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数理金融学》是一门运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的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首次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投资组合这一金融问题以来,数理金融学的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其理论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学习并掌握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于《数理金融学》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学习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制订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数学课程。《数理金融学》中的期权定价理论、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许多内容都与随机过程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学习期权定价理论和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时,会涉及布朗运动、随机积分、伊藤公式、哥萨诺夫变换、费恩曼-卡克公式等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1]。若没有学习《随机过程》而让学生直接学习《数理金融学》,他们会感觉到该课程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将《随机过程》这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为《数理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随机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泊松过程、离散时间马氏链、连续时间马氏链、布朗运动、随机积分和扩散过程[2]等。此外,测度论在数理金融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条件期望的概念及其性质、测度的变换[3]等。学习和掌握测度论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将《测度论》设置为选修课程,在《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测度论》和《随机过程》两门课程是非常合理的,不仅能为学习《数理金融学》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工具分析金融现象和解决金融问题。
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什么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被选入《数理金融学》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经典的模型,而且大部分教材都非常详细地编写了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基于学生已掌握《数理金融学》所需的数学基础,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关键是把模型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和所得到结果的金融含义讲解透彻,把推导过程的细节留给学生课后阅读。在讲授源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延伸和合理地补充是实施高于教材这一教学环节的常用手段。比如,在讲授完经典的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如采用方差度量风险有哪些缺陷性、如何将一阶段的均值-方差模型推广到多阶段的情形等,引导学生对该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在这些思考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做适当地介绍,如在分析使用方差度量风险的缺陷性的同时,讲授常用的一些风险度量指标,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文献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种高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治学的习惯。因此,在《数理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应在发挥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只满足于讲好教材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理金融学》中的模型要么描述某些金融现象,要么解决某些金融问题,这些金融模型的提出都与实际应用有紧密的联系。《数理金融学》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型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生掌握利率期限结构的贴现函数法等拟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根据我国债券市场的样本数据,选用合适的拟合方法得到不同信用级别的利率期限结构,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需要利用一些软件编写程序处理样本数据,进而得到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值。编程是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对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讲授并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巩固所学软件的常用命令,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要有扎实的数理金融学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这是高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模型的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层面,而是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加强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模型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构建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模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理金融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学计划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数理金融学》课程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数理金融学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学计划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课堂教学才能实施高于教材的环节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高于教材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无异于照本宣科,没有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违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因此,《数理金融学》的教学应处理好这三个环节,发挥其在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7-02
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类课程,金融学的知识性和基础性较为凸显。由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系列抽象的假设之上,所以增加金融学的案例教学很重要。金融学案例教学就是以实际金融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运用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成因或机制,进而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尽管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某些管理类课程,但金融学案例的筛选和分析需要符合金融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1]。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点[2]。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主要讲授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从金融要素、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学领域不断从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拓展。此时,要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分析,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较难实现。有学者指出金融学教学应多采用实例阐述,定期邀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员举办讲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观摩学习[3]。金融学案例贴近现实生活,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金融问题。例如讲述货币职能时,教师可介绍抢购黄金潮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黄金的贮藏职能;讲述商业银行时,教师可结合消费者的存款意愿,引导学生认识商业银行的业务;讲述中央银行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对物价的直观感受,讲解央行通货膨胀制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相应的金融环境下,广泛查阅资料,尝试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及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贯通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既要对经济环境保持适度敏感性,又要善于挖掘金融事件。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提出的新问题,也会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新思路。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良性循环会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现象,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效互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1)案例专栏。国内金融学教材大多采用专栏的形式补充案例,以思考题、金融热点或课外阅读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典案例如“劣币驱逐良币”、“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等在多部金融学教材中反复使用。(2)课堂解读。教师通常将近期重大的金融事件写入教案,例如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全球负利率现象等,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有的学者还提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分类运用讲解式、讨论式和辩解式案例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4]。(3)考核试题。金融学考题一般会考察案例分析类题型。案例分析题是集重要知识点于某个或几个情景之中,要求学生综合分析的题型。相比其他题型,案例分析题更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背景下,可以结合货币供给理论、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知识点,考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案例教学法的评价。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案例内容的设定问题。从时效性看,经典案例虽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不易引起学生对近期经济现象的关注。从难易程度看,课堂上简单的案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从学时看,在54个学时内完整讲授《金融学》知识的同时加入各种案例分析,课时异常紧张,于是案例教学常常沦为传统讲授的调节工具。激励形式的固化现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以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为评价标准。学生害怕答错而不参与案例讨论,这反而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教学模式的互动不足。首先表现为教学和科研的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综合性评价,但实际成果的转化率低。