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篇(1)

一、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校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结构较普通高中要复杂很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共同的问题是自信心不足,不求进取,自控能力差,基础文化素质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对湖北省武汉市及鄂州市共7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调查和分析。在关于“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可以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7.9%的学生表示不能自觉遵守,有36.9%的学生表示可能不会自觉遵守,有31.5%的学生表示会自觉遵守,还有13.6%的学生表示肯定会自觉遵守。这说明,有54.8%的中职学生的道德自律承诺偏低,需要加强。例如,某大型食品零售企业的一名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实习生,利用处理过期变质食品的机会,偷偷地把过期、变质、变坏的货品低价出售给小贩,谋取私利,后来被同事揭发。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个错误严重违反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也与职业道德相违背。我校于2011年4月对长期接受我校毕业生的32家企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贵公司觉得从事食品专业工作的中职学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1%的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普遍表现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企业忠诚度与职业道德。这说明,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自律性不够,道德行为能力偏低。

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导致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其中,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 教学课程内容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必修课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供了重要保证。《职业道德与法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课程都是中职教育体系中普遍适用的课程,对食品专业当中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涉及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全校无论是贸易、财会还是食品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是一样,授课的思政教师也是一样的,当然,授课内容也是一样的,因此缺乏合理性、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的培训效果。虽然部分中职学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针对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融入职业道德知识,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课时较少,加上没有配备必要的教材,所以教师在讲授中只是泛泛而谈,对食品专业来说并不适用。

(二) 教学方式、 评价标准单一。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对应的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标准。有些教师将这门课程看作普通的理论知识课程,仅为学生讲解概念,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师资有限,思政课程是实行大班教学,有些甚至是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令学生了解各种思想道德标准。可是说理性教育使学生丧失了中心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传统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上课出勤与上课表现为辅,分数达到要求就可以通过考核了。这就导致学生上岗后只能讲大堆的道理,却不能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际当中。

(三) 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食品专业知识不足。

近年,我国中职院校不断扩招,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供不应求,大批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加入了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体系当中,有些教师一边学习理论一边教授课程,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忙于理论的灌输,由于对食品行业的相关要求缺乏充分的了解,只能向学生传授一些大道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就食品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是工科毕业,专业素养较高但是在德育课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他们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一个是时间不够,不能够有效地讲授德育内容,另一个是素养不高,无法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所以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师不会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就算有所涉及也是泛泛而谈,那些诚信和道德都是大话和空话。

三、加强和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中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设计合理的职业道德课程内容,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材。

首先,应当加强教材的建设。在选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要坚持自己编写与引进优秀教材相互结合,按照食品类职业道德具备的特征,鼓励思政教师与食品类教师合作编写或者商议选择教学使用的教材。教材中应当加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的要求应当具备真实性,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些案例必须是实际生活中或者是今后的工作中极有可能会发生的道德问题。利用教学教材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食品类职业道德要求标准,为学生今后参加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课程内容中要注意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将来走向基层食品操作的工人,从事的都是食品的生产和检查的基础工作,为保证人们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要加强其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了解力度,熟练的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知道以后的工作中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对违反食品行业职业道德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二) 开展多样化教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也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在课堂上,应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重点表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以便能够加强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需根据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科学设计一些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展开分析。教师并不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根据职业道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的观点,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分析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对大型企业的操作车间进行参观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质量意识。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考评中只是依靠试卷考评是不够的。应该将试卷考评与道德考评内容相互结合。例如,我校制定了《学生德育标准评价体系》,并率先在食品专业中试行,评价的内容除了包括传统的德育评价要素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诚信守纪、团队精神等,还加入了食品行业特有的要素安全意识、卫生习惯、行业法律等,评价人包括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在学生实习期间,还加入企业作为评价人。通过德育标准的评价,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把职业道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并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

首先,把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的学习列入全体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水平。

其次,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入到食品专业课堂里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仅仅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更是食品专业教师的责任。食品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渗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既可使食品科学理论与实际具体、有机地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有血有肉,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食品营养卫生》时,使学生理解“民以食为天”“责任重于泰山”,结合食品安全事故实例,分析在食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因素;在学习《食品添加剂》时,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必须合理使用添加剂和添加剂法规管理知识。

四、结束语

目前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属于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发展中国家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甚至更加的严重,只不过具有比较小的影响范围。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中职学校食品类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食品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冰清.中职学校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6).

