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连锁经营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连锁经营管理的优势
1.1连锁经营管理的商品、服务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一商品,同一服务,满足各门店顾客需求,这样连锁经营管理总部可以统一研发新产品,统一设计特色服务,然后推广于各门店,反之,各门店可以及时反馈顾客信息,连锁经营管理总部综合各门店的优秀意见进行产品和服务改进或研发,及时推出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连锁经营管理企业各门店共享,从而适应市场,增强连锁企业的竞争力。
1.2连锁经营管理的价格优势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经营的规模化,规模化就会带来若干规模效益,如单位产品研发成本降低、单位产品采购成本降低、单位产品物流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宣传成本降低、单个门店CIS设计成本降低、单个门店人力资源成本降低等,使最终出现在顾客面前的商品价格优于非连锁经营管理的企业,增强连锁企业的竞争力。
1.3连锁经营管理的促销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由于其管理由总部统一管理,门店执行,这样,其促销策略可以覆盖所有门店,除了各门店权限的促销以外,所有门店受益于总部统一促销,促销优势明显优于非连锁经营企业,形成连锁企业有力的竞争力。
1.4连锁经营管理的品牌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经营理念的统一、企业识别系统的统一、商品与服务的统一、经营管理的统一,四方面内容统一于各门店,覆盖不同区域,不仅使连锁企业在视觉上冲击各区域消费者,在理念、商品、服务方面也给消费者以强大的冲击力,形成一种品牌优势。
1.5连锁经营管理的3S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把作业流程尽可能“化繁为简”,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高供货效率,实现“简单化”管理;其次把将一切工作都尽可能的细分,表现在总部与店铺的专业分工,也表现在各个 、岗位、人员的专业分工上,既有纵向专业分工,又有横向专业分工,实现“专业化”管理;另外要求一切工作按照规定的标准去做,使每一个部门、环节、职工、店铺都按统一的标准执行运作,实现“标准化”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的3S原则使之与非连锁经营企业拉开差距,优于非连锁经营企业。
1.6连锁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特别是连锁经营企业要实现“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更离不开该企业专业人才的支撑;另外连锁经营企业在扩张发展时,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这本身就是连锁经营管理的优势所在:健康发展的连锁经营管理企业,在连锁经营企业继续扩张时,就可以直接调配原有老店的资深员工或资深管理人员进入新店,这样,扩张就避免了人才不专业的矛盾,优势于非连锁经营管理企业扩张。
1.7连锁经营管理的物流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物流系统和普通经营管理一样,包括采购、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几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互为作用,承前启后,同时也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作为企业经营者,要将这些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协调发展,体现整体功能,并注意协调各子系统,实现现代化的商品流通,提高效益。连锁经营管理的物流发展目标是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减少销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为物流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让流动资金能得到合理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物流的合理化也是提高连锁经营效率的关键。连锁经营管理体现了物流的系统化、整体化,最大程度地节省了资源,减少了中间环节,体现出物流的合理化。不管是特许连锁,还是自由连锁,都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商品除了特许门店有采购权的商品外,其余的都直接与总部或采购部联系,总部统一采购,然后由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其产品到达顾客手中的环节要少于非连锁经营管理企业,使得产品快速到达各个门店,也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从而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实现物品的增值。
2.连锁经营管理的优势扩大策略
怎样把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在本土推广、扩大,使经营企业更受益,提出以下策略。
2.1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一些发达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开展了企业连锁经营,其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他们也针对企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制定了相应政策制度。我们的政府也应吸收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国家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首先,规定政企分开,让企业商户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可以自主决定企业的运作方式;其次,要求连锁总部向所在地统一缴纳各地门店的增值税,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商户参与连锁经营,扩大网点的覆盖了;最后,政府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中心,方便物流配送,提高产品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2.2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提高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加快企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所以,管理者应加大力度,培养人才。如配供中心、信息中心负责人,市场部人员等技术性人才,企业要加快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水平。而对于负责信息工作、电脑技术的人员,应该首先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连锁经营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服务本领,促进企业连锁业务的不断进步。
2.3连锁经营标准化的对策
我们在建立连锁经营时,要做好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化经营理念的内涵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让客户满意作为服务的标准。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企业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但这些政策内容并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要从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去综合考虑,因为这些是对客户的承诺。所有政策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先进行市场考察,考虑市场情况,以及如顾客、批发商、政府、竞争者等社会公众的利益。在协调利益、保证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连锁经营的标准化。所有的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俱进,更新标准,但不能随意改变,一切都应以社会和客户的需求为准。如果遇到国家政策调整、民族因素、客户观念的转变等,共同导致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变化,那么就需要依照这些因素,适度的变革标准。例如,营销员的服务标准或企业售后服务标准,如果竞争者选择了让顾客更满意的新标准,对本企业造成威胁,则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标准进行修订。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这是最能体现标准的工具,连锁经营跨地域和实体的多店铺协调依靠信息管理标准化。
2.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企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开放管理,迎接市场的挑战。我们要总结近年来商业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抓住国家提供给我们的时机,不断完善商业利用外资的管理法规,加快商业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商业管理水平,并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和消化跨国连锁集团先进的经营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技术,以现代化、市场化为发展目标,要注重加大利用外资改造传统商业的力度,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走出去,真正建立属于我国的连锁经营企业,并逐渐占据世界市场。
总结
很多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连锁经营管理水平,他们不断摸索、探究,以期全面进入市场。而很多外国企业也在想如何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为此,我国的连锁经营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努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在于物流的合理化、标准化,关键还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节省他们的购物时间,节约人们的精力,降低自身产业的成本,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海燕.加入WTO后我国连锁超市发展的营销对策[J].北方经贸,2003, (2)
[3]陶伶俐.中国连锁商业何处去[J].商场现代化,2003, (2).
