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统计学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企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即是相同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和预测未来的方法论科学,有广泛的应用性。掌握基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技能是财经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当前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教育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专业本科层次的统计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财经类专业人才。
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1,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把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各种教学媒体也不再完全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财经类专业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之中。鉴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介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演示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认识、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强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方法,并通过学习形成自己对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具体问题的认识。具体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讲授相关理论;应用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接受或质疑教师的授课内容并进行分析现实问题的训练;学生向教师反馈自己的训练结果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以防止前者挤后者,保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寓统计理论方法的讲授于解决现实问题之中,把统计理论方法的内容讲授贯穿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或质疑中掌握统计理论,学会使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言语行为理论
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存在于词语、句子本身的静态意义,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为行为的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Austin)在其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说话或者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完成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字面意义或所指关系;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其功能在于实施某一语用用意,实现说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使用某一话语后对听者所产生的效果或影响。每个人说话都同时完成上述三种行为[1]。
言语行为理论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施不同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问可以使教师的话语言有所为,即通过说出“提问”这一言语(言内行为),间接发出指令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朗读等(言外行为),使听者按照指令行事,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持沉默等(提问的言后行为),达到提问以言致效的结果。教师实施提问的言语行为,其总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教学活动和教书育人,但是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语用意义有哪些差别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寒暄、指令、提问和评价性话语。提问是最典型的教师话语,教师的课堂提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2]。国外许多研究者围绕问题的分类、各类问题的使用频率、问题调整技巧以及提问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Long & Sato(1983)提出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划分,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问题分类。展示性问题不是真实的问题,即不是要寻找教师所不知的信息,其目的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性问题指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3],它给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Long & Sato(1983)和Pica & Long[4]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教师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Chaudron(1988)[5]从多角度对教师的问题调整技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放慢语速,使用夸张的发音,尽可能使用基本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重复所提的问题或对问题做解释等。
近年来,国内有关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及使用频率,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和反馈形式。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语言结构本身或教学法的角度去研究教师的提问,鲜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教师的提问话语,更没有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比探讨持不同教学观的英语教师提问话语的特点。教学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课堂交流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映到英语课堂的提问话语中,并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6]。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影响对教学的理解,影响他的教师话语和教学决策,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目前,我国外语教师主要持有两种教学观: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传授式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简单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传授式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材料。他们强调学生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师提问的语用分析
作为一种典型的教师语言,“提问”在教学环境中可以起到多种语用功能:获取信息、实施人际交往、发出指令、实施教书育人等功能。
1.信息功能
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言外行为是为了获取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或回应就是教师“提问”所产生的言后行为。为了达到这一语用目的,教师应提问参考性问题而不是展示性问题。
小时候,父母一直是孩子眼中的巨人,父母似乎无所不能。当幼儿园或者小学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冲回家里告诉爸爸妈妈。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们渐渐地和父母的沟通变得少了,有的孩子甚至把向父母的心门给关上了。
子女与父母两代人之间由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判断和处理也会不同,当父母没有习惯让子女按照子女自己的观念和方式处理问题,而作为子女的又没有和父母进行有效地沟通时,摩擦就发生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是渐渐成熟的,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在小学与中学的过去阶段,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一切东西都在改变。这个年纪的学生在朦胧的希望自己独立的早期,常会做出一些在长辈看来不尽准确地判断,当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以前那样毫无意见的听从自己的指挥,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绪,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不一定妥当,但是,天下最爱你最希望你幸福的人还是你的父母。明白了这一点,你再与父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你就会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了,父母的不少“错误”和“缺点”也就不再是错误和缺点了。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海伦凯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何时才能学会我们全部彼此相互关心,我们是整体的一员。你有体谅过你的父母吗?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缺乏沟通这个问题?如何与父母交流?如何让父母重视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