篇(2)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不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会计从业队伍的主力,而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会计信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准备。当面临诱惑,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基础教学范围,对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事会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灌输作为会计教育的首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等专业道德教育课程,并作为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最好是学生在校最后一学期开设,因为这期间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马上要到校外实习,对在工作中怎样保持职业操守有较大的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初步辨别会计信息和行为的是与非、真与伪。在向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对职业风险意识,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同时为保护好学生自身奠定基础。

(二)专业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要求专业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上,应该贯穿整个财会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该课程老师的责任,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则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跟道德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在《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专业课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会计道德教育,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辨别会计道德,强化会计法规及坚定职业道德观念。

(三)丰富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会计文化氛围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果专业教师在日常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只停留在说教上,学生则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会计职业操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可采取案例讲解互动教学,也可邀请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本校毕业生或者企业知名专家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真实的正反面案例来宣扬会计诚信理念。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会计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氛围。

篇(3)

中职类学生毕业的年龄一般都不满二十周岁,他们比大专院校的学生更早的进入社会工作锻炼,社会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他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面的,社会生产一线需要的不仅是一群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操作技师,更需要有一定敬业精神的年轻团队,因此,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同样重要。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素养方面的有效长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励志教学,成才先成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科学的学习中,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是略逊色于升入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因此,在教育这部分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那么都值得肯定的是,他们都是一名思想素质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也许在义务教育阶段,这部分学生由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而导致他们的文化学习暂时落后于别人,有学校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我们都要肯定每位学生现在的梦想,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教育,选择了自己干兴趣的职业技术开始学习。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激励学生努力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积极意识,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感受。从平时的德育教育课程再到职业学校必修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等,教师都应该深入挖掘励志教学的有效元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塑造。比如我们在学习第三课第二框《有德幸福常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道德,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交流讨论道德对于我们各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老师的点拨补充,让学生深入感受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是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前提,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砝码。

二、道德实习,立德才立业

学校长期注重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社会实践工作之中,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实习却被学校和学生个人所忽略,那么,我们给学生要实习哪些道德行为呢?

1.实践道德行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道德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实习的过程和幸福,感受到道德实习不仅仅给他人带来了快乐,给自我带来了幸福,更给社会带来了和谐和美丽。在道德实习这一块,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道德行为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相应的道德行为实践中,比如从学校的校园环保工作的宣传、整改、评选等活动,到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等,从一系列的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良好品行的养成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让我们的付出因为道德行为的影响力而体现其价值。

2.感受道德价值。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感受到道德实习的重要性,体验到只有立德才能立业的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感受职业道德的巨大价值所在,比如,为学生组织一场职业道德在当今职场的重要性的辩论赛等,让学生收集大量事实和案例去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深刻感受其价值,也可以采取现实生活中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进口奶粉限购的事情,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国产的奶粉这个关键问题到底出在哪?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来感触职业道德的价值。

道德实习的机会要老师帮助学生一起来完成,在多样化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树立立德为先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

三、持之以恒,习惯成素质

良好职业道德是要学生长期严格要求,实践行动产生的,而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自身的严格要求和自我勉励,教师的长期督促和关注才能形成的,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努力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将学生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长期良好习惯的影响下,最终形成自我的良好素质。那么我可以采取以上措施。

篇(4)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使会计人员有效地贯彻会计法规;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防腐败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解除会计诚信危机,提高会计的公信力,重塑会计职业形象;能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性,两种调节都有其局限,两种调节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综合教育,构建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素质、纪律和法律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全面推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畏法度、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教育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主要有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这些规定的内容都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重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会计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标准、财务经理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等构成,甚至会计学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其中,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分为职业道德概念、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细则三个部分,具体说明行为守则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其次,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当前,要转变重法规、知识讲解,轻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容量。会计人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会计人员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作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有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办法,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学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考核办法一般分为个人鉴定、集体鉴定、社会鉴定和综合鉴定四部分。其中,个人鉴定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集体鉴定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社会鉴定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综合鉴定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总结评比,并运用奖惩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显现“法德法庭”的威力。