[摘要] 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机制,指出企业动力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缺乏的原因,提出完善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全面服务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学生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参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企业动力;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双赢;合作制度;企业利益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6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多年来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如订单培养、半工半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校企合作办学等有效的做法,现阶段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增强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的意义
(一)加强校企合作是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明确要求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政策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如2010 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产教结合、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增强企业动力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高职教育职业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理应是学校主体与企业主体双主体实施的教育[1]。我国一些院校与相关企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形式校企合作,政府部门也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研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与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中企业参与的数量少、程度低,多数校企合作中企业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合作效果有待提高[2],我们只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缺乏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支持略显薄弱
国家已制定了一些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比如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等,但是并未有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出台,也没有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利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也只能从短期利益出发,与高职学院开展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学校提供培训服务、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组建订单班等,企业缺乏长期投资、与学校开展共同办学等深度合作的动力。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均有完善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例如德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劳动促进法》,日本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法》等,美国政府制定了《帕金斯法》,这些法律均强化了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实施,值得我国借鉴。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难以实现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单纯要求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参与校企合作是不现实的,校企合作必须满足企业的利益追求,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双方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也来源于各自的本质要求[3]。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是解决企业动力不足的核心。连锁经营企业分布于餐饮、百货、超市、家电卖场、鞋服、药品零售等不同行业中,因经营内容差别对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侧重也不相同。企业倾向于选择专业化人才,各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往往针对一、二个行业,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无法迅速调整,所以往往对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合作受阻。另外,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零售连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1.6%,基层工作人员流失率达30%以上,特别是“店长”的流动率达到50%以上,人员流动率高也使企业不愿在校企合作中过多投入[4]。有些企业将校企合作当作廉价劳动力来源,仅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认识校企合作工作,不考虑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问题,无法达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学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和培养人才的方向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无法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连锁企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是门店营运工作岗位,该岗位从业者需要更多地从实践工作中吸取经验,因我国目前尚未有本科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以连锁经营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而且大部分没有在连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对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连锁企业涉及的行业众多,企业经营范围不同对人才需求也不一样,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可能会与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配套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投入有限,在保障企业利益方面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学生能力和素质未能达到企业要求
如果毕业生在进入连锁企业后能够迅速成为合格员工,会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新员工入职后再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说明毕业生尚未完全达到企业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笔者所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几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来看,连锁企业对毕业生提出较高要求的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而非专业技术方面,企业管理层认为只要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岗位锻炼使其迅速掌握岗位技术,因为连锁企业门店中大部分属于操作性岗位,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所用时间相对较少。另外,连锁企业基层工作岗位以门店销售、收银、理货等为主,工作比较辛苦,毕业生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接受,也无法晋升到店长、组长等管理岗位。
三、激发企业动力的有效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识,目前该项工作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吸引企业参与的有效机制,企业缺乏主动性、投入的资源有限,应从制度机制中破解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完善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
任何企业活动特别是投资活动的目的都是获利,而教育行业投资回收期较长,且学生在企业能否长期就业无法预测,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投入不积极,可以通过完善的政策制度缓解这种状况。我国目前规范校企合作的政府文件多数是教育、财政部门颁布的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有限,使一些企业担心长期大量投资带来的风险。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在发展初期都采取了立法干预,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这是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5]。我国法律没有系统全面地规范校企合作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原则、规范、操作方法,使学校和企业的权益无法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导致企业没有积极投入的动力。
国内部分地区已在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2009 年3 月1 日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首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该法规明确了校企合作中院校、企业和政府的职责,为预防学生实习中的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法律保障。相关法规的制定实施为校企合作的法律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门应尽快呼吁设立相应的法律,在国家尚无校企合作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各省市如果能够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发展,保障企业投入的合法收益,能够激发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积极性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获取利益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部分企业将校企合作视为单纯的投入,比较难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够完善,各行各业尤其是连锁经营企业人才流动比较快,通过合作培养的人才如果离职将会使企业得不偿失。另外,国家没有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政策,使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工作,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使企业获得实际的利益,途径是通过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现双赢。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强,通过校企深入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合适的人才,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和锻炼学生,满足企业对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冠名、参与教育协会等途径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全面服务机制
教育管理部门、各类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相关企业都应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服务,促成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一是提供管理服务。部分地区提出了针对校企合作的符合地方现状的法规或政策,如上海市政府的《关于本市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范了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等内容,并规定校企合作经费原则上按照“政府经费补贴一点、定向企业支付一点、院校学费承担一点”的方式加以解决,并且对具体的资助方法、比例、额度做出了明确规定,这种主动规范管理校企合作的做法值得推广。二是提供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具备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好的企业需求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校企之间的桥梁,为双方沟通人才需求信息,促成校企间的合作,例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都组织校企对接活动,通过各省的分会和众多的企业会员和院校会员,在促进行业发展和校企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提供保障服务。校企合作中学校和学生家长比较关心的是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实习学生的险种,为学生提供实习过程中的保障。
(四)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学生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应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学生培养机制,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毕业后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企业利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获取方面。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并突出专业教学的适用性,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确定人才需求的规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方面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从业水平。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转岗和发展的客观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针对门店管理岗位进行培养,还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门店开发、人员管理、品类管理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转入中高层管理岗位奠定基础。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能够适应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又能够适应同行业其他企业岗位需求,在毕业后可以较快适应工作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9):8-10.
