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和教学活动应遵循的方向,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育者还应注意在进行某种教学活动之前,还应让学生做好学习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时,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有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是由容易到复杂的,切不可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的过高,这样会挫伤高中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素材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本知识相衔接。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教材的素材会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这就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力求以最新的素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准备阶段,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教学需要,适当的调整和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如在讲《政治生活》时,我们可以将有关民主的框题归类,还可以将有关团结的内容加以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最后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教育。
二、价值认知阶段
价值认知是指高中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高中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帮助高中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可以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反复地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刺激,进而帮助高中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扎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引导高中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者应多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分析相关内容,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让高中生自己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关内容并得出答案有助于提高高中生辨别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与理解,进而使高中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
三、价值实践阶段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只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亲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在价值准备、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促使高中学生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信念外化为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高中生进行反复的实践,不断巩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自主的行为模式。同时,在引导高中生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过程中还要改变高中生的某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其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要想充分理解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必须让其走入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认识教育目标和高中生实际的思想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缩小这种差距。
四、价值反馈阶段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实现“中国梦”的担当精神。现今社会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弱化了高中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担当精神。我们应当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培养自身健康的主体人格,强化社会责任感,更新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实践潮流,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一、 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我们这一代新时期的高中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应试教育影响,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却凸显出实践能力差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使得我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受到实践能力的制约,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青少年的现实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困难,在多元价值理念中抵制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以“中国梦”作为价值导向,深入学习“中国梦”的内涵价值,推动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并对“中国梦”进行价值认同,充分运用“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明确高中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引导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1.1“中国梦”内涵
“中国梦”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与实践,反映无数仁人志士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经历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梦”实现的艰辛历程,继承并发展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的深切情怀,深入了解新时期国家社会价值的抽象概括。
1.2“中国梦”对于青少年的引导功能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可以为新时期的高中生提供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让我们能够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确立自身个人价值目标。“中国梦”价值目标的提出,使得青少年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并确定了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还为我们高中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
“中国梦”记载了中华民族进步的艰辛,也能反映出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新时期的领跑者,应当根据“中国梦”所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梦”长远目标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青少年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建设“中国梦”的任务,也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并且社会也将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拓展了青少年实践创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非常艰辛,因此我们应当感受到“中国梦”价值导向对实践创新的激励热情,强化自身建设,投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梦”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国梦”的实现更是需要广泛青少年的共同参与,集体营造出实践氛围。
二、 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实践能力需求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和干扰,特别是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之中,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我们享受新媒体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还将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互联网的信息泛滥造成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思想更为多样化,知识结构也是零散的片段,人际交往能力被弱化,并不利于我们发挥实践创新精神。而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历史教育也影响着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历史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青年人淡化了历史观念,甚至减弱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而加强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让我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让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能力提升途径
3.1树立担当精神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加量,也是各国之间的竞争,高中生应当明确认识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断奋斗,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建设“中国梦”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热血青年为了救国强国而奋斗,我们也应当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树立担当精神。虽然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成长环境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但更应当充分的认识自身,正视部分青少年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等缺点,发挥“中国梦”的价值引导功能,应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强化奋斗精神,接受先进的文化养成教育,并完善健康的主体人格,承担“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以强壮的体魄担当社会责任。以健康的生命、行动、思维和追求,来照顾家庭和服务社会,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国梦”的使命追求。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磨练我们的意志,强化奋斗精神,以建设“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指引人生方向。更新传统文化观念,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感,树立担当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尽情释放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让自己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力量。
3.1加强实践能力的时代性
高中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当以“中国梦”的价值导向为目标,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自觉推动实践能力培养,参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过程相结合,从而构建自身的价值考核标准,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表达自身看法,从而全方面的培养实践能力。
3.2关注社会