篇(5)

(一)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

我国目前培养会计人才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绝大多数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忽视了对职业的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大多数是依靠社会的道德约束、宏观的道德教育来维持,只是停留在理论和制度层面,没有真正渗透到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中,造成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技能和道德意识的脱节。

(二)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有少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良知,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伪造、销毁会计资料,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有些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差,还诱导单位领导违章犯法,毫无原则地给领导出违反行业道德水准的主意,如做账外账,修改数据,虚报会计信息以达到偷逃税款、欺骗国家、维护经营者利益等目的。

(三)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部分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业务不很广泛的单位,工作比较清闲,安逸的工作环境造成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敬业和钻研精神,业务知识接触的较少,长此以往知识生疏、老化,无法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不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将会出现业务水平下降,无法掌握新知识,了解新的政策,严重影响会计的本职工作,没有发挥主动提供有效会计信息的作用,没有发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职能作用。

(四)会计规范体系和职业道德检查机制不完善

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部分从业人员违反道德规范有可乘之机,违法者能用较低的成本带来巨大的不法利益,而且现有的法规对违反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会计、财政、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监督机制没有有效结合,无形中助长了懂法犯法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蔓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查机制的不完善,会计人员只要一受到干预和命令,就无视规定和原则,想尽办法在制度中钻空子、找漏洞。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的素质教育,要求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修养的同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立足本职工作,注重思想品行修养。处理好会计职业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敢于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勇于承担起职业责任。只有深入开展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诚信道德真正转化为其内在的品质和行为规范,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律法规的互补和结合,真正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树立职业诚信形象。

(二)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基本能够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深入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健全和完善。现在有的单位在会计工作中出现秩序混乱、信息失真问题,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此,切实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职责,加大日常会计工作的执法力度,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违规问题,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另外,法律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作用,道德建设也会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另外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法律保障体系,例如美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关注的是职业名誉行为、职业胜任力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强调正直、客观、遵从和保密等内容。英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真实、客观、公正、执业能力和保密性。法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遵规守法、诚实正直、真实公允、社会责任感。各国虽然在具体道德规范上稍有差异,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共性即诚信、公正、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我们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

篇(6)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职生就业以及适应自我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企业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新形势下,如何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当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多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契机分析

要具备某种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必须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得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职业道德品质还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它把认识和理解的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个体自己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在真实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

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以解释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本质特征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创新理念的萌芽,更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这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赋予了学生多重角色,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真实而较为温和的情境。在这种真实的职业行为中,职业认同感会逐步得到加强,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诚信,负责进取的服务态度,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冲突的情况下,愿意实践职业道德,即会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倾向的行为。可见,职业道德认知能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得到强化。

2.在项目化生产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领域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的内容。企业项目生产多以流水线的方式合作完成,这就需要整个流水线工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共同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可见,流水线的项目化生产各环节体现着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在“学生―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复杂的道德困惑中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工学结合的语境赋予学生多重角色,立足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在实践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到企业进行实习,他们与企业的员工是同事关系,与企业的师傅是师生关系,与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上下级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对不同的角色关系进行理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道德判断能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职业道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需要课堂的理论讲授之外,还需要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相结合,只有当个人参加过一定的职业活动,才能切身体会职业道德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蕴,来真正理解这些规范。如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2)开放性原则。职业活动是职业道德的载体,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职业产生,也相伴会产生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除了在理论学习中用自身的体验案例教学,还可聘请校友,实业界成功人士,劳动模范等参与职业道德教学,或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用他们的思想,行为或且身体会教育学生。同时,也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的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针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职业道德现象展开讨论、辩论,来深化自身的职业道德。

(3)行业性原则。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行业性特点要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个体有效内化职业道德知识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标准。因此,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借助以下途径。

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包括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绿化雕塑、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体现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也随之被带进校园。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文化和本土校园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内设立一个企业文化展厅,张贴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张贴上墙,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

2.职业道德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职业道德与职业和分工紧密相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内容应做相应的调整,也就是把个性和共性相融合。第一,职业道德教育基本规范具有普遍性,是教学重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第二,关于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的施教。第三,突出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主要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第四、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学生制胜的铺路石和踏入职场的第一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和方向。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课上,结合学生的工学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中灌输学生自我科学定位,找准就业方向的发展理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和工作之间的联系,最重要是学生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判断能力。

