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1)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体,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要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能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德育才能完成得好。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校园舞教学中,教师应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优美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0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的,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利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篇(2)

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渐地发育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逐步扩展,在面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抉择与思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压力。“音乐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联系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强调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兴趣爱好,开发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助力。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伟大的所谓音乐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

1.1音乐教育使学生精神成长,排除心理压力

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要求教师用音乐审美教育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和谐发展,提升审美素质,理智地辨别真、善、美,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小加强道德品质的塑造,这种思维的成熟即是精神的成长。在升学考试中,音乐成绩不参与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角逐,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会为个人的综合能力添彩,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也不会在个人成绩上减分。因此,音乐课成为了一项“无压力”学科,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如音乐欣赏、合唱、音乐类游戏等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教育学生会听音乐、能够理解和向往音乐表达的精神之美。教师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掌舵,把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兴趣与爱好的推动下,主动接近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如一首歌曲,学生作为业余爱好,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改编出多种演唱或演奏方式,不需要遵循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而改编后的作品,也正是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展现。

1.2音乐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康,提高道德素养

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都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总和可以称作人格。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专注地成为一项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胜任自己承担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家人、朋友具有表现爱的能力。人格特征的内在表现包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待社会及他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大一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论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低,都会通过听觉在音响中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与音响结构产生共鸣。如学生们可以通过新疆歌舞感受到新疆地区的美丽富饶和新疆人民的热情善良,不带着偏见对待新疆同学,通过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平时“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特长,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找到自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学科,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其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优越性。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一定蕴含着作曲家的意志品质,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精神召唤,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如《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唤醒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起抗敌的爱国精神。如今这首作品作为国歌,就是要时刻提醒新时代的学生铭记历史,曾经中华儿女的责任是要顶住敌人的炮火,而今的责任是要为国家的政治、科技、军事、经济等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社会才能安定,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一部音乐作品,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学生们在正确道德观的引领下,会辨清善恶美丑,会确立理想目标,会坚定前行方向,会在身体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显性促进

音乐是情感和精神的音响表现,蕴藏了人类伟大的人格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审美在音乐中体验到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并与自我内心的情绪相“对位”。内心的欢乐会在音乐中无限放大;内心的悲伤、甚至愤怒也会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得到调节和宣泄。音乐教育是学生排解内心压力、养成良好性格的有效教育方法。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2.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开朗(良好)性格的养成

开朗的性格表现在思维敏捷、为人乐观、自信,对人热情、喜欢与他人交流,愿意帮助他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音乐首先被学生们称之为“课余爱好”,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不存在“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文艺汇演、才艺展示、合唱比赛、乐队表演、大型团体操等,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体进行,因此,又可以称为音乐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特长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带着兴趣参加活动能促进学生迈开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的才艺展示会得到观众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增强了表演者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热情,在得到他人肯定与赞扬的同时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对其他表演者赋予“情感的回馈”。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教育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态平和,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勇敢交流,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积极促进。

2.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社会各个阶层所需要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较少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难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的重要培养时期,也更适合加强对中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音乐有关的任何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大多以集体为单位,如合唱团、军乐队等。每个团体中的一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的每一个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的配合和坚持。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都需要参与人员在指挥的引领下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不能突出也不能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完美的音响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带给每个人满足和快乐,激发出每位学生享受集体力量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就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且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快乐和满足。

3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激发、顺畅、平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为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如果说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芦元新.论创新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及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20-121.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篇(3)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老师讲课形式单一,仍然是一味地讲授、说教、灌输,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展。现在,农村学校的许多老师都是多年多年以前的老教师,都是用他们那个年代的知识来教导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之前并非是从事教育事业,而是转行过来的,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老师们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不出来。

注重智育成绩,忽视德育发展。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匮乏。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意识薄弱,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认为老师是神圣的,老师说的话就是对,从来不敢反驳。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包括我们人类,可就在中小学生的心里,他们就认为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老师的某种说法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敢质疑,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压制,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师范类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识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与实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由于农村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教育出现明显的偏颇,导致中小学生的德育落后,呈现一种不文明的状态,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动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专门发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志曾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二、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所肩负社会责任的内容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满堂灌”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顶岗支教大学生担负着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社会责任。“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一味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及其主体能动性。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首先,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改”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正确处理学习方式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防止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新课改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但是长期的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从而冷落和忽视发展与探究。新课改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因此,新课程是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的丰富。