[2] 从云飞.从国外职教模式看当前我国职教发展的瓶颈突破[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3.
[3] 程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J].职教通讯,2011(16):15-17.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一、引言
企业的连锁经营是顺应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应运而生的。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所有的连锁企业都受到同一总部的指挥,经营同类产品,实施统一商号,遵循统一的经营理念开展经营活动,所获得的规模效益由连锁经营企业共享。但是,由于连锁企业在经营中采取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灵活性。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促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1.“互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2014年11月,中国国家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新工具。“互联网+”促使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的领域充分融合,通过跨界实现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实现创新驱动,以多元求变的思维维持创新力量,企业经过重塑,企业管理虚拟化,更多地赋予了人性尊重,通过强化人的体验提高人的创造力,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创新。2.“互联网+”实现了企业间的信息互联。“互联网+”实现了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全新形态,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各种高挑战。对于不同行业的产业化连接,“互联网+”通过信息互联化将企业之间建立关联性,为企业的连锁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条件。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1.1构建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B2B,即为“BusinesstoBusiness”,是互联网环境下连锁企业之间构建的网络沟通模式,包括产品信息交换、服务经验交流等等,都可以在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进行。连锁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经营管理,就是连锁企业在产业化中,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管理,企业之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是为用户提供免费使用权限,但是整个的网站是以赢利为主,最终的目标是聚集人气,为企业积累用户资源[1]。按照现代的商业视角,连锁企业应用B2B模式实施经营管理,可以营造良性的网络交流生态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从消费者的角度展开。参与B2B经营管理模式的并不局限于连锁企业,消费者也可以进入到平台上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连锁企业在商榷经营管理方案的时候,可以将消费者的评价为参考完善经营管理模式,以更多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B2B与连锁企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融合,可以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完善,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市场适应性,而且还促使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2构建C2C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C2C,即为“ConsumertoConsumer”,即为顾客对顾客交流的平台。连锁企业建立C2C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活动平台,同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企业在网络平台上公布出售商品的信息,消费者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商品。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C2C平台扩展营销渠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企业的产品,接受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登陆平台就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致性,消费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便利选择某一连锁企业的产品。虽然连锁企业实施统一化的经营管理,但只有连锁企业以其较高的信誉度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信关系,才能使产品和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社会满意度,产品的市场销路也因此而打开。1.3构建O2O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O2O,即为“OnlineToOffline”,即为线上线下模式。企业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为线下交易创造条件。连锁企业采用O2O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可以线上合作揽客,线下提供统一的产品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线上选择产品和服务,针对产品与某一连锁企业沟通,根据自己的便利与某一连锁企业建立交易关系,并在线结算。连锁企业采用O2O模式,有助于扩大营销规模。连锁企业营销推广的效果具有可查找性,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跟踪,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2.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信息数据库。应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建立起来,可以将连锁企业的信息全面整合,这是连锁企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所以,连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连锁企业的各项信息采集模块化运行,就是将所有的连锁企业的文本信息电子化处理,所涵盖内容涉及到连锁企业的历史发展、产品的特质以及制作流程等等[2]。将所有的信息用数字的形式保存在信息数据库中,避免了信息丢失;将连锁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块构建起来,就是指连锁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录入管理以及相关栏目设置,让企业的信息更有条理的、系统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为了使消费者对连锁企业深化了解,在信息数据库中增设内容模块是非常必要的,将企业产品的信息与数字化发展建立关联性,使数据库实时更新连锁企业信息,不仅为连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也为其产品的宣传提供了平台。3.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的专题网站。连锁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的专题网站,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连锁企业的文本资料专栏,收录了有关连锁企业信息介绍的所有图片文字资料,以供消费者以及加盟的企业提供参考信息,同时也是连锁企业文化展示的途径。其二,连锁企业的音频视频资料展示专栏,收录了与连锁企业的历史发展相关的所有音频视频资料,深化人们对连锁企业从产品到服务的认识。其三,连锁企业的体验专栏,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将连锁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以及成果等等以3D动画展示,消费者通过视频就可以与企业形成线上线下的虚拟互动,所有人登录到网站的用户都可以在这里体验企业的服务。专题网站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运行模式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连锁企业产生情感,其四,连锁企业的互动社区,设有专门的留言版,所有进入到网站的用户都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中互动交流,也可以留下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连锁企业之间以及连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企业因此而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此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连锁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连锁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实施了统一化的经营管理,但是,往往这种统一化局限于理论层面。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用“互联网+”思维,使管理经营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就会基于企业自身条件而体系化管理,促进连锁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二)跨地区经营连锁企业涉及不同的主管税务机关,税务管理难度较大目前一些较大规模的连锁企业经营区域范围较广泛,其连锁总部、地区总部、零售门店分布于不同省、市和区(县),税务管理难度很大。如实行增值税汇总申报的连锁门店,由于目前对分支机构的明细资料管理缺乏明确规定,企业对地移送货物的真实情况反映不够全面,造成主管税务机关难以掌握及评估企业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合理性。同时受制于属地管辖、信息不对称、征管手段滞后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同一总部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税负不均、征管水平存在差异等情况。
