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现代化市场规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6 08:31: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现代化市场规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现代化市场规模

篇(1)

这是否意味着双汇将一家独大?中国肉食行业究竟将走向何方?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此次并购在资本市场引起了巨大波澜,但短期内对国内肉食行业发展影响并不大。“当然,这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国内肉食行业的机会……当前中国肉食行业开始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双汇、雨润等为代表的以资本运作做大市场规模,一种以金锣为代表的着力创新,深耕肉食加工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肉食商业或将进入‘ 双轨’时代。”

另外一个现实是,中国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其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仍然存在规模小且分散和技术落后等核心问题。基于以上信息,有行业人士表示,“双轨”时代的到来,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等思路得以强化,并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做的事情是重塑消费者信心。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这极需要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其根本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的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碎片化生产的模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分析,“要想彻底改变中国食品安全的局面,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已成大势所趋。一方面需要有农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更大的规模,一方面则要求在农业生产领域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集中度。”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中国肉食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步走出一条农产品深加工的现代化新路子。

山东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金锣是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以肉制品生产加工为主业,把自己的品牌、市场和农村的资源三个优势进行了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我们都注重源头养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 2000年公司还投资了 2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良种猪繁育场,对农民实行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生猪回收等系列服务”金锣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如此,金锣还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地,在全国建立了11处区域化生猪生产基地,带动发展了十多个省市、 300 多个县区的15万个养殖专业户和一大批专业村、养殖场,养殖户年综合获利 12 亿元以上。

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市场供应以及经济发展的问题,更为有效的是确保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养殖业发展水平,使国内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的规模小、分散等问题得以有效缓解。

当然,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多方企业、行业力量的参与。“在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方面,美国最具典型性。其用占总人口 1% 左右的农民就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还给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农产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表示,从这种角度考虑,倘若能与我国现有举措与成效做到完美融合,此次双汇并购或许有利于推动我国肉食行业的农业产业化。

必行之举:科技创优与产品创新

业界有一种观点:无论是通过资本运作做大规模还是专注本土肉食生产加工,要解决中国肉食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除了都要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优、产品创新也是当务之急。

显然,在这个方面,金锣集团走的更为快捷。

“科技创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为了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高薪聘请了众多专业人员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加速产业整合,”金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集办公、研究、开发与检测与一体的技术中心大楼。”

科技创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直接体现在其产品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上。据了解,从十年前专注做国内肉食原料的最大供应商之一,近年来金锣在不断谋求肉食生产加工方面的突破。目前其已经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业务布局,横跨熟制品和生鲜品两大版块。单熟制品方面,不但有金锣王中王、加钙金锣王等 “王系列”明星产品,其推出的肉粒多更开启了火腿肠的品质时代;尚清斋也一举成为中国清真肉食第一品牌;脆脆肠则在开始引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而近期推出的无淀粉金锣王中王,更是开启了火腿肠的无淀粉时代。这些不但受到消费者追捧,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同行业市场的跟进,推动行业升级。

当然 , 双汇、雨润等企业在运作资本市场的同时,在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方面也在不断加速各自的创新整合速度。这是一个非常耗时间、费力气的过程,不过回报也是巨大的,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进而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按照欧美发达市场的经验,只有依靠龙头企业推进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产业的创新整合,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按照这种逻辑推论,此次双汇并购对于国际前沿科技的引进、创新及品牌理念的借鉴毋庸置疑;而国内肉食行业目前取得的成效更不可小觑。

篇(2)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党的十报告提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四化”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为此,《中国信息化》杂志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信息化: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该做如何解读?信息化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郑新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为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定了基调,那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主要面临着四个主要的转变任务: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而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来推动经济增长;改变过去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而转向城乡协调发展。

在这一大背景下,十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可以说是务实之举。而信息化被显著地放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调整,党和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也可见一斑。

“四化”当中,信息化扮演着引领和倍增器的作用。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大家都谈得很多,我也就不在这里赘述。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与持久的增长动力。“功能紧凑、发展集约、生态友好”的城镇化之路一方面要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与信息化相协调。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居民、交通、资源、商业、电信、水电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和管理的领域,实际上是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如何将各种城市功能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是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工具。在目前来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能够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而且我们知道,长期粗放式发展使得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人口膨胀以及老百姓看病难等。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政务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系统会有效解决这些城市病,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便捷,更和谐。

农业现代化是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规模化还是集约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停留在“作坊式”的小农经济阶段,生产上“靠天吃饭”,经营上“顺其自然”,管理上“任其发展”。其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的特点会极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以其工具性、泛在性的特点,能够融入农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打通了市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了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让供求关系畅通无阻,让产业流程更加智能,让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一个很好的例子,农产品市场经常会出现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其根本原因不是产能不足导致供不应求,而是产需衔接不及时以及沟通不畅的问题。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条桥梁,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便不可能发生。

从上述内容来看,党和政府提出“四化”协同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我们不单要发展,还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外,我要强调一下,近几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不断地拉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信息化:我们该怎样理解“两化深度融合”这个概念?

