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推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一、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简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 归纳推理教学,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由教师组织适当活动,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表征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归纳推理教学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是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遵循小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安排. 其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心理理论,在归纳的开始和持续过程中,只有主体处于唤醒状态,才能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 唤醒程度与思维发展和认知心理规律有关,代表理论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朱智贤(1998)的研究,得出在小学教学中,初入学的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常常不能抓住本质联系,不能从许多特殊中概括出一般. 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伴随知识经验而发展. 总的来说,归纳推理教学通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考察部分的地位、作用,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认知唤醒,引起注意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注意. 教师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即学生观察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注意主体内容的选择;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方式的选择. 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认知唤醒引起注意,开启归纳推理教学.
2. 联系新旧,统和整体
在唤醒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以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归纳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 从区分具体事物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逐步发展到整体,最终将直接的感知转化到抽象的整体,提高逻辑判断水平.
3. 发散思维,应用解决
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表征技能,锻炼发散思维,真正领悟归纳的方法,能够通过独立的推理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案例探讨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选取三个代表案例.
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低学段)依据感官知觉到的数学对象表面,通过枚举法归纳推理获得结论. 所获结论的过程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或加以逻辑说明,处于缄默认知状态. 教学阶段可分为阶段一(以大量较明显规律的例子,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阶段二(以实物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分类、排序,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中学段)
通过低学段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简单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 内容上安排侧重于数量性质特征(之前积累的数学经验)和图形性质特征(之前多以实物为载体).
结合小学生数、形知识的扩展,归纳能力的提高,设计足够多的、有典型性的特例,让学生深化分析、比较、推理规律,能对获得的猜想进行正误检验.
说明:6 = 4 × 2 - 2,10 = 4 × 3 - 2,14 = 4 × 4 - 2,18 = 4 × 5 - 2,22 = 4 × 6 - 2,每个数都是序号的4倍减2. 经检验第一个数:4 × 1 - 2 = 2,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
案例4 “如果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 ”你认为这个规律对吗?如7与9都不是 5 的倍数,它们的和 16 也不是 5 的倍数.
说明:做任何推理时都要有根据作为支撑,证明理论错误时也需要有反例支持. 如:7和8都不是5的倍数,但它们的和15是5的倍数.
三、结 语
对于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需要长期且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寻到适合学生发展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应遵循学校、教师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规律,选择合理的归纳推理教学内容,不失创新和改进的尝试,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达到归纳推理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复杂性、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学好数学.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对猜想的知识进行归纳.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归纳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学生设定归纳的目标,并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归纳推理.教师在设定归纳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归纳推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初中数学知识而言,有的数学知识适合进行归纳推理,但有的数学知识不适合采用归纳推理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并进行精心的设计.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数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最佳素材.例题1:现有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等几个图象(如图1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其共同具有的特征.教师应该针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这几个函数的图象分别处于第几象限内”、“各个象限内的函数如何进行变化”、“x轴与y轴会不会和反比例函数图象出现相交的情况”.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结合已学的知识与不断的推理,能够总结出与正确结论差不多的结果.解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内,并且函数在每个象限内的变化规律呈x增大y减小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推理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归纳推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二、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归纳推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从而得出归纳推理的结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存在的异同点进行自主的发觉,这也是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不断反思、总结,能够得出与其他数学知识相关的结论,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在进行归纳推理时的思维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学生经过归纳推理得出的数学结论是有所差异的.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归纳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就需要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仔细的检查,并让学生结合归纳推理的结论进行反思.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推理,分析方程的异同点、共同特性等.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推理,之后得出推理的结论,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推理结论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及时地对归纳推理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归纳推理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对归纳推理进行个性化的反思,不断地完善自身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从而不断的进步,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⑴基本教育功能:数学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⑵基本教学原则:教学、学习、活动经验总结同步协调原则。
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增进科学素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发展数学品质。
