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消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根据2009年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各国高中生的前五大烦恼主要涉及学习、休闲、锻炼、交友 、消费、外貌等方面,中美高中生都认为休闲生活太单调是学习之外的最大烦恼。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受到社会经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组织能力、识别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开展休闲活动时,难免会表现得幼稚、不成熟,甚至发生偏差。而高中阶段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也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加强高中生休闲辅导和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在休闲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加强对高中生的休闲文化建设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休闲及休闲文化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认为休闲作为一个客体,需要三要素:一段时间、一项活动和一种心境。据此可将休闲的概念界定为: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一种自觉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状态、自由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它不是单纯地教学生怎么玩,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的休闲实质是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意愿,整合相关资源投身到休闲活动中,以满足需要、创造自我、完善自我的实现过程。而休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就必然产生休闲文化,因此,休闲文化被界定为:人们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创造和构建的生命状态和文化方式。当休闲与高中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就形成了高中生休闲文化。
二、高中生休闲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休闲追求:低层性,缺乏发展性
美国学者戈比认为,休闲活动包括放松、消遣、发展、创造、感觉超越五个层次,当代高中生休闲多以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居多,还出现一定程度的消极休闲现象,如不切实际地追求高享受和攀比消费及沉迷网络等。同时高中生已会利用现代的工具作为休闲载体,但对如电脑、手机等的使用停留在放松娱乐功能中,很少挖掘其教育发展功能。可见,高中生的休闲追求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注重直觉体验,对休闲的认识表面化、世俗化,没有将休闲可提高生命质量的理性思考当成追求,缺乏发展性。
(二)休闲内容:单调性,缺乏多元性
当前高中生对自我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普遍低下,休闲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提高生活质量和优化生存方式的标准。整个高中生群体的休闲活动内容虽然呈多样性,但是对每一个体而言,主要的和经常性的休闲活动变化不大,单一地重复着自己习惯的方式和内容,单调、乏味、从众。他们渴望丰富多元的休闲活动,但由于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上处于盲目随意状态。小段的闲暇时间如周末他们用于低层休闲的放松消遣,而面对大段的时间如寒暑假却出现了“很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休闲迷惘”状态。
(三)休闲状态: 封闭性,缺乏开放性
休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需要一种开放的心境。在现实休闲生活中,高中生却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封闭性:首先,环境封闭,一般都是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休闲活动几乎很少脱离家校圈子;其次,人际封闭,包括亲子封闭和同伴封闭,大部分学生与父母很少交流,也很少共同活动,同时他们渴望友谊渴望同伴,但是除了学校安排的集体活动外,自己很少主动组织群体活动,而是独来独往,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再次,休闲活动张力不足,他们选择的活动一般比较内敛、机械,对思维创造性和行动挑战性要求不高。
(四)休闲体验:矛盾性,缺乏自由性
休闲是在社会必要劳动之后需要获得的精神慰藉、愉悦与满足,而大部分高中生在休闲中无法全身心体验到自由感、愉悦感,处于内心需求与外力束缚并存的矛盾中。首先,经济制约,无法选择自己渴望的休闲活动,只能被动的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无奈选择; 其次,家长束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父母仍然只追求高分,且休闲意识淡薄,担心孩子玩物丧志,因而休闲方式、时间等往往控制在家长手中,孩子自己缺乏自主选择权; 再次,自我压抑,很多学生不懂“休闲—学习—发展”的关系,不理解休闲的意义,无法体验到休闲应有的自由与享受,而是在休闲过程中心里牵挂着自己的任务和负担,甚至有时会因为休闲而产生愧疚感,降低自我休闲品质。
三、高中生休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中生休闲能力缺失
休闲能力缺失是影响休闲质量的重要原因,导致缺失的原因是综合复杂的。
首先,从宏观角度看,目前我国高中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休闲知识教育的机会很少,整个国家的休闲文化建设也尚处于初始阶段,不具备良好的休闲氛围、正确的休闲意识、科学的休闲态度、健康的休闲习惯以及高效的休闲技能,从而制约着高中生休闲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微观角度看,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高中生拥有较少的闲暇时间进行休闲体验,同时高中生经济依赖、家长约束以及从小到大养成的应试思维使得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分有限,造成自主休闲能力不高,甚至因为休闲无力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出现内在心理障碍、人际障碍和结构性障碍等三种休闲障碍。
(二)高中生休闲心理迷失
高中生在休闲文化的创造和享受过程中,迷失了心理方向,受到不良心理倾向的影响。
1.需要受挫心理。休闲是受强迫性情绪达到最小值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在自主选择和用心行动中最终达到的自我实现。高中生参加的活动常是学校安排或家长选择的,多带有强制性,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要开展的休闲”而是 “要我开展的休闲”,长此以往将导致他们需要心理受挫或者自然天性受压抑,无法用心休闲和发挥休闲功能,甚至出现负价值的休闲。
本原则:第一,有益性,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将身体放松和心理发展有机融合,实现良性循环,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平衡发展、情感心智的健全;第二,适度性,立足自身实际的精力、财力,统筹休闲与学习,休闲与消费的关系,适度休闲,劳逸结合,避免得不偿失;第三,科学性,要把握时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会辨别真伪,杜绝参加如封建迷信、等不科学的休闲方式;第四,安全性,安全重于一切,是所有休闲活动选择的根本原则,除了充分考虑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还要考虑法律和规范保障的范围,才能在休闲中畅享愉悦与自由。
(二)完善休闲载体建设,创建绿色休闲平台
休闲载体包括休闲设施以及休闲产业服务。休闲设施的完善为高中生健康的休闲生活提供外部条件,同时,休闲文化的发展总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又会为文化主体更好享受文化提供可能。
1.休闲设施完善化。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加强校园休闲设施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有文化气息的健康休闲场所,如:创建图书馆、校内绿色网吧、运动场、球场、游泳池、校内影院等,这样有利于满足学生闲暇时间的多元休闲需求,又可以预防高中生出入不良休闲场所。
2.休闲产业文明化。高中生休闲需求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让高中生在休闲中得到产业文化的熏陶,要加强休闲产业的管理与引导,要求把休闲产业综合到休闲文化中去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消费群体提供标准化的休闲服务,创造充满人文气息的休闲产业文化,确保高中生休闲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
(三)加强多维休闲教育,提高自主休闲能力
休闲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主要靠以下两大途径:一是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休闲教育,二是自己的休闲实践、体验及自我教育。休闲教育需要落实“全员参与、全体受教、全面铺开、全程实施”的“四全教育”思想,才能发挥对学生休闲潜移默化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休闲能力。
1.加强宣传,引导正确休闲观念。我国公众对休闲缺乏正确认识,很多人潜意识中常将“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等与休闲相提并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先转变观念,科学地构建教育框架,将休闲教育纳入其中,并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介广泛地宣传,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正确理解“休闲”, 倡导健康向上、科学理性的校园、家庭和社会休闲文化,为学生长期接受正确的休闲教育提供可能。
2.加强研究,丰富本土休闲理论。首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途径为高中教师提供休闲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休闲素养,并将休闲教育纳入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中去。其次,通过成立休闲研究协会,开展扎实的休闲研究工作,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各个领域和角度,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休闲教育有机结合,以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展开休闲渗透,积累休闲教育素材,整理出有本土特色的高中生休闲教育理论,甚至编写休闲校本课程。
