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投资评估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一、引言
风险投资成为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属性决定了风投企业必须对各项目进行筛选与评估,而这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评估体系,从风险投资形成之初就已被国内外学者深入地研究。
目前在风险投资实务界,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体系是层次分析法(AHP),它把多个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然而,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这就使整个投资项目的指标信息处于“部分确知,部分不确知的状态”,具有很高的灰色性,也就是说许多评估变量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于这类变量的处理采用“灰色系统型”处理,比采用“模糊型”处理更准确。因此,根据以上特点,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结合"AHP"构造“灰色层次综合评价法”来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决策。
二、相关文献综述: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模型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学者Thomas L.Saa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方法首先建立从上至下的因果层次关系,然后通过相同层次的相关因素间两两横向比较,再通过不同层次间的纵向比较,最终来确定方案的优劣。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多个决策方案,通过相互比较,确定优劣。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种研究“小样本,贫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王达政(2005)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投资风险项目的基本过程。张新立、杨德礼(2005)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自然风险6个方面, 建立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结合实例给出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唐万梅(2006)从R&D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5个各方面出发,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一种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新方法。结合实例并与其它方法结论进行了对比,发现将此方法应用于高技术风险投资项目的筛选中,获得了较好的预期结果.
从以上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灰色关联多层次分析体系模型的运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风险的划分没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由于运用不同类别风险的比较,导致风险的可比性较差;第二,很多学者忽视了收益的影响。我们知道风险与收益是投资决策中的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任何投资决策的确立都离不开对风险与收益的计量权衡。如果离开其中之一(收益),而孤立的去讨论研究另外一个影响因素(风险),那么其评估决策也必将是片面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文在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一方面系统性提出了在风险投资评估时的风险划分体系。另一方面,引入了收益因素,把收益和风险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提出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
三、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
1.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指标
一般而言,根据风险的可分散性,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风险投资也面临着这两种风险,系统风险是由于整体的宏观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这是参与者不可控制的;具体到风险投资项目而言,它主要包括政策风险(A)、环境风(B)险、退出风险(C)和法制风险(D)。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家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取向,可分为鼓励、限制、禁止等情形;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在地域的社会治安、交通设施、科研设施、地理位置等所带来的影响;它主要有3个指标:社会交通设施(B1)、科研设施(B2)、地理位置(B3);退出风险主要是指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否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良好的退出途径,它主要分为两个分项指标:退出的难易程度(C1)和退出的方式选择(C2);法制风险主要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例如最低工资标准等)。
而非系统性风险,也称可分散风险,是由项目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相对独立的范围,或者是个别行业中,它来自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它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分为技术先进性E1、技术适用性E2、专利与知识产权E3、技术周期性E4指标)、产品风险(分为产品的可替代性F1、产品的价格优势F2、产品的稳定性F3指标)、市场风险(分为市场容量G1、产品竞争力G2指标)、创业团队与管理风险(分为管理的决策水平H1、创业者的知识水平H2、创业团队结构H3、创业者对企业的发展方向H4指标)、财务风险(分为财务管理风险I1、财务结构风险I2指标)。
2.风险投资项目收益评估指标
在评价风险投资的收益时,我们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收益(J),同时还把社会收益(K)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经济收益的分项指标包括三个:预期投资收益(J1)、投资收益率(J2)、投资回收期(J3);社会收益的分项指标分为吸纳就业(K1)、环境保护(K2)、劳动环境与强度(K3)三个指标。
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分层分析法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四、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一般来说,几何形状越相似,变化趋势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是通过计算关联因素变量的数据序列(即评价数列)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即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1.计算灰色关联度的基本步骤
(1)由原始序列集确定评价序列和比较序列;设x0 ={x0(k)|k =1,2,…,n}为评价数列,xi ={xi(k)|k =1,2,…,n;i =1,2,…,m}为比较数列;
(2)无量纲化。由于实际评价系统中各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且类型不同,故指标间具有不可共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无量纲化(即同一指标序列的数据除以该序列的第一个数据);
(3)计算关联系数.比较序列Xi对于参考序列X0在k点的关联系数为:
其中, 称为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 其中∈(0 ,1) ,本文取= 0.5.
(4)计算灰关联度。由于关联系数的计算得到的是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各点的关联系数值,结果较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而有必要将每一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体现在一个数值上,这个值即是关联度。通常关联度的计算方法采用平均值法:
(5)计算相对权重测度:
令πi为序列Xi对于序列X0的相对权重测度,则
2.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的定量算法设计
我们结合前面介绍的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测度。
(1)首先对子准则层下的各分指标计算其权重测度,从而计算子准则层各指标的评价值,将此评价值作为子准则层各指标的原始指标值,进而计算主准则层的评价值,根据风险与收益存在反向关系,给予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收益三个主准则层指标不同的权重,然后计算风险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先后顺序关系。
(2)接下来以“技术风险(E)”为范例,说明计算步骤。技术风险(E)中包含四种分项指标:技术先进性E1、技术适用性E2、专利与知识产权E3、技术周期性E4,其中若技术越先进,则风险程度越低,所以构建序列集={ Xi| i = 0 ,1 ,2 ,3} 中,称X0为技术先进性因子序列, X1为技术适用性因子序列, X2为专利与知识产权因子序列, X3为技术周期性因子序列。令X0为参考序列,则根据灰关联分析理论有:
为技术先进性灰色关联系数。
采用平均值法计算得到灰关联度,如前所述,灰关联度为
。
(3)计算相对权重测度:根据上一部分介绍,相对权重测度采用的算法为:
(4)子准则层和准则层各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因技术适用性越强、专利和知识产权越丰富,技术周期越小,其技术风险越小,因此,可如下计算技术风险评价值:技术风险评价值=技术适用性因子*+专利和知识产权因子*+技术周期性因子* 。
类似可得其它子准则层指标的评价值,以此作为子准则层指标“市场风险、产品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退出风险、法制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的原始指标值。
采用类似的方法递推计算准则层指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和投资收益指标的评价值。
(4)目标层“项目风险”评价值的计算
因为在目标层“项目风险”指标中,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投资收益三个指标其性质不同,不再适合运用上述类似方法推算求风险评价值,按照评估与决策的惯例,风险与收益的权重基本相同,而所有与项目相关的风险中,非系统风险属于影响项目运行、项目的评估和决策的内因,因此,在整个评估过程和结果中,它起着主导作用,所占的权重要大于系统风险,故而,本文采用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与收益的权重比为3:3.5:3.5。同时从投资者来看,收益指标对风险指标具有抵充的作用,因为一定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最用项目风险的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项目风险评价值=0.3*系统风险评价值+0.35*非系统风险评价值―0.35*收益评价值
结束语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综合决策过程,涉及多种定性的和定量的因素。本文在在传统层次分析法上进行改进,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一种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新方法。区分风险的不同属性有利于科学的确定权重,同时加入收益指标,使得评价体系更完善。使其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可信、为多层次、多准则综合评价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唐万梅.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06):25-29.
