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音乐教学技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受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确保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当课堂中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也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但是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由于受到不同地区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在一些城市中,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而在一些乡村地区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的素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就直接影响到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对提升整体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在一些中小学中教师专业技能较为单一,大多只了解其中一种乐器,这样也就使得教学的多样性不足。可以说中小学音乐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整体素养与专业技能,但是也正是由于教师自身专业性不足,从而就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第三,由于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也就从开始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开始逐渐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这样也就影响到了自身专业性的提升。加之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到了教学中,一些教师也开始依赖这种教学方法,从而造成了课堂中过度使用多媒体等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1.提升整合能力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受到了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影响,所以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做好做教材的处理工作,通过不断地整合与重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一,要做好综合性课程的整合工作。在综合性课程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研究工作,选择相应的案例或是视频等来丰富课堂,做好学生能力的训练工作,提升对课堂的整合效果。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可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并针对学习的内容制作出相应的小报等,以此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与分析、整理的能力。第二,面对相同的音乐体裁进行不同曲目的组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同的体裁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帮助学生找出乐曲中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学习的印象[2]。
2.做好学生资源的开发工作
在发展中学生资源一直被忽视,这也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思考工作,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在掌握好学生实际情况后,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到音乐教学中去。第一,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从而发现潜在的学生资源。学生资源其实就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所以要做好开发与利用工作。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机会,主动了解学生,做好学生资源的挖掘工作。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或是在探讨中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外也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会演等来熟悉学生。第二,做好有目的的引导工作,实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资源的开发工作,同时还要在整合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理解好学习内容,保持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避免出现盲目性的现象。如在教学中可以从实践活动入手,开展先学后教工作,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将其转变成为充满创意的作品。
合唱是声乐艺术中最具表现力、感染力以及人文精神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合唱,可以得到多种形式、多种音色、多种层次的音乐享受,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要求每个演唱者的发声方法基本一致,音高准确,节奏稳定,吐字咬字清楚,音色明亮,以及力度和速度掌控自如,在感情的表达上高度统一协调。中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音乐的快乐,帮助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他们的演唱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增强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称职的指挥”。这句话道出了指挥在合唱团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合唱指挥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或者排练合唱作品时,应遵循省、准、美三个指挥原则。省是指指挥动作的节省,教师在指挥过程中要根据作品来设计指挥动作,例如动作的幅度等。准是指把握拍点的重要性、准确性,教师在指挥过程中要根据合唱谱给出准确的拍点,如起拍、收拍等,拍点要清晰,让学生明确理解教师给的提示。美是指指挥动作要美观大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指挥合唱团时,身体要正、直,自然大方,不能两脚相并,也不能两脚分开很远,要一脚在前,一脚在后,重心在两脚之间,这样有利于移动上身,引导合唱团。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教授合唱,应具备四个条件:较强的听辨能力、较强的读谱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指挥时应具有一定的听辨能力,要能清楚地分辨出各类不同性质的音程与和弦,这样才能对合唱团的节奏、音准、声音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及时的处理。乐谱是音乐的文字,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键盘乐器熟悉和了解作品。指挥要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表达能力,让中小学生在排练时,及时把握作品要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对作品的艺术风格、主题思想、社会意义、美学价值做出明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