3.开设课程,扎实休闲知识储备。建立休闲学科和开设休闲专业。把“休闲学”和“休闲心理学”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充分发挥课程所蕴涵的人文性和亲和力,休闲教育要对高中生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四个领域同时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休闲意识、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健康的休闲习惯、休闲伦理。特别要关注休闲创造教育,它能强调高中生个体表达的惟一性和活动的原创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消费是知识产权的衍生概念。综合相关研究,本文将知识产权消费定义为通过合法渠道为购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而进行的消费。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法起步较晚,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自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视频付费,网易云、QQ音乐等各类音乐软件提供了付费音频,App Store也规范了苹果手机软件购买渠道……使各种“盗版”和“山寨”横行得到有效遏制。对知识产权消费及其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就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还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研究会偶然涉及到这个领域,也主要是以成人的眼光设置议题和开展研究。本文是以在校中W生的身份开展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情况研究,笔者不仅在设计问卷时就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特点,同时也以一个在校高中生的身份和立场上对调研中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对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趋势、规律、特点及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了问卷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开展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
1.问卷调研法
围绕着当今高中生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现况、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普及等方面,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组包括20个问题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查问卷》(具体见本文附件),并于2016年8月通过“问卷星”这一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本次调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为228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真实情况。
2.数据分析法
为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以及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笔者对调研中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时,笔者对受访者的排序进行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在第一位为5分;第二位为4分,以此类推。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倾向于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其次,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时,笔者对答卷问题的选项进行了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赋值如下:选项“很合理”为1分;“无感”为0分;“不合理”为-1分。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认同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二)研究样本与调研内容的选择
1.研究样本及其的典范性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笔者以228名上海市在读高中生(受访者)作为样本,其中男生为125人,女生为103人。男女比例较为平均,能够代表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性别差异。
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市民容易接受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高中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具有开阔的眼光和视野,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国内大多数城市强,并容易形成属于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因此,他们的答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上海在读高中生作为研究样本,能够代表中国社会新生代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知程度。
2.以著作权消费现状为对象
本调研的研究样本为高中生,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产权消费对象基本不涉及工业产权等,因此本调研主要围绕高中生的著作权消费展开,并结合中学实际情况划分为以下五类:
A.文学作品
B.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C.音乐作品
D.计算机软件
E.美术、摄影作品
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现状进行重点观察和系统分析,并有助于了解和总结其消费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二、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及分析
(一)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关于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在228名受访者中,占比情况依次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占比约为85%,排在第一;其次是通过读书的渠道,占比为49%;排在第三的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占比约为37%;排在第四的是通过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占比为32%;排在第五的是通过听演讲或讲座,占比为25%。
(由作者根据问卷资料整理)
(二)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反映出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各类知识产权消费支出的相对大小。对此开展研究有利于解释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见图2)由此可知,在上海高中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知识产权消费是文学作品,其次是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而美术、摄影作品的消费倾向最低。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等。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经济尚不独立、受父母管束等原因,影响他们消费倾向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将兴趣爱好、经济情况、父母管制、闲暇时间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原因在于: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原因,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潮流。经济情况是客观因素,限制消费者必须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做出选择。闲暇时间是客观因素,限制着消费者的时间、精力。父母管制是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对学生的强制要求,并反映出父母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确定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后,笔者方面据此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有92.54%认为兴趣爱好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44.74%认为经济情况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34.21%认为闲暇时间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14.91%认为父母管制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首先,文学作品最受欢迎无可厚非。读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所在,也符合学校和家长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个兴趣爱好的经济成本不高,不需要大把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和其他几类相比,文学作品的消费倾向最高是理所应当的。
音乐作品位列第二。“乐”在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之后,周公以“礼乐”治天下。战国时孔子更是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音乐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同时它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同样比较低廉。
排在第三、第四的分别是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是消费社会的新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不多。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与之相关的兴趣爱好,如追韩剧、打电脑游戏等,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和父母的价值观有冲突,同时与文学和音乐相比,它们的经济成本相近但时间成本却偏高,所以只能屈居在文学、音乐之后。
排在最后的是美术、摄影作品。美术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摄影作品是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消费。它们的主要问题是受众较小,经济成本较高,所以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消费倾向最低。
由上可知,影响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同龄人和父母的价值取向。客观因素主要有时间、经济成本,是我们在推广知识产权消费时需要充分注意的。
(三)各类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现状及分析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
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显示出消费者认为该项消费是否合理。由图4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文学作品认同度为71%,美术、摄影作品为63%,计算机软件为51%,影视作品为40%,音乐作品为34%。
为找到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原因,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您认为付费不合理的原因是?
