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

篇(1)

一、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逐渐增多。综合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国内外对经典诵读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而对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的研究涉及很少,研究面较狭窄;研究多集中在对经典诵读的价值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提升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等方面,而对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推动作用涉及不深,尚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从课程优化、信息化推广、活动载体三个层面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经典诵读对于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为教育领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表述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是涵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立人、育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宝贵的精神食粮,是重要的理论资源和优质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都诠释了高尚的精神追求,蕴含了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是孕育和滋润中华民族精神的资源库,积极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经典诵读是培育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完整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不断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诵读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相结合。在诵读过程中,与古代先贤对话,汲取先哲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形成培育良好人格的生活环境、社会氛围,使良好的价值熏陶像空气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助力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3.经典诵读是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对于中职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技能,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很难获得发展。中职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先贤高尚的品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经典诵读策略化

中职学校要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相融合。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中职学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文献研究。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当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研究现状,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及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综合分析经典诵读对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是行动研究。分析中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现状,分析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内在联系,研究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构建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搭建经典诵读实践平台,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环境,构建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模式。

2.经典诵读课程化

从课程优化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结合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甄别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经典,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贤对话,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经典诵读信息化

从信息化推广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当前,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信息化语境下构建经典诵读模式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乐学、爱学。学校网站可开辟“经典诵读”版块,开辟网络交流平台,开设读书论坛专栏,打造经典诵读微信公众号等,利用网络便捷、传播快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提供有效的诵读指导与帮助,形成经典诵读网络新风尚,逐渐探索构建经典诵读信息化推广模式。

4.经典诵读平台化

从活动载体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文化的涵养。学校可以开设经典诵读兴趣班,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栏目,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月,举行经典诵读讲座等。通过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基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经典诵读推广模式。

四、小结

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起到了良性引导的作用,经典诵读活动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经典诵读传承文明,浸润灵魂,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Z].2012.

[2]龙其林.当前国内经典诵读实践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5(1).

篇(2)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篇(3)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22-04

作者简介:张冬,女,山东寿光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产业风险的系列法律研究;刘敏,女,湖北大冶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助理、法学硕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2010重大课题“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10&ZD133);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HEUCF201213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新技术无偿利用他国传统知识,以及抢注传统知识专利、商标等不正当国际竞争现象越演越烈。为便于全球专利授权机构最大限度地获悉传统文化权利人的提示,避免重复地授予新专利,从而减少对传统文化的不合理使用,也为了促进本土传统技术国际化推广及互利合作,建设一套完整性与时效性兼备的“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世界权威数据库”,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历史悠久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

2020年构建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后,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时提出了文化复兴的重大决议。伴随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提速,有关建设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研究议题的意义正在凸显。

目前国际主流观点肯定了保护传统知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必要性,而这种国际组织的理论各国并未付诸行动,需要国家间的进一步谈判及合同签署,以及国内法律法规的相应出台方能见效。对此,我国专家普遍主张应建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然而,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有形和无形构建上,至今实践中尚属稀缺而理论上更没有定论。在既有的众多学术成果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调研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在完整性与时效性上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国家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为传统文化保护平台方案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根据。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研究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平台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明晰相关概念。主张“数据库”建设而非“资料库”建设的原因为:

1数据库与资料库的外延有差别。资料库英文释义Datebase(数据库)or Archives(档案文件),也就是资料库除了包括数据库外,还包括非数据库模式的档案文件。何谓数据库?在科技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将其界定为:“数据库是为满足某一部门中多个用户多种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组织、存储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数据集合。”显然,此处为狭义的数据库,仅包括“电子数据库”。但是,数据库所具有的高效的整体性、共享性和检索结构化的本质特征已可见一斑,这正是数据库区别于文件及其他资料库的基本特征。

2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电子数据库的建设路径更为适合。研究发现,传统知识作为区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的一种特别保护形式,它的保存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公开性、主体的群体性和一定地域内不特定人的无偿使用性。因此,在现实中,易产生传统知识被无偿使用而使用人或审查机构不知或难以查找该传统知识权利人的问题。由此,可以设想,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资料库,如果选择非电子化的文件档案库,不但易被不特定人合理忽略,而且各国审查机构也可以合理不知,并授予其他人该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及知识产权的跨区域滥用。反之,如果利用电子网络的跨地域传播技术,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的路径予以保护,可有效实现传统知识保护的最广范围公开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体系下,实现对传统文化予以相应产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跨国尊重及更正宗地广泛传承。所以,建议选择对传统文化的电子数据库而非资料库建设。

综上所述,收集和整合我国以传统医药和传统民间文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建设传统知识数据库平台,给予其相应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难以符合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却又常被盗窃的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而言,不仅是对其分类基础上的创新,更将有利于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数据系统的整理、传播、检索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相对丰厚,加强传统文化数据库平台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三、我国传统文化优势产业数据库建设现状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时代,包括传统中药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文献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离不开对新技术工具的充分利用。譬如,电子数据库及非电子数据库建设也应当用于传统医药信息的完整保存、高效查询及全球化的推广行动中。2008年中国专利局(SIPO)曾向欧洲专利局开放中国的传统中药数据库;2009年2月2日,印度政府授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电子数据库(TKDL)的使用权限;此前其他一些国家也给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权限。研究发现,通过对本土传统优势产业科技信息数据库集中建设及有组织地推广,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化及相应市场竞争力,正成为诸多国家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关键路径。对此,我国刚刚起步且步履维艰,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具有传统产业优势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建设存在三种主要类型:1整体弱化型,就是把传统文化混同在现代技术记载的角落中,并以偏概全,结果造成传统知识的弱化,以美国为代表;2本土偏倚型,就是号称全球文献和信息范围的数据库,实际只重点记载本国传统文化,结果自然忽略了他国的诸多传统知识记载,以日本代表;3本土专题型,就是只以本土传统文化的文献及信息为资料范围,以印度为代表。比较而言,前两种是以将平台建设成为被世界组织普遍认可和检索的全球性权威数据库为前提条件的,否则对传统文化的弱化或偏倚等影响无从实现。第三种则需要保证本土该传统文化专题资料的更加完整性和时效性,否则难以得到世界组织及他国的自愿采纳及检索。毋庸置疑,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又肩负促进文化产业复兴的历史使命,其自身足以也应当建成独树一帜的专门数据库。所以,我国理应考虑选择类似于第三种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

