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篇(1)

(一)师生互动理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中很多工作也主要是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最常见的课堂人际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如课堂讲述、提问、评价和练习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一定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完成的。

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主体,并且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在提问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交互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循环的连续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连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是在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共同发展。

(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活动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随意性的变化。他们不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直接兴趣。学生会对一些演示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对在课堂上那些较有趣的实验,他们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演示实验的现象上。除此之外,初中生还对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有很大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操作能力有限,协同配合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产生很强的动手操作的欲望。

初中生基本上都具备的一个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转变,因此,教师对他们这个思维特点要重视,保持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更不要打消他们仍处于萌芽状态的物理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能够用准确而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眼中的演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口头和书面描述能力方面也不能松懈,还要注意控制他们的情绪,保持课堂的气氛活跃、不紊乱。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就要把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进去,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设想出一种情境,增强提问的直观性、形象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想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如果要使课堂的提问发挥到真正有效的目的,就必须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师应设计准备问题,并适时提问

对课堂提问做好充分准备是提问有效进行的前提。虽然有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熟练地提问,但是一般情况下语言组织上不是很严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充分准备课堂提问。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预想在哪个环节会出现问题并提出制定方案等。教师在做准备工作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类型的问题都应有所准备,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2.提问方式上的准备;

3.准备选择哪些学生回答;

4.问题设计有条理有顺序。

(二)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随着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发展,这个提问模式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教师逐渐认识到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激发思维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提问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由另外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相互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印象,而且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牢牢地使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前进。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怎样学,还要拓展他们的思维。要让他们有效地把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学生提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当前,课堂提问所采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师生提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他们拥有教学的主动权,但是对学生主动解决、探索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帮助,致使人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产生错误的理解,并没有对此进行真正的实践。

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价值没有理解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教师课前的备课,教学中的技巧、手段的运用都与提问的设计相关。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总结其优点,找出不足。再进一步分析、补充其不足之处,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物理教学的提问方式中充分地展现,教师对于提问的导答、评价要建立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胡之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湖北教育,2010,2:S4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0-04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回顾与再现、巩固与提升性教学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及物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对物理复习课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的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等同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无新意,无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层面上。

2.复习课上成“重复课”。教师或“旧课旧上”,或“旧课新上”,或“串讲教材”等,与新授课的不同只是加快了进度。

3.复习课上成“习题课”。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若干习题,学生做后教师再“逐题订正”,学生“重复练”、“机械练”现象严重。

4.对学情及课标要求分析不准,教学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串教材”,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清楚,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及中考的要求。

5.学生不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些教师下大力讲解精心为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然后讲例题,之后做习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扼杀。

二、物理复习课的特点分析

1.重复性。复习活动是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但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2.综合性。复习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概括性。复习课注重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与解题策略的提升。

4.系统性。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关注体系内知识、技能、方法的完善、联系与贯通。

5.大容量。复习课时间紧,任务大。复习课往往涉及较多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典型例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跨度较大,从而使课堂内容增多。

6.快节奏。由于待复习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必须抓住并有效利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教师需紧紧围绕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问题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总结方法与规律等。故复习课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快节奏,高效率。

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复习课跟其它课型一样,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参与”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如课本让学生阅读,思路让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指正,实验让学生操作,知识结构让学生归纳等。

2.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物理复习要特别关注“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实践证明,扎实的“五基”是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3.系统性原则。物理复习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有关知识放在体系中理解与应用,这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4.针对性原则。物理复习特别是结业时的总复习,要特别强调“两个针对”:一是针对《课程标准》及《中考文化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说来,中考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中考要求到什么程度,复习课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准学情,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薄弱环节、知识死角、思维障碍等,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学生实际”与“中考要求”的对接是搞好物理复习教学的重要原则。

5.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重要概念及规律的辨析与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典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典型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等,要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

6.提高性原则。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没有提高的“复习”不算成功的复习。因此,复习课一定要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沟通知识联系,总结方法规律,强化综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7.选择性原则。习题教学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要讲的例题,还是学生要做的习题,均需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要选(组、编)那些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承载方法和规律的典型题及类型题,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必要的方法,会一题而能解一类题;重视“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做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8.思练结合原则。“课堂训练”中“思”与“练”的结合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缺乏思维的训练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做到以思为基,思练结合,以练促思,以思强练,力戒和避免没有思维含量或思维含量低下的机械训练与重复训练。