A.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
B.付费太烦
C.钱不够
D.其他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看,A、B、C的三个选项占比较为平均,其中,选项A占比为30%,选项B占比为23%,选项C占比为30%。“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体现了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付费太烦”体现了付费繁琐、付费渠道不便等问题。而“钱不够”则体现出经济成本的制约。对此加以总结,影响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而客^因素方面主要是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在当前,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付费程序和渠道、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几乎具有差不多同样的影响力,要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需要同时从这几个方面
抓起。
(四)关于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影响因素的比较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消费者认同某商品的价值,就会去购买它。但从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情况看,消费倾向与认同度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影响消费倾向和认同度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相近。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已经消费的人未必认为该消费是值得的,另一方面,那些认为该产品有消费价值的人也未必会去消费该产品。
根据问卷调研,上海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从最倾向到最不倾向)排序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而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从最认同到最不认同)为:文学作品>美术、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在这两项排序中,位置变动最大的是美术、摄影作品与音乐作品。这是因为,对于美术、摄影作品,尽管受访者认可它的价值,但却较少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摄影作品的价格相对高昂,对于经济尚不独立的高中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音乐作品,受访者主要觉得花的经济成本不值得。一方面,这表明付费音乐作品已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刚性需求。相对于弹性需求,刚性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小,一般是指“必须品”。换句话说,音乐作品对上海高中生十分重要,即使它从免费(原先的盗版产品)变成了收费产品,也不影响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受访者尽管认可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又觉得为之付费不值得,这与整个社会的音乐消费态度有关。据《中国音乐盗版研究、影响、成因及行动》,目前只有12%的受访者会购买音乐CD,而高达86%的受访者则直接从网上下载免费音乐。受此影响,在回答“您认为为音乐作品付费不合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15人次选择了“其他”选项。其中包含有“大家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却强制付钱才能听”、“音乐是大众的”、“不应该付费”等答案。
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中,书从古至今都能用钱衡量,而音乐与钱的转换关系就比较暧昧,致使人们普遍不把音乐当作商品,由此形成了虽看重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却不愿为之付费的现状。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松巴音乐就将版权音乐的概念引入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型音乐平台才出现了付费音频。而大部分中国音乐平台的音频仍是免费的。要真正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文化消费公司改变轻视版权的经营方式。
(五)关于上海高中生与其他群体知识产权消费认知的比较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有没有听说过知识产权消费”这个问题,有22.8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7.19%的表示“有”,显示出上海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和实践并不陌生。(见图5)201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曾借助《中国知识产权报》开展过“社会公众认知度调查问卷”。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1.3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有36.19%表示“听说过”,仅有11.16%“相当了解”。相对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更加专业,这表明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加上比较开阔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上海高中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并不亚于一般的上海市民。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是否认为某类知识产权消费合理”的问题,认为“很合理”的占比不足77.19%,而认为音乐作品付费合理的占比仅为51.75%。(见图6)这表明,知道了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不一定就会认同知识产权消费的意义。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上海高中生。一份《杭州地区大学生知识产权调查问卷》显示,法律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甚至还不如非法律专业学生。在面对“一部你想看的最新大热的电影,你一般会选择在哪里看”这个问题时,选择在“在网上下载免费资源”的法律系学生占比为37.93%,而非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占比为30.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对知识产权消费宣传的不足,也是相关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三、关于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及所反映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这个调研对中国其他城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参照价值,笔者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深化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提高其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宣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但在“深度”上有较大欠缺。由于高中生课业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很大,因此在普及宣传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新模式。
在“线上”,应丰富宣传形式,深化宣传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网络平台,增添新的活动方式。比如,创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有关知识产权消费的内容;拍摄制作相关微电影、公益广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线上问答、线上研讨会。
在“线下”,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各类活动,重点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消费的重大意义所在。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对知识产权消费的介绍,就此内容举办辩论、分享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相关企业,调查采访知识产权受侵犯的人群等。
(二)提升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
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化市场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品销售的途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市场意识培育上,改变中学生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意识,树立健康的知识产权消费观,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前者,市场上盗版作品唾手可得,正规的产品购买渠道不便利,是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X性较低的直接原因。以音乐作品为例。在中国数字音乐盗版率超过99%。横向对比欧洲,数字音乐的盗版率约为18%。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商品的销售,是提高高中生知识产权的第一步。
在后者,主要是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知识产权消费方式。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版权意识被认可,而音乐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等新兴消费品认同度较低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音乐、计算机软件和影视作品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类文化产品的审美情趣,正确认识各类作品的价值,以便发自内心地认同知识产权消费。
(三)运用互联网+学校的方式创新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由调研结果可知,互联网已成为高中生培养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和更便捷地开展知识产权消费教育,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
互联网传播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获取相关内容,而问题是这些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时会存在各种问题。高中生记忆力强、获取新知识的动力足,但在判断和鉴别上存在不足,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上的知识。一般说来,网络与学校是学生接触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要渠道。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考虑搭建一个“互联网+学校”的平台,改变高中生和同龄人、老师交流等占比较低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应白雪,苏茜茜,方芳,李潘迪,曹妤琪.《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基于杭州若干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新校园(阅读)》,2016年第4期.