(一)国内建设现状

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传统医药专利数据库当属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1年建立的中文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CTCMPD),2004年实现了中英文同步。CTCMPD是我国知识产权局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自1985年至今的所有中药发明专利。截至2004年11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所收录中药方剂约为6万个,其中记录的专利文献量已达27000余件。但是,从近十年来的运行反馈效果看,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尚无法在我国传统医药专利检索中发挥最大实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建设的及时性未能实现。此外,我国使用的中药材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常用的中草药达五六百种,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制剂不计其数;临床总结的秘方达三十多万个,其中有文献记载的就有六万多个。但是,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仅限于已达到专利正式授权的中药,难以实现其完整性。

除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外,我国已建立的中医药数据库约有数百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IRC-TCM传统医药化学信息系统、中医药数据平台、传统医药化学数据库、金纬达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等。与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类似,上述中医药数据库的查询结果都是以部分记录的全部字段信息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能够初步满足用户的文献和信息检索需求,以查全度、查精度、便捷性、时效性为评价指标,但是文献及信息也未能实现完整性与时效性。由此,其权威性一直没有实现,市场价值也日渐减退。进一步调研发现,国内这类数据库并非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义上的数据库,而是为图书馆学检索意义上的数据库。可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建设切入点,传统知识产业信息及文献数据库在我国尚属空白。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二)国外发展现状

与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进程缓慢相比,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则更为先进,前文所提的三种类型这里逐一分析:

第一种类型以美国为例。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LARS系统中最具权威性和规模化的MEDLINE(MEDLARS on-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数据库是世界著名医药学数据库之一,它收录了1966年至今全世界70多个国家出版的医学相关期刊3800多种,并有920万条图书专著等其它文献。尽管MEDLARS数据库收录的中草药文献量不大,但由于它所收录的文献都是已刊登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刊物上,而且MEDLINE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诸多免费查询的路径。因此,该数据库的建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二种类型以日本为例。日本特许厅在网站上提供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中草药专科信息,为世人提供获得世界中草药专利的文献及信息资料,而其中日本专利文摘最为丰厚。

第三种类型以印度为代表。1999年,印度政府在对美国专利局授权的姜黄和basmati专利提出最终成功但却昂贵的异议后,同意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TKDL),并将这一任务交由印度国家科学普及局(NISCOM)和印度药品和疗法系统部(ISM&H)共同完成。TKDL首次将印度传统医药典籍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及西班牙语五种语言,供审查员查询。据悉,TKDL的这一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模式获得了诸多发展中国家及组织的肯定,如2006年初就着手建立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的南亚合作组(SAARC)。

四、印度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印度TKDL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帮助全球各国专利局审查员驳回抢注印度传统技术的专利申请,更对保护印度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从TKDL平台建设的发展历史上看,在建立该平台之前,经历了姜黄(Curcuma longa)案和楝树(Azadirachta indica)案的印度官方开始高度重视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进一步调查发现,已被国外医药公司抢注的包含印度传统医药元素的专利约有5000个,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15亿美元。由此,印度政府决定建立以印度传统草医学为记载对象,且使公众得到的知识以数字化格式表达的TKDL数据库。据统计,约有35000种Slokas(Versus&Prose)和配方的信息被输入TKDL电子数据库,该平台大约有140000页有关印度传统草医学的知识,供各国专利局检索使用。目前,印度已与英国商标专利局(UKPTO)、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商标专利局(USPTOU)等国际知名专利局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并通过检索TKDL中所收录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向后者提供特定专利申请的检索服务和分析报告,进而协助上述专利局审查员驳回相关专利申请。印度也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一个为保护传统知识、避免授予错误专利权而设立专门机构及相应权威数据库的国家。

