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的重要性

篇(1)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科研作为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往往被很多青年教师所弱化。一些刚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大学生们认为科研是老教师的事,与自己还很遥远;工作了3~5年的青年教师们,或者不知道科研该从何入手,或者经历过一两次科研项目申报后无果,认为科研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事业;工作了5~10年抑或需要通过科研成果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们往往才开始下功夫对科学研究上了心,由于缺乏前期的基础准备,通常从申报课题开始到最终结项,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科研意识不到位;第二,科研能力欠缺;第三,科研团队不规范。

二、科研能力提高对高校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更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们,作为学校领导更应该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1.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多为90后甚至更年轻,他们思维敏捷,接收新鲜事物迅速,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紧跟学生步伐,将最前沿的知识在课堂中讲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教材或者教学课件中。因此说,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2.科研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各高校在经历了近几年的规模扩张后,已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而内涵建设的展开需要科研成果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既能提升自身素质,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3.科研能力提高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必须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力量保持紧密合作。如果学校的科研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适应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便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三、科研能力提高对青年教师个人的重要性

1.科学研究是教育终身化的需要

作为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及时学习和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反复推敲、找出新思路,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本身的知识永葆年轻,永远跟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2)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两大任务。教学与科研应有机结合,教学脱离科研,就是缺乏观点和灵魂的教育。自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科研的互补作用更显突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重要性在于:

科研促进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是主要任务,而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科研对教学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研。首先,开展科研必须追踪学科新进展,查阅大量文献,及时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融汇贯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通过对未知领域或疑难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其次,科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更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习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际上,教师致力于科研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创造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对学生又起到巨大的带动和激励作用。这样,一种勤奋向上,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也就形成起来。

科研有利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根本性的任务,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科研、人才培养等。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学科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新学科的产生也常带来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其科研成果在国际或国内处于何水平。而在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边缘学科或分支学科。而这些新学科的产生,在学科与学科交融过程中,反过来又能促进科研实验窒的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成绩会使得学术声誉得到提升,形成好的学科建设氛围,也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及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然而时而我国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很多医学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以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准备,结合一些科研热点,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颖有趣的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设一些科研实验设计课程,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药物或动物材料,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学生的课题研究。科研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各类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鼓励高校组织本科生申请校级研究项目,并尽力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提供相关的实验室条件,同时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研究,给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水平,并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科研,但目前许多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久而久之,脱离科研,难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要摒除以下不良心态,如封闭心态,有的教师谈到教研教改,总认为自己不行,比如学历不高,缺乏教研教改经验,教学负担重无时间分心;依赖心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研教改方面没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开展创新性工作,但又担心落伍,于是总依靠同事搭顺风车,而自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工作。虚荣心态,少部分教师,注重自我价值定位,及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所做的教改尝试不是教学实际的需求,而是迎合领导的偏好,失去了教改的实际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53-01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既然是学术性机构,馆员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图书馆员提升科研能力,不仅能体现自身的服务价值,还能为图书馆注入更多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工作活力,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因此,启迪和培养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让馆员积极参与科研学术研究,更是提升图书馆在整个学校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现状

1.1 馆员科研服务意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主管部门对图书馆的科研要求也不高,这一些列的问题也导致馆员自身对科研的热情不高,他们普遍认为科研工作是少数人要做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除了在晋级评职称的时候又要求,只要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就行。这种观念致使他们缺乏科研意识,这种现状导致了他们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服务于科研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1.2 馆员整体结构不合理

高校图书馆人员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客观上表现为图书馆人员有的缺乏科研工作的基本理论,有的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大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进行科研工作的方法,对待科研工作无从下手。同时图书馆内还缺乏行业学术带头人,理论学术研究气氛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高校教育与科研的质量。

2 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重要内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功能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都成为了其业务手段的主要特征。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做好文献信息保障的服务工作,还要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看出,对图书馆员科研素质的要求是不应忽视的,尤其是对中、高级图书馆员更是如此。