其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大班开课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广泛参与,从而影响现场交流。这对教的指导艺术和现场掌控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1.筛选案例,合理配置教案。金融学理论和方法是前人对各种金融现象研究和总结而揭示和抽象出来的金融运行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现象是一种表面的变化,而内在规律是稳定的,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弱化理论讲授。教师可反复修改和使用经典案例,如津巴布韦20世纪8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等。平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补充案例。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例如混业经营、影子银行等新案例应有所体现。筛选新案例时,内容方面注重紧跟实际变化,符合教学大纲,若缺乏代表性则不适合教学。可以就社会舆论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经济学分析,为学生改善学习提供激励和参考;难易程度方面要适中,与考题形式要严格区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个案例反应是有差异的,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思考性,还要结合趣味性;数量方面不必运用于各章节,应根据课时要求和教学目标有所侧重。某些基础性的知识,如货币、信用等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某些难理解较抽象的知识,如货币创造等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以阐述。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2.组织讨论,激发学习热情。从时空配置的角度,案例教学应贯穿课堂内外,延伸到社会实践环节。课时有限,教师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挤占理论讲授的时间,继而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可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采用最适宜的方法,具体如发现诱导法、暗示启发法、情境想象法、点拨提示法、小组讨论法等。例如在讲解银行流动性时,可采用小组讨论法就钱荒题展开争论。依照国际学术会议规范设置报告和点评环节,由一名学生作“钱荒事件”的报告,其他学生点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从有效激励的角度,教师应将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表现与课程考核挂钩,对直接参加报告和评论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若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评价标准则过于单一,而应转化为“多指标”的成绩评定标准,包括学生事前准备、讨论时的积极性和课后的总结报告等,以激励学生在准备阶段积极合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点评,完善教学环节。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探索的方式总结出大家认可的一个最佳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必纠结标准答案,集思广益,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案例本身应与金融学基本原理有关,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身边是否有类似的金融现象?该原理适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若出现冷场、离题或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节奏,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和调整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因思维方式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的案例分析可能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应能对报告给出中肯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总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显著。但是如何结合金融现象指导教学内容,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更有效地凝练和提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金融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4):75-7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6
Abstract With the finance becoming the core of the modern economy,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a deeper requirement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We must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 personnel, but also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talents. As colle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have stressed the need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etting for the "financial enterprise accounting"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 accounting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practice teaching
金融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金融企业业务特点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金融学、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且是金融学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与应用,同时还应关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从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和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 当前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在高校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1.1 缺少针对性教材
目前针对本科学生适用的金融企业会计教材较少,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教材是很少的,本身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太过于稳定性。这一点在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上表现更加明显。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可想而知金融产品的更新发展是非常的速度,更加电子化,并且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也不断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材设计跟不上。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落后于金融企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企业业务会计处理,不能将所学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
1.2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方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被动听课,缺少主动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再学习这门课,容易让学生把金融企业会计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处理相混淆,虽然会计原理一致,但容易因为不明确会计主体地位,而不能将金融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与工业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进行很好的区分。如看似金融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刚好相反,实则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不能很好地从一般企业主体转换到金融企业主体,导致要素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引起业务处理错误,甚至会计账户用错,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导致对具体业务理解不够透彻。课堂实践讨论等教学手段较少采用,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尽管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有辅的会计实习,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金融企业专业会计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金融企业会计实验实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能是采用少量的实例进行演示,并不能让学生切身参与,也不能很好地将会计、出纳实务等全过程操作都让学生进行实践,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会计实习软件进行操作,从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这样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来的动手能力差,成了只懂理论知识不懂理论联系实际的所谓“理论型人才”。
1.3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管是金融学专业还是会计学专业均由研究会计或财务方向的教师担任,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相关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整体呈现低龄化、高学历现象,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扎实,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由于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毕业后没有获得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指导学生完成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理论联系实际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建立起梯队式的教师团队,也使得课程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金融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增加,教师课时增加,上课的负担加大,使得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2.1 教材优化
根据三本院校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上不仅要包含本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让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完整的掌握,同时还包含本领域的基本实践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务操作方法,以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
虽然各大出版社都有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但要选择适用的优秀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知道不同教材的优缺点,为学生的学习来选择一种相对优点多些的教材,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内化。另外,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力量,编写适合本校自己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己的系统化理论优势,同时吸取金融企业专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关注国际通用的会计方法,并且每一部分内容应尽可能引入实例和习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2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金融企业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还需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首先,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投入,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完善实验室资源,要求高校购建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购买信贷会计结算等实验系统,开展专业会计模拟实验。金融会计类学生的数量每年递增,对实验室资源的利用也是提出新的挑战,实验室资源也应该相应进行匹配,学校要加大投入。其次,教学大纲中提高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同时,建立人才储备,引进相应的软件人才,后期维护、系统升级等人员。