郑新立:我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

时间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就是要求我们工业和信息化要同步推进,不是说某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便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要求你从开始起步就要实现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统一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空间上,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是游离的关系,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信息化应该深入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比如工业窑炉是我国耗能最多的设备之一,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整个国家能源消耗的30%左右,而且也是最主要的城市污染源。通过信息化对窑炉加以改造实现智能化控制后,每年可节省30%的能源消耗,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这是非常典型的深度融合的例子,能效提高是最直接的结果。

第三个维度是信息产业本身,硬件和软件要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在发展信息产业,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建设时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我国的软件服务市场规模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比例不到2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70%,这便是差距。

现在大家在谈两化的深度融合,真正的深度是体现在软件服务上,而不是冷冰冰的设备。我们有华为,有联想,但是我们依然不是一个信息强国,原因就在这里。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发展的政策,但力度和广度都不够,尤其在我们还落后的情况下。撇开美国不说,印度和爱尔兰的软件服务业也远比我们发达,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要采取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实施零税率也并不为过。最重要的一点要面向市场加强软件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嵌入软件。

软件服务才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所在,也是信息产业的未来,必须引起政府和产业的重视。

中国信息化:对于“两化融合”或者“两化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实现“质”而不仅仅是“量”的突破呢?

郑新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个非常成功的自主创新案例——TD-SCDMA。作为我国通信业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并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它的成功有如下几个特点:政府的强力扶持,产业的鼎力协作,有龙头企业的参与。

“两化融合”要想成功突破亦应如此。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化职能,以充分发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作用。着眼于两化融合全局,完善多部门、跨领域之间的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制度体系。同时要从政策、法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多层次着手,建立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降低两化融合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可以考虑分门别类地建立两化融合绩效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导和促进两化融合。

篇(3)

《新财经》:在资本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业成为资本新的投资热点?

冯坡:资本对农业的关注,主要源于“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在社会与经济环境、消费者消费水平及消费需求都达到一定程度时,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既是市场发展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目前整个PE市场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农业领域投资相对滞后,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而且农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新财经》:您如何看待当下资本追捧有机农业的现象?

冯坡:资本对有机农业的追捧,主要源于消费升级导向以及“食品安全”形势下,居民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严格来说,与消费服务行业受到资本热捧并无本质差别。

《新财经》:资本追逐有机农业背后的机遇是什么?

冯坡:其背后的机遇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消费升级导向为有机农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比如对高端食品的需求直接促进有机农业产品销售的增长,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则为有机农业开拓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机遇,近年来频出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无论是终端消费者还是下游的食品企业,都对有机农业产生更大依赖,因此,整个市场规模得到快速扩张。

《新财经》:目前资本投资有机农业的风险是什么?

冯坡:有机农业作为典型的农业细分领域,其主要来自政策、市场、自然风险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风险:首先政策方面农业投资最大的难点是土地问题,农民和企业都不能拥有土地产权而只拥有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目前还未放开,因此对于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其次,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的自然风险,前者如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减产风险,后者如冰冻天气对自然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第三,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相对分散,市场议价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波动为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最后,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财务、制度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对企业扩张以及最终登陆资本市场都构成一定障碍,此外,目前农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化”的经营模式,也有可能因天气、政策等原因面临大规模违约风险。

《新财经》:你对资本进入有机农业项目有什么投资建议?

冯坡:在产业链角度,投资人应关注产业链延伸较长的企业,因为纯粹的种植、养殖企业受自然气候及宏观调控影响较大,风险难以预期;其次,品牌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而农业与普通消费品领域一样,品牌、渠道都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投资人可关注农业龙头企业;团队方面,投资人要注重高管团队的行业背景,技术型团队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投资人必须要专注,因为农业企业成长周期较长,创始团队的专注十分重要。

《新财经》:与中粮、万达和汇源这些大集团的农业项目相比,创业者及中小企业实力弱,应如何进入农业领域进行投资?

冯坡:中小型农业企业较难进行产业链整合,因此可以专注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者细分领域,在以下细分领域,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一、生物农业:过去几十年,化学农业在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未来农业增收已经无法再依靠化学品,那么最可能再次刺激农业产量增收的就是生物技术,整个农业领域从上游的种子、疫苗到下游的食品,都将大量使用生物技术。

篇(4)

【关键词】传感器 技术发展 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 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 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 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 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 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 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篇(5)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3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2021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引言

2011年6月,国务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并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并指出河南是人口、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阶段。发展农业产业集成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地公司和机构的集合。而所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就是要实现特色农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故我们可以把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一主导产业为中心,大量与产业有关的支撑机构如:如组织、协会、科研机构、大学、咨询中心等由于共性或互补性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网络集合体。简单地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就是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集聚。