我的调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一下五个阶段:一、确定研究方向;二、根据研究方向设计调查问卷;三、在湛师附中七年级二班进行调查;四、整理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五、分析调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得出调查报告。
结果分析:
我在初一(2)班发下了56份调查问卷,收回52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两份问卷作废,所以最后得到的有效问卷有50份。
通过问卷调查了湛师附中初一(2)班50名同学后结果发现,有56%的同学在家里常常喜欢独自一个人,36%的同学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8%的同学选择了单独和妈妈在一起,而选择单独与爸爸在一起的则没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一位同学选择了“关系紧张,有对立现象”这一选项,而选择“比较亲密,有什么想法都会与家人交流”的同学只有26%,从这里可以窥见学生们与父母并不是十分亲密,有一种敬而疏远的态度。
当被问到学生是否经常沟通时,有60%的同学表示较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44%的同学则选择了“一般”,选择“基本上不进行”和“很频繁”这两个选项的同学都只有极个别几个。在家里“主要是妈妈与学生沟通”和“主要是爸爸妈妈一起与学生沟通”各占44%,选择“主要是爸爸与学生沟通”的只有8%,由此可见,父母亲中与孩子沟通交流占主导地位的是母亲。
家长与学生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家里的小事、谈论同学和老师和社会新闻事件,而家长的工作则很少提到;而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在学校发生的事、成绩和学习方法、家里的事等。学生在犯错、和朋友闹别扭、考试考砸了、遇到开心的事时都会选择主动与家长沟通,其中选择“遇到开心的事”的学生占了78%,另外还有46%的学生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时也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从调查中课得知,学生们与家长沟通的话题还是挺多的。
主要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对话沟通,而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地点一般在客厅,时间多数(64%)是选择“不论时间”。学生与家长结束沟通的情形通常是原定要谈的事谈完就结束。总体看来,学生们不反感与家长沟通的,对“是否喜欢和父母沟通”这一问题持“一般”态度和“较喜欢、喜欢”态度的学生各占48%。
当被问到“你是否擅长与父母沟通”时,4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44%的学生选择了“较擅长、擅长”;另外,有16%的学生选择“不擅长”。54%的学生对与父母沟通表示感兴趣,还有48%的学生表示对父母沟通的兴趣程度只是一般。
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与父母有了好的家庭关系,沟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调查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那些自认为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同学在与父母的沟通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70%的同学觉得与父母聊天“一般、有一点效果”,只有有24%的同学觉得与父母沟通之后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家长一般会采取训斥、通过合适的方式惩罚、打骂、进行规劝并要求下次不能再犯、了解前因后果与之沟通以改正错误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几个选项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比重相当,可以看出,家长为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什么招数都用上了,可是管用还是不管用,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64%的学生认为其与父母沟通时有时会发生分歧,在和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或者争吵时,学生多数选择“比较平静的解释”和“沉默”,其次是“顶嘴”和“直接不理,冷战”。这个结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我一开始以为选B选项的人会少一些,但是没想到这个选项的票数是最多的,希望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和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或争吵时,真的可以平静且理性的对父母作出解释。
绝大部分学生在与父母吵完架后在较短时间内(一般是一两个小时候之后)可以和好,和好的方式大多是“自动和好”,其次是自己或者父母主动。学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会谈到父母,但是这种情况不多。
56%的学生选择父母和学生双方多数不会告诉对方关于自己的小秘密,64%的学生有时会帮父母的忙,28%的学生经常会,还有20%的学生选择了很少会。56%的学生认为自己父母的关系“很好,相处融洽”,另外44%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般般”。
分析整理调查得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事物之间的看法不同是子女与父母间正常沟通的最大障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占到了48%,其中“时代的变化,父母落后了”,“行为举止、习惯的不同”以及“父母的要求太高了”这些方面也是是造成七年级学生与父母之间沟通障碍的原因。
调查还表明,亲子之间交谈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子女的学习,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会谈及自身,仅16%左右的家长会偶尔提及,但也只是轻微带过。这样子女就很难了解父母心里的一些想法,无助于沟通。且如果问题涉及到了个人隐私,几乎93%的父母都会下意识采取回避。而且在调查中约有30%的学生会主动去和父母谈心,并且大部分学生在与父母的谈话中会与父母发生分歧。但值得高兴的是在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持有积极态度,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仍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60%的学生认为处理矛盾比较好的做法是互相理解、换位思考。
70%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做家务,而“经常”做家务的只占20%,学生在家里做家务一般都是被动的,父母叫了才做家务和叫了也不做家务的占到了64%。由此可见,学生在家里多数有做过家务,但是频率不高,而且极少是自己积极主动去做。
孩子们的心声:
“要互相理解,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请不要强迫我按照你们的模式生活”
“不要每天在我耳边说来说去”
“不要太多要求,也不要太强迫我学习,给我多一点时间休息”
“爸爸妈妈,希望您能在生活中理解和支持我”
“请不要拿我和别人作比较,也不要使用家庭暴力”
“不要每天叮嘱同一件事,不要插手我和朋友之间的事,也不要在我面前说我朋友的坏话。”
“他们总是强词夺理”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管我那么严,给我一点点私人的空间。”
1、 主动交流:主动的不仅仅是指孩子,还有父母。双方可以聊聊自己见到的新鲜事。
2、 认真倾听:父母批评你,甚至责骂你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听听父母的说法;而做父母的,当自己小孩犯错时,不能一味地责怪或者打骂,应该给机会给孩子解释。
3、 学会道歉: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还不肯道歉、改正。
4、 控制情绪:父母发脾气,自己躲着点;自己情绪不好,找点高兴的事做……学会控制情绪,避免顶嘴、发脾气的最好方法是:多做几个深呼吸、离开一会儿、甚至用冷水洗洗脸……要知道在发怒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无法圆满解决。
5、 善于体谅:老爸老妈一定有错怪你的时候,就像你有时也会误解他们一样。可能错不在你,你特别委屈,可争辩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也许父母劳累过度,也许父母有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或许他们遇到了很麻烦……多多体谅为上。换个时间、选择好的方法,再与父母沟通,别忘了要给他们一些安慰。
6、 学会负责:要想让父母知道自己长大了,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负责任。大事可能还做不好,小事总可以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着洗碗、擦窗、打扫卫生。要是和父母一起做这些事,沟通就在共同劳动之中实现了。还有,学习不用父母担心,尽量体谅父母的难处……
7、 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的基本,父母为你付出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作为孩子的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总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有不良问题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孩子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孩子精神偏异,危害终生。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并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当代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90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为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时会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者是乱发脾气,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倾向。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我封闭倾向,主要表现如下:
