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本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主要是强调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点。(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同时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与对标准的坚持上,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3)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2.工匠精神的功能(1)激励功能工匠精神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能够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规范功能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拥有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就可以很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做到自律与他律,在工匠精神约束下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3)指导功能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指导企业领导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工匠精神对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工作。(4)育人功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其还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其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中期我国由于物资较匮乏,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因炒股、投资房地产等快速富裕起来,这就导致很多人更加追求这种见效快的致富之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有学校办学理念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办学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或者是文化知识,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经常会出现重技轻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对知识与技能单方面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院校内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进而会导致社会上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理念,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的是相一致的。同时,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与需具备的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乐于投身工作,这对学生以后工作会起着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这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保证其效果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中将工匠精神进行阐述,对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园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的基本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当着重强调专心学习与专心工作的理念,其中专心是工匠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专心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工匠精神被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析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的目标。其中专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心、专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专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就业,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此外,为了在高职院校内部更好地推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工匠精神讲座、活动、比赛等,从而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且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则需要将工匠精神列为考核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益友。在市场营销中要想充分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多到企业中去进行一定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培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与企业进行自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在各种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工匠精神为考核指标的教师专项考核系统,对那些在专项职能考核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概念与重要性的阐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虽然在校内修建了实训实验室,但这些也只是对市场营销的一种模拟,学生在实验室中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市场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可独立承担责任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专心、专业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实践平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责任担当、创新发明。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广泛,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创业路径日益多样。各类高校和地区出台了众多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创业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沿着内外两个路径展开,外在方面关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环境等要素,内在方面则关注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要素。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外在因素的改变较为容易,但大学生创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则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角度、机会角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升等创业对象的研究,创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个性化生产、品质提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可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融合,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研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探索,需要从创业教育、创业绩效等角度入手,探讨可行的研究路径。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Shepherde在研究中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于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能力提高新事业在其它两方面的存活能力。创业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创业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Fiet指出,应该发展并向学生传授日益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传授的方式应该强调在“做中学”;Gorman等认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学徒计划,重点关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有学者将创业教育指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学界从多个方面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商光美提出构建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王占仁指出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杨娟将创业教育体系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认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微观的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的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柴旭东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邹建芬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视角多样,学界已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胜任力等角度研究了创业能力。(1)企业家精神维度。龙勇和常青华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在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等,是企业家精神在更为一般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创业能力可以用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测量。(2)动态能力维度。徐萍平和叶伟巍运用Teece动态能力概念,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市场竞争力、创业组织领导力”三个维度诠释创业动态能力内涵,并运用“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其中创业组织领导能力尤其关键。(3)胜任力维度。对于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创建、生存或成长风险显著关联。木志荣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以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根据对511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企业家精神、胜任力等视角已包含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整合重构可以探索出创业能力的划分维度。
1.3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来自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报告中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生产、注重品质品牌等方面。万钢认为,工匠精神涉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方面普遍认为德国和日本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一般创业者能力有区别,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网络等方面有其前天的弱势,大学生创业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由此形成的创业能力有先天不足之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兼顾学生成长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工匠精神研究,力图使大学生创业中具备工匠意识,进而演变为企业家创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等前因变量入手,探寻创业教育各个模块对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并用创业绩效来实际检验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通过梳理前因和结果,打造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培养策略。
2 体系构建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其中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精益制造、服务意识等内容,创业能力模块包括敬业度、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创业绩效模块包括创业意愿、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内容。
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大学将创业内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强化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精益制造等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将品质提高和服务提升等内容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其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创业活动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敬业度,让敬业精神成为学生创业的主导意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投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将技能操作和学习创业知识想融合,以技能实践贯穿创业活动;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工匠精神在创业活动中得到展现。最后,检验创业能力的成效。通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能力、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指标来反映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果,再根据结果的指向将相关内容反馈到创业教育模块,改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
3 培养策略
3.1 敬业度的养成
