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基础养生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6 08:31: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基础养生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基础养生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9-0778-02

Investigation on Nutrition-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mo 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Yixing City / SHI Zu-min, PAN Xiao -qun,ZUO Hui,et al. Section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Jiangsu Provincial C 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njing(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trition-related knowled ge, attitude and dietary practice(KAP) in adolesc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 or subsequent nutri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1 190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Yixing were surveyed by a nutritional KAP questionnaire.ResultsAverage nutritional score of adolescents was 4.40 in kno wledge test whose full mark was 10. It rose as grade increased, and it was signi 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0.01).Most adolescents had good dietary habits, and they mostly recognize food diversi fication, vegetables,fruits and milk. However, consumption frequency and int ake of vegetables was relatively low. ConclusionNutrition-re lated KAP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Yix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specified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interventi on on adolescents.

【Key words】 Nutrition;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Com parative study;Students

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营养不仅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预防成人期营养相关慢性病 的有效手段[1-2],正确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又是合理营养的前提。为了解目 前初中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 于2005年10月对宜兴市1 190名城乡初中学生进行了营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 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确保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在江苏省宜兴市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 样的 方法选择4所中学,其中城市和农村各2所。再在每所学校中初一~初三各选择2个班级,选 中班级的所有学生均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共1 190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3.6 ±1.08)岁。男生609名,女生581名,男、女比例为1.05∶1;初一学生占33.53%,初二学生 占32.94%,初三学生占33.53%,各年级分布比较均衡;城市和市郊的学生分别占29.90%和 4.98%,乡镇和农村学生各占25.34%和39.78%。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和讨论修改而成。由统一培训的 调查员现场解说后,调查对象集体匿名自填,并当场收回。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和营养知 识、营养态度、饮食习惯等,其中营养知识8题,营养态度12题,饮食习惯16题。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输入,用SAS 8.1统 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营养知识得分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 差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2.1.1 营养知识得分 在满分为10分的营养知识测试中,青少年平均得分为4.40分 。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得分分别为(3.65±1.50)、(4.57±1.49)、(4.99±1.56)分,不 同年 级青少年营养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2,P<0.01),且随着年级增高 而提高(r=0.345,P<0.01)。城、乡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4.54±1.70)分和 (4.26±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

2.1.2 基本知识知晓率 学生对牛奶中含钙丰富、平衡膳食是预防超重和肥 胖的方法之一、缺铁性贫血的原因等知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3.99%,69.93%和51.58 %;但对牛奶中脂肪含量、评价青少年营养状况最好的指标等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37%和16.61%。

2.2 营养态度

2.2.1 对蔬菜水果与健康关系的认同情况 将某观点赞同与极赞同均归为认同。90% 以上的青少年都认为多吃蔬菜水果对健康有益,但只有50%左右的人认为多吃蔬菜水果可以 预防癌症和肥胖。

2.2.2 对食物多样化及食用牛奶、铁强化酱油、肉类的态度 对“吃不同种 类的食物对健康有益”和“喝牛奶对健康有益”的认同率分别为60.90%和89.53%;对“食用 铁强化酱油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持赞同态度的占35.21%,持反对态度的占26.26%,不 知道 的占38.53%;对“每天吃很多肉类食品对健康有益”持赞同态度的占19.10%,持反对态度的 占72.16%,不知道的占8.74%。

2.2.3 对体力活动、体重与健康的态度 认同“体力活动对健康有益”的占 82.75%,不赞同或极不赞同的占11.10%,不知道的占6.15%;有5.10%的人认为“体重越重 就越健康”,而有88.69%的人持反对态度,还有6.21%的人不知道。

2.3 饮食行为

2.3.1 各种食物的食用频率 以过去1周为单位,吃1~3次蔬菜的学生占13.56%,4 ~6次的占18.34%,每天吃蔬菜1次或1次以上的占66.89%,没吃过的占1.18%;没吃甜点(包 括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的占13.84%,吃过1次的占23.12%,吃2~6次的占40.08%,每天1 次及以上的占22.96%。其他食品如奶类、水果、饮料等的食用频率见表1。

2.3.2 蔬菜、水果的食用量 平均每天蔬菜摄入量小于400 g的占49.11%,4 00~500 g的占8.54%,不知道的占42.35%;平均每天水果摄入量小于100 g的占8.38%,100 ~200 g的占27.77%,大于200 g的占23.37%,不知道的占40.47%。

2.3.3 吃早餐情况 有2.94%的学生最近1周内没有吃过早餐,1周内有1~3d吃早餐的学生占6.56%,有4~6 d吃早餐的学生占15.64%,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占74.85%。

