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论据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论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论据

篇(1)

1.1分布交互仿真概念

分布交互仿真是一种综合性仿真环境,它一般采用协调一致的结构、标准和协议,通过网络设备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进行互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性、交互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仿真成为可能;二是降低仿真成本。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可以实时计算并生成一个反映实体对象变化的三维图形环境。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验人员不仅可以“进入”这种虚拟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环境),直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还能通过开放式的中断处理来模拟各种随机事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2分布交互仿真的发展

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讯层和应用层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应用层,为了能将实体的数据传给其它实体,每个仿真应用都为自己所生成的实体定义了一个结构或数据块,其中包括了传送实体信息所必要的数据定义。这样的数据可称之为“不规范的数据”。可以说,这种数据定义方式完全满足了实体间数据交换的需要,但缺点是每个实体的数据定义各不相同。每个仿真应用中不但要有本地实体的数据定义,还要有其它节点的实体的数据定义,才能在接到一个数据包后按照正确的格式来理解它。当网络中要增加一个新实体时,其它仿真应用中都要增加这一实体的数据定义。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实体就要对网络中所有的仿真应用进行一次修改。

1.3分布交互方针的特征

分布交互仿真最大的特征便是没有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是严格的对等网络结构,在它里面所有数据传送给所有仿真应用,而数据的拒绝与接收依赖于接收者的需要。取消了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减少了由于一个仿真应用向另一个仿真应用传送信息的时间延迟。时间延迟严重影响网络仿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举例说明,当一仿真应用向目标开火以后,被击中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快知道将要发生的军事行动,使其作出相应的防卫反应,通讯设备的延迟引入可能导致对方力量的加强,战场态势的变化。

2分布交互仿真中数据通信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它已成为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造成我国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分布交互仿真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研究存在多样、复杂以及多元化特征,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也探索。在目前的实时数据通信技术分析中,它主要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发送的可行性、方便和快捷性,信息接收系统的智能性和自动化要求。

2.1数据通信的应用现状

经过的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实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仿真性能和仿真优越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接受领域的额工作人员大大的增加了负担,使得整个管理实体数量发生了一个瓶颈。此外,在这种交互方式中,我们需要满足人们在回路上存在的仿真需要,但是对事件驱动、时间驱动上存在的仿真问题则无需要给予过多的重视和分析。

2.2实时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实施数据通信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以网络通信部分和实现基础为标准的,它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从网络的一个节点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另外一个节点,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快速、及时传递的过程,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采用合理、简单的语言进行沟通无疑要比复杂的语言快捷的多。因此,在通信协议的制定中,它是针对网络通信为基础开展的,协议利用是否合理、科学和科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通信的实现,也决定着网络通信工作的开展。在一个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中,必须要以科学的通信标准进行控制。在目前的交互仿真系统中,常见的协议包含了TCP/IP协议,它在应用中是以传输控制协议、网络访问协议为核心,它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多个国家重视和认可。目前,HLA网关能转化各种协议使用的PDU类型:实体状态、开火、爆炸和碰撞,这些能够支持DIS的仿真器。HLA网关预定是以联邦对象模型(FOM)为依据的数据,它们放在设置文件中,且在运行时改变。另外RTI还提供询问、删除以及时间管理等服务。

篇(2)

论文 关键词:

    我们要寻找 法律 文化生成的根源、 发展 规律 和基本性格,就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特定社会、 历史 条件下予以考察。从 经济 、政治、伦理、社会组织结构、哲学等多种角度出发分析其现实基础。本文拟对

    这种特殊的司法形式在传统上是公认的,得到不断的阐释和实践。魏征说:“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代 理学 大师朱熹对此说得更明白些:“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店人在 总结 审判经验时也说:“凡关宗族亲谊必须问明是何称呼,系何服制。”

    司法的道德教化和情理考量尽管具有积极意义,但无疑削弱甚至是取代了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司法官吏也不注重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一味强调伦理道德的修养,这在客观上阻碍了证据知识和技术的生成与 发展 。