金融企业会计理论比较抽象,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提倡教师授课时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相关业务项目中,穿插到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强化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和实践做法,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真切的体验。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针对比较弱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对承担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邀请金融企业专业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际业务的培训,或有条件的派教师到实际岗位中学习了解金融企业专业业务,以提高任课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并且事后考核进行效果评估。培训应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一般教师对于理论部分较为熟悉,实践部分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也可以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另外,随着高校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该积极建立教师梯队,既能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又能发挥年轻教师的前沿优势,加强课程的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效果。
同时,高校应提高教师跨专业的教学能力。金融企业会计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面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需要任课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诉求,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来阐释教学内容。在分配课程任务时,要将教师的授课专业进行合理划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这样,教师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提升时,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专业拓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2.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中,逐步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及主体,由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基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验教学法等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参与业务,有效掌握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从而毕业工作时能有效加以应用。(2)树立效果意识,重视教学质量。金融企业会计的专业教师应关注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质量。教学周期内不应只是考量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要考量学生的习得效果。因此,教师就需要经常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好了才会有所改进,才能更进一步地优化发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教师应树立好反思意识和效果意识,重视教师教学质量。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复合课程,通过对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具体操作的描述,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它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不仅仅是部门会计,而是全社会的会计,它是宏观会计学与微观会计学的结合。即金融企业会计既要研究如何合适金融企业自身财务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又要反映全社会资金的变化过程和结果。结合该课程这些特点,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做如上的优化与改革,实现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刘二妹.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思考[J].教学导刊,2014(1下).
[2] 修雪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背景下的银行会计教学之我见[J].经济师,2014(10).
[作者简介]申韬,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36―0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商业银行会计学作为金融专业本科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管理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本业务活动之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关注商业银行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从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财务收支人手,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和创造收益。
随着加人WTO后金融服务行业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主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与时俱进地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合格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信贷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信贷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分析
结合多年金融学专业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课题组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集中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阐述和操作流程介绍,滞后于商业银行信贷实际运作,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属于一门实务操作性课程,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一般都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论人手,在重点阐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体系、信贷管理理论和信贷管理原则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有的教材将贷款业务划分为短期商业贷款、中长期商业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和其他信贷业务,进行概念、种类、操作流程、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讨;有的教材按照客户性质――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进行贷款操作流程、运作管理和风险控制与防范的介绍;有的教材则根据贷款操作流程,分析贷前、贷中和贷后商业银行不同类型贷款的管理重点。部分教材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涉及国际信贷、贷款风险管理、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绩考核等相关问题。虽然各种版本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一般都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各项具体业务实际运作应遵循规章、制度和条例的介绍。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事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体运作缺乏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如此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异常空洞、乏味,学习积极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的革新和创造日新月异,教材内容无法也不可能跟上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的变化速度。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的教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首要难点。
(二)教学内容繁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不仅必须以一系列专业基础性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原理等作为先修课程,而且涉及金融学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信贷等的部分内容,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和交叉现象,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例如,专业基础性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已详尽阐释的信贷含义、信贷特征、资金运动特征、商业银行特征和组织体系、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种类、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等内容,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讲授信贷管理基本原理和不同种类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等内容时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又如对企业贷款客户信用评级时必须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即“三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以及企业财务比率分析等相关内容与企业会计学原理的讲授重点相互重复。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原理部分所涉及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管理理论、资金来源与运用管理等大部分内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则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和交叉现象。由于学生对课程背景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回顾背景知识,不仅浪费非常有限的课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隋绪,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一味地省略不提,则不利于原有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延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不具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源于书本及教师的讲解。虽然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减轻单一黑板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感,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体现,学生不善于进行主动性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设置了教学实践环节,但是仍缺乏综合性强、设计严密,与商业银行信贷运作相关性高,“教学与实践相长”的课程设计。在欠缺信贷业务运作的直接感受时,学生无法将抽象课程内容的理性认识直接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此外,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度,创造各种条件带领本科学生集体进入商业银行相关操作部门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现场教学的障碍重重,任课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运作空间十分狭小。