3 讨论

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青少年营养和生长发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超重、肥胖、贫血等营养相关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青少年及其家长、教师对营养的认知与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满分为10 分 的营养知识测试中,青少年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仅为4.40分,低于其他地区[3]。究 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题目难度较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青少年营养知识仍然比较缺乏。 此外,营养知识得分随着年级增高而升高,且农村明显低于城市,说明营养教育的重点应该 有针对性地放在低年级和农村中学学生。

学生对食物多样化、蔬菜水果、奶类的认同率较高,最高达95.24%。另外,对体力活动、 体重与健康的态度也比较令人满意。令人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青少年蔬菜食用频率较低,摄入量也偏低,离国家膳食指南中推荐的蔬菜摄入量400~500 g/d还有一定差距。而蔬菜水 果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癌症、降低人体质量指数(BMI)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因此,应鼓励青少年注意蔬菜水果的食用频率,并保证一定的食用量。

大部分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能够做到每天吃早餐,经常食用奶类、水果等对健康 有益的食物等。但只有35.21%的青少年认为食用铁强化酱油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不知 道的 比例非常高,达到了38.53%。铁强化酱油有改善学生贫血的作用[5],对一般人群 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的营养态度、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预防成年期慢性病的关键时期 [6]。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把加强青少年营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但青少年营养 水平与年龄、地区、城市化水平、家庭教育程度等均密切相关,因此营养研究和干预也应考 虑这些 社会环境因素[7],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状况,大力开展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提高 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营养意识,鼓励青少年合理膳食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 良好的饮食行为。

4 参考文献

[1] WINKLEBY MA,ROBINSON TN,SUNDQUIST J,et al.Ethnic variation in cardiovascu 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Thir 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JAMA,1999,281:1 00 6-1 013.

[2] PINHAS HO,DOLAN LM,DANIELS SR,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adolescents.J Pediatr,1996,128:608-615.

[3] 薛晚利,陈天庆,李选社,等.汉中市810名技校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81-582.

[4] HUNG HC,JOSHIPURA KJ,JIANG R,et al.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major chronic disease.J Natl Cancer Inst,2004,96:1 577-1 584.

[5] 孙静,霍军生,于波,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强化酱油改善贫血效果观察.卫生研究,200 3,32(suppl.):25-28.

[6] LIEN N,JACOBS DR,Jr KLEPP KI.Exploring predictors of eating behaviour am ong adolescent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Public Health Nutr,2002,5: 671-681.

篇(2)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哲学上有着很复杂的分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在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怎样一个世界观?有人觉得世界观这个东西太空洞,太虚无,离我们的工作生活太遥远。其实不然。经常会有临床的大夫抱怨自己搞不来科研,可晋级职称又有科研要求,抱怨体制的不合理。很多人也都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看的好,手术做的熟练,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搞科研,简直就是额外负担嘛。然而,医生不是一名技师,需要的是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意识,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当今的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业务的素质、技能的培养。包括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和教学效果的考评,都是以此为评判标准。医学知识体系庞杂,掌握和牢记知识是很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不是基础医学教育的全部。在我们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课堂,老师的备课有着详细而明确的知识点,甚至在有的学校老师上课的教案都被程序化固定化,美其名曰“规范化教学”。

什么是科学?这是科学世界观里的首要问题。因为科学世界观简单来讲就是要相信科学,有一个科学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理念。在学科构成上,医学归为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一门实践性自然科学。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基础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就是要首先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和各个操作技巧。

在科学知识层面之上,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推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进而懂得因果之辩,繁简互换,对立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让其领略自然之美、逻辑之美和科学之美,并培养其欣赏这种美的情怀和发掘探索这种美的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和科学精神。比如,在医学免疫学中免疫应答都有着复杂的调控体系,体现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调的哲学思想:有正向调控的增强机制则必有负向调控的抑制应答;有有效触发的免疫应答,也要有适可而止不可过度的反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免疫调控体现的哲学美感有着很深的领悟【1】。

除了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和科学之美,科学世界观还应包括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实验课的传授过程中遵循理论讲解、原理阐述和诱导提问的授课方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素养的时候,开设开放式的实验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选课题进行自己的实践性实验,训练其科学思维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感受真正的科研工作,体会科研实验的苦与乐,悲与喜,在自主性的实验中体会和培养科学世界观。

