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往来也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双语教学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但同时双语教学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一、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9
近年来,随着双语教学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迅速发展,双语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教育部把双语教学开展情况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状态数据的十项指标之一之后,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为了完成这一指标出现了急于求成、不重实效、注重形式的双语教学现象,双语教学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而双语教学是否应该大面积在普通高等院校推广遭到了质疑。由于我国本身并不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也并不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重的,所以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开展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良好的双语教学必须具备与之配套且合适的双语教材,但是由于我国对各个专业并没有实行统一的与之相配的双语教材,在加上市场上出现的双语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各大高等院校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选择双语教材教材,即使有些高等院校在双语教材方面选择外文原版教材,但有些课程还是由于缺乏合适原版的教材,而使用我国国内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却没有办法 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从而导致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处在一个停止且落后的状态下。
2、普通高等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普通高等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课程数量少,且双语教材与本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缺少连惯性和衔接性。尤其是管理类专业双语教程本来数量就很少,而且还受经费和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多数双语教材被当作一门单独的并不与专业挂钩的课程来进行教授,从而导致高校忽视了整个教学体系在对全方位的建设的同时与其它各课程之间在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性,使得学生无法将双语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习。
3、普通高等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缺少专业的双语教学教师
目前符合我国符合双语授课要求的教师较少,从而制约了我国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而优秀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成功开展的重点,它需要教师在传授课程时采用两种语言为媒介进行。所以它对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具备很高的素质。然而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趋向于单一化,致使教师很难兼顾本专业和外语两方面的知识。
二、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1、挑选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特别的重要,所以高校应根据双语教学模式来确定,首先对于所有课程全部用目标语进行教学的可以直接选择国外重点大学的原版教材,进行传授。虽然国外的教材内容先进,文子规范,但是篇幅较大,与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出入,所以高校在引进时应对原版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从而尽量达到符合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对于能力很强的教学单位,可以将我国教学内容中突出的部分与其不同的部分进行外文翻译编制其中,在教学模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更加的贴近我国的实际情况。
2、优化课程设置
其次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在其不受到本质的影响的情况,适当的进行母语传授课程,同时也为了促使学生目标语逐渐过关,应该以国家的重点教材为主要框架,把引进的外文教材进行重新整理,在保留原文的解释和推导的基础上删除冗长的文字叙述。对教材的定义和原理部分进行严谨的翻译。经过翻译后的教材与中文教程具有相同的内容和结构。并且在语言文字上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感觉。
3、提高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壮大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中教师的专业水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提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外语强化训练,实行教师专、兼职相联合,校际流动,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4、语言环境的建设
我国的教学从小学起就要求学生学习外语,直到大学,有的甚至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外语,时间长达十几年,但最终的收效却甚微,是为什么呢?而澳门有一些学校没有进行双语教学,这些学校有许多以母语是汉语的华人学生,而学校的老师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习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对英语就想内地学生对汉语一样耳濡目染,因此他们一般都可以学到一口流利的英语,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因为环境。教育教学是讲究环境的。所以高校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处于一个外语环境之中,从行为和语言上去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熏陶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信息化时代档案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关键是要遵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板块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设计,不断调整档案课程资源与档案工作实践需要的度。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档案实体为对象进行管理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内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的发展必将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
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和整理,以及档案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档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文件的鉴定、归档、整理、利用问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问题,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我们学习有关管理电子文件的知识,尽快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数字档案馆是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接收,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各级各类档案数据库,建立一个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数字化条件下,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它们具有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特征。这就使得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档案工作者将面临许多尴尬和种种困难。为此,当务之急就应加强对电子文件信息的保护,保障电子文件信息的内容安全,防止电子文件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存取性。
二、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是档案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档案学课程整合和调整的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科面临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频繁渗透,促使档案学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档案学要走一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国内与国外相借鉴的道路,围绕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
档案学教育不能再像传统的档案学教育那样囿于基础知识范围内,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对档案工作、档案馆和档案人员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档案工作者应用信息管理的新技术,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理论是在传统档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在档案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就必须从传统的档案研究中汲取营养,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二)遵循档案教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定