   三、

篇(3)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 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这是因为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传统戏剧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的统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所以,当电影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出现之时,人们必然会按照已有的接受模式来看待它。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如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摄制的家庭《孤儿救祖记》,导演郑正秋将“教孝”、“惩恶”、“劝学”等思想融入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当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片中人物塑造善恶分明,情节极富戏剧性。而明星影片公司的另一些作品,如《火烧莲云寺》及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左翼电影的优秀代表《渔光曲》等也都是遵循戏剧的套路,精心制造矛盾冲突,完整讲述一个一波三折的悲情故事。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取材资源。因为它绝大多数是历史题材,其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等传统思想,比如仁和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和为贵等。很多优秀的影片都是取材于此,如《花木兰》《青蛇》《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赵氏孤儿》《赤壁》等。

其次,在戏剧虚拟性的影响下,将影片中的人与戏融合在一起,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独特意义,比如《霸王别姬》《人鬼情》《胭脂扣》《活着》《刀马旦》《游园惊梦》等。在这些电影中,一方面戏台是影片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将主人公和戏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戏曲成为影片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两者互相推动影片发展,最终达到。同时,采用传统戏曲作为电影故事来源的优势在于,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会带给观众极大的亲切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故事吸引力。而电影《梅兰芳》则是将京剧界大师级人物的一生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一部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影片。

第三,在电影中穿插戏曲唱段或音乐,可营造气氛,渲染抒彩,达到为剧情服务的目的。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戏曲巧妙融入电影,三姨太梅珊幽怨凄凉的京戏配合着粗犷的大院,不但增添了大院的清冷寂寞,同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给整部影片涂上了神秘悲情的色彩。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是以京剧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戏曲演员一生的悲欢离合。整部电影音乐引入京剧音乐的元素,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悲苦命运在京戏的鼓乐声中展开,达到水融的戏剧效果,营造出沧桑的历史氛围。

最后,电影中人物的造型、武打的动作、服装的设计,也都从戏曲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和营养。这在古装电影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等。而在香港的一些喜剧电影里,也有很多戏曲元素,比如《天下无双》《东成西就》等。在《东成西就》后半段里就有通过粤曲传递情意的情节,把无厘头喜剧效果推向极致。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比世界电影的起步晚了近十年,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里,其发展也是相当曲折与艰辛。虽然近年来中国影片也屡屡荣获国际大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与世界高水平电影在电影观念、技术等各个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努力研究和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从浩瀚的中国历史和现实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为当代中国电影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活力,而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就是一座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①盖晓星,《从戏剧到电影――简论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戏剧的关系》[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

②黄飞珏,《戏剧对电影的染着力》[J].《上海戏剧》,2010(5)

③瞿孝军,《戏曲电影: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J].《文史博览》,2005

④周丹,《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D].湖南大学,2008

⑤姚小,《中国电影的戏剧观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⑥郭梅,《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J].《文化艺术研究》,2008(7)

⑦朱广平,《浅析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5)

篇(4)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66-1.5

我国电视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构成,传统文化虽然属于主流文化范畴,却是大众所尊崇的,是影视创作中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儒家、道家经典的主张与理论,不仅成为后人的道德标尺、行为准则,也成为了影视作品所重点表现的内容,构成了众多影视剧的灵魂。

在我国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历史剧与家庭伦理剧大都取材于传统的文化,但是审美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历史剧主要是展现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礼仪、服饰、民俗、语言以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等;而家庭伦理剧则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表达,它更能反映出我国五千年文明所沉淀出的精神魅力以及审美文化。

家庭伦理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就其本身来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等人伦道德情感为主线,在展开人物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理解、宽容、仁爱等主题的电视剧。而狭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专指反映家庭成员之间人伦亲情和矛盾纠葛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广义与狭义之分也只是相对而言,无论从狭义的角度还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划分家庭伦理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背景,所表达的主题常常是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这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两个面来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有哪些传承,又有哪些改变。

一、“孝”文化――从尊重服从到平等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评价一个人善良与否的前提;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它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审美意义上的“孝”存在着长幼尊卑,蕴含着儒家的“伦理秩序”,更多的强调的是服从与尊重、赡养与回报。