一、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处于形成阶段、且发展迅速。河南乡镇企业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堪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90年代中期向纵深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现象开始展露。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原经济的重视,已经给予的各种惠农政策,加之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催生等外力作用,同时河南依靠特有的区位优势,凭借方便的交通,依托独有的农产品种类,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步入快速发展轨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河南拥有产业集群388个,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两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链:一条是以小麦―面粉―面制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一条是以畜禽―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的表现模式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1、“公司+农户”模式;2、“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4、“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四种模式虽然不能完全的以后一种模式发展取代前一种发展模式,但是他们代表了农业产业化过程的不断完善,在河南省由于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市场环境和集群的形成过程等差异使得这四种发展模式是并存的,但是毫无疑问的,第四种模式是农业专业化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群体已经在河南成巍然之势,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的产品量位居国内前列。2012年,河南省有3,0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为60家、562家和2,502家。全省食品加工已扩张到23个门类、24个行业。方便面、火腿肠、速冻食品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排在全国同行业的第二位,居全省各行业之首。到2011年,全省粮食加工产量高达3,450万吨,居全国首位,并连续3年维持不变;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都在河南这片沃土扎根成长。2012年河南省有17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与此同时,等待上市的后备企业还有8家。

(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通过国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河南一大批农产品已经树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如新乡的强筋小麦、原阳的大米品牌、开封的有机西瓜、中牟的黑蒜、信阳的毛尖、“双汇”的火腿肠、“三全”的汤圆、“思念”的灌汤水饺等优质品牌叫响于全国,远销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区。2012年,本省食品行业被命名为“中国名牌”的就有23个农产品品牌,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就有5家。品牌最终带来了终端消费市场的实际效应,在全国市场份额中,每10个汤圆中“三全”占了6个,每10个饺子中“思念”占了5个,每10根火腿肠中“双汇”占5根。“思念”速冻食品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有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评估超过40亿元。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团体品牌缺失。近年来,河南省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三全”、“思念”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总体而言,已经形成的名牌农产品的驰名度更多的只局限于本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难以利用产业集群与品牌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效应。仍以“三全”食品为例,尽管“三全”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是北京60%的超市却被台湾“龙凤”食品所占据。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特色农业团体品牌缺失拖累了企业品牌,以至于特色农产品长期服务于中低端消费群体,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减弱。因此河南特色农产品在发展中存在于强大农产品加工阵容不相匹配的品牌成长不良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第一步发展壮大的软肋。

(二)农业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目前,除了“双汇”、“三全”、“思念”等几个核心企业所处的产业集群外,大多还是以规模较小的、零散的产业集群为主。大多集而不群,更多的只是同类之间的简单扎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很少,无法做大做强完整产业链。以新郑红枣为例,虽然新郑被誉为“大枣之乡”,但是枣树的种植多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生产环节趋同,大枣的质量不高。而且很多农户将大枣采摘下来直接进行销售,产品的季节性使大枣低水平竞争严重,加之不存在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使得农产品带动农户增收不强。总体而言,河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限制了产业链自身的垂直方向的延伸,农业很难摆脱自己自足的困境,真正实现产业化。

(三)农业技术水平低,有待提高。河南省已经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适用、简单技术应用为主。集群内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严重缺失。河南省虽为农业大省,但是由于产学研分开,带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使得河南并不是农业大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由于农业精深加工技术稀缺,造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没有体现区域特色。河南省正在大力推行“三化”建设,即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各地市政府都在所辖的行政区域内推行“三化”,但是各个地方对资源、市场、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底数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确定主导产业。虽然也注意到了主导产业的选择,但却有明显的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和主导产业选择过于分散的特征,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偏离了产业化的初衷。此外,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结合市场实际,注重眼前利益,混乱无序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河南发展特色农业集群的思路

(一)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选择

1、把握地域特性,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种模式最适合地区资源条件丰富,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经由规模化的生产,产业链的开发,加之市场化运作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河南拥有独特的种植小麦、棉花、大蒜特色产品的自然优势、以这些特色产品为核心,发挥聚敛性,吸引大量互补和相关联的服务人员和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用专业化和规模化赢得竞争优势。

2、依托市场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是以区域特色专业市场(如花卉、蔬菜市场)或者以大城市市民市场需求(如观光休闲需求)为基础,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交易中间商的增多,生产规模扩大化,产业开发幅度更大,市场运营流畅而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周边的小型企业集聚成群,形成规模小群体大的企业群,而相关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则市场相对集中,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更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的美称。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形成包括农户、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及加工、运销企业等经营主体空间集聚的农业产业区域。

3、以企业为龙头带动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一般形成于基础农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产业集群在形成前区域内经济几乎全部都是农业经济,大体可以看作是一种均质农业区域。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以当地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加工企业,而其中最具经济优势的企业毫无疑问的成为新的龙头。而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加大,产业链拉长而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此特色产业向四面延伸,逐渐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成为最佳特色产业集群。如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利用当地优势农作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覆盖河南全身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地区的生猪养殖基地,已完善了从科研到生产、加工、保鲜,直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1、制定合适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规划。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强调区域的非均质性,试图通过发展区域的个性即特色,形成区域差异来培植农业地区竞争力。在制定产业集群规划时,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作一次详细的调查和摸底,分行业了解掌握全省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及地域分布,并集中力量对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做细致的分析,并作相应宏观上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通过行政和经济的限制和鼓励手段,通过层次规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