档案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基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各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档案学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档案教学,口径越来越宽,专业的界限逐渐淡化,基础不断加厚,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档案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档案学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较窄,综合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为此,应按照“宽口径、新内涵”的思路,对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必然引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调整课程时应注意淘汰那些脱离实际和内容陈旧的课程,增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课程,逐步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其重点应放在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上。
三、档案课程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时代档案学科的发展,使档案学专业由文科式的教学模式向应用型、管理学科模式转变,加强档案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技能的培养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即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重新审视时展的态势,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不再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为提高学生读书成绩而制定某些措施,要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体现教育理念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档案学科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从概念到理论,所以,课程通融性也比较差,与基础课之间,缺少有机的内在联系。档案学课程资源,可以拓展的空间有限。我们应打破旧的实践教学框框,坚决改革那种徒有虚名的无效的实践,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发挥他们每个人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意识的火花成为日后创新的成果。
四、结束语
档案管理的传统方法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数字化、网络化使档案工作的重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电子载体的应用使某些传统的基础理论产生动摇,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图、情、档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我们原来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教育必须顺应潮流,及时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丁光勋.数字时代的档案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整合[J].档案管理,2008,(4).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定性并不意味行动中的落实。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学校似乎更关心各种创业比赛的结果和荣誉,而对具体的创业教学本身并无多少兴趣和改革动力。这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校尚未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考核指标,而对创业率并无相应要求;三是高职院校刚从传统的浓缩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型过来,致力于强化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无暇探索相应的创业教学模式。
(2)创业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往什么方向教)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凭借专有技术获得成功,创业所涉及的领域多以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的行业为主,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王玲老师的问卷调查,75.5%的高职学生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领域,80.9%的高职学生认为创业愿意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不太大”或“基本没关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对学生寻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冒险精神和事业开创意识、经营管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业教学的课程不明确(教什么)
基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学上存在地位不定、目标模糊等问题,学校自然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的课程体系,导致创业教学不知教什么。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因其过于强调专业岗位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创业计划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计划和决策能力,起到良好的创业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二课堂,不能像毕业设计那样有规范的教学安排和考核标准;又因其精英取材和功利导向,难以对全体学生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而去培养“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4)创业教学的方法不明确(怎么教)
与社会现实脱节、与市场运作脱节、与培养层次脱节是高职院校创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创业比赛设计都只是为了迎合专家学者及评委的喜好,而不是立足于社会投资者和初次创业者的要求,忽视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性;实践教学和就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而忽视了对创业者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更有一种虚荣和浮躁的心理在创业教学中弥漫,即乐于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和抱负远大,仿佛只有肯德基、微软之类的丰功伟业才是创业经典,而不屑那种服务社会、自食其力的平凡经营。
二、思考与建议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2%)却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最新的麦可思调查更显示,受经济形势的影响,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降幅为高等院校毕业生之最。因此,改革和完善创业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务实的精神给创业教育以准确的定位,将创业教学置于与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创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是为了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自主创新和自食其力的能力,关乎高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快趋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视为通识教育,把创业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并覆盖所有专业,而不仅仅是作为项目培训。同时,要对各类创业竞赛进行学分和课时换算,提高师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要面向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高职院校强调生产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主张“必须、够用”,因此在个人创业上很难有技术和设计上的突破或创新,加之创业资金的困窘,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大多会从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开始。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4.2%。造成这种状况并非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反,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资金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和行业准入容易才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上应着力于对毕业生创业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应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企业管理常识的认知,如在基础课层面开设具有专业特征的产业经济基础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类课程,培养学生捕捉市场机会的商业敏感性和小微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市场识别和企业管理能力,即使有再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也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表明,理工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势群体”,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或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前者又多局限于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
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教学功能的缺失
