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G633.51
历史图片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学习历史、掌握历史。之所以近些年高考试题中常涉及有关历史图片的题目,是因为图片中包含较为丰富的信息,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尤为重要。文章就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毋庸置疑,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辨识能力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对于繁琐知识的理解依旧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教学对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结合历史图片进行讲解这,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成效无疑高于纯碎的语言讲解,以及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补充现有课本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情境都十分繁杂,难以使用单纯的文字加以描述,所以结合图片补充文字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解文字的同时需要适当引入一定的历史图片,以保障历史教学真实性。如在讲解古代商业时,隋唐之后商业是讲解的重点,这阶段描写商业旺盛情境的典型之作是《清明上河图》,若教师纯粹的讲授古代商业的旺盛,自然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在讲解本节课时,教师需要合理引入《清明上河图》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了解图片中商业活动的相关分布领域,基于观察,让学生逐步发现商业活动旺盛所带来的影响,如坊与市因此而不复存在。基于图片对于课本文字的相关补充,不仅可以简化知识,而且可以较为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示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历史情感
从课程分类角度而言,历史是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情感。历史学习较注重阐释人性、人的意识与人的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历史图片,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即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不再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而是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学图片与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二、教学策略
历史图片属于一种工具,而工具则重在利用,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合理利用工具尤为重要。尽管工具的利用需要了解与掌握工具,但工具的运用也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图片的作用。
首先,合理引入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教学是一种将地理学科视作依托而进行历史知识阐述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的步骤如下:先看D名,在脑海中创建相关知识点链接,在此基础上再了解与掌握这幅图片所展示的区域地理位置,以把握该区域地理位置属于哪个国家、省、城市,最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索。例如,在讲述解放时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将当时的决战示意图展现于学生,此历史地图可以充分展现当时的史实,基于观察引导学生联想三大战役,且地图中明确标识了三大战役的省份、发生时间与地理文位置等新,为此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我军当时的作战思想,从而为三大战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合理引入历史照片。历史照片作为过去的定格,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可以使人们较为直观地观察过去,而且可以向人们诉说过去。历史照片具备较高的史料价值,能够证明历史,强化教学真实性;能够再现历史,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加强对历史的体会;能够塑造新的历史形象,强化历史厚重感等。历史照片教学是一种将历史照片视作素材而进行历史教学的方式,该教学方式的步骤如下:了解照片拍摄的地点、了解照片中的人物、了解照片拍摄的时间、了解照片所描述的人物生活内容、揣测拍摄者的动机,基于这就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照片拍摄的内在目的与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人物与事件。
再次,合理引入历史漫画。历史漫画属于历史图片,但其具备自身特殊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合理利用。历史漫画可以充分展现当时人们的相关立场与观念,具备社会批判功能,但相比于其他图片,历史漫画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进行合理引导。通常,历史漫画的教学步骤是:重视漫画细节,如标题、人物、服饰、说明文字、物体与日期等、了解漫画中人物或者动物所代表的意义,如相应的动物代表着相应的国家、结合漫画信息了解漫画和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最后,合理引入古迹遗址图及实物图。古迹遗址图及实物图展现了人类生活痕迹,如圆明园遗址、郑国渠遗址、铁铲图等,这些图片可以证明历史,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体会历史,这类图片的教学步骤是:分析与阐述图片内容、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分析与理解图片历史发生的背景、思索图片引发的影响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这些图片,无疑可以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图片在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成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用图兴趣,培养学生用图习惯,教授学生读图方式,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历史图片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庆文.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J]. 新课程(下). 2016(09)
应试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颇深,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将考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学生为了应对各种历史考试不得不苦背书本内容。这种方式实际上无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也没有进行知识探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没有学习欲望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历史课程,而失去了学习欲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活动,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1.关注学生个人学习发展,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历史老师需要了解班级学习动态和个人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和丰富的教学设计来带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活动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打开学生思维。
2.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到各种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来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岳麓版高中历史《》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还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历史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
3.加强合作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课内外,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让学生自由组合来对具体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也可以加强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沟通能力等,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和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建议进行,也可以从课文中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人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等,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
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比较显著,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1)需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更新能力的教师。教师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那么教学模式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及时更新,就无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要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是对过去接受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完全摒弃接受学习,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老师的教授来弄明白。
(3)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当前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信息主要源于校内图书馆和网络,但是这些都不能在高中生心里建立事实依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切身感受历史,提高感性认识。
历史教材对历史的描述大多都是结论性质的,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历史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历史史料,不但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引用一些史料,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
高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积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实现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如何转变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生主要负责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观上增加一种新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意识。新课改下,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种教学观。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大量的年代、人名、事件,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死背”的学科。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的主要活动,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改变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学的情况,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一种情感气氛,主要指课堂内整体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他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问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具有课堂教学效果的助长作用;而消极的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弱化的作用。
二、确定新的师生观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新课程要求打破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性,确立平等的师生观。在这种新的课程观中,学生观、学生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被压迫者”转变为与教师平等的交流。那么,新课改下,如何做到平等的师生观呢?