恐惧:在进行人际关系交往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一般主要表现为:害怕见生人;在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紧张、焦虑,主要表现为出汗、脸红、说话结巴等。
嫉妒: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地位、名誉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愤怒、怨恨、羞愧等的复杂情感。正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在生活中,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疏离的可谓是不胜枚举。
自卑:常见的变现是悲观、孤僻、忧郁自我封闭,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产生自卑感原因很多,主要有自我贫家过多,人际交往经验少,缺少特长,耐挫性差,生理、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等。有些学生喜欢用自傲来掩饰自卑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情绪自控能力弱:当一个人不顺心时,很容易产生愤怒之情,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发泄出来,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有人比喻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好像是仙人掌碰人,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及自己。
怯懦:在生活中常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怯懦者害怕给人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但实际上这种个性往往给个人交往带来诸多不利。
(3)社会功利化倾向。在交往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 想通过交往得到提高。“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但是,在交往中过多的考虑个人愿望或利益,就会很容易的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使个人交往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4)虚拟化社交倾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网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其中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射向我们。
现如今,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是不可思议的。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人际交往的原因和方式,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活,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那么如何打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四处碰壁,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尊重彼此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中,双方在人格上和主体资格上都是平等的,古人云“欲人之爱已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二, 真诚宽容原则。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宽容是大学生交往的根本,是建立友谊的基础。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第三, 互补互助原则。它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互相帮助、互相满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 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的措施
1、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研究表明,对交往对象和交往关系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该关系发展的性质和趋向。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经常出现认知的偏差和障碍。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和角色固着。
2、克服交往中的情绪障碍。人际交往过程中,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嫉妒,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大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选择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来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面对社交恐惧不逃避,努力正视它,增加自信,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3、克服交往中的人格缺陷。应树立自信心,主动与他人交往,面对朋友,要敞开心扉,面对现实,悦内自己,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可以用延迟发克服冲动的习惯,有意识地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真诚热情待人,热爱生活,培养兴趣,改变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提高交往中的质量。
4、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技巧。加强交往技能和能力,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首先,运用积极暗示来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除语言暗示外,还可以运用形象暗示。其次,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的,要从心里对他人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习愉快的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的去做事,以微笑待人。再次,社交谈话的技巧。双方交流时注意倾听对方的诉说,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感受,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真正可以深入交流下去的,必然是双向的,敢于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一般而言,人们总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相似的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最后,批评的艺术。批评要注意场合,要想奏效,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尽量在只有谈论者两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应针对现在,不要总纠缠老账。
总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关系他们的一生成败、甘苦,不能不重视它。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不断的完善自己,坦然的走向他人,自信的与他人交往。
[参考文献]
[1]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关键词】 38℃灌洗液;输注液;前列腺电切;体温;心功能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常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心血管系统疾患,而以往手术中习惯采用低温灌洗、输注液,灌洗液的吸收易引起过度负荷、低温、易出血等不良情况,导致心血管系统应激,进一步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为了探讨与寻求更科学、安全的前列腺电切除过程中灌洗、输注液的温度对病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我们于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对38℃灌洗输注液在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中的应用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术前评估病人身体状况难已接受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采取抽签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术前两组病人各项指标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相同手术医师常规行TURP。低温组:灌洗、输注液采用室温下21~24℃液体。38℃组:灌洗、输注液为加温至38℃液体。术中常规检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术前、术中、术后测体温。术前、术中15、30、45 min及术毕用LH550型彩色多普勒心功能诊断仪监测各项心功能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排出量、系统血管张力、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手术参数
38℃组平均手术时间(763±136)min,略短于低温组(835±147)min;t=208,P<005,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平均失血量(1102±166)ml,低于低温组(1656±225)ml,两组出血量比较,t=1154,P<001,差别具有显著性。
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2)
低温组平均动脉压升高,系统血管阻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心排血量略有下降;38℃组各项心血功能指标较稳定。
表2 两组术后系统血管阻力比较(略)
3 讨论
