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6 08:31: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篇(1)

一、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是渠道冲突的集中体现

根据现代渠道冲突理论,渠道冲突是指下述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干扰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其利益、或以损害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渠道冲突分成为垂直冲突、水平冲突和多渠道冲突。垂直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比如中间商不执行制造商规定的价格、服务和广告等策略;水平冲突是指同一层次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广东佛山一些陶瓷产品的特许经销商太多,距离又太近,以至相互竞价,压低了它们的利润。多渠道冲突则是指同一生产商的多条渠道之间的冲突。例如,IBM直到1981年还只用自己的销售部门推销其所有的产品,但当其产品中增加微机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它增加了18条营销渠道,包括经销商、邮购、电话市场营销等。由于增加了销售渠道,使各销售渠道之间为争夺客户而产生矛盾,当一条渠道的成员销售额较大,而利润较少时,多渠道冲突将变得更加激烈。

以上三种类型的渠道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渠道上信用风险的成因,垂直冲突则是形成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

渠道上的垂直冲突主要表现为价格冲突、服务冲突、促销冲突和交易方式冲突。

1、价格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价格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目标的不一致。制造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中间商是以销售最大为根本目标的(当然,它追求销售最大也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为制造商和中间商之间的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中间商多卖出产品,这是制造商业对中间商进行奖励的根本依据。)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正常的利润,制造商会要求中间商严格执行相关的价格政策,但是,中间商为了多销售产品,他有动力以低的价格促进销售。价格冲突比较著名的案例有:2000年7月国美电器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以超低价格出售厦华、长虹和熊猫等品牌的彩电,引起上述企业的激烈反应;2001年4月,苏宁电器省内直营企业全面降价,最高降低幅度彩电为40%,音响为50%、空调为35%、洗衣机为25%、冰箱为20%.在苏宁降价之后,长虹、TCL、厦华彩电的价格也纷纷下调,海尔高层急飞南京扑火,但海尔产品仍然还是被列入降价名单。多方努力未果,海尔立即以断货为威胁,但商家并不理睬。价格冲突带来的信用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商可能会因为中间商不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而减少中间商的返利,这会引起中间商的不满从而导致中间商不及时还款;二是接受现实,中间商仍获得同样的返利,制造商承担低价销售的损失,形成隐性的风险损失。

2、促销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中间商只对那些单位利润较高的产品的促销感兴趣,而对制造商要求促销的产品则视其单利润的多少决定是否促销,对制造商业通过降价手段进行促销的产品,由于降价导致单位利润锐减,特别是对于自己买进产品所权的中间商,有可能由于降价而导致中间商的利润为零,因而中间商对这类产品的降价促销不感兴趣,从而出现了促销冲突。促销冲突容易形成相对滞销产品货款的信用风险。如果是中间商业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生产商的降价行为会令中间商利润大大减少,起中间商的不满,他可能会在其他的商业上采取措施,弥补损失,从而导致制造商的可能损失。如果是中间商没有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由于促销冲突,相对滞销的产品的销售仍难有起色,这部分商品的货款就处于风险之中。

3、服务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服务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关于服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消费者在费过程中对服务不满意而转向其他品牌的产品。服务冲突对整个渠道上的成员都会产生影响,客户的转移意味着利润来源的转移,销售受到影响,渠道上的所有成员的货款回收都会收到影响。

4、交易方式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交易方式冲突是指制造商与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与风险的考虑希望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而形成的冲突。如曾经发生的济南七大商场罢售长虹彩电的风波就是交易方式冲突的典型案例,中间商希望长虹彩电,先拿一批货做铺底销售,而长虹实行的是台阶式返利,推行现款现货的经销制,这样,市场风险、降价的压力全部由中间商承担,中间商感到风险大、利润薄,因此采取了罢售的措施。交易方式的选择是控制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方法,但是交易方式过于宽松会导致信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增加;交易方式过于紧张又会导致上面情况的发生,最终仍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

以上简单讨论了渠道垂直冲突对渠道信用风险形成的影响。当然,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不能完全归结于渠道冲突,其他的一些外部原因、产品本身的原因也是导致渠道上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渠道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的特点

渠道上信用风险的传染性是指某渠道成员的违约会导致其所有上游成员都会受到影响的情形。渠道上信用风险传染性的特点是由当今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的。如果渠道成员之间有相互的资金流“隔离”,则传染性的特点将难以形成,然而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上游企业要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通,资金流上的相互依赖性就不可避免了。

制造企业作为渠道的起点,将承担着最大的信用风险,只有渠道上任一成员出现违约的情况,它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损失都会沿着渠道的链条传递到制造商那里。