高中政治课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当代高中生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莘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国家级示范校,学生将近万人,自2001年以来,在校生人数以每年1200人的数量递增。学生组成主要是职业中专的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部分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各种反应及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意向正在发展,因此,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但当这些要求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偏执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政治课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面教育如与其得出的“准确”结论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以自己的认为为标准。
那么,我校高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对政治教育的排斥、抵触和抗拒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将直接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也有碍我国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何正确对待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矫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3.1 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高中生正处在蓬勃的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所接触,并有所思考,但他们缺少深入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很片面甚至偏激,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左右。
3.2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
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是从小学生的简单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甚至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成人的说教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幼稚显出成熟。
3.3 客观现实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虽然思想单纯却很少有保守思想,对事物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可塑性也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今天,他们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刺激,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定势,例如:他们见到社会上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对学校里进行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就会产生反感。他们听到家长、社会上谈论奖金和实惠,对学校进行的理想教育就不相信。他们听到宣扬“能挣会花”“高消费”的论调后,对学校进行的艰苦奋斗教育就认为是过时了。
4、高中政治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防治措施
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呢?
4.1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教育内容的客观性、正确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正所谓“以理服人”,学生才有会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只有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才会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而要想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4.2遵循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防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决问题,而是要持之以恒,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4.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疑难点,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此时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动态钻深钻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学生的心结,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就更不能让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让他们置身社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4.4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逆反心理的出现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防治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高中政治教育出一份力。
根据实验的主要方法,可将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实验划分为7种类型:观察类、检测类、探究类、模拟类、调查类、设计类和搜集类[5].其中,观察、检测和模拟类实验比较常见;设计类实验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调查类实验主要是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了解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而搜集类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拟出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案,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以各种形式(如黑板报、论文、报告及辩论赛等)展示.在选修模块实验中,选修1的实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全部为实验操作,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基本概念或原理,有的侧重实际应用,还有的侧重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类型大多数为引导式探究.在引导式探究活动中,学习资料中提出的实验结构或程序,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6].根据选修2的实验中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进行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修3的实验中,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外,其它实验都不在实验室进行,而多为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由于本模块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领域研究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这些活动[7].
1.2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
1.2.1实验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且综合性强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列举的实验活动建议就有68条,当然这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大多数是最基础的,学生掌握这些后,还要了解教材以外的实验,如试卷和课外书上出现的,要对大纲要求的实验有所扩展和延伸,才能够学以致用.实验数量多则相应地要求实验课时也多,据统计,实验课时甚至占到生物课总教学时间的40%[8].高中生物实验类型多.各种类型实验的方法不同,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模型制作、多媒体技术模拟、户外调查及课外收集信息等;实验形式也不同,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完成及独立完成等.高中生物实验综合性强.往往一个生物实验中融合了多种实验类型特点.如“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单一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又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完成,而且也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充满探究的要素,此外,实验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生态小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1.2.2科学探究受到重视,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且技术比较先进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能力目标别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详细列举了11条与探究紧密相关的能力,这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和重视科学探究还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必修的3个模块中,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几乎占到全部实验的三分之一,而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13条活动建议中几乎均包含探究性的内容,另外2个模块的活动建议也多为可以进行资料收集探究的活动或调查[9]10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融合到实验教学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都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和搜集信息,并对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等.如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中有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等,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对设施农业的参观和对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实验活动贴近生活,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实验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选修部分的实验,大都与生命科学新技术、新应用紧密联系.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干细胞研究等.此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等.
2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验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
在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类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几乎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人体生理解剖学等实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数均在8~12个.
2.2存在的不足
2.2.1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缺少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联系受传统高师生物课程观的影响,实验课内容倾向于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科专业性,而师范性不明显,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欠缺,缺少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联系的问题尤其突出.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物新课程很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10],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反映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2.2.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就是要改变轻视学生生活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知识.从课程标准建议了大量的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实验更加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的验证,更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师范生深切地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教学质量.2.2.3实验教学缺乏体系建构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自然科学,应有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验体系,但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这种体系的建构[11]75.每一门课程仅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联系不紧密,对课程内容整合较少,因而造成一些实验内容重复,如微生物学中的“霉菌观察”与植物学中的“菌类植物”实验内容基本一致.2.2.4实验教学模式化高师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制模式化,实验设计程式化,即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与材料等仪器与设备等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报告[11]76.实验过程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履行三步曲,即按实验指导的要求或教师总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12].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参与度低,对实验方法步骤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师范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2.2.5研究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仍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3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3.1加强高中相关实验内容的渗透,增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师要致力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手段.在保证实验课内容达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与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密切并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力争使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部分、经典部分成为高师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主题之一,使得高师生物实验内容与手段上形成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包涵关系.