2.1 它是培养图书馆员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在新的任务时代背景下,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与需求日益提高和增长,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业务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2 它是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把握其发展方向,有利于图书馆的日常咨询工作。还能在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地解答读者的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有利于馆员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服务读者,促进读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2.3 它是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馆员通过参与科研工作,将为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输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图书馆的理论创新。馆员在服务和科研上的进步,既是个人的进步,也是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图书馆事业和馆员本人都会在服务与科研、集体和个人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 提升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图书馆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必须要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实践相联系的课题,着手进行科学研究。馆员只有主动为科研者服务的意识,认识到科研服务的重要性,才会改变停留在表面上的服务,才会全心全意的为科研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 适应时代,接受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馆员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图书馆工作不断变化的趋势和要求,使其与科技进步和图书馆工作创新保持同步。图书馆员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员树立起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才能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教育影响读者,从而完成图书馆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使命。

3.3 开阔眼界,加强学术交流

(1)学术科研能力是体现馆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种学术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建立起一套积极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从而增强馆内人员科研管理力度,达到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2)积极鼓励馆内人员参与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馆内学习工作交流会,增加和同行的交流学习机会,开阔馆员的眼界,提高馆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启发馆员的科研思路,拓展馆员的科研学术知识。要对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培养本馆的学术带头人。

(3)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试行传帮带的活动,帮助年轻同志搞好科研,以老带新,实现新进。同时,可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其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考察,以此增进同行之间的友谊,提高馆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4 结语

科研工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员们应树立起“以工作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工作”的科研工作理念,积极主动有参与到教学科研中去,在不断探索中去发展、积累、丰富和加强自己的学术内涵,才能为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文丽.如何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科研能力[J].现代情报,2004(5):196,206.

篇(4)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篇(5)

二、参与科研对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参与科研有利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本科拔尖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传统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参与科研的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学以致用,并且在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

林产化工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科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以验证、补充和拓展,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检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参与科研有利于提升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基础知识的本科生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实现拔尖的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林产化学专业针对本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围绕本学科已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未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和思考,选择新的视角确定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实验把理论知识变成现实。整个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也逐步得以形成。为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了与科研相关的多种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选题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在选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学术文献的技能、资料整理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中论文的撰写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本科生对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2]。

3.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环境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也是科研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潜在力量发挥其潜在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通常不会被常规的固化的思想束缚,因此具有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有生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一直以来坚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大学一年级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二年级对感兴趣的方向追随相关的专业老师走进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科研中得以验证。并且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根据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配在相应的实验室,确定指导教师,同时创立科研创新小组进行创新实验。

对学生而言,把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大学教授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去作‘研究’的工作”[3]。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特性也要求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独立地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也是本科生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而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中实际应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能力。可见,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高校科研环境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参与科研有利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现在企业所需求的,而高校的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林产化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也是生物质以及化工等相关企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所以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就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加深其知识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4]。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毕业生,更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师。首先,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和申请专利的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仅增加了学分,同时也为未来的考研和就业增加了新的竞争砝码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并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形成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 6]。因此,参与科研对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林产化工的产品具有资源可再生的天然性和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化石资源、能源危机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已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林产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人员、对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3-05)。

参考文献

[1] 梅中磊, 刘敏, 杨帆.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 (3): 98-101.

[2] 王有基, 吕为群.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9): 58-59.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85-91.

[4] 冯团辉, 范丽波.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 (2): 64-6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二战之前,美国科学界活跃着三种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斗争的科学研究信念,它们是“纯科学”信念、“应用科学”信念和“工程科学”信念。①迫于战争的压力和知识发展的需要,1944年11月,罗斯福总统致信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信中写道:“我们正面临着需要聪明才智的新领域,如果我们以进行这场战争所用的同样的眼光、勇气和干劲来开创它们,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②要求布什能够从本次战争中得出可以用来解决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并能够提出关于未来和平时期的矛盾如何解决的对策等。1945年7月美国颁发了《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它是科学政策史上一份扭转乾坤的报告,该报告扭转了美国“重应用,轻基础”的历史局面,论证了基础科学对国家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该政策对我国如何发展基础科学和知识产生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此报告,并且结合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新知识产生的途径,进行简要论述,意在指出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和知识产生的路径依赖。

1 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功用

正如《弗拉斯卡蒂手册》所规定的科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一般认为科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基础研究,是本文论述的重点。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重新对基础研究进行定义: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关于现象和可供观察事实的根本基础性新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或具体的目的。③早在1945年布什报告中认为,基础研究是在不考虑应用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它所产生的是普遍知识和对自然和规律的理解。