3.职业道德显形和隐性教育相融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的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企业优秀员工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引领学生加速养成职业道德。同时,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需要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熏陶加以理解,企业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工作理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另外,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在校生进行座谈等,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循各行业的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与服务水平。

4.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新的平台进行育人工作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养成“自制、自律、自省”的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企业工作,加深了对责任关系、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劳动的实际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受,使其获得情感愉悦,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心得,了解学生劳动后的实际感受,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完善学生的职业道德。

5.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机制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现实中有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二是有比较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科学开展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校风和学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建立合理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必要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规章制度。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课程标准等都要严肃,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要从原先的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评价主体要从单一教师评价改为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班组、同伴等多方面评价,评价内容包含职业道德、岗位表现、工作规范、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评价范围涵盖全方位。

(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可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一是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如平时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就业道德、工作态度、诚信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把评价对象放到整个发展过程中来进行考察。从工学结合的背景和环境中分析对象过去,观察对象当前发展状况、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动态发展过程的表现作出评价会更为客观和符合实际;还有运用动机与结果相联系的方法。

结语:

总之,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职业道德教育应更为开放,更为紧密联系社会,形成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向社会辐射的教育合力网络,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将各方面教育影响联系起来,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篇(7)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而中职教育必须先抓道德教育,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中职学校是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在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尤其是医学道德教育。

二、 医学道德的实践性

(一) 医学道德概述

"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表示人的品行和行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内取消性规范(即良心),又可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晓之以理",更主要的是"动之以性",最后后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2]

中职卫校培育合格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时,必需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医学道德教育。医学道德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是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道德信念和特殊道德行为;是以医学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转化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为根本目的,体现出医学道德的实践性特点。

(二)医学道德实践性要求

医学道德实践的目的是把所学的医学伦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为正确的行为。实践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所处社会环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元化实践形式,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并将医学道德内化成品质外化成行为。

三、 医学道德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道德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知行脱节严重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在医道德实践中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知行脱节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对医学道德理论知识能侃侃而谈,但常现说得好听,行为做得难看或说做相反,甚至出现"学优品劣"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对医学道德不能内化为己用,不能外化为良好品行行为。以至于出现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成风、缺乏诚信、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团队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纪律性差等思想与行为。

2、学生缺乏积极性,实践参与度低

这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亦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实践内容陈旧而空泛、无吸引力,活动形式老土呆板、无活力,实践无刚性要求,评价体制不完善、不科学合理,学校重智轻德等。

3、医学道德实践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常规的道德教育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强化不同的医学道德教育实践。部分中职学校重专业轻德育,常随意指派某一老师或某一部门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被指派常是一些能力不强,形象不好,素质不高的教师。致使德育实践结果不理想。医药行业的医学道德教育,渗及到医学伦理、医药法律、职业道德等,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胜任的。

4、学校、家庭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3]

部分中职卫校存在着教书不育人,对医学道德实践认识不清,如实践目的不切实际,内容缺乏时代性,方法过于单一化,评价体系不科学合理、不规范等。误认为中要懂理论,就必定会做出相应行为。常听说"某高校高材生轻生","高智商犯罪分子","某医生收红包"等报道,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反击事例。中职卫校培养的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医务一线技能人才,在教育中决不能忽视、轻视医学道德的教育,更不能对其实践性掉以轻心。学子们中有通过真实的实践过程,才能具备名副其实的良好医学道德。

5、医学道德实践时间、经费、场所不足

某些学校奖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花大量时间于专业课学习上,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医学道德实践时间安排不足,经费不够,活动场所难寻。

6、社会不正之风影响医学道德实践

通过理论学习与在校实训、实训基地见习、实习的实践,学生的医学道德都表现较好,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抵制不了利益诱惑,会做出违背医学道德的不良行为。

7、医学道德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中职卫校对德育实践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如"以智论德"、"数字量化"、"重结果轻过程"等片面化、简单化,以至于把医学道德实践搞成短期培训、纯学科型简单活动,只重量化、搞形式化"作秀"行为出现。

