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篇(1)

1 监护仪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极片粘贴部位过敏

轻者皮肤瘙痒,发红,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们监护的一例重度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监护仪后3小时后,粘贴片局部出现小水泡。虽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没有发生并发症,但也出现了病人痛苦的躁动。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局部的情况。及时更换电极片。我们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轻擦皮肤。在遇到胸壁长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脱脂。这样电极才能尽可能减少皮肤阻力,才能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并在更换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略移换粘贴的位。以避免电极片过度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换电极片时就便于仔细观察局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痛痒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尽早减轻过敏的症状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监护线过多也会对患者有潜在的伤害和造成不适

每个监护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条导线。多的再加上胃管、气管插管、头部的引流管等,可达7~8条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动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导线或把导线、管道等压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床单元的护理。及时把病患床头的各种导线和引波管进行仔细的理顺,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触到、摸到,以减少对病患的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 监护仪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种监护导线和导管所缠绕。

病人的自身活动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难保持合适的休息姿势,会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就会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本来神经内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会有反应迟钝、心里失平、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监测仪的“捆绑”自然会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在尽可能范围内帮助病患变换以减少因监护仪带来的不适感,并要向病人讲清怎样活动而不影响监护效果。要向意识清醒,知觉敏感的患者介绍使用监护仪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对监护仪的报警,要对病患做出简要的解释,使病患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让病患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达到药物治疗都起不到的作用。

4 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监护仪提供的信息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监护仪至少能检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尖端科技的应用也会导致医护人员对技术设备的过分依赖,如果盲目依靠仪器提供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与病人的临床情况相矛盾就会导致错误的处理,使病情恶化。例如一例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监护仪的患者,在翻身前监护仪的血压显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压降至100/56mmHg。值班护士又连续两次通过监护仪测血压都低。而呼唤医生来又没查到低血压的征象,医生让病患平卧,在分别用水银血压计和监护仪两种方法测血压,发现血压与翻身前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监护仪显示血压降低是由改变所引起的。但如医生片面只按低血压的显示处理错误的判断自然会错误治疗而出现危险。

这对提醒我们神经内科护理的特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识不清表达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监护仪时,更要多动脑筋,多看、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正确识别仪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多做分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科室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仪器性能掌握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等基本知识,来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不熟悉仪器性能的护理人员限制使用并限期学会。强调护理人员不要只注视监护仪上的图形、数字的改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要随时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细节。例如:口腔黏膜有无干裂、溃疡,皮肤有无出汗增多、颜色改变及肢体运动改变等,监护仪不能显示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好监护,提高护理质量。

5 监护仪使用造成的依赖性,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来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发病急、病情重,不仅病人就连同病人的家属都可能伴有焦虑和恐惧。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胁,过分依赖监护仪。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在监护仪的监护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对危重患者满足其生存需要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解决其实际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目标和义务。所以,对有使用监护仪产生依赖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说服和解释,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缓解,不必再用监护仪。同时更要告诉患者长期处于监护的条件下会对自己的病情恢复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抢救患者时对自己的影响,而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使用监护仪时,护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从病患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了解对患者产生压力的原因,善于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监护仪使用带来的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已步入老年,患者发病时常有思维紊乱和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各种感觉有迟钝表现,患者对自身躯体不适不能准确表达,有可能造成其病情得到不到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监护,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护理该类患者情况,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40例老年精神疾病为观察对象,其中29例为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60~76岁,均龄为(65.2±7.9)岁;病程1-5年,病程平均为(3.2±8.6)年。

1.2方法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避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故,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1护理监护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其自身身体不适反应不敏感,并且也表达不清自身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护理这类特殊患者时,加强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是否有疾病,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脂血症和心电图异常,以及糖尿病和低钾血症等症状。

1.2.2慢性疾病护理

由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需要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护理人员在护理时,通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并做好定时巡检工作,做好预防风险事故的安全护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病情发展状况,以正确把握患者当前精神、躯体症状、