3.2改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手段,使实验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岗位的要求,组织各教研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剔除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反映现代定量分析、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应用的新实验技术内容,跟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在课堂讲解或是实验过程中穿插介绍,补充同一个实验的不同技术与方法.有些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因为条件所限不能亲手做,但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光合强度的测定既有传统的改良半叶法、氧电极法及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法,也有较为先进的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法.
3.3整合实验内容
在制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时,要统筹规划、互通有无、科学整合以及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避免学科间实验的简单重复,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实验内容与方法,这也契合高中生物实验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高中生物涉及的68个实验,均可按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归入或融入到具体的相关课程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接触到所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内容.
3.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将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为实验内容要求由低到高的生物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验、研究设计实验3个不同层次的新体系[9]101.生物基础实验主要完成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训练实验则由学生实验小组(6~8人)自己设计方案、准备药品仪器及独立撰写实验论文,完成大纲规定的提高性内容或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实验为教师根据本地生物资源或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而开设的科学研究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3.5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准备实验也是一名生物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之一.高师院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如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微生物菌种制作及消毒灭菌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验从始至终的全过程,这将提高师范生准备和组织生物实验的能力.
3.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文字驾驭能力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实验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科学、准确、生动及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能够用生物专业语言表达、组织及研究实验,还应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报告,对表达不准确和书写不规范等情况及时纠正.
1.引言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运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知识,加大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2.应用的意义
(1)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职业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直观易懂,更全面深刻,更利于记忆和保持。
职业高中生由于本身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识能力、理解力较差,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只是以往的教师口授,而是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各种材料: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例如:在“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时只要制作好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PowerPoint加上“案例”:录像片或动画制作短片,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明了,不会象以前只是“听”,不但学不到,而且还十分痛苦。
(2)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将大量的信息呈现于课堂上,这将使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容量和水平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许多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而不了解或者无法知晓的知识、现象和规律用相关材料呈现于课堂上,例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的教学中,可以播放录像:密密麻麻的村庄,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等。又如:关于纸币发行的教学中,可播放1994年我国消费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师生教学中将不再困难,显而易见起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尽可能地延伸。
(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师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理想的人机交互作用。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视听信息的强度,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并可以调节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分开或同时传输,学生也能在接受与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主题例如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这一规范共同上网,得到信息之后,在网上发出自己的讨论提纲,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给出反馈信息。
3.如何运用
(1)直接播放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现在有许多专业厂商,出版社专门出版了许多一般消费大众或特定市场的多媒体CD-ROM节目,以及许多知识的光碟,录像带等。例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尸教学中,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院士讲坛的节目内容。
(2)选择或剪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优秀的CAI可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而且现在CAI课堂的制作开发越来越多,可以得到资源重复地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3)教师自己制作所需的课件
由于政治课有时事性的特点,职中政治教师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如“校本课程”,再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自己制作思想政治课的课件,教学软件制作工具有我国“方正”或美国的Authorware。
4.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适实而用,切勿随意
多媒体技术的确有用,但不必神化,因为它也只是教学的工具之一,不可滥用。
政治教师还是要根据政治课以及职业高中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
(2)注重人机交互,但更应重视师生沟通
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时,学生更多地关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材料,或人机交互的界面,尽管教学的方式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师生传递情感的主要方式,因为人的交流才是更主要的,教师更应从学生个性的实际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语言上、目光上、甚至肢体上的交流。
1.引言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运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知识,加大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2.应用的意义
(1)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职业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直观易懂,更全面深刻,更利于记忆和保持。
职业高中生由于本身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识能力、理解力较差,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只是以往的教师口授,而是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各种材料: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例如:在“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时只要制作好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powerpoint加上“案例”:录像片或动画制作短片,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明了,不会象以前只是“听”,不但学不到,而且还十分痛苦。wwW.133229.cOM
(2)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将大量的信息呈现于课堂上,这将使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容量和水平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许多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而不了解或者无法知晓的知识、现象和规律用相关材料呈现于课堂上,例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的教学中,可以播放录像:密密麻麻的村庄,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等。又如:关于纸币发行的教学中,可播放1994年我国消费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师生教学中将不再困难,显而易见起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尽可能地延伸。