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一般用来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投入程度。敬业度影响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方面,创业过程中员工的敬业度是预测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现有创业教育中关于学生创业敬业度的关注度不高,敬业度的教育更多杂糅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敬业度通常认为已隐含在创业愿意、创业动机等领域,无需专门讨论。但是创业活动的难度更高,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和独特性更强,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创业过程的投入和奉献。因此,对于创业敬业度培养的内容需要专项研究和讨论。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题向学生讲解敬业度养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通过创业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投入感和奉献感,理解创业过程的艰辛;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方法。
3.2 创业学习的强化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创业能力还表现为创业学习,创业学习通常表现为经验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有初始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学习、嫁接学习等五种形式。学生创业学习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通过实际创业活动来达到。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创业企业运营、创业融资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基本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来巩固和深入创业技能。掌握初始技能之后,学生在其后创业活动中会根据实际的创业环境、创业项目、创业困境来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创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学生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实现创业的工匠精神。
3.3 创新能力的拓展
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流程改进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创新需要创业者精益求精、持续探索的改进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益制造、精细服务。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嵌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细的技能、精致的服务、持久的投入、真诚的奉献,这些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课程教学中的讲解,也需要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相串联,学生可以在创业初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使创业活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4 总结
工匠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有力工具。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能力培养的体系,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能力培养方面需要从敬业度养成、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抓住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创业能力。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业能力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向精细型创业、差异化创业方向发展,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D.A.Shepherde, E.J.Douglas and M.Shanley. 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 External Shock,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
[2]JO,Fiet.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3]G.Goman, D.Hanlon,W.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3).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5]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
[6]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8]杨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柴旭东.隐形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邹建芬.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11]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13]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65-01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的技艺极端苛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真敬畏,执着创新。具体到工匠个人,真正的“工匠”并非仅仅拥有手艺专长、拥有绝活即可,他们更具备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2015年,央《大国工匠》的篇首语是这样写的:“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扬,也是对进入新千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而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职业院校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大国工匠,但至少应该搭建一定的平台,树立工匠精神教育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氛围,让“工匠精神”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盲目追求高大尚,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有些专业甚至是两三年就走向了没落。由于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和技术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头学起甚至是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导致办学难以为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办学理念,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学校名片,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师具有匠人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具备匠人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获取劳动报酬,教书育人更是一项事业。《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只要拥有为了把事业做好的强烈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学术上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还应该淡泊名利,摒弃浮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静得下心来,醉心于教学,痴迷于育人,执着坚守三尺讲台,方能秉承“匠心”,洞见教育真谛。
三、搞好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讲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而要锤炼学生的人品,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思政课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应着力打造特色工匠课堂,不仅要通过思政教学,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更要不定期邀请优秀工匠走进思政课堂,讲述他们锤炼技艺的故事,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匠人历程和心得体会。再次,要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不能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到生产实习一线去亲身体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实际工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五、社会对技术劳动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多数中国人对工匠是心存偏见、甚至是看不起的。在信奉“万般皆下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崇尚分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失败者,进职业院校和学技术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参考文献
2015年,中央电视台在《大国工匠》的片首语中写道“工匠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是追求极致的完美诠释;他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生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人应该汲取其精华,努力学习这种崇高的工匠精神,将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做好做精,方能成功。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匠人精心制作、打造产品的理念与追求,并对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学习,创造出更多的成果。此外,工匠精神也是匠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的精雕细琢,使产品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总之,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教育战略、国家产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单位用人、就业、求学等观念也在发生慢慢的改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的追求目标,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二、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汽车维修领域中产生了很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制度,虽然技工学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开展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平台,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影响了技工类院校的招生情况,导致技工类学校生源出现滑坡现象。当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学困生”,招生已经从“考试择优录取”变成了“零门槛录取”,很多学生初中还未毕业就上了技工类学校。另外,有的技工类W校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过度重视招生数量,严重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的质量。
二是随着汽车维修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高水平的技术、精通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掌握汽车的原理与结构以及现代检测与电子维修技术,熟悉传统维修技术与现代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同时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便精准、快速地找出汽车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技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三、技工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总理曾经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汽车维修行业人员:“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累”,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工匠精神是汽车维修的技术门槛。机械类的拆卸和安装等都需要超级厉害的记忆能力和强有力的双手,而且双手还要灵活。另外,汽车维修专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认识英文、日文等多国外语知识以及多种符号标志。在相关的调查访问中得知,每个汽车维修工都是不容易的,满脑子的零件和电路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的车型也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电脑重新进行编程,“工匠精神”在汽车维修工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技校对汽车维修专业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1.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先有一个浅层次上的认识,明确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2.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所以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身体力行,做到精益求精,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和企业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与鼓励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对从事的事业具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企业和社会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包容,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4.利用专业实训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应当将工匠精神与真实的任务、环境联系起来,学生才可以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专业实训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单门课程的实训、两门以上课程相结合的实训(实训周)。