处于渠道末端的零售商,它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它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是客户的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整个渠道链条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小的企业。

从整个渠道的链条来看,越是远离渠道的末端,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大;同样地,如果渠道的结构越是层次多、长度长、宽度大,整个渠道链条上的信用风险也就会越大,处于多重渠道扭结中心的制造企业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

三、我国渠道失信的典型形式:(以IT产业为例)

1、恶意欺诈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说,诈骗案所占的比例并高,但这类案件的涉案金额相对比较高,而且现在IT渠道的毛利率普遍很低,一旦发生恶意欺诈的案件,对渠道的打击会很大。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商案发逃跑后公安人员去公司搜察,发现一份纸面文件,记录了包括神码、英迈、佳杰、威达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总代的联系方式,这个骗子公司的操作方法是一家一家打电话,看谁给的条件最好,谁的条件好就骗谁。

当然也有拿了假的本票来骗的,这就属于比较专业的诈骗了,这类情况比较少,只要有相关的制度,预防起来并不困难。

2、恶性拖欠

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坦言,IT渠道发生的失信案例,纯粹意义上的诈骗案实并不多,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恶意拖欠。一些商的资质本来比较虚,不具备经营的实力,但由于一些制度在监察和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可操作性,导致了一些“猫腻”的产生。有“立升”的经销商往往花几千块钱就能注册一个资金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公司,和这样的公司做生意比较危险,有了纠纷追讨债务时,才发现公司根本就一无所有,尤其让人头疼的是公司的经营者一不跑,二不赖,但就是不还钱。由于这类公司根本不具备清偿能力,你拿他毫无办法。

篇(2)

一、案例背景

2013年上半年,威扬国际贸易公司接到美国一家公司的订单,对方要求它提供价值45万美元的不锈钢餐具并指定了一家生产工厂。双方约定用货到付款的方式结算。然而,货到美国后,对方却迟迟没有按约定付款。威扬公司的负责人杨女士觉察到了异常,经过调查,发现对方有侵吞货物的行为。

情急之中,杨女士找到了南通贸促会法律部的负责人陈女士。陈女士建议杨女士在稳住对方的情况下,与对方补签一份带有仲裁条款的付款协议,然后立刻启动国际仲裁。美国公司觉察到杨女士的行动后,启动了破产程序,然而,相对于国际诉讼而言,国际仲裁简易程序裁决很快,三周内杨女士就拿到了有利于她的仲裁书并赶在美国公司被破产清算之前执行,查封了货物,挽回了损失。

该案例中,威扬公司遭遇了出口企业常常面临的典型风险,即出口信用风险。总结该笔业务中出口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对出口企业防范类似风险具有借鉴价值。

二、出口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出口风险的内涵

关于风险的内涵,在理论界有三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为风险客观说、风险主观说、风险因素结合说。风险客观说学派强调风险的客观属性,认为风险是可以衡量的;风险主管学派强调风险的主观性,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主观方面;风险因素综合说认为“风险是每个主体与风险因素的结合体”。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把握好风险的内涵,明确界定要管理的风险。这三个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我们科学把握风险的含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国家标准化组织在其出版物《ISO31000 风险管理原则和方针》中将风险界定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认为目标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财务目标、环境目标等,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层次、项目层次、产品层次等。据此,出口风险是指出口过程中出口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出口目标的影响。

出口风险类型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按照影响出口目标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同,出口风险可以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合同风险等,这些风险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使出口企业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收回货款。本文要研究的是由于客户因素造成的出口商难以收回货款的风险,即出口信用风险。

(二)出口信用风险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出口信用风险是指出口商签订了给予进口商商业信用的出口合同后,由于进口商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出口商无法按期按量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它是出口企业面临的多发性风险之一,也是出口企业收汇影响最大的风险之一。出口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 普遍性

商务部下属的研究机构调研发现,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出口信用风险是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在出口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力量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容易成为诈骗商的诈骗对象。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

2. 动态性

出口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进口商信用因素所造成的出口商的收汇困难。而进口商的信用是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合同履行期较长的情况下,进口商信用变化的可能性会更大。影响进口商信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于进口商自身的因素、进口商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动态管理的理念。

3. 可控性

出口信用风险的风险源是进口商的商业信用,当出口商采用商业信用的付款方式与进口商签订合同后,这种风险就会产生。因此,出口商可以通过交易对象的选择、合同条款的磋商及合同的履行各环节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全程控制。一位国际知名的反诈骗专家说过,“防止诈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是不与诈骗商做交易”。可见,选择正确的交易对象是控制出口信用风险的关键。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应建立一套评估交易对象资信的机制。