TURP被誉为前列腺切除的“金标准”,手术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现象[1,2],它可引起病人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3~5]。我们在使用低温灌洗、输注液时曾遇到过一位术后诱发心血管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人,教训是惨痛的。据有关文献报道[6],目前在前列腺电切除术中灌洗液的使用温度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室温(21~24℃)灌洗液,我们称之为低温灌洗液;而另一种为等体温灌洗液。低温灌洗液无需加温,使用简便快捷。但低温灌洗液的吸收极易引起病人低体温,进而扰乱病人内环境稳定,影响心血管功能而造成不良后果。而使用等体温的灌洗液,虽然提高了灌洗液的温度,但是术中大量的低温输注液的输入、术中麻醉因素,保暖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引起低温因素仍可造成病人术中1~2℃的体温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使用低温灌洗输注液可使体温平均下降21℃。低温造成以下损害[7]:①小动脉痉挛,导致末稍循环缺血缺氧。②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内分激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心室内张力升高,心内膜下压力增加,增加心肌缺氧。③心肌传导障碍,心肌细胞复极化延长,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延长,严重时心室激惹明显,致心律紊乱。④低温致血小板功能下降,引起手术期间凝血机制障碍,出血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因此,低温最终导致血管阻力增高,平均动脉压上升,心排出量降低。这些因素将会增加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危险性。在TURP过程中低体温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20%~36%,体温正常患者则为13%,体温是预示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指标。
为了在TURP过程中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减少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我们依据物理学热量吸收传递Q吸=Q放定律,按公式c1m1Δt1=c2m2Δt2,理论上计算出应用38℃灌洗、输注液进入体内后可以使机体温度提高03~07℃,加之38℃灌洗液与膀胱壁之间的热量传导吸收,与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的体温下降相对平衡,确保了围手术期病人体温的恒定。本研究表明38℃组平均体温下降015℃,并维持手术中的温度不低于36℃。研究表明,加温的输注液和血制品不要超过43℃,否则会引起血细胞破坏。我们选择加温后的灌洗、输注液为38℃,比正常体温略高,比43℃低,故不会对机体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对两组血液动力学相关参数以及体温检测对比研究显示,低温组术中、术后体温下降,系统血管阻力升高,平均动脉压升高,与38℃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因此,38℃灌洗、输注液在TURP过程中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止术中低体温,维护心功能平稳,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新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恭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低温及其影响[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21:204
2. 李恭令,张志根,李新德,等.TURP围手术期低温多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外科杂志,2000,21:60
3. 叶敏,陈建华,康致军,等.经尿道电切术中不同温度冲洗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417
4. 叶敏,陈建华,孔 良,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62
上述两种研究,一种是定性的,一种是定量的,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都很常见。华薇娜曾抽样统计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定量统计,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6—2010年间CNKI中优秀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4〕,样本量不大不小,适合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网络图谱分析。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数据采集
2.1数据库选择和样本采集
选择2006—2010年CNKI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CNKI的信息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次,据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显示,全国设置图书馆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一共有64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后,文献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图书约为5年,期刊约为3年,因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较其他信息科学缓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半衰期定为5年较合适,故本文选择2006—2010的五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采集
对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类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机构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见表1。
从表1可见,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都超过60篇,总计为2130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3.37%,基本上与文献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说明数据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经过年限二次检索,得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993篇,占到收录论文总数的68.65%。这其中还要进行交叉领域的进一步选择。图中:丄属图情交叉主题的论文;U属图档交叉主题的论文;W属情挡交叉主题的论文;IV属图情档交叉主题的论文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优秀硕士论文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单独学科主题的论文,也有两两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论文。我们把纯情报学、纯档案学和属于I的范围的论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图书馆学主题的硕士论文820篇,占2006—2010年图情档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41.14%,见表2所示。
据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率,并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占图情档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
3样本初步统计分析
3.1样本统计
论文集选定后,从82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题目及关键词,然后利用WPS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得到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关键词共1887个,出现总次数为3462次,即平均每篇论文约有4至5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10次(包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38个(占总个数的2.01%),总计出现783次(占总次数的22.62%)。所有关键词中频次超过10次的初步统计如下:
因关键词是非受控语言,在选取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统计时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用不同语言进行标记,如“博客”与“Blog,,、“图书馆2.0”与“Library2.0”等;二是关键词的语义相同而字面却不一致,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语义网”与“语义网络”、“公共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等;三是有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剔除,如“图书馆”、“服务”及“模式”等。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英文的关键词替换为汉语的关键词,再进行统计即可;第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根据关键词及文章的标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或重新拟定关键词,而后将所有的关键词用统一的关键词代替进行统计;第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将关键词剔除。经过分析、替换和剔除后出现次数超过15次(包含15次)的关键词共有22个(见表4),总计出现903次(占总次数的26.08%)。
3. 2初步分析
处理后这22个关键词共出现了903次,占全部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这22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能够说明2006—2010这5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观察表5,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语义网、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均占到关键词总频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出现频次达到总频次的3%左右,表明有关“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属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选题的热点。在列的有些关键词排名不是特别靠前,如Web2.0、图书馆2.0等,但这些词也表明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某种新动向。而一些关键词,如用户、网络环境等,仅从字面上观察无从判断其研究的确切方向,但在后面通过共词分析和组配后可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