⑷教学方法:数学返璞归真、数学发现法、数学家优秀品质、数学史、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教学。
第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有以下步骤:
⑴宏观设计:对本课活动的总体安排和设想。
① 确定活动目标: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培养学生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确定操作方案:分析素材性质,确定课型,明确操作的可行性及数学思想。
③确定活动环节和教学形式:安排相应活动环节,确定教学形式。
⑵微观设计:课题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周到的安排,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建立,定理及证明的探索发现,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订、执行及对活动过程的回顾、评价,活动经验的归纳整理等,使学生能成为发现、创造、获取知识的主人。
⑶情境设计: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发挥其聪明才智而创设的宽松、探索的学习气氛。
⑷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我们在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活动者分析和教学媒体选择分析。
⑸学案设计: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常把活动内容设计成学案。
⑹课时设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外,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特点,可以有计划的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数学给人的感受是枯燥的数字计算,常常会让人厌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更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好学,有用。
1、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教材。选择、挖掘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例作为教材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
2、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都要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才能让他们由衷地爱上数学,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解决我们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把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更能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
人教版教材“光的干涉”实验安排在明暗条纹分布规律之后,实验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光程差、相干波等基本概念.传统光的干涉实验教学中教师惯于借助数学方式推导,得出干涉实验测波长公式,最后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物理规律的理解.然而真正的教学实施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实验原理推导中,以习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未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数据处理时的双重近似,不注重光的干涉实验教学的生态化,导致教学外部效度不高等缺陷.另一方面,波长测量公式讲解后,教材试图仅通过选用实验观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光的干涉测波长的认识,并未指出“干涉”实验的本质,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仅靠机械式记忆来解决问题,往往缺乏对问题的实质性的理解.没有相关的物理意义做支撑,公式苍白缺乏厚重感,学生只能凭借机械式记忆,解题过程中干涉公式用错不在少数.
2 溯本求源透视实验本质
无论是部分教师还是学生,之所以对波长求解的定量推导的双重近似产生疑问,关键原因在于未曾深入分析认知干涉原理.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原始物理问题为问题的起始点,希冀凭借原始物理问题,透视光的干涉实验本质.
2.1 原始物理问题理论推导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定性掌握了干涉规律即:两缝发出的波到屏的路程差是半波长偶数倍时,屏上出现叠加加强区,光能量较强,屏幕出现亮条纹.此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光的双缝干涉,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定量推出一个表达式 .光的干涉规律的探究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原始物理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进一步升华.这是一道典型的原始物理问题,由于没有提供任何数据,学生要想解决此原始物理问题,需要在理解物理本质基础上,在自主建立恰当的模型,设置数据给予解答,具有很强的生态性.
光波不同于机械波,光的波动性很难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学生前概念中并不认同光是一种波,而双缝干涉实验恰恰改变了这一弊端.波长是一个微小量,直接用现有的实验仪器很难测量出其长度值,通过光的干涉实验不仅展示其波动性,更将光波波长这一微小量放大,我们达到测量光的波长的目的.
3 教学启示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将生态化的光的干涉情景全面地呈现给学生,继而,提出凸显物理知识结构,彰显光的干涉的物理学本质,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设计,归结上述教学设计,我们总结以下两点启示.
3.1 完美诠释光的干涉教学的生态化
二、从教材文本走向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文本,我们提倡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能忽视.把握教材文本中的学习目标、经验、方法,设计有效的建构活动.新课程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机会,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觉得有困难,这不仅与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建构活动的设计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提出三点思考:(1)关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目标,教学设计要紧扣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概率”这三个学习阶段的课堂教学时,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如下面这个问题:有4个盒子:1号盒子中放有10个红球;2号盒子中放有10个白球;3号盒子中放有8个红球、2个白球;4号盒子中放有5个红球,5个白球.对于以上题设,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的“感受概率”教学时,设计问题是;现在要从某一个盒子中摸球,几号盒子一定能摸到红球?几号盒子有可能摸到红球?几号盒子一定摸不到红球?但是,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的“认识概率”教学时,设计问题是:让你分别从4个盒子中摸出1个白球,摸到白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而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概率的简单应用”教学时,设计问题是:将4个盒子中的球全部放在一个口袋里,显然袋中装有白球和红球共40个,如果事先不知道袋中有多少个白球、多少个红球,那么你能提供一种方法来估计袋中白球数和红球数吗?你采用的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事实上,学生对某一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设计要求,要充分把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尊重认知规律,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发展合乎规律.(2)关注学生原先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迁移方法来支撑有效的数学思考.设计苏教版《数学》教材“图形的相似”的教学时,全等形是相似形的基础,可以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为: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的研究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如何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引导学生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从中感悟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关注学生原先探索知识的经验,应用经验来支撑有效的探究活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心对称图形(一)”第1节“图形的旋转”引导学生回顾图形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性质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从概念、性质、作图这三方面来研究,从而与图形的平移进行类比.探索研究的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概念教学设计中,突出类似图形的平移,抓住平移方向、平移距离,图形旋转扣住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三个要点;性质探索设计中,突出类似平移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研究旋转前后的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旋转角等;作图教学设计中,突出类似平移作图,抓住几个关键的点的旋转来完成作图.