(三)地区总部登记注册为非营业性分支机构、零售门店登记为个体经济,逃避纳税义务连锁经营企业从事跨地区直营连锁时,一般在区域中心城市设置地区总部,在总部的严格监督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并进行独立核算。但是,一些地区总部实际上是经营主体,在工商登记时却登记为非营业性质的分支机构,而其下设的连锁零售门店在登记注册时,登记类型却往往选择为个体工商户,有的则以其下属员工的个人名义作为法人代表登记设立。从表面上看,地区总部不直接参与经营、不设置账簿、不独立纳税,零售门店独立注册登记、独立销售经营、就地申报纳税,但实质上个体零售门店没有经营自,经营权高度集中在地区总部进行管理。如某鞋业公司通过将其地区总部登记为非营业性质分支机构,并以公司员工的个人名义注册登记了22家个体经营店的手法,掩盖其隐匿销售收入、逃避纳税义务的实质。该公司2007~2008年申报纳税额与其实际经营规模明显不符,两年间少申报应税销售收入5131万元,申报销售额仅为实际销售额的13%,少缴增值税205万元。
(四)连锁零售门店偷逃税款和规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等问题较为突出连锁零售门店处于增值税链条的末端,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且多数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而不设置账簿或账务核算不健全,不如实反映经营情况或不如实申报纳税,不主动开具发票或以各种借口拒开发票的情况时有发生。当销售收入临近或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时,则往往采取注销税务登记的手法逃避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二、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连锁经营的内在运作规律及特点使其得以迅猛发展,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税收贡献也呈逐步上升趋势。相对于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和跨区化的典型特征,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协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加强。当前,税务机关应立足于“把握特征,抓源堵漏,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调查研究,在税收政策和管理办法层面上加以完善财税[1997]97号文和财税[2003]1号文的规定,已就连锁经营企业纳税地点、汇总缴纳等涉税问题进行了统一和明确,但目前专门针对其经营模式及典型特征且相对比较系统化、规范化的税收政策或管理措施尚未出台。就税务部门而言,当务之急应当将散见于国家各有关部门制发的一系列规范和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文件中相关的涉税规定加以整合和完善,尤其是要充分考虑连锁经营的模式、特点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管理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或具体措施,既要有利于鼓励其扩大经营和长远发展,同时又要针对连锁经营企业在税收征管上的薄弱环节以及电子商务等新的发展趋势,依托信息化、专业化手段,采取“源头控管,信息控税,综合治理,链条监控”的措施,从税务登记、信息备案、纳税地点、会计核算、申报征收、日常监管、注销登记等涉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建立税务部门与其他各相关部门的联动管理机制,充分应用第三方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堵塞税收征管漏洞,防范税款流失。
(二)拓宽信息获取与共享渠道,建立连锁经营纳税人基本信息库首先,税务部门应通过与当地商务部门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特许经营备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初步形成连锁经营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查询库。其次,可先行尝试在同一省(市)税务机关管辖区域内建立起跨地区经营或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查询库,从而逐步推动全国联网信息库的建成。在此基础上,实行连锁经营企业备案资料报送制度,规定连锁经营总部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所有零售门店的基本信息,由总部主管税务机关录入连锁经营纳税人基本信息库,不断充实和完善信息库资料,逐步建立“分区采集,逐级报送,联网共享,定期更新”的信息库,为税务机关实施信息化、专业化税收管理打好基础。
(三)抓住关键环节,强化连锁经营企业的日常管理重点加强五个环节的管理:一是税务登记管理。为便于税务机关准确掌握纳税人经营模式等实际情况,应规定连锁零售门店在办理税务登记时须同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连锁经营合同、单店操作手册等资料。二是信息备案管理。严格落实连锁经营企业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核算软件和银行结算账户的备案制度,具体应包括财务软件功能、操作程序、各环节数据来源等内容。三是申报征收管理。对较大品牌或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零售门店应一律取消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实行自主申报方式。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可结合实际,要求连锁零售门店定期报送《商品销售明细表》和《盘存表》等资料备案存查。四是日常监控管理。对连锁零售门店加快推广使用税控收银装置,严格实行门店销售商品均须逐笔开具发票等管理制度,强化“以票控税”力度。同时,依托信息交换机制和第三方信息,建立涵盖总部数据与门店申报收入比对分析、第三方数据占申报收入比例、税负率、毛利率、销售变动率等为核心的预警监控指标体系,强化税源监控力度。五是注销登记管理。对申请税务登记注销的连锁零售门店,主管税务机关应要求其提供授权人出具的终止特许销售证明书,严格落实注销清算程序,跟踪核实纳税人注销前存货的流向和处理,防止纳税人利用循环注销、登记等手法逃避税收管理。
(四)把握行业特征,探索推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链条式管理连锁经营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监控体系,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对商品进销存、收款结算等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核算,具备了准确核算销售收入和应纳增值税的能力。因此,可参照加油站等特殊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对连锁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较大、商品附加值和税收贡献率较高的行业,如医药、服装、家电、建材(装饰)、家居、奢侈品(精品)等,探索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链条式管理,即从连锁总部(地区总部)到零售门店均纳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管理,同时,要求“总部——地区总部——门店”之间销售货物一律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形成完整的增值税管理链条,发挥“以票控税、链条监控”的作用。
(一)连锁经营的概念
连锁,通俗的说就是一些商业集团的经营方式一致、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以同样的名称命名某个品牌货商店,提供统一的服务或商品,这种同时经营的店铺就称为连锁店,这样的经营模式就叫做连锁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的模式不断扩大,连锁在零售业中发展就更加快速,在世界上深受广大国家的喜欢。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效率的管理、网络化的操作、规范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概念
预警,就是预测和报警的意思,也就是在在事物未发生之前或即将发生的时候,通过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具体分析现存的状态,判断该事物目前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提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连锁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企业经营管理预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做出警示,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对策。建立企业预警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通过对危机进行分析,把握即将产生危机的信息,找出存在风险的原因,进而做出反应,避免风险的发生,实现企业运行机制的良性发展。
二、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基本功能