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精神是科学世界观众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首先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和评价鉴别标准。不盲目崇拜,不盲目从众,具有批判的和欣赏的眼光。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基础医学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常常会遇到过分的宣扬个别学术大牛的权威,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时常会以权威实验室的结果为金标准,如果出现不一样实验结果则一定认识是我们自己的实验出了问题。须知很多原创性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都是在否定经典的基础上取得的。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这不仅仅包括“传道授业”,还包括“解惑”,指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只有在基础医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更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才能真正改变医院中医疗和科研的矛盾关系,对我们的医教改革也有所裨益。当然,不仅仅授课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配合或者改变,可能需要学校和社会的一起努力,改变我们对基础医学教育不全面的认识,并用其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交流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各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在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将会产生隔阂。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培养正在不断完善。传统高职院校英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障碍,都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产生。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教师应丰富自身修养,增加对西方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W习。教师只有丰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思想,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逐渐渗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民族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在对西方国家的民族知识进行渗透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电影在播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渗透西方国家民族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并且,教师在对相关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除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更具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以教科书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降低课堂效率。在新时期,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完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播放影片资料等,为同学们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差异在情境故事中展现出来。或是排演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舞台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优秀论文评选,以及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国家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篇(4)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16.04.026 [中图分类号]R212;TP18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基于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对各类具体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组织,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另外,中医养生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面向百姓提供权威、准确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文带着这些问题,分析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

1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医养生知识共享多通过师徒承袭和行为影响的方式进行。将中医养生名家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进行妥善保存和广泛传播,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中医养生典籍是承载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载体,兼具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养生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现存的涉及养生理论的古籍约有600种。当代中医药工作者正致力于对这些古籍进行搜集、整理、校点和收藏,挖掘其中宝贵的养生知识。作为其中的一项代表性工作,曹洪欣、张志斌等从现存的中医养生著作中挑选出代表性、富有原创性的品种,以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点,编成《中医养生大成》[3]这部著作。由于典籍历时已久,纸质易破损的特殊性,限制了人们对古籍的利用。为此,中医药工作者开展了中医养生古籍的数字化工程。例如,范为宇等构建了“中医古籍养生数据库”,对110种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古籍检索和阅览服务[4]。又如,臧知明[5]根据《黄帝内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提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表达模式,初步构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这些工作表明,数字化技术为中医养生古籍保护及知识利用提供了有效方法。当代中医药工作者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教材和专著。以“中医养生”为检索词,可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出12477篇学术论文以及121本图书,其中包括刘占文主编的《中医养生学》[1]、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学》[6]、王玉川主编的《中医养生学》[7]以及吴翠珍、张先庚主编的《营养与食疗学》[8]等。刘占文、马烈光还编写了汉英双语教材《中医养生学》[9],它有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的网站,包括中国养生网、大众养生网、养生常识网、光明养生等。"中医养生学"的专题学习网站成为养生知识教学的一种新模式[10]。另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还催生出许多中医养生的移动客户端软件,包括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等。信息技术为实现中医养生知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个人健康管理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中医养生知识资源本质上都是通过自由文本表达的显性知识。该领域现有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实质上属于文献库;这些文献库在经过文献标引之后可支持更好的检索,但本质上仍是基于文献的。该领域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软件也是围绕“文献”提供检索和阅读等服务。因此,中医养生知识管理本质上仍是基于自由文本的。自由文本是人类表达知识的自然手段,但其内容难于被计算机直接处理,这就影响了知识处理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界公认的制约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可从术语标准化入手,突破自由文本所带来的知识管理技术瓶颈。中医养生领域所使用的术语仍然存在含义模糊、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复杂现象,需要进一步加以梳理和澄清。近年来,本体(Ontology)成为实现医学术语规范化的一项新兴技术[11]。本体技术源于信息科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知识表示和推理理论)[12]。本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和中医药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目前尚未出现面向中医养生领域的本体[13-14]。通过构建中医养生本体,可准确表达中医养生的概念体系,系统梳理中医养生的术语资源。若能建立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中医养生领域本体,则可基于概念体系对该领域中医养生知识进行组织和检索,从而提升知识管理的有序性。语义网(SemanticWeb)是一套与本体相配合的技术体系,它为本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规范、技术和工具[15]。可采用语义网技术,基于中医养生本体构建领域知识库,整合中医养生知识资源,实现领域知识的结构化;接下来,可基于本体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语义分析,从文本中摘出与中医养生相关的论述,对文本内容进行半自动的语义标注,建立文献的主题索引和分类索引,支持用户快速检索到相关文献,准确定位到相关内容;进而,研发面向结构性知识的计算机处理技术,逐步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化,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篇(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30(60)15(30)5(10)90%

对照组5020(40)20(40)10(20)80%

[BG)F][CSX%0,0,0,40][FK)][HJ]

[FL(3!@(0,0,0,40)K2]

[HT][FL)][HJ]

中医养生知识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

[FL(3!@(0,0,0,40)K2]

江静华 濮欣 李燕明 张灵芝

张智敏 叶沐 黄艳

528400广东中山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科研项目 201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10074,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期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方法:收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采用中医养生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中医养生知识 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44