[2]张新立、杨德礼.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应用[J].评价与预测,2006(10):140-142.
[3]王达政.投资项目中的层次灰色评价及其应用研究[J].评价与预测,2005(04):69-71.
[4]刘健钧.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3-51.
[5]胡笙煌.主观指标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01):12-20.
[6]TyebjeeTT, BrunoAV.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09):1051-1066.
[7]成思危.风险投资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27-30.
二、文献综述
投资项目风险评估问题始终是理论研究与管理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焦媛媛等(2002)将信息论方法引入项目组合风险测度问题中,提出了项目组合风险测度模型,并运用该指标测算了项目组合的净现值,从而为多项目的投资组合决策提供了新的路径;仰炬等(2004)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中;梁静国(2005)针对投资项目信息不确定、高风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进而将人工智能领域的证据理论引入投资项目风险评价中,提出了一种考虑权重的证据合成方法;杨青等(2006)根据投资项目选择问题的特点,结合其特征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进而开发了一种具有较快收敛速度的遗传算法;党兴华(2006)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将多属性决策理论中的群体Borda排序方法应用于项目风险排序中;张识宇等(2011)从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Theil指数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估模型;将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是该问题的新方向,刘晓峰(2007)系统研究了多属性决策方法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先后提出了确定性信息、非确定性信息、决策时空环境、决策主体环境等不同情况下的投资项目多属性决策方法。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其普遍的现实性成为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方面,朱方霞等(2005)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区间型指标客观赋权方法;陈侠(2006、2007、2008)对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专家有效性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定义专家决策矩阵与综合评估矩阵对应元素之间的距离提出了一种对专家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定义区间数距离提出了专家意见一致性的测度方法,进而提出了专家群体共识性的测度方法;朱方霞等(2007)综合考虑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效益性和方案的成功率,提出了区间数的可行度概念和一种能够有效兼顾效益和成功率的区间数多属性排序方法;高峰记(2013)证明了四种可能度排序方法的等价性,提出了基于优序数的区间数排序方法;常志朋等(2014)提出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可将区间数视为属性空间的超长方体,并应用二维正交表表示待决策方案,提出了基于信噪比的决策方法与理想点贴近度和排序方法。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冯卉等(2007)将该方法应用于空中目标威胁评估中,提出了基于决策心态指标的区间数评估技术,实践证明该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评估误差;张亦飞等(2007)认为区间型数据代替精确数表示灾害等级更具有适用性,提出了基于线性加权的区间数隶属度距离评估方法,从而有效提高了灾害评估的有效性;于涛等(2006)应用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解决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遴选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通过评价和决策,在初始投资阶段发现最有价值投资项目,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现有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侧重传统评价方法的简单应用,评价方法缺乏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特征的有效结合。本文认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特征在于评价指标的非确定性以及指标数据表现的模糊性。为此,将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该方法有效结合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也为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设计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的特点在于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受外部经济环境、项目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难以以精确数表现,而以区间数等模糊性的指标数据表示方式(例如预测项目收益为500万~800万之间,将其表示为[500,800])更符合实际要求。因此,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性,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
(一)决策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常性经济行为,概指通过厂房、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直接扩大的目标,或通过收购其它企业股权实现生产规模间接扩大的目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其中,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是项目事前决策的重要内容。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分析的目标在于通过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遴选最优投资方案,规避投资决策风险。一般而言,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
(1)盈利风险。企业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缺乏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孕育着盈利风险。盈利风险通常可以通过项目净现值、项目内含报酬率和项目投资回收期三项指标度量。净现值是绝对数值,指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之间的差额,净现值越大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因此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具有投资的财务可行性,反之则不具有投资价值;内含报酬率是相对值,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相等的贴现比率,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越高,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越强,盈利风险越低,投资价值越高;投资回收期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覆盖初始投资的时间,亦即初始投资能够回收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项目的投资价值越高。
(2)融资风险。大型投资项目由于投资数额较大,单纯凭借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往往难以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这就产生了投资项目融资的需要,也就带来了融资风险。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融资风险受到企业自身信用结构、投资项目优良性、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具有较高担保能力的企业和能够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的企业较容易在各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从风险表现的角度分析,融资风险可能表现为无法成功融资或者融资额度难以满足项目投资需求等。为了评估融资风险的高低,以项目投资的“自有资金比率”指标作为融资风险的评估指标,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的融资需求越低,融资风险也越低。
(3)偿债风险。偿债风险与企业融资风险密切相关,通常而言,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融资安排的同时,要求企业履行分期支付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按期履行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是企业获取后续融资安排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评估偿债风险的高低,以项目投资的“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作为偿债风险的评估指标,该指标通常以投资项目产生的息税前利润与项目融资产生的债务利息的比值作为计算依据。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偿债风险也越低。
(二)财务风险决策属性赋权方法 权重体现了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权重越高,代表了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越高。科学计算指标权重,是有效进行多属性决策的基础,权重的研究也是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以层次分析法为代表的主观赋权法、以熵权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和结合两者特征的组合赋权法,但是上述方法均面向指标数据为精确数的指标赋权。为了将上述方法拓展到指标数据为区间数的指标赋权问题,朱方霞(2005)等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熵权法应用于区间数指标赋权的算法流程:
定义 1 称αij=[α■■ ,α■■]为区间数,其中α■■ 为其下限,α■■ 为其上限,且α■■ ≤α■■ 。
定义 2 称α*■ =[α■■,α■■ ] 为区间数的理想属性值,其中α■■=maxα■■ ,α■■ =maxα■■ 。
定义 3 设α=[α-,α+],b=[b-,b+]为两区间数,令D(α,b)=■,称D(α,b)为两个区间数,α=[α-,α+],b=[b-,b+]的相离度。显然,D(α,b)越大,表示两个区间数之间的距离越远,当D(α,b)=0时,称两区间数相等。
定义 4 称相离度矩阵D为规范化决策矩阵,其中pij=dij/?蒡dij。
定义5 称相离度矩阵D各指标的熵值为Sj=-k?蒡pijLn(pij),其中k=1/Ln(n)。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指标赋权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1)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相离度矩阵;(2)将相离度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相离度矩阵;(3)计算规范化相离度矩阵各指标熵值,并根据熵值的归一化结果确定各区间型指标的权重。
(三)财务风险决策方法与算法步骤 具体如下:
记 ,称矩阵
为矩阵的规范化矩阵,其中,对于效益型指标,b■■ =α■■ /?蒡α■■,b■■ =α■■ /?蒡α■■;对于成本型指标,b■■ =1/α■■ /?蒡1/α■■,b■■=1/α■■ /?蒡1/α■■。
结合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熵权法,可以计算得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定义 6 称Z+=(Z■■,Z■■,...Z■■)为区间型理想点,称Z-=(Z■■,Z■■,...,Z■■)为区间型负理想点,其中,Z■■=[maxZ■■,maxZ■■],Z■■=[minZ■■,minZ■■]。
定义7 称决策对象到区间型理想点的距离为d■■=?撞
Z■■-Z■■)+(Z■■-Z■■),称任一决策对象到区间型负理想点的距离为d■■=?撞 (Z■■-Z■■)+(Z■■-Z■■)。
定义 8 称任一决策对象与最优目标之间的贴近度为D■■=■,以D■■为决策依据,D■■越大,表示待决策对象越优。
结合区间型属性信息熵赋权方法,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排序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1)根据指标类型的差异,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2)根据指标权重将规范化决策矩阵转化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3)确定区间型理想点,计算各决策对象与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之间的距离;(4)计算各决策对象与最优目标之间的贴近度,并根据贴近度计算结果排序与决策。
四、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实证应用