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以“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常为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评定,占30%;有的任课教师则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针对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以上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全面、真实、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方面,由于卷面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考核题型的限制,教师出题的自由度受到一定影响,笔试成绩无法全面、充分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如实反映学生信贷业务实践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课时范围内,任课教师很难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及时、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平时成绩作为能如实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投人程度的有效工具,实际上对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为更好地实现培育商业银行中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题组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部门讲座+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全程式、综合化考核方式+课后延伸互动”――“五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综合式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环节
1.充分考虑学科领域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选取原理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的教材。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原理性和实务性并重的原则,内容尽量贴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运作,充分考虑其在学科领域内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面对教材内容容易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所需自编教材或编写教辅资料,及时清除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不相符合的陈旧内容。无论采取购买教材、自编教材还是编写教辅资料的方式,教材的信息量必须充足,具备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现实性,保证涵盖由教师负责讲授的信贷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和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实践运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任课教师负责讲解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巧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负责自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已阐述的基本知识点、各类贷款业务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条例等一般常识性和比较容易理解的相关内容。此外,任课教师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领域、实践运作中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和积极讨论。
2.关注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关系,实现与其它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任课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交叉关系。正式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全面而详细地了解专业基础性课程中已经讲授的内容,并实现与同一学期授课,而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的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为较好地实现该目标,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从微观上进行合理、恰当地把握,还需要从金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上予以配合,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具体课程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问题,不断地优化课程结构。此外,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目标,即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范围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实经济、金融运作的变化,及时地充实、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运作变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奠定坚实基础。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联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质疑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外,还应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方法和任务教学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注重学生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地运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提高课程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轻传统式黑板教学的弊端。
(二)实践部门讲座环节
积极邀请具有商业银行实践经历的在校本科学生、各大商业银行实际部门从事具体信贷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商业银行信贷运作各环节的业务骨干和信贷管理层人员来校定期举行讲座,以具体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案例分析为主,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类贷款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三贷”――贷前、贷中、贷后信贷管理工作重点,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以实践感受加强和促进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每次讲座完毕后,将预留30分钟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可以就理论学习和教学软件操作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
(三)教学软件系统操作环节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拥有自行研发和委托研发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客户信息和信贷业务流程为核心,采集汇总信贷业务资料和管理控制信贷业务流程,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户信息、信贷资料的基础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预警,规范信贷管理流程,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是运用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作中前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于手工或半手工处理信贷业务而导致的信贷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信贷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信贷业务状况的局面。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依托本院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各项现代化技术设备,本课题组引入深圳国泰安(GT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采取多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努力营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情境和氛围,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平台,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系统中客户信息管理、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和信贷报表管理五大系统功能的操作流程,不仅实现了课程知识点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有效转化,而且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环节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优劣的主要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课题组认为,实践操作性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理论性课程“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应构建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其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等所占考核比例应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小测验成绩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体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课程特点。这种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课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督促学生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五)课后延伸互动环节
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深层次地运用于金融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而且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广泛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任课教师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延伸,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建立任课教师个人主页、课程网页、课程QQ群或课程互动信箱等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不仅可以提供课外学习的良好载体,保证课程信息的互相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集体共享,更方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将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而且学生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充分汲取各国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的有益经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利用这些信息载体,可以邀请往届学生将课程学习心得、商业银行实习体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分享,还可以邀请理论研究学者和实践操作专家就信贷管理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从信贷实践视角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静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杨福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4]毕延彤,案例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贸,2005,(12).