人们正逐渐从以治病为主的“疾病医学”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医学”转变,而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和养生方法在这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案和疾病预防方案,合理选用药物治疗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进行健康干预,同时,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可以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本项目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对其实施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选择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为项目实施人群。大信新家园社区的居民21~74岁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及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居民,调查资料完整,完成全程干预方案者。

排除标准: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中婴幼儿、先天性疾病患者、遗传病患者、危重患者及无法坚持整个健康管理程序的居民。

一般资料:符合要求者237例,其中男115例,女122例,年龄21~74岁。

研究方法:①收集资料:由经培训的医师与护士发放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国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等项目)、生活方式(起居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习惯、心理状况)、病史信息、中医体质测定问卷、中医面诊等。问卷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经为期2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再次采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由我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定期举办四季养生知识讲座,开展保健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方式进行干预;为社区出版健康教育专栏,并将中医养生小册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③健康教育中的中医养生原则:顺四时,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一般变化规律,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在四季变化中,每一季节的不同特点,常引发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疾病,所以人体在调摄保持其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必须顺应自然界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变化,通过自我调摄,提高人体对自然变化的适应性及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畅情志,通过自我情志的调节,消除怒、忧、思、悲、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维持精神安宁,心情恬愉,保持正常的心理情志变化,中医养生主张恬淡虚无、怡养性情,借以达到防病治病、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慎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前者是指生活作息的规律化、制度化,正确制订合理的起居作息时间,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后者是指睡眠卫生。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需要,喜怒不节、悲忧不解、思虑过度都可影响心神而睡眠不安。因此,入睡前必须情绪平稳,心思平静。实践证明起居失常,过劳过逸,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节饮食,饮食要有规律,要掌握进食的量与时间,只有饮食合理才可保持机体充盛,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常。另外饮食得当还可以祛邪除病,所以应注意“食勿过饱,先饥而食”,这样才能维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而抗病祛邪。勤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保持血脉流通,气机调畅。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肢体以练形,呼吸吐纳以练气,调摄精神以练意。一个人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方法、频率、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但运动要掌握适度,量力而行、劳作有度、动静结合,这样才能健身强体,预防疾病[1]。④个性化的养生指导:通过体质测评确定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养、针灸、推拿、膏药等传统的养生治疗方法,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达到预防疾病的目标。

观察项目:评定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生活方式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237例中,男115例(48.52%),女122例(51.48%),平均年龄41.0±11.4岁,男性与女性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3,P>0.05)。

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前后良好生活方式比例:调查所得,教育前,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作息规律者占43%;饮食节制者占66%;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每次超过半小时者占21%;自觉情绪焦虑者占23%;有吸烟习惯者占37%;经常喝酒者占14%;经教育后,作息规律者,饮食节制者及适度运动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焦虑、吸烟和嗜酒人群则有所减少。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及个人健康处方干预后,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结果见表1。

讨 论

体质平和是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先天遗传因素所形成的体质,是人一生体质的基础,它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后天各种因素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等方面对体质改变有着重要影响[2]。许多调研证实,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后天的年龄、饮食、劳逸、情绪、疾病等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医学的任务定义在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上。《内经》指出中医五大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把它应用于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发现,健康相关行为存在强烈的家庭聚集性。家庭成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相互制约的[4]。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与长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要求也更加强烈。调查时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认识程度不一,大部分人盲目地进行养生调理,比如不根据体质而盲目服用凉茶或补品等。通过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提高了居民的中医养生知识水平,纠正不正确的养生行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调查所得,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由此可见,中医养生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带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而且提倡从日常生活调摄开始,具有实用性,人们容易接受,通过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可以达到摄生保健的目的,值得普及。

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在我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从而探索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更好地实施“治未病”工程,扩大“中医治未病”普及范围。

参考文献

1 庄芹,程晓鸣,庄美琼,等.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55-56.

篇(6)

入选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病例,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不能交流沟通患者、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及完成医护操作患者、神志不清患者、不愿意参加本实验项目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平均为(65.3±4.6)岁;导致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病分别为冠心病患者2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5例,其他心脏疾病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3和17例;平均年龄为(66.1±5.2)岁;导致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病分别为冠心病患者21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6例,其他心脏疾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似或相同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西医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教育护理干预:①中医养生教育护理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房环境、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让患者知道顺应四时、养神全形、调畅情志对充血心力衰竭的影响,让患者了解防病于未然的中医养生思想,提高患者对中医养生在充血心力衰竭方面的认知程度。②中医养生教育形式:自制中医养生教育知识方面小册子向患者发放;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教育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集体讲座;根据患者对所讲知识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讲解;在病房内张贴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可以让患者在病房内随时学习。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的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测定,观察患者心功能在护理干预前后的改善情况。1.4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3±3.1)%、(56.8±3.4)%;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1.8±2.9)%、(44.7±2.6)%。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7)