四、 应对策略探讨

当代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都需实行不同的医学道德,好比"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体现出医学道德实践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医学道德应从生活中实践,从社会中实践。现归纳了一些强化实践的应对策略,以供共同探讨。

1、医学道德教育目的要更新

篇(8)

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基地,全国用工需求出现井喷现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程度。而在就业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奇怪现象:一方面,蜂拥的求职者拿着获得的各级各类证书,却一职难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却一才难求。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职业类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为此找出适合我国培养职校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至关重要,需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

1.职业素养的内涵

概括的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是人的内在表现,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行为的规范活动。这三项内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技能包括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职业素养,不能简单化的理解成职业礼仪。

2.从有效教学角度看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需要以企业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从国家层面引导、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层面落实,企业层面反馈,形成闭环控制,才能把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

2.1 对人才的评价,职业院校的评价方法要以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

出现求职与招聘的尴尬现象,正是因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方法存在差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把学习成绩与品行的比例往往定在8:2,有的学校甚至为9:1,更为甚者就以成绩高低定好坏。学校这种评价,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智商高低,较少考虑学生的品行,存在片面性。而在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中,衡量一个人时,通常把职业素养的前三项内容归为一大部分,把职业素养的第四项内容职业技能归为另外一部分,两部分内容以6.5:3.5比例进行划分评价。企业评价一个员工的好坏,员工在校的职业技能的高低仅仅是评价标准中的一小部分。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品行,如员工对公司遵守纪律的程度、对工作严谨的程度、操作规范的程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等。评价方法的差异,正是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学校要想把培养出的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首先要把对人才的评价方法上,要以企业的主流评价方法为导向。

2.2 国民职业素养的养成,需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开始

当今的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实施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竞争。当全国大面积出现企业需求的人才与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从教育角度讲,这就意味着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战略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及时跟上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上从顶层设计,确立出职场的人才观,从而来引导职业院校重新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国家确立好新的职业人才战略目标后,教育部进行有力的实施与督导,使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迅速的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扭转当前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尴尬局势。

2.3 职业院校审定好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职业素养教育有效的实施

当前,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往往是在毕业前安排就业导论,这种短暂性、临时性的举措是不妥的。职业素养教育要建立从早抓起、从长规划的长效机制。

从早抓起,就是职业素养教育从入读职教的第一年就要开始,从长规划就是职业素养教育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职业素养课程的构建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和系统性,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达到最终的目标。由于职业素养中的职业技能,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教学,比较容易掌握,也是职业院校正在实施的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前三项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却很少作为。所以另外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很好的规划。以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为例,可分为4个阶段。(1)第一年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让新生进行了解自己的专业今后将从事什么职业,这种职业需要达到什么要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和职业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2)第二年进行“职业意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诚实守信的品质等,为学生取得职业成长打下基石。(3)第三、四年,经过前二年的理论知识教学后,逐步进入专业实践操作环节,此时需进行“职业行为习惯”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需要较长实践不断的反复锻炼。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反复训练,培养学生实训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精神,养成职业行为的习惯,体现出学生具有专业行为的品质。(4)第五年进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教育。第五年是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前锻炼的阶段,是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进行角色转变的阶段。通过进入企业锻炼,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综合体现,根据企业的实际环境,使自己职业素养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发现尚存的不足,及时修补,为正式进入企业做好职业素养的最后储备。

2.4 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完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落实

教师是原件,学生是复印件。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要让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师资的体系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从一个学校的学生身份迅速转变成另外一个学校的教师身份。期间,尤其是专业教师,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缺少对企业职业素养的认识。因此需要让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要走出去,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让企业的优质人员进入校园进行教学交流,协助学校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这样一进一出,让学校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让企业知道,职业学校是怎样培养人才。这样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形成闭环控制,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3.结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点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从早抓起,从贯穿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始终。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观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职业素养教育,从国家层面引导、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层面落实,企业层面反馈,形成教育教学的闭环控制,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扎扎实实的做好。

参考文献:

[1]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57-158.

[2]杨金梅,胡冬梅,张楠.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27):70-73.

[3]吴微.就业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4-17.

[4]杨永娟.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8):41-43.

[5]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高职教育,2010(1):42-43.