基础研究即对正在进行研究及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并不是很明确,或者即使知道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技术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应用研究是用来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要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成为对实际应用具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实验发展,则是对于以上方式所有获取知识的验证和不断完善,最终使其更加合理科学。总之,笔者认为,在布什模式的框架下,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得新的综合性知识为目的,不带有功利性,它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利益,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虽然它不像应用科学那样能产生即时性的效果,也不像实验那样具有明显的结果。基础研究的功用到底有哪些,如与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知识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科学本身的发展、人才培养等作用,而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从科学研究起点、知识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这些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

1.1 科学研究的起点和资本

布什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生产与开发”的“转化链”,即所谓的“布什模式”或“线性模式”。布什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最后的生产开发,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也是很自然的过程。布什指出,相对于生产实践而言,“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④将基础研究从以应用为目标的短期价值中解脱出来,然后通过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军事等社会需求的产品。布什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家政府、高等教育系统、其他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战后美国美国基础研究虽然历经曲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醒悟阶段,然后依次经历了推进阶段、徘徊阶段、“固本”阶段,虽然历经曲折,但是很快使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至今为止,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些都与《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报告的颁布和实施密不可分。该政策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国家确立了对研究型大学的资助原则,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精英等。

布什模式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明显的划分,但是忽略了其相互影响和作用,布什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康南特、沃特曼、布鲁克斯、斯托克斯等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进行了模式扩展。但是,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称为基础研究的项目是有明显的实用性,反过来,被认为是应用研究的一些项目中也含有基础研究的成分。如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在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疾病细菌理论,建立了微生物学,而且也产生了明显的实用效果,引起了各界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布什模式是对于基础研究传统观念的认识,而其他扩展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关于基础研究的新观念则“承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它们的相互依赖性,认为其中一方面的进步有赖于另一方面的进展”,⑤诚然,它们相同之处都突出强调了“自由”的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基础科学研究为其他研究提供了理论源泉,是科学研究的资本所在。

1.2 有助于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的特殊性质,要求必须要有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探索献身的人才,柯南特校长的话:“……在可以合适地成为‘科学’的整个领域的每一个方面,其限制的因素是人”⑥依据布什报告所建议的科学人才培养方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军事到医疗等领域,更新了科学人才的等级和类型,同时确认了美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每一部分居民中都有人才”,⑦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46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比欧洲、日本早20 年,比中国早近60年。另外,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才。

1.3 有助于知识的再发现

基础研究直接产出的是知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征,⑧知识的这些特征,能否产生巨大利益,和使用者的能力有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功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往往被人误认为无用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健康,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正如庄子的“无用之用”,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的无为之道进行的拟说。任何事物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带来大用。一个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发现和进一步认识,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对深入研究进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任何物都有它的不可触犯性、坚固性和深广度,即,都有它们的非透明性,都有它们无限的存在意义,在此意义上物具有认知维度上的不可能终极的未完成性。⑨如今科学发展虽已经不断完善成熟,但认识的无限性,要求物有所新。

不可否认,基础科研还有很多其他作用,比如与国家目标利益、经济发展等作用,基础研究的意义重大,但是有时由于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与预期其相反或否定结果,然而这些结果也仍然是有价值的,甚至从无意间发现新的理论知识。

2 小结

前文中,主要结合布什报告单一的线性模式,从纯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基础科学的概念及其功能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即基础研究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是一种旨在增进科学知识的、没有特定目标不考虑实际应用的研究活动。这一单一的线性模式也是布什报告中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所倡导的路径,这种路径是正相关的,是在一种理想和原始的状态下,完全受研究人员的好奇心所主导,然而忽略了应用研究和市场需求对其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基础研究的实现并非只有通过自由探索这条唯一的途径,科学史表明,对解决特定问题所作的应用研究也确实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那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度融合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发展,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此种融合的方式,例如,日、韩、英、美、德等国都提出了如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战略方案及其途径,更新了各自的战略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整体上还相对落后,科学技术仍然处在追赶状态中,科技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基础科学研究不可能将所有领域覆盖,此时,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借鉴布什报告和其他先进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注释

① 李勇.美国科学研究信念的历时性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9):36-40.

②④⑥⑦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解道华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3,64,71,75.

