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6 08:31: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篇(1)

1.1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①摘录法:有的文章题目本身点出了说明内容,有中心句的文章或段落可采用直接摘录的方法;有的文章中心句过长,可以采用压缩摘录法。

②概括法:先将文章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再将它们合并起来。

③摘要法:有些说明文全篇几个部分的内容有主次之分,如,要求回答“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选取主要的、舍弃次要的。

④列图表:这类题的特点是,给我们一部分内容,要求根据所给的内容填写另一部分内容。对于这样的题,要根据所给的提示语,采取“概括法”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

1.2 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或者事理的特征介绍得清楚、明白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九种: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列图表。认真地辨析说明方法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都容易从语言的特点上体现出来,比较难一点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和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作诠释不要求这么完整,只要能够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诠释的对象与作的诠释的外延可以不相等,而定义的主语和宾语必须是相等的,它们可以颠倒。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区别二者了。

我们不仅要会辨别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要理解为什么使用这些说明方法,也就是说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或者说产生什么效果。

1.3 判断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制造过程,文章中有表示时间变化或程序性词语,是时间顺序。

解说实体事物(特别是建筑物),文章中有方位性词语(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是空间顺序。

辨别逻辑顺序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它在说明文中体现在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者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顺序,这种顺序有多种关系的形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现象――本质”、“一般――特殊”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判断。

1.4 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要特别要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比如: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一律、一概;大部分、部分、有些;只、仅仅”等;表程度的:“非常、十分、最、很、极;几乎、稍微、比较(早)”等;表揣测、估计的:“大概、大约、左右、可能”等、表限制的:“当时、主要”等。

2.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2.1 情境激发。“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2 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2.3 创设情景。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3. 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篇(2)

要指导学生阅读好说明文,首先让学生熟悉中考说明文的题型,并对答题情况有了解。2014年遵义地区语文中考阅读说明文――《电磁辐射污染》,共设5个小题,15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考查内容分值平均分得分率

14概括说明内容30.5919.74

15理解说明内容31.8862.54

16整理信息31.4949.62

17分析说明方法30.5719.13

18说明语言31.8862.66

第14题 考查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电磁辐射污染",而不是"电磁辐射",考生没有读懂文本,没有抓住说明的对象作答,如:"说明了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有的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电磁辐射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环境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第15题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不简洁,如:"引发重大事故,可使易燃易爆物爆炸,火箭发射失败、卫星失控,还有危害健康"。

第16题 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由于平时缺乏阅读图表的训练,考生不能正确提取表格中的信息,有的乱答一气,有的空着不答。

第17题 考查说明方法的分析。考生不能正确区分"作诠释"和"下定义",把"下定义"的方法答为"作诠释"。本题得分率仅为19.13%,是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

第18题 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考生不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会说套话,如:不能删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不管对语文老师和学生,如果对以上内容有所了解。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平时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学说明文?怎样教说明文?

首先要整体把握说明点。阅读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其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然后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并以此为突破口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中心内容。阅读说明文必须抓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有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说明的中心内容。如上《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有什么特征?(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明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题目就可以给学生提示)本文通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特征、避敌方法、取食、生活习性和生殖过程,让人们了解澳洲神奇小动物,突出它的珍奇稀有。正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还可以抓关键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中心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概括性很强的过渡句,或提示下文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如《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通过抓关键句,就明白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特点是关键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围绕这一特征,作者又从四个方面(即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展开,作具体介绍。最后,补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门窗、雕镂、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无论介绍哪个方面,都紧扣图画美这一特点。

篇(3)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松鼠》一课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学生学过《松鼠》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松鼠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写出的小文章也非常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篇(4)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 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 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 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 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 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 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 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 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 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 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 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 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 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 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 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 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 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篇(5)

1 文章或文段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2 记叙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什么说明方法?

3 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论证方法是什么?

4 找出文章或文段的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读第二遍到第三遍时,先看文后的题目,有哪几类,然后带着问题,结合语境,寻找答案,已经答出的题,也可以在反复读文中检测答案是否合理。

篇(6)

一、紧扣课文题旨,通过“问题讨论法”组织教学

所谓“问题讨论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疑难编成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中提出,组织学生讨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并使之成为学生的问题,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寻找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教学过程中认识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时间的脚印》一文采用拟人手法,初读很难看出本文说明的对象,尤其是主体部分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过程,比较枯燥繁杂。为使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的层次,在组织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再由中心发言人作陈述:①时间,它有脚吗?答案如题,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追寻它的足迹呢?②时间的脚印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③具体的过程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④了解时间的脚印于我们又有何现实意义呢?问题提出后,各小组分工协作,进行讨论,学生们在问题――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问题讨论法”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胜利的果子,这样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自始至终围着问题转,最终达到释疑――解疑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旁观者为当局者,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能依据课文特点,采取一些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舒缓师生身心,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组织竞赛活动,在竞争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①画示意图、画位置图比赛。课本中有一些介绍建筑