三、基于流程的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模式

(一)出口的三阶段

出口流程以合同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合同签订前的出口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市场、选择客户;合同磋商与签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与进口商磋商交易条款、签订正式合同;合同履行阶段,出口商的主要工作是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也要注意督促进口商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在进口商不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时适时采取相应救济措施。

(二)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

由于进口商因素所造成的出口信用风险在以上出口的三个阶段都会发生,所以出口企业应结合各阶段出口信用风险的特点,采用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确保按计划收汇。所谓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是指根据出口业务活动的流程,在明确出口信用风险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将流程各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的对象中。出口三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控制重点如下。

1. 出口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

就中小型出口企业而言,本阶段的特点是急于寻找客户,特别是近期订单减少或在初次开拓一个新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客户时往往会放松风险意识,通过给对进口商有利的交易条件来争取客户。进口商在这一阶段也会刻意给出口商以完美的形象,让出口商相信自己从而放松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因此,这一阶段出口商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放松风险意识急于成交的结果是埋下引发出口信用风险的种子,而且这种由于选错交易对象引发的出口信用风险在后续阶段极难应对。因此,消除本阶段出口信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科学合理地评估交易对象的资信,平衡好客户资信和获取订单之间的矛盾。

从本文案例背景看,威扬公司同意美国进口商货到付款,这本身对进口商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支付方式。但进口商不但不按约定货到付款,而且在威扬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启动国际仲裁后试图通过启动破产程序来拒付货款。可见,威扬公司在客户选择阶段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客户资信,导致一开始就面临了出口信用风险。

2. 出口合同磋商签订阶段的风险控制

出口合同磋商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主要源自于不完善的合同条款,表现为出口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对出口方不利,在合同中有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出口合同中的条款主要有合同标的(包括品名、质量、包装、数量)、运输保险、价格、付款方式、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争端解决办法等。这些条款都有可能被进口方用于实现自己的不良动机。例如,在质量条款方面设下陷阱,规定复杂的质量条款,使出口方难以做到完全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交货,从而达到骗取违约金、定金或其他所谓的损失赔偿费的目的;装运条款方面,规定过于紧张的交货期,出口商如果不充分考虑自己的货源、船源、资金、生产能力等实际情况,接受了过于紧张的交货期,会导致不能按时交货的风险,而在国际贸易中,卖方不能按时交货往往会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从合同条款来看,对出口方而言,出口信用风险最大的风险源来自于出口商接受了对自己不利的支付条款。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可选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信用证,其中信用证支付方式对出口方较有利,但因为信用证不利于进口方,出口方坚持采用此方式往往难以争取到客户。汇付方式包括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其中货到付款对进口方最有利,也是出口方争取客户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因为出口方承担的风险过大,采用此方式出口商必须有一套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而这对于中小型出口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应避免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

本文案例中,威扬公司同意支付条款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合同中却没有规定进口方不按时付款应承担的责任等风险控制条款,进口商又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威扬公司面临的风险转化为现实。

因此,在出易中,出口商与进口商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不要过分依靠牺牲自己的交易安全给进口商有利的交易条件来吸引客户。

3. 出口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控制

出口合同履行是指出口合同签订后,进出口双方各自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包括出口商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交货、进口商按时付款等。这一阶段出口商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进口商的原因导致出口商不能按时交货或不能按时获得付款,如进口商通过银行开立了内容复杂的信用证或包含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导致出口商无法利用信用证;二是出口商在合同中接受了出口商交货收到进口商控制的条款,如采用FOB术语出口,但没有规定进口商派船的时间及未按时派船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出口商已按合同履行完义务,但进口商找借口拒绝提货、拒绝付款。在实践中,进口商不按时付款时会有各种原因或找种种借口,如货物质量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资金紧张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借口,出口商都不能轻信。

在出口合同履行阶段,出口商首先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其次要密切关注进口商对合同义务的履行情况,出现进口商不按时履行义务的情况时,要查明对方的动机和原因,必要时要及时启动相应的风险救济措施。本案中威扬公司如果没有及时启动仲裁程序,损失就难以避免。

四、结论

风险全程控制模式是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出口合同为中心的把出口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风险控制,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案中,威扬公司在选错交易对象、合同条款本身有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全程风险控制的理念,在合同履行阶段通过及时启动仲裁程序,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进一步说明了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实践中,如果把风险全程控制理念贯彻到出口流程的各环节,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霍普金.风险管理[M].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冯斌.出口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3]朱明华.常州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篇(3)