经调查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健康教育功能不足。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高校的的体育课程开始纷纷关注健康教育,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改革的范围中,不过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把健康教育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把其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是把二者作为两个孤立的系统,这样会给健康教育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第二,终身体育教育失衡。现阶段,许多高校并不能把体育教育和中学的体育很好的衔接起来,使得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学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无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第三,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缺失。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少会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甚至十分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缺失了这一教育内容不但无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体育内容,反而会让学生走入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误区。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无法达到对健康教育的要求,目前各高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内容课时较少,课堂内容主要以专项训练为主,这样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校体育设施状况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但是近几年由于各高校开始纷纷进行扩招,其场地的面积和设备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扩招后对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需求。经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扩招后,体育场所的拥有数量都会低于国家标准。在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中,除了少数的几所高校外,其它的高校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其中,有一半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勉强可以供学生上课使用,在另一半高等院校中有25%的院校体育设施和场所明显不足,剩下25%的院校将达到严重不足的状态,这些高校综合性体育场所比较缺乏,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时,使得原本就不多的体育课时还要进一步缩减,因此,高校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的体育课程无法更好地开展。
3.体育教学理论的缺失
体育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体育理论家纷纷强调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过,目前在各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对理论内容加以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教材的内容缺乏理论深度。各高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的体育原理,针对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体育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内容较为陈旧,和当前时代的发展完全不相符。第二,理论创新内容不够。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传统的理论内容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内容和新观点,不过近几年各高校对体育教学理论内容的创新还不够重视,无法完成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第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旧思想,在体育课堂中仅是一味地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养成轻视体育课堂中理论内容的学习意识。
2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建议
1.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按照目前教学改革的要求,高校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不能光以锻炼身体为主而忽略了体育文化,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各高校要按照“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高校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有利于所有学生参加、并可以发展学生体能的体育项目,比如排球、乒乓球等;还有实用性较强、适合日常训练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篮球等;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良好品质的项目,比如野外生存活动;学生感兴趣、并能从中得到放松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游戏等;对体育场所和体育器材没有较高要求的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体育课堂中适当的增加一些理论讲解,把体育训练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或者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比赛为学生加以分析,比如NBA、奥运会项目比赛等。另外还可以为身体有缺陷的特殊学生开设专项康复体育课程,让这些学生的体育课堂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中的体育教师不但是实施体育工作的主要群体,是进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还是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来弥补体育教师缺少的这一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受益。针对已经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高校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加以解决,另外高校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拿出专项的教学资金,让体育教师在进修和培训的方式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从而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3.加大体育投资
二、当前高校形体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由于形体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多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有一个全面和明晰的认识,这是这门课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础。
首先是课程内容,我们之所以开设形体课,就是要利用形体训练这个富含朝气和活力的项目,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第一是基本功训练,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学习形体课的学生,大多数之前都没有过基本功的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差,所以为了使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为以后的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如身体的基本姿态、把杆练习、芭蕾的手位脚位等。第二是要加强基本步法和套路的学习,这是形体训练的主要内容。套路的学习,是要让学生明白,套路是由基本的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和节奏是可以变化和创新的,这一个限制,也是一个突破。在掌握了套路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的加入一些变形的动作,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们的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规范自己的动作,具体包含形体训练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知识、舞蹈基础知识等等,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动作实践。
其次是课程设置。由于各个学校形体课的定位不同,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学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但是有几个大的原则是需要把握的。第一是系统性原则,形体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对于课程时间的要求,一个良好形体和姿态的训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几节课能够掌握的,所以要尽量保证形体课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课时开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二是层次性原则,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对于形体训练的了解和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层次性的差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础性的教育,一个是提高性教育,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第三是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以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为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体质、兴趣和爱好出发,既能加强了体育锻炼,又能陶冶了情操,充实了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师资力量建设