据估计,中医药文化科普传媒产业目前已有10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透露了这一信息。

据介绍,这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政策研究资金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广播、电视、图书、传统及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对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均表现出持续升温态势。据统计,我国30 多家中央及地方上星电视频道均开播中医药文化及养生类谈话栏目,总开播量逾万期;全国各中央级报刊、都市报刊、地方报刊、行业报刊甚至港澳台及其他华文报刊均持续进行中医药文化及健康养生知识传播。IOS、安卓、塞班三大手机软件平台已经开发上市1000 多款以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为题材的新兴手机应用软件,总下载量达1000万次以上。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类图书长期高居畅销图书排行榜。全国排名前500 名网站的全数调查结果显示,66.7% 的综合门户网站、78.9% 的新闻门户网站、67.3% 的健康门户网站、35.0% 的生活网站均设有中医药频道或专栏。据初步调查推算,2014 年,我国上星卫视养生电视栏目广告收益为50 亿元~100 亿元。综合互联网、图书、报刊、广播等领域,中医药文化科普传媒产业目前已有10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

研究报告指出,除了传媒领域,中医药文化在生态旅游、会展业亦发展迅速,中医药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稳步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产业园等园区产业价值凸显,中医药老字号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中医药文化整体价值和影响力趋增。

(来源:本刊综合报道)

篇(8)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篇(9)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篇(10)

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养生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越来越受到大众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群的青睐。大部分人早已跳出了有病才求医才保养的思维定势,更倾向于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注重养成健康的个人生活习惯,从而达到降低患病机率和强健体魄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养生节目应运而生。

一、养生节目兴起的原因

养生节目兴起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人们的需求不再是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在此基础上吃得更健康,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养生知识的获取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体与精神双重透支的情况日益增加,让人们的亚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根据2010年8月份中国医师协会等专业机构的《2009中国城市健康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当今社会城市人群中亚健康人群占到了76%,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健康已经成为城市人群的一大隐忧①;三是求医难、看病贵,成为了困扰现代中国人生活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人焦虑不安。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推出的养生节目恰好迎合了受众的这些需求。因此,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极大关注,在收视率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二、养生节目对受众的影响

首先,养生节目丰富了受众的养生知识,提高了受众的生活质量。从嘉宾选择上来看,节目中出现的专家都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如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聘请的专家通常从病例入手,首先讲解如何运用医学原理解决病症,让迫切寻求解决病症的广大电视观众吃上定心丸,接着再细解医学原理背后的医学之道,这样一来原本晦涩难懂的道理通过一个个实例得到印证并予以传播。从选题来看,目前大部分养生节目贴近受众生活简单实用,与医学知识一贯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不同,它侧重轻松娱乐。例如湖南卫视《百科全说》的“十二时辰和十二器官的关系”“透过面相如何诊断病例”等选题,都是以小见大,使得高深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通过这种方式不但降低了受众的理解难度,还使受众在观看节目之后,能将专家的讲解运用到自己的养生保健上,体现了养生节目的实用性。

其次,养生节目拓宽了各种养生市场,刺激了受众的养生消费。由于受众通过养生节目获得了一定的养生知识,加之急于追求健康的心态,使得养生节目中传授的一些健康知识得到了受众的信赖和追捧。养生节目与其它领域相互推动,共同将养生这一市场做大。它们的发展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运作,出版社大量出版养生书籍并持续热卖,绿豆包治百病观点引发了绿豆脱销,传统中医治疗火爆,上电视的养生专家问诊费用高涨等。目前,我国各大书店在售各类养生书共计有6000余种。无论是在各大城市的实体书店还是卓越网、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养生类书籍都高居畅销图书榜前列。据相关调查显示,关注养生节目的观众中很大一部分具有盲从心理,缺乏应有的判断和辨析能力,他们认为电视上说的都是真的,一定假不了。②还有很多人则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调理身体或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更愿意去听从电视上某个养生专家的指导,告诉他们应该吃什么应该怎么吃才能把身体调理好,同样也愿意花大把大把的钞票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养生埋单。

与此同时,部分健康养生类节目刻意追求收视率,抛出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也给受众带来了一些误导甚至是错误的养生信息。尤其是中医养生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养生节目所传授的健康知识不是一成不变对所有人都能适用,如果盲目跟从反而会适得其反。如2010年5 月,曾多次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上传授养生知识的所谓养生专家张悟本被相关部门查出多项头衔造假,被揭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伪专家”。张悟本讲的所谓的养生知识,胡乱夸大瓜果蔬菜的作用,严重混淆养生与治病的界限。民间自古就有“萝卜上街药铺不开”的谚语,但谁都知道这是夸张的说法,绝没有人真正相信萝卜可以治百病,使药铺关门停业。张悟本的问题就出在将夸张当做真实,将常识加以神化,让人走火入魔。