二、合唱指挥的动作
在指挥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手腕、小臂和大臂等,运用传神的表情以及细微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指挥的基本动作包括预备动作、起拍动作、收拍动作。预备动作是指必须在合唱队员和伴奏准备好的前提下才能起拍,预备动作包括三个步骤:预备、呼吸、进声,预备拍包括强拍的预备拍和弱拍的预备拍。起拍动作包括三个环节:准备动作、预备动作和起拍唱,要了解第一拍起唱的预备拍即强拍起拍,第二拍起唱的预备拍即弱拍起拍,第一拍后半拍起唱即强拍的后半拍起,第二拍后半拍起唱即弱拍的后半拍起等知识。起拍好坏决定了作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开端,收拍好坏决定了作品是否具有良好的结尾。收拍动作由两个步骤组成:预备动作和收拍动作,预备动作多在结束前一拍进行,起到提示合唱队员按照收拍动作所要求的速度、力度、情绪(性格)去结束声音的作用,是关键步骤。收拍动作是整个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为作品画上完美的句号的过程。收拍动作有短时值收拍动作和长时值收拍动作。短时值收拍动作分为短时值强收(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和短时值弱收(例如《红梅花儿开》)。长时值收拍动作,在长时值收拍时,左手要给长音手势,右手展示拍子,在倒数第三拍时给准备拍、倒数第二拍时给预备拍,最后一拍进行收拍。
三、指挥的动作变化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指挥过程中要注意指挥的动作变化。在一首作品当中,我们常会遇到合拍与分拍的打法。合拍是将二拍子或三拍子合并成一拍,或者将六拍子合成二拍子、将九拍子合成三拍子等,例如老师们常用的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分拍是将乐曲中的其中一拍分成两拍或者多拍的打法,但是在使用时,用得过多会打破作品的连贯性,分拍一般用在结尾,例如作品《在太行山上》。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指挥作品时需特别注意双手的分工与配合,右手以击拍为主,显示作品的节奏性,左手与右手配合时,不需要同时击拍,要有较大的移动空间,可以随时提醒各声部进入,以及调整呼吸和歌唱位置。指挥靠力度变化来控制速度变化,例如《在太行山上》这首作品,动作幅度大则速度慢,动作幅度小则速度快。突快与突慢必须用预示动作来表现或者用面部表情来提示。指挥的动作较大时,双手离胸部较远,指挥的动作较小时,双手离胸部较近。在击拍时,击拍的力度大,拍点的反弹速度快,表现强,击拍的力度小,拍点的反弹速度慢,表现弱。在指挥时还要注意手型的变化,在渐强时,掌心向斜上方,手指微曲,上举移动。在渐弱时,掌心向斜下方,自上而下滑落。突强时虎口打开,掌心处于紧张状态。突弱时掌心向斜前方用力击拍,并快速收回。
四、指挥的艺术表现手段
指挥的艺术表现手段有Legato(连贯流畅的)、Staccato(弹跳、转快的)、Marcato(强而有力的)、NonLegato(不连不跳的)四种形式。教师在读谱时要清晰地把握四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内涵。Legato适合表现柔美抒情、速度缓慢的音乐作品,要求采用曲线,线条圆滑流畅,拍点不突出,例如作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Staccato适合表现轻快跳跃的作品,要求采用直线,线条动作幅度小,拍点要轻巧有弹性,以腕部为主,例如作品《阿拉木汗》。Marcato适合表现强而有力、气势磅礴的作品,要求直线线条,拍点有重量有弹性,击拍有力,动作有棱角,具有爆发力,使用时一般是大臂带动小臂。NonLegato适合表现庄严、宽广、热情豪迈的音乐作品,一般采用直线与曲线相结合,指挥拍点清晰,运动协调放松,主要通过手腕带动小臂来指挥作品,例如作品《我的祖国》。
五、合唱总谱读法
合唱分为混声合唱与同声合唱,合唱作品各声部所使用的乐谱,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统一的谱表,使指挥一目了然。指挥在读总谱时要熟悉各声部的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了解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对作品进行完整构思,利用合适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处理与艺术设计。指挥读谱与合唱队员不同,指挥不仅要唱会四个声部的旋律(横向读谱),而且还要注重和声连接(纵向读谱)等,最好能用钢琴弹总谱。读谱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横向读谱、纵向读谱、声部交错读谱、声部方位读谱、总谱与指挥动作结合。(一)横向读谱(旋律分部读谱)。指挥拿到合唱总谱后,首先要熟悉各声部的旋律并分析曲目结构,找到作品的难点部分,做重点突破,根据作品的表现特点和作者的意图,设计处理方案。(二)纵向读谱(和声连接)。纵向读谱时应借助钢琴,将和声连接弹奏出来。掌握和声连接的特点,奏出实际音响效果。(三)声部交错读谱。将四个声部看作一个整体,分清主调与支调的关系,将纵横交错的声部浓缩成平面,按声部的进入关系,画出旋律进行的总谱图,准确标出旋律的进入与转移关系。(四)声部方位读谱。在熟悉总谱的情况下把握合唱队的声部位置,声部进入要准确,左右手分工要合理。(五)总谱与指挥动作结合。在声部较为复杂的作品中,指挥会感到双手不够用,其主要原因是读总谱的方法有问题。在复杂的合唱作品中,要注意各声部进行的相互关系,并和指挥动作结合起来,从而准确找出各声部交错进行的重要部分与结合点,用清晰准确的手势指挥各声部。
六、总结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指挥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声乐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和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声乐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在给学生排练的过程中,应该教授给中小学生一些呼吸方法、发声方法。指挥者不仅要会唱,还要懂唱,这样才能在合唱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换气、呼吸变化来进行准确的指挥,从而更好地提升演唱效果。合唱伴奏在合唱团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较好的键盘弹奏技能,不仅能给作品锦上添花,还能使学生根据键盘的音高快速学会作品。指挥者只有将声音和伴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合唱效果。合唱是一个集体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利用好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作为中小学合唱指挥,要有较好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心声、兴趣,善于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挥在团队中起到领导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团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在和中小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团员的意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带领学生取得更好的合唱效果。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进行高效的合唱排练,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合唱指挥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还要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婷婷.中学合唱实践教学方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2]秦逸然.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戏剧之家,2019,(27):66.
[3]孙相根,刘琪.谈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当代音乐,2019,(02):6-8.