青少年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并不应当局限于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深入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能够更好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重视社会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自己的事业,检验自己的能力水平,更明确的把握未来,让自身的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为建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选择课题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沟通、学习研究的能力。在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也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够有效、持久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这样的现况,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较弱;学生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较弱;毕业生学历较高,但能力水平欠缺等。学校教育培养下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人才之间的能力差异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目前学生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有效、持久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如何具备这种能力素质,就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高中生学情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间的符合度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第一,从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积累来看,高中生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消费者,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是文化生活的创造与享受主体,从小到大十几年的社会实践的积累,无论是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或者是间接经验,都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贵资源;
第二,从高中生知识储备看,进入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高中生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三,从高中生认知水平发展看,高中生学习内容复杂,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观察力的发展具有目的更明确、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以及持久性明显提高,为研究性学习地有效开展提供了观察力、想象力等能力支撑;
第四,从高中生心理发展来看,高中生心理发展呈现出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无论是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积累,还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都为完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四、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应用条件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承担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肩负有“德育”的重要使命。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的应用条件是否匹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契合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目标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1]所以对比发现,研究性学习与新课标都强调对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普遍,就是将生物教学定位在“小”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没有能够做到同等对待,即使在中考复习中,也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生物学习时,在生物知识基础和能力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差距,需要引起高中教师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知识回头看
这一点在高一生物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初中生物教材进行简要的回顾,将与高中生物教学关联密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其中学生掌握不够到位的地方开展回头看,拾遗补缺,为学生补上这一环节,使他们顺利开展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
2.思想认识多强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要通过讲述生物科学在经济社会建设与文明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来改变学生以往初中阶段形成的对生物学习的片面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3.操作能力再提高
生物操作能力也是以往学生生物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并顺利开展高中生物学习。
二、注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丰富活化到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只是“花架子”,“华而不实”,不愿意在教学中加以充分运用,墨守陈规。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信息容量大、演示方式灵活、直观性强等显著特征,现代高中生物老师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中许多方面是比较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但是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以此为导入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警方侦破刑事案件中常用的DNA鉴定手段,由此入手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
2.有效补充教学信息
生物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光靠教材中的信息容量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和“关注人类遗传病”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示世界医学与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3.有效提升演示效果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但是其研究对象多为微观世界,难以采取常用的实验手段进行展示,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生物规律与解释本质,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演示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三、注重教学模式优化,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到位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思维能力、自控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1.前移教学关口
高中生物教学课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果还是完全依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关口前移,提高学生的自习和预习成效。学生采取“读”、“思”、“划”、“做”、“记”等方式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对照预习要求,认真开展思考、搜集资料,将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前,同时进一步明确学习重难点,增强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将教学目标编辑为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活动,逐层深入地开展自主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多开展思维方式点拨与重难点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
3.提升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实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开展教学实验,像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和发酵技术实践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简易的实验原料,提高学生操作与实践运用能力。
四、注重教学空间拓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课堂上,还要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发挥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的环境。
1.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
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教学效率。
2.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即使我国现已相对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但是在现实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不善于或不愿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仔细考察后,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一)部分教师应试教育思维严重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具有强烈的应试教育思维,并未正视教育改革,依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他们没有长远的目光,并未想到长久发展,教育观念陈旧且功利性强。(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材一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是以教材为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法,使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成为课程的设计开发者,这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统一管理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规范的要求,进而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是高中生物教师凭借个人兴趣自发开展的课程活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明显削弱了高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课程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研究与总结,可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忽视探究性教学,过多的依靠传授与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能增强校方与社会的关联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对高中生物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有效地促进作用。
