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篇(1)

所以,科学地评价体育教师教学业绩,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学生的主观评教。

首先,降低学生评教的权重。学生毕竟是学生,根本不懂如何评教。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学习,如何知道教师的目标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当,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示范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否理想,这些他们都不清楚,怎么评教?因此,对于体育课而言,就是要降低学生评教的权重。

篇(2)

1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们的教案编写的太过于简单,每次将教案拿到手后才发现教案已经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让人产生的第一想法就是根本没有办法参照这样的教案来进行课堂的教学,没有办法理解教案编写人的原始意思。不由的对这些老师产生怀疑,究竟他们在课前进行了怎样的准备。另外可以从教学的目标上发现许多教师的制定是很盲目的,什么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才是恰当以及合适的。还有,许多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新课程的标准,围绕五个领域去制定学习。然而问题的出现就在于此,五个教学目标是没有办法在一堂课中达到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定立可以说就是没有从实际课堂的教学出发。教学状态的理想化只能说可以无限的接近,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老师在进行预设和生成方面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他们所预设的某些点不符合实际且过于理想化,实际教学当中很多问题是无法预料的,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况之后,那么最后导致的问题就是教学流程的实施不顺利。

1.2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确实是被激发出来了,但是同时伴随出现的就是过分放大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营造了比较好的氛围但是教师却将教学的引导作用遗忘了。也就导致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完成最终的教学任务,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大。教师的示范目的就是将技术动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在对体育课进行传统的评估当中,它作为一项打分标准被高度关注。再者,对于队列以及队形的练习在我们的传统印象当中它是作为精华存在于体育的教学中,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前几乎都会将其列为准备动作进行练习。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后,这样的练习被以小游戏进行比赛形式所取代。大家将更多的关注集中在选择怎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如何对课堂的效果进行组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一节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上。对于体育课堂的传统教学,我们将更多的注重点放在了结果的评价上,对于学生间的差异并没有给予考虑。而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所关注的点正好与传统的教学相反。

1.3课堂教学之后

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以为,主要把课上好了就代表完成了任务,至于这堂课上完后所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都不予考虑。但是值得重视的就是如果老师在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后,不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以及总结,可以说这堂课相当于没有上,甚至有的时候上还不如不上,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通过大脑进行教学上的思考。当然有的老师也有过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却可能停留在表面以及当时。这样的一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老师也是深有体会的。对于这样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反馈而已。

2对策分析

2.1以研究促备课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情况下,教师在教案的编写上能否进行革新,从教学的行为角度上可以说是教师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方式。教案代表的是教师对一堂课进行教学的一个设计思路以及组织方法,同时也是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下可以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将课堂所学在课后进行充分的应用。鉴于此,学生学习情况表现的动态变化才是关注的重点。比方说,在学练上,如果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可以进行练习时间的适当增加;反之,对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的环节上,在时间上就要做到及时的调整。

2.2以实效促质量

教师必须把怎样能够吸引学生在学练上达到自动的参与进来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考虑到,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组织课的工作是复杂而细致的。能否做到组织的合理,对于课的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性在教学组织中必须严格保证,才能使得每节课的成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应有的体现。走进利用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课堂后,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加强组织作用以及能够将教学行为进行升华。应常在课堂中加入有趣新奇的方式,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与做的机会,对于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主体意识进行关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尽可能的表达出来从而运用在实践中来检验其合理性。评价时注重差异,从横向上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比较,在比较中获得快乐的存在。而安全性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简单的说,必须结合教学场地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将方法充分介绍,这样才能对练习时的各个环节进行尽可能的安全保证,从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3以反思促交流

怎样对现有的课后交流现状进行改变,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自身与同伴在互助上进行结合。在课后,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十分必要。互助方面,可以利用评课的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交流,从而使得教学的质量更有保证。具体到评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要点出发: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力图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上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予以尊重,才能保证以学生主体性,进行主动的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发展;以学生体育能力的实践性为核心进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要着眼于终身。

实施新体育课程的过程是具有探索性的尝试,这当中不同的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作为体育教育的第一线,教师应做到对待问题的角度正确并积极且及时的应对进而对其进行解决。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差距存在于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上,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把握而导致了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设计上没有与之进行很好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育.2009(2)

[2]沈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教师.2008(4)

篇(3)