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落实复习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巩固提高”等功能,特别是要有所“提高”。

1.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深化理解,沟通联系,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升答题策略。

4.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节课都要在上述总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命题改革趋势和学生实际等,设计好明确、具体、可测的具体目标。

五、物理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以一组基础训练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等。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2.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等,将知识形成网络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训练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与训练题答案展示到黑板上,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提示与点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4.典型例题提升性训练。教师所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知识联系点等,并承载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兵教兵”等尝试解决。

5.教师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讲评。学生通过讨论仍“不会做”的题目要作为教师讲评的重点。对例题的讲评要注重总结方法与规律,对类型题要形成答题策略。

6.达标训练。关注“目标达成”即关注课堂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选取训练题要兼顾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等。

7.布置巩固性作业。

六、复习课“讲”与“练”的内容与方法

“讲”与“练”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要“精”,要结合具体问题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练”不是越多越好,“练”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典型性”、“方法性”和“类型化”。

1.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复习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往往不是相关的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对物理情景不清楚,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会应用相应的方法等。教师讲解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透过具体问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案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北京市中考题)

对这道题,教师要用“大视野”的观点来处理,即将本题放在“大整体”中,指出这是“电表示数变化问题”的类型之一,先分析本题得出正确答案B,再适当补充几道或做适当变换,总结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方法:(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2)判断电流表测通过“谁”的电流及电压表测“谁”两端的电压;(3)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开关的通、断或连接方式的变化,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4)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源电压不变判断总电流的变化;(5)根据总电流的变化判断各部分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此类问题就能顺利解答。

2.讲易混点、易错点、易忘点。物理学概念多、规律多、方法多,相似、易混、易错、易忘的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亦多。复习时教师要结合具体事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比较中辨异同”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难,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案例2:重力和压力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可列表辨析如下。

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久远。

3.练综合,练应用,明联系。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案例3:如图2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N。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g取10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的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无锡市中考题)

此题涉及密度、压力与压强、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数学中的图象、函数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讲解时要着重讲清装置的物理原理(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题目中油箱油量的变化导致油箱对压敏电阻压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压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又使串联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化。因此,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即可测定油箱内的油量,解题时逆推回去即可。本题是“用电表测量力”类型中的一种,题目一般给出作用在“变阻器”上的力与其阻值的关系,这一关系往往以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读懂图像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4.练变式,练发散,求创新。中考命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实践证明,注重对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加强题型的变式与发散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4:图3是一个电路状态可调的基本电路,给出电源电压U,定值电阻R0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即可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具体数据略)。适当变换可演变为许多形式新颖、很具应用性的创新题。

变式1:将R改为压敏电阻(如案例3图2甲),给出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或表格),计算出压敏电阻的阻值即可知道压力的大小。此即为电子压力计(电子秤)的原理。案例3图2甲实际为基本可调电路的变式之一,其实质为一电子压力计,只是压力来自油箱及箱内的油。

变式2: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4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R0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100W。

(1)R0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山西省中考题)

篇(3)

每个提问,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阶段,教师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怎样去实现教学目标呢?

1.1 导入提问

教师围绕课题,出示电路如图1(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用诱发式提出问题“电路中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大胆猜想…….设计提问的目的在于借助情境、面向全体诱发问题,同时又为新课电路设计铺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1.2 新课提问

猜想一:电阻一定时,电阻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二: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越小.

按予环环相扣,边演示边观察边记录,有机提出: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呢?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实验?根据表格获得的数据,谁能归纳出结论呢?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整合归纳为主线,揭示欧姆定律.新课提问的第一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实现突出教材重点,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目标.

欧姆定律I=U/R又如何运用?

例 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的电流为0.3安,这电阻为多少欧?当通过的电流为零时,该电阻又为多少欧?此时电阻两端电压为多少?当电阻两端电压为4伏时,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目的是理清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与三者关系,熟练变换公式的运用.

练习 如图2,I—U图像分别是电阻A、B两端电流与电压变化曲线,你能析图得出哪些结论?(本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择定)

开放式练习,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

新课提问的第二层是理解知识,化解教材难点.