(一)案例背景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将汽车产业划归为产能过剩行业,提出通过整合的方式促进汽车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并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新能源汽车以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为汽车提供动力,能够在有效保证汽车续航能力和提速动力的情况下,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代表了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某汽车制造集团拟抓住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经过论证,提出四项备选方案:方案1(X1),全面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方案2(X2),考虑到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方案3(X3),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并与电力供应商合作开展快速充电桩的研发;方案4(X4),仅投资具有高续航能力的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研发。
现根据各投资方案相关财务风险指标的预测值,应用本文建立的属性权重未知的区间型决策矩阵方法选择最优投资方案,各决策方案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区间型指标赋权 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中,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根据指标的上述特点,根据区间型决策矩阵计算相离度矩阵D和规范化相离度矩阵D*: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I1=0.788,I2=0.645,I3=0.763,I4=0.745,I5=0.758,通过归一化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13,0174,
0.206,0.201,0.206。
(三)计算区间数与最优向量贴近度 具体如下:
(1)区间决策矩阵规范化。根据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规范化决策矩阵如表2所示。
(2)计算加权区间决策矩阵。根据各指标权重和区间规范化矩阵计算加权区间规范化矩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确定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区间理想点= ([0.053,0.074],[0.042,0.073],[0.036,0.126],[0.051,0.078],[0.045,0.081])
区间负理想点=([0.036,0.060],[0.023,0.039],[0.024,0.063],[0.026,0.056],[0.032,0.063])
(4)计算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并排序。经计算,各方案与区间理想点、区间负理想点的距离以及贴近度如表4所示。
根据各决策对象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关系可以看出,四项投资方案的优先序为X2、 X4、 X1、X3,即方案2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是该汽车集团现阶段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优投资方案。
五、结论
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认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点主要存在于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问题的特征在于财务指标数据通常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难以用精确数值表征,通常需要用区间数等模糊方法表征。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征,认为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进而将基于熵权的区间型数据赋权方法和基于贴近度的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中,并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演示决策方法的应用步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相结合的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细化和优化问题研究;另一方面,为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开展区间型群决策方法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重点在于专家赋权、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专家意见集结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焦媛媛、韩文秀、杜军:《组合投资项目的风险度分析及择优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2]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3]朱方霞、陈华:《确定区间数决策矩阵属性权重的方法――熵值法》,《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年第5期。
[4]冯卉、邢清华、宋乃华:《一种基于区间数的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技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5-004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5.10
为促进投资基金业发展,同时有效防范税收风险,国外普遍结合投资基金特点,制定特别税收规则。我国有关投资基金的所得税政策仍停留于简单比照个人投资者或者居民企业相关政策的层面,导致一方面有些投资基金面临双重征税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投资基金处于税收征管盲区。其结果是既扰乱税收秩序,又不利于投资基金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急需通过顶层设计,重构投资基金所得税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就股权投资基金所得税政策及收益风险控制,法律评判等问题提出系统探讨。
一、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各个阶段的权益类投资,企业创业初期的股权投资例如天使基金(Angel Fund),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较为后期包括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私募投资(Private Equity)等。甚至还包括企业上市后的一系列股权投资。欧美等国在股权投资基金已有多年的发展经验,产生出一批一流的大型公司。如贝恩资本、黑石集团、凯雷投资等,他们在中国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收益率逐年上升,且现金流稳定,引入PE的资金多为企业上市做准备,在我国通常所说的PE多指为狭义的私募投资。
此外,需表明本文所阐述的私募股权投资(PE)与私募基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私募基金是指非公开发行的,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管理的基金,其投资范围主要是二级市场的证券。私募基金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在私募股权投资(PE)中,搭建组织架构,筹划税收方案是投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并会对投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投资管理者,投资收益最大化并及时兑现是终级目标,而寻求上市,做大投资基金规模;或在规模既定前提下,节省成本税费、达到收益最大、模式最优是成功路径的选择;同时还要做好风险评估、合规合法性判别等。
二、IPO过程中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识别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2号),企业上市要进行三年的业绩考核及合规性审核,其中税务风险的可控是重中之重,同时上市主体应主营业务突出,这就会涉及业务重组、改制、资产注入、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伙人)、吸引人才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净资产折股等一系列业务筹划和税收测算分析。
上市前公司股权架构的搭建也是IPO税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涉及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合伙人)或者非居民企业的情况,如何使未来退出及分配利润时的税务成本和税务风险最低是值得研究的(见图1)。
可见在IPO进程中,业务操作风险因素很多,其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操作环节是业务重组。下面笔者仅对公司上市过程中三大考量因素所涉税务风险进行剖析。
三、引进战略投资者溢价投资的收益筹划及政策风险
(一)投资收益的概念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二十七条之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一般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投资者(股东)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但对不同会计科目,法人和自然人(合伙人)的权益分配所执行的所得税政策是不同的。
(二)投资收益的分类与性质
分类:资本公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资本(股本、股票)溢价的资本公积;二是除资本(股本、股票)溢价外的其他资本公积。
性质:资本(股本)溢价的资本公积,是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本溢价形成的;股票(股权)溢价的资本公积,是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形成的。两者有区别。
对象:对法人与自然人(合伙人)分配对象不同,所得税政策也不同。法人所得税政策是非常明确的,股权(票)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投资方的计税基础不得增加,尚存争议的是个人(合伙人)所得税问题[1]。
就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个人股东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发了三个规范性文件:《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关于原城市信用社在转制为城市合作银行过程中个人股增值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1998]28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其基本精神是: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依现行政策计征个人所得税[2]。这里需强调的是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本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原来的自然人(合伙人)股东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的税收政策剖析
第一,《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的份额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即这个科目主要核算的是投资者的投入以及一些尚未真正实现的收益,而转增注册资本的部分主要是投资者的投入。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个人取得的所得,而所得至少应该体现为经济力量的增加。用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只是转股行为,其净资产并没有增加,或者说只是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说,个人股东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所得,因此,不应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第二,如果对于这种转股行为征收个人所得税,那么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规定,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但是,作为股息红利项目征税,其前提是企业必须产生税后利润,只有股东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性质的所得才能够称其为股息红利。而资本(股本)溢价的资本公积转增股东(合伙人)注册资本,企业并没有取得经营性收益,故不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三,如果对转股行为征收个人所得税,从本质上是属于对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征税,资本金并不属于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资本金是产生所得的基础,对资本金征税是严重违背基本的所得税征收规则的,换个角度说是在抑制投资。这一点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法规已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属于所得税的范畴,其基本的征收机理应该是一致的,企业所得税对于这种转股行为是不征税的,那么个人所得税亦不应该征收。
第四,目前这种行为主要存在于成长型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居多,主要是自然人利用一些高新技术进行创业的风险企业,未来上市大部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板。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能够掌握的资金等社会资源有限,为了上市谋求更好地发展,很多都是要引进风险投资或者私募投资的(即VC或者PE),有了专业投资机构的帮助,这些企业的上市之路才能够走得稍微顺畅[3]。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能够上市成功的企业是少数,如果在企业转股之时就要求这些企业创始人先拿出一部分现金去缴税,这可能会让这些创业者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未来上市前途未卜,如果上市失败,将股权转让、减资撤资及企业清算,对于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务机关还能及时退还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转股之时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严重地抑制了创业热情[4],与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的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转股行为,个人所得税的处理应该比照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处理,即转股时不征税,但计税基础不增加。但在未来转让股权(票)取得收益时一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既促进了投资创业,又考虑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