合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唱指挥技能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普通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都离不开合唱的教学。它不仅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也是能够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更能体现出一代少年儿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合唱已经成为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上好音乐课同时也要具备多种音乐技能。笔者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课题《西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证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觉得需要加强合唱指挥技能的培训,从这里可见一斑。那么在合唱指挥技能方面,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呢?笔者认为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技能:
一、具备扎实的合唱理论功底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声乐演唱形式。与独唱有着很大的差别:讲求的是声音的共性,讲究的是声音的层次和立体和声感,追求的是声音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我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独唱发声的技巧更要掌握合唱的要求,尤其是童声合唱的特点。
1.了解多声部声乐演唱的特点
合唱不需要每一个人用很大音量的声音进行演唱,相反它需要的是“轻柔美高”的声音美学原理,强调的是各声部声音的融合。
2.了解合唱的协调、谐和、色调、音响、语言等基本合唱要素
比如主调作品要充分地体现主旋律,其他声部的音量、音色、起伏等都要根据主旋律声部来进行安排。
3.有较为丰富的合唱文献的积累
包括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耳朵又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二、具备良好的指挥技能
良好的指挥技能是能够工作的前提,指挥的主要工具是“手、眼、表情和体态动作”,其中手是最主要的工具,手的动作是否清楚、准确是反映指挥者本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依据。
1.掌握基本的击拍方法
这是最应该很好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及其他较为常用的拍子的指挥手势。做好合唱指挥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音乐与击拍的关系,而图示则是掌握音乐的前提。从拍子指挥到音乐指挥是一个不断学习作品及不断实践的过程。分析音乐、尊重作品的风格才能使手势或表演与音乐一致。
2.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指挥
手、眼睛、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非常好的指挥手段。这些手段既能够很准确地表达音乐思想又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合唱演唱水平的发挥。
3.能够比较准确地给出各种起拍、收拍、声部的进出、语气和情绪的手势动作
准确的起拍才能有好的开始,合唱首先就要求“齐”,声音的整齐、呼吸的整齐、咬字吐字的整齐;而收拍是一个作品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情绪、收声、归韵等都要求准确而完美。
三、具备较为熟练的钢琴弹奏能力
钢琴弹奏是完成排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不能完全期望我们的音乐老师能够进行很好的唱与弹的结合,或者是很准确的完全声部弹奏。但是我们至少要能够对每一个声部进行很好的弹奏,再进一步对二声部的弹唱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和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声部思维和多声听觉的很好的方法。
1.能够进行声部的弹奏,这是非常必要的
有弹奏再加上较好的示范演唱能够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慢慢地进行二声部、三声部弹奏。
2.能够较好地完成合唱的伴奏
这个伴奏除了在织体上有要求外,和声的进行是不能够被改变的,如果发生改变,演唱与伴奏在和声上就会出现错误,从而影响和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在弹奏能力范围内对部分织体进行简化。
四、具备科学的排练能力
1.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知识
作为一个合唱教师,首先应懂得歌唱发生的基本知识,这才能对合唱队员进行歌唱发声训练。在训练初期应时常提醒学生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用“轻声”去歌唱,避免声嘶力竭。正确的呼吸可以成为好的发声状态;“轻声”实际上是人体各发声器官协调发声的基础,符合发声循序渐进的道理,并能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病。作为音乐教师既要完成合唱的排练还要担任合唱指挥。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有能分辨声音的优劣的能力。除此以外,训练者还应当清楚合唱声乐训练中一般存在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2.合理安排排练进度
避免两种情况:“句句扣”和“遍遍过”的极端排练方法。
要做到合理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因此排练前的案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所有准备工作中案头工作是最复杂的:分析歌词、分析结构、分析作品的情绪、设计作品的起伏、解决作品重点难点的方法以及排练的总体进度等都要在排练前安排好。在排练过程中能够很快找得到重点和难点并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会有助于排练顺利进行下去,当然我们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那些“句句扣”的指挥并不能说明他有多么仔细,这样只会显得很零碎,没有整体感。“遍遍过”的指挥又很难找到问题,显得很粗糙而不能打动人。因此这两种排练模式都是比较极端的,如果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挥伴奏在排练中的作用
合唱的伴奏与合唱是以一个完整的整体,好的伴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加上完美的声音和演唱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合唱的魅力。然而在我们的排练中伴奏往往会被放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很多时候总是先排练后和伴奏,或者是先排练少和伴奏。尤其是在伴奏乐谱的选择上多数选择的是简谱或是即兴伴奏而非正规的五线谱。简谱的即兴伴奏是很难和合唱中和声的进行相吻合的,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还会破坏声部和声的进行而使得演唱与伴奏脱离,从而严重影响合唱的效果。
4.具备改编作品的能力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的合唱作品,但是却只有一种合唱版本,因此很多时候是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比如同样一首《雪绒花》,在日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里就有童声二声部、三声部;混声三声部和四声部等多个版本。而在我们的教材里只有一个版本,这样的选择余地就明显要少,因此对作品进行声部的调节、人员的安排和难点的简化处理就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对作品进行改编,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
五、具备艺术的处理能力
作品经词曲作家完成以后还要通过指挥和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这是表现音乐作品的规律,这个二度创作就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作为一个指挥首先要尊重原作,在把握好原作的风格、情绪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力度、速度、层次、起伏、色彩、均衡以及和谐等的处理来丰富和完善艺术作品,使得作品能够很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能够使演唱者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演唱的成就感。
1.准确的速度是正确把握作品的关键
每一首歌曲作曲家总有他自己规定的正常速度,也只有在这个速度中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很难想象把游击队歌用慢板或是行板的速度来演唱还能不能够表现出机智勇敢、乐观开朗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当然这个规定的正常速度也是一个相对的观念而不能很机械的死搬过来。
2.正确处理好协调和统一
合唱是众人共同完成多声部音乐的演唱形式,协调统一是其最高目标。讲求声部的音量均衡和音高间的谐和,由于人数多,在呼吸、发声上是很难做到准确、统一。这需要指挥首先解决个人的基础,进而完成各个声部的责任,只有各声部协调统一后我们才能有效地完成多个声部的协调配合,最后使得各声部相互之间唇齿相依、相互环绕、紧张有序的进行下去。
3.正确处理好起伏与层次
起伏更多的是合唱各声部横向之间的色彩变化,而层次则主要是指合唱声部纵向的深入浅出;起伏要找好旋律间的逻辑重音并能够很有语气的演唱,层次则要根据各声部所担负的任务把握好声部间的主次关系。在主调作品中突出主旋律是首要的。要处理好这些起伏和层次就要很好地掌握“力度”与“色彩”。这种力度不是简单的强或弱而是根据歌曲情绪而来的声音的“张与弛”,这种有张有弛的声音必须是有色彩变化的,就像彩虹一样的美丽。
4.把握最准确的音乐情绪
所有音乐作品的表现最后都要落脚到情感这个主题上来。为什么说音乐是世界上最共同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不同人的情感总归能找到合适的切合点。所以无论你是哪里的人都能通过音乐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是作为指挥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可以这样讲,情感表达的准确与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指挥水平的依据。
合唱指挥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这个过程中实践是基础,学习是实践的提炼。我们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用好的音乐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