1.3 结题提问

结题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教师通过总结性、延伸性的问题,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及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什么是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如何应用?在电路中(图3),R1为10欧,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2安,请用欧姆定律及相关知识求出三个量(这是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拓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延伸,也留给优秀生课外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2 掌握提问策略

2.1 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注意几点.

(1)紧扣文本、创设问题

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教师必须静心“品读”,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我创设的例题是为了借助例题中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该文本应有作用.

(2)把握问题难度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导入部分,学生已知电压、电阻的作用,有待建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关注问题角度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探索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中“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与“变阻器有什么作用?”两种提问比较,前者问题自然,易打开学生思路;后者生硬,不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力求问题开放.开放性问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教师可以使用追问、转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思考问题.如,练习中,追问B曲线为什么不遵从欧姆定律?

2.2 正确了解学生

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提问的对象,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如电路、表格的设计,只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完成.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换位思考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2.3 科学引导理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

(1)耐心等待

很多教师常常怕时间不够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思考,答不出或草率应答,这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策略是:控制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如在欧姆定律整合时,多给学生半分钟思考,学生表述会更清楚、更严密,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2)启发、追问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其因是思维受阻,教师要加以稀释问题,补充相关信息,经启发、追问的方法,以便学生打通思维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如例题中第二问(作练习使用),答错学生有十之八九.如果教师出示一根导线追问:这根导线有电阻吗?电阻由什么条件决定?将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学生思维畅通之目的.

篇(4)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科学思维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更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乡镇中学的物理教学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改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现状,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现状

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效率低

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使得物理实验课堂最优化。但是部分物理教师忽视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缺乏精心设计实验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意识,或出现遗漏实验演示所需器材及工具等,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甚至做出了的演示实验缺乏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学任务流于形式等。

2.实验教学器材有限,实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乡镇中学的物理实验室或者物理实验课堂的器材,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所配备的实验器材也只是根据教材而准备的,仅能满足教师基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基础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只是形式教学,完全按照课本设计的相关步骤进行的,严重缩小了中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索的范围。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使得物理实验课堂只是照本宣科、单一的演示实验,不能够很好地演示物理现象及反映物理规律,而且使得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更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物理课堂教学,很多都保留着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的时间很少,完全是教师做实验、讲实验的一个灌输式的教学过程,没有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不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新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4.实验操作失误,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效果,很大取决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而往往有些老师由于自身准备的不足,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没有足够认识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其在演示实验时出现操作步骤不规范,操作行为不符合标准等。例如没有调整弹簧测力计与零刻线就直接拿来测量;在使用托盘天平时不按照操作规范调整好就直接开始实验,造成学生在观察实验时产生质疑等,这种随意实验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改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实验效果的策略

1.合理创设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合理地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及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满足初中生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情况下,快速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引入大气压强时,我采取小实验课堂设疑法,在课堂开始前,准备两个口径大小不同的试管,将大试管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大约三分之一处,倒置后放开小试管,学生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随着大试管中水的慢慢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好像小试管被大试管生生吞掉一样。通过实验呈现的效果,学生不禁雀跃起来,然后我再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小试管真的是被大试管吞掉的吗?那是什么力量让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的呢?)学生因为好奇,所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会自觉地融入到我接下来的物理教学课堂中。

2.由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小实验

教师单一的演示实验,很难让学生爱上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发现学习物理的奇妙,才会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做些小实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的学习,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时,请全体学生将右手平放在桌面上完成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使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第二次仍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但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再感受一下来自桌面的摩擦。进而提出这两种摩擦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何种摩擦?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很容易就分出两种摩擦的不同,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能更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我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都拿起自己的铅笔,按要求分别用两指向笔的两端施加同样的力量,通过感受笔尖和笔头两端挤压的疼痛感,亲身体验后明白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块一样的橡皮泥,要求学生分别用两手向橡皮泥施加不同的力,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施加压力越大,橡皮泥变形也越明显。学生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做了这两个验证实验,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而且不容易遗忘。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运用于现代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理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物理实验课堂。通过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教学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以加强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趣且能扩大物理实验课堂内容的视频(如大气压强能托起十米多高水柱的视频),先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震撼效果,让其了解物理实验的奇妙性和趣味性,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想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物体运动与静止知识时,可以运用电脑动画制作出模拟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比如可以用动画展示孙悟空的扮演者是怎么做到在云中飞行的),以直观动态的模拟,设置物理现象呈现的快慢,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其了解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