三、开放、创新地处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设计有效的巩固训练活动
例题、习题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进一步理解知识,为此笔者提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例题、习题课做加工.比如,教材的章节开头,往往会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每节的例题讲解中,常常会以封闭的方式呈现问题,教师就要重新加工,改变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实际背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学生初学时的实际情况,教材大多数习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明确的,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如到了整章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时,教师可以对例题、习题进行二次改编,改变陈题的条件或隐去旧题的结论,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教师还可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练一练”等内容设计反思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提高探索规律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育要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开始了学科渗透或是课程综合的研究与尝试,使得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通过对多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阅读发现,高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难学习的内容“宇宙与地球”一般都放在教材的最开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颇多。学生在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更多的知识,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拓宽思路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数学思想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门学科内容之上、蕴藏在学科内容之中而又高于学科内容的东西。郑毓信[1]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2]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解:{现在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的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将扩大,温带将缩小}。这是典型的运用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关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大都来自于数学。而必要的逻辑推理是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的,如果掌握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加强地理教学同其他科目的广泛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速效而科学地把握其科学原理,把地理教学转化为理性、感性、趣味性很强的一个过程。这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Polya)最先提出了“合情推理”,合情推理能够再现数学创造和数学学习的具体思维过程,是具有创造性的推理方法。从此,推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中的应用更为突出。数学教育工作者虽对推理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认识,但是并没有在数学教材以及教学中得到具体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各种版本的数学高中教材都新增了推理这一重要内容,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数学发现过程和数学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思维方式,学习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高中数学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教学理应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给出了明确区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而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由此可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本文主要谈论高中数学“合情推理”的教学。新课标明确要求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可见新课程改革已经将“合情推理”置于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高中一线数学教师对此却很畏惧,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他们都缺乏经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合情推理”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合情推理来源于生活,情境创设应从数学和生活同时入手
合情推理来源于生活,但是,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例子都适合拿来创设“合情推理”的教学情境。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校外借班进行“合情推理(第一课时)”教学时,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上课开始展示图片:神探狄仁杰探案、考古发掘、医生诊断病人、卫星云图,同时做简单的解说,并提出问题。此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情境都来自于生活,并且看似很陌生,学生对这里提出的生活情境不一定都有所认识。生活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能够让学生获得感性上的认识。
新课标在“合情推理”教学方面建议:要注意从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唤起学生的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可见,“合情推理”情境创设应从数学和生活实例入手。合情推理的例子在数学中到处可见,因此,学生学过的数学实例并不难寻找。但是,教师在进行“合情推理”教学时不能随便拿一个数学实例就进行情境创设,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发现有价值的数学实例。“合情推理”情境创设应该是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同时进行,生活实例虽然也容易寻找,但是,生活实例不宜过于复杂,应是学生熟悉的。例如,“由铜、铁、铝、金、银等金属都能导电,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可用来作为生活实例,这一物理知识是学生熟知的,用来创设情境可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合情推理”处处存在。
“问题情境的创设事实上涉及了三种不同的内容:情境内容、学生经验内容、数学内容。”因此,“合情推理”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教学设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任课教师在校外借班上课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合情推理”情境创设也要注意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2.合情推理是基本的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应遵循数学方法的教学原理
数学科学的现展表明,“数学不应简单地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应被看成是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这表明方法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方法的教学。众所周知,过去的高中数学甚至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都没有对数学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新教材增加“合情推理”这一基本的数学方法,可见其重要性非同寻常。《合情推理教学模式简介》一文中认为,教师在进行“合情推理”教学时可参考以下基本操作模式: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灵活转变,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材中不对数学方法进行系统介绍,是因为数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教学更难以整体把握。因此,数学方法都是通过日常的数学学习进行渗透的。那么,“合情推理”教学理应当点点滴滴地渗透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直接告之学生。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中能够用合情推理来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教师不可能把所有能够用合情推理来解决的问题告诉学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积累丰富的案例,仔细推敲、比较案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借助最经典的案例将“合情推理”这一数学方法渗透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合情推理”,勤反思,多总结,最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合情推理”进行内化。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合情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其教学应该遵循数学方法的教学原理。新课程改革以前,数学方法的教学都是通过平时的教学点点滴滴渗透给学生的,新课改新增“合情推理”这一重要数学方法,只是给教师将平时积累的数学方法集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机会,上好“合情推理”一课不容易,对教师更是一个挑战。