引言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现代金融理论变得更加的复杂。而其中数学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金融数学形成之后,数学在进入体系中的应用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分析数学在金融领域当中的具体应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数学的基本定义
从金融数学的广义定义来讲,金融数学是指将数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金融经济运行当中的一门新学科。从狭义的定义来讲,金融领域中的数学问题主要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多组合证券选择以及组合投资资产定价理论的分析,其中的套利、最优以及均衡是整个理论当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基本概念。
将数学应用到金融领域当中就是以一些金融或者是经济中的相关假设出发,采用抽象的数学方法来构建如何金融机理的相关数学模型。金融数学的主要包括数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相关的自然科学方法等在进入理论当中的多种形式的应用。通过数学的应用来表达、推理以及证明相关的金融学基本原理。从金融数学的本质来看,金融数学属于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金融数学是完全建立在金融理论的背景和基础之上的,通过金融正规学术训练的从事金融数学的人将会在这个背景下更加具有优势。金融学是以经济学的应用分支学科身份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以自身充足的特征而从经济学中独立了出来,但是它依然需要以经济原理以及相关的经济技术作为基础背景。同时,金融数学还需要财务知识、税收理论以及会计原理等作为知识背景。
二、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在当前金融理论的数学应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利用数学来解决金融问题当中的随机性问题。而采用数学理论来解决金融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就是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随机最优控制是在整个控制理论发展晚期逐步的发展起来的,通过应用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在结合测度理论以及泛函分析的方法来对随机性问题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形成于上世纪的60 年代末,并在70年代初变得逐步的成熟。从应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而言,金融学家在这方面的反应是十分迅速的。在70年代初,金融学研究领域当中就出现了几篇相关的经济学论文,其中就包括默顿(Merton)利用连续时间的方法论述消费与资产组合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两者之间的组合分析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而布罗克 (Brock) 和米尔曼(Mirman)则在随机变化的情况下,使用离散时间的方法对经济最优增长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在大部分的金融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应用。我国的彭实戈等中青年学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卓越贡献。
三、微分对策方法在期权定价与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在现代金融理论当中,数学在金融领域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利用微分对策方法在期权定价以及投资决策中进行了分析,而且这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由于在金融市场的整体规律与稳态假设不相符合,出现异常的波动过程中,就会导致证券的价格出现异常变化,往往这种变化不服从集合布朗运动。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随机动态模型来对证券投资的整体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方法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而利用微分对策方法来对金融领域当中的非几何布朗分布规律的金融问题有重要的所用,不但可以有效的放松这个方面的假设,还可以将不确定的扰动假象成为敌对的方面。针对整个不确定问题进行的优化分析将可以得到稳定性(鲁棒性)最强的投资组合策略。
同时,在利用微分对策方法对进入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次贝尔曼方程的求解,而该方程属于一阶偏微分方程,相对随机求解问题中的二阶偏微分方程而言要简单得多。所以,应用微分对策方法来研究金融领域当中的问题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对于那些随机对策、重复问题、组合问题等金融证券投资问题当中的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这里所提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建立在以夏普、林特纳以及莫辛独立提出的模型基础之上的。这个模型具有一系列的相关理想假设,可以将其数学模型描述成为:
或
其中,——零风险利率;
——证券市场所有证券的评价预期收益率;
——证券市场所有证券的评价预期方差;
——证券I 的预期收益率;
——证券I 的平均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与平均收益之间的协方差。
通过利用CAPM模型,建立起了风险与证券收益之间的关系,将风险报酬之间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完整的表述,也就是说风险报酬属于一个影响着证券所有收益的相关影响因子的风险组合。而所有的相关因素是表示的是证券市场对风险的承担者所提供的报酬,它们只与各个相关因素直接相关,而与单个证券种类没有明显的关系。利用这个证券模型建立起了各个证券收益与整个资产组合收益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其中的 值反映的就是这种相关程度的大小。而各个不同程度的 值就可以反映出证券市场当中所有证券的收益结构。在金融领域当中,还可以利用CAPM来对证券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进行归类,分为系统与非系统风险两种。总的来讲,通过数学来建立模型,可以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收益的预期提供一个更加近似的预测。
五、结语
本文对金融数学的基本定义以及功用进行了论述,从随机优化理论、微分对策在期权定价与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学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数学对现代金融分析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证券投资学》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在完成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以及财政、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进行《证券投资学》的学习,进而培养证券投资价值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这样一个课程设计顺序是符合逻辑要求的。而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加上先导课程学习不足,可能会造成逻辑链条的缺失,导致学生理解知识难度加大。