从TKDL平台建设的步骤和结构上看,该平台建设是一项颇有组织性的有序工作。首先在长达8年的时间组织200个研究人员几乎收集了全部的印度医学古籍,这些古籍的内容涵盖了23万个传统配方和疗法,其中就包括了传统医学疗法生命吠陀医学(ayurveda)、悉达医学(siddha)、尤那尼医学(unani)和瑜伽姿势等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同时TKDL还将大部分由印度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其他语言撰写的传统医药文稿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格式,大大降低了检索的难度。而且该数据库可供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五种文字检索。该在线数据库存储文本量达到了近3500万页。甚至还可检索到已有500年历史的有关印度古医学和草药治疗的文本。目前,通过有效运用TKDL这一兼具完整性和时效性的平台,全球专利审查人可以快速地获悉递交上来的专利申请是否为印度医药学里已被广泛使用的传统知识。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利用上看,该平台已成为印度国家干预组织实施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行动的有力根据。在印度,为了提高专利授权率,发明人通常会最大程度地公开发明所涉及的传统知识或遗传资源。因为印度《专利法》明确规定了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信息披露制度,即如果一项专利申请没有披露或错误地披露了专利申请涉及的遗传资源或传统知识,任何人都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专利局提出异议。这一规定促进了TKDL的扩张和应用。同时,印度政府还在国内组建了一个团队,负责“全球范围内侵犯印度技术的专利性审查”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该团队成绩斐然,仅在2009年,TKDL就向欧洲专利局提供了36个天然药物领域应予以驳回的专利申请及其对比证据清单。截至2010年6月,已有15个专利申请被列入了欧洲专利局驳回申请的名单。实践证明,印度TKDL这类通过整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后建立的保存、传承、保护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的电子数据库模式,是一项建立举国体制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而维护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有力举措。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上看,它不但有效阻止了全球不正当的专利申请,同时还使印度在对抗以跨国医药公司代表的发达国家医药公司所实施的海盗式掠夺印度传统草医药的经济利益博弈中掌握了一件有助于相互制衡的武器。另外,TKDL平台的管理机构还十分重视挖掘现有传统医药知识,进而更好地保存和发展传统医药文化。如该平台已先后与丹麦皇家药学院和特里凡得的热带植物花园和研究所等国际合作生物多样性组织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研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医药产品。合作双方之间按照“惠益分享原则”将在利用印度传统知识所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与所有相关的社区分享。这种有偿使用传统知识的模式在尊重传统知识权利人的同时,更令以传统知识为代表的传统文明成为现代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值得同样拥有古老文明和优质传统知识的我国加以思考和借鉴。

可见,印度的TKDL建设颇具国家干预性、投资管理的可持续性及产业利用的商业价值性。其实,在传统文化容量和影响力上,我国传统知识占据的产业竞争优势本应更加卓越。如在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所发挥的作用通常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关数据库更为凸显。调研发现,美国学者Michael McCulloch及其同事为撰写《有关中草药与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量为587篇,其中583篇来自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仅有4篇来自于英文文献数据库。在传统医药研究中,能提供相关参考文献的英文医学期刊屈指可数,而中文医学期刊却是数量颇丰,更具参考价值。

可以预见,伴随我国对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借鉴,针对国内现状,有组织地强化传统文化数据库文献及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效性,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在国际竞争中的权威性必将得以树立及跨越式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6-3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80

[3]张冬传统知识保护立法取向刍议[J]知识产权,2011(4):75-78

[4]白隆华,缪剑华,柯芳论生物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9

[5]陈荔子,郭允军,李方平实用医学文献检索[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94

[6]梅智胜,肖诗鹰,黄璐奇,刘铜华印度对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立法和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3):29

[7]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The Financial Express(New Delhi),2005-01-04

[8]黄玉烨浅谈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科技与法律,2005(3):101

篇(4)

从世界范围来看,成千上万的传统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的问题和现代化社会的挑战,能源的浪费、资源的枯竭、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信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2 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发表连续讲话,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已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被法国高新聘请,令台湾人咂舌,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是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这一切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重视。

一、现今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在近几年逐渐重视起来,但不免有后知后觉之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时事报道,资料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呈现缺失状态,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严重流失的现状,在大学校园这一块需要做到的就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从意识上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尽自己的努力,使曾经熠熠闪光的传统艺术重新绽放出光彩。

河北省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中华大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地方风格特点也十分鲜明。在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的形势下,河北民间艺术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蔚县剪纸、白沟河泥玩具等等均缺乏应有的传承发展。而在本省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没有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有所研究呈现缺失状态,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等均都没有这些民间艺术的专业研究。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而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就必须深入发掘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民间艺术,使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

二、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现状:

1、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如年画、石雕、剪纸等等都流传着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受到现代科技文明多方面影响。由于我省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再有传承的东西由于不能接近生活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被人们逐渐的淡忘,有些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的消失。通过分析河北传统民间艺术现状,传承发展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发生很大的破坏。(2)高科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改变了人民的审美观念。相比之下,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创新,不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3)社会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够,很多民间艺术没有继承人,这些文化都面临失传危险。

2、改革开放以后河北高校艺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也体现了很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西方艺术设计模式为主,缺乏创新。(2)对自身的民族艺术资源漠视不用,使我国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脱节,而对这些问题,我们需深入分析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合理传承民间艺术。

三、传统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传统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对民间艺术创造目的来说他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如剪纸、年画等等,这些审美和使用的目的创造与艺术教育如出一辙。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创作角度来说,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都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基石,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是一脉相承。

(2)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和造型手法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沿袭: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道德水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艺术设计者对民间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民间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传统道德思想可以使艺术创作得到启示。如春节每家门口都贴红色的对联和倒贴福字,这就象征着喜庆和福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用到。

(3)传统民间艺术可以扩展艺术设计的空间:在一般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看法就是比较过时的、落后的、怀旧的东西,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固有的传统形式一成不变,他可以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融合,因为他是现代艺术设计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只有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加以创造将他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的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用的一方面,全面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领域,才能达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四、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民间艺术走进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于中国本土艺术设计者来,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储备和底蕴,其创作就会缺乏民族神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1)首先在高校的艺术展厅定期开办具有河北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展,例如蔚县的剪纸、无极的剪纸以及丰宁满族剪纸,不同剪纸的风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见所分析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深入认知。再有就是在高校成立传统民间艺术学生社团,结合民间艺术的特色及相应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使得更多的人喜欢民间艺术,传承河北民间艺术。