(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全面贯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育人为本,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尊重学生的个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好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灵活的选择和运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选择和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适应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异议、“走弯路”、“犯错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学习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轻松、生动、有序、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5)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但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比如:有的学生都喜欢当“官”,认为当“官”就可以管着别人、当“官”后很威风,自己很满足;有的学生做事不考虑班集体和其他同学,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高兴的就做;有的学生总能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还有少数学生爱占便宜、不能吃亏,平时欺负同学时洋洋得意,受了委屈就来找老师哭诉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这些现象呢?通过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对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了明确地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社会主流、非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居住的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区校共建的必要性

1.传统的学校式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和缺陷

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引入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就是教学形式改变不代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德育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纯的理论式教育,还是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机械性“灌输”模式。体验和实践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需要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开展好德育教育的目的。

2.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小学生的种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而社区中的老、老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有很多,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一群体,可以得到生动的正面教育。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也有效地消除和抵消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此外,现在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中,大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这些部门可以通过清查非法网吧、个体书摊、娱乐室等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社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途径,而社区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区可以落实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等活动的场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显著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层面上夯实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必要补充,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开阔眼界和思路。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区校共建的初步尝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多项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协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校共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国庆将至之时,我校举行了“祖国爱我我爱她”活动。我们带领小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与学校所在的街道联合共同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我们组织学生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一起,开展“祖国爱我我爱她剪切画”大赛。每个小学生和一名社区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由小学生构思,社区人员协助,共同完成以“庆国庆过中秋”为主题的自制剪切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也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中、社会上有许多不当“官”,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快乐。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寸草难报三春晖”演出活动。活动中,6名学生用朴实、稚嫩的语言,怀着感恩之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情感交流,浓郁的挚爱亲情感动了在场每个人。社区文艺乐团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小朋友们还同台献技,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活动推向了。通过此次演出活动,使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爱的无私和伟大,理解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也使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2.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在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请进来”的教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今年,我们再一次地聘请了一名社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以法治和安全知识为主题的两次学习讲座活动。讲座的重点涉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护和维权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法制副校长生动具体的讲座,提高了小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我们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支持,利用暑期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贴近生活的大量鲜活的事实教育小学生,充分弥补了学校此方面教育的死角。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共建“结对子”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呈现,不少外国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针对外国学生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即一名外国小学生与一名居住社区的同龄学生结成对子,定期(每月一次)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使外国小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状况,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社区中的残疾儿童编成对子。让这些单亲家庭子女能够理解和体会残疾儿童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坚定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互助友爱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观念和人格。

三、进一步加强区校共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开展区校共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与社区共建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破了单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传统形式,迈出了区校共建的关键性一步,学生们每次参加完区校共建活动都兴高采烈,都反映到了社区,体会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我们在开展区校共建活动中感到:拓宽区校共建的模式,真正使社区教育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外组成部分,我们仍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校共建整体框架

区校共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区教育分开看待的思想和做法,这样无形中就减弱或割裂了两者互补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框架,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2.依托区校共建,探索个性化教育

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完成或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区校共建为依托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个体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和社区中都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成立特色小队、特色中队,开展竞赛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区校联动,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跆拳道 校本课程 初中学生 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身体素质。跆拳道走入校园,备受初中学生的推崇,成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对初中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促进

(一)德育素质的促进

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实现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跆拳道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以武礼、武德为根本,注重“学艺先学礼,习武必明德”理念核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一种尚武精神[1]。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自身品格形成联系,学习并感受跆拳道运动带来的价值观及精神品质。

(二)文化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以一项运动的形态进入到我国,之所以快速发展并得到推崇,根本原因是与我国的武术文化传统融合,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其中,展现出传统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因此,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应该注重教学方式中融入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拓展并丰富学生视野。

(三)身体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对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促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格生长。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的成长时期,骨骼弹性较好但固性较差,肌肉细嫩容易疲劳。跆拳道运动的开展,能够有计划的锻炼小肌肉群与伸肌力量,促进骨骼与肌肉逐渐成长,使得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第二,促进心血管系统发展。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有助于改善心肌的营养状况,满足动静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血液循环;第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学生在完成运动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开展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准确引导有助于提高其注意力,增强自信心[2]。

二、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能够优化该校本课程在中学校园中的开展与具体应用,持续发挥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的作用。凸显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价值,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全过程优化跆拳道校本课程,展现出其对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确定教学目标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实践,目的是增强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与价值。这就需要在跆拳道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需要将跆拳道教学进行分解,以便于不同动作适用于不同的学生,衡量技术动作的难度标准;其次,对跆拳道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教师应该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保持高度一致,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可对目标的执行状况进行验证,即跆拳道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及时优化与改进教学目标,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