参考文献: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3]徐武冠.合唱与指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5-02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心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善于接受事物,内心比儿童时期过于复杂,审美心理发展进入“浪漫”时期。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遇事易“随大流”,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合理地引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即“内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教育实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浸润而产生的深刻而久远效果的。因此,此种教育不同于政治的说教、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往往是寓教育于愉悦,在愉悦中受教育,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乐、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的、乐于受教。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变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青年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正是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是指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的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当代青少年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各异,内容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流行音乐,少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追星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自我出发、乐于索取、不愿奉献、怀疑一切、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成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认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是指再现内心情感表现要求,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音乐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校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使恶魔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方法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学生的需要。
3.1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即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各科教育都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的文章《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艺术科何以不长进?……一向偏重于艺术的末技而忽略艺术的精神。”“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音乐之美,应用其美,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不知不觉又到了期末,在这半年中,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对音乐课又有了新的感悟。回忆这四个月的时光,有过欢喜,有过难过。学生开心的上完一堂课是我最开心的事情,相反,学生无趣的上完一堂课是我最难过的事情。但是不管成功与否,我都是开心的,因为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下面就将这学期做一个。
在教学课堂中,我这学期主要抓学生的音乐基础,课下认真备课,积极设计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地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课后,我立即对这节课做反思,找出问题。
不足之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秩序,针对课堂纪律我一直都有些困惑,我试用过很多方法,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这方面上我还是需要和有经验的老师和班主任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是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多看点书提高自己的素质,勤动脑,勤发问,勤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听课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渠道,在这学期中,我听了很多节课,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看了别人的课我发现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这次的课堂观察,让我受益匪浅,每节课的教学环节新颖创新。听了这些老师的课,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觉得应该要做好几个方面:首先,我积极反思自导航地图下载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担当组织者、参与者、欣赏者等多个角色。其次,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习灵活的应对课堂的能力。学会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我要多用鼓励的形式对待每一个学生。
暑假来临,休息的同时,我还要好好的充实自己,多读书,多练习自己的专业,制定好下学期的学习目标,整理好下学期的教案,等到寒假归来的时候,让自己更有把握的工作。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教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音乐专业技能课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课程。声乐课、钢琴课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而器乐课也是学生必备选修课。
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传统的专业技能小课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声乐、钢琴、器乐课“1对X”教学模式,即一堂课3人,5人不等的教学模式己在多数院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缓冲由于师资缺乏而带来的一些问题,然而这种“小课时间缩短化”教学模式却带来一些问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对一”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学生在“一对X”教学模式中不能直观性、及时地发现自己演唱、演奏上的问题,以及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我就如何增强“1对X”专业技能课效果,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微格教学模型及现代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和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利用录像反馈—定格分析,有控制地进行微型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
二、微格教学在专业技能小课中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培训技能。
首先必须明确音乐专业技能有哪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主要是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所以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音乐技能。
(1)钢琴演奏技能
钢琴演奏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关于钢琴和音乐的知识,以及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熟练的演奏技术和技巧,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所构成。熟练的演奏,不仅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运动,还需要演奏肌体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钢琴演奏技能能充分表现乐曲,完美、流畅地展现乐曲的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
(2)声乐演唱技能
声乐演唱必须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技能,最好能够演唱一般的中外歌曲。声乐演唱技能包括呼吸技能、咬字吐字技能、音准技能、声区统一技能、情绪表达技能、节奏技能等。
(3)器乐演奏技能
由于每种乐器的构造、演奏特点、呼吸、口腔动作、指法与弓法等的不同,其演奏技能也不同。如弦乐器的运弓技能(分弓、连弓、断弓)、木管乐器的吐音技能(单吐、双吐、三吐、弹吐等)、铜管乐器(除吐音外还有起吹、颤音等)、打击乐器(单击、双击、滚击等),等等。
(4)自弹自唱
自弹自唱技能是指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弹琴与唱歌的协同行为。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很常用,无论是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学习予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第二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之前,为了使学生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老师亲自或者利用多媒体系统编辑一些音乐课件及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讲解。