2 结果

上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其合并躯体疾病,该40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反应各有12例,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各有6例,另有4例急性肺炎。经过相关治疗护理以上40例患者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对自身躯体不适等症状不能够清晰表述,使得其他人不能及时发现其自身躯体疾病[2]。为了及早发现该类特殊患者的躯体疾病,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预防安全方面问题并及早发现患者精神、躯体等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加强定期巡回监护,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均在护理人员监护范围内。

在慢性疾病护理时,本组患者一方面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认知力减弱再加上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等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情及加强监测,对其测 T、P、R、以及BP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关注。对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处理,若需转院治疗的则做治疗前准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询问患者过往病史以及在院外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做好定时巡检工作。本组中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是在护理人员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该类患者巡检的重要性[3]。

在给患者护理前,我科室还加强了风险预估,并制定了常见安全性事故预防计划。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专人观察护理定岗定责,并由护士长定时巡检护理人员执行任务情况,通过每天晨会对护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对于本组40例患者,通过仔细、耐心询问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后,对其病情作出专业评估,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动态化护理,护理人员还注意观察患者行为、举止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娴熟的精神疾病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患者异常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融入到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并且为患者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理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本组6例心肌梗患者,患者当时发病时意识忽然消失,面色紫青,联系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使得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为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由于护理人员从精神疾病特点出发,加强了护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并做好了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细心、专业的护理,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使得患者躯体和精神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具备学科护理知识,加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定时巡检密度,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其做好健康宣教,还通过视频和宣传画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意外的安全意识,进而改善了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其自身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相关的治疗护理,改善了患者精神、躯体症状。

可见,对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对老年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值,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结果:211例患者均经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20.38%);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35.07%);知识的匮乏102例(48.34%),且均给予康复教育与心理护理指导,精神症状改善,自制力恢复。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加强康复教育与相关护理指导,如出现问题,及时了解并给予处理。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教育护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84-01

精神疾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情感、意识、动作及认知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性的显著异常表现[1]。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发病率约为人口的10%,首发精神疾病占大部分[2]。目前,发病机制主要认为是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与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笔者对本院211例在康复期出现心理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精神病患者211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53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9.64±6.8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116例(54.98%),情感性精神障碍21例(9.95%),焦虑症12例(5.69%),酒精依赖16例(7.58%),癫痫导致精神障碍5例(2.37%),适应障碍4例(1.90%),其他37例(17.54%),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1.2方法。整个护理期间,对所有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监测与具体的心理分析,同时进行生活行为技能的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常规工娱治疗活动、学习行为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与指导工作。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可能存在自杀的危险,焦虑与恐惧的心理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因此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2.1自杀倾向的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产生消极、抑郁等情绪,均可能出现自杀心理。护士与患者应多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如有不懂问题,应耐心、亲切、热情的给予讲解,鼓励患者多参加下棋、玩牌及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向患者详细、认真讲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患者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属与社会支持工作,加强患者与其家属、社会间的联系,减少对疾病社会羞耻感,正确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感情,使其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对消除抑郁情绪有较大帮助。

1.2.2不良心理的护理。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均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可能与其紧张的情绪有关。依据患者职业、文化水平等方面安排适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训练。施行病房管理、扩大活动范围、组织并安排多种文体活动。告知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参加工娱治疗活动,如书法、手工制作等,加强生活能力与技能训练,根据个人喜好、擅长,应积极参加洗碗、打扫等基本劳动,并做好家属与单位的关系,并取得支持,针对患者升学、就业及住房等待具体问题,尽最大限度进行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带来的温暖,消除所有导致病情复发的不利因素。

1.2.3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会导致以错误观点看待疾病,护士多与患者做有效的交流,使其自觉认识对疾病的错误看法,尽量减轻、消除心理压力,使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心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及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信心,快速适应社会能力,教育正确对待婚姻、事业与家庭,从而勇敢的面对现实。