在电视剧《离婚前规则》里,蒋薪瑶的父亲蒋勇将“养儿防老”的老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刚刚从监狱重获自由的他,不想着为未来生活做打算,却跑到了女儿蒋薪瑶家里耍无赖,逼女儿女婿养活自己,并给自己找一份轻松的工作。这一切在观众看来是一场闹剧,但是在蒋勇的心理却认为,他给了女儿生命,女儿养他、孝顺他是应该的,是他理应得到的回报。而蒋薪瑶对父亲从陌生到厌恶的反映也体现了新一代人对于“孝”的不同理解。

随着文化不断的发展,新一代人对于“孝”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孝”的内涵在当今既有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又有其自身特点。受西方观念影响,如今人们更加重视人性的解放、人际的平等。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孝”,更应该关注个人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传统的爱护与尊敬、哺育与赡养外,更应该有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注重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孝”就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了,它所涵盖的精神层面,是维系我们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对传统孝道的升华。

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宣言》中,我们看到作为儿媳妇的毛绒绒为守寡多年的婆婆介绍对象,这一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甚至怀疑绒绒是别有用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慢慢的体会到了妈妈这么多年的不易,也了解到了妈妈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从心灵深处关心她伴侣,从而接受了魏叔叔。从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家的儿女对母亲的孝顺方式的转变,从关心物质生活转变成了精神层面的关爱,从把母亲架到一个烈士遗属的高位转变成了将母亲视为需要关爱的单身女性,这一系列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孝”新的审美内涵――平等的关爱。

二、女性“美”――从贤良温顺到独立自信

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是把“美”与“善”相统一。《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说明孔子是将“善”与“美”能否很好的结合,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的。如今,善与美的思想也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美与否,善良是前提。只有在品质上达到“善”,才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好人”,他在人格上所闪烁的道德的光辉才会被世人传诵,认为是“美”的。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认为女性的美在于心地善良、为人和气,在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在于三从四德、孝敬公婆。这些女性“善”的品质,是早期影视作品塑造女性形象的来源,特别是在早期的家庭剧中,性格温顺、勤劳善良的“完美女性”比比皆是。比如《渴望》中的刘慧芳,她是东方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她集传统的爱、仁、忍、善于一身,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弱点,完全符合传统审美文化的标准。还有《亲情树》中大姐雨欣,她在母亲意外去世后,主动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家庭重任,为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充满亲情的一家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相信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会为之动容,她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女性为家庭做出牺牲的一个缩影。

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一直秉承着“柔弱胜刚强”的审美理念,他用具有褒义色彩的“柔”、“谷神”、“慈”、“玄牝”、“水”、“不争”等词语表达对女性尊崇,近代有学者甚至认为老子的哲学为女性化生命的哲学。虽然,老子的主张一直没能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没能与“三纲五常”一并被世人接受,但是,他的思想却对后世提升女性地位起了关键作用。随着西方独立平等理念的流入,道家关于女性的审美也逐渐被推崇,在如今的荧幕上,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传统的完美女性了,随之出现的是独立、自信同时又热情、善良的新时代女性。

《蜗居》中的海萍便是新时期女性的一个代表。大学毕业后,与老公租住在筒子楼里,每天不仅为工作投入大量的体力、精力,下班后还要为家庭琐事费劲心力,但是精神与经济的压力并没有让海萍失去希望,反而她更加的坚强、独立,最后用行动实现了理想。同样,在《媳妇的美好时代》里,我们看到毛豆豆放弃了前男友所能提供的多金生活,选择了各方面都特别普通余味,而且心甘情愿的与余味一起面对家庭中的矛盾,特别是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她悉心照顾,用爱和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

家庭伦理剧中对新时期的“媳妇”形象塑造并不是刻意去使人物完美化、苦情化,而是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虽然有时会展现她们对社会、家庭的抱怨与不满,但是,观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如今女性角色的塑造更丰富、真实,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于女性新的审美观点:善良中带着坚强自信,独立中不乏温婉柔情。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影视创作思想。在现代影视创作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它也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对于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精髓,影视作品一直是宣扬、保护与传承的,但其变化的方面,也是影视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因为影视创作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它是对一个时代的影像反映。

纵观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不仅可以看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本文只是从两个小方面进行了叙述,而当今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审美文化特点还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是传承,还是改变,传统审美文化始终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精神核心,而家庭伦理剧也将继续以保护和传承传统审美文化为己任。只有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在提供娱乐的同时,让观众品味到文化的魅力,获得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7(8).