如:在训练声乐“呼吸技能”时,首先教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呼吸系统生理结构图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显示出来。其次,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歌唱呼吸运动圈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几例错误的和正确的歌唱呼吸演唱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呼吸训练。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又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
第三步,技能练习。
音乐专业技能具有特殊性,当演唱、演奏者掌握了一种特定的动作方式并通过反复的练习,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将音乐技能动作过程从“有意识”转化为“自动化”时,就形成了一种演奏、演唱技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一般安排6—15个小时的学生自我训练,使学生掌握歌(乐)曲的重点难点,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连贯、协调等。
第四步,微型训练操作。
组成3、5、8人不等的微型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生针对一定教学内容实践所学音乐专业技能,并进行全过程的录像。使抽象、不确定、转瞬即逝的音乐直观、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我们反思分析。
学生的回课(即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一般由于学生的进度、特点优势的不同,教师所选题目一般不一样,这就使得“一对X”小组课具有了“一对一”个别课的优势——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声部、气息、共鸣、演奏程度、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教授如何解决和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挖掘其艺术潜力,发挥其个性特点。解决了“一对X小组课”时学生的歌唱技能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达不到音乐专业课既定的要求水准的问题。
第五步,评价反馈。
当实践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回放学生的教学录像,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如:学习者在声乐技能练习中,大脑与支配歌唱运动器官的肌肉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即存在一种神经冲动过程。从“传达命令”到“执行”再到“反馈”: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官起到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它们不停地把技能运动的结果告知大脑。只有当学习者不停地接收反馈并及时调整,练习才成为“有效练习”而继续下去。反馈有多种形式:外在的视觉反馈、自身的听觉反馈,以及根据自身肌肉运动的感觉做出调整的内在的运动觉反馈等。在技能学习初期,学习者对声音和动作正误的辨别能力不高,依赖教师对歌唱动作进行及时调整,反馈信息来源于外部的指导教师或同学。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在老师那里可以找到正确的感觉,可是自己练习的时候,怎么都不对。因为自己练习时,依靠镜子用视觉监督外部器官的运动,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力与对动作的辨别力不高,一旦失去老师正确的反馈指导,练习方向模糊,自然就不如课堂上的状态好了。然而微格教学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看到自己上课时错误的过程和教师、同学的反馈指导,当然课堂上的好状态随时都有,进步自然就快。
第六步,循环再训练。
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训练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改教案,进行第二、三次微格训练操作。
总之,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使传统师徒学艺的“口传身授”的经验型向有针对性职业训练的科学型转变。既有利于科学地传授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又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突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微格教学”改进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则不再以老师讲述为主,而是师生互相表演(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讲述、评论,教师以启发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评述优劣,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单个或整体的训练与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研究、探讨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改变了原来那种“老师讲,学生硬搬仿照”的呆板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钻研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练习了专业课的技能技巧、科学方法及作品的表现处理,还学习了专业课的教学法和辅导训练的基本方法。而在学生掌握了专业课中声乐的歌唱方法和钢琴、器乐的弹奏、演奏方法之后,声乐小组课可以结合重唱、组唱、小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声乐节目的能力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的能力;钢琴小组课(包括电子琴、手风琴)可以结合四手联弹、重奏、齐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钢琴演奏节目和辅导训练的能力,以及结合声乐课增设自弹自唱的练习;器乐小组课也一样,通过器乐的重奏、齐奏训练,逐步抓学生的小乐队排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组织课外活动打好基础。微格教学在“1对X”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直观地展示了音乐教学,突出了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解决了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音乐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唱歌课,课外辅导以及第二课堂的“声乐班”、“合唱团”等,都是以唱歌为主。因此为歌曲伴奏,尤其是钢琴即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好的伴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反之,则会破坏音乐的美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和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如何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钢琴即兴伴奏,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即兴或临场发挥和创作的,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的伴奏形式。虽然给它冠以“即兴”之名,但这种“即兴”更多的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要想提高即兴伴奏能力,首先要加强对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和声学,当然也包括复调、曲式学、配器法和旋律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千万不能纸上谈兵地学,必须加强动手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和声理论的同时,要在钢琴上进行和弦连接的弹奏训练。下面就介绍一下和弦连接训练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采用和弦连接最基本的逻辑形式:Ⅰ(主和弦)―Ⅳ(下属和弦)―Ⅴ(属和弦)―Ⅰ(主和弦)来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使弹奏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为歌曲旋律配和弦的,也是最基础的和声逻辑思维方式,这对于弹好钢琴即兴伴奏是非常重要的。
2、从C大调(包括其关系小调,即a小调)和弦连接开始,逐渐向其它的调式、调性扩展,直至二十四个大小调都要熟练。
3、和弦的声部连接采用键盘和声连接法――即声部的密集排列,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学习和弹奏。声部的开放排列不利于钢琴弹奏的快速掌握,应尽量少用。
4、在熟悉正三和弦Ⅰ、Ⅵ、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副三和弦的学习和使用,从而全面掌握自然音体系的各大小调和弦的连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学习西方变音体系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知识。
5、和弦音型化。在和弦声部连接熟练的基础上,要把和弦转化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音型,并能在具体的歌曲伴奏中准确和熟练地使用。
二、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钢琴即兴伴奏光靠理论上的提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因为最终钢琴即兴伴奏还必须需落实到手上去弹奏,所以弹奏者(或学习者)钢琴的实际演奏能力对即兴伴奏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俗话说“水涨船高”,这就要靠弹奏者自己在钢琴的演奏上多下功夫。我认为要想弹好钢琴即兴伴奏,弹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至少应达到车尔尼《299》的程度,并且还要不断提高才行。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作曲理论与钢琴技巧结合在一起的实际运用,主要是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连接和不同的伴奏音型都要在钢琴上练得熟练,做到信手拈来,同时还要在具体的歌曲中能够准确和恰当的运用。下面就谈谈如何对一首歌曲进行即兴伴奏,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找出歌曲的前奏(包括间奏和尾奏)、呈示部分和部分,并明确调式、调性。如果歌曲没有写前奏,一般可采用歌曲部分的旋律作为前奏。