三、养生节目存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无论是养生节目,还是由此带动的各个养生市场都契合社会发展的大氛围,迎合了市场走向,但当前火爆的养生节目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认为:“近几年伴随着学术的浮躁和各大媒体的炒作,养生节目热了起来。不仅专家上了,写半科学半不科学的人上了,甚至写伪科学的也上了。”还有部分节目中专家宣传的保健养生知识与诊病方法和医学的基本理论完全脱节,有的专家过分夸大保健养生的效果。有医药界人士说:“当今这个混乱的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的市场上,如果说个别专家是演员,那么媒体就是他们背后的推手。有的电视台为了取得高的收视率,就忽视甚至完全不顾及内容的科学性。”③

养生节目理应给受众普及基本而科学的养生方式、途径,使得受众能够通过定时观看养生节目,做到规律生活、科学锻炼、健康饮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甚至愤慨的是,在一味追逐收视率的“眼球经济”影响下,一些养生节目竟然违背自然科学伦理和道德。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某些专家追求轰动效应,抛出一些新、奇、特的观点,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奇谈怪论。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下,部分养生节目在制作包装过程中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对科学知识的扭曲,电视媒体主要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求得发展,对利益的过度追求逐渐掩盖了电视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④2010年曾多次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上宣讲养生知识的张悟本被查多项头衔造假,其“伪科学”被媒体曝光,曾经被大众奉为养生专家的张悟本最终被证实是一个骗子,这无疑暴露出了目前养生节目的隐患,引发人们对养生节目的思考。

四、养生节目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养生节目到百余档,节目播出时间基本覆盖了从早到晚各个时段,涉及到中医、营养、食疗、运动、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各个方面。虽然养生节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依旧火爆荧屏。从整体上来看,各大电视台制作的养生节目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盲目跟风,节目制作水准低,有的节目甚至违背医学基本原理,形成对受众的误导。因此,养生节目想要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过度娱乐化对科学知识的扭曲

养生节目不能沦为收视率的附庸,不能变成其它相关市场的利益推手,健康话题、养生话题不能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媒体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履行好自己“把关人”的角色,对节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养生节目录制前,相关制作单位要对嘉宾的个人情况和观点进行了解和审查,确保传播的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注重内容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娱乐化和科学性只有在注重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结合,从而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共同发挥。

2、注重养生节目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

养生节目起源于科普节目,科学的理念和观点是知识性的核心内容,而养生节目的知识性更多决定于对专家的邀请和选择上,要求专家在传授健康养生知识时一定做到通俗易懂,在表达方式上要做到去专业化,要使用广大受众熟悉的语言和逻辑;在内容上要做到讲通讲透,触类旁通,避免似是而非的讲解,更要避免伪科学的传播。⑤专家要讲清楚把握好治病和养生的度,不能把养生说成治病,也不能把治病等同于养生。

3、注重服务性,节目应贴近生活、服务受众

生活类节目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主要体现在节目选题上,养生节目也属于生活类节目,节目选题不能从专家的角度选取或者从书本上照搬而来,更不应该从编导的脑子里凭空想出来,一定要从受众的生活中来。编导要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要主动了解、学习有关医疗知识,重点应放在矫正老百姓误读、误解和那些错误的健康养生理念,把那些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实用有效果的健康养生方法教给广大受众。

4、增加趣味性,让观众轻松学习健康养生

从目前各大热门养生节目我们不难看出,趣味性是吸引受众的一大法宝,而如何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主持人对节目风格的把握上。脱口秀节目的机智、风趣幽默,娱乐节目的夸张、剧情化或者故事化都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在这种氛围中,所有的环节都变得随意和轻松了,专家的表达空间也变得更加开放了。知识改变以往正经的面目,褪去神秘的外衣,一改医学知识一贯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让观众在轻松娱乐中获得一些简单易学、举手之劳的养生方法。⑥

参考文献

①李振华、宋甲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特质初探》[J].《新闻知识》,2011(3)

②陈雄标,《健康节目如何确保“健康”》[J].《当代电视》,2006(9)

③郝洪、颜匀,《养生节目的隐忧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

④张朋飞,《健康传播与媒体责任》[J],《青年记者》,2008(30)

⑤胡桦,《健康节目主持的新探索》[J],《视听纵横》,2011(1)

篇(11)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YU Tong, MAO Yu-xin, GAO Hong-ji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5-118