当前形体教学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多数形体教师都是舞蹈教师,对于形体课的理解和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加强形体课的师资力量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当务之急。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民族传统舞蹈,不仅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还可以了解到它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生活习俗、生态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在高校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民族文化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下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丰厚的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五十六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使得我们今天的民族民间舞蹈格外的精彩纷呈。我们学习舞蹈,表演舞蹈,除了像观众证明我们具备了舞蹈的基本技能之外,真正的目的在于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为舞蹈所表达出来的高度的技巧性和丰富的情感性所感动,这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在。面对着如此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每一个从事舞蹈艺术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因为他们代表了这个民族、这个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民族风情、民族审美等一系列特征,他们的舞蹈就像是一面窗户,让我们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同时,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凡能够在国际舞坛上引起关注的作品和表演,无疑不是带着深深的民族风格的烙印,要想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鉴于上述两个原因,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在高校中的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民族意识观念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心甘情愿而又信心满怀的将这门艺术学会并传承下去,这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采用的都是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模式,这种大纲计划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门课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基本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但是恰恰是这种普遍性,将一些学科的个别性淹没,使得专业课程设置十分僵硬,缺乏人性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教学编制的大方向应该是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组合等方法,按照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学会该舞种的技能,进而为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和舞蹈视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开放的教材应当包含一下几个特征。第一是这一舞种的来源,包含它的产生、发展、兴衰、现状等,并且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第二是虽然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但是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国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舞蹈,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他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民族民间舞蹈。
其次是课程设置,首先要加强理论课程建设,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的特点,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往往人文素质偏低,实践能力不强,所以应当加强舞蹈理论的学习和培养,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它和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些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解和审视。同时,还应当结合着地方的实际,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有的学校所在地,自身就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学生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些舞蹈更有一种亲切感,所以要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说,它既有着和一般学科的共性特征,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学科的个性特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组合教学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按照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过程进行,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整体性方面,可以将过去所学过的各种体态、动作、步伐、风格理解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灵活性的一面在于,这种模式是由一个个步骤结合而成的,中间是可以随时打乱和暂停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的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是感性教学法,前文中提到,舞蹈的本质在于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却只注重技巧的传授,一些稍微有些难度的技巧,学生学起来,很难有兴趣和毅力坚持下去,所以情感的激发就成了一个法宝。教师可以从舞蹈的精神层面入手,民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之中的,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始终都充满着动力。
最后是即兴创作法,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就带有浓郁的即兴创作特征,这也是这种舞蹈能够流传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采用即兴创作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主人公的意识,也只有学生充分的溶于其中,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而且作为一种即兴创作,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也在客观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民间舞蹈。
四、完善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育实践表明,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把学生培养成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从“爱”字出发,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些隐性因素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时,戴上美丽的带有细长小辫子的八角帽,身着维吾尔族裙,拔背立腰的走进教室向学生行维族礼,再引入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生想象到维族人那高鼻梁,黑眼睛和挺拔高昂的特征,从而能很好的捕捉维族舞蹈那“翘鼻尖、收下领、坠辫子、挺而不僵、颤而不窜”的动律体态特征。因此,教师要逐步认识到这些非预期效果的存在,并自觉不自觉地对产生这些效果的影响予以剖析,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五千年璀璨文化中这颗闪烁的明珠,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并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演变。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让这颗闪烁的明珠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贾建文.智能型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一一试论高等师范专业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便利,网络授课和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智能手机和各种方便携带的电子产品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此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同时也具备了上网功能,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课堂上看手机、打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此外,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要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科研活动,分配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减少,因而必然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牵动了几代人的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中学时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教师只对所授课程负责,教师只有上课才会跟学生有接触,课下跟学生交流相对中学教师要少很多。这种模式下,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约束力和震慑力不够,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也会降低。虽然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成年,应该也必须对自身行为和未来负责,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对课堂秩序负起责任。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趴着睡觉或看手机、打游戏的现象。有些教师对此熟视无睹,只专心自己讲课,缺乏对课堂纪律的有效约束。