4.改变实验形式,丰富实验活动以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那么它就会失去吸引学生的魅力,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内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改变实验的实践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物理课堂所学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给学生开拓实验视野的机会。例如开展物理知识原理模型制作活动、科学智慧小发明、物理实验竞赛等。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既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提高对物理实验的认识,并克服设备不足、实验管理人员缺乏等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加强实验教学。此外,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吸取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探索和创新,使初中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

篇(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常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提几点策略。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主次进行详细的了解,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回顾熟悉旧知识之后,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以旧带新、以旧导新、以旧入新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课堂上进行巧妙地提问。巧妙地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体现本节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同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能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3.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4.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本来准备了非常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言辞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的情绪紧张,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有关磁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近代的,有关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捕鱼的过程中,要用到光的折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例举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各个小组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各个小组成员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能够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另外,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始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其长期及短期的学习目标,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及倾听者的角色。

组织各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言辞,例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其研究成果?”“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一些疑问,有些问题在小组中可能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讨论解决,有时甚至需要老师的参与,师生互动解决。如在讲磁现象时,磁针静止的过程中,指北时叫北极,指南时是南极,教师又会提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有磁针静止时,指南极,南极的磁场与磁针之间为什么不会排斥的疑问,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教师因为不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就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会极大地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

五、加强课堂的训练检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后,加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布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训检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训练检测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强课后的训练检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如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上几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中都适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下,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出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在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物理教学效率并未得到理想的提高,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不仅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而且是因为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效率却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1.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眼高手低,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符合的。部分教师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与不学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只要给他们讲解了重点和难点,那么其他就靠学生自己理解。这种教育思想非常不值得提倡,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只有学会了、理解了,才会主动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丝毫不能放松。教师要给予学生必备的帮助和关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教师重视起来,才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重视物理这门课程。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

2.1科学备课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做好备课活动,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深入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做好备课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对教学课堂进行科学设计,才能够保障后面的高效教学。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把握好不同模块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解读,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了解在这节课上,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学会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物理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应该围绕学生进行的,在备课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知识储备现状等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地备课,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加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物理学科抽象难懂,但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采取科学的措施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规律和现象的探索中,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关于“惯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多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关于惯性的现象,让他们进行思考、分析,哪些惯性现象应该避免,哪些惯性现象则是需要进行利用的。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升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案稳定和维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般而言,学生在物理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心态比较亢奋而且思维比较集中,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及时将物理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创新性比较强的问题和作业,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又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减少压抑感,优化师生间交流的心理环境,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提问。具体来说,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教师所提问题应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要求。二是教师所提问题应难易适中,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的设置,应采取铺垫递进式提问方法,先易后难,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三是教师提问应有价值。提问要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或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问的语言应准确,尽可能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准确回答问题。

3.结语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因人而异,又可因教材和地域而异。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现实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与开发,独具创新意识,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符合学生发展与新课改目标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姜青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4-01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初中生正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并具有极强的探索能力的阶段,初中的物理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陌生的,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对这一门新学科十分新奇。物理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能够很好的对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们为未来成长打基础的学科,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好物理知识。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索。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提问的缺失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环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直对物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不停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提问,整个教学过程乏味而枯燥。

1.2提问的质量不高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进行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然而缺乏对课堂提问质量的设计,只是顺口或是泛化的提问一些问题,没有针对正在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问所起到的效果不明显[1]。

1.3提问时容易忽略后进生

有些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时爱提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并且每堂课都只对某几个人进行提问,完全不对其他人进行提问,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极其容易造成部分同学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消极情绪或是抵抗心理,使得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效率不好,更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学习权利的侵害。

1.4教师设计问题难度过大

一些初中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堂提问环节对提高物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意义,也在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之前进行了用心的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赋予实施了,然而还是不能够有效调动同学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2]。这主要是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同学们现今阶段的理解能力,因此不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还存在着所提问题偏离教学主题、问题设计过于随意、问题的反馈程度不够好等问题。