(2)在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河北民间艺术课程,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武强年画传承着历史人文的理念,营建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发和传播中构建和美的社会;曲阳石雕艺术的人文理念涵纳与石雕艺术的文化阐释中,如此等等把这些人文理念添加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第二学期课程体系中,也就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开设。

(3)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技艺展演,有组织的举办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专题设计沙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可以借鉴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创作出既体现东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再有就是在高校设置介绍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网站,开阔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存在。

综合起来看,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在裂变中传承下去是最大的问题,而“民间艺术回民间”是重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起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高级文化分子,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爱国挚情,在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肩负重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设计作品,真正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河北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为建设这个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平台提供可能。

篇(5)

一、当前国内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是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当前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感受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全面,夸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的学生存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人文此类知识对于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没有多大用途,功利心理较强,所以不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很到位,较多的通过纯课堂的方式来传授,其他较新颖的、能够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很少出现。而就算课堂教学,也存在教育水平低下、重复,方式方法单一,常常出现教师应付、学生也应付的局面。当前高校的学风不是很好,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点原因是不能回避的, 那就是我们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 有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也就是说, 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进行,我国正在处于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社会加快转型的敏感期。在此期间,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可能激化,社会的黑暗面也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见死不救、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也会出现。经济全球化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直径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也出现了大的交流,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也随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于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外部化对他们的观念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忽视了其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涌入, 大学生就会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身份认同, 长此下去, 将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 甚至导致本民族的衰落。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和文化走上繁荣和复兴的道路。

三、解决的措施

篇(6)

在现代设计当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思想。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现代设计更加有深意和层次,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追捧,其中的美感已经得到认可。中国设计师应当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一、我国现代设计的现状

首先,目前很多大学中的设计课程都是按照西方的教学方式进行开展的。西方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很多设计师热爱西方文化,并对西方文化非常崇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设计是一个要求个性和独特性的工作,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很强的基本功,还要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是生长的环境和所学的知识给予的。

其次,随着中国文化渐渐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美妙。但是一些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照搬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能表达出其中的深意,整个设计作品还会使人感觉主题不统一.可以说这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一大阻碍。

设计师必须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并懂得如何运用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要让这些元素成为设计中的亮点而不是突兀点。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出民族的内涵和特色。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tt,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标志设计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很多人可能马上就想起2008年的奥运会。无论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还是申办委员会会徽,都彰显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它们还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

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会徽(图2),看起来像是一个“太极人”。太极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源于我国道教文化。太极讲究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道教传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因此表面一看的确是中国的元素,但是仔细看到各个颜色,发现又是一个五环,五环是奥运会的代表。这样就将奥运与中国元素结合到一起,而且其中的洒脱感看起来是中国国画与书法的结合。承载着这么多深意的标志往往让人能够看上好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视动漫设计

在现代的影视动漫设计中经常能够看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迹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本身讲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有的在探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李安作为一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导演。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代表,在他早期尚未出名之前,在家潜心编写剧本,写出了“家庭伦理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讲述的都是中国人的故事。从小在国外生活的李安骨子里却透露出中国人的细腻与敏感。这三部影片无一不是在探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更具体来说,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三部影片中的父亲都是典型的中国家长的代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冲击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李安用这样的方式探讨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片子带有浓浓的中国文化,同时又让每一个人深思和反省。这样的情感上的共鸣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因此李安的电影中的文化意蕴虽然是通过中国的传统家庭来表现的,但情感却是世界性的。

获得过许多奖项的《卧虎藏龙》,更是将中国人的儒家传统、礼教思想讲述得生动深刻,观众在片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国武侠的魅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和“义”的深刻影响。俞秀莲和李慕白虽然都爱着对方,但是因为俞秀莲的丈夫是李慕白的师兄。并且在保护李慕白的过程当中受伤而死。李慕白和俞秀莲坚守着中国的传统礼教,最终只是朋友。这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在美国影院中杀出一条自己的独特出路。

除了李安之外。美国还有很多的电影也刮起“中国风”,比如《功夫熊猫》。熊猫本身作为我国的国家保护动物,憨态可掬,而中国功夫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将功夫和熊猫结合起来表现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让人惊讶的就是影片中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可以看见雨雾缭绕的山林,还有京剧、卷轴等中国味十足的事物,一些打斗过程中的动作也借鉴了中国式的拳法,整部片子洋溢着浓厚的中风,而且非常自然。当然好莱坞文化也在其中,但是两者结合得非常融洽,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好莱坞精品动画制作结合起来的典范。

(三)包装设计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中国元素带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在包装设计中常见一些造型优美的梅瓶,在古代人们用梅瓶来盛装酒水。发展到现代。人们发现梅瓶有一种特别的美感,非常舒适和谐,便有很多酒类的包装和设计采用的是梅瓶。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茶叶的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可以看到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茶文化源远流长.书法也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代表。将茶叶和书法相结合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传承与发展

首先,必须面对现实。我国期间对设计教育发展出现一段空白期。这是我国设计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这更需要我国的设计师在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西方设计手法上,两者融会贯通。设计师本身掌握的技能越熟练。越能自如地表现心中的想法。因此在学校学习基本课程的时候应当认真积累。当基础的技能可以娴熟运用,就可以进行再创作了。