一、培育健全的贷款信用风险理念,增强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搜集国内外银行业及自身因忽视信贷风险管理而造成的信贷资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定期,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总结教训,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旨在让各级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贷款信用风险与个人利益的直接统一。

同时,我国城商行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二、优化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揭示

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分类管理的同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来度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并对有关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结合自身实际的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1、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实现贷款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

对借款企业的信贷风险测定,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坚持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并重的分析原则的基础上,侧重突出量化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逐步将一些适合我行情况较为成熟、科学的数学分析模型植入信贷风险管理之中,通过对这些重要财务变量的不间断测试,掌握借款企业未来收益的趋势,降低信贷风险。

2、分计划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计量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基本指标法的同时借鉴标准法的理念,混合这两种方法,在各类业务类别中设置不同的权重,计算营业收入平均水平,测算出操作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同时,待损失数据库累积到一定水平后,向高级计量法迈进。

3、探索风险转移与缓释的方式,增加银行的价值

银行在控制风险发生频率与大小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转移和缓释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目前,在我国宏观层面,可用于建立系统性的风险转移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建立风险损失互助基金,二是存款保险制度。

4、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城市商业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城市商业银行应在现有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规范和丰富管理手段,同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1、组建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制

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一是负责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维护和修改;二是负责授信限额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包括行业限额、地区限额、客户限额;三是负责授信政策制定和贷款组合管理,四是负责任职资格的管理。

2、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制约机制,提高风险化解效果

一方面要强化贷款的审贷部门分离,实现横向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信贷授权和转授权制度、强化非同一经营层次运作系统之间的制约关系,构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式信贷制约网络。

二是建立重大授信风险联动处理机制。对于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重大授信风险,经营单位与总行管理部门实现上下联动,强力化解风险。

3、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监控管理制度

城市商业银行应将现有信贷业务各环节管理办法进行整合,上升到风险管理的层次,制定《信贷风险监控管理办法》,为保证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构建,该办法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

授信客户准入的监控,贷后管理的交叉监控,区别对象,实施分类监控,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尽快实施片区监控制度,加强现场监控的力度,继续完善后评价监控制度;在监控中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

4、设计与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匹配的新的风险管理流程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否则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1)运用科学方法改进优化各类授信业务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据银行管理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借鉴六西格玛方法,运用科学测评改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

(2)分步推进授信业务平行作业

平行作业机制是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体现,其关键是在客户群体细分基础上差别化地设置业务流程,并将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政策标准嵌入流程之中,客户经理、信贷经理、贷款审批人和风险经理按岗位负责,相互协作,以便妥善处理好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之间的矛盾,使“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的风险管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5、制定极端风险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防患于未然

城市商业银行不仅应采取各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在正常市场情况下所承受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还应当通过压力测试来估算出现一些极端不利的情况时可能对本行造成的潜在损失,如:在中国经济如果出现类似于日本的泡沫经济,房价、地价和股价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本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压力测试的目的是评估银行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损失承受能力,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模拟和估计。

四、完善信贷风险分析系统和信贷质量评估体系,细化信贷资产分类管理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机构的扩张,管理幅度的扩大,必然要求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档案管理、数据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专业机构提供支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

丰富和完善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新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同时,利用先进的OCR识别技术(即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从信贷档案实物的影像输入、影像前处理、文字特征抽取、比对识别、最后经人工校正到结果输出,实现信贷档案实物的电子化管理。该系统可为后台管理人员提供尽可能完整、及时、准确、全面的信贷档案资料,达到随时远程调阅档案的目的,从而极大地节约了现场检查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五、建立信贷风险信息和共享制度,规范信息沟通行为

城市商业银行应制订相应的《信贷风险信息管理规定》,该规定应至少包含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管理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信息职责,二是建立信贷风险监测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和区域等宏观层面上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具体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以及后评价等。该中心应定期相关的风险预警报告,指导全行信贷工作的正确开展;三是从经营单位到总行评审部门,到贷后管理部门,再到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等均应加强交流沟通,以达到业务线条涉及的各个环节均能全面掌握客户和授信风险状况,各自根据需要确定风险管理重点;四是建立风险信息库或风险案例库,为各级人员提供参考,或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五是明确在信息过程中不作为或无效作为的惩罚措施,以强化各主体的主动意识。

六、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

1、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或尽快出台《授信风险问责制度》,实行授信业务终身责任制,对授信业务发生到结束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考核。

其次,在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的同时,应强化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多渠道充实信贷风险监控管理人才