物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巍巍中山陵》《故宫博物院》《卧看牵牛织女星》等,学生通读文章后,教师可要求他们画出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图,在班内张贴评比,这样可使学生对物体的组织结构一目了然。

②知识竞赛。对于科技类说明文,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数字杂说》《漫话小行星》等。学生可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研讨课文,相互出题,胜者嘉奖。通过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培养他们不断质疑、深入思考的能力。

③仿写竞赛。对于一些语言生动有趣的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句子、段落或文章。如法国作家布封的《莺》,第一段运用了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来表现春天的景象,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春天的精灵》来仿写其他鸟类,或以相同句式仿写夏秋冬季的景物。仿写不是“依葫芦画瓢”,学生还要有创见、有新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开展表演活动,在体验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①让学生即兴表演,这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蜘蛛》一文时,可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做“蜘蛛自述”的表演。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②做小小导游员。有些说明文条理清晰,层次明朗,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分几个部分向班级同学(游客)进行解说介绍。可要求结合课内外资料,具体介绍出每个局部的位置、特点,同时还要插入趣闻逸事等,吸引“游客”。这样的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

③实验演示。在教学《活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活板印刷的程序,可让学生准备橡皮泥、硬纸板等替代材料,按照课文所介绍的制版印刷程序,逐项进行演示,并找出文中对应语句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加深了印象。再如教《死海不死》时,借助物理知识,让学生演示在不同密度下盐水浮力的大小,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死海的“不死”。

④开展产品推介会。如学习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流程后,假设自己就是景泰蓝制作工厂的营销人员,完成一份产品推介说明,并依据景泰蓝产品特点,自主拟写广告词在班内推销。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而多得。

三、注意课堂内容的延伸,将课堂内容与课外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如教《向沙漠进军》时,先让学生了解文章“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然后联系北方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参考媒体报道,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沙漠形成、侵害、防治、利用等方面的资料,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内容既源自课本又超出课本,新鲜又有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7)

说明文阅读命题材料的选择仍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2012年有少数考区从课内选材,如天津卷从课文《中国石拱桥》中选材、黄冈卷和铜仁卷均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选材。更多的考区则从课外选材,如重庆、怀化、株洲、郴州、温州卷的阅读材料分别选自《食品与生活》、《人民日报》、《半月谈》、《气象知识》、《百科知识》,并注明材料出处;河北卷的《植物抗旱的本领》、福州卷的《海光》、益阳卷的《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等均从课外选材,只是未注明出处。说明文阅读所选的阅读材料篇幅不长,一般在千字左右。篇幅过长,命题者会根据需要适当删改。

【考点概说】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主要考点

理解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分析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或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定词句的作用或好处、删词分析等)。这些考点有时分别考查,有时综合考查,如选择题就可能在一个小题中包含多个考点。

二、次要考点

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指代分析;文章的启示、作用或例证分析;句子或段落作用分析;语法修辞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提出建议或运用想象等。这些考点的考题属于延伸拓展分析,和一般考题有所变化,可叫延伸题或变型题。

另外,近年来,说明文考查出现了一些创新性考题,考点有感悟科学精神和拓展视野等,这类考题今年可能有所发展。

三、怎样把握说明文的考点

1. 从文体来把握

(1)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是说明某种事物,阐明某种自然、社会现象或事理,让读者获得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事物。说明文的生命力在于科学性,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等。

(2)说明文的顺序和层次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历史、年代、季节、早晚等)、空间顺序(方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总分式、主次式、因果式、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作用则要根据具体运用来分析。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也可能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如科学小品。

2. 从题型来把握

说明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表述题和填空题等多种题型,一般以表述题为主,选择题和填空题为辅。

【中考题例】(2012年岳阳市中考题)

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

李 皓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地面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

中考原题

1.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2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2分)

4.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3分)

最新拟题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绝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了。

B.留住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C.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所以马路上就没有尘土了。

D.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种植量,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因此增加了城市扬尘。

6.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

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

8.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据北京园林专家介绍,相比人工草,野草具有三大优点:一是 ,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二是养护 ,

目前,北京普遍栽植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成本为6元到10元,而每年包括修剪、浇水、施肥、打药和人工费在内,每平方米人工草坪的养护费用达15元,但野草每年除了两到三次的修剪,几乎没有其他成本付出;三是 ,北京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的需水量约为0.6吨至1吨,而野草基本靠天吃饭,依靠降雨就能生存。

(1)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比较分析:比较链接材料和选文所说的野草的优点有何异同。

9. 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一、如何分析说明对象及特点?