其次,设计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设计不像科学研究那么重视理论。其最终的产物必须经过真正的改造和制作;也不像艺术创作那么理想化,设计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为人所用的,发挥真正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要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因此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技能达标的基础上。设计师头脑中必须有一定的想法,这些想法来自于设计师生活的积累。一些设计师平时视野狭窄,可能就会造成脑中空白,毫无感触和想法。因此设计师在平时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经典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思想启蒙。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篇(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能够帮助国人找到自身的历史归属感,同时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然而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既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进行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思政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集体生存发展形成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娱乐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国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而且思政教育工作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1]。为此,在当代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出现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而是要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二者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无论是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都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育人功能,并且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塑造和行为规范引导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文化艺术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具有引导人行为执行方面的功能,还能持续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形成正面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对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这是现代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精神、含义等都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人伦、崇道德”的良好伦理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方面的功能,其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其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空洞和形式主义现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情感和态度

由图1的数据显示,97.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积极、愉悦的态度,不到3%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消极态度。4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品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用先进、新颖的现代文明代替腐朽的封建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新形式、各种交流平台和现代文化观念来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倾向于在日常课程中传授各种科技理论,导致在人文和思想教育,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方面没有投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中缺乏优秀的文化教育,因此正在引发各种新问题。比如:教育学科过分强调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存在重大的缺陷。但是他们缺乏情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教育不满意,明显缺乏对人性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种优质的人文教育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学术的广度和多元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肤浅的,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采取的做法也没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优质教育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未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是从过去发展起来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反映;是存在于民族土壤中稳定的东西,但又是动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渗入了不同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成长。高等教育的德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多元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保证经典诵读课题的实施,部分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礼”遇经典》等,使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异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相关的衍生事物充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在众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身心发育不健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网络发达但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能够促使学生朝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非常多的德育内容,能够起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强化相关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可以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积极正向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三、现阶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目前,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互相促进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避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于国内社会长期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国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形成重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二者结合的效果和作用,就需要在当下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争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加合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后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任何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是理论先行的,开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4],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得到有效引导,避免在教育工作中走上错误的路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难以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要原因在于融入深度不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后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方面需要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形式,另一方面需要确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领域内进行融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熏陶和引导,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从成长规律角度来说,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覆盖率,同时要真正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增强社会成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后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5]。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面的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力的保障,就需要以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影响到学生,这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富足[6]。

(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并且依旧发挥出相对应的作用和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7],另一方面要使创新改革的精神融入其中,进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推进创新发展。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不同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信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93-95.

[2]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73.

篇(8)

由于濒危文化遗产抢救的客观时效性与紧迫性,我国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 “行动的实践”往往多于“理性的思考”。“源生坊” 经过多年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依靠云南本土的民间艺人抢救、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起到了来自于社会民间的积极作用,同时为边缘和弱势的群体搭建一个通往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无论从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都对云南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上做了进一步的尝试。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传播为研究论域,通过对田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回顾,延伸至“源生坊”的创立及发展轨迹现状进行论述,以此深入探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的途径及意义。

云南民族源生乐坊的形成动因及发展轨迹

云南民族源生乐坊(简称源生坊)成立于2004年,由原云南电视台编导及纪录片独立制作人刘晓津创办。乐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创库艺术主题社区,其创立可以说是以田丰传习馆为“源头”的延续,本文将从一位已经逝世的中国当代音乐家田丰先生为切入点进行具体阐述。

1.田丰与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丰先生不断来到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的许多具有浓厚云南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在持续不断的村寨采风体验中发现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人的急剧锐减,令他心痛不已。最终做出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只身来到云南,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于1994年1月18日创建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一所以保存云南25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民办教育科研实体。

传习馆的运作模式非常独特,田丰亲自到云南边村落挑选一部分有威望的艺人、民间智者,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各民族宗教祭祀、民风民俗、歌舞等传统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并以“求真禁变”来规范教学,反对旅游化、商业化表演。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领域下,传习馆独特的传承传播观念、方法受到了外界的质疑,各类学者、艺术家及中外文化保护基金会的社会人士来到传习馆参观考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观点:本土文化的传承应同自然与社会环境融合,而传习馆“博物馆式”的保护传统文化就像“鱼儿离开水难于存活”;部分当地政府和群众认为:“田丰身为一个外地人不应该来煽动民众搞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下, “传习馆”坚持数年后,于2000年6月陷入了经济纠纷中,被迫解散。田丰先生离开云南后,于2001年夏天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1岁。

2003年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在国内舞台上演,浓厚民族艺术表达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多处经典段落源于传习馆整理保存下来的云南民族艺术品种。当年在传习馆红河地区的民间老师施万恒和学员李怀秀参加中央电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以田丰先生整理的滇南彝族海菜腔获大赛金奖;2006年7月,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组合获第12屑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原生态唱法金奖。2003年传习馆创办10周年纪念之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栏目连续播出传习馆的相关内容,引起全国广泛的重视。2013年,在传习馆创办20年之际,上海、北京艺术界均举办各种演出、论坛等活动,以此纪念田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伟大贡献。

2.刘晓津与云南民族源生乐坊

1994年夏天,刘晓津因工作走进了田丰传习馆,用镜头记录了传习馆7年发生的一切,也让她与云南民族文化及传习馆结下了生命之缘。在记录、研究、拍摄田丰传习馆的过程中,她与原传习馆的教员和学员们结下深厚友谊。2000—2004年,由于各种原因回家的原传习馆艺人们纷纷致电刘晓津,其中施万恒说:“田丰逝世后,学员们四处散落,为了生计有的去了歌舞团、有的外出打工,大部分回家务农了,他们现在好想再回到传习馆,回到田丰老师身边”。为此她思考着自己能做点什么。