1.尊重学生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互相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真正的教育只能是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走进对方的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身为人师,教师必须理解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善待学生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3.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教师也是人,也会有过失,错误和不足,勇敢的向学生承认错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坦诚,并以此为榜样,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要用行动说话,摆正自己的位置,超越传统,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三、确立新的学生观
1.培养个性的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每位学生都有着差异。学生的个别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结果(分数),忽视学生的过程(能力),造成“高分低能”“缺乏个性”的学生。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不同的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经验(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相关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外,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执行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靠板书的形式来授课,学生只是乖乖地记录教师的板书和言行即可,完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地位是平等的,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引导。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地,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鼓励他们学习历史课程,掌握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查询自己讲课所需要的素材,这能够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课外知识,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能够更加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他学科。在开放的课程模式下,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容并蓄,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相较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新课改无疑是一缕芬芳,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是以往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充满激情、生命力的课堂。随之而来的是老师教育的重心偏离,现在的课堂由以往的教育教学转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枯燥的历史课堂来说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符合课改的趋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性学习展开了讨论。
一、熟知教学目标和内容
历史课堂开设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学习历史中,通过对历史的再现,让人们回顾历史,从历史的经验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以历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通过历史,可以追寻祖辈的足迹,让人们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来说,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人格、能力、智力以及休闲生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老师学习的天堂,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免出现教学混乱没有重点的现象,这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让课堂更加到位、准确,就应该拟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做到有目的地去实施。
1、确定好教学目标。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标准要进行深刻研究。把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在课堂上做到有目的地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根据每个学年的总目标,按照分级的层次,细化到每一个课堂中,准确调整教学目标,做到灵活教学。明确了课程目标,可以运用测量、观察的方法对既定目标进行陈述,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课堂重点熟记于心,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关于祖国统一的课程设计,笔者通过把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更有利的进行调控、导向、评价以及激励。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本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基本内容进行阅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进行简单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的重大意义;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他们对本节课的主线做出总结。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他们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必要性,进而激励他们在为祖国统一的使命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堂有效性学习的目的,也让他们自身深受启迪。
2、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确定好了教学目标,就可以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材料收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完善的组织,从而确保组织的材料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为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已经拟定好的教学内容,明确这一内容的实质价值在哪里,对其整体结构要有充足的把握明确内容的价值和地位,把不同内容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联想。讲课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传输,也可以将书本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情景化。
3、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知识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远远不只局限于小小的书本里,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者是在电脑上查到与之相关的资料。有这么多的资源渠道,老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重点,对多方渠道进行搜集,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充,以满足同学的进一步学习。对于本节课,老师可以在原先组织的材料基础上,利用多方面的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依赖于教材进行的。没有教材,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依据,教师也不能进行授课。虽然教材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但作为教学的依据,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只要对教材进行挖掘,还是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能面对高考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历史教材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课堂的巧妙设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讲课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知识来源,借助网络,图书馆,丰富历史课堂。在课余,要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要求老师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并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打破常规,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习氛围。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凭借体验、实践、研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对于如何选择,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来决定,选择出既科学又合理的方法,使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四、实时对课堂进行评讲和练习,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这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随堂练习检测对知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练习不是主要目的,但老师可以通过对练习的讲评来化解知识的难度。以往对知识机械背诵、抄课本似的作业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双管齐下,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中历史教育,新课改给广大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极努力学习,对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创新,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师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方面为学习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只有做到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文科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文科生高考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学,想方设法提升教学的层次和质量。由于历史课程深受广大高中生的喜爱,因此,教学的推进要更加有效地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贴近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尤其是在新时期高中历史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思路和策略进行可行性的研判,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体,开展“任务导学模式”教学