1.2.4出院指导。家庭支持系统是精神疾病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最重要环节之一。家庭干预能使精神病理过程造成的创伤大大减轻,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家庭康复训练,如洗漱、整理床铺,2次/d;简单家务劳动,1次/d;散步,听音乐,1次/d。为了预防疾病的复发,家属应监督患者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症状,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禁止应用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

2结果

本组211例精神疾病患者,均经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占20.38%;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占35.07%;知识的匮乏102例,占48.34%。并给予所有患者康复教育与心理护理指导,精神症状改善,自制力恢复。

3讨论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组211例患者,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20.38%),患者心理准备均不充足,消极的认为自己患了精神病,被别人嘲笑、朋友与同事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社会的各种歧视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悲观、失落、孤独、抑郁的不良心理,严重患者有自杀的想法与行为;本组出院前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35.07%),怕出院后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自身患有精神疾病而影响学业、工作、婚姻,亲属、朋友、同事会疏远自己;知识的匮乏102例(48.34%),患者担心发病时对家庭造成的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不便,病情复发自己不能有效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机体的伤害,病情能否遗传,家庭不接纳自己。

综上所述,分析康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问题根源,给予康复教育及个性化的护理,既有治疗、延缓患者社会功能衰退功能,又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篇(4)

开展家庭护理教育能改善患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技巧,使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应对能力,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全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版)的重性精神疾病。

②获家属同意。按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服药种类等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培训(包括家庭护理教育与关怀)。

1.2.1家庭护理教育

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由3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每年对家属进行集中授课二次,每次90分钟左右;每月随访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咨询。教育内容:①精神病基本知识。让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会得精神病、精神病能结婚生孩子吗、精神病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②精神病的治疗。告知家属患者何时需要住院、药物治疗的作用、服药后有哪些副作用等等。③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如何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到精神科就诊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止病情复发以及怎样成为一名“称职”的患者家属等。

1.2.2家庭关怀

①建立家庭联系卡。方便家属在照顾患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积极协助解决。②服药关怀。耐心劝导,说明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励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或间断服药,严防拒药、藏药或一次性顿服而造成意外。③社会能力关怀。根据患者的兴趣与特长,鼓励参加社区各种康复活动,引导患者主动融入社会,接触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BPR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总分显著降低(p0.05),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

3 讨论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难以应对,虽然早期进行了治疗,但患者的预后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有关,与家庭照顾好坏有关。只有正确的家庭照料,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因此,对精神疾病家庭实施家庭教育,对精神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显示,实施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应对能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系统规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帮助患者家属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与患者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促进全面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36-02

精神科患者在发病期间无自知力,离不开家属的照顾和管理,家属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随着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深入开展,加强对精神科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按疗程完成治疗。因此,对家属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对精神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比较多,本文就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的住院精神科患者家属156例为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时存在问题而导致患者家属不满意的有51例,占 32.69%。其中,入院时家属的状态不能接受护士讲解内容的12人,占7.69%;护士不了解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9人,占5.77%;健康教育不及时、不连贯的15人,占9.62%;因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精不能满足家属需求的8人,占5.13%;护士缺乏沟通技巧的5人,占3.21%。其他2人,占1.28%。

1.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患者出院时对家属进行调查。

2存在的问题

2.1护士对家属的心理状态不了解,造成健康教育无效果

护士未能在患者入院时对家属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未能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导致在健康教育时,生硬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家属无法接受,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在本次调查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达到7.69%。有关报道说明[2],精神科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神经过敏和敌对情绪等问题。再有近年来医患关系不和谐,家属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均导致健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护士不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造成家属对健康教育不接受

护士未能熟悉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盲目进行健康教育,导致患者家属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从而使健康教育起不到作用。有些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运用医学术语较多,且一次讲述的内容过多,使一些从农村来的文化程度低的家属不明白讲的内容,又不好意思追问,从而使健康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3健康教育不及时,无连贯性