2、选择合适的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产业集群建立伊始,各个地区在研究和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坚持两种思维方式:一种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按照“资源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原则构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区位商测算来敲定优势特色农业;另一种思维方式,从市场需求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某种产业,需求很大,但是没有人做,或是做得很不好,这样的产业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在首选特色产业上要存量造优,后在大量产业中挑选出竞争力最强,前景展望最佳的产业集群优先发展。若本地区无此特色产业,则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也即“无中生有”。为何引入,源于只有内生的才能在本地极具竞争力,具有优先发展的优势。

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培育和加强企业研发创新农业技术的意识。从政府的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引导资金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有针对性地投入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品化转化。如,2012年6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与31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

4、加强产业集群内品牌的培养。特色农业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品牌总是把地区名称融入其品牌,代表着生产该农产品的自然条件,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工业产品,消费者也因此更看重特色农产品的集群品牌。在国外,农业集群品牌是国外农业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如荷兰、德国、美国的产业群,这些享誉世界的农业产业集群,总是有一个共同点:即创造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品牌。政府要有效制定集群内的行业法规、产品服务体系等,并有效引导该群体内的企业遵守,做到正面引导和维护良好市场环境的作用。

四、总结

依托政策支持和国家中原济区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的河南,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中原经济区筹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中心,坚持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的工业化。发展农业的过程始终围绕如何提高特色农业投入产出比,推动广大务工群众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借此加大自身的收入,如何利用地区优势开发特色农业等问题。集中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佳选择。当然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表现,也必定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可以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快速地完善发展,因此河南省政府应该重视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大幅降低,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而资源类产品价格则大幅提高。国内看,近年来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对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制约。这些因素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全面下降。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订单增速下降,必然降低企业开工率,引起库存调整和产能调整。各类要素资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则使低成本扩张的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

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加大,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面对这一重大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转型,现有产能面临调整,产能建设发展的既有模式。从政府方面看,随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土地等非税收入的增速也会大幅下降,银行由于风险加大,贷款更为谨慎。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投资能力,以及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从社会方面看,随着竞争加剧,财产责任风险加大,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社会信任度降低等问题也将突出;对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援助能力不够的问题也将突出。适应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改变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趋势,都要求加快推进改革,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机遇

篇(7)

人们的生活如何互联网化,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CNNIC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网民数0.79亿,互联网普及率4.6%,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网民拥有量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渗透率近9 0%,高于全球30个百分点。从早期的通过互联网发送邮件、及查询信息,逐渐发展到运用QQ、微信等进行社交聊天,运用网络购物、网络地图导航等,互联网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占网民的22.1%;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为9664万人,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2165万人。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社会化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互联网已成为各工作部门的标配,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文件及各种交流与交易。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5.2%,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9.0%,通过固定宽带接入方式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为86.3%、移动宽带为23.9%。此外,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1.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33.8%。企业广泛使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开展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与、内部管理、商务服务等活动,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互联网工具应用于生产研发、采购销售、财务管理、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全业务流程中,将互联网从单一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企业管理方法、转型思路,助力供应链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期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后来又出现了奇虎、新浪、京东、人人等互联网企业,目前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支付宝及京东、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相关的各类物流配送、仓储、网络设计等服务企业组成了新型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引领构筑了互联网消费的大平台和大通道,广大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20.6万亿,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88万亿元,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应用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达到4.13亿,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预计到2018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人民币。而跨境电子商务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达到18%,初步实现了通过互联网“买全球、卖全球”,中国居民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国的产品。

互联网催生产业发展新模式

早在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就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从本质上来说,是赋予传统产业更多的属性,将传统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产业协同的质的飞跃,即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产生跨界融合的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仅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产业的重构上。

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都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工业的价值创造力。“中国制造2025”,其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的聚合裂变,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经济中约有46%的全球产量受益于工业互联网, 到2020年,全球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支出将达到5000亿美元,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GDP贡献15万亿美元。海尔的数字化互联工厂就是典型的案例。从2012年开始,海尔便规划建设数字化互联工厂,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等4个全球领先的示范互联工厂。《经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海尔探索互联工厂就是为充分满足全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新华社给出的评价则是,“海尔背后是‘互联网+家电’的率先落地。经过十年探索,一个脱胎换骨、‘互联味’十足的海尔呼之欲出。”

互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 深入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即智能农业模式、农业电商模式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模式。其功能不仅使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且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确保产品质量,甚至还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农业的全程可追溯、全产业链智能化、网络化运营。互联网带来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如物联网在种植业、畜牧业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此外还现出了几种明显的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互联网改变服务业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传输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催生了众多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O2O等新兴服务业模式,仅阿里巴巴,其业务范围已涉及电商、社交网络、物流、金融、旅游、导航、视频娱乐、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众多服务业领域。而围绕移动社交、O2O、LBS等,服务业企业也开发和推出各类应用,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互联网+通信”,出现了QQ、微信、陌陌等;“互联网+交通”出现了滴滴快滴等打车软件;“互联网+物流”的智慧流通,利用信息化网络管理、注入智能的数据分析,让物流调度智能化、物流节奏控制智能化、分仓存储智能化。互联网医疗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健康教育、原料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网上挂号、网上处方等。互联网教育打造出了诸如一起作业网等各类P2P互动和智慧教育平台。此外还有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餐饮等各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模式。