篇(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多, 古典文学、 现代文学等。其中学生觉得学习难度较大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古典文学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学相关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础上, 在久远的年代里, 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 在表达上载体各异, 形式多样, 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内容, 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的困境, 在理解上还是比较吃力的。鉴于这样的学情, 教师在讲授古典文学内容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 否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学情和古典文学教学有助于他们深入地学习, 有助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优质的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鸿门宴》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等等, 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含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对其进行挖掘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离骚》 和 《登高》 中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 忧国忧民, 怀揣天下的胸襟; 《山居秋暝》 和 《归园田居》 中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劝学》 与 《师说》 中学贵得法, 尊师重教的风尚等等。这些传递出传统文化价值观, 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 开展有效的古典文学阅读, 感悟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语文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 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究的课题之一。新形势下,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传统文化, 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课程讲授, 可以是学生阅读等等。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 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 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陌生, 虽然在学习内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所以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学生深层次、 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经过时间的淘洗, 证明是值得挖掘的。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 就是感悟传统文化, 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过程, 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 更有助于他们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内化, 进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拿 《史记》 来说, 鲁迅曾经说过 《史记》 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史记》 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其中涉及的成语故事高达几百个, 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中, 对荣辱观、 价值观、 历史观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一也。 ” 这些都可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 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有课内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外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三、 让学生动起来, 发挥写的功效

篇(6)

文化,是那月下宛转悠扬的箫声,伴随着云影的移动,消散在萦绕柳梢的风中;文化,是那沧桑嘶哑的二胡,流连在狭窄的胡同中,惊起檐上的数只栖鸦;文化,是那优雅悦耳的锦瑟,盘旋在珠帘帷幕之间,安抚着微澜的梦……文化便在这变幻的乐音当中,久久回荡,绕梁不绝。

文化不仅在丝竹间,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绘出的梦幻敦煌,缭绕的云雾,缥缈的衣袂,使人如临仙境;齐白石笔下的自然风物,轻盈的虾须,通透的白菜,令人拍手称妙;壮观的《清明上河图》,演绎着人群的喧闹,街市的繁华……精湛的画技,蕴含着模糊虚实的神奇力量,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脏腑: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丝带般飘拂过的清新之风……散发着幽幽墨香的字迹,在亿万年闪耀的日光下,熠熠生辉,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这三段分别从音乐、美术、书法论述文化之美,但只是一味地罗列,停留在表层,没有挖掘文化对于灵魂的意义,缺乏实质性内容,有辞藻堆砌之嫌】

多少次梦回古时,为文化之美而迷醉。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然而梦醒时分,举目四望,入眼的,尽是林立的高楼,喧嚣的车辆,炫目的灯光;入耳的,尽是嘈杂的鼓点,动感的电音。传统文化的繁荣,经过现代文明的啃噬,逐渐变得虚弱。

不由惋惜,昔日繁华的传统文化不应走向没落,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更应该珍重传统文化,不要让文化盛世成为梦中的幻影。【此处谈到传统文化的衰落,偏离中心论点,也和享受文化繁华相矛盾,文化之于“人生旅途”的作用毫无体现】

但愿人人识得文化之美,以文化为行囊,于人生路上,且行且歌,尽享文化之繁华。【归结全篇,照应题目】

病因会诊

1.文章中心论点较明确,语言较优美,但文章一味地堆砌材料,卖弄文采,议论不够深刻,如文章3、4、5段只停留在视听方面浅层论证文化之美,没有深入论述文化对生命的意义,导致文章缺少深刻性,没有扣紧论证中心。