2.任务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作用

2.1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师若是能够有效的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总体质量。由于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课堂的管理和教学等方面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就要努力对初中物理的课堂进行不断优化,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3]。

2.2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来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观点本身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即任务型教学;第二,即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提问。初中物理教师若是能够有效的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就是一次成功的促进[4]。而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对教学的管理、创新和教育研究等许多方面上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并且严重失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进行教学,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而任务型教学方法对物理教师的要求则更高,不仅需要初中物理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要求教师能够对课堂提问的各个教学环节有设计、有思考、有目标。长久的坚持下去,必将能够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型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启发学生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与探索,对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增强,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提问对提高初中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初中物理教师普遍存在着对物理课堂提问环节的忽视,因此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成效十分不利。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环节的应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王晓辉,赵中建等翻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02):113-12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黄明健,赵丹等翻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5(23):110-112.

[3]高道兴.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原则[J].山东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研英语教育),2010,15(02):231-236.

[4]王洪林.任务型教学实施中的误区与对策[J].山东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研英语教育),2013,10(14):124-136.

篇(8)

教科研活动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学习,学习伴随着科研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实践,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相关资料,就能获得真发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教法,在学习中进步,在探索中前进。要更好地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1.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应该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上课、听课与评课等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话题!

2.教育科研应该研究教材。有些教师连教材的重点、难点都无法把握,怎能不关注手中的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备课时应以什么为重点,教学全过程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值得研究。

3.教育科研该研究作业。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特别是作业中的错误,为什么学生普遍出错,经过认真仔细的教学反思,就提供了真实的教育科研资料。

4.教育科研应该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的归宿。初中物理课研究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话题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扑捉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着对教育实践的凝重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到底教育科研从那方面入手为好?无论搞什么教学研究,都归结为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教师都应先熟悉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使自己研究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一是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应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 转贴于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及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布置方面的经验等。仅就物理实验方面可提出许多问题,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学生实际出现问题的资料,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篇(9)

1 技术路径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课题组所在学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学习为视角,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为途径,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

研究的关键点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导引下的“探究行为”设计,尤其是保障“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和资源载体(实验)设计”;重点是“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组织”,以及通过“行为评价”和“学习检测”真实、有效性地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

研究中遵循“学习”特质.“学习”是借助与他人的团结和协作而实现的“协同性实践”,是三种对话性实践的综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倡导组建探究小组,提倡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研究中坚持“以评价促进学习”.遵循基于标准的评价,为探究任务的选定及任务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遵循“认知过程的评估理论”,对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行为提出设计要求;遵循“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在课堂学习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行为提供策略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该路径具有循环性,意味着“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具有生成性和需要不断优化.

2 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概述

课题研究始终聚焦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秉持行动研究的程序与特质.按照路径规划,进行了“课标解读”、“文本研读”、“学习载体设计”、“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课堂学习评价”等系列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

2.1 明确“探究行为”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学习行为

就初中物理学习而言,什么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厘清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才能凸显研究的价值.

《课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将“科学素养”归结为: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对应的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是“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就使用的教材而言,刘炳N教授主编的苏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注重从“三维目标”出发,以“探究”为核心,围绕“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图2),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注重把“探究活动”作为“构建物理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课程理念”的主线.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陶昌宏先生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是: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

而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教师应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发生改变;二是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观察、形成并提出问题;三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步提升.换言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相关的“探究行为”(科学探究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一定是和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无论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还是基于一线实践的研究,就初中物理而言,“探究行为”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要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探究行为的评价.

2.2 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策略

结合课题研究的观课活动,课题组归纳了当前的物理课堂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点: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清,依据经验改变教学内容;对教材构成和栏目价值不清,重难点把握偏差,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章节物理知识建构特征不了解,活动设计和有效导引不到位.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文本研读,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培养的“学科教学知识”.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而言,基于标准进行文本研读,是建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课堂学习目标体系,导引课堂探究行为和评价设计的需要.具体策略如下:

2.2.1 解构教材,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要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基础上.首先必须细致阅读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对照课程标准做好解读.不仅要明确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还要关注知识展开的方式,明确物理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关注本节教材的前伸性内容和拓展内容.根本目的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总体走向及时间划分.