(一)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适用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意义。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授课的依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而言,一本符合其专业知识结构,能看得懂、喜欢看、看得进去的《证券投资学》教材,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当前,以《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分析》等为名称的教材琳琅满目,从教育部重点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编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在亚马逊网站上“大学教材教辅及参考书”中搜索,《证券投资学》有127种,在当当网的“财经类教材”中有204种。但是,这些教材几乎都是国外投资理论的翻版,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重公式推导、轻案例探讨,相互传抄现象严重,而对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学生们使用这些教材学习后,仍然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理解层面,无法与我国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二,课程设置不科学。《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有效地把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同时又需要多门先修课程做支撑,如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较高,需要综合运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之提供支持。但不同专业对这些先修课程的开设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专业选修或任选课,有的甚至不安排开课。学生普遍缺乏数理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薄弱,相关软件应用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有,投资课设置存在“多而全”的问题,内容重复严重,如《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与《投资学》部分内容重复,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多必然会导致每门课程课时量的减少。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一直沿用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大局限,如在处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涉及的大量图表时就很难操作,而目前大量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虽然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画面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加大了学生短时间内理解的困难。金融实验室是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普遍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缺失,课时受限,没有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实验操作、模拟交易多流于形式,学生听课效率低。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证券投资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观摩。第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闭卷考试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学生只要能够背出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即能够通过考试,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而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恰恰是《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所在。因此,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面临的挑战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1]最近几十年来,金融学在微观层面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微观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解决个人、企业、经济组织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问题,和几乎所有金融实践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成果直接应用到市场第一线。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带动“微观金融”渗透到了证券投资的方方面面,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这种趋势。第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挑战同样紧迫。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涉及金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各种含权的公司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这种趋势和内容要求,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等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或仅仅作前沿理论介绍,这就造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困难。因此,《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和内容迫切需要更新,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加大衍生产品内容所占比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
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达到学生对综合性知识能贯通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改革,至少应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进行改进:
一、《金融会计》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金融会计》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涉及金融相关知识,应在学习《会计学》、《财务会计》、《金融学》、《商业银行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本课程。由于与《财务会计》中以工业企业为主的业务核算区别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金融会计教学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二、《金融会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部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的财经院校的调查,总结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重视不够,地位有待提高
该课程的性质从部分高校教学计划来看,主要在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两个专业开设,大部分为必修课,还有部分院校是选修课。绝大部分院校都未将该课程列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一般为2-4学分。课时最高的64课时,最少的是24课时。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该课程地位较低,学校重视不够。
(二)选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
笔者通过了解目前国内高校使用金融会计教材的情况,发现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个别教材质量较差,内容缺乏创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准则变化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金融会计应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但从各高校网站的教学大纲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而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业务都没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为《金融会计》,实质上就是《银行会计》。大大缩小了课程的覆盖面,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金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会计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设有实验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手段等原因,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到了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单位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的情况。