篇(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培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H11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1-01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在完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已由最初的教学型院校逐步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面临着如何尽快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与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而逐步形成、积累并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字、音像等的原始记录。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记录,是科学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文字、图表、数据、音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为科研工作提供详实、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从而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多数民办高校科的科学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科研档案形成不明确,忽视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从而导致科研档案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2.科研管理机构缺乏经验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特点的原因,多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科研工作浅尝辄止,许多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这导致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辅工作。即使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知识了解较少,造成了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不相适应的现状。

3.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建档不完全、不系统)

现阶段民办高校竞争的核心已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对于现有科研制度的管理、执行、监督亦不能一脉相承;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科研管理制度的更新较慢,原有的科研制度不能适用于现阶段的科研管理工作。

4.各种硬件设施不足

对于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多集中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室的建立等。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仍处于量化积累阶段,需要归档保存的信息数据相对较少,借助于普通办公软件即可管理。另外,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大,不仅有前期的系统购买费用,往往还有后期的系统维护费用,因此,科研管理系统在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而对于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室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后期管理并不能很好的跟进。

二、科研档案管理在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

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1]。科研档案是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按照归档制度作为历史记录而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研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科学储备的重要形式,科研档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可指导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一般要经历选题、立项、完成、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申报等过程,需几年时间不等。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反映科研项目的系统过程,为确定申报课题方向和申报成果提供借鉴,提高工作效率。

2.适应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从基础学科的研究到分领域的专业研究是逐步形成的,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促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科研成果的体现亦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管理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逐日增多,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化的管理可增强对现有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增强对科研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数据整理的连贯性。同时,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对信息统计、科研报表都有重要意义。

4.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档案工作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研究既有辅助功能,又有促进功能。科研档案可对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进行评估,这不仅是现有科研水平的体现,更是发现科研方向的突破口。

三、加强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逐步强化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发展的理念,将科研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公共管理中去。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提高意思,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者更应摸索经验,开拓创新,强化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将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树立正确严肃的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统一思想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2.强化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是提高科研管理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民办高校应定期组织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意识。精准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将会使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3.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和开发有效的信息资源意义重大。民办高校应该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做好科研工作的积累,将科研工作的内容、过程、成果进行归纳,建立电子档案,并借助于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做好保密工作和资源共享等,真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网络化。这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更是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提高的有效途径。

篇(8)

人们在社会上的事情总是有头有尾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当我们思考问题或向别人进行语言交际时,是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进行的,都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事情有首尾,语言则是有序的。“言之有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在一次课上,讲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以后,为了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识,我在课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②正方体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③计算它们体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由于学生对体积概念刚有所认识,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空间概念的又一次发展。教师把形体概念混淆对学生发问,学生在没有充分掌握形体概念的时候就不可能按老师要求回答出来。往日积极回答问题的现象消失了,有的同学也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同学们都闷闷不乐。结果我精心设计的课堂教案,未能如愿完成。我接受了这课的教训,及时修改了教案,注意了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于是在另一个班的课上,只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上我提出: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属于不属于长方体?②长方体能否看作一个正方体?结合实物和图形比较。教师经过这样言之有序的发问,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准确地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对比,我认为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清楚地展示问题,准确、清楚、流利的发问,同时注意发问语言间轻、重、急、缓,引发学生思维,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从字面理解,深入到物体的本质,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有正确的思路训练,抓住了思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二、课堂设疑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所采用的一般步骤。课堂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能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在课堂语言运用上,目的是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圆锥体的体积”时,在学生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它跟学过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先来观察老师手中的铅笔(一支圆柱形铅笔)。②如果把这支铅笔横切成若干段,每一段各是什么形体?为什么?(圆柱体)③拿起我们使用的铅笔观察,如果把卷笔刀卷过的部分截去是什么体呢?(圆锥体)④现在谁能回答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存着什么关系?(部分与整体)⑤这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用这样的语言回答,学生都能掌握了公式推导的关键,有了清新的思路,推导出公式可牢记不忘。

三、课堂语言要有趣味性。

篇(9)

自进入大三,我在听讲所有的专业课程时都有这个感受,那就是老师在讲课时,我所能联想到的扩展知识,都是我在完成学术报告时所查阅和记录的。就连我在大学期间知道的相关音乐常识,也都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扩展的。这令我感到了大学生活三年以来,科研项目就像一个支柱一样,支撑着我勇于挑战自己。我学会了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在对待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如何跳出思维定势,一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不同事物在被人们接受时都存在一定的条件,而音乐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媒介,它具有时间性,每当听到某个音乐片段,它都会勾起以前的回忆和往事。音乐不受国界、语言、民族等限制。