从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于企业有序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连锁企业营销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连锁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依赖于有效把握企业营销的信息,获得第一手的有效信息才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连锁企业营销的趋势。因此,在连锁企业建立营销管理预警机制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准确、完整的信息能够为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长期而有序的步骤。这也是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首要功能。
(二)对连锁企业营销趋势的分析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现状、了解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分析企业营销管理中的数据,分析现状,准确定位,并对营销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进行评估。企业营销预警机制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从整体上客观地评价并判断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时分析企业营销存在的风险并找出其原因,对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在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三)营销预警管理机制的预报作用
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机制就是根据获得的现有信息和数据,在分析存在风险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发展的趋势进行归纳,进而预测即将产生的结果。另外,针对企业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信息或是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做出警示,以此避免营销管理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管理失常的状况。
(四)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修正功能
当检测出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足时,及时做出警示,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风险影响到正常的运行秩序。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在营销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对风险进行主动预防和控制,另一方面积极纠正错误,消除风险,保证企业营销管理状态的正常运转。在预测、警报、查找原因、解决的基础上,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还对这些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总结经验。
三、连锁企业营销预警机制的运行
连锁企业营销预警机制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对连锁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及时做出反应。连锁企业是规模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作用,保证营销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机制是企业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一部分,是连锁企业进行危机处理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充分行使其系统功能,包括对信息收集功能的有效利用,对搜集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评估,对潜在危机存在程度的把握、预测和警示的运用,对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案的有效运营,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操作
信息是进行预警管理的关键因素。在连锁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预警管理配给制的关键即信息搜集,应该注意从连锁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调查搜集信息。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利用就是要根据连锁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连锁企业已经由规模较小的连锁商店逐渐发展为较大规模的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在有效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准确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同时也要准确把握和搜集内部环境信息,即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及财务方面的信息。因此,对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操作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考察,遵循信息搜集的有效步骤,及时准确把握有效的信息。
(二)有效运用信息分析、评估机制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对所搜集信息的有效分析和正确判断,做出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和评估报告,才能采取预测和警报的措施。在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中,对于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主要是针对危机环境的分析。通过对连锁企业外部环境信息的分析,掌握危机发生、发展的动态趋势,总结客观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信息走向。根据搜集到的内部环境信息,分析连锁企业内部结构,分析存在的不足,做出有效评估,在此过程中总结产生不足的因素。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的信息是有效总结错误,分析规律的前提条件,根据提早捕捉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防范,降低企业危机产生的几率,使连锁经营企业转危为安。
(三)预测、警示机制的有效运用
通过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所判断的结果做出预测,并决定是否发出警示,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警示。在这一机制的操作过程中,首先就是准确确定危机发生的数据,计算危机的程度;其次,对所获得的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将所评定的数据程度与连锁企业面临危机的下限值进行比较,并及时做出危机预警。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作者:高霞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4-02
0 引言
近十年来,连锁企业在我国遍地开花,目前已经遍及超市、便利店、仓储超市等多种业态,初步形成多业态连锁企业激烈竞争的格局。连锁经营正在成为我国商业领域中最成功的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能力。
连锁企业的便民化,使其经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公众基础之上,加上其规范的经营、科学的管理,廉价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使之颇得市民好感,深受公众青睐,对普通消费者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便民化的选址策略是促使连锁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餐饮行业为例,连锁经营把传统的餐馆单兵作战,改造成了具有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对于餐饮行业的连锁经营特许方来说,能通过特许经营的连锁方式巩固品牌,扩大影响,发展加盟店。而加盟者只要运用好品牌战略优势,就不必从头开始,而是直接继承特许方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成功的连锁经验,降低了失败的风险和创业的成本。
但是,我国的连锁经营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等方面同国际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加入WTO后,全面开放零售业市场,使得我国零售业面临资本雄厚、管理科学、人才充足的外国企业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掌握先进的管理科学的大批量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了。
面对这一市场空缺和潜力巨大的人才需求,全国多所高校同时开设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由于专业成立的时间较其他传统专业来说开发时间不长,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掘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行动能力强、执行力高的人才,促使我国的连锁企业看清行业发展趋势,并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健康发展。