一、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在组织管理上不够重视。受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惯性的制约,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所学校的校长乃至年级班组,总在进入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层面时就大打折扣甚至是彻底为文化应试让路。选修制度的实施与其说是课程模式的变更,还不如说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实施选修势必冲击传统管理模式,除带来管理上的复杂性外,还会增加师资人力和物质及费用的投入,这一切必须有强大的政策措施保障才能保证具体实现。所以,有些学校对体育选修课程望而却步,甚至置之不理。

2.何时开始选项教学的问题。在笔者走访的一些学校中,有的在高一年级没有开始选项教学,主要因素是:第一,高一新生来源广泛,体育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一进校就让他们进行选项,将会无从下手,即使选了也会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二,一般学校每年10月份将召开秋季运动会,需要进行入场式排练,而且只能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训练,刚刚组成的新教学班还没上几节课,又要重新回到原来的行政班,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良好课堂常规的形成。第三,高一的教学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球类等,让学生全方位接触运动项目,既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便于学生一学年后针对性地进行选项。

笔者认为实施选修课程的最佳时机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因为学期一开始,班集体建设所形成的“班风、学风”对一个班级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选项教学,势必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班集体意识形成。

3.重新编班带来的混乱。第一,选项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都还不太熟悉,容易在考勤环节出现漏洞.个别学生可能会钻空子轮流“客串”各种项目,从而产生消极作用。第二,因为选项教学中多位体育老师管理同一个行政班级,难免出现互相依赖、推脱责任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师对正常行政班的体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各项体育比赛的指导上都有所弱化,进而造成了指导和管理上的混乱,弱化了体育教师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在谈到选项教学时都不约而同认为选项教学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第三,选项教学必然要求换项,换项就会自然而然使教学管理更为复杂。

二、应对策略

(一)学校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与组织

1.学校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应该根据整体教学计划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有利于体育选项教学顺利进行的方案和措施。如果场地、设施等确实有限,学校也不应以此为由,让选项教学空挂一个头衔,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学校可以“因时制宜”,让更多的元素融人体育选修教学,如: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活动,春季可以开展远足项目,夏季可以开展游泳项目,秋季可以开展登山、越野等。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开展不同的选修教学项目,如利用江河湖海进行水上运动,利用郊野进行远足、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滑雪橇,利用草原进行骑马,利用森林或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登山运动,利用沟渠或田野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利用海滩或沙地进行慢跑、沙滩排球、足球等。另外,分管校长与教研组长要从管理的目标、计划、组织、实施、调控、考核、评价出发拟订工作方案,对课程实施进行有序管理。

2.教务处合理安排课务。①排课前的准备工作。排课之前,体育组与学校教导处进行沟通,并根据学校总排课的具体要求以及体育选修专项课的特点,使体育课与各学科之间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的功效。②排课的合理、平衡和优先性原则。因为高二高三各有十几个班级进行体育选项教学,人数及班级较多,一定要经过教务处与体育组的密切商讨,根据体育排课优先性的原则进行合理、平衡的安排,尽量使高三的体育课与选修课,还有高一、高二年级同一专项的体育课,尽量不在同一时间内上课,做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当然,体育组应该联合教务处对自己本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开设具体项目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资源情况,要因校设项。③教研组长要起桥梁作用。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组织任教教师开座谈会,进行教学心得体会交流,并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保证体育选项课堂教学的成功完成。

(二)把握选项教学开始的时机

篇(4)

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生生间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英语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遇到问题,预测不够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尽管英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显得得心应手,课堂气氛也感觉不错,但在很多情况下提问顺序无逻辑可言,在语言组织上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在正式课堂提问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所提问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应尽可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预测。预测时应充分考虑到哪些概念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有障碍;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如何对待不恰当的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你的预料等等。

2.自发性问题,过度依赖

在一些比较成功的英语课堂讨论和交流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互相启发,会自发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有积极作用。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比较简单,海阔凭鱼跃,可以任凭自己来发问,不必写入教案。其实,对于自发性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备课时也要准备充分,在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这个环节。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备教学过程,不备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一些自发性的问题,这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容易背离所设计问题的初衷和教学目标,这种倾向是不足取的。

3.单纯评价,缺乏引导

对学生回答要给予积极反馈,如果方式不当,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比如,学生对简单的问题回答的很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太难,在评价时就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教师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是在敷衍应付;而对产生错误的同学批评过多,就会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没有了上进的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地设计问题可以将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从而巧妙地打开学生思维大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大脑开启,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2.把握提问时机,师生及时互动

①导入新课时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例如在教 BookI unitII What's in theteacher’sroom?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ere is the cat? It is he hind thetree.

What can you see under the tree?