4.多元统计和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简单、明显的结论,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关键词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共词分析法可以将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获得论文的主题方向。这里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抽取代表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也就是表6中所列关键词;二是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两两出现的累计次数,组成共词矩阵;三是绘制代表关键词间关系的点线图,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四是对绘制的点线图作进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词矩阵
通过先前的建立“标题一关键词组数据库”,对820篇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间的两两统计,得到一个共词矩阵(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共词矩阵为一对称矩阵,两关键词相交的数字代表其一同出现的论文的篇数,如“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论文同时使用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这两个关键词。
4.2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所在,对图谱中“点”、“线”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微观关联。
4.2.1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点线图”
高频词间的点线图原型来源于陈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视化,,〔,根据共词分析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用大小不同的点来代表出现次数不同的高频关键词,用粗细不同的线来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这样就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图谱(见图3)。
图中:1信息资源;2高校图书馆;3用户;4知识管理;5数字图书馆;6评价方法;7本体;8信息服务;9公共图书馆;10个性化服务;11开放存取;12语义网;13信息检索;14知识服务;15知识产权;16Web2.0;17网络环境;18数字36422点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图中较大的点为信息资源、高校图书参考咨询;19知识组织;20危机管理;21图书馆2.0;22图书馆员。馆、数字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关联紧密的有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与高校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用户、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知识产权;与公共图书馆关联紧密的为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20关联紧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务。从个别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点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二者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表明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最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虽然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并不是最多的,说明有关二者的研究在主题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广泛的。也有个别关键词比如危机管理,与其他关键词发生极少关联,表明所代表的选题比较专门,研究领域狭小。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图书馆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图谱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
一是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研究热潮,图书馆学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硕士研究生们也在思考如下问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参考咨询及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创新,以及馆员知识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量一直是稳中有升,它承担着整个图书馆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方式试验等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也在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体现出来。
三是和谐诉求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则提倡读者第一、读者至上,对内管理则应以馆员为本。只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公众满意,只有其内部管理让大多数馆员满意,图书馆建设才能谈得上和谐。而如何让公众满意,如何让馆员满意,如何让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些重要议题,仍然将吸引众多学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无法回避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包括:特色资源的优先数字化,所需关键数字资源的外部采购;数字图书馆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免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组织数字信息资源,以便于检索利用,等等。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方式累积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个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普遍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既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又承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传统教育方式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普遍的整合性、全局性特点,在管理与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强调以稳定大局为重,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各项制度规章以及各种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地位,让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沟通鸿沟,使得辅导员无法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最终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引导并教育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力。(2)重视教师地位形成的沟通不畅。高校辅导员与一般的教课老师不同,教课老师和大学生的绝大多数沟通机会都在课堂之上,沟通方式和时间都比较有限,沟通内容也多是上课所讲的专业知识。而高校辅导员同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不仅可以采取口头寒暄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正式的座谈会或是课余娱乐活动等,沟通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课学习方面,还涉及心理、生活以及情感等。高校辅导员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只有让其感受到平等的地位,才会在师生交流、沟通中形成不分彼此、坦诚相待的氛围,学生才能向其彻底敞开心扉。(3)个性差异造成的沟通困难。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性格,高校辅导员可能同时带几百名大学生,也就是要同时和几百个具有不同个性的人沟通、交流,而且其中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个性非常张扬、鲜明,如果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注意技巧和方法,只过分地注重自身个性,就会很容易因性格原因与学生产生冲突,甚至不被学生信任和接受。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1)营造辅导员“亦友亦师”的形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以真诚的心对待,分担忧愁,共享快乐;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老师,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做学生心目中备受尊重的师长。(2)做不失中庸又有个性的辅导员。由于高校辅导员可能同时带数百名性格迥异的大学生,在同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各种不同的个性与性格。