三、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要任务有三方面,分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主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解决问题和矛盾。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该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定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分析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我以某一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分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具体步骤。(一)课题的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重点,可由学生或教师单独提出,也可共同提出。它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例如,在学习了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后,教师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认为家乡的环境如何;近些年来,你们家乡有哪些变化;人类的活动使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以此使学生受到相应的启发,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水污染问题,并提出“内蒙古的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的课题。(二)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在确定研究的课题之后,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一过程既不能让学生随意确立,又需要教师要引导,但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便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宗旨。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内蒙古甚至全国水污染以及治理方法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内蒙古的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有初步了解,并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问题:内蒙古的水质状况调查,内蒙古水的污染源调查,内蒙古水污染治理措施及有效性的调查等等。(三)做好研前准备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并讨论其可行性,做好研究准备。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不同小组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如下:第一组,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检测,调查内蒙古的水质状况,查找影响其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第二组,通过实地考察或居民走访等途径进行内蒙古水污染地区的污染源调查。第三组,通过资料查阅、实地参观、实验研究等方式进行内蒙古水污染治理措施的调查,并评价不同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四)活动的实施在做好初步准备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协商,采用集体行动、分头行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但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意识,杜绝个人主义、冒险主义等。在每次的调查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处理,并整理出调查报告。(五)成果展示及交流调查研究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小组交流活动,鼓励并表扬优秀的小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应学会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研究、论题的过程都是科研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之前,先要对研究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初步的调研,了解其中所要发生的各类问题。(二)教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涉及面广等特点。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能与其他教师或朋友共同探讨研究。(三)教师要做好全面评价在研究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全面的评价,其中不仅包括对学生研究所做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研究过程做出的自身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着眼于自我审视与管理,也要善于赞赏和鼓舞,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阶段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引导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在实际的实验与多媒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引导,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品质,这也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通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相关职业信息搜集与了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与进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在现实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缺陷与不足。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尽管现在多媒体技术较为成熟,但是大多数教师上课依然采用口头传授理论知识,让多媒体在班级成为一种摆设。第二,教学知识仅限考试范围。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尽管在新教材添加了“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等多个板块,但是在课堂上这些内容基本成了虚设,多数时候教师只是课下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领会,不会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生物多媒体教学还存在教科书应用不充分的情况,更无从谈起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关注。第三,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教育引导存在脱节。尽管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还特别设置了“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来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未来社会的职业,但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要面临文理分科、填报志愿,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做职业选择了。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引导
鉴于上述对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目前在新课改下如何将高中生物的多媒体教学与职业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又一大课题。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挖掘生物教材,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材有“科学家访谈”与“科学家的故事”等板块,教师把这些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将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工作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联系”体现了高中生物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联系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必修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节,渗透保健、营养饮食、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让学生对医学、营养学、保健学等相关专业产生兴趣,教师要启发学生课下搜集这些职业的相关信息。与生物相关的专业也更加具体帮助或是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参考,这个板块鼓励了学生发现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比如在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这节内容中,教师可在课件中将坐落在中关村的DNA雕塑呈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与生物有关的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建筑上,激起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另外,在讲解“细胞器、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与数量的变化”的动画过程,学生在观看生动的动画图时,也可以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制作出如此生动有趣的动画,这也对学生以后选择动漫计算机相关专业起到引导作用。最后,设置生物实验课与社会实践课。开设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集体,利用课余或寒暑假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搜集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应用到不同的岗位中实习。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实验,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实验,不仅提高了相互合作意识,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或选择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失败中成长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种子萌发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奥秘,对农业、林业等相关专业有基本的认识。
总之,高中阶段的生物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途径与手段提高与创新,当然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做职业引导或是职业渗透教育,让学生多元化地接受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者:罗永丽 单位:定远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宝玉.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
[2]李小艳.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J].基础教育与教改,2014,1(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7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45
一、研究背景
即使我国现已相对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但是在现实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不善于或不愿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仔细考察后,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部分教师应试教育思维严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具有强烈的应试教育思维,并未正视教育改革,依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他们没有长远的目光,并未想到长久发展,教育观念陈旧且功利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材
一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是以教材为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法,使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成为课程的设计开发者,这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统一管理
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规范的要求,进而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是高中生物教师凭借个人兴趣自发开展的课程活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明显削弱了高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课程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研究与总结,可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忽视探究性教学,过多的依靠传授与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能增强校方与社会的关联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对高中生物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有效地促进作用。