在本次调查中发生的比例最大。有些护理人员未能抓住时机,及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不主动、间隔时间过长等,使家属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从而使家属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治疗。

2.4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缺乏,不能满足家属需求

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足,在家属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家属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健康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2.5缺乏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不注意沟通技巧,在向家属讲解患者病情时,将患者病情及预后,说得太重或太轻,使家属产生反感或不重视。

3 对策

3.1及时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情绪

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3],不能正确识别精神症状,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造成家属听从患者的意见,从而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及治疗的中断;精神科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可能直接影响他们对精神科患者的态度。精神科患者家属在患者入院后,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痛苦,甚至不敢面对社会。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沟通,使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特点、注意事项,消除家属的紧张情绪,减轻家属的抑郁、焦虑、敌对、神经过敏等心理状态。从而使家属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对患者开展治疗。

3.2及时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患者家属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进行教育前,要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由于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言语、程度及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3.3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开展整体化护理比较晚,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存在敷衍的现象[4]。因此,应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精神科开展健康教育要及时,要有连续性。护理人员要抓住时机,积极主动、不断地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利用家属探视、短信、定期电话联系、书信等方式进行。使家属对患者的情况能够全面了解,对治疗产生信心,从而帮助患者完成治疗。

3.4 加强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些护理人员精神科知识掌握不足,不能满足患者家属需求,尤其是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时间短,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学习的比较少,从而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因此,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沟通技巧,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吕春梅,季兰芳.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前后心理状态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19(3):191.

篇(6)

    1.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所以,学好《精神科护理》,不但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即便是在综合性医院,也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做好护理工作。作为21世纪的医学生,一方面在分享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再者,她们大多又处于情感和身体不断发展的青春期,是一生中关键的时期。学好精神科护理,将使她们更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科学合理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1.2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电化教学、作业、小组讨论、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用笔和墨写的,而精神疾病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如先带领学生去精神病院,通过学生们的所见所闻,再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修复破碎生活,再现美好人生”为题的演讲。会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演讲会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精神疾病病人是精神上最痛苦的人,需要人们在心理方面给予温暖、同情和支持,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而且要理解、帮助呵护他们。对于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宣传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使人们学会在应激状态下如何松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了解应对各种应激源的方法,以缓解精神压力,做好精神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2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无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篇(7)

1.2方法 社区康复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则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护理过程中由社区指定护师对患者进行上门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并且采用网络等进行全程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6个月,在6个月末评定两组的社区康复效果及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 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将得到数据通过t方法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查,实验结果P

2结果

两组社区康复护理结果评定:干预6个月末,研究组显效19例(59.38%),好转11例(34.38%),无效1例(3.12%),复发1例(3.12%),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5例(46.87%),好转7例(21.88%),无效7例(21.88%),复发3例(9.37%),有效率68.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56,P

3讨论

3.1患者自身原因 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也比较高,其复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患者不能坚持用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精神药物继续维持治疗,这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是,很多患者思想上不够重视,出院后不遵循医嘱,认为自己没有病而停止用药,部分患者用药后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药物剂量不能及时调整,从而使得患者擅自停药、减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

3.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也至关重要。但是,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相对比较困难使得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部分家庭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存在疑惑,患者出院后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护理、照顾;部分患者家属对患者态度比较冷淡,照顾不周,并且对患者缺乏理解和支持;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后处处冷嘲热讽、排斥等均可导致患者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其康复。

3.3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对策

3.3.1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 社区康复干预护理中,护师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性的护理措施,正确的评估患者用药情况、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等。

3.3.2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应该加强其心理护理,它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排除心理因素对治疗产生的影响不是药物所能够奏效的,它能够帮助患者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把握主动权[2]。

篇(8)