案例1 《力 弹力》教材分析与流程设计

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力的测量”三个模块组成.课标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所以,“力是什么”和“力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形变和弹力”是“力是什么”的典型例证和“力的测量”的原理分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在知识结构及内容编排上,秉承了苏科版教材的风格,以体验或探究活动为主线.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举例归纳,如通过“运动员举起杠铃、铲车举起重物”等多组实例说明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再通过“手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等实例归纳一种特征很典型的相互作用――弹力,给出弹力的产生条件并定性地给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最后通过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通过举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其次,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章首图信息“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意在说明“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联系的纽带就是相互间的作用――力”.

所以本节重要的研究方法“归纳法”在授课时必须充分体现,对力的认识则重点要突出“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紧扣课标,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我们可以确定本课在课堂授课时的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

2.2.2 基于标准,分知识模块设计“学习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思考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明晰重、难点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效度以及实现途径.具体到课时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分模块考虑才能获得更加细致的要求.如“形变和弹力”模块,其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体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知道弹性形变;经历“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关系”的活动,了解弹力及其产生条件.

2.2.3 把握物理知识建构特征,设计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教学章节的重难点一般分为知识性和方法性的,知识性方面较为显性,方法性方面一般依托或蕴含于知识建构中,这就需要我们明晰每一章节典型的知识建构特征,然后依据认知过程设计探究活动.一般而言,初中物理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充分体现物理认识论的观点,注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实践,符合物理知识建构的一般原则:形成认知表象――获得认知技能――构建认知图式.

2.3 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操作要点和顶层设计思路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经过“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同步进行的系列课堂实践,课题组归纳了基本的操作要点并获得了顶层设计思路.

2.3.1 把握课标,研读文本,基于学情,将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

教材是课堂学习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体现方式一般表现为具体的知识模块.为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必须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明晰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以探究活动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图如图4所示.

案例2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计图

2.3.2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

教学组织上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或有效的实验增强学生体验,注重探究的有效导引,让“探究行为”自然发生.

案例3 探究浮力方向

学生(体验):

1.用手将气球拉到某一位置后松手,观察气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态;

2.倾斜容器,观察乒乓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况.

问:上述的两组实验中(图5),细线为什么总是呈现竖直状态?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3.3 设计“探究行为”时要注重考虑探究行为发生的载体设计

首先是思维载体的设计,为使思维活动既连贯又不乏跃迁,应将问题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要以“问题链”引动探究行为;其次是资源载体的设计,要以“实验”体现探究行为.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倡导把实验作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成为体现学生探究行为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案例4 “动能 势能 机械能”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1:概念建构(探究活动的准备)

下列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①运动的锤子将铁钉钉入木板;

②拉长的橡皮筋能将子弹射出;

③被举高的砖块能使小桌陷入沙子中.

问题链2: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行为的设计)

①以小车为研究对象,怎样让它运动起来?

②如何显示小车的动能大小?

③根据生活经验,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怎样研究上述因素对动能大小的影响?

问题链3:应用(探究结论的应用)

①为什么要规定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什么卡车限速要低一些?

②为什么建造水电站时要建造拦河大坝将水位抬高?

问题链要围绕“探究行为”进行系统设计,要利于“探究行为”广泛、有效地发生.问题链与“探究行为”的关联,如图6所示.

就顶层的思考而言,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首要考虑的应是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即把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在学生学习行为设计上,着眼于“探究行为”,注重体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行为”是“思维”的体现,“行为”又可以促进“思维”的创新,“行为”与“思维创新”要紧密结合,结合的纽带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和“思维可视化”方式的研究,思维可视化的手段可以是实验或具体实例,也可以是创设物理模型的理论论证,实验必须是现象明确,理论论证则要求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物理模型的典型性;再次,要注意渗透“理解性学习”的理念,探究式教学和物理研究本身都强调理解,注意围绕物理核心概念和规律,思考前概念误区,采用合适的认知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教学策略上要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行为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重视学生自身的思维冲突和深入思考,在概念或规律的重新建构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如图7所示.