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各级信贷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对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及行内新出台的规章制度的学习,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同时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量运用实际案例,以切实达到培训目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通过外部引入、内部交流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充实信贷风险监控管理人才队伍,从人力资源上保证全行风险监控的顺利实施。

3、强化任职资格管理

有效的任职资格管理,是避免关键人员成为商业银行隐患的根源,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在实施任职资格管理时,应把握道德素质测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并重原则。

七、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跟踪信用风险,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为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其次,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第三,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金考验。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抵押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加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是担保,而担保的成本很高,包含银行贷款成本、担保成本及反担保成本,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型构建及发展前景

基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倡各种形式的融资创新,并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当然,作为融资主体的金融机构,需要充分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审慎开发中小企业市场。而供应链融资的低风险和低门槛,逐步成为适应中小企业的有效产品。

(一)供应链融资模型

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传统的融资模式割裂地看待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分别授信、分别管理。然而上下游企业规模不大,授信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而供应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看作一个整体,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关键点在于,牢牢把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商业业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的灵敏性。

模型1: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1所示。

模型2: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2所示。

(二)供应链融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四个因素决定了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

首先,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国内银行面临日益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同质化的金融产品,维系自己的核心客户和开拓新的客户,都需要银行不断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而过度地开发和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将很难控制风险,因此开发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的必然选择。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核心企业,来开拓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市场,将获取大量的中小企业存款、代收代付等多种中间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现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且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渴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一种产品,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抵押,融资便捷且成本低,而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信誉,依托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库存质押或应收账款质押,为合作伙伴提供融资,填补了目前金融产品的空白,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再次,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需要。伴随着品牌打造、技术创新、兼并和重组,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在世界级供应链的分工中成为核心企业。以他们为核心的供应链的成长是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将促进和加速这些供应链的成长。

最后,国内已经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如it领域的联想、华为、中兴、方正、同方、浪潮、爱国者、烽火科技等,他们都是市场化经济中的佼佼者,遵从市场运行规则,重视商务谈判和合作,严格按照商务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执行。对于上游供应商,可以给予基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融资产品。

基于以上的判断,供应链金融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供应链融资属于新兴领域,在带给中小企业客户融资便捷的同时,有必要对银行存在哪些风险、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进行研究。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

选择层次分析法,原因在于层次分析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建立起彼此相关的层次递阶系统结构,下一层因素受上一层次因素的支配,上一层因素受下一层因素影响,从而将问题剖析清楚。按照层次分析法,将供应链融资风险划分如图3所示。按照风险产生的主体划分,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描述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核心企业及合作伙伴的风险都来源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行业风险衡量企业所在行业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潜在风险;经营风险衡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企业的付款能力;信用风险则衡量企业的付款意愿。合作风险来源于合同本身缺陷带来的合同风险,及双方存在的利益分歧而带来的违约风险。

各个风险指标的评估值,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测算,如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从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周转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而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利用层次分析建立判断矩阵来获得,当cr<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通过问卷调查,供应链融资风险判断矩阵建立如表1所示。

核心企业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表2所示。

合作伙伴风险的判断矩阵同上,而合作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下: 

从一致性检验的结果看,上述判断矩阵的构建是有效的。在专家问卷的信息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供应商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合作风险的权重,以及各子指标的权重。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乘以各个指标的风险评估值,最后得出一个整体风险值。根据经验设置一个参考值,在该参考值范围为风险可接受范围。

(二)供应链融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供应链融资的典型案例,以此阐述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案例一: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模型。家乐福是全球500强企业,运营稳健,对上游供应商有明确的付款期限且能按照合同执行,在全球有着数以万计的供应商。银行可以将家乐福作为核心企业,为其上游供应商设计供应链融资模型。结合历年的应付款项和合同期限,综合评估后给予供应商一个授信额度,该额度在偿还后可以循环使用。银行需要家乐福将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支付给银行,由此完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循环。该供应链融资模型能够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银行获取更多的客户。其模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存在几个风险点:

家乐福的风险:家乐福是否会出现经营、税务、人动等风险,如果出现,是否能够仍然按照合同支付供应商货款。在贸易公司中,违约支付货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此类风险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

上游供应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家乐福的供货规模是否稳定,产品质量是否稳定,以及经营的规范性能否承受税务、工商、消防、卫生等政府部门的检查风险。由于上游供应商往往规模较小,经营的稳健性和规范性并不能保证,承受政府的风险往往较低。因此根据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交易数据,动态评估上游供应商的风险是必要的。