在众多民间艺人的期望之下,经各种努力于促成了“源生坊”的成立,为完成田丰先生未完成的事业。此后,2005年9月“源生坊”11位民间艺人受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邀请参加了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文化周”的表演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赴美国巡回演出,淳朴而未加雕琢的音乐歌舞为美国音乐文化打开了另一扇天窗,令他们难以想象中国民族如此美妙的民间音乐文化。回国后“源生坊”这11位民间艺人先后受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成都“西南深处”的邀请举办了非盈利性演出。2012年10月11日晚,这些民间艺人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为第4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奉献了一台精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八面来风奏弦歌一少数民族专场音乐会”。近100分钟的演出让其院校师生真正感受到地道的云南传统原生民间歌舞,也让“源生坊”获得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太极传统音乐基金会共同发起“太极传统音乐奖”的提名。该奖授予在全球传统音乐表演、传承、理论和传播各领域有杰出贡献和创意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传统音乐有抢救、保护、再发现和重建功绩的个人和团队。

云南民族源生乐坊现状

通过不断努力,作为具有传承及传播传统文化功能和影响的社会资源,学者们的学术关注与“源生坊”的实践产生关联。2004~2006年间, “源生坊”曾归属于云南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4月经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化厅正式批准更名为“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中心”,现在云南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为独立的非企业民间组织。

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人类文明极为重要的智慧财产,它正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呵护。在传统多元文化的整个社会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播、传承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此的窘迫。但经多次考察,“源生坊”确立了新的可实施的有效传承方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认定等。在刘晓津的带领下,开始在云南石屏、红河县以普查、传承为基本目标,实施开展一些传承教学工作;2012年1月在石屏巴窝、桃园两个项目点实行彝族“滇南四大腔”;2月5日在红河垤施的彝族提高班第一期正式开始,乐器为垤施歌舞的重点为期两个月。此后,还会在建水或元阳哈尼、绿春彝族的传承工作有新的进展。但想要长期传承、传播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源生坊”是否还需要克服以下的困难呢?

1.资金问题

“源生坊”主要经济来源于社会资助、演出和茶坊的收益来维持。社会资助除了香港的张颂任先生外,基本没有其他稳定来源;而2008年在创库建立的小剧场,也由于观赏的人太少,最终难以维持倒闭。可以看出“源生坊”的资金周转已经远远不够,从而可能限制r它在传承、传播方面的发展。若后续资金跟不上,难以想象它是否还能继续运营下去。

2.后继无人

现在的老艺人们(岩兵、后宝云、施万恒等)年迈体衰,却很难找到接替他们的年轻传承人。后宝云的学生有上百个,几乎每个学员都会唱几句海菜腔,懂一点烟盒舞,但真正能懂其中精髓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要学起来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见寻找传承人是“源生坊”能否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云南民族源生乐坊发展探究

曾有学者们认为“田丰传习馆”是20世纪民族文化传承最悲壮的个案。的确,传统不是生而有之的先天之物,而是后天无数创新的积淀,它对云南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探索与实践是值得肯定的,为铸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提供材料的支持。

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能轰动全国,持续至今。首先不得不承认有名人效应;其次杨丽萍总结了传习馆的失败,由“求真禁变”的宗旨发展为“求真求变”的引导理念,最后形成《云南映象》的艺术加工、舞台商业化产品,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播与商业效益的双丰收,与田丰模式全然不同。

“源生坊”处于传习馆主张“求真禁变”民间文化和《云南映象》 “绝对商业化”民间文化之间,一方面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怀有虔诚的尊敬,另一方面又将传统的和时兴的连在一块,寻找自身发展的方式或规律,为发展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尝试。虽则困难重重,但它依然坚守并顽强的前行着。“源生坊”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需要理清思绪,在此,笔者认为有3个层面应予考虑:

1.积极取得政府、民间机构的支持与合作

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应当是一种国家的政策行为,应促进民族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的系统保护工程,提早培育一种有效的机制来面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文化流失现象,这需要中国政府、社会各界关注文化消失的危险,为文化的传承制造机遇,提供环境,创立机制。

2.与高校联合.进行校园形态的传承

有意识地在学校传播本土音乐文化,这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发挥高校在民族音乐教研领域的综合优势,努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实践阵营中的重要平台,助民间艺人回忆、挖掘、记录、整理正在消逝的少数民族古老歌曲、音乐、舞蹈。在国内外组织以宣传和弘扬为目的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演出活动,推动社会对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的认识,提升民间艺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3.着力探索良性社会运作系统的建立

“源生坊”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各方面所取得的各成果,已引起多方关注。社会各界、国家文化部门等对其所进行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来促使民间文化获得必要认可,激活机制,达到与社会需求共生,形成循环系统,从而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源生坊”当下须积极思考的。

结语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事象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汇集了民俗、诗歌、礼仪、宗教等多种传统物种并保留至今,代代相传已成为云南文化大省创建与发展的主流,关联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民间文化之源,其根基十分深厚。虽屡经扼杀、挤压,但仍然生生不息,实现了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永不止竭的生命力量。

确实,云南“源生坊”自2004年建立以来,许多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较之他们的前辈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改变并非完全因为演艺者技艺的提高,更主要是他们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社会价值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笔者通过对“源生坊”的实地考察的发展轨迹、传承传播的现状探究,似乎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既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直接源头,又是其简化与模仿,它为当今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民间素材和民俗素材,也使自身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总之, “源生坊”应积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层层深入,使云南民间文化的传承、传播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地呈现出来。在坚持本土传承探索的同时,积极拓展空间,以不回避现实的积极态度,切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另辟一径,通过“源生坊”的实例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又一村”的美景。