2.4 构建基于探究行为的课堂学习评价的生态系统,以评价促进学习

课堂学习评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杠杆,适时的反馈与指导是保障.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标准”的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中的“质量标准”,转化的途径是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文本确定清晰的、可测量、可界定、可评价的课时学习目标.没有课程标准参照的教学无异于失舵的船,没有学习目标参照的评价更像是没有刻度的仪表盘.

具体到课堂学习评价策略,课题组研究认为,应该由“基于标准”的测量和与学习过程相伴的形成性评价共同组成.

关于测量技术,可以依据“课时学习目标”采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的方式进行.关于形成性评价,课堂学习中主要采用“评估”技术.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生态,以问题作为指引,然后再设计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验、研讨或思维交流活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答问”,而非“问答”的方式,组织好师生评估,这就是一种质性评价过程.只有跳出特质论的窠臼,从研究特质向研究过程转变,强调能力与过程的动态、且可控制的相互作用,才能切实起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以“长度的测量”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5 利用评价突破“长度的测量”学习重、难点

例1 刻度尺如何放置?

学生一般的回答如图8甲所示.

老师问:这样放可以吗(图8乙)?生答(略)

老师再问:两种放法的区别在哪儿呢?生答(略)

老师再问:薄透明尺(学生用)怎么放呢?生答(略)

评价总结语: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测量要了解工具的结构特点,这就是规则意识.

例2 关于估读,究竟应该保留到哪一位?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分度为1m的尺子让学生读所测物体长度(图8丙).

学生答:0.8m.

逐步添加1dm、1cm分度后再让学生读.

评价总结语:测量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真实值,减小误差,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作出估读.

例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到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可以设问:物体的长度是靠我们测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评价总结语: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但是必须遵循测量的规则.

2.5 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

综合系列研究案例,课题组构建了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图9).

由模型图可知,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共分三个环节:首先,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文本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其次,是“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探究活动”,将教材知识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重点考虑保障学生“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链)”和“资源载体(实验)”的设计;再次,是“着眼学科思维”的培养,以“探究行为”为核心的学习行为组织课堂学习.构建中需要建立“课堂评价的生态系统”:一是利用“评估技术”建立随问题而生的形成性评价;二是利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技术,对照课时学习目标进行终端测量评价.

归纳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录播或编撰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物理教学的课例24组,可以为同行设计和组织探究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二是发展以问题链为主的思维载体设计技术,开发以实验为主的物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活跃、积极探查),保障“探究行为”的充分发生和适切有效;三是探索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新范式,从以量表或试题、具体任务为工具的终端测量走向更能有效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质性评价,尝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态系统;四是通过理论建模,梳理并形成“行为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和构建模型.

课题研究也积累了一批物化成果,成员发表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27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篇(10)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注意在教学中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一、做好知识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安排的“台阶”一步步上到高中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可以在初中的题目基础上稍加改动,让高一学生有一个适应和对旧知识的回忆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持循序渐进,成绩稳步提高。对此我们物理全体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学直线运动时,笔者就作了如下尝试:初中只从参照物等探究了匀速直线运动,提到了有变速直线运动,指出它只能粗略恒量物体的运动快慢。那么如何才能较精确的描述运动物体的快慢就引入了即时速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基础较差的中差学生提高特别快。

三、有效作业的处理

初中物理课改实验教学的习题量不大、难度不高,并且淡化数据处理和计算,着力于日常生活中基本物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注重在“科学探究”中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的习题量和难度明显增加,并且把“做好练习”作为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物理过渡教材的《绪言》中引用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了。”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先下题海”,对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归类筛选、精编习题,要彰显习题的功能性。

四、有效实验的安排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各类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还提倡和鼓励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将分组实验扩展成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小实例、小实验,来直观说明物理问题。例如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教学,可以让学在课堂中通过手脚的相关活动来感悟摩擦力的存在;教师还可以通过拉动和拉不动讲台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可以扩展到百米跑运动员在起点和终点的跑步姿势、200m或400m跑的运动员在弯道处的跑动姿势与摩擦力的关系等。

篇(11)

课题组以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基于课程标准梳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具体详实的课时学习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实施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内外基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主线,架构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框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学生操作技能与学业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不断优化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