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是否出现问题。其中,供货规模的波动能够反映很多问题,因此及时了解家乐福和供应商的交易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基于库存的供应链融资模型。ups(united parcel service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是 1907 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快递公司, 如今已发展到拥有 360 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ups在2001年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为ups金融部门,推出开具信用证、兑付国际票据等国际金融业务。ups可以在沃尔玛和东南亚数以万计的中小供应商之间斡旋,ups在两周内将货款提前支付给供应商,前提是揽下其出口清关、货运等业务及一笔可观的手续费。出口商得到了及时的现金流,ups则和沃尔玛进行一对一的结算。

ups依托的是出口商的货物质押权,依据出口商、ups、沃尔玛之间的三方协议,明确货物质量、价格调整等问题的责任划分和相关规则。将风险分解到合作各方,谁能更有效地承担和消化风险,就应该由其承担该风险。其业务模型见图5。

在图5中,ups连接着沃尔玛和出口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于:

出口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沃尔玛不能及时支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沃尔玛不愿意及时支付。由于ups不能代替沃尔玛履行验货的职能,因此提前支付出口商的款项,必然面临货物验收不通过所带来的风险。尽管可以通过经验来判断哪些产品出现质量的风险较小,或者简单通过“免检”证明来判断,但依然存在这样的风险。此类风险必须在三方协议中加以明确,并转嫁给出口商。或者约定在沃尔玛验收合格后支付出口商货款,以屏蔽货物质量问题。

沃尔玛的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沃尔玛和出口商的合作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

以上两个案例是两类最为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案例一依托的是应收账款质押,案例二依托的是库存质押。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核心企业风险、合作伙伴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合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核心企业风险及其合作风险,而核心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合作风险最主要是来自于合同风险。因此,其风险控制策略如下: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银行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信贷。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一贯的行为或者资金周转困难及重大项目的产生,当核心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的信贷风险要转嫁到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他们是信贷的第一承担人。

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核心企业的合同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体,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同往往不够公平,但合同必须不存在争议,尤其在资金结算上。通过核心企业的数据共享,持续监控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数据,了解核心上下游合作伙伴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银行的信贷对象和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篇(6)

深爱公司从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入手,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从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信用额度、收款期限,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防范风险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及每个业务人员的头上。从实施效果来看,每年的回款率97%以上,应收账款周转加快,应收款周转8.5次。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培训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理念。

2、成立风险管理机构。为了从组织上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深爱公司成立了“预防经营风险监督委员会”(简称“防风委”),由公司主要领导任主任,副总经济师、法律顾问、市场部经理及销售核算的主管会计等组成。“防风委”负责客户信用评级、确定信用额度和结算期限、制定销售政策。

3、制定、完善各项风险防范制度。如制定《关于对客户赊销必备条件的暂行规定》、《销售工作考核办法》、《关于提取风险基金的实施细则》等,并定期确定应收款压缩计划,有效地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经营及管理的全过程。

4、确定客户信用级别和信用额度。根据客户的背景、注册资金、经营规模、营运现状、业务发展前景和过去的信用记录(回款率及期限)等进行评估,将客户信用级别分为A、B、C,不同的级别下达不同的信用额度、确定不同的收款期限。重点开发出一批信誉良好的大客户,逐步淘汰了一批信誉差的客户。目前,进入A类的大客户已占收入总额的80%以上。

5、考核与奖惩。对业务员采取销售计划完成率和销售回款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按照考核情况及货款回收总额计算销售提成。在提成方式上,根据产品的不同、销售地域的差别等实际情况,将业务人员提成分为“全包”、“部分包干”两类。拉开档次,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鼓励业务员多做业务,多回款。

6、建立风险基金。为了强化约束机制,加快货款回收,督促业务员积极清理欠款,采取从直接责任人的销售提成中提取风险基金的方式进一步防范风险。 被“防风委”认定为风险债权或坏账的,按欠款金额提取风险金,比例为20%,最高可达100%;超过规定收款期的欠款罚息转入风险基金;超过规定信用额度的欠款罚息转入风险基金。

从风险债权所提取的风险基金,在客户欠款全部回收后将如数退还业务人员,收不回者则不予退还;而罚息部分则从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中予以扣除,直接转入风险基金,不退还。

7、及时对账、予警。公司财务部对销售活动进行监督,定期对账。每半年出具对账单一次(有的客户每月都出对账单),去人或去函与客户对账。对于在3个月内未与公司发生业务往来或发生多次银行退票的客户,及时提出预警、上报“防风委”,以便修订信用政策和讨论是否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如压缩信用额度、停止供货、采取法律手段等。