Is there a flower under the tree?帮助学生来完整地回答:

Yes,there is.从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另一新句型:There is flower under the tree.然后教师指物提问:What’s in the teacher’Sroom?学生答:There is…并适时地穿插复数形式 there are…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

②过渡时提问。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教学中我尽量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涉及各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必须利用现有知识,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③突出重点时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例如 BookI Unit 21 Lesson 83,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区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祈使句。针对上述重点设计了两人对话(并带开门和关门的动作)问问题,然后选一段正好符合本课的动画(Tom and Jerry),第二次回放画面时,要求学生尝试说,从而起到整体效果。

篇(5)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手段,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勤思、善思、巧思、乐思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如果内容欠妥,方法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因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也是众多一线教师努力探求的一个课题,目前一线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提问成了惩罚手段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或不愿听课,在上课时总是睡觉。这时,有些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变相惩罚,收到的教育效果甚微。

二、问题缺乏目标性,以教师为中心

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设计呆板、僵化,没有考虑学生基础水平和思维能力,总是想方设法牵着学生的思维按固定程序发展,学生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缺乏问题的真实看法。思维发展缺乏广度和深度,创新意识受到扼制。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出一道比较难的题,并问学生怎么做。

三、问题设计太随意,不够合理用心

部分课堂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学缺乏动态生成,心里总想着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语言不够精简,意思表述不清

部分数学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对课堂教学缺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缺乏系统性,抓不住重点,且意思表达不清晰,把学生弄得满头雾水;提问目标不明确,想到哪就问到哪;提问缺乏梯度,有时跨度很大,思维缺乏连续性。数学教学中突出的章节,就是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和数列求和,这作为高中阶段的重难点知识,许多教师只会就题论题,不会系统总结该章节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该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

五、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不能是随随便便的提问,一堂课下来问题几十个,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教师必须注重问题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勤思、善思、巧思、乐思的作用。

课堂上,什么时候需要提问?如何克服目前教师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高效性是一线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笔者部分观点如下:

一、适时提问,以问促思

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前提,怎样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不是简单地把难题抛给学生,也不是直接把教学重难点分享给学生,而是带领着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适时提问,给学生提示引导才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很多教师的口头语“对不对”“是不是”,这些不能够称之为课堂提问,完全没能给学生有益的思考。所以,我们提倡问题的抛出要时机恰当,问题的质量要高。

二、启发式提问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数学学科是一门高度抽象、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很多问题的求解学生自己不会,但是看了参考答案后恍然大悟,这就说明学生思维能力不够,需要老师长时间通过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语言精练,具有针对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教学语言精炼生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和激发思维。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而激发思维可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学科注重思维过程,精简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避免把问题复杂化。针对问题本身讨论,避开模糊语言、修饰语言。

四、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的提问。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要力求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所给的问题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词句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反思。提高提问的技巧,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9-01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孔子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循循善诱”,宋代朱熹认为“教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现代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师都将提问看作是课堂中一个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教育,采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来处理问题是更加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提问是数学教育中的灵魂。但是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提问数量忽视提问质量

素质教育的实施意味着教师要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师生的互动,于是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堂课里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准,但却没有把问题的质量放在核心的位置。在大量质量低下,无效的提问的“狂轰滥炸”下,学生“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而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问题肤浅,抓不住关键点

有的教师习惯性地提一些非此即彼的问题,诸如以“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结束的问题,对于这类比较肤浅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喊叫,或猜测,或跟风。这种提问一方面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表面上师生交流热闹,但是学生的响应反馈是失真的,教师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判断,影响学习效果。

3、提问虽有针对性,但没有顾及多数学生

一些教师上课总喜欢提问那些表达能力强或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很多在数学学习中落后的学生经常抱怨“老师从来不让我回答问题,老师就喜欢叫那几个”。被提问到的同学兴致盎然,而其他同学则无精打采,对提问心不在焉,就更不会去积极思考了,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等等,最终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成因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复杂的成因,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1、提问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中,特别是讲究思维缤密逻辑性极强数学教学,教师的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确,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就是低效的,如果没有目标,那么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的目标是不明确的。课堂提问一旦没有了目的或者说目的不明,直接导致提问的质量大打折扣,成为低效或者无效的提问。

2、教师在上课前对提问的准备不充分

(1)提问的类型准备不充分

学习数学,就是要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数量和空间形成的知识、概念、法则、定理等。有利于巩固强化的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要掌握好“度”和“量”。要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度”,教师必须课前认真研究学生所掌握的旧知识的熟练程度。