2.论据难以支持中心,在论述传统文化衰落的部分偏离主题。

3.没有主题意识,导致文章缺乏内涵和观点游离的现象。

篇(7)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南宁市不少少儿国学堂都开设在居民楼里,教学及安全设施都存在一定隐患。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些在南宁市开办国学班的“老师”组建了一个QQ群,进行交流。根据该群的人数估计,南宁约有160家国学培训班。而记者从南宁市教育局获悉,2016年,包括文化课辅导、特长兴趣辅导等各类培训在内,经南宁市各县区、开发区教育行政部门年审合格,并报市教育局备案的民办教育类培训学校共137家,大多数国学培训班都未登记备案。

乱象2:师资参差不齐,入职门槛低

记者在网上搜索国学老师的招聘信息时发现,大多数国学堂要求应聘者要有爱心,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但对学历、专业没有硬性要求,门槛较低,中专、技校的业生都能入职。

即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学堂里,老师也并非都有相应资质。记者发现,为了节省办学开支,一些学堂会招募义工,甚至是请一些“半路出家”的学生家长进行授课。南宁市一些国学堂的负责人坦言,要聘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需支付较高薪水。因此,除读经外,琴棋书画之类的传统文化课程一般不开班。也正是因为师资跟不上,大多数国学堂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了“读经不解经”的教授方式。

乱象3:推崇体罚,孩子犯错被鞭打

篇(8)

①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②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③康德曾说:“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 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 感动?

④当今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 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⑤当今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

⑥一个人可以 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⑦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失,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⑧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⑨魂兮,归来。

⑩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⑾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

12.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青春文学和通俗歌曲会让青少年一代逃避现实,并抑制其心智成长。

B.一个能忍受物质生活贫困的人,就必定能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

C.在精神信仰出现断层的现阶段,我们无一遗漏地成为失去魂魄的迷惘一代人。

D.在精神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不要急于在忙碌而又浮躁的外部社会生活里寻找,而是应该回归内心,反求诸己。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中心论点是呼唤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回归。

B. 开头段用自然界“无核的果实”和“没有米粒的稻穗”作为事实论据引出下文论题,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第⑦段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个人层面延伸到国家角度论述精神信仰缺失的影响。

D. 本文语言朴实凝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多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4. 第⑩段中写年轻志愿者马骅和昆曲在大学校园里引起轰动有什么作用?请你再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魂兮归来阅读答案

12. D (3分)

13..D (3分)

14.马骅与昆曲引起校园轰动两件事在文中作事实论据,证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还是存有和乐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

篇(9)

这些年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讨论得不少,行动得也多;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反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是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经典。这是比较常见的做法。所以一提传统文化教育,就把几本蒙书拿出来让学生一读了事。二是把传统文化的载体局限于文学作品。所以历次教改中都拼命地把大量的文学作品往教材中挤,让语文课不堪重负。三是企图用整齐划一的符号来给传统文化贴上标签,忽视了5000年历史、56个民族、13亿人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四是急功近利心态一直占主导地位,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恢复期可能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长久、更艰巨。这些问题的出现,其首要的原因是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统一规划,没有一个可供长期坚持的完整体系。

这次出现的“京剧之争”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外延有了质的突破,文化的载体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场争论来得太晚了。在教育范畴,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出现过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因此也不可能出现完整的教育大纲。不要说经济腾飞、文化重建这样划时代的事业,即使是一个城市的建设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大纲和可供实际操作的详细规划。与这些年的经济改革不同,国家的改革思路很明确,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同时有国家发改委这个专业部门随时为改革提供方向选择、出谋划策,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至今还停留在学者们的民间探讨层面,政府出台的决策没有严格的程序控制,随意性很大,所以变化也大,没有任何的稳固性可言。不仅教材变化频繁,就是基础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经常更改,让人无所适从。

要改变这一状况,当务之急是为传统文化教育拿出一个完整的发展大纲和详细的发展规划。通俗一点说,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哪些是该教的,二是该教的内容如何分级。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了,“京剧之争”也就不会出现了。

“京剧之争”其实是属于第一个问题,因为传统文化当然也包含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纳入教育内容也无可厚非,所以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即凡是在5000年中国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都可以归人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关键是京剧教育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展开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分级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言,如果在教育的内容上不进行系统的分级,难保以后不会出现“国画之争”、“古文之争”、“古琴之争”甚至“制瓷之争”。