为了便于连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迅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究其根源,寻找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实际的够工作中的距离,有的放矢将我国的连锁企业做大做强。
1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连锁企业在我国发展的这十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的经营方式,在零售、餐饮、房地产、中介、家电销售、银行、美容健身、教育培训、图书音像、旅游休闲等数十个行业中获得了巨大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显示出了热烈而持久的魅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学习,一致看好其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
结合实际的连锁企业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绝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仍然将视线集中在超级市场,在授课过程中,将超市作为唯一的业态来讲授,将课堂变成了超级市场的岗前培训,大大忽略了连锁业多业态齐头并进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造成许多学生的迷惘,误以为连锁就等于超市,并产生厌学心理,认为不经过大学的学习,也能够胜任超市的工作。这对连锁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我国连锁企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产生巨大的用人需求,然而太过于集中于理论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误认为自己是工作人员而非管理人员,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专业知识,客观的观察和评价连锁企业,无法正确的面对市场的用人需求。
造成一方面是连锁企业岗位的大量空缺,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过于集中于超市,对其他的连锁业态不自信,不敢争取岗位。
超级市场不是唯一的连锁企业,但却是连锁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连锁企业的各种行业的各个环节,对于学习和掌握连锁企业,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又不能够将其完全放弃或者忽略。
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就要有的放矢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改进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连锁企业,确立正确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时的岗位角色。
2 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分析
连锁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强的课程,学生有必要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全面的掌握,要对连锁业有客观的认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或者模拟操作,来落实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操控能力和执行力。
因此,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考试方式的局限,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出现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而造成的培养目标出现理论能力高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纸上谈兵”不仅不会对实践环节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怪圈中。真正的连锁企业管理,不是简单的重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现实中的事件的重叠,学生只有在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理论知识叠加或者取舍,才能找出最好的解决之道。
因此,只有高分数,没有强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人,很难在连锁企业的战场上取得好的成绩的。
一、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
连锁经营方式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企业共有三种类型,本文按日本式分类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一是直营连锁,指狭义的连锁店也就是由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如肯德基。
二是自愿加盟,自愿加入连锁体系的商店。这种商店由于是原已存在而非在加盟店的开店伊始就有连锁总公司指导创立,其在经营方面有很大的自,只是以加盟联合的形式在进货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特许加盟,加盟连锁是连锁中公司与加盟店之间的一种合同行为,总公司将自己的商标、商品名等足以代表自己公司营业形象的标识供给加盟店使用同时提供经营上的指导,统一的整体设计和商品供应,而对方即加盟店在取得上述权利的同时需要支付一笔加盟费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加盟连锁更多的是一种合同关系而非统一经营关系。因此,在以上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中自愿加盟与特许加盟形式其加盟店与总公司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经营和资金调配关系,因而论文中的连锁经营企业特指直营连锁形式。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以及在连锁企业中的现状
连锁经营企业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的同时,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企业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连锁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经营者们都是感性的选择,盲目的扩张。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利润效果,反而因此负债累累,这主要归结于连锁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
一是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由连锁总部进行统一核算是连锁经营众多统一中的核心内容。区域性的连锁企业,由总部实行统一核算;跨区域且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可建立区域性的分总部,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店铺进行核算,再由总部对分总部进行核算。下属连锁经营企业一般不设专职财务人员,店铺与总部在同一区域内的,由总部统一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店铺与总部分跨不同区域的,则由该区域的分总部或店铺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区域分总部应定期向总部汇报该区域各店铺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原则上连锁企业在建立时就应实行统一核算,有特殊情况的企业在实行连锁初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进行核算上的统一。
二是票流、物流分开。由于连锁企业实行总部统一核算,由配送中心统一进货,统一对门店配送。从流程上看,票流和物流是分开的,这同单店式经营中资金与商品同步运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连锁企业中财务部门与进货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部门在支付货款以前,要对进货部门转来的税票和签字凭证进行认真核对,同时,在企业财务制度中要规定与付款金额数量相对应的签字生效权限。
三是资产统一运作,资金统一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主要体现为:第一、连锁企业表面上看是多店铺的结合,但由于实行了统一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使资产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由总部统一核算,实行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增加利润。第三、实行资产和资金的统筹调配,统一调剂和融通。总部有权在企业内部对各店铺的商品、资金和固定资产等进行调动,以达到盘活资产、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第四、地位平等,利益均衡 连锁企业利润的取得是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创造的,不存在谁地位比谁低、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各方都遵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地位平等、协商共事的原则,不能靠牺牲对方利益获取自身利益。
四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流动资金需要量大。连锁经营企业多被运用于零售和服务行业,对于这类行业来讲应收账款比重偏低,对外投资也比较少,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现状