第二,有些教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太窄,就很难旁征博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在课堂上有交流,课下根本没有沟通,作业也存在相互抄袭的问题。另外,高校教师本身受科研工作压力的影响,精力偏离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多。虽然科研与教学互为补充,但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面对面地有效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学生本身的问题。很多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却发现大学所授课程内容更深入、更难懂,想获得好的成绩,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有些学生能面对现实,奋起直追,但有些学生就不想像高中时那么努力了,再加上高校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较松,因此,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就比较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第四,高校的教师评价和考核中,科研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也日益加重。由于教师本身精力有限,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部分教师很可能相应地降低了对教学的投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方法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5517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the main proble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higher mathematics.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yllabu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suggestions; multimedia instruction
高等数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网络和手机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枯燥无味,学它只为拿学分,慢慢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恰当处理好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主要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1 地方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存在不足
高等数学材按学科分为理工类和经管类,在历年考研中有所体现,数学考试一般有三种即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按照学科分类,高等数学教材和教学计划有所不同。地方性高校为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生专长,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减少教学学时,但是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未变,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教内容从而与赶上教学进度,这就意味着本来打算讲解的应用型题目就被删去或略讲。
1.2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教师占主导,着牵学生的鼻子走,在讲台上通过板书、多媒体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还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讲解过多,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只需好好听讲,而学生不知道学习高等数学有什么用途,渐渐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3 考评方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高等数学考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闭卷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疯狂记忆一些概念,公式或结果,通过考前突击也许比平常基础好的学生得到好的成绩,这样的考试结果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单一的考评制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给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 地方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建议
2.1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教学大纲
不同专业应用到的数学知识有所不同,有时候差别甚至很大。比如说,数学专业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生物方面的学生仅需要学习微分,学土建类的学生对微分方程和曲线积分要求比较高。针对专业的不同需求,结合中学已学知识,删掉中学已经学习的知识,比如定积分,重新制定与专业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特色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2.2 丰富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有极限、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重积分、曲线(面)积分和级数等内容。极限思想几乎贯穿整个高等数学课程,所以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定义,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从而在学习微积分、重积分、曲(面)线积分和级数时,比较容易理解。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极限的刻画、几何图形及图像的旋转等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课时允许的条件下,介绍Matlab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同时针对中学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在第一课要介绍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后大学其他课程中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重点说明高等数学是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数一般在48~72学时,内容比较多,很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但是教学效果有好有坏。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思路清晰,但有时一些知识不易表达,比如重积分的计算,图像不清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刚好弥补传统教学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讲授方法。
2.4 考评方式多样化
一、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前提
我们不提倡对于技术和技巧的过分追求,但是并不否认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作用,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力就无从谈起。具体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1、乐句的正确划分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弹的十分娴熟,但是却给人以一种陌生的感觉,原因就是没有的对乐句进行正确的划分,就像是文章里的标点符号一样,符号一变,意思也就变了。对于乐句划分能力的培养,要从最基本的呼吸开始练习,乐谱中气口的呼吸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对气口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乐句也就有了正确的认识。比如五个小节以上的标有连音线的乐句,通常表达出的是一种流畅的感情。将这些不同情感的乐句连在一起,就是整个乐曲进本的感情线索。
2、速度和节奏的准确性
首先是速度,同一首曲目,如果速度不同,音乐情感的表达就会大相径庭,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哀乐,节奏缓慢低沉。其实它的原型是一首欢快的陕北民歌,将速度放慢了若干倍之后,就成了现在的哀乐。所以对于速度的认识,一定要准确和扎实,一个好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节拍器的作用,先训练准确和扎实的速度技巧和感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个性的表现。其次是节奏,节奏是构成音乐最原始的素材,也直接影响到乐曲的情感指向。需要教师予以充分的重视,每一个乐句都要进行节奏上的明确,再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个乐曲的演奏。
3、对乐曲的独特认识
在有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之后,想要完美的表现一首作品,还需要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诠释和处理。或者说要把谱子背后的意义读出来。比如德彪西的作品,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演奏他的作品,就要对作品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格外的关注,倘若没有这方面的特别注意,那么印象派钢琴的表现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了十分细致和丰富的理解,力求最准确的对作品进行情感性特点的诠释。
二、音乐基础素质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保障