3.合情推理教学在于应用
学习数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学习了“合情推理”之后,要善于将其用来解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合情推理”赋之运用呢?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方法的特点进行静态分析,更要重视方法被抽象出来的过程,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即对它们做动态的考察)。这表明,教师在对“合情推理”进行应用时,要注意动静结合,结果是静止不变的,也是无法改变的,而过程的动态呈现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2·数学》中有一道有关正整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案例赏析,案例中给出了两种详细的推导思路,分别是归纳的思路和演绎的思路。教师如何向学生呈现动态的推导过程?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要明确,归纳和演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归纳属于合情推理,演绎即演绎推理,动态过程有明显区别。第二,运用合情推理解决的最常见的数学问题是数列,这要求教师对数字比较敏感,善于将公式进行变形,寻找规律。这一过程不能完全由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动态过程由此得到体现。第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顾时间,让整个动态过程留在学生脑海中回味,这样才能快速地得出静态的结果,并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合情推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合情推理解决更多的问题。
总之,教师在进行“合情推理”教学时,要将推理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另外,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一的,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反思推理过程的特点,在变化多端的动态问题中寻找不变,这也是动静结合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李心灿,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江建国,郭楚明。“合情推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简录及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2011(1-2)。
一、不同时期教材的对比
物理教材乍看先后并无区别,但教学中就会感受到其变化,比如新定义新定义“压力”、“压强”,“压力”定义为“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比传统表述多了‘挤压’二字)”,使之与前面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联系起来,也为后面讲“压强”埋下伏笔,举出了篮球撞击篮板产生压力的典型实例,避免了传统教材举例不当造成“压力是由重量产生的,甚至压力就是重量”的误解。
以2015年我执教“椭圆的定义和特点”一课为例,备课时我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解读。以下是根据新旧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案例,希望这两个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老师们对新旧教材变化的关注。
案例1:根据旧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绘制椭圆,通过测量的双半径的长度和,观察发现椭圆的特征,最后学习用棉线画椭圆,掌握画椭圆的步骤。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但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还是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案例2:根据新教材的变化,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行星轨道情境,让学生在寻宝过程中,感受到与两个点的距离之和相等的点有无数个,这无数个点就围成了一个椭圆,为后面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基本特征埋下伏笔。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棉线和铅笔画椭圆,在辨析画不成功的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棉线两端所在的点必须保持不动(也就是定点),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对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也就是定长)等椭圆的最本质的特点形成初步的直观感知。再展示椭圆规画椭圆和行星运行椭圆轨道的过程,比较三种不同椭圆画法初步感悟椭圆的本质――椭圆的特点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固定。在学生充分感知,建立了丰富表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椭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推理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深切地领悟到新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道理,目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变化,读懂变化背后的意图,巧妙进行教学设计,让物理课有效、有用。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物理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从物理的角度观察、分析与解答问题。笔者发现新教材中新增了许多物理知识,就是满足物理课程这一重要目标的。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异同。
例如新教材编进了许多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物理的角度观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分析与解答问题。目前新教材已经不再出现单纯估算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所学习的具体计算内容之后,安排了与之相应的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例题。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最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中学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中学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相对论公式等。
(三)适时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
如果可能,那么在服从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四)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强化教学效果。
实验是引导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学习思路的引导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迷茫,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有效提高,把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育要为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俱进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高中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很多老师的内心里,一直都认为,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们学习,成为一名好老师,只要备好课,刻苦的钻研课本,尽心督促学生学习就尽了老师的责任,但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分数服务的目标观,变“教”为“学”。
鉴于此,“备课”方式的变革首先成为了大家研究与探讨的热门话题。以往教师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作为备课前提,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猜测”作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后的备课将“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
要想使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就必须打破以往备课“就课论课”的状况,备课时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灵活、科学地交叉重组。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以导引学”是导学互动教学策略的核心理念。要做到“变教为学”,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非常有必要。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查找资料,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并相互交流,与同学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带着问题听课就很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二、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
物理知识的获得往往在于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