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和银行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支付技术,将金融机构与企业或个人直接对接,推动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提高金融机构在渠道、数据和技术上的竞争力,也使互联网企业可以参与金融服务,丰富了传统金融体系和产品,推动了普惠金融,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促进金融生态的丰富化。目前出现的具体模式包括: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众筹融资平台等。其实质就是将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因素结合起来,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目前,中国的各大银行都推出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银行服务模式。如平安银行专门设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橙子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在橙E网上,用户可以联合起上下游的交易伙伴,完成在线定单、在线收发货、在线结算和消单业务,可以进行线上融资、线上保险、投资理财、资金增值等多种财务管理。整个平台向客户免费开放,大幅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阿里研究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中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互联网使得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互联网通过“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的制度与政策落差抹平,构筑了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阿里研究院测算,网络零售的交易效率是实体零售的4倍,同样1元的投入成本,实体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10.9元,而网络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49.6元。互联网与流通业的结合,大大释放了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部地区电商与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崛起,河南、安徽两地同比增幅甚至超过70%。

互联网便利百姓生活

随着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渗透,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有解决挂号问题的挂号网,有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发明,有做慢病管理的APP,还有专家医生在线咨询等。2015年12月7号浙江乌镇率先出现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出现了以挂号网、“360良医搜索”为代表的工具类网站;以“春雨掌上医生”“寻医问药”“有问必答”为代表的咨询类网站;以好大夫在线为代表的重大疾病分诊转诊类网站。除此之外,还有以健康教育和信息为主的39健康网、以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应用为主120ehr网、以疾病风险评估为主的宜康网、以专业医师资讯为主的丁香园网站等。百姓可以在家看病,去医院看病可以事先网上预约,消除了“一号难求”的苦恼。

互联网对出行行业的渗透早期主要为传统的汽车租赁、专车、代驾等业务,后期逐渐出现了可以实现服务共享的拼车等业务,服务不断创新和升级。目前,大多数百姓都在手机上下载了滴滴、优步等出行软件,出门叫车既快捷也方便。2015年中国航空和铁路客运出行互联网订票占比分别约为78%和68%,通过网络预订的用户均超过了60%,且稳步攀升。公路方面,多家公路出行平台已将触角延伸到个性化客运业务。公开数据显示,12308全国汽车票是国内最大的公路跨城O2O出行平台,已拓展到目前国内26个省份、3000多个城市,6391个汽车客运站,运营线路规模达到300万条/天,每个售票周期(按5天计)可向市场投放逾7亿客座资源。此外,携程网、途牛网、驴妈妈等互联网旅游平台使得百姓在出行前便可以订好宾馆、旅行接站、公园门票等,百姓出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篇(8)

1.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各地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近年来,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但是各地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镇区办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3.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创建市级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并推广先进、高效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借其来装备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合理、高效、低耗的机具结构与配置,实现全程机械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庄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肩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

2.加快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的农业机械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拓宽服务领域,应及时调整和优化农机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配套机械化,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中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切实解决农机具结构不合理、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农机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地方特点,突出优势产业,以机械化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林、副、畜、禽、渔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篇(9)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

相关政策的扶持,互联网的覆盖率、农村等级公路覆盖率、电子商务相关服务网点数量的逐渐提高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日趋向好。

(一)发展基础逐渐完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农产品上行和农村服务业等业务的发展开拓了新渠道[1]。农村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交易规模和覆盖地区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村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短板,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有效降低农资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农资能够更快更便宜的到达农民手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电子商务借助于线上平台能够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的销售,降低库存压力和成本;能缓和时令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销售,将数据反馈给农业生产者,使其优化农产品生产模式、针对市场需求生产、淘汰落后农业产能,实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加速农村金融、农村旅游等服务业进入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更好发展。电子商务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2018年,由商务部指导,29家单位成立的中国电子商务扶贫联盟,帮扶对象覆盖351个贫困县,推动企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上行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阿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网店近1200万家,较2017年的985.6万家大幅增长,全国淘宝村数量达3202个,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农村庞大的产业人员规模和交易需求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借助低成本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建立农村电商线下服务站和淘宝村,充分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村新型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不断深入农村快速发展,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三)形成了多种运营模式,标准化、绿色化等趋势显现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各地结合地区优势和政策支持,形成了三种较好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以打造品牌网上超市为核心,通过产地采集将符合平台标准的产品纳入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平台推动模式,例如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家具销售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地区机构、服务商协同配合,帮助农民实现政策、商品、信息、物流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政府加服务商模式,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平乐镇的书画销售新模式;以农民自行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网上对接市场,利用平台资源和沟通渠道完成网上交易、物流售后等活动的自下而上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等趋势日益明显,有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标准化趋势: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农产品国际标准逐渐被引进国内,国家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标准,推动农产品走向了标准化;绿色化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生产、物流、销售、消费全流程,做到节能减排,走向绿色节能化,促进了整个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趋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村电子商务上行的错位竞争成为可能,开放创新、绿色协调的生态体系的出现,促进了传统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二、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在对目前农村电商现状的研究中,农村电子商务对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扶贫战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国不同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最活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淘宝村95%以上分布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市场规模大、服务体系较完整;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地区才刚进入初期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思想观念滞后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首先是部分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够重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在知识匮乏,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不足,政府对市场秩序缺乏引导、监管。其次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对于电子商务宣传力度不如城市,农村人群对于新的农村电子商务接受能力不足,对于网上销售、网络支付、物流售后等环节不了解,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服务能力不足。最后是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的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匮乏,小富即安,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三)农村电子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