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只有保持自身的立场和性格,才能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在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才会想到辅导员是可以信赖的、可靠地求助和倾述对象,高校辅导员才能站在相对理性的位置上处理大学生的困难和问题。高校辅导员在保持自身立场和性格的同时,还要学会中庸,在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考虑学生间的性格差异,辅导员不能带有主观偏好,而应该学会了解和深入认识个性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性格中较好的一面,对有不良倾向或是不完善的性格特征部分给以善意地指导和纠正,这样,大学生才能较容易地接受建议和意见,也才能形成通畅、和谐的师生沟通环境。(3)注重学生与多方的交流、沟通。除了高校辅导员以外,父母、朋友和同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有些事情,学生可能只会告诉父母,而不会告诉朋友、同学或是老师。同时,由于当今高校中,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处事方法上,均和非独生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高校辅导员无法完全了解学生的心态、思想和观念,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才会促使沟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辅导员应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感悟、积累、总结,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恰当使用这一教育手段,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02-05
【作者简介】李曼(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行为问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_,最为常见的是儿童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生物学、社会学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至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学界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教育、教养方式等外显的行为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如父母的个性、教养理念等方面。
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当前我国家庭普遍形式,父亲较多在外忙于工作,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尤其是0岁~6岁阶段,幼儿与母亲的交往更为密切,母亲对于学龄前幼儿的行为可能有更大的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母亲个性、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一些改善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内市一级幼儿园三所,每所幼儿园分别从大、中、小、托班各整体抽取一个班,共12个班360名幼儿(实发问卷360份,回收327份)作为研究对象。儿童的具体年龄在2周岁~6周岁之间,其中男性儿童175人,占抽查人数的48.7%,女性儿童152人,占抽查人数的42.3%;独生265人,占抽查人数的73.7%;非独生62人,占抽查人数的16-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等。
(三)测量工具
1.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父母用量表(CPRS-R)该量表于1998年由Conners等人共同修订,共有57个题目,七个因子,分别为认知问题、对立、冲动\多动、焦虑\胆怯、完美主义、社交问题和身心障碍。
2.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共20道题组成,分为五个纬度,分别是①外向性,②宜人性,③责任性,④神经质,⑤开放性。以往的个性测量量表使用较多的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大五人格问卷将人格结构归类为五因素模型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因此本研究用此问卷(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来测量母亲的个性。
3.幼儿抚养信念问卷(CCRBQ)(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共36题,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①管教,②知耻,③自主,④尊重。以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指标多从情感角度予以划分,但本量表侧重于父母的养育思想和观念,四个维度代表了中国父母抚养子女的普遍类型,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
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由于1岁儿童的人数很少,只有3人,因此我们把1岁~2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同样的3岁~4岁、5岁~6岁也各为一个年龄段。通过F检验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3岁~4岁时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平均分数要比1岁~2岁、5岁~6岁两个年龄段高,由此可以推测在3岁~4岁这个年龄段幼儿易发生行为问题。此外,在对立这一维度F值为3.389,且在年龄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2.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男女生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除了完美主义外男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生。冲动\多动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焦虑\胆怯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男孩较女孩更容易发生冲动、多动、焦虑和胆怯的行为问题。
3.是否独生在幼儿行为问题上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幼儿行为问题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见表三:
表三显示独生子女各个行为问题上的平均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分析
1.母亲个性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不同母亲个性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四:
由表四可以看出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呈负相关,且基本上相关都显著,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行为问题的发病率则越小。其中,以宜人性相关最高,说明母亲越随和和信任孩子,孩子则越不容易产生行为问题。但在神经质这一个维度上则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神经质得分越高,则幼儿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2.母亲管教方式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五:
从表五显示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说明母亲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3.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首先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发现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六:
由表六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这个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解释其变异的11.2%,即母亲的情绪越不稳定,其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几率越大。此外,宜人性这个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其变异的5.6%,若孩子的母亲为人热情、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行为问题。大五人格中的其余三个维度(外向性、责任性、开放性)则不能预测儿童行为问题。
4.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幼儿抚养信念量表的四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当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时,四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但抚养信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效果却显著,即抚养信念可以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七:
由表七可以看出幼儿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6.9%,说明母亲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并信任鼓励孩子,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压力,那么孩子的行为问题就越少。
三、讨论和建议
(一)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状况