(二)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以教学内容为基本目标,对整个校本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计划时段,以便于不同教学计划环境中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时数认真完成并执行教学内容,一个阶段的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例如,将整个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在一个教学阶段划分为12课时,其中跆拳道基础知识4课时,跆拳道技巧以及动作掌握4课时,跆拳道巩固练习为4课时。制定分步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三)优化教学步骤

跆拳道运动单论其动作本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独立的动作规格、攻防特点以及组合规律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探索中,应该充分尊重特定的步骤与规律,以其为前提条件。教师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融合,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认真讲解,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跆拳道的各个动作。通常状况下,教学步骤为建立感性认知学习分解动作完成动作巩固运用[3]。优化后的教学步骤,剔除了影响要素,将跆拳道所能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充分展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施教学评价

跆拳道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主要是一项以运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跆拳道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晋级评价方法。无论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适应的是哪一个教学阶段,都能够充分展现出其适应性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仅能够为中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效果进行检验,更能够发挥出激励价值,帮助与引导学生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限于成绩的高低。如果学生只接受书本的知识,缺乏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数学教育也应当与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理论》对课程的要求是要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课堂上枯燥的数学教育,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排斥数学课程。书本上冷冰冰的数字,无聊的运算符号,很难调动起学生动脑的热情。如果不把数学教育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数学教育,首先要调动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动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奥秘,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中大多数都是圆的,如喝水用的杯子、吃饭用的碗、水桶、瓶子上的盖子等。为什么这些用具都是圆的呢?又如,我们体检时候称体重,农民伯伯卖蔬菜,妈妈带我们去买水果,这些情况下用的称为什么不一样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其次,我们要注重生活中数学的应用。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智慧的源泉,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所以在生活中,老师与家长都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购买孩子爱吃的糖果时,让他们比较一下散称的糖果与包装好的糖果哪个价格更合适,引导他们去探索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篇(9)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有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在理论实践上,都只是满足其内在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通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以及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里世界,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正。

2.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育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在日常的智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是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篇(10)

全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造成了师生重大伤亡,使学生、教师家庭遭受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教训惨痛,影响恶劣。现在不仅仅在体育教学中,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安全被提到了一个极其高的位置。在此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运动技巧和安全防范意识,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安全措施更是重中之重。在日常体育课中学生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及生命,对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广大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就一些方面与大家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地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跃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要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和使用,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而不得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对小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好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6.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体育教师要以身做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垫子类运动项目。在投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安全问题。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8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把德育思想在各个学科中向中小学生进行渗透才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健康的发展。体育课作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贪玩、自私、孤僻等性格容易导致他们沾染不良习气,甚至有的中小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根据中小学生的思想、个性、情感等规律,真正地将德育灌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让中小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树立健康的体育运动意识。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实际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探讨德育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希望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二、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将德育教育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按照体育教材的特点科学有序的渗透德育教育。还要充分了解体育教材,寻找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变传统体育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轻松,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能够较好的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中长跑训练中小学生的耐力以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利用各种体育器械锻炼中小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品质;利用篮球、足球等比赛激发中小学生的集体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面向全体中小学生

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很多体育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与学生的情况不符,使中小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也无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一些体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只关注体育尖子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体育后进生不闻不问,使中小学生的体育水平出现两极分化。我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积极学习体育新课标,教学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快乐,并且我会及时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在跳高课上,很多中小学生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和任务,在内心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跳高训练,因此体育课的跳高训练往往都以失败告终。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进行及时的分析,学生跳高失败的原因与身体素质和体能有关,但是与学生的内心思想也有联系。所以我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给学生讲解跳高的具体步骤和防护措施,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示范动作。

(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具体化和灵活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进行榜样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化和灵活化。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文明、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体育教师既要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经常会利用国家女子排球队和国家乒乓球队的战绩去教育中小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体育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还可以为国争光,从而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养成艰苦拼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如今很多中小学生的纪律观念较差,上课散漫,态度不积极,沉迷网络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改变和学习的机会:上体育课时要求学生准时集合;按要求站队;体育活动按规则和要求进行;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知识讲座等,希望能够让他们明白学校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是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的。

(四)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中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会及时有效的表露出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德育机会,体育教师必须严格把握评价的方式和力度,积极改善中小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对于同一个体育教学项目,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中小学生则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主动配合体育教师完成体育训练,并且积极探索新的体育训练方式。这时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道德素养,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结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教学资源,找到体育与德育的结合点,还需要全体中小学生提高思想意识,积极配合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爱学习、爱生活的好品质,从而在走出校门后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低柱。

参考文献

[1] 叶秀环.中小学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2):21-23

[2] 华美林.探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