四、公司上市前对高管股权激励的税收风险与处置
企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稳中求进,人才是关键。上市前企业按照惯例,一般采用高管股权激励优惠。即原有自然人股东将其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票无偿划转给公司现役的高管,激励其为上市目标更加努力工作。这里会涉及原有自然人股东(以下称“原股东”)捐赠股份与接受股权的高管(以下称“高管”)无偿接受股权捐赠的个人所得税问题[5]。
(一)原股东办理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依据
个人所得税是对所得征税,未取得所得不征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对于所得做出了界定,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原股东没有取得任何的经济利益,不应该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在签订无偿转让协议前,原股东(或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企业)应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并与主管税务机关确认股权交易的初始成本,索取无偿捐赠免税证明,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并完成工商变更事项。
(二)高管办理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依据
高管无偿取得股权,按法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对所得的“性质”如何判别:一是认为属于其他所得范畴;二是认为属于财产转让所得范畴;三是认为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范畴。由于所得性质的判别直接决定税率标准的确认,从而影响税款的多少和征收方式。风险级别极高,务必防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的规定,其他所得应该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从惯例上说,如果一项所得作为其他所得缴纳个税,需要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政策给予明确规定。因此,在确认其他所得时,税务机关要特别慎重,应遵循“不列举不纳税”的原则。纳税人也应维护自身的权益。
1.高管取得股权所得时的税务风险处置
高管从原股东无偿取得股权,是属什么性质的收入?如何申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9号)曾对类似问题作出规定,雇员从其雇主以低于市场价取得的股票等有价证券,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可以分六个月计入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6]。
现实征管中,如何核算税基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规定,员工以特定价格取得公司的股票期权,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可比照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办法计税,按12月分摊,并找出对应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18号]文件明确了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激励对象)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在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时,按照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上市公司相关年度的成本或费用,作为换取激励对象提供服务的对价[7]。股权激励员工的收入可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这就从对应关系上明确了上市公司高管无偿(或低价)取得的股权激励收入是属工资薪金所得。那么,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仍未解决!
从有偿的角度分析,有人认为: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劳务所得,且是雇员在付出劳动后,在相对固定的时点上、以固定标准分期所得。而不是预先一次所得。
而未上市的公司,其高管无偿取得的股权是一次性所得,且是凭借个人的知识技能取得的(相当于知识产权的技术入股),从股票(上市)属于“金融产品”范畴看,它更多属于“财产性质”;那么,未上市的股票(权)属不属于“金融产品”?属不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属不属于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所得?此属政策空白点,还有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下文明确。
2.高管取得股权后发生转让行为的税务风险处置
在股份公司IPO之前,如果高管发生股权转让,因为此时公司股票还不能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确切地讲还是公司股权,按现行税收政策,股权转让是不征营业税的,只征收所得税。同时,如认定高管无偿取得的股权激励是属工资薪金所得,而工资薪金所得不交营业税,只交个人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函[2000]96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均规定,转让股权不征收营业税。但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否属于金融商品?各方认识不一,笔者认为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可以随意流通的,不是在公开的交易平台上公开销售的,发生转让需要履行民法上的一系列要件,因此,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行为不属于营业税中所称的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要注意政策实施的三个时间节点:(1)2009年1月1日之前,旧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只有金融企业转让金融产品才缴营业税。(2)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以前,新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买卖金融商品要缴纳营业税,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买卖金融商品也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8],且只能按金融产品大类核算分别缴纳,在同一个纳税期内各大类收支不能相互抵扣;(3)2013年12月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63号)《关于金融产品转让业务有关营业税问题公告》明确规定:纳税人从事金融商品转让业务,不再按股票、债券、外汇、其他四大类来划分,统一归为“金融商品”,不同品种金融商品买卖出现的正负差,在同一个纳税期内可以相抵,按盈亏相抵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若相抵后仍出现负差的,可结转下一个纳税期相抵,但在年末时仍出现负差的,不得转入下一个会计年度。本公告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未来公司上市成功,高管持有公司的股权在解禁前属于限售股,目前税收政策对于转让限售股是否征收营业税的政策不是很明确。财税[2009]111号规定,对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下同)从事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买卖业务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9]。此规定并不包括转让限售股的情形。此政策风险点应特别注意。
在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困扰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最大问题是:营业税是按买卖差价计征、所得税是按应纳税所得额计征,那么限售股的原值如何去确定是关键。是无成本还是以取得限售股时的市场价格,或是按溢价投资实际取得价格作为限售股的原值,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特殊处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券会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70号)中作出规定,个人持有在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形成的拟上市公司限售股,在公司上市前,个人应委托拟上市公司向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提供有关限售股成本原值详细资料,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对该资料出具的鉴证报告。逾期未提供的,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实际转让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10]。此政策风险是纳税义务人特别要注意的。
五、上市前改制净资产折股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处置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2令)第八、第九条规定:“发行人应当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并规定在主板上市折股股数不应少于3000万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61号)规定,在创业板上市折股股数不应少于2000万股。
企业上市前的整体改制,虽然企业的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但原来的会计主体和税收主体的资格还是继续延续的。
净资产是属企业所得,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折股业务的税收处理,现实征管上可以分两步处理,第一步视同股东对原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进行清算,分回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出所享有的所有者权益,即收回初始投资成本以及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第二步是再投资业务,即股东将分回的净资产再投资到股份公司中去。个人股东从被投资企业分回收益,当然就要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了,视同取得了股息红利分配,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分两步走的操作方式,是有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和中国证券会有关规定作为支撑的,在有关部门批准增资、公司股东会议决议通过后,税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代扣代缴。
对于净资产折股业务,除原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外,以原有限责任公司的未分配利益和盈余公积等转股的,个人股东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没有争议的。即净资产折股实质就是将原来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作为出资额发起成立了股份公司(视同分配)。股份公司出资额=∑各股东(原有限公司资本金+留存利润)。因此,无论在折股时具体折了多少股,均应该按照原来有限责任公司全部的留存收益作为计征个人所得税的依据(原有限公司资本金不能征税)。
虽然净资产折股个人股东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由于这些个人股东尚未取得可供纳税的现金流,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去纳税,无疑会给这些个人股东造成很大的资金流压力,且这种净资产折股业务一般涉及的金额又比较大,这些个人股东如要及时完税必须另外筹措资金。一旦上市成功,股东们即使另外筹措的资金缴纳税金也能够通过限售股解禁后的抛售取得充裕的现金流得以弥补,但是,如果未来上市失败,被投资的股份公司贬值,或者未来以低价转让股权的,那么个人股东很可能会出现多缴税的情形,在当前的政策和税收实践环境下,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很难办理退税的[11]。由于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一些个人股东对净资产折股业务缴纳个人所得税产生了很大的畏难情绪,纷纷想办法缓缴个人所得税,各地政府为了支持上市工作,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处理办法,总的来说就是净资产折股改制时暂不纳税。
各地政府与职能机构,为了加强金融服务,扶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对列入证监局拟上市辅导期中小企业名单的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以及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为股本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在取得股权分红派息时,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这种地方性规定,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依据,在财政部专员办的审计、国家税务总局的督查内审及稽查中,存在被查补税款的案例,企业收益风险仍不可忽视[12]。