5.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一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便改善技校学生厌学的情绪
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是工学一体的过程,是以在企业中典型的或常用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以此为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钻研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对专业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
大班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难对各个学生进行一一指导,所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了。而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并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而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显然能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立足于技工教育又高于技工教育,技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技工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每一个技校生也应当将其视为不断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技工类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学生教育导向和教育成果的检验标准应该以其是否真正传承工匠精神为主。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是技校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应永久坚守的阵地。
参考文献: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高职学生专心致学、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职业素养,进一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之一,它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贵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是工匠们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它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完美追求,孜孜不倦,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1]。同时,工匠精神现已经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观念,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对于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指高职学生在这择业前初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职业素养,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之一,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和职业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职业意识则是人们在职业行为这一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认识等各方面。然而,职业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认同感。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同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和发展,有利地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2],职业态度对于个体的发展、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将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职业中,使高职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职业道德对行为人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作用。职业道德在潜意识范围内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协调好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真对待职业活动,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提升个体职业素养,培育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树立尽职尽责、各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和维护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3]
四、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等相关技巧的培训。通过政治理论的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高职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巧妙地将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和贯彻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充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校职业素养指导课程中,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当前就业环境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态度、职业情操等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坚持高职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将工匠精神的阐释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择业创业的专业知识,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和实践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格品德、语言艺术、沟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协同和带动作用,坚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为目标,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开展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与学生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培训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和配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等,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经济发展新机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视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因为企业在用人上已经将这种工匠精神列入其中。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刚刚开始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研究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技能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职业教育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 “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第一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都在陆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院2013年和慈兴集团就机械设计与制造(轴承方向)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校企共同育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工匠精神”培育下课程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1]。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传授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_到行业和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2-3]。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双方签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徒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下,按照三方约定,将相关的责任、义务和权益得到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团队的组建、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们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新的认识,转变其择业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的职业教育中,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全面实施战略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4]。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
2.1 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岗位的能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基础,采取“教学工场+企业岗前培训基地+企业”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轴承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轴承加工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将实际的生产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单元,分阶段实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期间培育其“工匠精神”,让其掌握技能的同时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建设
通过对宣城地区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职工的要求除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建设,通过职业素养建设来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素质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岗前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3 深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方要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用工制度,实行校企人员互聘、互用,企业安排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研发人员担任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训的辅导员,实现学校有企业人员的长期进驻,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解决学生由学生转变成员工形成的心里落差以及岗位适应所带的问题,如图1。
通过师傅对徒弟职业生涯的影响,师傅不仅对徒弟在学生和动手能力上进行指导,而且对徒弟的职业规划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如在上课时间上要求徒弟不迟到、不早退,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准时到达工作岗位,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公司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要细心、细致和规范,要有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懒散和投机取巧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
3.1 通识课程模块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要从学校抓起,而非到了企业才培养。技工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业、行为素质上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抗教育性”,为此培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构建多方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培养困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个零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执著专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创新进取。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2.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1)学生特殊性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在经过普通教育层层筛选之后,怀着迫不得已的心情来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如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由此,功能性教师集体的建立也十分艰巨,需要从学校层面,合理安排,统筹协调。
(2)教师素养高低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面对如此艰巨的德育任务,建成功能良好的教师集体非常困难。学校应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相对全面、系统的培训。
(3)班主任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任务的长期性。我国现行班主任制,是建国初脱胎于原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实际上,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已经同它最初发生的那种制度渐行渐远。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主任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有别于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者,易产生包办班级学生德育的误解,又代替学生组织包办班务,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的特殊经验形式。这样的班主任制度,如何能够构建功能性的教师集体呢?