这类考题较灵活,主要有文章内容或要点大意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优点或危害性分析、举例说明等。有的命题不直接说考点,要根据命题要求来回答。答题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要特点,再根据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后恰当表达。

以2012年长沙卷《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的第5题为例,这是一道选择题。“土地、能源、环境三大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呢?文章开头指出“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接着在第②③④段以“第一,土地制约”、“第二,能源制约”、“第三,环境制约”,分别说明三个制约因素,最后以“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作总结,显然以总分总式来说明选项,因此这句话符合原文意思。

二、怎样应对要点概括和理解分析题?

这类考题属于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题,也包含了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等。回答这类考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理解分析,或者说从局部来把握,尤其要注意恰当运用选文的相关语句。

如岳阳卷的“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这道题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应根据文章第①段“绿色城市”所指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下文两点中可概括出“草木葱绿、空气清洁、饮水干净”。这类考题一般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来概括即可。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回答“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根据材料中三个优点的内容来概括,如“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可概括为“生命力顽强”,后两个可依次概括为“成本很低”、“节约水资源”。有了概括,比较分析异同就简单了。相同的是都说明利用野草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不同的是:选文还说明了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链接材料是以野草和人工草相比较,说明了野草的生命力顽强、养护的成本很低。

三、怎样应对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分析题?

这类考题有的明确考点,有的不直接说;有时单独设题,有时融合在其他考题中。回答时既要整体分析,还要对文章各段的内容概括来思考,要针对命题要求来分析。

岳阳卷第6题,“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这个题目考查说明顺序。针对命题要求可直接概括这三个语段的内容来分析:它们分别说明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利于保护水资源。这三个语段的顺序是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有利于读者清楚认识,故不能调整。

四、怎样应对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题?

这是中考必考题,一般会直接问。有的只考查说明方法,有的结合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考题一般以某语段或某句子指定范围。如2012年岳阳卷第2题,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回答这类考题首先要弄清楚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几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然后根据命题指定的范围来判断说明方法。语段或句子只用一种说明方法叫单一式说明,如果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则叫综合式说明,要注意区别。说明方法的作用则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分析。

如2012年长沙卷题6,要求选出对“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从指定语段中分析。“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用了打比方,“占地面积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故A项“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正确。

又如岳阳卷第2题,“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从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对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进行比较,故回答为:作比较,说明长满野草的绿地比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吸收雨水的能力强。

五、怎样应对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这也是中考必考题。语言表达的范围较宽,考题较灵活,或要求分析指定语段、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要求分析删去某个词语的效果以及能否换成某个词语,要根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来把握,要注意针对指定的范围和命题要求准确表达。

如岳阳卷第3题:“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我们可以试着删去来比较分析:如果删去“大多”,就说明野草都有发达的根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回答指代分析题,要把握好答题思路,可在指代词语的前面找答案,也可在后面找。此题要在前面找,即“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可以具体回答为“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和“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

六、怎样回答有关说明文阅读的延伸题或变型题?

这类考题考查次要考点,但切不能忽略,忽略就可能失误。因为延伸或变型这类考题灵活多样,可能结合考查前面所列的多个考点。要在把握阅读材料的前提下,根据命题要求,灵活应对,准确表达,尽量减少失误。

如2012年株洲卷第14题,“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就属于变型题,因为表面看这并非说明文阅读考点,但仔细分析,其实是要点概括,再对选文进行具体分析,即从“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和“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这实际上属于说明内容的要点分析,只是变换了说法而已。

又如2012年重庆卷有一个说明文阅读考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根据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分析:“败家”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可见此题仍属于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七、怎样回答说明文阅读的创新考题?