(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师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理想的人机交互作用。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视听信息的强度,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并可以调节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分开或同时传输,学生也能在接受与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主题例如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这一规范共同上网,得到信息之后,在网上发出自己的讨论提纲,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给出反馈信息。
3.如何运用
(1)直接播放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现在有许多专业厂商,出版社专门出版了许多一般消费大众或特定市场的多媒体cd-rom节目,以及许多知识的光碟,录像带等。例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尸教学中,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院士讲坛的节目内容。
(2)选择或剪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优秀的cai可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而且现在cai课堂的制作开发越来越多,可以得到资源重复地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3)教师自己制作所需的课件
由于政治课有时事性的特点,职中政治教师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如“校本课程”,再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自己制作思想政治课的课件,教学软件制作工具有我国“方正”或美国的authorware。
4.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适实而用,切勿随意
多媒体技术的确有用,但不必神化,因为它也只是教学的工具之一,不可滥用。
政治教师还是要根据政治课以及职业高中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
(2)注重人机交互,但更应重视师生沟通
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时,学生更多地关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材料,或人机交互的界面,尽管教学的方式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师生传递情感的主要方式,因为人的交流才是更主要的,教师更应从学生个性的实际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语言上、目光上、甚至肢体上的交流。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我们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高中学生组织学校活动中,很多“学霸”在艺术方面表现十分出色,然而自我经济的培养意识却十分薄弱。我们开展以交易作为主题的“跳蚤市场”,直接当“商人”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小,卖小吃的“商人”所占比例却非常多,而且诸多“商人”均在做无盈利的买卖,仅仅将“跳蚤市场”视为一种娱乐活动,此种现象一定要引起学生自身思考。在高中同学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这些学生将来不如社会,遇到惨烈的市场竞争,自身独立能力与工作能力或许与提前进入社会的职业中学生还无法相比。身为高中学生,我们要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就不可以将自己视为一名仅仅学习的人,我们要明白到培养自我经济意识的关键作用,只有如此不仅将来可以自给自足,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下面对高中学生培养自我经济意识主要途径进行分析。
1.从简单理财教育出发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很多中国家庭的父母都盲目地认为学生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理财是将来的事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理财能力是任意一个人都一定要具备的重要素质,这对于有些人的一生有着十分巨大的实际意义。当前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构建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诸多传统观念和消费文化的惨烈碰撞之下,自身是否具备理财能力,既是人们自身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对将来我国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要想加快培养自我经济意识,理财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有意R地去进行某些理财方面的指导,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们所进行的理财指导主要源自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理财指导部门,自身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实行:第一,加快培养自我理财教育的意识,让任意一个高中同学都认识到“今天你不理财,明天财不理你”这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必须具备科学的理财意识,并不是盲目的,无体系的,例如炫耀、拜金主义等恶劣的现象,而且要重视“正能量”的传送。第二,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理财平台,这必须要求学校和家庭两者一起努力,通过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巨大支持,提供某些的理财机会,如此一来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快速培养比仅仅给钱更加有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学校的角度,我们能够合理地添加有关理财方面的课程,来快速培养高中学生的理财能力,例如在政治类学科、历史学科上都能够采取理财教育来升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第三,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具备一种自小培养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的重要观念,如此一来才可以让我们培养最基础的理财能力,可以自小培养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推动我们在经济方面可以尽快达到自立自强的要求。
2.从了解身边的日常经济现象出发
了解捆绑销售现象。洗发露可以与护发素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牛奶可以几袋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假如现在你到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大型超市观光一圈就可以发现,捆绑销售的商品变得越来越常见,洗衣粉与几块肥皂捆绑售卖,牙膏可以与两支牙刷捆绑出售。全国连锁店屈臣氏差不多天天都会出售促销商品,假如你购买一瓶价格为39元的莱蔻男士洗面奶,只要在增加15元就可以受到一瓶价值为30元的屈臣氏润肤露。以上这种看似附加馈赠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站在经济学角度而言,捆绑销售可以试着共生营销的一种常见形式,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品牌或企业在促销进程中实行合作、相互推广、开拓市场,争取达到“双赢”的最终目的。如今商战逐步激烈,商家的促销手段也持续创新,以往的“打折”“买一赠一”等完全激发不出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捆绑销售则因为其创意、实惠等优势完全成为流行的促销手段,例如房地产与修饰、物业的捆绑,婚庆服务将摄像、蜜月、宴席等构建成一条龙服务。由于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出现空白,捆绑销售有可能会变得更加流行。
结语:
高中生在培养自我经济意识时,虽然我们的有关认知还十分浅薄,然而只要我们可以找准方向,就十分有助于培养高中生自我经济意识,更加有信心地面对日常生活、自身学习,以及将要面临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下面将就经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已有文本――教材,根据体验式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合理选择学习主题实施有效学习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济生活》学习主题分析
朱明光老师认为,《经济生活》“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经济生活》有效地实现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见下表)
这一结合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了体系上的支持,“消费者”“创业者”“管理者”“建设者”等“者”的贯穿将学生定位在了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角色上。
(二)《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选择及实践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与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特征密切相关的。“没有最好和唯一,只有最适合。”《经济生活》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所选择的学习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主题要生动,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高中生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就要体现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以使学生乐于体验,并在体验中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和把握正确观点。因此,类似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看似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主题,我们就将其具体化为“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作用”这样相对学生而言更加亲近的主题。
2,主题要具有可行性,即可操作性。由于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生活或模拟情景,因此主题的选取是否具有可行性就成为了体验式学习能否成功、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如,“市场”“消费”“劳动者”就在学生身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投资”的主题相对而言实操性较弱,但我们采取了模拟方式,变难为易,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3,主题要符合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和主干知识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济生活》教材建构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设计体验主题时,要尽量做到每个单元都有所涉猎,以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如第一单元中,第二课提出要把握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多变的价格理解价值规律,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进市场把握市场规律”这一主题:第三课中提出树立的正确消费观,理性消费,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这一主题。其他主题的设计也依照的是这一思路。