【Abstract】 A core problem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main is as follows: in the face of massive knowledge resources,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which ones a user may be interested in so as to realize activ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with its popularity, convenience, and ability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vides an ideal platfor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and propos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ough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de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兼具理论深度和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型,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更加重视生活品质,追求延年益寿,因此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兴趣。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建设了大量的文献库和数据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体系[1] 。这些数字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资源与人民群众分享,使普通人从中受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能够整合中医临床知识、中医药理论知识、中药方剂知识和中医疾病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中医知识或其他的数字化服务,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2] 。

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一般都实现了知识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从海量的中医药文献和知识资源中迅速找到有关知识[3] 。但知识检索这种服务方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为检出所需的知识,用户必须能够输入正确的检索词。这就要求用户已关注相关主题,并能用正确的医学术语将其表述出来。这对于医学专业人员可能并非难事,但对于普通人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普通人很可能忽视了一些与自身健康有关的知识主题,甚至不清楚在网络上存在哪些有用的知识检索服务,因此无法充分获取在知识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

为了弥补知识检索的局限性,可根据用户的特点向其进行主动的知识推送。不同用户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往往对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更感兴趣。若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则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在下文中,将介绍个性化知识推荐的概念、背景和技术,阐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知识推荐服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

个性化知识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以中医为例,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向其推荐与该体质相关的知识;若用户患有某种疾病,则系统可优先提供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需要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由用户填写或设定,也可由用户使用行为推定。例如,用户可通过表单填写(或勾选)其所感兴趣的疾病;又如,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可反映出其所关心的主题。系统会为每个注册用户构建“用户模型”,用于描述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判断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访问系统时,系统会根据该用户的模型以及系统自身的推荐逻辑,确定针对该用户的知识推荐内容。例如,若系统测出用户属于气虚质,则会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气虚质适宜的饮食(如当季水果等)。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是知识服务系统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1 可定制性 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系统采取“量体裁衣”的策略,向用户提供和推荐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1.2 主动性 系统不仅被动地响应用户的知识请求,而且会“猜测”用户需要什么,并采用推荐、提醒、个性化知识展示界面等方式主动提供知识服务。

1.3 差异化 系统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知识内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会因自身特点和需求不同,得到不同的用户体验。

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能进一步简化用户利用中医知识的方式和途径,降低中医知识普及的门槛,促进中医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 推荐系统技术概述

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的后台需要推荐系统(亦称推荐引擎或推荐平台等,Recommender System)的支持。推荐系统能推测用户对某一信息条目的偏好程度,从大量信息中过滤出用户想要的信息[4] 。近年来,推荐系统在电子书店、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络信息系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一项功能强大、价值巨大的信息服务。

推荐系统的核心是其所使用的推荐方法(或称推荐算法)。目前,推荐方法主要包括“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内容的过滤”(Content-based filtering)两大类[5] 。协同过滤方法是根据某个用户的行为(对事物的购买、选择或评价等)以及其他用户的类似行为建立模型,再使用该模型预测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事物[6] 。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判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向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事物[7] 。

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方法也可被应用于推荐系统。例如,主题模型(Topic Model)是能够从大量离散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主题结构的一类统计模型[8] 。这里的“主题”是指由一些语义相关的特征构成的、用来描述一个话题的抽象概念。利用主题模型可以识别一份文档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将该文档推荐给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用户。又如,社会网络分析 通过网络模型体现一类人群中个体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好、生活习惯等相似关系,以此为基础对用户做相应的个性化推荐[9]。再如,利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算法,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推荐[10]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涵式,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是以关联规则为基础,若用户特征满足规则头,则将规则体的内容作为推荐对象推荐给用户。

上述推荐方法都是基于统计的,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knowledge based recommenders)与这些方法不同,它不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推荐的,而是基于事物分类、用户偏好、推荐原则等方面的显性知识的一种推理技术[11] 。基于知识的推荐方法因它们所用的“效用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效用知识是一种关于一个事物如何满足某一特定用户的知识,因此能解释需要和推荐的关系。效用知识可以是任何能支持推理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是用户已经规范化的查询,也可以是一个更详细的用户需要的表达式。此类方法可以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过滤”等方法不适用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优点是不依赖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因此容易启动;其缺点是在定义推荐所需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获取瓶颈。

既然推荐系统已被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商品关联推荐,它也就可能被用于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可综合利用上述方法,研制面向中医药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系统,使之能够利用用户个人健康信息、人际网络信息和健康公共信息,向用户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有效的建议,帮助用户决定应该进行什么有益的饮食规划、生活活动或疾病治疗规划,达到疾病防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一个面向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能够实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做出主动推荐,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及其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3 移动互联网和中医知识推荐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取得迅猛发展[12] 。移动互联网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个人信息采集和自动感知能力,为个性化知识推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首先,智能终端为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可通过规范化的问卷、量表采集用户个人健康数据并判断其健康状况。例如,可以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为用户提供“中医体质测试”服务;系统会列出一组与用户近期的体验和感觉相关的问题,根据用户的答案判断出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其次,基于智能终端的传感系统自动采集时间、地域、天气等用户相关数据,这种用户情境感知能力能进一步提升推荐系统的精准性。例如,通过GPS系统,可感知用户的地理位置,据此推荐当地的美食,而无需推荐在当地不存在的食材及相关食谱。最后,智能终端为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提供了移动应用程序、万维网、短信、微信等多种实现途径。