8、明确管理职责。总经理的职责是领导制定公司整体信用政策,但不介入具体信用政策评估和信用额度确定;“防风委”采取集体讨论、独立决定制度,有利防止主要领导大权独揽、执行政策前后不一的公民权利现象。

二、主要特点及评价

深爱公司通过建立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偿为核心的预防经营风险体系,有效地保证公司货款的安全;通过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努力提高全员预防经营风险能力,使信用风险降低到最低;通过预防风险经营制度的深入开展,有效地防止呆坏账的产生;通过客户评估体系的实施,使市场拓展安全进行。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是搞好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认真做好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建立信用档案,并根据客户信用动态纪录定期更新信用档案是决定信用方式和信用条件的根本

合理确定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是减少信用损失的前提;

篇(7)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8)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

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9)

个人征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发展消费信贷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产品,使金融交易中的授信方或金融产品购买方能够了解信用申请人或产品出售方的资信状况,从而防范信用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同时,通过准确识别企业、个人身份,保存其信用记录,对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可以说,征信系统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对社会诚信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征信系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正日益加深,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篇(10)

发展商业信用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有助于刺激消费增长

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出口需求增长趋弱的情况下,没有国内需求的强力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缺少有力的保障。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或分期付款的特点,使卖方企业可以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求得企业发展;使买方企业或消费者可以提前购进货物或实现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在宏观上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我国最终消费率已经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高达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在70%左右。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信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信用销售可以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或较迟的支付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扩大商品流通规模,从宏观上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我国企业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4次,而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达到10-12次,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正是信用销售发展程度的不同。

信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商业信用与传统的银行信用相比,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走访客户等途径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息,同时,由于对行业的特点和前景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具有更好的风险防控能力。

在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的70-80%来源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只有20%-30%来源于银行贷款。在我国情况正好相反,计划经济下,国家曾严格限制信用销售和各类商业信用,只允许国有银行按照计划提供融资服务。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商业信用仍然没有充分发展,银行信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造成银行信用及风险集中,融资渠道单一狭窄,融资市场供需失衡,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的发展。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手段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下十分必要。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以商品授信的形式,弥补了买方企业资金的不足,形成了对银行信用的补充,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压力,扩大生产流通规模。此外,通过信用保险、担保、保理等相关信用服务,可以优化卖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改善融资条件,解决融资困难;还可以通过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信用有助于实现信用关系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级贷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产生泡沫。而商业信用和信用销售是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为载体,信用销售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产品随着实体经济关系产生或消亡,促使信用关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防止信用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信用销售商品或服务的短期性、多样性,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信用产品的低流动性,可以防止信用风险的集聚和扩散,避免可能出现的个别企业、个别行业、个别地区的信用风险扩散,形成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信用危机和金融灾难。

信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与信用销售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信用销售,将使社会信用体系从建设转向应用,使企业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使各类信用服务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融合的信用产品;使具备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查询功能的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使“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守信氛围愈加浓厚。

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担机制、信用销售风险很大、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商业信用良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联想等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的信用管理部门,实行信用预算制度,建立了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企业风险防控和处理机制。

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已见雏形

2003年以来,平安保险、出口信保、人保财险等陆续探索开展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销售中也做了尝试,美国AIG集团、深圳捷信担保公司等在南京、深圳、大连等地推出了分期付款担保服务。2008年,国内信用保险承保金额约1600亿元。

商贸企业和贸易融资支持体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信用担保机构3000多家,注册资本金总额1500多亿元,2008年信用担保总额6924亿元。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宣传培训,不断加大对信用担保业务支持力度。

福建省在2004年率先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助政策,已累计为105家中小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扶持资金9100万元,还对中小商贸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给予5‰的风险补偿,对贷款期限和担保机构规模不作限制,使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占到了总担保额的41.4%,产生了明显的政策引导效果。

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将企业贸易活动中的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以及订单等转换成企业进行融资的信用工具,解决了企业贸易中的融资难题,深发展银行2008年贸易融资金额累计近4000亿元。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整治违规失信,改善市场环境,扩大社会消费;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商务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二是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并重,褒扬鼓励诚实守信与惩戒违规失信相结合;三是注重应用,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服务。主要工作有:

建立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逐步完善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行业管理、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中比对和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建立褒扬守信机制。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列入“黑名单”,并以适当方式公开曝光。

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准确地记录市场主体获得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违法违规处理情况和其他能够反应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在实现全国商务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扩大贸易融资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与商业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发展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进行的信用销售。完善信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信用保险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信用服务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或会员制的信用交易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试点,实现企业应收账款等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发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