老年性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指,超过60岁的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患精神疾病迁延至老年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出现精神功能方面的障碍,或因种种原因入院治疗,而这些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若出现安全方面问题,会给医院带来经济和社会声誉方面的损失[1]。一直以来我院对该类患者安全问题较为重视,现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对该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取得的成绩,做以下总结性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37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上述患者未采取护理干预前的安全状况。患者中28例男,9例女;年龄范围60~78岁,均龄为66.1±8.7)岁;病程均超过3年,其中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各14例,老年性痴呆3例以及其他精神障碍6例。

1.2方法

首先,按照常见安全方面问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措施。其次,根据患者个体化精神疾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需注意的安全常识。再有就是在住院全过程实施安全目标监护,以避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方面问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发生躯体被损伤、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大小便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发生躯体疾病情况、发生坠床等意外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1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发生安全问题情况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2.2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自我管理方面:掌握预防跌倒常识、及时反应身体不适、及时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心理疏解能力、自诉大小便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2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方面的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3 讨论

由于精神方面功能障碍主要是慢性疾病,且具有高复发率的情况。如何做好精神方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是当前精神护理方面的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2]。尤其是其中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对其护理时做好患者精神状况的评估,以便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症护理。在实施对患者个体精神心理护理同时,还应加强安全方面的风险预估,提前做好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风险事故的护理计划,并将该护理计划投射进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当中。

本组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较之护理干预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合理人员将专业护理技能运用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患者中发生安全方面问题的情况明显降低,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明显增强。患者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护理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发生躯体被损伤和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明显减少,大小便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得到改善、并且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还避免出现坠床等意外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能够主动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护理时,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支持,对患者饮食和睡眠状况综合评估,护理时还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是否有攻击性和是否有过自伤和自杀行为,同时还了解了患者躯体被损伤情况,并对患者入院前饮食和大小便情况做了详细了解,以便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积极预防安全性问题。由于老年患者本来行走不便,加上患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需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低血压,所以说首先应注意住院环境的安全防护,避免病房光线不充足,对可能造成风险事故的地方未设置危险提示等[3]。同时护理人员还加强了安全巡查,以避免患者在病区内出现安全事故。护理人员还在患者用药后细心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引导患者讲出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护理人员耐心观察,还了解到患者情绪及形成原因,护理时通过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并通过健康宣教方式向其讲解康复知识,在和谐护患关系同时,也深化了护理工作内涵。

综上,本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起到了积极预防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安全方面问题的作用,且护理效果确切,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压力的增大,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尤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患者除不能为国家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可见,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由于各种看护不当肇事肇祸,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屡有发生,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目前,精神疾病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可见,精神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高质量的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而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来说沟通显得更为重要。沟通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实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构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是增进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最重要的手段。如果护理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将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本文将精神科护士如何加强与患者沟通经验总结如下:

1.加强沟通语言的情感性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护士要有美的外在形象: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同时也要注意沟通语言的情感美。微笑是最好的语言,护士以微笑待人,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最大程度的解除患者的生疏和紧张。实现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消除焦虑、恐惧、悲观和失落等情绪的目的,从而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对医院产生安全感。在与病人交往时,要善于使用安慰、鼓励性和劝说性的语言,让患者从护理人员美好的言语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尊重,这可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实现最大的康复效果。

2.注意语言沟通的针对性

2.1不同治疗阶段的沟通

新入院病人对周围环境生疏,心里脆弱,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沟通,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从多方面给患者关心和照顾。同时,也应主动介绍医院的生活环境和病人的病情,及时给予生活指导,尽快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引导患者服从治疗,达到接受住院的目的。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沟通时要注意谈话的态度、方式、语音和语调,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激发患者交谈欲望,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避免用“审讯式”的提问和简单、生硬、粗鲁的语言,务必使患者感到院方的尊重、关心和照顾。对于恢复期的患者,我们应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后期康复计划,努力消除悲观心理,逐步树立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的信心[2]。