篇(10)

一、实验课对小学科学的影响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

(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

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

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篇(11)

一、增加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到学习有一种无穷的乐趣。实验调查表明:初中生普遍喜欢物理实验,非常喜欢的约占97%左右,而且学生对物理实验尤为感兴趣,也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时,才能对该学科产生亲切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我在讲到《电阻》知识时是这样做的:上课前把两节干电池(放到盒子里不让学生看见)、一个小灯泡和小玻璃条用导线串联起来,再准备酒精灯,一上课,便问学生:“大家见过酒精灯能点亮灯泡吗?下面请注意观察。”接着用酒精灯去加热小玻璃条,5、6秒钟后,灯泡亮了,这时班内顿时沸腾了,然后导入新课。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同学们整节课便会好奇并专心地听完。再如,我在讲《大气压强》时,先找了一个集气瓶,瓶底放些沙子,将一大团点燃的棉花投入瓶内,之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将瓶口堵死,不一会儿就看到瓶子把鸡蛋吞入了“腹内”。同学们看到后都迷惑不解,急着想知道答案,这时,我说:“这就是大气压强的知识在作怪,下面我们来共同学气压强这一节课。”

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如皇冠之谜、飞行员抓子弹、鸟弹、科幻小说《往日之光》等。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学习物理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及学好物理可以产生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在快乐中学习,就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及电教手段为课堂服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实验能验证课本中未验证的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众所周知,我们自从换上课改实验区物理教科书以后,发现现成的知识没了,现有的定律消失了,摆在面前的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合作”七个科学实验探究步骤,从而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八年级下册: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九年级:测密度、测长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的作用效果等。当然,以上七个步骤在中考试题中不一定全部都要考查,例如:2006年我省中考物理试题中第26题根据图片信息提出三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第33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此题与今年5月份中考物理实验操作中利用塑料瓶设计5个小实验是一类的题。通过中考后对学生们的调查,此题得分率在98%以上,几乎没有同学说做不上的。很显然,今年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起了很大作用。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近两年来,我市中考试卷从命题上特别重视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性的题目,应加以重视。

三、增加实验能比较鉴别去伪存真

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物理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帮助学生揭开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亲切感,当然在揭开现代科技“神秘面纱”的同时,我们要比较鉴别、去伪存真。例如,在我们讲述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节中,讲到蜜蜂动听的嗡嗡声是由翅膀产生的振动,这一规律,多年来没有被否认过,而2004年湖北的小女孩聂丽在学到本节知识后,在头脑中产生了质疑,通过自己课下亲自抓蜜蜂做实验,验证了我们课本上多年来亘古不变的知识性错误,这一实验也征服了众多物理学界有权威的人士,难道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真有年龄的差距吗?再如,每年冬季市场上畅销的名牌――波司登羽绒服,一些促销员在向消费者介绍时说“是纳米材料做的,并且也不贵,才300多块钱”,难道新科研产品纳米材料真的那么便宜吗?这让我们感到质疑,在讲解纳米知识后使学生了解了纳米材料与引入纳米技术的区别,避免以后再上当。

另外,教科书中的知识:密度、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都能通过实验、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中考命题现在已紧密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增强了现代科技气息,应加以重视。

四、增加实验能有效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及积极改造自己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但目前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这样大胆探索的,通过去年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实验创新大赛找准了方向。第一,在教学中把传授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论思维。第二,在教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大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中创新。对于一个实验、结论,起初,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肤浅,要提出有分量的问题需要一个引导过程,在教学上应提倡学生举一反三的科学态度,大胆设想,敢于实验。在师与生相互实验中找到新的答案。像前边提到的去年(2006河北省)中考物理实验操作题“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以及中考题第33题都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许多创新性的答案如果没有学生平日的实验练习,是不可能得出来的。第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原理、实验设计原理、实验操作原理的教学,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理解掌握,才能在灵活运用中创新。例如2006年中考物理试题第10题就是考查实验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原理的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实验能动性,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虽然具有实验能动性,但他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实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还要受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提供了重要标准: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和实验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