这类考题创新性较强,似乎与说明文阅读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似乎之前没有见过,往往以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较强,一般不设统一答案,重在言之有理。

如2012年岳阳卷第4题,“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考题的答案是示例性的:刘科长,谢谢您为绿化城市做出的努力,但请您放弃组织民工拔草的计划。因为,一是野草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将土壤颗粒固定,使土壤不会扬尘,净化城市空气,雨水也能顺着这些根系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二是野草地的管理简单,景观也好;三是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刘科长,谢谢您的倾听,留住草地,城市才能绿起来。请放弃您的计划吧。

又如岳阳卷最新拟题9。“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呢?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此题要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及生活体验来思考,应辩证回答。即根据野草能净化城市空气、节约水资源、成本很低、管理简单、景观好等优点来说,城市美化绿化需要野草,但是如果到处都长着野草也可能影响城市的整体美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人工种植与不拔除天然植被的双重方法来给城市增加绿色,并开展多样的自助绿化,多给野草一块生长的空间。简单说,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能保留野草的就保留,有影响的则不保留,如学校或单位的大门口就不宜有野草,而多数绿化带就可以保留野草。

名师提醒

解答说明文阅读题,可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读懂文本,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再根据题目细读重点段、句;第二步,读懂题目要求,准确审题;第三步,准确简洁表达,准确即答在点子上,简洁即文字不在多,关键是扣题而答。

要注意规范灵活地表达。规范主要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如回答“某个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就要先回答能否删去,然后说明理由。灵活主要指开放性问题,答案灵活但要符合命题要求,尤其是辩证性问题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充分运用选文内容。不管怎么回答,都要根据命题思考。命题一般会针对阅读材料来设计,不要抛开选文漫无边际地回答,要灵活运用阅读材料的词句,有的可以直接选用,有的则需要把阅读材料的词句变换成自己的话来表达。

要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知识。说明文阅读有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的考题,也有创新性考题,都是考查平时所学的说明文知识。我们要结合命题,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来思考。

飞秒激光

王乃仙

①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但现在已被人类广泛使用。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

②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飞秒就是1/1000万亿秒,它比利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最短脉冲要短几千倍,是人类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飞秒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比目前全世界发电总功率还要多出近百倍。飞秒激光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能聚集到比头发丝还要小的空间区域,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大好几倍。

③飞秒激光的上述特性,主要是通过四个步骤实现的:在振荡器内,利用一种特殊技术,获得飞秒激光脉冲;由展宽器将这个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再经放大器使这一展宽脉冲获得充分能量;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汇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形成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

④飞秒激光能像照相机一样,用足够短的“快门”来捕捉分子运动和变化的瞬间行为信息。因此,飞秒激光技术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信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⑤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由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瞬间变成等离子体,并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激光。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X射线飞秒激光,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⑥由秒激光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等特性,所以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比如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击穿大气,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灾难性破坏。

⑧飞秒激光也是未来能源的选择之一。利用飞秒激光能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新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

1.根据第②段概括飞秒激光的三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③段中的“四个步骤”,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振荡器:获得飞秒激光脉冲展宽器:________________:放大获得充分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说明飞秒激光的每个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请对第④、⑥段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5. 第⑧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6.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利用飞秒激光的未来发展(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持续时间非常短、瞬时功率非常高、电磁场的强度大。

2. 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放大器;压缩器,汇聚光谱恢复到飞秒宽度,形成飞秒激光脉冲。

3. 列数据和作比较。

篇(8)

一、 坚守课堂教学阵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关注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1. 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促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曾经在厦门听过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武老师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1)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武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嘴唇有力,挺胸收腹,大声诵读,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2)重视理解性的读。让学生把课文重点句段读懂、读流畅、读出节奏感。比如句子“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老师抓住“一下子”这个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奇特。(3)重视品味性的读。品味性的读,老师没有按常规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来进行,而是设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挑战性读”。武老师和同学挑战朗读,在朗读“但是,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这句时,老师故意漏读了“估计”和“前”这两个词,让学生揪出了老师的“错误”,巧妙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渗透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知识点。武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必须和思考、品味、感情结合起来。这样的朗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给有效方法,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就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文题,展开教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非同小可,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

比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老师出示文题后,引导学生提问:读了文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很快说出:为什么要剪枝?剪枝后的桃树是什么样?剪枝有哪些学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问。利用文题产生疑惑,才能启迪思维。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出示文题,释题后让学生补充时间、地点把课题变成一句完整的话――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这样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告诉学生: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章的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他让学生把题目加以扩展,在文题后面填上四字词语,这样文题变成了:老人与海鸥相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家人,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这样抓住题目,文章的核心、灵魂就被抓住。所以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以后读文章,要善于读题,在题目上多做做文章。这就叫会读了。

(2)教给质疑方法,学会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纵观我们的课堂,长期的接受性教学让学生丢失了个性,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怎样质疑。不是无重点无目的的面面俱到,就是提课后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学生梳理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方法有:

A了解文体,梳理要点。高年级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文可以以《鲸》这课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再把这些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片说明文,就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的对象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每一部分在介绍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记叙文,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可以抓住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还可以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B对比不同,提高感悟。比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七单元“人物形象”一组时,可以把《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进行对比,让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两篇课文的描法有什么不同?《金钱的魔力》中的对比描写和《刷子李》中的侧面描写哪个更好?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3)善于积累,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积累可以是背诵课文中的诗文名篇、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语段。词汇越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高。

二、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重视课外阅读平台,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早在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倡阅读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他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坚持持久,单凭一本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应告诫学生不要看消遣类的文章,更不能看“黄色书刊”,应选择健康向上,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还能给人的情感熏陶的好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收获等。

篇(9)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态度、观点和感情,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能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及艺术特色。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面对的是求知的学生,我们应以本为纲,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纲,以教材中精选的文章为点,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开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不但要体味作者的旨趣,更重要的是把体味旨趣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阅读课文,会学习应用语文。

二、培养阅读兴趣,激发读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在传授知识中,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而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大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是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其次是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强对理科知识兴趣浓厚的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打下基础,而阅读能力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再次是注意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而兴趣倍增,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是注意不断刺激,巩固深化。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来得快,消失也快,教师应注意在培养的过程中围绕读书活动采取板报、专刊、故事会、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学生阅读兴趣,使之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加强阅读指导,注重方法传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注重方法传授,对学生加强指导。首先应教好精读课文,给学生带好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可以顺利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应先从整体上把我文章内容,进而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色。

1、阅读记叙文 首先让学生知道记叙的事情,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按记叙的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记叙这件事情,其目的是什么,反映怎样的中心意思?文中如有倒叙、插叙和补叙,则提醒学生想想作者问什么用这种方法?若不用效果有何不同?这样一步步探讨,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内容、中心意思、写作特色,而且体味出了作者真正的旨趣。然后重点研读精彩段落,进而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阅读说明文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分那几部进行说明的,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本文在说明时运用了那些手法和说明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同时布置作业,口头说明与课文同类是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篇(10)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原文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型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住置。

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

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倒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

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再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问,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问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渡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住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住,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选自《百科知识》)

问题一:28、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29.选文第⑥一⑧段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3分)

3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1选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至少”为什么不能去掉?(3分)

参考答案:

28.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29、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

(各1分,不答“计算”“根据”“测量”等类似词语扣1分)

30、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31、“至少”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说明要想测得手机的位置最少要有两条方向线,多了也可。

若去掉就变成只有两条方向线才可以,这样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此词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问题二:1.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3分)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⑥——⑧段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3分)

4.第⑧段中划线的词“至少”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答案:

1.逻辑顺序,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或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试题解析:此题考察了说明顺序和说明中心。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判断说明顺序除了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辨析之外,还有一个有效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分析,很容易就知文章的说明顺序了。本文主要说明了手机定位技术,属于事理说明文,所以自然是逻辑顺序。说明中心其实就是说明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根据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可知,本文的说明中心是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2.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无线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试题解析:此题考察说明方法极其作用。从划线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可以看出,划线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是举例说明可以画抽象为具体,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因此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无线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3.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

试题解析: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对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不难得出这三种手机定位技术是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

篇(11)

二、打牢写作基础。在写日记的基础上,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针对上学期中日记质量不高,部分同学随便应付老师的情况,一是严肃批评,二是耐心与他一起找原因,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

三、积极把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习惯等方面促,多启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试着多发挥“小老师”们的作用。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眼、耳、口、手、脑动起来的习惯。向课堂要效率,使每一堂课都是生动有趣,学生在45分钟内得到较好的训练。

四、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量。

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目标: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总观单元全貌,课上让学生自己略读课文,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认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精读一至二篇课文,其余课文在学生自读之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组织验收和讲评。课文学习顺序可灵活安排,“思考与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最好在学习课文时完成,可以将阅读理解题作为学生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话题,开放性练习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传记单元。

目标是: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设计:在学之前应对这些名人作一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入课文之前应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总的框架,然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童话单元。

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著名的诗人,在教学课文前,宜先作简单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课文的难点,课后练习已基本涉及了,可借助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对课文艺术上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说明的事物不同,方法各异,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苏州园林》着重学习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桥梁远景图》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并展开想象;《洲际导弹自述》着重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珍奇的动物——针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把重点放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上。课时共12课时。

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设计:四篇古代散文,文字浅显,含义深刻。要在启发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注重颂读与感悟的统一,体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尤其是文言实词。课时共14课时。

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