2.2与不同类型患者的沟通

精神疾病患者有多种类型,且在患者入院时多处于严重病态中,多丧失理智,护理稍有不慎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要采取不同沟通技巧,做到“对症下药”。如在与抑郁状态病人的沟通时,应主动接触病人,避免冷漠,活跃患者的情绪与思绪,鼓起患者生活的勇气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与兴奋躁动患者沟通时,应善于诱导,尽可能地转移患者的激动情绪,切勿激惹患者。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情感脆弱、情绪极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经常用威胁和自我伤害来发泄心中的不平衡[3]。对于此类型患者,护理人员应以平静、温和、诚恳、稳重以及坚定的态度接纳他们。对于偏执、妄想德患者,既不能怠慢患者,又不能过于热情地接待患者。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用过于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触摸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以免引起患者的多疑。对幻觉妄想患者,应仔细倾听,不要反复追问妄想的内容,不要过多地批评和加以解释、干涉,更不要与患者争辩;对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不能轻易地发生肢体接触,以免患者误认为带有敌意。

3.拓展沟通的多样性

3.1运用非语言沟通

护理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得当的身体接触等非语言沟通,传达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如为行动不便者轻轻翻身、变换或搀扶其下床活动等,这些都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的善意,调动起患者和护理人员信息传递的积极性,达到更为有效的沟通目的。

3.2开展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尽量多就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及处理办法等对患者进行详细介绍,护患之间形成一对一的沟通,增进了护患关系,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

3.3举办康复训练

定期开展患者生活技能训练,通过护士的沟通指导、家属配合,使患者逐步达到个人生活自理的目标;为使患者能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能被社会所接受,应加强社交技能训练,提高患者人际沟通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医院,护患之间应该多进行娱乐活动,如共同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等文体活动,在娱乐中实现自然的沟通。

综上所述,与精神病人的沟通具有很多技巧,良好的沟通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护理人员必须学会和运用沟通技巧,以实现护患彼此了解,彼此信任,构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目

的。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in 10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article, divided for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taken, and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is in traditional nursing measures taken humanization nursing measure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cores of SANS score, NOSIE-30 sco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amili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Humanistic nursing; Ment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压力的改变,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上升,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同时需注重康复护理工作,以保障病患的疗效以及预后[1]。本文就该问题探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文章研究对象,所选病患均处于恢复期,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排除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排除严重具有躯体疾病患者。

将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38.65±5.21)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4.13±1.05)年,其中精神分裂Y病患37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8例,躁狂抑郁症病患5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患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39.68±5.14)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4.07±1.2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病患39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7例,躁狂抑郁症病患4例。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

1.2方法 对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措施,主要有心理护理、日常行动护理、生活护理等。而观察组病患于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规范护理、营造舒适环境、健康宣教、日常康复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经护理后,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即SAN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即NOSIE-30)评分进行评价、比较,其中SANS评分越低则表示病患疾病情况越轻,恢复越好,而NOSIE-30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恢复状态越好。同时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采取问卷形式,问卷评分越高则表示越满意。

1.4数据处理 采取软件SPSS21.0对本次文章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95%为其可信区间,P

2结果

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更低,NOSIE-30评分更高,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3讨论

随着现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若压力不能及时疏解,会致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2]。

而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同时,需注重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在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时,①需规范护理服务。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对自身要求提高,由于患者的情绪较为多变,交流沟通时难度较大,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尽可能保持心态平稳,语气平和,并耐心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对于患者疑虑进行耐心解答,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3]。②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精神疾病患者多较敏感,不良刺激会致使患者情绪波动,因此需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能维持轻松心态,有利于疾病康复[4]。③需积极开展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等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④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适量的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多走动,多与人沟通,从而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5]。

本文结果数据显示可知,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为(41.32±3.02)分,NOSIE-30评分为(105.28±8.54)分,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52±6.49)分,均优于采取传统护理干预下的各项评分,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琴.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5,5(31):291-292.

[2]余腊英,沈Щ,吴秀梅,等.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在男性精神病病人遵医行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15):1854-1855.