从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实验室情况来看,其条件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条件好的院校建设了金融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条件差的、缺少资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只是根据单项实验资料填制几张凭证、登记几个简单的账簿而已。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除了硬件条件差外,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有的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为12课时,而少的只有4课时。实验课课时太少,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在金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软件。高校实验室购买的财务软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学版,而像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从知名软件公司定制的软件。这也是造成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五)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会计课程师资来看,很多老师都是从财经类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学历较高,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实践经验,尽管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三、对《金融会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金融会计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1 引言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飞速渗入各个学科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耐曼和弗农・史密斯将心理学的精辟见解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经济危机还在持续,投资者损失惨重,理性人假设已难以解释市场的怪异现象,对投资者心理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2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风险投资是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有着独特的运作方式。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和人的有限理性影响着风险投资决策。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运行遵循四个基本原理。①市场走在前面,证券分析师总是在股价涨跌之后才能对市场涨跌寻找种种的理由,市场还提前反映经济。②市场是非理性的,如郁金香泡沫。③市场受混沌支配,“蝴蝶效应”就是典型的例子。④技术图形是自我实现的,成千上万的股民使用着同样的炒股软件,那它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
究竟为什么市场会这样运行?这是因为人是市场的主体,而人是非理性的。1972年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论:人的决策受环境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常“快速而节省”地依靠“粗浅的经验”来作决策。
俗话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终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的本性。人在正常条件下不能看到可见光范围之外的光,听不到低于16赫兹的声音;人在三段论推理中常犯错误;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单位,保存时间短暂且容易遗忘;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人的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情绪、动机都会影响投资决策。环境因素也常导致人的非理性,如结构不良问题、问题的表征、问题的模糊性、框架效应和来自社会传统和习惯的束缚等。
3 风险投资中的非理性认知
金融学是研究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人对于风险的评估是基于非理性认知。例如缪勒-莱耶错觉,知道错觉存在并不能消除错觉,但知道错觉的存在就可以帮你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高估自己对事件判断的准确性是过度自信。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们对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自信度急剧增加,但判断的准确性并没提高。如当股市上涨时,没人喜欢听坏消息。盲目的乐观使人相信他们弄够控制偶然。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信念,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克服偶然性。
事后聪明就是在事情发生后,自己本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逢人便说“我真傻,真傻”一样,事后聪明常常不能让人吸取教训。当事件的结果与预期相同,人们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即自我归功。如股票上涨就认为是自己精挑细选地结果,忽略了运气和偶然性。
心理账户是在决策中人们喜欢把未知量分门别类,而不统筹优化考虑。人总试图优化每一笔投资,事实上丧失了总的机会。在抉择时,人们常看过去是否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称为沉淀成本,而在决策时考虑沉淀成本是不理智的。风险活动前已获得的收益提高了人对风险的容忍度,使人更愿意进行冒险即赌场资金效应。在股市中表现为成本沉淀时继续持有,赚钱后继续投入股市,最终在一夜间亏得血本无归。
羊群行为是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行动。人是群居动物,模仿化解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无意识地臣服于权威,最终在羊群中迷失了方向。在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是特殊的非理,结果是导致集体的癫狂和癔症发作。
4 非理性认知的应对策略
市场环境极端复杂,投资者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制定并遵守严格的投资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认清自己,战胜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
4.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自心理健康学的关心
凡事需量力而行。证券投资分析,耗时费力;股市如战场,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稳定的情绪是保持冷静的秘诀;贪婪恐惧是制胜的大敌。因此要做到理性投资,需具备以下条件:①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②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③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态度,经常保持头脑冷静。④克服贪婪,要知足常乐;正视恐惧,勿盲目杀跌。
4.2 谦虚是股市不败的法宝――来自行为金融学的关注
①了解心理偏差,防范心理偏差。②明确投资目标,监督投资过程。③明确投资数量化标准,宁缺毋滥。④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分散投资。⑤控制投资环境,利用心理偏差。
4.3 买卖原则,低买高卖――来自技术分析派的格言
①成交量是股价先行的指标。②风险与收益,风险为重。③选股不如选时,善买不如善卖。④以投资的眼光买股票,以投机的眼光卖股票。⑤切忌借钱炒股、盲目投机、听信传言、追涨杀跌。
5 结论
通过对市场运行原理和人的有限理性的分析,能够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最后用培根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以确信而始的人,将终于怀疑;而那甘于以怀疑开始的人,则将终于确信!
参考文献:
[1][挪威]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修订版)[M].周为群译校.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2-0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