2、编配和弦。为歌曲配和弦应采取多样化的原则,正、副三和弦或七和弦都要考虑,最好还能标出半终止和全终止的地方。
3、选择音型。根据歌曲的风格和特点,选择恰当的音型与之匹配。一首歌曲往往采用二至三种音型即可,多了就显得杂乱和零碎,音乐的风格就很难统一。
4、伴奏形式的运用。伴奏形式指的是带旋律的伴奏和不带旋律的伴奏。一般情况下:歌曲的前奏用带旋律的伴奏形式,歌曲的呈示部分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形式,歌曲的部分用带旋律的伴奏形式,同时为了突出旋律和加强对比,部分往往采用钢琴“八度”的弹奏方式。但应注意,这种方式不是绝对的和唯一的,弹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加以灵活处理。
5、歌曲的加花填空和副旋律。这两个问题较为复杂,它对弹奏者的和声、复调知识要求较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即兴创作能力。加花填空一般用在每一句乐句的结束音上,这个音的时值往往较长,可以用和弦音来加花,也可以适当用和弦外音来加花,原则就是长音一定要“填空”,为演唱者作铺垫。为歌曲加副旋律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它对弹奏者的要求也就更高,限于篇幅,在此就暂不展开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93-01
一 音乐类专业技能小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个性分析
第一,学生评教的不准确性。根据罗伯特・费尔德曼1977年的研究,当学生评估的数量达到或超过20人时,学生评估的可靠性就能胜过最好的客观测验。①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音乐类专业技能小课教师每人平均带8名学生,有的教师只有3名学生,因此,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偏低。同时小课采用“一对一”授课模式,情感因素常常会影响学生评价的准确性。
第二,音乐专业的独立性以及音乐专业授课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同行和专家评教的困难。作为音乐学院除声乐、钢琴专业需要大量教师外,其他专业小课教师往往只有一个。专业的隔阂以及授课模式的差异会导致同行、专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二 音乐专业技能小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体系的构建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就是人们在课堂活动当中,主体对教学客体的认识活动,也是主体对客体教学活动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着人们价值意向、情感特征和行为习惯。音乐类专业技能小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由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价三部分构成,但是三者的比例要进行适当调整,笔者建议比例为50%、25%、25%。(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作调整)。
2.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学生评教指标的设计②(总分100)。学生评教指标分成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交流互动五个方面。评定标准按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划分,具体指标如下:(1)教学态度(20分):明确告知课程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目的、要求和考核方法;要求严格,保证上课时间;敦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专业发展。(2)教学能力(20分):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学生专业发展潜力;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举例清晰明确。(3)教学内容(25分):曲目布置和技能培养成系统、有体系;启发我从多个角度理解技能提升,激励我努力学习;提供课外资料和艺术实践平台。(4)教学效果(20分):掌握技能的方法,拓展专业技能发展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独立思考。(5)交流互动(15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将课堂教学作为平等的探讨机会;诲人不倦。
第二,同行评教指标的设计(总分100分)。同行评教从教师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能力与效果四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下:(1)教师基本素质(20分):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持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处事认真公平;尊重专业,不断探索和追求;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发展,深受学生爱戴。(2)课堂教学(30分):授课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专业技能精湛,具备召开个人音乐会的素质和能力。(3)教学改革与建设(20分):积极参与教研室活动和教改工作,在课程资源、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革,有教改论文、项目以及著作等。(4)教学能力与效果(30分):教学基本功扎实,无教学事故,参加教学示范音乐会,公开课得到认可,能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第三,专家评教的指标体系(总分100分)。专家评教指标体系由讲课内容、教学方法、态度、艺术、效果和主观性评价几个部分构成:(1)讲课内容(25分):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25分):深入浅出,启发思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3)教学态度(20分):严谨认真,备课充分,精神饱满,讲解透彻,关爱学生。(4)教学艺术(10分):讲课熟练,教学规范,语言精练,层次分明,有感染力。(5)教学效果(20分):出勤率高,气氛活跃,秩序井然,留有思考,富有启迪。(6)主观性评价:该教师在教学上值得肯定之处和应改进之处。
三 相关保障措施的建立
相关保障措施的建立:(1)建立同网评相适应的评教手段,以最大化地去除个人情感因素为基本,保证公平、公正。(2)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做好定期、定质、定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3)建立有效、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信息反馈的及时和准确。(4)建立教师发展追踪系统,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归纳存档,建立网上档案,通过对比分析研制教师发展的追踪系统,保障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
注 释
①魏红.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6):68~72
②王靖、陈怡君.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初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5)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课堂教学技能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24-02
高等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大学教师需求量也急剧攀升,导致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降低新教师招录标准,大量地引入了一批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到大学教育中来,以缓解因学生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师资短缺的矛盾,这就出现了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事业心,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能力普遍较低等现象。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了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农林院校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1.师范教育的缺失与偏颇。当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师主要是以非师范类毕业生为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系统的教师职业实践训练,只是经过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成为一线教师。由于目前教师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对于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理解与感悟较为肤浅,导致出现了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虽然高等农林院校也有部分青年教师来自于师范院校,但这些接受了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师范教育缺少适切性,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当前师范教育的缺失与偏颇极大地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及提升。
2.不太重视教学工作。当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重视科研程度远远要高于教学工作,其原因在于科研能够给青年教师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效益。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往往以科研作为主要的评审指标,导致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不太重视教学工作。目前有些教师出现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演变成为对收入、职称的狂热追求,因而对其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将有限的精力过多投入到申项目、争经费、写论文等科研活动中,而对教学工作采用最省精力的办法进行照本宣科,其课件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讲义或教案是教材内容翻版,其教学投入精力不够[1]。有的青年教师教学意识薄弱,备课不充分,对教学方法和技巧没有深入掌握,教学能力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有85.5%青年教师认为当前自己所在学院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倾向。