农村电子商务对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知识和技能缺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水平较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网络设施设备、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建设仍然有待提升[4];网络知识和网上销售技能的缺乏,多数农民对于生产的产品如何通过网络销售配送、如何跟踪订单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不够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不能顺利进行。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支撑力量,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对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地区较为偏远、人口聚集程度低,农村公路质量差、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的产品储存时间很短,易腐败,对冷链物流、保鲜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网络支付方面,农村网上银行使用率较低。农村地区多数销售来源于现金直接交易,受限于认知水平,农民对于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手段使用率远低于城镇人群,网上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阻碍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

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实力弱。虽然2018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了1.37万亿元,但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个体规模和交易额都很小。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大多数是以单个家庭、小作坊为单位,利用地方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的模式,产能小且限制较多,难以大规模生产且标准化程度低。随着经营者不断增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销售难度逐渐加大,产品的成本、产能、品牌知名度都制约着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5]。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上百家网店产品单一、销售模式僵硬的现象,同质化越发严重。部分网店经营者缺乏品牌价值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网店竞争力不足,多数网店采用的分销模式,没有产品特色,不利于品牌和产品差异化的建设。

(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人才

农村电子商务涉及网络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相互协作,随着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群体,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等创业团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对市场发展有准确的判断从而维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的运营不仅需要计算机操作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服务协调能力,这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具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较城镇不足,难以吸引电子商务人才在乡村发展。

三、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范、人才引进四大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重视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

各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出台相关积极的建设意见、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宣传先进案例,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完善国内的电子商务法规,提供法律支持,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有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外电子商务立法的成功经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重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政府要配合银行、社会资本,建设多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对于农村电子商务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贷款、融资支持。在税收方面,对于农民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买卖时,可以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消除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的顾虑,提高经营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降低农村地区入网门槛和资费,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农村电子商务是依托在网络基础上构建的商务平台,良好的农村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商要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上提供网站建设、网店开通、美工设计、店铺装修、营销技巧等教程,让广大农民能够积极主动,无顾虑地参与到电子商务市场中,了解操作流程并自行创办网店,提高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建设。结合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农村传统商贸企业建设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同时各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物流站点可以共同打造线下展示店,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流通平台,帮助农产品进入网上商城销售。完善农村网络支付和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应当指导农民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手段,消除农民对于网上支付的顾虑,提高在线支付的使用率。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格局,对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给予现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三)政府强化引导,规范市场发展

政府应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内容,尽快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办法,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与服务标准,规范市场。发挥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团队作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指导,明确方向,避免盲目跟风,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网络市场监管,加大对第三方平台的管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假货”、“刷单”、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质量。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经营店铺时候,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电子商务扶持条件和设施,例如创业免息贷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还应学习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技能,在店铺经营时要注重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申请必要的专利、商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要正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动力[6]。

篇(10)

以下为叶甜春主任在第三届物联网博览会上讲演的文字实录:

首先我非常高兴。我这是第三次站在物联网博览会上这个讲台了,因为三届物联网博览会我都有演讲。今年取了跟去年一样的题目,因为当时我们的观点是说物联网发展没有大家预计的那么快,所以我们最近一直在持续关注产业链培育。

其实现在的主题也是这个,就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应用示范,能够促进物联网真正的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兴起和推进更往前走,所以我还是在产业链上做。

物联网中心每年都推出物联网发展蓝皮书,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更新的一些数据。

从物联网角度来看,作为智能系统,肯定是现有的网络要延伸到信息感知,要延伸到信息智能处理,然后有整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今天在整个展会上我转了一圈,刚才也听了几位演讲嘉宾的发言,感觉到大家越来越关注于整体的应用解决方案,而我则从感知方面走。

