偏激浮躁、偏听盲从、主观随意。有了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才能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加强自我保护,也才有可能做到不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建设美好社会的精神力量,更不会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者和助推者。

(3)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不仅仅是考验大学生自觉控制对网络的依赖、自觉抵制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的能力,更是考验现实生活中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很多在网络中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固然有网络环境导致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现实生活中没能很好解决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加之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出现问题,从而把网络作为逃避的场所、麻醉的工具。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2.充分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抵御网络负面影响、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基础。大学时代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个性充分展示的时期。把自我个性展示和社会价值标准有机结合,既是对大学生的挑战也是其成长、成熟的标志。

(1)提高道德认知,自觉明辨是非

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是解决网络问题的关键,也是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网络环境和现实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认真分析、梳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发挥感染教育引导的作用。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误区面对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结合课堂内容对网络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对谣言予以澄清和批驳。也要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置身其中学习、践行正确的思想。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益事件的宣传报道力度。对网络道德绑架敢于说“不”。同时,要建设更好、更多的权威网站,不仅注重导向正确,还要注意发挥网络特点;既要实用又要有趣,引导网民也包括大学生正确上网。现在很多红色网站的建立并没有完全发挥网络的特点,还是板着面孔、单向灌输,所以不仅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这种思想教育方式的改革,需要努力探索和加强研究。

(2)加强自我控制,认真规划现实

过于丰富而抢眼的各类信息与娱乐方式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耽误了自身学业与日常生活。要抵抗诱惑,提高自我约束力,不仅需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可以寻找某些有效措施。①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各方面的要求;②加强对现实的规划,寻求自我约束;③探究自己在现实中的缺失,努力予以弥补和完善;④不仅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网络社交圈,也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交往和交流;⑤不随便结识陌生人,不随便公布自己的信息;⑥特别要教育学生用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篇(9)

在获取电子版本教育杂志论文日益方便的今天,如何指导地理新教师从海量文献中选取阅读与学习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长速度。那么,除关键词搜索外,地理新教师应该如何选读教育杂志上的教育科研论文?笔者以《地理教育》杂志为例,归纳出如下六个方面。

一、选读专业发展经验体会方面话题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帮助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并且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支点。

例如,2015年第1期于吉海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机缘’与‘巧合’”认为教师的成长在工作的前6年比较重要,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将会决定后续的发展水平;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经历的一些“机缘”与“巧合”,归纳出通过名师导航、优质课竞赛、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试题命制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又如,2015年第9期张洪杰的“名师工作室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不平衡现象的分析,提出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作者指出名师工作室只是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专业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它属于外驱力,真正的专业发展还要靠自身的内驱力;名师工作室成员一定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对课标、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读当前教学工作中需要参考话题

如果最近正在给学生讲区域地理内容,以下文章可以进入你的视线。

2015年第6期梅国红、陈涓的“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指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015年第10期史珊珊的“刍议区域地理‘归图法’的运用策略”认为区域地理经常作为高考试题载体,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将所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而归图法是指将认知对象同时以图、文形式表达,可有效利用左右脑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交流和应用;归图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整理能力,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组织与反思,回顾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洞察地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选读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方面话题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每个一线教师时常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他人往往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例如,2014年第10期陈书来的“太阳高度角教学新思路浅析”,利用图像辅助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站在学生易理解、能探讨的角度突破知识重难点,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不但会使较抽象、理性的知识点得到思考和探讨,而且在学生理解探讨过程中,让知识变为较形象、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实用案例互动探讨,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2015年第4期叶慧的“‘五步法’讲评综合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讲评一道“中国水稻分布”的试题为例,说明“图文重审―错因评析―变式训练―能力提升―试题质疑”的“五步法”,使讲评课做到以生为本,做到题目让学生“审”、错因让学生“评”、变式让学生“练”、方法让学生“结”、问题让学生“提”;重知识更重能力,重方法更重应用,重结果更重过程,重解决问题更重提出问题。

四、选读学科教育发展前沿与热点话题

例如,2015年第1期陈胜庆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侧重探讨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目标与要求,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本意是促进中学各门学科发挥育人价值,促进中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并从“从育分到育人”、“从课内到课外”、“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人到团队”几个角度指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又如,2015年第4期李家清、常珊珊的“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五、选读切入点较为新颖话题

例如,2015年第5期陈昊的“也谈地理教学的‘课魂’”结合六个案例从四方面阐述地理教学的“课魂”:用“课魂”构筑地理知识框架,形成课标化的课堂;用“课魂”体现地理现实意义,拓展生活化的课堂;用“课魂”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情感化的课堂;用“课魂”进行世界观教育,创设理性化的课堂。

又如,2015年第9期许琴、李俊峰的“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方式的探讨”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归纳翻转课堂在课堂内化阶段的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即达标―拓展型、释疑―点拨型和探究―拓展型,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六、选读擅长或感兴趣话题

假如你曾经读过或写过“巧解地球运动问题的‘基本法+突破点’策略”这样的文章,相信对以下文章也会感兴趣。

篇(10)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1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1.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1.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1.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1.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师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所困扰,容易造成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1.6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2.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2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2.3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三、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学校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11)

一、启发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

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如果长时间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会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被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所吓倒,要从心理上不再害怕英语学习,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英语学习,进而学好英语。例如,讲授Module1Unit1Icanplaythepiano时,本模块主要是围绕“你能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模块任务是makingaposterforaclub,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目标一:小组合作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即wouldlike,playthepiano,playfootball,whatabout,worryabout。目标二:导学案上的有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标三:小组活动,完成私人调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可无视的重要的一环。因此,设计知识点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而最后的目标即私人调查则彰显了听说课堂教学的魅力,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

二、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