3.教学反思不够。对于刚刚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才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技巧,他们不仅需要观摩教学丰富的老教师上课,需要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更需要自我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来进行总结与反思。然而,当前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对反思认识程度不够,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比如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往往只对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深入反思,而忽视对教学前的备课、收集材料等准备工作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等进行反思。另外,青年教学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仅限于写一些简单体会,而很少采用微课教学、反思日记等。青年教师喜欢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师的教”进行反思,而很少从“学生的学”的视角进行反思。
4.缺乏有效教学评价。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对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过程形式化、评价标准绝对化、评价结果过度化等,制约了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虽然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对青年教师评价包括领导、督导、同事和学习评价四主体,但学生评价基本等同于评教结果,其他主体作用还没充分发挥,难以全面反馈教师教学能力。同时,高等农林院校评教工作存在着管理主义倾向,导致学生、教师等认为评教等同于一般行政管理活动,使得评教工作形式重于内容[3]。此外,高校往往使用同样一张评教问卷对所有年轻教师进行评价,而忽视教师的学科背景、个体差异,难以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有些高等农林院校将评教结果直接运到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认定上,成为学院一种纯粹的管理手段,其结果会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5.教师合作较少。目前高校教师之间合作总体情况还是较好,但由于高校竞争压力大,青年教师真正加入到教师团队的较少,有些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而轻实质内容。比如说教研项目彼此之间相互挂名,而实际依旧为单干。对于高等农林院校普遍实施青年教师听课制度,由于高校师资紧张,课时任务重,很多年轻教师忙于应对任务繁重的课时,没有时间去聆听和学习其他教师授课,而是直接填写听课记录表或者直接不去完成听课任务。另外,高等农林院校也没有为教师们交流教学经验而创造一个交流平台,青年教师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二、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1.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培训。青年教师要熟练掌握和领悟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遵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确保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4]。青年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越能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动态,就越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青年教师个人特色,科学地制订青年教师关于教育理论知识的长期培训学习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促使形成青年教师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此外,高等农林院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名师和优秀教师,宣讲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加大对教学重视程度。高等农林院校要重视教学工作,加大对教学投入力度,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当中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教师以教学为根本、以培养人才为荣耀的教书育人氛围。在青年教师职称评审、任期考核、聘任时,高等农林院校不能一味地追求科研指标,要不断减少科研分量和适当增加教学分量,增加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能力考核等硬性指标,从而逐渐引导青年教师增多精力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高等农林院校对那些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加大教师奖励力度,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奖,而对于那些不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建立惩罚机制。当然,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
3.增强教师教学反思。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和自省,及时地总结出自己教学中成绩和不足,不断地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才会促使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要真正意识到反思的意义,教与学相辅相成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学的分析和思考,清楚地明白“教师的教”,最终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作为目标。同时,青年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考虑从学生角度进行反思,通过日常观察、课间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受,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不足,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达到提升教学能力目标。
4.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高等农林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科特色、教师职称、岗位类别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起多层次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并对青年教师教学实施全程监督以及动态反馈。虽然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普遍实施了学生网上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导致评教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和同事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客观地评价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高等农林院校要将教学评价结果及其改进意见,尽早地反馈给每位青年教师,并与其交流,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地提升其教学能力。
5.加强教师合作与互动。高等农林院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合作教育与互动交流,帮助青年教师组建以及加入到已有的优秀教学与学术团队当中。比如高等农林院校组织遴选出合作意识强、教学能力强和学术造诣深的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带头人,实行“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模式,通过教学观摩、备课指导等方式,让青年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另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个高等农林院校完成,还需要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其突出表现在教学资源上,各个院校都有各自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可将这些优秀教师的典型教学设计、讲义、教案等集中起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青年教师都可利用这些优秀资源。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卢相君.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①语言:指能够在口头或书面上灵活准确地运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即人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不同群体对语言智能的表现力有所差异,在作者、记者、演讲家身上,这种能力表现的更为突出;
②逻辑数学:指科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能力,具备这种智能的人往往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在数学家、侦探、科学家等群体中逻辑数学智能表现较为突出;
③音乐:指辨别、感受,表达音乐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对音乐较为敏感,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创作才能,在指挥家、作曲家、歌唱家等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