最终我们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因为物联网是基于内容和服务的一个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几乎覆盖了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看看我身后的这张图,这张图在去年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点完善,可以把这张图的题目改成信息产业链或者信息化应用产业链,因为这还是符合我们科学院对于物联网的解读,物联网就是信息化的一个新的解读,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从传感器开始到系统集成,到用户派生出来的软件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从物联网发展阶段来看,它还远远没有达到爆发式增长的程度,但到底要经历几个阶段?我大概划了一下:2010年之前是概念阶段,也就是RFID在物流、零售、医药产业的应用,建立不同系统间交互的框架。2010—2015年,物与物之间联网和传感器联网,只有大规模的铺设应用之后,要管理的物品、物体达到百万量级、千万量级才具备真正的物联网特征。2015—2020年,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半智能化无限传感网。在与民生相关的医疗卫生相关体系中,你会发觉越来越综合,从一个医院到一个地区,到一个省,到全国,整个医疗系统会建立起来。第四阶段是2020年后,人和物的服务网络融合,即产业整合。

PPT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这个我要特意提一下,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

全球物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对于去年和前年,基础更好,增长曲线一直是上升的。根据我们自己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统计,2011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 271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 580亿美元,到2016年将达到4 320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8%。

M2M市场规模绝大部分增长来自于软件集成和IT服务,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云计算都在加大投入。

说到云计算,我们不只看到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云计算中心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甚至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面向行业做服务的时候,那么从私有云向共有云过渡,建立未来商业模式来讲,可能还是有待于探索。

在全球产业链环节当中,物联网大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通常为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IT领域企业。越往下面走到系统集成、到软件、硬件的企业还是非常小。将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是引领物联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物联网 “十二五”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里,我们综合了一下,制定五个方面的目标: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这从数据上来讲一定是有的,这么多院校在这儿,这么多研究单位和这么多企业,但这500项商业价值评估则是一个问题;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10个产业集聚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9个重点领域。这些我们要到2015年再来看。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做了详细规划,这个我不解读,我只说一点。今天正好有一个海外过来的学生,他要求跟我谈半个小时,因为他在做这方面的调研。他又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无锡是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就是因为总理来了,无锡抓住了。我说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无锡承担这个建设任务有它的逻辑,因为我们看到全国发展前十位的城市当中有无锡,至少在全国前十位城市当中有无锡的一席之地。你说为什么不是苏州?那当然是有它的偶然因素。我们也看到无锡地方政府,从国家部委到无锡政府都在一项一项落实政策,这是我们看到令人欣慰、充满欣喜的一点。

从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发展预期来看,2011年国家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 632.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5%。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3 650亿元,到2016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这是研究小组做的一个预测。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万亿级,也要到2020年前后,当然我说的这种增长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口径。

中国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红色的部分是国家在推动,全部都是云计算。RFID因为是产业推动,它做得比较细。中东部是一个重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从这儿我们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也就是运营商推动,这是令人感到很欣慰的。

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各地政府要注意云计算中心。我原来讲过,现在忽悠政府建共有云,等于赵本山卖那个拐。我们要控制规模,跟企业结合,把内容服务想清楚来做恐怕是极其要紧的。

中国物联网应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我们看到最大的应用还是安防,安防、电力和交通是应用最广泛的三大行业。

中国传感器与RFID市场规模,RFID增长非常快,虽然自己还缺标准和芯片相关东西,但随着应用起来,有些企业的成长性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一两年之内就能改观。但传感器方面似乎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有特别好的传感器企业突然起来,这是下一阶段大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现在以应用为先导,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开始到企业行业应用,再到个人家庭,这个可能会成为演进的趋势。大家推得很快的要么找政府,要么找大企业,真正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庭这方面的推广都非常地吃力。

标准体系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要涵盖多种应用的一种物联网技术平台会开始出现。针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就会把技术和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如果倒过来说,我有一个技术方案改变你现在的行为模式,这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是难以接受的。再往下走的话,各地物联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及利润率分布,仍然是两头赚钱,也就是元器件到应用解决方案。为什么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就意味着规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中间发展的机会。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从业企业众多,但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里面可以看到,RFID、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下一阶段比如说嵌入系统,将来软硬件结合,这个嵌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从前端开始看,传感器首先是智能传感器才能进行嵌入,也就是从学术上说叫海计算+云计算,这一套体系是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东西。

中国传感器产业与市场发展特征。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节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企业都有了,那么未来两年、三年、五年,我们要看到的是哪些企业能够成长为它这个环节的龙头,这是在产业链上需要关注的事情。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进展。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接近三年时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此,我们有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孵化投资。在之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几大平台是希望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能够快速地让这些企业成长起来,这是我们的宗旨。

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服务模式,逐渐地向大家推广,希望这个平台能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也希望这个平台为大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产业孵化投资,我们投资早期,甚至最早期,一整套的孵化链条正在搭建,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投资伙伴在做这个事情。

物联网研究重要人才培养,攻读的博士、硕士达到150多个人,基于五大业务模块都有相应的布局和进展。

物联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健康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农业。物联网新型系统架构包括物理信息建模 ……

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三个重点应用示范。首先说农业,我们跟全国供销总社合作。这个想法分几步:从农村入手第一步是打假。第二步,由于供销总社是最大的流通企业,要求利润不是很高,因此要提升整个物资配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让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地利用起来。第三步要跟科学种田连在一起,要为销售融资提供服务。到最后我们相信,当农民通过供销社的信息系统,通过庄家医院,通过相关的融资,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实现科学种田的时候,我们不用再担心食品有农药残留,有化肥残留,也不用担心将来运到市场上的那个东西能不能达到绿色有机。这个想法我们和供销社的需要做20年。这件事情做下去,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产业,是造福于民的工程。