促进和规范信用服务业发展

研究制定与商务信用建设相关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场需求,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立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重点是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服务产品,满足企业信用管理需求;开展商业保理业务试点,促进应收账款流转和融资;发展资产处置服务业,促进抵债资产流转;规范商账追收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应收账款追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深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工作

继续指导商会、行业协会认真贯彻落实《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行业信用自律公约,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会员企业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商会协会对会员的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调研和监督检查,确保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评价结果的推广、应用,为守信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广泛发动企业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畜禽屠宰、酒类流通、汽车流通、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租赁、电子商务等行业,比照行业管理标准,履行服务承诺,实现放心消费和顺畅交易;在内外贸、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领域,要促进企业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信用风险防范制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继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18-01

1 研究背景介绍

1.1 P2P网贷平台介绍

P2P网贷平台即“Peer to Peer lending”,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实现借款人与出借人点对点对接的借贷平台,P2P网贷平台起源于英国,随后发展到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其典型的模式为:P2P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

2007年国外网贷平台模式引入中国以来,国内P2P网贷平台蓬勃发展、百花齐放,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注册在案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600家,网贷行业的交易额已突破万亿。

1.2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根据统计,我国共有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非农产业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但是,在以传统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市场上,小微企业始终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金的问题,由于无法及时融到资金,小微企业常常由于资金断链过早倒闭。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不及欧洲、日本同行的四分之一。

1.3 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介绍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尤其是在中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民间资本发挥潜力,建立多层次的信贷市场,这其中,以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刚好能够有效填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

2 我国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难点分析

2.1 我国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分析

以P2P网贷平台为中介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实际业务中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主要由小微企业以下特点决定:

一、小微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财会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了P2P网贷平台的审查力度和难度。

二、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实物资产少,技术水平不高,抗风性能力较弱,影响到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

三、小微企业信用观念差、道德风险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小微企业自身缺乏必要的担保物,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估难度。

因此,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帮助平台来识别和把控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2.2 国外P2P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介绍

P2P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其信用风险控制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P2P机构通常会以一些征信机构的信用评分为基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偏好及大量历史经营数据,通过以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为代表的数据分析及建模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以Lending Club为例,Lending Club参照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控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个人信用、经济因素和其他因素构成信用评分模型,同时从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三大征信局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其中FICO评分将成为重要的评分参考依据,基于此模型对借款人评分,并被分为A到G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5个子等级,最后,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贷款金额、期限等信息确定最终利率。

2.3 当前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控制的难点分析

然而,基于目前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套风控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施行。

首先,目前国内尚没有类似于美国三大征信局的高水平个人征信机构,无法获得类似于FICO评分的精准第三方个人信用评分。目前,我国官方的征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能够提供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的留存的信用记录,但是,它所提供的征信记录并不包含非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存在信息数据缺失,同时也不提供信用评分服务。

其次,当前国内P2P网贷平台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业务量和业务水平还不高,没有足够的历史经营数据作为数据样本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建模分析。我国80%以上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13年以后,大多数平台积累的客户数量及历史经营数据有限,远远达不到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的数据样本规模要求。

3 对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改进方法

3.1 改进方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通过借鉴国外P2P机构的风险控制信用评分思想,充分挖掘业务专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信用风险控制专家模型的改进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一、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二、它是一种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三、它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该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为: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常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二、逐层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三、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查。

3.2 模型构建过程实例

下面以某P2P网贷平台实际案例为背景,阐述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信用评价模型的过程。

通过专家访谈和需求调研,分析该P2P网贷平台实际业务中衡量一家小微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所需的信息要素,构建层次结构模型。这里目标层为商户借款人信用评分,中间层为外部环境、商户特征、营运情况和销售情况四部分,方案层则是各类中间层指标的信息要素,其中,外部环境指标包含信息要素:经营性质、城市等级、商场综合排名;商户特征指标包含信息要素:品牌等级、合同面积、展位等级、商户展位数;营运情况指标包含信息要素:过去12个月商户客诉总次数、过去12个月租金拖欠次数、过去6个月租金贡献度;销售情况指标包含信息要素:过去90天的销售额在所在商场的排名、过去180天的售租比、过去3个月的交易环比增长率。

按此方法,产生了以下五个比较矩阵:中间层矩阵、方案层外部环境矩阵、方案层商户特征举证、方案层营运情况举证和方案层销售情况矩阵,分别计算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之后通过各方案层信息要素特征向量与对应中间层特征向量的乘积,就可以得到每一个方案层信息要素的权重,从而更精准地进行贷前的风险管理。

结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只是P2P网贷平台进行风控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提高P2P全行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还需依赖于我国征信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诚信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