在净资产折股业务中,如涉及红筹股在香港上市,根据香港证券业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把自然人(合伙人)股东变更为一人有限公司。这时个人股权发生转让(由自然人个人有限公司),是否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需缴税股东也缺乏现金流,这是现行税法盲点。现实征管中,各地执行各异。居民企业和居民个人收益风险、政策风险都很大。
参考文献:
[1]魏志标.合伙制PE基金所得税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律师,2013(12).
[2][4][5][12]张学勇.私募股权投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0(6).
[3][6][8]张学勇.私募股权基金[J].2010(6).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美国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用何种标准评估项目的投资潜力”和“利用何种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选优”。在初期,主要的缺陷在于过多地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估,而忽视了管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评估。现在,这一缺陷已得到了纠正,如Wells(1974)、Poundexter(1976)和Tyebjee(1984)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都提出了多因素的综合评估体系。
Wells认为,在影响风险项目评估的指标中,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承诺是最重要的,按照重要最高值为10,最低值为1评分,管理层因素的重要程度为10,其次是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等。其中,变现方法被认为是对风险投资项目影响能力最弱的。
Tyebjee和Bruno(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了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能力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美国的相关研究还有Joshua Lerner(1994)提出的风险投资家如何利用联合管理来降低风险;Robert D.Hisrich(1995)认为风险投资家个人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不仅是资金,还有管理、信息等要素。等等。
(二) 中国台湾地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是公认的几个风险投资发展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之一,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Pandey和Jang于一九九六年研究了台湾地区风险投资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项目的产业性质更受风险投资家关注,五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次为:投资回报率,企业家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增长潜力及投资变现的难易程度,而产品的独特性,开拓新市场,政府规则是最不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九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刘常勇教授等人对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风险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商业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财务计划和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
(三) 其他国家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Ray(1991)和Rau、Turpin(1993)都运用访问风险投资家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新加坡和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及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财务因素的考虑则是最不重要的。
Rah Junh和Lee(1994)研究了韩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重要的6个因素依次是: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产品性能及技术上的先进性,融资能力,原材料获得的可能性(原材料的有效性),生产能力等。
Graham Boocock和Margaret woods(1997)对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英国风险投资评估选择的准则主要包括五大类,它们分别是:险投资的要求,项目特性,管理者/团队特征,行业经济环境和产品的差异性。
二、我国风险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一)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以“拿来主义“为主,大多是学习和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马扬、凡雨等人(1992)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包括五个主指标,四十一个分指标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五个主指标分别是:公司情况,公司人员及合作者,产品技术,产品市场和财务等。他们认为,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对风险企业和项目本身所进行的评估是最重要的。
汤京华、王玉珍(1999)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和荷兰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具体由12个指标构成。
尹淑娅(1999)在借鉴Tyebjee和Bruno(1976―1984)的风险投资决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风险资本退出困难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其主要的修正之处在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退出机制潜力这一因素,并由此增加了“退出难易程度”和“退出方式选择”这两项分指标。
(二)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实践现状
在实践中,虽然国内各个风险投资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项目评估机制,但无论是在理论依据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多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评估模式:
(1) 根据经验进行评估
这一种评估模式主要集中于政府创办的风险机构当中。政府创办的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他们以往的决策习惯致使他们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时采取经验主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只靠主观经验而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评估,使投资决策缺乏客观依据,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2) 沿袭科委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者大多有科技背景,这让他们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有意无意地沿袭科委“863”等计划中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虽然这种模式迎合了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高度相关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这种评估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对项目技术的评估,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者能力和项目市场前景的评估。
(3) 直接采用外国经验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当中。这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几乎都来自外方,投资项目评估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水土不服。
三、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转变落后观念,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
由于受起步晚和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主导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决策在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例如我国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以高技术为绝对标准。其实,是否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并不在于项目的技术是否很先进,而在于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是否能从管理上保证运作。例如美国的Dell、Amazon公司的成功更应该归结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相反,铱星公司的破产是因为它的技术太先进而致使运营成本太高。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回报率和产品的市场潜力比项目技术更重要。总的来说,是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一套以技术和产品评价为基石,以团队管理为关键,以超额财务效益为目标,既注重现有市场的分析,更强调技术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的开放性系统。
(二)应充分重视风险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评估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风险投资项目风险
风险投资也称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项目即风险投资支持的对象,风险投资项目从本质上与其他投资项目没多大区别。风险投资项目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由于其资金来源与投资对象的特殊性,其特点是大多没有抵押和担保,大多是面向高新技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金融与科技、资金与管理相结合,投资大但流动性很小的中长期投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积极的投资,通常是一种投资组合或者联合投资的高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风险投资理论探索的需要,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防范因投资而带来的风险和危机,指导风险投资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依据风险投资风险的系统特征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理论研究,可以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意识,为分析和防范其风险提供有效工具,帮助风险投资机构建立风险防范系统;风险投资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角逐世界经济舞台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需要,健全科技投资体制的需要,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项目风险识别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可归纳为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识别风险,从风险不同类型来识别投资风险,将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模型化、程序化、定量化,运用公式和模式对项目效率及风险进行评估,做到事前充分的信息搜集和审慎的研究评估,只有这样方可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先防范,将投资风险度降低。国内外关于投资风险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作为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机制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还存在以下问题:研究内容系统性不够,缺乏对风险投资的各个主体如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项目等面临风险的系统研究。有关风险因素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本上处于理论探讨和定性研究的阶段,还停留在介绍和探讨风险因素研究意义上,现存的不同类型的识别方法、评估指标及防范措施,主观色彩浓厚,缺少跟踪研究,其信度、效度还将经受考验。对风险系统性特征较少反映,缺乏从大量的调查样本中寻找规律,风险控制手法相对单一。因此,有必须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风险投资风险,有助于对风险投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理论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项目中风险的产生