(2)提问对象选择不当

现阶段,在大多数数学课堂还是通过运用课堂提问来达成调节学生注意力的。然而,教师提出的问题适用范围是全部学生,在选择回答得对象当中却只是少部分的经常自愿回答学生。如果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都是这样的几个学生的回答,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大批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和展现自我的自豪感,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课堂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上的排斥导致行为上的怠惰,最后失去参与数学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候答时间不足

观察发现,总体而言教师提出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平均只有1―2秒钟时间,整节课教师表现出迫不及待,而学生有的欲说还休,然而,很多老师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如果在提问之后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解决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建议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感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着导师的作用,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具备有效知识量;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问

篇(7)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语文课堂 教学方式

一、前言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在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本文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二、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仍然以为教师主,提问时往往易出现以下几类不够合理的方式。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不给任何的思考时间的闪电式提问。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回答,便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的抢答性提问。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句半句后便不再问题,而是问另一个学生,将他冷落在一旁的冷落性提问。老师预先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尽力牵引到自己的思考轨道上,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回答的牵引式提问。

2.提问环节不完整,衔接互动不够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局限性和能力的欠缺,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只又少,学生的精彩回答并不多。长此以往,老师只会做出“对”或是“不对”的简单回答,往往是老师提问热情有余,而学生给出的反应不足。

3.问题结构不合理

由于思考性问题难以引导和点评,学生素养不够,回答效果不佳,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中记忆性,重复性提问所占比例大,缺乏启发性,思考性问题少。

三、解决策略

1.提问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教材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素养课而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知识课,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平台。因此提问应力求做到:精编问题,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引导探索,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同时,提问不仅是教师的单边行为,学生也可成为问题的提出者。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才能充分开动学生的大脑,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学生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其次,要让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交流最终不一定要促成问题的彻底解决,但它一定有利于个人对某一现象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

2.提问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也就是随时都对被教育者予以承认和接受,并由此出发对他们开展工作。”没有情感与思想的投入,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是文本的探索者、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和学生一起体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使各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问题当中。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用,教师可直接给予答案,处理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适时引导,加以提示,让学生表明自己真实的态度。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回答问题完后,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反馈。回答较好要注意适度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回答有所欠缺的,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因此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篇(8)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引导是否得法,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引导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引导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引导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引导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引导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引导的技巧”成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追求的一种形式主义。引导技巧总结出几条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不简单。因为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很不稳定,要在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时才能很好驾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作为引导技巧的支撑的关于某一技巧得以应用的原理,即在教学中此技巧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应用此技巧,以及如何应用效果好,单纯谈起了技巧,以为技巧可以解决一切,这是不正确的。

二、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引导”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引导“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的课堂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17个,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引导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脸关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碎的课堂引导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三、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引导困扰外,还有能力欠佳而出现的引导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引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引导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课后才知道此热闹的场面不是她的预设,而是要模仿一下小兔子的形象。其实有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经验设计问题,这样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引导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脸茫然。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用十分普遍,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引导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引导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语文教师对引导作用缺乏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实现。

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引导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引导,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引导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引导方法并用、多种引导形式并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要及时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唯其如是,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中的引导,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篇(9)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通过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45分钟,多讲一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到头来,老师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这样的教学,到了期终考试,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

为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1、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

2、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的内容到形式,从文章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独立思考,自己质疑,然后经过教师的启发、点评,求得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受用一辈子的自学能力。我认为: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语文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10)