二、教师集体要义
所谓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定:以往教育书籍往往把教师看成了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怎会有真正的教育过程。由此,他确立了教师集体的价值观念和思路。
第一,教师不是个体,应属于“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学生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教师集体不是随意组合起来的,而是要合理地、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即使有的教师个人能力较弱,一旦形成合理配置的教师集体,那么能力较弱的教师,其作用未必比其他的优秀教师小。
第二,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首先,构建教师集体,不是为了单独培养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其次,仅凭单个教师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集体,只有诉诸教师集体才可实现。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
第三,教师集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即集体有着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第四,教师集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作用和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上。在教师集体中,新教师能够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得自身快速成长起来。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集体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实践效果却不理想,关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教师集体的探究较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往往事倍功半。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他们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往往忙于琐碎事务,分身无术。教师集体的构建有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提高德育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班主任从德育“无底洞”中解脱出来。
1.“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师集体
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大多是“一师多生”。班主任独自承担着学生的教育职责。在许多技工院校,班主任制度甚至被简化为班主任包办班务制,即由班主任包办了许许多多本应由任课教师或学生承担的或分担的班务。
任课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边缘人,游离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之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素养等限制,很多班主任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纪律管理上,每天被班级琐碎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多样性指导,更无法结合专业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多种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过程,还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技工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师集体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即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联系4~5名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互相合作,相互配合。首先,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德育导师和学生间加强沟通,让学生认同、欣赏、敬重自己的导师。其次,尊重德育导师,让他们获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再次,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之间要多沟通,相关支持,共同成长。
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不存在无教育性教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班主任―专职学生工作者”教师集体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都设有专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校级有学生处,各系有学生工作部(简称学工部),班级有班主任。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组成功能性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不是简单教师的群体,是相互配合,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体。它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组成方式。
(1)以违纪学生帮教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违纪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以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系学工部、班主任形成的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很好地、系统地教育学生,效果较好。
首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发现疑似问题会及时与系学工部、班主任沟通,关注学生,预防问题的发生。再次,班主任会和问题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心理咨询室的集体辅导及个人辅导。最后,系学工部会组织针对问题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矫治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学校的工作由校学生处下达到系学工部,然后再传达给班主任或班级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由系学工部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组成教师集体,配合得当,强化落实管理规定,培养良好的班级班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
(3)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集体。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活动促转变”,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系学工部有专门负责学生活动的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与其组成良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开展学生喜欢、适合学生的活动。
专业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并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生集体,这本身具有教育作用。在这期间“教师集体―学生干部集体”和“班级学生干部集体―系学生干部集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集体的价值之一是对学生集体的作用。
3.教师集体-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强调,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任何德育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在学生集体中,而非松散的学生群体中,才能切实达到德育目标。在教师集体构建中,要注重学生集体的建设。现实德育工作中,仅凭个别教师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如: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系学生干部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系专职学生工作者配合;整个学校学生集体的建设,需要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四、小结
作为技工院校,德育任务更为紧迫,如何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班级教师集体的建设成为“全员”德育的基础性工程,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让班主任从繁琐的德育“无底洞”中解放出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当前,国家强调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中,培养技工院校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师集体去系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科研,2007(1).
[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2(4).
对于“工匠精神”,《辞海.工部》中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和“经营”等义。精神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一种意志。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是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
结合古代对“工匠”的解释以及当前人们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严谨、细致、专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
会计人员与从事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二是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会计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审核分析等。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在复杂的账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帮公司规避风险,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受过高职、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职财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具体问题如下。
1.岗位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如餐饮、超市等连锁商业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服务员、销售员、收银员等与财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的岗位,就算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是统计员、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基层辅质的财务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业在家。
2.专业对口稳定程度不高
通过各届毕业生返校了解其具体实习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稳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实习生在财务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数字、票据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财会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
3.职位上升空间不高
从事财务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就算在学校已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业务中,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最终专业对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继续从事财务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
可见,中职财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财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对于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更加需要从入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进行全程培养。
1.职业定位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以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培养的会计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明确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人才的教育目标,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
一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财会专业对于初升高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由于环境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学校和财会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财务工作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财会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出纳以及其他基层财务人员岗位。
2.职业实践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精神又促使职业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师在已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后的第二学年乘胜追击,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进行“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调整课程设置,在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同时,注重传授实际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各类型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讲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企业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制度和财务岗位要求的严谨性。
二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班主任言传身教。针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特点,要求班主任了解就业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比如,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班规,实行考勤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其次,专业课堂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情景进行角色分配,穿插观看作假账贪污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际账务操作传授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密、正直、诚实的工作纪律,严谨仔细,按会计规范办事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其三,组织手工做账和点钞比赛。比赛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最后,环境塑造,利用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
3.职业分化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相结合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将学到的综合技能与社会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让企业将“工匠精神”进行流畅传承,中职教育最后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就业教育纪录片,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