在中医药领域,已出现了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中医美容保健、养生美颜听书等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的移动APP。许多产品会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和健康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知识推荐等个性化服务。例如,“过日子”会提请用户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健康信息,并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判断用户的中医体质,进而针对用户的体质类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中华养生”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实现了养生提醒功能,适时推荐运动、食疗、调神等方面的养生知识,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中医养生钟(普及版)”根据时辰(时间)与脏器经络的对应关系为用户提供养生提醒服务;“体质养生(食疗)系统”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提供个性化知识推荐,帮助用户在选择食物时能根据自身体质去分析营养价值,而不仅根据喜好[13] 。上述产品有助于用户获得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知识,指导并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之目的。

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上述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但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权威性和用户信任度较低[14] 。中医学术界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组织全国一流专家进行数据库加工,建设了大量的中医药数据库[1] 。通过建立严格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审校机制,保证了数据质量[15] 。这些数据库具有领域权威性,知识可信度高,为中医知识推荐服务提供了优质资源。需要研究如何对这些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并与用户对中医知识需求建立关联,使这些知识资源能更有效地支持推荐服务。

另外,上述产品的推荐机制的合理性尚未得到专家的论证,在推荐技术和方法方面尚有进一步研发和改进的空间。可根据个体化健康状态,以实时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研究智能健康信息推荐技术,开发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系统,即时提供满足百姓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方面的中医知识。其中涉及3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4.1 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为实现个性化的知识推荐,首先需要设计符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且具有中医特色的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需要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个体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内容、质量和利用价值,对用户的个体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量化建模,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领域相关的用户特征模型。

4.2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算法研究与实现 首先,可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用户访谈等方法,整理个性化中医药知识推荐的案例,明确知识推荐策略。进而,可采用知识表示技术,构建一个面向中医知识推荐的规则库,将推荐策略表达为形式化的知识推荐规则,从而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模型与中医药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规则的中医知识推荐。最后,可采用“基于知识的推荐”与“协同过滤”相结合的混合型推荐机制,研究和实现专门针对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4.3 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在研究和实现推荐算法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对该算法进行网络化封装,在万维网(Web)服务器端实现和部署知识推荐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使得移动客户端和其他信息系统都能动态调用知识推荐算法。该服务能够直接根据用户特征向移动客户端推送中医知识,从而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知识推荐。

5 小结

知识推荐与知识检索是知识服务的两种基本方式:知识推荐属于系统主动推送,知识检索属于用户主动提取。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知识服务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和针对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具有用户情境感知能力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成为可能。“过日子”等移动应用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如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等)以及时节、地域等环境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中医知识推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针对自己和家人的养生知识和健康提示。需要基于中医药领域现有的优质数据资源,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研制权威的中医知识库以及智能化的中医知识推荐技术,实现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帮助普通百姓获得精准的个性化中医知识服务,从而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以及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参考文献

[1] 崔蒙,尹爱宁,范为宇,等.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4-105.

[2] 高博, 崔蒙, 杨硕,等. 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9): 5-9.

[3] 于彤, 苏大明, 尹仁芳, 等.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5):120-123.

[4] Francesco Ricci, Lior Rokach, Bracha Shapira. Introducti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 [M]. Handbook,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2011:1-35.

[5] Hosein Jafarkarimi, Alex Tze Hiang Sim, Robab Saadatdoost. A Na?ve Recommendation Model for Large Datab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2, 2(3):216-219.

[6] Prem Melville, Vikas Sindhwani. Recommender systems [M]. Encyclopedia of Machine Learning, 2010.

[7] Mooney R J, Roy L. Content-based book recommendation using learning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C]. In Workshop Recom. Sys.: Algo. and Evaluation, 1999.

[8] David M Blei.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J]. Comm. ACM, 2012, 55(4): 77-84.

[9] John P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2nd edi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0] Hipp J, Güntzer U, Nakhaeizadeh G. Algorithms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 a general survey and comparison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00, 52(2): 58.

[11] Burke R. Knowledg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9(32):180-200.

[12] 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等. 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 计算机学报,2011,34(11):2029-2051.

[13] 胡奥杰. 基于android的体质养生系统的开发[J]. 电子世界,2014,20(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