一、过于强调学生主体

现在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于是便滥用“发现法”或“探究法”,如此一来,“发现”、“探究”泛滥成灾的下场便是使语文教学混同于科学研究,使语文教学丢失了自己的审美功能和语言表达功能,反而沦落为一种生硬的程序、技术。也正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堂过多地充斥了“发现法”、“探究式”、“启发式”,所以老师们相当忌讳“讲授”,在课堂上呐呐不敢出言。课改一再地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强调的是要以学生为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语文老师“谈讲色变”,怕被冠上“一言堂”、“满堂贯”、“填鸭式教育”等罪名。而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多少似乎在无形之中也成了衡量课改后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课堂让给学生充分去表演的课似乎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俨然成了语文课堂的样板。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如果说一堂课下来老师因为要避嫌,而不敢讲话,将课堂全权交予学生,那么课文的背景不讲可以吗?学生学习、讨论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只能一味赞同吗?这样的新课堂就是好的课堂了吗?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说到改革就一定要破坏什么,再兴建出新的来取而代之。我们是要敢于向传统开炮,但并不能一味全盘否定而一心依靠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可是前辈们长期实践的产物,自有其可取之处。我们的社会在变,但中华文化却有一直不变而贯穿古今的东西,所以前辈们的经验总有值得借鉴之处,有其科学之处。比如孔子主张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主张,朱熹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等主张,在今天亦不过时。所以说不能因为是传统的就一味反对。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有选择地拿,有选择地剔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忽视诵读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背诵是第一法宝。在学生十五岁记忆力正强之前,老师们会让学生大量地背诵文章。这样一来,既可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又能培养语感,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才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俗语有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说背诵还能帮助理解。巴金在《谈我的散文》里感慨到:“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轻易碰触背诵,就怕被安上“死记硬背”的“头衔”,因为我们一提背诵就联系到了死记硬背,不加分析地否定它。其实,背诵是在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记忆,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据说,日本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析唐诗之前所做的功课就是背诵唐诗,学生在反复背诵之中,慢慢地他就能理解诗歌的意境,背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唐诗。同时背诵也为学生写作文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本就爱模仿,多背诵就使得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有了熟悉的学习对象,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方面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三、片面重视多媒体的应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好似跟多媒体课件成了密不可分的连体婴。一旦没有了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的出现,就如同直接宣布了这节语文课的死刑。而只要这节课课件做得够好,多媒体手段用的够多,无形中就等于直接宣布了它的成功。这种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依赖丢失了语文的个性。多媒体课件当然有它的好处,它生动形象,直观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一目了然上。我们学习课文,不仅是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运用,学习它的谋篇布局,更要学习作者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作者想借此作来表达的思想,传达的言外之韵。你能想象诗词、散文等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高远意境突然化作僵硬的画面和滑稽可笑的动画吗?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一来限制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少了吸引力。二来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运转和语言的概括组织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该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再通过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有收获。而多媒体课件的“大包大揽”却适得其反呀。

篇(1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有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当今的语文课无论是公开观摩课,还是常态下的“家常课”,表现在教师过多关注教案,关注课堂流程,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把教学过程按顺序一步一步“走”下来,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尤其“家常课”尤为明显。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走马观花”式地在课堂上,在文本中走了一趟。

一次进班听推门课,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瀑布》一课。教师课堂流程是这样:一、先读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瀑布的什么?二、作者如何写瀑布的声音、景色?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三、有感情地读诗歌。四、完成课后作业。这是这节教学实录中主要内容。教师整节课也围绕这线索进行教学。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划语句谈感受,最后读一读,按理说这样上也没什么错,也没什么大问题所在,但是这样上,还不够,课堂显得有些“空”。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脑海里没有瀑布的美,心灵没有得到触动。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文本,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课堂因关注学生少因而没有生成,课堂设计是平面的,学生思维是定向单一的,课堂显得“空”而失真。

教师应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生命的本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断去积累,强化意识,这个过程也是专业成长提升的过程。

二、盲目移植教学模式,轻教法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各种课堂模式不断涌现。诸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李卫东的感悟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一出炉,追捧者云集。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年级,不同学段,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其教学模式是不相同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的,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模仿、移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有生命的,是充满智慧的,不应该固化为某种模式,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有效方法。现在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去模仿移植的很多,但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否则盲目照搬、移植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在教法设计方面教师要用心琢磨,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文章。

三、过多追寻形式热闹,失去真实、有效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语文课上,师问生答,积极踊跃,小组讨论兴趣盎然,情景剧像模像样,演讲辩论激烈纷呈分……课堂那些貌似完美的环节,学生好像乐了,玩了,唱了,演了,但热闹之后,显示的是苍白和贫乏,这样的低效或无效劳动还是不要展示为好。也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过快,课件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师“唱”生“随”,学生都能说出教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完美无缺,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缺了思考的空间,没了静心读书写话的时间,课堂如如蜻蜓点水般肤浅。我们提倡课堂上精简掉不必要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 ,去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

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在形式上的热闹与否,而在于是否有效。一方面看是否有效果,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什么;二看有没有效率,课堂上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是否得到积累。课堂精彩不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是否轻松快乐,思维是否碰撞活跃。当然,我们也不要误认为热闹而有深度的课堂可以成为好课堂。静水深流,表面平静,波澜不惊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好课堂。平静的外表下,有师生思维的互动,火花的碰撞,有学生深刻的感悟,有学生认真的读书,有深刻的体验交流……看无波涛汹涌,却是静水深流,好课不留痕。

四、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忽视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