三、增强师生互动
“学案导学”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但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四、创设情景,诱导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总以耳听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疲劳,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甚至打瞌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 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五、合作探究,引导归纳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观察实践,要体现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完成作业,做一些题。题要有一定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质量。
(3)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作图,用到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准确的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为形象,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4)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尤其高一刚入学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
(5)上课还要有一个笔记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以后要经常翻看,温故知新。
(6)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例如可以利用睡觉前的一小会儿把当天讲的课进行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7)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8)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数学课与物理课要并重。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师生共同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课程思维方式,变“教”为“学”,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用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在教学物理习题课时,要指导学生以理解物理内容为基础,以口头、书面解答或实际设计、操作等形式,针对某一课题或知识模块进行练习。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物理重在考查学生理解、推理、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及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如何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习题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题教学作为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对课堂教学起到反馈和补充的作用,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论述了物理习题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上好物理习题课,落实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习题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推理、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习题教学,教师可以澄清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可以巩固和深化知识,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结构;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且使方法的运用达到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化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打破惯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做题能力。
因此,习题课具有教学、反馈、思维训练、创新发展的功能,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二、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许多教师也认为难于展开有效教学,特别是在处理物理习题的时候,学生不会做,教师又很难讲明白。下面分别介绍教师和学生在物理习题课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物理习题课中教师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1.教与学脱节;2.习题设置重复;3.习题讲解不够清晰明了;4.让学生盲目地做过多不必要的练习。
物理习题解答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1.不能正确选择出能够解答物理问题所需的已学知识;2.不能正确地分析题目所包含的物理过程;3.课上可以听懂例题讲解,课下习题依然不会做;4.跨章节的检测或综合检测时,学生容易出错或根本不会做题。
三、突破教学问题,落实有效教学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突破习题课的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想,学会解题的正确方法,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突破教学问题和教学难点,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物理习题课中习题的选择
1.习题的选编要在知识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代表性。习题的选择既要反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又要反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所选习题要精练、新颖,同时具有启发性;在检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重点知识的重复率;既反映出学生模糊不清和容易混淆的知识,又反映出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切忌题海战术。
2.习题的难度要适应所教的学生。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要一味地追求偏、难、怪。
3.习题的选择要重视对学生物理思维的训练。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但大部分学生也可听懂、可消化的习题作为例题,选择能训练思维和强化方法的习题作为学生的训练题。
4.在选择时教师要注意挑选有拓展性和层次性的习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准确地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师要设计多层次的习题,同时题目中的条件也可加以改变,逐步引申,适当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物理习题课中的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思考。为此,习题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例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好的例题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解题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想让学生摆脱题海,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解习题时方法要灵活多样,利用多题一解,一题多法的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每一道习题,尽量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习题,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3.将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与实验结合起来。有些物理习题的内容通过实验呈现,更能体现习题的情境,重现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帮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观。
4.习题教学除了教师的教以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利用“学生说习题”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题义,理清解题思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寻求解题的正确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兴趣。
5.做好习题教学课的后续辅导工作。课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每一道做过的习题进行反思,把寓于题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提炼出来,加以掌握。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习题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新课教学相辅相成,是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习题教学课,明确具体课堂教学的任务,便于教师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田世昆,胡为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王长江.中学物理习题中的3个“一”[J].林区教学,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