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表现为1岁~2岁和4岁~5岁的行为检出率相近并偏低,3岁~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相关。3岁左右幼儿处在幼儿期(1岁~2岁)向学龄期(4岁~6岁)过渡的年龄阶段,是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期,它既保留2岁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呈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面临着矛盾导致某些行为偏差。因此,对3岁儿童的身心发育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提示父母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与肖倩、洪黛玲等人的报道相一致。除完美主义因子,男童在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童,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童的生理特点有关,性激素分泌的不同使男孩可能更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但更相关的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教养方式、行为引导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孩比较放手,淘气、不听话、白作主张也能容忍;对女孩则束缚颇多、限制过严,认为女孩就该文静、守规矩、顺从。因此,提示父母和教育者要从性别角色刻板的印象束缚中解脱,注意消除性别角色偏见,使儿童身心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虽然调查显示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值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的许多报道相似。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较多关注和溺爱,非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其受家庭的关注和溺爱较少。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1.母亲个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母亲个性与儿童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母亲个性可能对儿童不同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周华报告母亲的情绪和性格特征是决定养育方式和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形成的基本因素。李晶报告,母亲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母亲具有积极的个性,如性格开朗活泼、兴趣广泛、善于人际交往、做事有条理、富有创造力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使儿童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母亲为人谦虚、随和,信任孩子,极少打骂孩子或者发脾气,会用言语与幼儿沟通,有利于母子间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儿童能逐渐矫正自己的行为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良好行为的能力。反之,母亲的个性不良将导致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上的偏差,如果母亲具有神经质、易怒、敏感、忧郁、做事马虎、恪守成规等不良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会导致幼儿没有安全感,缺乏情绪控制与表达技巧,儿童经常感到焦虑,进而导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交往不良等问题。这一结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有一定的启示,提示母亲应发挥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如随和、谦虚、平易近人等),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如对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及缓解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2.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关于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份的事件时有报道。王丽等[1]在1997~2001三年间通过TDM陆续检测出患儿服用的“纯中药抗癫痫药”中含抗癫痫西药成份达45例,有的已达到中毒血药浓度;阚周密等[2]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40例仅服抗癫痫中药患者血中丙戊酸(VPA)、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存在的种类及浓度时,发现所有患者的血中均测出1~4种化学药品;邹明等[3]对30例患者服用23种抗癫痫中成药后进行抗癫痫西药的血药浓度测定,共检出含西药成分的有20种(占86.9%)。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足以看出问题存
作者简介:汪 洋(1982.11~),男,药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cattop3211@qq.com。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通常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包括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VPA)。其中,又由于苯巴比妥价廉易得、广谱高效等特点,被利用掺假的情况最为常见。这些抗癫痫西药的治疗窗都比较窄,一旦药物过量就容易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通常需要在TDM下使用。虽然目前关于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所引起的药害事件的报道还相对较少,但是其危害性非常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警觉。
2 成因分析
2.1 商业利益的驱使
某些不法商贩或个体诊所,为了使自己的中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不惜以身试法,通过非法添加西药来取得暂时的显著疗效。
2.2 患者用药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中药治本,西药治标”、“中药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同时,癫痫又是一种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症状的慢性疾病。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自然希望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尤其是对于儿童癫痫患者,其家长往往担心长期使用西药会对患儿的身体、智力发育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更倾向于选择所谓的“偏方秘方”、“纯中药制剂”。有调查分析显示,患者选择抗癫痫中成药的原因依次为:觉得中成药不良反应少、西药控制不佳、听信媒体广告宣传、听人介绍[3]。某些不法商贩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观念,大肆宣传其产品的无毒无害、功效显著,实质是在中药制剂中暗自添加西药成分,蒙骗患者。
2.3 监管难度较大
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多为个体诊所的自制产品,生产数量较小,市场流通较少,不易被药监部门发现。甚至有的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或是随赠食品中,以此来逃避药检部门的检验[4]。同时,我国现行的药品检验标准(《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等),并没有关于判定中药中是否添加化学成分的内容要求,药检人员只能凭经验判断,难免疏漏[5]。在检验过程中,也往往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相互干扰较大,不能很好地判定是否存在添加西药的情况。
3 危害性
3.1 违背了癫痫的药物治疗基本原则[6],对患者抗癫痫治疗不利
违反按照癫痫的发作类型来选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的原则。各种抗癫痫西药所适用的癫痫类型不完全一样,如苯妥英钠对强直阵挛性发作疗效好,为首选药,但是对失神发作无效;苯巴比妥也作为强直阵挛性发作首选药之一,对复杂部分性发作也有效;卡马西平主要作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丙戊酸对失神性发作疗效最好[7]。抗癫痫中药制剂中添加化学药品只是以暂时地控制患者发作为目的,根本谈不上按照患者的发作类型来科学选药。患者使用这样的药物治疗,即使能短期内控制发作,但对于长期治疗和预后也会不利。
不能实现长期规则地用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是保证抗癫痫疗效的基本条件[8]。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给药方法简单粗糙,给药剂量极不准确,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根本没按照公斤体重、体表面积等科学计算给药量。同时,该类药物多为自制产品,其装量差异以及西药成分的含量均匀度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如果一种中药制剂中添加了多种西药成分,西药成分之间可发生相互干扰,影响机体代谢。因此,患者在使用这类非法中药制剂过后,往往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对癫痫控制不利,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现象。
违背了单药治疗、合理多药治疗的原则。单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只要选药合理、用量得当、规律用药,单药可使60%~75%的癫痫获得满意控制[8]。只有在单药治疗证明无效时才可以考虑多药治疗,以不超过2~3种为宜。该类非法中药制剂中往往添加有多种西药成分。阚周密等[2]发现40例仅服用抗癫痫中药的患者中,90%的患者血中测出2~4种化学药品。这种盲目地、毫无指征性地联合使用多种抗癫痫西药,容易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血药浓度,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利,更可能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例如苯妥英钠与丙戊酸钠合用时,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竞争作用,需要经常监测血药浓度;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合用,可通过诱导肝药酶而降低卡马西平的血浓度;丙戊酸钠与苯巴比妥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减慢,血浓度升高;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合用,由于后者对肝药酶的诱导而使二者的血浓度都降低[6]等。对于三种或四种抗癫痫化学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更加错综复杂,血药浓度的变化更不易判断。另外,化学药物与中药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目前了解得还不多,也可能产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的做法,既违背了癫痫药物治疗的原则,也为人们的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