传统风险是指人们进行风险投资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及程度,项目风险机制是项目风险产生、发展、转移、分散的机能与规律。其宏观机制是投资风险的外源性机制,微观机制是投资风险的内源性机制,其运行机制即指从项目选择、项目组织、项目激励等运行的角度作用于投资的风险,动态机制从时间与过程的角度作用于投资的风险。
利用分类手段能够揭示风险的属性,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控制角度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根据项目系统要素分环境风险、结构风险和行为主体风险;根据对目标的影响分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根据系统开发进程分为:分析阶段风险、设计阶段风险、开发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和系统转化阶段风险等;根据风险来源分成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可分为自然风险、人为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和概率大小可划分为主要风险和次要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结果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高概率性、风险管理调整的频繁性、风险出现的规律性、项目风险的可控制性和风险与收益的辩证统一性。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是指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风险,它包括项目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缺陷所导致的组织型风险、项目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素质型风险、项目的定位不准所导致的职能型风险;客观原因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异常变化或市场发育不成熟给风险投资项目带来的风险。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带来的风险、现有的风险资本市场缺乏风险资本的有效退出机制风险、采用技术或技术的集合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系统性的结构层面上。
风险投资风险影响因素一般可归纳为:
战略风险因素。指项目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今后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它包括决策因素(判断和决策失误程度,意识因素和精神素质,特别是风险意识,信息因素)、政策法律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为宏观经济形势、投资环境因素和退出因素。
生产及市场风险因素。它包括管理因素(即管理团队结构的合理性及人员配置合理性,企业文化),生产因素(原材料、能源供应及价格状况,中试风险因素,生产技术人员情况,批量生产风险以及外部企业与本项目的协作情况),技术因素(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的适用性、知识产权保护和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的接受能力、接受时间、市场进入障碍、产品竞争能力);
项目融资风险因素。融资风险方面的因素可分为资金供应、财务状况及资金成本三个方面。主要是指项目资金不能适时供应,或者经营状况不佳(或风险发生)时得不到风险基金持续不断支持,或者是获得资金支持的代价太高,或者周转困难、支付不灵等而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人因风险因素。领导者因素(因素、道德因素)、员工因素和政府的因素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清除不利因素。
三、风险投资项目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风险识别(Risk工dentificati。n)是指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地预测、识别、推断和归纳,并分析产生事故原因的过程。必须采取有效方法和途径识别项目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各种风险。
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注重历史数据,杜绝凭直觉管理,持续的风险管理思想,独特的效果评价标准,识别的不完全性。
必须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的项目开发经验,建立风险投资项目中风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促进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达到隐形直觉管理的最大成效,有利于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另外,保险是最佳的回避风险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从数据收集、变量度量和分析方法角度采用风险识别方法,并使用风险因素与投资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从而有效地促进风险投资。
四、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风险评估也称风险衡量或度量,它是对风险投资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损失的程度进行估计和度量。风险定性评估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评估方法,快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应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项目风险评估的整体情况,应从风险管理过程的角度研究项目风险评估,应从方法加大对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防范在于建立风险管理防范体系,进行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内容和编制,并构建动态防范体系,以及进行风险控制。强化风险管理与培训,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事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项目避免和降低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5-0041-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熵的重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在奥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70372011)
[作者简介] 刘晓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
邱菀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及应用、项目管理。(北京 100083)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全面推进,风险投资日益成为催生创新型企业的重要途径。然而,风险投资项目与传统项目的投资有很大的区别,其投资对象为新创建的企业、全新的项目,没有同类投资经验作比较,并且投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在风险投资活动中,通常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商的投资行为,风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投资所处的市场环境。风险投资商的风险是指由于风险投资商的错误判断和不当的经营行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风险企业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投资环境含义非常广泛,包括政治、金融、财政、产业政策甚至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其对风险投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产业政策和退出渠道信息。因此,对投资项目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前期评价是投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由于风险投资项目中具有大量不确定性信息、未知信息以及评价中大多以定性信息为主。因此,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献[1-3]采用通常的AHP法,文献[4]采用模糊综合法,文献[5]采用证据理论用于风险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由于风险投资风险的复杂性及评估主体思维的模糊性,本文采用文献[6,7]中的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多属性决策是多目标决策的一种,又称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它是对具有多个属性(指标)的有限方案,按照某种决策准则进行多方案选择和排序,其理论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军事等领域。同时,本文针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很难量化的特点,采用现代决策中的语言评估理论,建立了基于语言算子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为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一、基于EOWA算子的群体语言评价方法
1.拓展的有序加权平均(EOWA)算子
针对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人们偏好采用语言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估,文献[6,7]给出了系列评估方法。假定语言评估标度S={Sα|α=-L,…,L},S中的术语个数一般为奇数,如:语言评估标度可取
2.基于EOWA算子的群体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决策问题日益复杂,往往需要多个决策者的共同参与,群决策理论方法为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下面对于语言型的决策问题,给出基于EOWA算子的群决策方法。
对于某个多属性群决策问题,设其方案集为X={x1,x2,…,xn},属性集为U={u1,u2,…,um},决策者集合为D={d1,d2,…,dt}。假定决策者dk∈D对于已知方案xi∈X在属性uj∈U下的属性值为,(i∈N={1,2,…,n};j∈M={1,2,…,m};k∈T={1,2,…,t}),从而构成评估矩阵(决策矩阵)Rk。再设w=(w1,w2,…,wm),wk∈[0,1],∑wk=1为属性权重;w=(w1,w2,…,wt)为决策者权重,wk∈[0,1],∑wk=1。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 对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决策者dk给出方案xi∈X在属性uj∈U下的语言评估 ,并得到评估矩阵Rk=( )nxm,且 ∈S。
第2步 利用EOWA算子对评估矩阵Rk中第i行的语言评估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决策方案xi综合属性评估值 (w)(i∈N),其中 (w)=EOWAw( , ,…, )。
第3步 再利用EOWA算子对t位决策者给出的决策方案xi的综合属性评估 (w)(k=1,2,…,t)进行集结,得到决策方案xi的群体综合属性评估zi(w)(i∈N),其中zi(w)=EOWAw[ (w), (w),…, (w)]。
第4步 利用zi(w)(i∈N)对所有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
二、应用实例
研究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大小,首先必须提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目的在于为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因此沿用文献[1]中的指标。
假设现有3位专家拟对某经济开发区4个风险投资项目xi(i=1,2,3,4)的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并假定专家权重向量为w=(0.3,0.3,0.4)。主要评价指标(属性)为u1:逆向选择风险;u2:道德风险;u3:技术风险;u4:产品市场风险;u5:管理风险;u6:产业政策基础;u7:退出渠道信息。假设指标权重为w=(0.15,0.1,0.2,0.2,0.1,0.1,0.15),语言评估标度为S={S-5,…,S5}={极高,很高,高,较高,稍高,一般,稍低,较低,低,很低,极低}。三个决策者的语言评估信息如表1-3所示,试评价4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高低。
根据已有信息,直接进入第2步:利用EOWA算子对评估矩阵Ri中每行的语言评估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决策方案xi综合属性评估值
三、结论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科技孵化器,凭借自身的特点日益成为企业进行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无论利用多么先进高效的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也都难以彻底消除失败的风险。事实上,风险投资公司在对项目投资决策之前,科学有效地评价投资风险,仍是风险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风险投资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一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将现代语言决策理论应用于风险评价,并且引入群体评价的思路,提出的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此外,该方法亦可用于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进行分时段评估,评价结果可反映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变化,便于投资者合理控制风险。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以求为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定量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君君,刘玮,孙世龙.关于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4).