参考文献:

[1]程肇琳传习馆后续故事[J]滇池,2006. (11)

篇(9)

1 当代国内外节日创意设计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近代的动荡环境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经济的落后使得曾经一度辉煌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也空前低落。不过,20世纪末,又一次机遇来到中国人的面前:全球范围内蜂起的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可以说21世纪,各国的经济竞争更多体现在创意产业发展的竞争上。中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可选择的必须走发展创意产业之路。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载体,财富为输出”的产业类型。文化在创意产业中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形中为中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先天得利的优势。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再次走向辉煌的契机。但是从现阶段来看,中国设计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很多但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文化本身的内容及特点研究阶段。

现代创意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但是现代创意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大多数都是为他国文化服务的,我们一直都忽略了我们本国文化的本源,并一直追随着西方思潮,这体现在国内大部分现代创意礼品产业均被西方文化所侵占,本国传统元素带来的革新较小,一直停留在水平较低、链条较短、辐射不广的阶段。

诚然,传统意味着保守与遵循,但并不代表不能与现代创意思潮所结合利用,就不能发展。在日本,本国节日创新文化一直是其设计产业中强大的一环。日本跟中国一样,是一个传统儒文化国家。他们的节日数量非常多,题材广泛,每个地区都能将其当地节日文化元素与创意产业设计相结合,比如,每年的男生节、女生节、盂兰盆节等等,其周边产品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令人咂舌,这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附加产值。

而我们本国,每年除了中秋、春节两大节日以外,几乎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而中秋春节的礼品,80%被食品、烟酒等传统礼品所占领。春节年年过,每年无新意,这是十分令人苦恼的,当然,食品、烟酒品也是有设计附加的,但是其中置入了多少生态、以人为本、创新的元素呢?

我们的节日设计产业人大多数被过多的外在形式所包裹,越来越显得空洞和老套:例如,某县申请了一个高达1亿的省级发展项目去发展自己当地的文化产业,却只停留在建旅店、修葺基础设施的领域,而不去开拓当地富有情调的文化元素,这永远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规划,它没有可持续地、生态地进行思考。

2 结合我国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开拓自己的节日文化领域呢?

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找到一个现实出发点,向周围领域进行拓展;

(2)重视中国人文化根基、与当代设计方法相结合;

(3)“小而精”才能“大而美”;

(4)重视可持续发展。

第一,为什么首先要找到一个现实出发点呢?这是因为节日文化领域往往非常大,元素非常密集,每个人心中的好恶也差异较大,我们需要从现实出发,找到最具代表的元素作为起点。

第二,设计是在现代思潮中产生的,我们对现代设计概念更为熟悉和理解,而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则为传统的新生与发展,是一个变通的方式。

第三,“小而精”才能“大而美”,节日产业的发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小而精、特色明显,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第四,重视可持续发展,这是产业利益的必然要求。

3 以一个春节礼品创意设计为例,阐述作者对我国创意节日礼品的生态设计发展的思考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词。从古至今,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各种中华元素便会汇聚起来,形成一股暖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热情与欢快,也提前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关于这次对题创意礼品的设计,作者便以“点”为出发,中国人春节的元素很多,外在的、内在的都可以衍生成创意礼品,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华人过春节的一种情结:团圆……

关于春节团圆,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人与人的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人与人相互团结和支持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团圆习俗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族情结。它是把全世界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精神命脉。对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这些身份上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希望获得归属感的人群,“团圆”主题更是有着特殊的感召意义。

特别是在中国冬天硬冷潮湿的南方,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除夕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来得更直入人心,从远古时代开始,红火与团圆便交织着让人类文明上升到新的高度,那么这个取意也使产品的文化价值得到提高。

但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必在使用过去的烤火盆、火炉,我们能够使用新技术,诸如电热器等方式去更舒适地享受团圆带来的感动,这些也是作者论题的一个例证设计的客观素材。

那么到现在这个设计产品立意便出来了:体现团圆这个春节内涵的创意设计。

但光是这些还不够,怎样才能让产品的外在形式符合内在功能呢?众所周知,一提到春节,给人的外在印象便是红红火火,福到财到。在这里,作者查阅了不少中国古典装饰文献,其中,以葫芦为代表的吉祥纹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理之一,而“福”与“葫”谐音,福与产品暖手暖气的功能相统一,与春节“福气”的概念又碰撞出了火花!

“福气福气,大家团圆在一起,一起沾沾福气,贴贴喜气。”这不正是每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春节时最淳朴的向往吗?这也就是节日创意设计带给我们的生态情感思考:怎样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发现人性的光芒……

4 设计作品展示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福文化消费心理的广告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篇(10)

在袁金宝等三位老师的《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一文中指出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武术。然而武侠电影里的神功奇技以及长拳、太极拳、刀枪剑棍等套路技术不是他们追求向往的财富,通过习武亲身感受武术背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不少美国家长在谈到武术时经常说:“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而反观国内青少年,“花拳绣腿”成为他们对中国武术的基本看法。更有品位、更时尚的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文化,已经把中国武术“踹出时尚都市”,一和他们谈起武术就会戏谑地笑说“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等与武术的本真面目不着边际的话,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尊重。却对跆拳道等项目十分热衷。新兴体育项目给学校武术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其教育和文化价值难以展现。