1、加强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觉是首要的。因为音乐具有时间性,不同于文字、绘画,可以慢慢分析,音乐的音响稍纵即逝,因此音乐的听觉训练就要像掌握一门语言一样,做到得心应手,在多听的基础上,形成对音乐的直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声音感觉和声音意识,其中包括对不同音质音色的敏锐鉴别,对音色与情绪色彩和景物色彩的通感,对音色艺术表现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音乐欣赏,在对钢琴、歌剧、交响乐及其它乐器演奏的欣赏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好的声音的鉴别能力。在进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对声音的感觉和意识要始终与掌握各种弹奏方法紧密联系。要培养学生在弹奏一首乐曲时,首先对声音有良好的预感,先有内心听觉,有音色想象,从而支配他去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塑造良好的音色。有一双很敏感地鉴别自身弹奏音色的耳朵。弹出来的声音能适合作品艺术表现的要求,产生多层次的变化,说明你的各种弹法是对的,这样才能具有塑造良好音色的能力。
2、加强内心歌唱性的培养
内心歌唱在提高音乐表现力中有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如果内心没有表现的欲望,歌唱性就无从谈起。而且,如果没有内心的歌唱,乐句中自然的起伏和乐句的呼吸也不可能表现出来,当然更谈不上意境的表现了。要把内心的感受、感情通过柔韧的手指在琴键上唱出来,实际上是心在歌唱。声音只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嗓子、乐器演奏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唱或弹出优美如歌的声音来。没有感情,声音再纯净再华丽也是无生命的,苍白无力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内心的歌唱去带动弹奏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旋律,当你对它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时,才可能在弹奏中追求优美的音色,才可能把它弹得有语气、有表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歌唱感觉,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弹唱结合。歌唱要求有丰富的感情、动人的音色、自然的语调和语气、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悠长的气息及合理的呼吸、准确清楚的吐字等等。内心歌唱完美了,才能带动钢琴演奏,使其声情并茂。
三、综合素质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基石
钢琴演奏是一种文化,从很多钢琴大师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文化素质在理解钢琴作品和表现钢琴作品中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成名的演奏家,都有着全面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事实上我们的也有过相同的感觉。文化知识的功底越扎实,对于作品的理解就越容易、越到位,表现起来就越准确。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说过,很多演奏者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难有大的提高了,不是在于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他们的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知识的培养。包含一般的文化知识、音乐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和音乐本身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越全面,理解和演奏乐曲的能力就越强,通过实际的演奏之后,又会发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四、艺术实践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渠道
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实属老生常谈,教育部也早在2004年8月份颁布的文件中就提及了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的规定,但是一直以来实践效果并没有明显改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界输送专业人才,从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来看,所需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外,更需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流利的外语表达最是重点。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通常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母语”及“目标语”两种语言并行的方式授课,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外语(目标语)的应用能力。但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普通高校除了个别专业渗入双语教学之外,多数还是母语教学为主。原因看似简单,即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这也是业内一直以来公认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不尽然,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总是在原地打转,如果目的不明确或有偏差,就不可能真正把双语教学提上日程,所需要的条件也就很难得到满足。长此以往,问题非但不能解决,更似乎成了阻碍发展的借口。
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熟练流利运用外语的专业人才,而我国学生尽管外语学龄较长,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弱,这并不是可以通过高校简单地双语教学能够解决的。比如香港的一些学校实行的并非双语教育,而是完全的英语教育,学生沉浸在英语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这样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当然,我国高校目前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完全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精髓,尽可能地在这方面增加投入,比如师资的培训等等。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清晰,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已是不言而喻,双方对接的时候矛盾便会凸显。高校其实同企业一样,要想有前途,必须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二.双语教学达标建议
还没有实施双语教学的高校应该有所行动,已经实施双语教学但收效不大的高校应该查找原因并做出改善和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一)测试学生目标语的实际水平
我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段的外语学习多注重读写而轻听说,这样直接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所以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了解要重在听说能力测试,特别是生活常态下的应对灵活度的测试。
参加测试的老师最好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外教或以目标语为专业的外语教师,题目的设定要灵活多样,以口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实际应用能力,之后定出等级。
专业教师需要根据毕业生目标语的终极目标为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升级规划,比如终极目标设定为10级,而所测试学生的级别如果是4级,这就意味着该学生需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期间提升6个级别,每个级别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以及如何完成。
(二)增加双语教学师资建设投入
双语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培养投入,二是鼓励投入。
所谓培养投入是指对在职任课教师目标语的定向培养投资,这个可以有两种培养办法,或者学校出资聘请专业教师(外教为好)培训,或者学校为教师自行学习提供资金支持,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要经过考核上岗。
所谓鼓励投入是指学校要为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额外的薪金及职称晋升支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任课教师加入到专业双语教学工作中,才能体现学校对双语教学真正的重视,这样的高校才能逐步提升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能够增加与社会互动的机会,有助于高校总体实力的提升。
(三)创建多元化目标语应用环境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真正能够熟练运用目标语的专业人才,学生不仅要在课上学,更要在课后用,否则很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建多元化应用环境可以通过组建外语沙龙、外语特殊地带、外语特别时间等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方式进行。
外语沙龙可以由任课教师倡议,在课后某个时间,选择一个较为放松的环境,比如学生寝室或校园一角,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久。每次互动都要提前选定主题,以便组员提前准备,当然是以听说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参加不同级别的沙龙。
外语特殊地带及外语特别时间就如同节假日的设定,一经确定所有人必须遵守。特殊地带,比如食堂、某座公共教学楼、某个特别意义的教室,特别时间,比如学校的某些特别纪念日,或者某个特殊节日,或者每周末等等。在特别的地点和时间里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用规定的外语交流,违者处罚(扣学分等能对学生起到督促和强制作用的方式)。由小范围、短时间慢慢拓展,逐步加大力度,以获得实际收效为先决条件。
三.双语教学目标修订
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要与时俱进,即要满足社会实时需求,这就需要目标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每一年毕业生实习期间,学校都要做好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目标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用以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同时相应地修整师资及学生的培养规划和培养方案,以期获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洪海 王志英 方静 李春利:对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解与建议[J]. 北京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