[2]钱水土,周春喜.风险投资的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3]王世良,王世波.AHP模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4,(4).
[4]徐菱涓,刘宁晖.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运用研究[J].企业经济,2006,(2).
[5]梁静国,魏娟.基于证据理论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风险投资发韧于市场经济,狭义风险投资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偏好于高风险、高盈利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或项目投资。
放眼2010年,风险投资机构主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布局正在加速。2010年,中国风险投资累计投资8693项,比2009年增长16.9%。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达5160项,占投资总数59.4%;累计投资达1491.3亿,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808.8亿,约占总投资54.23%。与前期相比,从投资金额增加与投资数量判断,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投资强度有所加大[1]。
同时,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风险投资开始涉足公益事业。这就是近两年在美国风生水起的被称为“风险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的新兴企业公益模式[2]。
无论营利项目抑或是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最终追求的都是选择可接受风险测度条件下高收益、高效用,或在预期收益和效用前景下的风险尽可能低。基于此,本文探求营利项目与公益项目的不同特点,分析建立风险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兼顾投资风险和收益的权衡,结合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的偏好,研究营利项目与公益项目的投资策略决策,以及投资后环境变化引致的投资策略调整。
2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与收益评价
2.1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风险资本的运行与所投入的项目或技术产业的开发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站在资本运行的角度看,可分为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且这些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各阶段的风险大小也各异。
本文结合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3—5],考虑影响投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投资环境风险、企业运行风险5大类,风险投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风险侧重与分布见表1:
表1 分阶段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2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
对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可采用风险决策矩阵法[6],具体步骤:
(1)风险矩阵栏内容确定
投资项目风险划分为5大模块,即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和企业运行风险,具体含义见表1。
(2)影响栏及发生概率栏
将风险模块对评估项目影响分5个等级:关键、严重、中度、微小、可忽略,对应区间集合:{(4,5],(3,4],(2,3],(1,2],[0,1]},见表2。
表2 风险影响等级对照表
风险发生可能性同样分5个程度等级:极有可能发生、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对应区间集合为:{(0.9,1],(0.7,0.9],(0.6,0.7],(0.4,0.6],[0,0.4]},见表3。
表3 风险发生概率对照表
(3)风险等级栏的确定
将风险等级分为高级风险、中级风险、低级风险3档,对应的区间数为:{(3,5],(1.5,3],[0,1.5]}。
(4)确定风险模块风险等级
如表4所示的风险等级对照表。根据风险投资模块的二级指标j影响等级量化值Rj(i=1,2,…,n),其中n为该阶段风险投资二级指标数。比照表3风险发生概率,采用线性插值法,求得二级指标风险值RVj(j=1,2,…,n),根据风险等级区间隶属度,可确定j指标最终风险等级。
表4 风险等级对照
(5)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项目风险评估值计算如下: ,
n为该阶段风险投资风险评估二级指标数。
2.3风险投资的收益评价指标体系
风险投资项目按投入主要目的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营利项目和公益项目。投向营利项目领域的风险投资,孜孜以求的是巨额的财务效益,但同时要兼顾项目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居民生活、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投向公益项目的风险投资,重点考察项目给社会公众带来的效益,而非项目的财务收益,更多的几乎都有多方面的无形效果,诸如收入分配、地区均衡发展、促进就业、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等。
本文应用因果分析图,建立风险投资收益评价指标体系[7—8]如表5所示。
表5 风险投资项目收益评价指标体系
2.险投资的收益评价方法
(1)营利项目收益评价模型
风险投资i收益值 ,则
其中,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权重。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第n个二级指标标准值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二级指标数
(2)公益项目收益评价模型
公益项目的收益评价,本文采取效用成本分析思路展开。
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效用值:
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成本值:
其中,
经济效益效用值:
社会效益效用值:
为第n项经济效益指标值
为第n项社会效益指标值
3 风险投资策略确定
3.1营利型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如图1所示,以投资风险评估值作纵坐标,项目综合收益值作横坐标,构建投资策略矩阵。
图1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决策矩阵
定义1:风险投资项目综合收益 时,项目收益性较好;
风险投资项目综合收益 时,项目收益性较差.