个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根据与现实生活(时间)、地域(空间)的结合程度可分为“欣赏”和“学”、“习”三个层次(级)。

文化有其时间性与空间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制定详细的传统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地域的结合程度。比如京剧,我认为在北方京剧流行的地域可以定为“学”级,在南方一些地方剧种发达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只能定为“欣赏”级,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这是从地域性角度出发考虑的。如果把京剧进教材的目的定位为让学生懂得“欣赏京剧”而不是“学唱京剧”,我想不会有人反对。相反,只要求学生“学着唱”,却没有到位的赏析,与用戒尺敲打学生背诵经文以求学生自身的“顿悟”有什么区别?与其让学生学几句四不像的唱腔,还不如教学生如何欣赏京剧来得实际。再如从时间性角度出发,京剧与眼下大众流行元素的脱节也是反对者的论据之一。传统的“琴棋书画”中,“书法”因与现实生活结合依然比较紧密,字是每个人都要写的,可以列入“习”的级别,其他三项则除个别“术业有专攻者”外,似乎都应归入“欣赏”的级别。

这样看来,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级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是个别人能干得了的,需要国家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制定的过程还应该有严格的程序控制,不能受个人喜好所左右。并且这个规划还不能过于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多样性、地域性,甚至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详规。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摧残,是文化领域中的不公平。但既然我们能够下决心花大力气去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不能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一个规范呢?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发扬或者说对整理结果的运用。

(二)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完善的师资保障体系

“京剧之争”中反对者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师资问题。确实,要推广京剧首先就会碰到师资问题。但反对者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今天推广的不是京剧,而是在当地非常流行的地方曲种,同样也会碰到师资问题。因为就目前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言,恐怕除个别“票友”级的爱好者以外,都难以胜任本专业以外的教学任务,同时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又很难让教师以外的人进入课授课。

篇(10)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其中蕴含的园林建筑细部的发展规律、优良的传统经验和技艺,仍能为今天借鉴和应用。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主要是指园林建筑细部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园林建筑细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反映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细部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在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历史,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通过分析观察具体的传统形式,深入体验和确切把握其中隐含的种种文化含义。在做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出发,发现把握那些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予恰当的诠释和表现,从民族发展的层次上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寻求符合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创造给人以自豪感、归属感的园林建筑细部。传统延续性的保持,不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更重要在推陈出新、源于传统的创造。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手段、方法、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系统探讨与研究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界来说将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吴良铺先生曾经提出过“抽象继承”的设想,“抽象继承”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得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二、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利用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建筑细部设计必须抓住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共同利用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的良好的契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把传统园林建筑细部要素运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之中的时候,应当找到正确的途径。传统与当代之间无疑是有辩证的关系,当代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代给与的基础上起步。当代的速度和高度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又是当代的动力和财富。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支持。在认识到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在当代设计的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设计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设计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提高当代园林建筑设计者的美学修养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水平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园林建筑细部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实体”,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并且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心里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表达。园林建筑细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优秀的园林建筑细部往往是从美学角度苦心经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很难构思精妙的设计意图。相应地,如果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设计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即便是在今天,广大园林建筑设计人员也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既和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精美细部乃至作品。

(二)增强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社会,在园林设计中很少关注到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这与当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园林及园林建筑细部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出现断层现象。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园林建筑设计者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的图案、纹样、形制都可作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的原型。这是一种比较表象的、简单的运用方式,是传统的具体形态的运用。而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运用,要从一个崇高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它,因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化,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提炼成民族性的,这样才能将其发展成为世界的。

(三)加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也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论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可以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大量视觉材料得到验证。各种形态复杂、造型多样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不仅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会让人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显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会历史,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四)重视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抽象运用

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进行加工,在形象上对其简化、变形。在材质上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保留某些本质特征,成为新的视觉符号。当代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人们繁忙工作、生活之余,对园林享受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性,对园林精神方面的关注相对就次要。要想将这些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做法应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上,必须深刻发掘其根本性、精神性的东西,抽象出来代表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创造、发展。透过表面的东西,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继承方法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它要求人们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传统本质、内涵、抽象的东西,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将其运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创作中。

篇(11)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1.1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2.1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3.1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3.2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