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坚持课堂的主体性,是推进新时期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高中历史课程大部分都要在课堂内完成,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走势。无论是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亦或是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都要求教师要在课堂内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教师要优化历史课堂设计,千方百计地调节好课堂气氛。任务导学模式就是指以设置任务为主要抓手,不断引导学生解决历史课的任务和历史课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任务导学模式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阶段,即学生在特定问题情景的带动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与解决,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验和感受。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做到了这些,高中历史教师的职责基本完成,其余则要依靠学生们的悟性、思索与探究,这也是任务导学的精华所在。教师作为一个“导师角色”的存在是为了引导最关键的步骤,而大部分的流程都需要学生作为核心主体出现。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诉求所在。
二、游戏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提升教学吸引力
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不能只是单纯做游戏,更多的还应该着眼于游戏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面,即将游戏教学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新型教学手段融合,不断提升游戏教学法的功能性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和教学,不仅乏味平淡,而且缺乏最基本的吸引力,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革新思维、开拓创新,不断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诸如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借以激活历史课堂,营造高涨、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入电教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将多媒体技术与游戏结合。通过设置、放映ppt课件,联入互联网等方法,可以提升游戏教学法的内涵,极大丰富历史授课的模式与内容,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此外,教师可以灵活配置授课的时间,给学生们留出更多的自由思考、解题、讨论的时间。多媒体、游戏等深受高中生们的追捧、喜爱,多使用这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烘托出火热的历史课堂氛围。诸如此类的方法可以为调节和营造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提供帮助,可以很好地将游戏教学法与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值得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尤其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符合潮流,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不妨一试。
三、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谓“屡试不爽”。 高中生们大都处于15岁~18岁的阶段,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增见识、形成世界观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广大的历史教师来说,必须尊重学生们的成长机理与发育需求,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们着想,开展更具效率和质量的历史教学。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师长”功能,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为学生们的不断进步打好基础。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与历史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的职责光荣而艰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从教师做起。这是因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强势地位”,学生们处于相对被动的“弱势地位”,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活动中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培养双方的默契,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习惯和氛围。长期坚持,学生们对教师会愈发信任,师生关系也必然“水涨船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会慢慢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应用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培育。
参考文献:
[1]陆成建.高中历史新教材下的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研
究,2011(8).
[2]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
代教育论坛,2010(6).
[3]姚晓燕.班级授课制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及
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2 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3 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4 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1]
第一,能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如新课改的《历史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囊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但在具体运用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又不可以完全割裂开来,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主义错误。总而言之,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分析与把握是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树立学生历史知识可以掌握的信心。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都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做到对症下药。所谓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制定目的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尖子生。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合理分析与把握是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养高低是能否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要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法》也明确规定:“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一眼清泉,汩汩不断的清冽泉水才能及时灌溉学生的心田。教师是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的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本论文追求的核心目标。
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来说,它与一般的教学有效性有其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的独特性是由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决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次,它的独特性是由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具体探讨教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问题,探索有效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为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找准历史学科教学的原动力。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作为人文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一书中提出了对这样的课程目标:“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出发,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共同研讨,改进教法,切实发挥备课组的整体智慧。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很难妥善解决课改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很难处理课堂教学环节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团队,需要整体的智慧。
(3)研究学情,有针对性地教学。学情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情况,具体说指学生的实际特点,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也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它是教学的前奏,是实施个性教育、全面教育的基石。
5结论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举课程改革的这面大旗,努力承担起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高中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历史教学既要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树立正面的价值观,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又要为学生负责,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实现学生的梦想提供动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非常慎重,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与实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历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1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
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是指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开设校本课堂等手段,增强当地历史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体验历史研究的科学、严谨和乐趣。这种校本研究在理念上是先进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高中历史本身地位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同时,教学成绩的压力是任何一线历史教师无法绕过的话题,因此,在高中开展一般意义的历史校本研究显得有点奢侈,在实践中很难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提升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学生成绩的现实,我们提出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校本探究”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而不以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为基础。因此,这时的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高中历史教材和练习等进行二次开发,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实现在有限的高中历史课中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成绩的教学目标。