目前,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仍然停留在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单一控制层面,其管理重点仍为总店对分店的资金划拨以及分店的资金上缴,没有对企业整体的资金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于各分店在月末才对自身实现的销售、购进的商品成本进行核算并结算内部利润上交总部,总部对各分店的资金运行管理存在滞后性。
三、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水平,内控制度,以及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连锁经营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是现阶段资金运行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支机构银行账户过多,资金分散;资金的占用管理不到位。分店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资金运行管理失控。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周转缓慢。
二是重视利润指标考核,忽视现金流控制。现金流净额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者总和,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流能更好地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说明企业经营资金周转不灵,可能存在存货积压、赊账过多等不利因素。但总的净流量仍为正,说明企业是通过投资收益、出售资产、大量举债、吸收股东投资(可能有欺骗因素)等因素来维持周转的。公司要生存下去,充足的现金流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是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机构中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层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决策约束的机制。总部对分部、总部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甚至存在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是缺乏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由于连锁企业总部与分店之间资金运行联系十分紧密,企业的整体资金运行甚至小部分的资金运行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对连锁企业及时发现危机,降低损失意义重大。
四、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加强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作用,对有效摆脱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1.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做到预算指导经营。连锁企业全面预算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地分析,并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及时修正预算指标,并且针对大额偏差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2.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是资金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连锁经营企业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财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使分散的资金快速回拢,一方面保证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加大了沉淀规模,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筹措、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门店实施收支两条线,专款专户,专款专用,收款账户只能收款,不能取款,防止门店“坐支”销货款。总部管理人员通过审核往来账单进行监管,并通过远程查询、网上银行随时督察。
4.建立财务资金电子审核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分店地域的分散性给总部资金集中管理造成的不便,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二)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1.在连锁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一是建立内部预算审计机构,任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对于企业内部重大的经营决策项目要重点审计,对其财务报表,账目,凭证等要审计其合法性。
2.实行联网管理,强化财务监督。要在加强资金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全面加强企业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各项先进的收付,应收未收,预算收入等要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批制度和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督。
(三)应用电子结算系统平台,方便信息互通
建立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既便于总部的远程监控,又便于信息互通。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机构由信息中心、财务部门组成:财务部是电子结算系统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电子结算系统的日常收支结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信息中心是电子结算系统维护和监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电子结算系统硬件设备、网络及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运行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确保电子结算系统外部环境的安全及稳定运行。
(四)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系统
基于现金流资金运行预警系统,能较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在对分店日常资金运行进行管理的同时,连锁经营企业还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对其分部及总部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体系,形成信息收集、评价、触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系统等一系列完善的体系,从而保障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即建立一种机制,在企业资金运行在发生异常时,预先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在财务危机发生前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寻找导致资金运行异常的根源,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连锁经营企业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值是测算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企业的资金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临界值的设定应当会同有关专家,或根据经验和理论值来确定。在企业日常的资金运行危机管理中,连锁经营企业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预警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总之,连锁经营企业只有不断强化资金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更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基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作者:彭家钧;出自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2010:132-153.
[2]《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张月玲; 洪慧林; 邢小培; 陈莉; 陈露;出自《会计之友》2012年11期.
[3]《连锁经营企业资金管理之我见》,作者:袁文玲;出自《才智》,2012,21:14.
[4]《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段术祥;出自《经营管理者》,2011,09:102.
[5]《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应对》,作者:李慧,王元章;出自《现代商业》2010年第5期.
[6]《连锁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旭明;出自《会计师》,2011,08:57-58.
[7]《企业资金管理的要点分析及强化对策探讨》,作者:杨秀芬;出自《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58-259.
[8]《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邹广宇;出自《现代商业》,2013,02:228-229.