篇(9)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一个载体,三个阶段

(一)载体:顶岗实习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能够创设一种立体式、互动式的教育情境。该过程强调从“知”到“信”的提升。列宁强调过,没有人会相信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而将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的教育方式的。没有真实的职业劳动过程,就会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能,甚至无效。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合作企业去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岗实做,学生有真实的职业角色、真实的岗位、清晰的职业权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不是简单的纸质答卷,而是岗位任务下自己创造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劳动产品。这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升华。教育家强调,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试验的态度。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得到明确,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得到锻炼。

(二)三个阶段

1.岗前——职业道德认知教育

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认知阶段,其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减少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认识。教学内容选择:剔除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教条化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对接,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如酒店管理中的金钥匙服务理念,精细化服务理念;亦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辐射企业文化,呈现企业文化。师资队伍组成: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指的是本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是道德理论的引导和价值观的明晰。兼职教师队伍包括知名企业文化研究学者、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优秀校友、高一年级顶岗实习中优秀实习生。兼职教师主要以企业视角,以亲身企业管理经历和从业经历为课堂注入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伦理。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入校入行,新生入校后进行两周的认识性实践,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军训后,进入当地知名的酒店进行观摩,从感性上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学生将认识、感触写成报告。教师结合学生了解的行业现状,企业文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打破举大旗的说教式模式,定期邀请兼职教师来做讲座,特别邀请优秀实习生做报告。搜集专业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学生的案例,以案说理,以案论道。学生从典型的实例中汲取诚信、敬业、责任、团结协作的品行。

2.岗中——职业道德体验教育

高职学生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认知阶段,效能低下,知行脱节,没有体验过程,不能形成对职业道德的信仰。岗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实践,重在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接受企业文化的浸润,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不断明晰职业理想,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过,人的美德的养成和其他技术学习是一样的,人们必须先进行实践活动,才能积累成这些德行。在顶岗实习的工作实践中,他们会遇到矛盾,在矛盾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当然,职业道德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建立三元(“立交桥”式)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学校评价主要以引导为主,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典型,鞭笞后进。企业评价主要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评价采取的是行业道德评价标准,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论分的方式,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书写实习日志、书写实习阶段性总结、出现的职场难题及处理记录。师资队伍:校内教师工作从学校前移至企业,校内教师和学生一起下厂实践,学习企业文化,发挥导师作用。每个实习点成立职业道德教育导师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系部领导、辅导员、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教师们分工合作,以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协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教师也利用该机会进行顶岗实践,增加行业企业经历,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疏导,使其更快实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断践行敬业、友善的职业道德理念。(本文来自于《教育与职业》杂志。《教育与职业》杂志简介详见。)

3.岗后——职业道德再教育

岗后职业道德教育旨在职业道德的内化和升华,重在引导学生将顶岗实习的经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学内容选择:三方交流,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针对学生职场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案例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建立奖惩机制:奖惩机制上升到顶层设计,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教学方式选择:以赛促教,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制的力量,举办校企联合的技能大赛,企业员工和实习归来的学生走进一个比赛平台,让企业文化走进来。职业技能大赛中锻炼学生认真做事、竞争创新的道德意志。

篇(1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1-01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国各行业在传授基础知识达到其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本文就传统医德纳入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进行论述。

一、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

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内涵的三大要素。仁心,医者仁心。作为一个医者其特殊的职业特征要求每一位医生除了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外,更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仁爱之心。在对待病患的态度上要做到普同一等、待患如亲。仁人,作为医者要兼济天下,心怀百姓。从古至今,医者也因为其救死扶伤的高贵品格而广受人们的爱戴,在利益面前坚定立场,拒绝一切有违医者道德的行为,将生命的利益放在最高点。仁术,所谓医者必仁,术,指的是医生的技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其次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精博医理。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2.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育模式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而来的,它是规范人类各行业的准则和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医学道德是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在相对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医者和病患、医者和医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所以在校的医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完善自我医术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会和实践良好医德的品行,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缺失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够

现在的医学院教育普遍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不够,这需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重视。医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从临床实习开始,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薄弱,心理抗压能力低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医学生的医德学习氛围不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医德不浓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们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身为医者拥有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医学生吃苦精神薄弱

新一代的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困难来临之前,首先选择退缩,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失败之处。医学生面对患者没有耐心,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路径