篇(11)

1.1.1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认知、行为、意识方面的障碍,在发病期间,大多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状态。一些精神病患者对外在事物淡漠或胡言乱语,不能向护理人员传递有效讯息,部分护理人员认为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无法沟通。面对家属的询问,部分护理人员语气强硬,不耐烦,没有站在患方的角度为患者着想。也有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这些都影响了护患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1.1.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行为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工作压力巨大。吴惠娟等人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感知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长期的压力影响下会产生工作倦怠,责任心降低。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不严,造成患者逃跑、自伤、服错药等事件的发生,引发纠纷。

1.1.3专科护理知识缺乏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人员须掌握扎实的精神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精神病医院起步晚,护理队伍学历低,理论知识薄弱,技能差。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精神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导致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1.4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了精神障碍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自等权利,因精神病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部分护理人员片面地认为患者不享有这些权利。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合理的告知;有时候为方便管理,任意采用保护性医疗措施限制精神病患者;还有些护理人员在不适当的场合谈论患者的隐私,违反了医护人员的保密义务。

1.2患者及家属方面

1.2.1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侵权责任法、精神卫生法的相继实施,在患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也有一些患者监护人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患者因疾病因素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者疾病的治疗未能达到预期而过度维权。

1.2.2长期压力的转嫁

精神科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长期的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病患者饱受歧视,多数家属长期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会有意无意地将患者视为包袱。双重压力之下,患者家属在遇到护理人员服务不到位或者精神病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难免会将这种压力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1.2.3对医疗期望值过高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得到提升,但现有医学对疾病的认知还相当有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由于世俗的偏见,精神病患者家属迫切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得以治愈,对医疗效果充满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或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时,极易失控,引发纠纷。

1.3社会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

为获取大众的关注,一些媒体失去理性的判断,刻意迎合受众的非理性情绪,不客观地报道医疗事件,主要表现在:刻意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工作人员;断章取义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点而忽视其他;报道过于情绪化,语言偏激;新闻消费主义、媚俗主义严重等,使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产生怀疑,加剧了医患矛盾。

2防范措施

2.1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化,强化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医院要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作为一项制度落实起来,定期组织培训,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警示护理人员,使之自觉守法、遵法。医院要创造条件,如订阅卫生法律法规书籍、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答等,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法律常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社会性特征,关注“病”的同时更关注患病的“人”,重视沟通、善于沟通,加强沟通的自觉性、主动性、技巧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有利于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医院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水平。

2.2.1熟练掌握语言技巧

语言交流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精神病患者说话离奇,语速、语调捉摸不定,有时会突然出现沉默、躁狂等情绪,交流很困难。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根据不同症状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对躁狂患者不宜使用批评、训斥的语言方式,避免患者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对胆怯、恐惧患者应主动接近,态度温和,耐心劝解,排除恐惧因素;对悲观失望沉默者要进行引导,使用试探性的语言交流;对有幻觉、妄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情绪灵活掌握,不与之争辩。

2.2.2重视非语言沟通

有资料表明,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护理人员端庄的仪表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体态、姿势的变化,提高警觉,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2.2.3学会换位思考

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地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尤其是在实施约束性保护治疗时。通过换位思考,护理人员能真心地接纳患者,尊重患者,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2.3加强业务学习,改善护理质量

面对特殊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专科护理人员利用专业特长为其提供护理服务。针对该特殊服务群体,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T形知识结构,作到横向知识(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纵向知识(护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医院要根据发展规划制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采取院内培训、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2.4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医院通过入院宣教、黑板报、院报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看待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和意外事件的不可预知性。政府要向社会大力宣传,让社会正确认知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见。

2.5发扬舆论和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政府要引导舆论宣传的导向,尊重客观事实,树立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媒体应转变宣传理念,遵守职业道德,清楚定位自身在医疗纠纷中所处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避免盲目从众,真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解决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