一、实施背景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从院校方来讲,人才培养的“客户”是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从企业方面来讲,寻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好储备和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所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点或者切入点是“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
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国内外优秀零售连锁企业合作,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和使命展开合作,并在人才培养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展开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双主体一体化合作育人。
二、合作内容
(一)人才培养调研工作
近年来,专业依托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专题调研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形式展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区域零售连锁行业和校企合作伙伴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成《重庆市零售连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4份,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岗位设置、人才能力鉴定模式等人才培养过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下单”并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零距离对接”,2014年,又分别与华润万家、麦当劳、永辉超市等企业开展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招徒),企业“师傅”或导师与学校教师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企业从招生环节开始全程参与所需人才的培养,教师、师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稳定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实现校企全过程一体化育人。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和实施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专业在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共同确定合作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共同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共同考核和鉴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针对订单企业和现代学徒制等深度合作企业,校企双方通过制定补充方案的形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目标的工学结合、实岗育人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类课程、企业岗位实操类课程、企业发展岗位素养类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实现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目标。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专业在学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一方面,学校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实岗操作,实地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培训项目,培训了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并将通过培训鉴定的兼职教师聘任为“兼职教授”、“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导师”,让这部分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亲自“操刀”人才培养。
三、合作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与我院连锁经营管控专业合作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国连锁百强企业5家,并分别与永辉超市、娇兰佳人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5届、与人人乐联合组建4届订单班、与罗森便利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2届、与麦当劳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2届、与华润万家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1届,受益学生500余人;连锁专业近3年订单率保持在90%以上;订单班学员到岗率保持在90%以上,现代学徒制储干班学员流失率不到5%,校企联合培养学生1年内平均晋升率达70%以上,目前已累计为娇兰佳人、罗森便利培养店长级管理干部40余人,为人人乐、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培养门店经理、总经理级干部30余人,课级干部70余人,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案例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年会被评为一等奖,校企联合育人成果被重庆日报、重庆商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云,刘炼.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连说企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形成了管理阶级多的组织机构,在对连锁企业来说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些资金相对比较分散;同时又在银行贷如大量的资金,这也就存在了闲置资金高、贷款高的想象,也就很多时候也就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对于连锁企业的财务费用和成本的增加,也就影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由于长时间的控制,对于每一连锁企业的资金的发展进行全力的配置,也就可以高校的利用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对公司资金的运用中要有详细的记录,保证资金的去向准确。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公司的真实的资金的情况,在会计核算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来,账物不符对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导致资金管理严重不足。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的资金运用项目,也要长期对企业资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的是有效益。对于连锁企业要保证企业的正常的发展,对待这些问题没有响应的制约制度,导致项目部的资金使用失控,单独依靠传统的财务会计手段,总公司无法得到资金流动的全部动态,也就给连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和经营风险。
2.缺乏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无法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在对连锁企业进行资金计算的时候,缺少统一的资金计划和调度控制,没有良好的将银行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对接,在资金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在集团管理者拿到资金使用报表也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核对,失去了财务管理原有的作用。在对会计和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核对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一致,在对财务会计、资金计算、投资和融资等资金信息集中不起来,连锁企业管理者也就很难有效的进行监管,也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在对资金缺少预算,事前缺少控制,在对项目施工中资金的审计监督都是没有严格执行,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3.内部交易形成内部三角债,汇兑费用加大
在对连锁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在没有进行良好的结算和内部结算系统,也就形成了集团内部相互拖欠的三角债,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的运转,同时大量的内部交易使得银行处理中形成了高额的汇汇兑费用,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导致连锁企业在对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二、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功能单一
对于资金管理中多地方都存在严重的拖欠现象,没有较为有效的处罚制度,还有一些项目施工部门在对资金管理工程中挪用闲置的资金,导致大量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这也就很大程度的伤害了连锁企业的共同利益,在对今后施工中留下了隐患。在对资金结算中心中大多数是连锁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机构,一些施工连锁企业在实行结算和财务处理的都是同一个部门,没有保证企业资金的结算的独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很大程度的限制结算中的职能的体现和发挥,很多时候也就无法分清财务工作和资金的管理工作的界定,对于一些连锁企业对资金管理中,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也是相对较为分散,对于功能也十分的单一,对企业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也就没有对外融资、中介、投资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2.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于目前的连锁企业我们使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不断的完善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连锁企业将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混为一谈,根本没有理解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虽然有些连锁企业制定了资金管理制度,但是具有很多的漏洞,制度的管理性比较弱,没事实际的操作效果,同时还要受到人为的制约。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结算中心的内部贷款制度不健全,与银行管理制度相比,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资金的回收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第二就是在对资金结算中的考评和评价缺少准确的监督,导致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导致平均主义经营的腐败性,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内部成员的利益,还影响了一些单位的积极性;第三就是没有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良好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子公司和项目部也就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退路,不断的削弱了国有连锁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
3.经营管理系统技术平台建设缺少整体规划
在对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技术平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就是指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对软件高效平台的使用,必须要保证软件平台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取资金的详细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对资金流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整体看来连锁企业缺少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整体观念,对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没有总体的规划,在资金实际的管理中只是对单一的业务环节或者是单一的功能进行信息化,在对信息系统应用中也就是东一块、西一块,整体的集成和沟通程度不高。
三、完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1.选择适合连锁企业的组织形式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管理形式,在对于设计和定位的合理性也就很难确定,这些也就会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顺利实施,由于控股公司随意调度子公司的资金导致资金管理失分不合法,在对资金结算中心和国家相关的法律完全不符,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企业财务公司,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投资以及委托投资和贷款等中介服务功能,为企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将富余的投资按照高效产业进行,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度,促进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化管理。
2.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要配备良好的管理制度,更好的保障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连锁企业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和内部需要制定相应的账号管理制度,和资金的结算方式,更好的确立风险管理和监督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制度执行中的认为因素,可以运用技术信息手段设定硬件和软件程序,吧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章变成大家都准守,并无法变更的计算程序,运用程序规范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