三、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要任务有三方面,分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主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解决问题和矛盾。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该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定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分析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我以某一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分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具体步骤。
(一)课题的提出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重点,可由学生或教师单独提出,也可共同提出。它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例如,在学习了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后,教师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认为家乡的环境如何;近些年来,你们家乡有哪些变化;人类的活动使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以此使学生受到相应的启发,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水污染问题,并提出“内蒙古的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的课题。
(二)确定研究方向
学生在确定研究的课题之后,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一过程既不能让学生随意确立,又需要教师要引导,但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便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宗旨。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内蒙古甚至全国水污染以及治理方法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内蒙古的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有初步了解,并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问题:内蒙古的水质状况调查,内蒙古水的污染源调查,内蒙古水污染治理措施及有效性的调查等等。
(三)做好研前准备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并讨论其可行性,做好研究准备。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不同小组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如下:第一组,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检测,调查内蒙古的水质状况,查找影响其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第二组,通过实地考察或居民走访等途径进行内蒙古水污染地区的污染源调查。第三组,通过资料查阅、实地参观、实验研究等方式进行内蒙古水污染治理措施的调查,并评价不同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
(四)活动的实施
在做好初步准备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协商,采用集体行动、分头行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但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意识,杜绝个人主义、冒险主义等。在每次的调查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处理,并整理出调查报告。
(五)成果展示及交流
调查研究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小组交流活动,鼓励并表扬优秀的小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应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研究、论题的过程都是科研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之前,先要对研究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初步的调研,了解其中所要发生的各类问题。
(二)教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涉及面广等特点。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能与其他教师或朋友共同探讨研究。
引言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引导其自觉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真正的学以致用。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保护环境。
1、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性
《高中生物课标》之中应该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者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并且也需要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同时也可以提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供一个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之中提出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要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学科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当前的生物学科这是自然学科之中的一个基础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当前我国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此则可以使得学生在情感之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2、高中生物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环境问题的严重与现代人环境意识的缺乏。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例如,酸雨问题、土壤沙化问题、生物锐减问题,特别是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例如飓风、泥石流、赤潮等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环境破坏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地质结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但大众的环境意识却有待提高,原因有二:一方面,大众并不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政府环境治理依赖过高,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因此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不够,对环境问题也保持着盲目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大众表现出来的破坏环境行为往往是不自知的,即不知道哪些行为对环境有着潜在伤害,大众所获取的仅仅是环境保护观点,而不是方法,且真正根深蒂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青少年学生抓起,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拥有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渴望,且相较初中生具备了更强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行动力。
3、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3.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如果只局限于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的感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适当地插入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瓶,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解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物圈是目前生物的唯一家园,从而抵制任何破坏生物圈的行为,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意识,正确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该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在讲解教材选修二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即人类乱砍滥伐、严重的白色污染、工厂乱排放污水等等相关的反面教材,站在这些角度分析环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备初步的了解.教师应该使学生思考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地球有影响,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应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此种循序渐进的启发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好好保护环境,人类才可以得到生存以及发展。
3.3、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农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的环境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的尘埃、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问题,特别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不断的探索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地找出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保证做到有的放矢,进而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使得学生的素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生的业绩考核,更关系到高中生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科学家为了科学发明,进行多次的科学实验,采用多个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得出结论之后,科学家要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广泛采用实验材料,这是最终的实验结果,也是集中思维的体现。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善于使用语言技巧,能够用师者的饱满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将高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都挖掘出来,充分地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思维能力,进而将事物的内在本质挖掘出来,找寻到事物原有的规律,从而为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发展学生的上述核心素养,如果在传统课堂中通过教师讲授,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录制微视频,学生在校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视频学习(使用超级讲师平台)。在校内,我们在国家生物课程基础上,融合STEM教育理念, 设计了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适当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在生物创客空间进行面对面的合作学习和团队任务合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发生在课外,在课堂中则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技术素养、创新素养等。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实验扩展活动、生物模型制作活动、生物与艺术结合创作活动、生物学生公司运营活动、生物与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活动、生物环保活动等。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设计
本课程结构的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展开,从7个方面进行了设计规划(如图1)。