不能合理掌握AEDs的停用时间。治疗原则要求AEDs的停用过程要缓慢,一般需要0.5~1年。患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服用该类含抗癫痫西药的中药制剂可产生耐药性,并且容易形成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撤药综合征,甚至促发癫痫持续状态。
3.2 对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服用该类含抗癫痫西药的中药制剂后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对苯巴比妥过敏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以及哮喘等,甚至可发生剥脱性皮炎[6];卡马西平的过敏反应虽不常见,但可发生严重的反应,如周身性红色斑疹等;苯妥英钠过敏综合征表现为从皮疹伴发热到暴发性致死性剥脱性皮炎、血管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9]。患者服用这类非法中药后,一旦出现上述过敏反应的症状,又由于对过敏源药物未知,对医生的及时诊断和抢救都极为不利。
使用该类“中药”的患者在转院治疗后,接诊医生往往由于不知情,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而产生急性中毒事件。苯妥英钠血药浓度超过20 μg/mL时可出现眼球震颤,超过30 μg/mL时出现共济失调,超过40 μg/mL便会出现嗜睡、昏迷等严重的不良反应;苯巴比妥血药浓度超过40 μg/m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急性过量时可表现为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的抑制[6];卡马西平过量可诱发震颤、激动及反射改变,随后意识障碍、高血压及昏迷[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超过120 μg/mL也可致明显的不良反应[10]。陈赛贞等[11]就报道了3例患者服用抗癫痫西药合并“中成药”中毒的案例。
可干扰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用该类非法中药的癫痫患者,如果再接受其他疾病的临床检验,可能由于血中的抗癫痫西药的干扰作用而使检验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苯妥英钠可使血中游离的甲状腺素浓度减低,使甲状腺功能试验不准确;卡马西平可使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测试值升高等[6]。又由于对西药成分的未知,这种干扰是很有隐蔽性的,医生往往不能判断,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另外,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作为强的药酶诱导剂[12]也可影响其他治疗药物的代谢,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利。
成本效果比值较高,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市场上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的平均费用远较国产一线抗癫痫药物贵,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其治疗的不科学性,其总体控制率远低于癫痫期望的70%控制率[3]。患者使用该类非法中药后,往往是疾病既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信心。
损害了中药的声誉。中药治疗癫痫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科学依据,其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调节脑啡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神经递质等多种作用对癫痫都有一定疗效[13]。但是,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药的声誉,对于那些我国长期传承下来的原本对癫痫有效的中药方剂的发展也产生了更多的无形障碍。
4 对策
药监及司法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4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关于制售假劣药品的有关规定及处罚措施,应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对该类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鉴别检验。目前文献报道的相关鉴别检测方法较多,通常是多种鉴别方法的联合使用,多种证据来联合判定抗癫痫中药中是否添加有化学药物。例如:潘霞云等[14]利用HPLC(二级管阵列检测器)对“抗癫痫纯中药制剂”中的苯巴比妥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薛恒跃等[15]利用专属性化学鉴别实验、薄层色谱和HPLCMS联合鉴别中药制剂中添加的苯巴比妥;另外有通过TDM监测来侧面证明中药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报道[1-3]。这些检验方法通常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对于缺乏高端仪器设备的基层而言,不易接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简洁实用的检测方法来为基层服务。对有条件的检验机构,鼓励使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手段,主动增加检验项目,对高度怀疑非法添加有化学药物的抗癫痫中药采取重点检测,加大对这种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癫痫患儿及其家属的用药教育,使他们逐渐改变用药观念,认识到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不要盲目从医。无论是选择中药还是西药抗癫痫,都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科学的治疗。在面对不法商家的夸大宣传的时候,能提高警惕,增加防范意识,加强对这类不法行为的辩别能力。同时,在癫痫治疗期间,医生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怀疑使用了该类非法中药的患者要进行TDM监测,避免重复用药的发生。
鼓励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研究,提高中药疗效,使我们的国宝中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总之,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用药安全,需要医生、药检、患者家属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不法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 丽, 徐中西. 口服“纯中药”患儿的抗痫西药血浓度监测[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3): 12.
[2] 阚周密, 曹云鹏, 董亚珞.中药中抗癫痫化学药品的血药浓度检测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9): 855856.
[3] 邹 明, 胡蓓蕾. 抗癫痫中药制剂内西药成分的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24): 34063407.
[4] 肖 敏, 万国勇, 方翰林.对中成药内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几点思考[J]. 中国药师, 2006, 9(8): 771.
[5] 高华敏, 李秀明. 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有关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J]. 淮海医药, 2007, 25(2): 165166.
[6]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S]. 2005: 330.
[7] 李 端. 药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16119.
[8]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601861.
[9] 孙定人, 齐 平, 靳颖华. 药物不良反应[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85395.
[10] 江明性. 新编实用药物学[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31.
[11] 陈赛贞, 林 中. 通过TDM分析3例抗癫痫药合并“中成药”中毒[J]. 海峡药学, 2003, 15(4): 6667.
[1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 光. 新编药物学[M]. 1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6.
二、因工评残办法,一律参照民政部门关于残废军人评残的现行规定和办法执行。
三、因工评残范围,按原内务部1951年4月29日内优字第69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四、因工评残的批准手续,由所在学校填报《教育事业单位人员因工评残审批表》,按隶属关系,报经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并发给“教育事业人员残废抚恤证”,由所在学校按批准的残废等级,定期发给残废抚恤费,列学校经费开支。
五、伤残人员工作调动后,凭本人残废抚恤证和原学校证明,到调入单位领取残废抚恤费。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在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提出一些问题。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仍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107号)有关规定办理。
二、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
三、本通知自发出之月起执行。过去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不予追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