定义2: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高级;
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中级;
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低级。
根据定义1及2,投资策略矩阵被划分为六个区域,见图1及表6。
表6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下面本文将结合投资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分析投资决策策略:
1.明星区
若风险项目处于Ⅲ区,投资收益丰厚,且无需承担较大风险。无论投资决策者属于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抑或风险爱好型,均优先投资该项目。这种项目在现实社会中少之又少,甚至不太可能出现。
2.潜力区
由于明星项目很难获得,风险爱好决策者在Ⅰ区和Ⅳ区寻找高风险、高回报项目。该区域项目投资一旦成功,便会带来超额回报(Ⅰ区);一旦失败,收益甚微(Ⅳ区)。
由于风险中立决策者厌恶高风险,在明星项目不可得时,便会退而求其次,在Ⅱ区、Ⅴ区寻找中等风险项目,并希望获得尽可能高回报(Ⅱ区)。
而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关注的是尽量降低项目不确定性,不惜以项目低回报为代价,因此往往偏好Ⅵ区项目投资。
3.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类似的,以投资风险评估值作纵坐标,项目效用/成本值作横坐标,构建公益型项目风险投资策略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矩阵
定义3:风险投资项目效用成本 时,项目可行;
风险投资项目效用成本 时,项目不可行
根据定义2及3,公益项目投资策略矩阵同样被划分为六个区域,见图2及表7。
表7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下面本文将结合投资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分析投资决策策略:
1.垃圾区
如果风险项目落在Ⅳ、Ⅴ、Ⅵ区,由于则项目效用成本小于1,公益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所得须付出巨大的生态与环境代价。无论投资决策者属于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抑或是风险爱好型,均不选取该项目。
2.潜力区
若该公益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所得大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风险爱好决策者由于可以承受较高风险,Ⅰ区、Ⅱ区、Ⅲ区项目都可以成为其投资对象。此时,对风险爱好者来说,投资决策成为效用成本最大的单目标决策问题。
风险中立决策者不愿承受高风险,只要效用成本可行,他可以在Ⅱ区与Ⅲ区投资。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则只肯承受低级风险,仅在Ⅲ区选择投资。却要求公益项目所得要尽可能多,付出成本尽可能少,这实际上已不再是风险投资行为。
4 风险投资策略调整
4.1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风险投资项目一旦投资以后,随着投资环境不断变化,初始投资策略可能需要修正和调整。
投资环境超出预期,发展势头好时,投资者决定增加投资;投资环境背离决策意图,前景黯淡时,投资者决定减资甚至撤资退出。
设某类型投资者对项目风险评估结果隶属于 ,投资收益评估隶属于 。则该投资项目的初始预期最优策略 与初始预期最差投资策略 为:
投资环境变化后,投资状态变为 。
则分别计算初始策略 、目前策略 与 、 的欧式距离[95]。
若 ,则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只要风险R在决策者可承受范围,可考虑增资。
反之,若 ,则项目趋势向坏,考虑调整策略,可减资甚至撤资退出。
4.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对公益项目而言,项目投资策略调整,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结合效用/成本([U/C])的变动与风险等级(R)的变动来分析。
由于本节研究的是项目投资决策以后,投资环境变动引致的投资策略的调整,因此只需分析有投资价值的Ⅰ区、Ⅱ区、Ⅲ区公益项目情况,见表8。
表8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待定 待定 待定
1.Ⅰ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只有风险爱好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设此时公益项目综合效用为 ,综合成本为 ,风险等级为 。
风险规避者与风险中立者依旧不会投资。
风险爱好者投资策略调整待定。
时,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
时,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提高,风险爱好者减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选择增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中立者开始投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与风险中立者依旧不会投资。风险爱好者减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投资策略待定,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中立者开始投资。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2.Ⅱ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依旧不会投资。
风险爱好者与风险中立者投资策略调整待定。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中立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均选择增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依旧不会投资。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投资策略待定,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当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Ⅲ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有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规避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规避者撤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中立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均选择增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均减资。
当提高至 时,风险规避者撤资。
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投资策略均待定,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5 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和探讨的风险投资决策,一方面紧贴风险投资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系统分析各阶段不同风险侧重与分布;另外一方面,紧密结合风险投资具体投向对象,根据营利项目或是公益项目对收益进行区别评价,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协同,从而使风险投资决策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来,到实际实务中去,密切联系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操作价值。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本文的决策模型商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包括风险投资因素的敏感性分析、风险投资委托问题、风险投资决策结果理性与过程理性等。
参考文献
[1]中国风险投资年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编委会,2010
[2]孙微,风险慈善——企业公益事业的新契机,中国企业家,2004,(5): 130—131
[3]陈德棉,邹辉文等.风险投资项目初选方法和评估指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10):7—9
[4]张晓红,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探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石晓军,李健,项目投资风险评估、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的比较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6):25—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的资本总量和每家机构平均管理资本额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风险投资在我国部分地区发展迅速,大量海外风险资本快速进入我国,2011年中国企业共获得了6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股权融资,同比增长了8%,在依国别进行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二。但在实践中,我国风险投资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资金规模小,风险投资机构难以进行交流和合作,形不成风险投资的氛围,实力得不到提高;来源渠道单一,中国大陆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及国有大企业,真正的私人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的资金较少,不占主导地位;我国风险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各地区的风险资本额的数量差异也比较大,指向上海、深圳、汀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风投机构数目最多,京津冀地区的项目投资强度最高,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别不大,而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的差别则较大;长期以来,中国风险资本主要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期,而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无法体现风险投资支持创业的目的;另外,我国创投退出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境外IPO上市来达到退出目的;相关政策法规缺乏足够支持,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滞后,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所需的特殊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还比较缺乏等。
我国风险投资要想进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需要采取对策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努力出台措施,以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 拓宽资金来源,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台湾地区和其它一些风险投资业发达的国家实践均已证明,在市场济条件下,发展以社会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业是客观的必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风险投资资本的融资渠道狭窄。同时政府为主要出资方,造成投资主体单一,影响投资效益。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可从机构投资者、国内大型企业、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的来源。
我国应该积极引导保险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以促进银行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适度放宽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入的领域,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加大风险投资,吸引国外风险资本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投资。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允许开办私人风险投资公司,按公司的运行方式进行风险投资活动,普通居民可以通过购买风险投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风险投资,个人直接以合伙人名义入股风险投资企业。
二.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经验一再证明,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般有5种:企业上市、收购兼并、股份回购、股份转卖、清算。尽管退出方式很多,但是效益最高的退出方式还是IPO退出,即被投资企业上市。在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中,虽然创业板已于2009年10月30 日隆重登场,但是对于规范创业板的操作尚在逐步完善中。我们可以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区域性的柜台市场,针对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应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股权交易,以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三. 完善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
不断地完善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加强监管,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功能,设立行业风险基金,分散风险投资主体风险。
采取税收优惠计划,消除或减轻风险投资的重复征税,降低风险投资的所得税税负,完善加速折旧、费用扣除等间接扶持措施,降低风险资本的获得成本,提高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水平。
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诸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等,给风险创业者的专利权、专有权、创新权等以特定的保护。
四. 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
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咨询管理公司,可为国内外投资者评估与推荐投资项目,并接受投资者的委托进行项目管理。投资者可听取投资咨询管理公司对项目筛选、评估、建立等方面的建议后进行出资,以减少营运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我国建立风险投资咨询管理公司,不仅能起到中介服务作用,而且可受出资人委托与创业者进行谈判,并对所成立的风险企业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潘,王景涛.新编风险投资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