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建立网络班级,录制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讲解视频,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与此同时,完成生物实验室基础建设,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室、一个“数字化实验室”和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室”,打造生物创客空间。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有效提升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并通过建立一个重过程、重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进行记录和评价。
1. 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在国家生物课程之外,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针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和主动探究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它作为校本课程,提供给对生物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的培养,通过线上学知识、线下合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一步发展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生物学科特色,在生物实验拓展中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放实验环境,创设创客空间,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倡导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升其基础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课程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内容,均为选修课程。
模块一“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旨在通过生物实验的拓展训练,从材料选择、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等角度,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模块一为国家课程中所涉及实验的拓展练习,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学科特色的实验训练,主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适用于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共34学时,2个学分。
模块二“生物创客工作坊”,则以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从社团和学生公司两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以生物环保、生物模型制作、生物科普、生物与健康等为学习主题,设计制作相关产品,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团展示活动,宣传学习成果。
模块二分为Marimo生物社团、生物智享学生公司两个主题,每个主题68学时,4个学分,适用于高中全学段学生学习。该模块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科技社团和学生公司运作,设计生物模型,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挑战以及生物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学习训练,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两个模块中有关实验原理、设计原理、公司运作等的知识内容由教师录制讲解视频,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课上主要进行实验动手操作、产品设计、团队建设等合作训练。
课程目标与内容
1. 课程目标
改变重知识讲授的授课模式,开发项目合作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 课程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在高中生物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研发24个拓展实验,从以下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拓展:(1)尝试更多实验材料、不同实验方法、实验形式等,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2)开发新的、有一定难度的、贴近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实验,从师生两个角度,不断更新生命观念、更新实验内容。(3)实验设计环节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分析结论的能力。
“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以工作坊的形式,在改造后的生物创客空间中进行生物微观模型研究制作、运行学生公司、开展创意环保公益活动和职业体验。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设计、制作模型,传播科学、技术、艺术、数学设计原理。(2)注重创意产品的稳定性、艺术性和社会价值,传播技术、工程、艺术、经济原理。(3)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间寻求平衡,传播创新精神。(4)社团组织及学生公司运营知识的学习,以及核心成员的培养。
在两个课程基础上,以社团活动和学生公司为载体,打造生物创客空间,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大赛。将学生在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和生物创客工作坊三门课程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
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
拓展实验内容设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从观察类实验入手,再尝试实验技术的改进,然后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最后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见表1)。
2.“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
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校本课程时间侧重生物知识的模型制作等活动,社团活动时间侧重对社团、学生公司运营模式的实践。
培养周期按照两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学生可以在任何学段参与学习,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做指导。本模块中有两个主要的学习载体:一是社团,二是学生公司。社团建设侧重团队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能够完成全套的活动任务,可以在社团展示、科普宣传、模型大赛答辩、公益活动中完成所有工作。在每次活动任务中,可进行分工安排,不受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社长对社团有绝对的控制权及组织权。学生公司侧重任务分工,模拟公司的运营。公司的核心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在产品设计、活动计划等方面要考虑到成本及收入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问题。两种类型的项目课程有交叉,也有不同,加入公司元素,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会更容易理解。
本模块授课内容与学生需求有直接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发现社会需求,每个学期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深入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
3. 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过程性评价
在网络平台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过程评价。
在研究活动、展示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并结合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成员间的互评,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个性化指导。
(2)终结性评价
在每个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总结该阶段学习成果,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三大类进行统计和评价(见表2)。
课程效果与反思
1. 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两年多时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数量均逐年上升,从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明显。
2. 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知识学习压力,创新、创意无法施展。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实验,开展研究,查阅大学资料,将微观世界中的知识逻辑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并呈现出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社会问题,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三年的实践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快速提升,课程内容受到新华网、全国科协等认可和宣传推广,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品牌效应,Marimo生物智享学生社团受到CCTV、北京卫视、新华网、朝阳教育等多家媒体的专访及报道。学生还受邀参加第五届科学嘉年华、北京市阳光少年科技活动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日、朝阳区科技节、首都图书大厦专题讲座等,进行大型展示18场、直接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
此外,我们的学生还运作学生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策划环保宣传活动、市场调研和义卖活动,获得JA中国学生公司大赛全国15强,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这也有助于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进行创业训练、就业选择,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了关心他人,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5、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服从领导,社会责任心强,可与吃苦,不怕累不怕难,做事踏实,头脑灵活,能结合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在劳动中乐于分担,参观中懂得学习,宣传中擅长沟通,忙碌的身影和专注的神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他服从领导,乐于奉献,不怕吃苦,善于沟通,在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此外,他把每一次实践当做一次锻炼,做得认真而有成效。
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8、该生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处事全面,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他在实践中懂得学习,知道不断地替身自己,有很强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上进意识。
9、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深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报国的使命感。
10、该生做事有章法不盲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不怕苦,懂学习,多次的实践活动让她更觉多了责任,多了动力,生活也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1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摆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初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1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
1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15、该生思想觉悟高,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表现出了一名高中生的良好素质:乐于奉献,肯于吃苦,交流沟通能力强,有思想有方法,做事有成效。望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我。
1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优良作风。
1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