公共安全,大量的视频都在这个地方,海量的视频处理和智能分析是我们想做的事情。随着公共安全信息化推广,本身就已经有很多手段,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把它利用起来。

第三块就是装备制造。比如高级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就是相当高级的系统。下一步希望改变制造业的粗放型形态。

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供销社系统。如果把物联网技术,把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建立起来,就会带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今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2)》重点从6个方面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阐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篇、技术篇、产业篇、应用篇、战略篇和展望篇。

最后我再小结一下。

篇(11)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步骤。因此,怎样建立健全的资金融资渠道,适应现代化城镇建设所需,是摆在当前建设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思考与研究。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路径分析

(一)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仍较少,农业机械化率不高,人力、畜力的应用比例过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当立足“三农”,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从普及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机具入手,建立以信贷投放为主导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金融支持城镇发展工业化

城镇化是以工业发展为前提的。经过多年奋斗,我国已从农业大国变成当今的“世界工厂”,工业产业发展迅速。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依旧偏低,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中的大规模重复建设,重规模而不重质量,高污染产业投入过多,往往是前期重速度,后期重治理,工业的发展长期依赖于房地产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因此,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科技工业,着眼于低碳产业的发展,立足长远。

(三)金融支持应向特殊群体倾斜

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学生创业,成了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带来了就业、住房、基本社保和市民准入资格等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违背了“聚集”这一城镇化规律,通过干预人口聚集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城市人口的“等级划分”。进城的农民工不能顺利获得银行贷款,子女要出高价才能上学,病无所保,老无所养,无法获得市民待遇。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当向那些为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倾斜。

(四)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投资项目的收益高低,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收取设施使用费来实现盈利;二是收取的使用费不足以实现盈利;三是纯粹的公益性质,没有收益。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融资难以实现,而且与商业银行的逐利本质不相符。因此,国家将设施建设的融资目标应更多地转向政策性银行,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在同等竞标条件下,实行优先权。

(五)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化调整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原来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企业的工人,变成了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这种变化也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造成产业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促进了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密集性,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密度层面上来看,都使得城市人口有所增加,有效促进了当前我国城市经济自身的发展。

二、在当前的情况之下采取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手段不足分析

(一)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多表现为供给与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从而降低了金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应有的效率及功能。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一些基础性设施的翻新建设与新建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刚性资金需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项目自身的非盈利性同我国广大商业性银行所秉持的经济性理念相互违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二是我国自身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性,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在自身发展与健全的过程当中,效率还较低,从而制约着权益性投融资渠道的增长,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不同融资形式市场化前提之下的形式配置,影响金融交通发挥。

(二)金融机构定位缺失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银行主要表现为国有四大商业性银行、信用社以及分布较广的邮政储蓄等几个构成部分,其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一是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着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但长期以来,政策性银行存在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融资渠道单一以及业务上面的单一性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着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作用及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1997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将县及以下相关网点进行摒弃,从而减少了相关区域获取服务的有效途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一直处于空缺地位。

(三)金融信贷支持不足

一是虽然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较为繁多,然而,金融资金大部分都集中于大城市,相对而言,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在自身建设的过程当中资金严重短缺,这种现象相当常见,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较为弱化。二是由于我国广大金融机构自身的审慎经营以及在支农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性等,因而造成在投放贷款的过程当中,往往集中于企业或者其他私营机构,而对一些基础性建设或是农户的比例则较少,“三农”扶持俨然成了一句口号,无法将信贷创新产品落到实处。

(四)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贷款的过程当中,由于出现一些不良贷款及逾期记录,这部分群体已入银行贷款黑名单,如有不良记录存在的,无法获取相应的贷款支持。这就对广大农民提出了要求,必须用自身行动来重新取得良好信用记录,全面改善金融体系环境。二是对于部分金融机构而言,还无法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存取,且仍以传统贷款为主,反而一些新型的方式还未全面推广,比如咨询、结算等,创新能力有限,制约着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三、在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发挥我国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加大当前中央财政自身的转移支付手段,努力构建同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区域财政体系,确保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科学的转移支付体系。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二是遵循多予少取——放活制度,逐渐将政府资金制度化,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三是可以对城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等存量资产考虑通过经营管理权出租、拍卖、开发升值等途径和形式回收资金、增加城镇建设投入;可以引导和利用民间资金对城镇化建设、产业的发展进行投资。

(二)完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对一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作用较大的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方面的倾斜,并对这些机构在开力新业务、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充分发挥金融机制的激励功能。二是加大网点结构调整力度,具体而言,可以在一个已然具备市场规模的中小集镇设立网点,特别是在县城与当前的一些新兴工业园区内,更理应如此。而对于网点无法进行覆盖的区域,可以由附近的相关金融机构长期驻点,以提供流动性的资金服务。

(三)健全金融信贷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