4,主题要与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相得益彰,形成互补。《经济生活》教材倡导的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探究性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针对某个探究主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即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时就要注意与之区分,避免主题的重复。为此,我们在设计时注意避开“正确对待金钱”“讲求效率”等探究主题。但我们也确定了“走近劳动者感受职业竞争”这一体验主题,乍一看,它似乎与“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探究主题有些重复。我们认为,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学生未来必须面对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使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体会,不妨在原有的“探究”(收集资料、感受就业压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走近劳动者,通过切身感受,让他们既能正视就业的压力,又能主动积聚实力主动应对就业挑战。“探究”与“体验”相互配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据此,通过研究,选择了以下学习主题,并明确了具体内容。
主题一:走进市场 把握市场规律
(1)分别记录1月底(非节日)、春节前后各1周的2~3种蔬菜或水果的价格情况。(2)与商贩交流,了解价格变化的原因。(3)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原因以及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不同角度论述应对策略(2000字以上)。
主题二:走进品牌企业 体会市场竞争
(1)拟定参观提纲。(2)参观1~2家品牌企业并座谈。(3)撰写论文,以案例的形式围绕着品牌企业的成功进行阐述(2000字以上)。
主题三:模拟投资感受现财(假定你的手中有30万元的资金)
(1)复习并有拓展性地学习有关知识(如基金)。(2)制订一份投资计划并进行预期收益分析。(3)模拟操作一个月,观察并记录各种投资方式获得收益情况。(4)分析结果,研究不同的投资方式,撰写论文(2000字以上)。
主题四: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
(1)拟定调查问卷,调查周围同学消费的情况(如种类、占家庭收入比例、使用率等)。(2)进行调查。(3)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分析学生消费行为中的合理及非理,阐释原因等(2000字以上)。
主题五:走近劳动者 感受职业竞争
(1)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就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问题,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座谈。(或采访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感受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观点特别是给我们的启示(2000字以上)。
主题六:走进多种形式的企业体会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制度
(1)采访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比其不同特点和优势,以及在社会经济推动中的不同作用。(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价值(2000字以上)。
主题七:走进监管机构 体验政府监管
一、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实质是教学的生活化,而所谓的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设置学生熟悉和了解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应该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都转化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有用处的,而不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在生活中学习,也因为学习而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情操得到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是有很多理论的支撑的。首先是哲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次,是教育学依据,从教学来看,高中的政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而所有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离不开人的交往和人所从事的活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全面、积极”地发展。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需要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兴趣,联系实际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最后,是心理学依据,心理学家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当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时候,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策略
高中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有助于学生疏解压力,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的埋头上文山题海当中。在笔者看来,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 教学方法生活化
目前,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他们是全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向学生讲述书本知识,尤其是在高中课堂上,由于学习任务重,很少有老师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产生了厌倦和疲惫的感觉,很容易导致政治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老师讲述的知识实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导致政治课堂上睡倒一片。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和丰富课堂。
一种是实践法。所谓实践法,是指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一节内容是讲银行业务。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自己去银行办理一项业务,可以是存取款,也可以是转账等,这样学生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与自己正在体验的银行业务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课本知识,还锻炼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运用自己所学是可以办成一些事情的,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对课本知识给予了肯定。另一种是模拟法。对于高中生来说,经常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那么一种比较好的代替方法,就是模拟法。在课堂上,模拟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例,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比如,在讲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分别模仿营业员、消费者、记者、保安、消防员等角色,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情境中,来感受作为消费者来讲,应该怎样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参与扮演角色的同学,有直接的体验,理解课本知识,也能让充当观众的学生有感官上的刺激,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选取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实际生活比较密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书本上一些比较陈旧和繁杂的内容应该摒弃。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立足实际。高中政治主要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应起来。比如,在讲述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以自己和学生们生活的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了解环境保护、市场前景、政府职能和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后,给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投资经营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很多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而由于建设自己的城市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会很用心,来搞清楚很多经济上的基础知识,来为自己设计的方案服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其实政治课本里讲的那些知识,离自己的真实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可以切实运用到实际当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 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摒弃传统的那种唯分数论,而是使用一种更为生活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评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政治可以采取学生成绩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评价的标准不再是几个分数,而是应该来自于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生活意识的反映。在以考试为评价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要突出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除了试卷之外,还可以以调查报告、撰写论文和研究性课堂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的需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政治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差距较远,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问题。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方式和理解,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正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一部分的消费群体出现了畸形消费现象。虽然马尔库塞对“消费控制”的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现象的批判,但此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马尔库塞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我国当前出现的畸形消费现象,从而引导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畸形消费现状的表现