1.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探究式教学
普通意义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是基于现成的教材进行的,而我们所说的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历史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进行的。正是二者的基础不同,决定了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要把工作提前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校本探究教学。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多样性,基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三维目标、背景知识、学案导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生成性问题等,涵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也是校本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浓厚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校的生源、传统、文化不同,教师的特点不同,不同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思想不同,决定了历史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有个性。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正是强调历史教学要与校情、学情相结合,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2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
基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双重目标,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涵盖高中历史教学全过程,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2.1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力求适合校情,提高效率
高中历史课时少、容量大、理论强、跨度大,加上学生对历史学科长期以来的认识,以及各科作业的挤压(以每天五科,每科30分钟作业量计算,一天至少需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导致高中历史预习少,复习少,上课临时应付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怎样让高中学生喜欢历史?投入适当的时间学习历史?这实际上是高中历史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要让学生投入历史学习,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让学生喜欢、高效实用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是基本前提。几年来,我们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坚持以下几点:
2.1.1 按需开发,分类修订
我校的生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校,我校有成绩较好的宏志生、有占半壁江山的美术生、有学习中等的普通生。每年多达300多人的美术生使我校成为福建省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校,美术生校本教材的修订首当其冲,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修订美术生高考文化集训历史校本讲义。美术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进行美术专业集训和考试,下学期3月份开始才开始文化集训,只有三个月时间,要完成高考历史复习。根据现实情况,我们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修订了高考复习历史校本讲义,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压缩成一本讲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化繁为简,深受学生的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近几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美术生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逐渐走向成就,从高一、高二到高三复习形成有一整套历史校本教材。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校本教材,例如,针对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和学习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加上现在多媒体手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不重视板书设计,为了节约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专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书,并将历史课堂板书设计整理成册,成为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受到学生的好评。
2.1.2 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本教材,我们的校本教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围绕历史教学进行,并不是开发地方史。为了更好地提高校本教材的精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的历史校本教材以最简练的文字,最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进行编写。一般情况下将历史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或内容、影响)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要科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表1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具体内容略)
2.2 “校本探究”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力求突破
在信息化时代,历史知识大都在网络上可以查阅和学习,高中学生的疑问在网络上大都能找到答案,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当前,我们很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容量大,任务重,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又由于高中历史教师大都有高三教学经验,常常会以高考的标准人为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注重理论分析,挖掘知识深度,导致高中历史课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高中历史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主要理念,经过几年“校本探究”课堂教学的摸索,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2.2.1 巧设校本预习,激发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如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特别在预习环节,常常用完成知识结构的填空或抽象的历史思考题来作为学生预习作业。真正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探究的愿望,如何布置预习是前提条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的时代,巧妙设计校本预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预习的问题。二是预习的人。
预习作业要体现校本探究,大胆突破,力求新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多年布置预习作业的效果看,通常的预习学案虽然知识结构完整,思考问题有深度,老师比较喜欢采用,但实际是知识填空大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加上学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上课老师还要重复一遍的知识,而思考题的难度较大且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预习作业往往形同虚设。既然学生实际预习效果形同虚设,不如大胆改革,预习作业不求全求深,要体现校本特色和探究性,历史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如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什么是“荷兰病”?从“荷兰病”看荷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美术生的作业就要突出基础和有趣,宏志班的作业可以提高深度,校本预习作业就是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预习策略。
2.2.2 深化课堂改革,师生同台探究
校本探究教学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课堂是检验预习效果的主要环节,布置的校本探究预习题要在课堂上解决。预习对象的指向性决定了预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预习一般都是面向全班同学,但很难检验预习效果,学生是否真正进行预习成为一个难题。我校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先学”成为“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检查预习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来分享探究的问题,一般课堂提问采取学生主动回答的办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实施到最后往往成为几个同学的表演,这是中国高中学生的思维决定的。因些,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检验预习效果,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历史学习小组,按照历史成绩分组,以50位同学分成10组为例,按历史成绩名次每10名中抽一位学生组成,每组五人,保证每组的历史成绩基本均衡。历史学习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机制,预习、课堂、作业、成绩等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均要列入评比。为避免课堂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选择那些同学上讲台就考验教师智慧,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主要的原则是指定与抽签相结合,奖罚分明。假设10个预习问题,每组解决1个问题,每组五位同学选一位在课堂上发言,这时教师就要随机抽取与事先指定相结合,灵活运用,每次发言都要记名(组长记名),保证五位同学都有发言(并非每节课,而是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全面性和指向性相结合,更有效检验预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网络科技的以达,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获取历史知识,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用课件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想法和有趣的问题,历史课堂不在是沉闷的教师讲授,成为师生同台探究的舞台,教师讲的精,学生学的活,彰显了教师魅力,突出了学生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让“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充满活力。
3 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反思
严格地说,“校本探究”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应该是覆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课外探究性活动等全方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贯彻“校本探究”策略,才能真正探索出最适合的历史教学策略。在开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一些感悟和反思。
3.1 突出校本,引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