朱无忧的《农村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农村武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农村学校中,学生的习武意向浓厚,但是对于武术的认识欠缺。2、学校领导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对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3、农村学校武术教师对武术教育的意识不足。4、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缺少武术专长的教师。5、农村学校开展的武术教育缺乏简明有趣、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的武术教材。6、关于农村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研究较少,无法满足农村武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黎桂华在《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武术普及程度较低。学校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武术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不高,青少年对武术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现有武术教材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忽视礼仪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等。

结论与建议

1. 根据教学实际,在武术课中着重穿插武术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武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所以,在体育课中重点通过武术教学体现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新一代青少年从小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塑造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心。

2. 创编适合当代青少年习练的新的武术套路,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有益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发生转移。当前的“跆拳道热”,“武术冷”就说明了这一点。

篇(11)

1.背景介绍

11 研究背景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带,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尚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某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传承,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对本民族文化及习俗有很好掌握的民间艺人、土司、巫师等人通过口头叙述来传播的,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口述传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保护并发展民族口述传统并且利用民族口述传统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称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1.2民间口述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民族口述传统指的是人们通过口头的、声音的方式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的传统。早在19实际40年代的,美国历史学家就对口述历史进行了研究,口述传统渐渐受到了国内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发展。

在中华民族文化环境破坏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情形下,针对民族口述传统的资源整合模式探究,对于传承口述传统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口述传统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历史传统、民族民风和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今,国内尚没有针对口述传统资源整合模式问题的系统探讨,本文在借鉴并吸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关模式建立的建议。

2.民族口述传统资源模式现状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使得少数民族口述传统逐渐失去其传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很多宝贵的口述文化也面临着失传或者濒临失传的危机。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的纳西族口述传统为例,通过对纳西族口述传统的研究,结合丽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程度,探究影响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主要因素,并且调研少数民族口述传统资源合理构建的现状。

2.1资源零散分布,整合难度大

虽然现在少数民族大多都采用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对于口述传统的传承有着很大凝聚力,但传统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仍然比较零散。如丽江口述资源主要是以个人或者组织的形式来进行整合,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且零星分布于区域内。资源零星遍布民间导致民族口述传统传承的市场化程度也较低,口述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亦收到阻碍。其次,资源的分布的无规律性亦加大了整合资源的难度,这又进一步地加剧了口述资源的分散化。

2.2各项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开发

民族口述传统载体多元,口述传统也包含着许多内容,如口述方式、民居构造、衣着服饰、商洛、村落、婚庆、饮食习惯、技术技艺、社会习俗等。这些内容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对于口述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发展大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单一的传承方式,各项资源之前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2.3现有资源模式流于形式

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传承一般是通过人的口述来进行下去的,而口述表演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口述表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呈现一种简单而又粗放的形式。如舞台设计、衣着服饰、口述方式等方面都倾向一种简单地重复。在日复一日的口述表演中,艺人一般重复着最初的口述方式,着装、舞台设计大都不轻易改变。这种简单粗放的口述资源模式无疑不利于口述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口述传统要想要更发的发展壮大,必须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而精密的专业化设计,这样才能在汹涌现代潮流里取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2.4口述艺人资源匮乏,缺乏大批传承载体

少数民族口述传统一般是通过口述艺人将其亲历、亲闻、亲视的历史事件或民族人文趣事的方式来传承下去的,可以看出口述艺人在民族口述传统中的重要核心地位。随着时展,人们也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化、现代化潮流中逐渐转变思想,且价值观也发生转移。一些少数民族口述传统艺人亦是,且想要继续延续口述传统文化的人也呈减少趋势。少数民族口述传统如果缺乏传承载体,这很可能导致口述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甚至没落。并且,民族口述艺人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或者社会尊重,可以预见将来愿意从事口述传统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这对于口述传统的传承更加不利。

2.5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协同问题

民族口述传统资源是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有机统一。有形资源主要指的是在口述过程中借用的建筑背景、服装服饰、表演道具等有实体形式的实物资源。相对于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是一个相对抽象且广泛概念,主要指的是说唱方式、口述艺人才能、民族习俗如婚庆、节日等。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在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协同问题。有形资源因为实体原因,有可能会偏离无形资源正常轨道,造成脱节;而无形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有形资源以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口述传统文化。可以预见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如果有更好的衔接,这对于口述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3.民族口述传统资源整合模式建议

3.1“零散归总”整合模式,合理布局资源

针对民族口述传统资源零碎资源的问题,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合零碎口传资源过程中,政府应该采用一个“零散归总”的资源整合模式。首先,政府可以寻访少数民族村落聚居点,对口述艺人进行档案记录,对口述艺人所传承的具体内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根据具体口述传统保护策略,合理安排口述传统资源。其次,在整合过程中还应贯彻不破坏原有口述传统的原则。“零散归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联系口述传统的各项资源,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的系统。

3.2协同各项资源整合,共同开发资源

在深入调查口述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各项资源的发展程度,应建立一个协同各项资源开发程度的机制。在口述传统的传播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作用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发展条件。所以政府在整合各项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力求一个相对均衡的资源整合模式。协同各项资源整合将会推动和向资源的共同开发。

3.3简单粗放向复杂精密转变,注重消费者感受

如今的口述传统大都采用一种简单的粗放的形式。在发展传承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由简单粗放的形式向复杂精密的形式转变,要推动口述传统的专业化、精密化。在转变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需切合消费者对口述传统的需求,这样会更有利于口述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应防止口述传统过度商业化,这不仅磨灭了少数民族口述传统文化原有魅力,并且也违反了切合消费者需求的初衷,甚至会产生更大反向效应。

3.4增进对口述艺人社会尊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