2012年8月9日,“高中生卖肾买苹果手机”占据各大网络新闻头条,一名17岁的高中生为买一部苹果手机和ipad,通过黑中介以2·2万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一个肾卖给非法倒卖人体器官组织。2012年8月中旬,一位即将上大学的女生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要求母亲为她买iphone4s、ipad3、mac book“苹果三件套”,她母亲因承受不起高昂的价格被气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淘宝”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了支付宝,生活真潦倒”已成为许多网购爱好者的真实写照。据报道,2012年11月,一个网购狂热爱好者王女士为了戒除网购瘾尽剁下自己左手大拇指以表决心。此类案例比比皆是,无论是青少年、中年、男人还是女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对物质享受的疯狂追求随处可见,畸形消费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畸形消费现状出现的原因
马尔库塞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本质是对物质的追求,而人除了对物质追求外,人的真正本质是对精神的追求。但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恰恰把物质需求最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这种不属于人本质需要范围内的‘虚假的需求’是这个社会强加给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强迫性消费’政策,动用一切宣传机器刺激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使人们把这种”虚假的需求“当作自己‘真正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由“需求型”转变为“享受型”,畸形消费随之孕育而生。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人的奴役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统治形式,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改变。科学技术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一再唤起新的需求使人们去购买新的商品。人们自以为他们需要这些商品,实际上自己却被商品的拜物教给侵蚀了,并把对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类新商品的享受的“虚假需求”奉为信条。科学技术成功奴役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存在着科学技术对人的奴役现象,在我国同样也存在着此种现象。以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例,从BB机到大哥大,从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小灵通,再到增加了照相功能、音乐播放功能的彩屏手机,再到现在的各种智能机,可以说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通讯需求。但是,正是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断去追求各种新产品,人们都相信这些新产品将会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种“虚假需求”导致人不断地追求更新更高的商品,于是“把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变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为了满足满足这些“虚假需求”,人们无论有没有经济实力都会狂妄地追求,导致自以为得到安乐的生活,却无不生活在痛苦之中,畸形消费便由此产生。
(二)大众文化的强制蚀了人的思想意识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不断地夸大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如“它是‘您’的国会议员,它是‘您’的公路,……‘它’是为你而产生的”。这里的“您”以失去了原有的尊称的意思,而是为给人们造成一种时刻被尊重的虚假意识,使人民丧失了对大众文化所传达信息的真假性的辨别和批判,人们从中找到了“被尊重”、“被需要”、“认同感”。同时,大众媒介通过一切宣传机器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各类广告无时无刻、铺天盖地而来,致使人精神麻痹并愿意去购买媒介宣传的一切商品,以满足自身的“虚假需求”。
纵观我们的社会,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报纸等等大众媒介植入大量广告,人民被迫接受这些广告的耳濡目染。以电脑为例,由最开始的最为笨重的“大头电脑”、到液晶显示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现在的ipad、超级本,每一种类型的电脑时代,电视剧、电影、广播、纸质媒介都在进行宣传,人的思想意识受到侵蚀,人们在这种“专为您设计”的广告中感觉到,此类产品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显得不再重要。
(三)劳动的异化增强了人的消费欲望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方面在于把不属于人本质特征的对物质的追求强加于人,另一方面对人的本质肆意压抑。”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人的本性,但是由于工人的劳动环境极其恶劣,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对工人进行压榨,工人劳动因此发生异化。马尔库塞在吸取马克思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在劳动中从事的是一些‘单调无聊的’、‘翻来覆去的动作’,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这种劳动把整个的人(包括肉体和精神)变换成为一种工具。”
如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机械化高度发达,虽然体力劳动减少,但是人被束缚在机器上精神变得高度紧张。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虚假需求”,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工作赚取更多的劳动报酬去获得所谓的“享受”,殊不知自己反被束缚在高强度的劳动痛苦上,“房奴”、“车奴”是现在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词,而休闲娱乐成了最大的奢侈品。正是因为这种劳动被“强迫性消费”牵制、消费成为劳动压抑的发泄方式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畸形消费的出现。
三、畸形消费造成的危害
(一)个性的泯灭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资本主义为追求利益的需要,通过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越多,消费就越多。同时,资本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肆宣传他们为人们伪造的“虚假需求”和“应有的生活方式”,使得消费者盲目地将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真实需求”混为一谈。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人们觉得某种商品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沉醉于无休止的商品消费当中。人们失去了对自身真实需求的辨别能力,失去了对这些广告或是产品的批判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为了迎合商家的利益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假需求”,iphone、NoteⅡ成为“街机”,人的个性已被泯灭。
(二)物质世界丰富,精神世界匮乏从马尔库塞对“消费控制”的批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极,处于这一社会另一极的则是极度的精神堕落,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后面隐藏着人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不安。”利用马尔库塞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社会同样存在着物质世界丰富,精神世界匮乏的现象。所谓幸福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裕。但现在大部分人则把物质需求当作了人的本质,以为只要物质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幸福便会由此而生。但殊不知自己却“被消费”、“被幸福”,消费的短暂地发泄完后剩下的是高强度的工作、邻里亲友关系的冷漠、提高自身学识和文化水平的欲望熄灭,人完全交给了商品的拜物教。
(三)违法商业行为层出不穷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分,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价值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依据。但是,畸形消费已经忽略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追求的是名牌、档次、豪华,实质则是满足消费者自身的虚荣心。掌握了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心理,唯利是图的商家采取一切违法手段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赚取更多的利益。包装精美豪华的天价月饼、各种生猛海鲜、奇珍异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以为吃到了稀世珍宝,却不知苏丹红、防腐剂、三聚氰胺早已侵入你的身体。
四、引导理性、健康消费的建议
(一)就是消费者自身而言,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丰富自身精神生活之所以会有畸形消费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人们错误地把物质享受当作了人的本质,把商品的拜物教奉为信条。马尔库塞说:“什么是真实需求,什么事虚假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回答……只有当他们能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因此,作为消费者自身而言,应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要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按照自己“真实的需求”去消费,这样才能回到健康的消费轨道。
同时消费者要明确,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相互平衡发展的结果。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金钱都花费在“虚假需求”的畸形消费上,必定会阻碍了自我发展,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要扭转畸形消费,必须注重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和丰富,不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顾此失彼,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