1.强化医学生教育重点

目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学医目的不明确,医患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职业意识。怎样针对性地增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学医动机。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上引用实际的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造环境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最后在明确和正确动机的基础上要强调临床实习环节,从而强化医德意识并确立医德信念。

2.强化职业道德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要化被动为主动,行之有效的自我要求和心理机制再配以长期的情感认同和内化,将道德情感融为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国传统的医德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现在医学反思其发展追溯其医疗目的构建医德模式的历史参照,是今天医德建设和医德修养的重要支撑”[1],对加强医者的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调整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医生的工作态度不仅反映了医生的职业形象,而且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诊疗对象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使治疗和康复达到最佳效果。[2]良好的心情对病人的疾病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能缓解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4.弘扬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3]弘扬和发展医学职业精神是每个在校医学生的必修课。

四、结语

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古代的优秀传统医德思想又有现代的良好教育模式。这样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将二者优势结合达到功能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与社会人文素质脱节的问题。最终培育出德艺双馨的医学生,并推动祖国社会科学事业迈向更广阔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近些年来,药品行业频发的重大药害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医药行业职业道德观一次又一次的大讨论。尽管这些事件暴露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乏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对部分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拷问。大中专医药院校的学生是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管理的后备军,毕业后将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

1药学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具体体现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一个章节,理论性强,但比较枯燥。但实际上药学职业道德培养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课程中,而是贯穿于整个药学专业的教育中,覆盖于所有课程,由不同学科的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加深学生对药学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往任课老师关注专业讲解而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内,接触社会少,而且很少亲身经历药害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没有共鸣,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就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死记硬背一些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应付考试。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笔者以所在院校为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进行专业授课的同时对药学专业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及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在1918年首创,是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作为药学专业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是要注意一下几点:1. 案例的选择要典型,紧密贴近现实生活且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知识点和职业道德之间的联系点,同时也找到学生关注的“兴奋点”,由“兴奋点”切入教学内容,提出讨论焦点,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 教师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同学们的知识背景,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提示和正确的引导。3. 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讨论,焦点不在是仅仅放在知识点,而且要深入到人性,对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从业人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进行多方位的深入探讨。4.老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从积极的方面予以必要的肯定,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

5.在分组讨论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上学生去思考和归纳,并且采用书面的方式现场进行发表,最后要对学生分析结果进行适当的认可和评价。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总结教学目标中需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案例教学法在对药学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应用

笔者在讲解专业课《药物分析》中药物杂质检查一章内容时,以轰动一时的“毒胶囊”事件作为案例,开展教学。上课前一周,安排同学通过网络了解“毒胶囊”事件全过程,重点关注:1、“毒胶囊”的“毒”是什么?2、“毒胶囊”的“毒”标准是什么?3、“毒胶囊”的“毒”是从哪里来?4、“毒胶囊”的“毒”如何检查?5、“毒胶囊”的“毒”如何避免?在课堂讲解中,同学们在回答前3个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杂质的种类、杂质的来源、杂质检查的一般方法等相关教学内容,而在回答第5个问题时,同学们展开的积极的讨论。先总结如下:1、药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牢记药品是关系到民生的特殊商品,以人为本,决不能把经济利益作为目标。2、在以保证公众健康作为价值取向的同时,在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重点把关,确定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体体现为:在药品企业原料购买环节,从业人员必须以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从源头把关,保证采购原料的质量;在药品生产环节,从业人员必须认真、自觉、严格地用GMP条款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在药品检测环节,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质量规定的标准检验,保证药品质量达到和符合最优标准;在药品监督环节,药品监督部门应该建立怎样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有效监督;最后对于出现不良药害问题时,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何定义,如何避免已发药害的继续蔓延和同类案例再发。课后,笔者与同学沟通发现,这种教课方式使得同学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视野,不但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比较容易而且印象深刻,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感触明显加深,更能体会到自己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4结 语

故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先”,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把好药品质量关的前提,是把好“人品”关。“教书育人”,作为药学专业教师不仅要以教书为重,更要时时刻刻以育人为本,培养“精于业、德于心、诚于人”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素香, 魏颖慧.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新产品开发教学中的应用[J]. 药学教育, 2013, 29(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