④身体运动:指能够利用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有效的工作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身体运动智能,但在外科医生、舞蹈家等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
⑤空间:指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空间结构,并能够操作和运用这种结构的能力,拥有这种智能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空间,动手能力强,在建筑师、雕塑家身上表现突出。
多元智能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智能的分布是广泛的,并且受到情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智能在存在于人的大脑的同时,也分布在个体在所面对的人和物中,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智能,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所处的情境;
②智能包括两种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个体的创造能力,这一点体现在社会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个体具有解决问题的智能,要具有能够推动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创造智能;
③智能具有多维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某几种独立的智能,这与遗传因素和个体所生存的环境有关,同时同一个体不同智能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④智能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具有发展潜力,并且受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人们传统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否定了以智商衡量智力水平,具有独特的内容与本质,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评价自身价值,重新认知自己,同时也对人类智商的评定做出了革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重要性,在《晋书?乐志上》一书中有所提及,在这本书中,古人将音乐的“五音”跟人的性情教育连在一起,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性情和节操的陶冶有重要意义。
高中的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个组分,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表现为能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称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个性体现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目的是激发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及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因而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情感性: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以审美作为核心,能够准确、细腻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最具有情感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表现性:只有能打动自己的音乐才能感动别人,才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表现自我和共同参与的机会,并适时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在表现中不断进步;
③创造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创造的欲望。
此外,音乐教育还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愉快性。由于音乐教育具有较多的特点,因而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由于传统智能理论以及教学方案的影响,使得音乐教学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在现阶段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具有局限性,音乐作品不能紧贴生活,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不明确,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减退;
②教学内容:在我国的音乐课堂上,教学内容杂乱、繁多、陈旧、难度大,并且存在模式化、成人化的趋势,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表现出音乐教育的美学特点,并且缺乏对学生多种智能的针对性开发;
③教学方法:现今的音乐教学模式大部分为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形式过于呆板陈旧,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但是,音乐教学的特点要求音乐教学要有体验、感受、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总之,是由于教师未能采用艺术性、高效的教学方法,而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和学习欲望。
④教学评价: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音乐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一致,都是重分数,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这种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向,仅以试卷评价学生,存在片面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教育是一种为大学选拔人才的英才型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音乐教育更大程度上地被忽略,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现存的教育理论有关,先进教育理论不仅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创造条件,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基于以上对多元智能理论和高中音乐教育的分析,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若应用于音乐教学中,必将取得显著成果,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
①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由上文可得,音乐智能是感知、表达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在这项智能之下还包括节奏、演奏和对旋律的敏感等智能,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音乐的魅力,指导学生欣赏和鉴赏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
②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语言文字智能表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包括文法、语义学、音韵学等知识技能的理解应用,同时要做到对信息的整合与表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可以进行有计划地引导,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比如在授课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互动,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做一次简短的演讲来推荐分享给全班同学,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增强了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在一个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表现欲望;
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指个体进行科学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若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个体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一项工作,这种智能包括对主张和陈述,逻辑的关系和方式等内容的敏感程度。音乐所用的语言表达是抽象的,但是音乐人所感知到的情感却是形象的。在音乐教学中,可能多地融入音乐欣赏环节,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
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空间智能包括对线条、形状以及色彩的感知能力,也包括将个体的空间感知表达出来的能力,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高低不同的声音,快慢变化的节奏来表达情感,具有一定的画面感与感染力。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细心倾听,将自己融入在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展现所感受到的内容。比如在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时,可以想象太阳升起,军人英姿勃发迎着黎明奔跑;音乐的情感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是学生创造力的音乐的 这一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智能是具有着重要作用的,这种智能对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基础作用,通过多空间智能的培养,学生对色彩、空间线条的敏感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