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的理由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的理由

篇(1)

为什么一小部分国人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垃圾,不讲秩序,不守规范?我个人浅显地认为,是这些人不习圣贤之道,不遵圣贤之训,不守规矩,不遵规则。《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身的,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没有齐家,就没有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认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程应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摆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是无形的榜样。像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每周周前会上都安排了十分钟的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时间。我们有序学习了《大学》《中庸》等古文化书籍,并组织观看《百家讲坛・中华孝道》等视频,给了所有老师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我们更要求学校领导、老师把传统文化精髓贯彻到工作、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学校校训“感恩、责任、拼搏、梦想”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中,老师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仁慈之心、关爱之心。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6-01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站,承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上来,借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文章引言部分引出了话题,中间分别从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最后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要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努力。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篇(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篇(5)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旅游管理方面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有体现。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处景点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利用,使我国旅游行业更加精彩,实现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篇(6)

游戏产业对文化的感召力,伴随网络游戏的发展,正在随时间不断加深。在早期的在线游戏时代,很多开发企业完全是瞄准新兴产业的市场利益出发,因此研发的产品往往借题发挥,并没有太多的文化自持力。通俗一点来说,最早的游戏产品,希望借助一些传统题材来突出自己的娱乐新模式,而伴随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扶持相关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强,游戏研发的企业数量,产品质量,上市间隔不断缩短,题材也由原来的模仿经典,转变为文化题材的开发。

2004年至2005年,中国游戏市场迎来了一次比较大的震动。无数新兴企业高价海外游戏,在扎堆上市后,面对并未成熟的国内玩家市场,许多产品停运,甚至有未上市就“夭折”的例子。经历过这一市场泡沫期之后,中国的游戏人开始变的更加冷静,随后市场由变为自主研发,其中又以抄袭、模仿海外经典产品的做法尤盛。

当国内玩家开始面对越来越多价格低廉,自主更新能力强的国产产品后,因模仿造成的题材集中,游戏故事性虚构造成的陌生感等问题,开始令玩家们做出慎重的选择,在网络游戏市场堪忧的时期,网易的《大话西游2》和《梦幻西游》却增长强势,对比这一局面,一些开发企业终于发现了传统文化对游戏产业的价值性。如何吸引这一变化后的用户市场呢?游戏研发的题材终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2009年,麒麟网研发的《成吉思汗》进入市场,在看似低迷的自主研发市场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不仅如此,该产品还在2009年囊括了三大部委的最期待网游大奖,网络游戏第一次因为历史文化题材,登上了荣誉奖台。要知道,即便是对高中历史都学习过的成吉思汗,它的纪录片和电影最早的记录都来自于海外拍摄,中国以网络游戏形式,不仅实现了对历史的复原,还让这一时期的文化价值被全面细致地展现到了年轻一代眼中。

从集中消费,到精髓发挥

传统文化题材成为了网络游戏关注的对象,2009年后的国内网络游戏市场,从之前模仿韩国的《传奇》或美国的《魔兽世界》等优秀产品,开始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题材进军。而这个时期,也伴随着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对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产业中的集中爆发,起到了正反两个作用,它就是网页游戏。

至2010年,网络游戏在中国已经发迹了10个年头,在CNNIC的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到,如今我国网络游戏玩家数量已经达到了4亿。而结合城乡人口的组成比例来看,这几乎是国内网络覆盖区域的所有人数,一个人人都可以享受在线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

网页游戏在如此巨大化的市场缺口中脱颖而出,它开发成本低,运营成本低,维护成本低,诸多优势使得2010年后,网页游戏以爆炸般的速度不断涌现。那么如此多的产品要进入市场,题材就会“撞车”,以三国题材为例,2010年围绕这一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游戏,就多达数百款,如今依然有新作出现。

由此,网页游戏带给文化领域的负面影响就突出了,有人指出网络游戏是在消费文化,因为文化题材被集中滥用,如三国、西游、水浒等,不少产品只是一味借助一个文化素材进行炒作,而内容完全脱离真实。尽管游戏具有虚拟的一面,可以发散思维,但一些开发商为突出差异化,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类似”来玩关羽骑貂禅”这样的低俗内容成为宣传口号,一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文化部门的重视。

2012年,文化部发出了抵制网络游戏产业低俗营销的号召,同题材竞争造成的无下限宣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而网页游戏引发的这一大爆炸时代,也让国内老牌游戏企业和新兴公司看到了方向,题材不可以滥用,突出特色精髓才是符合文化需求并能够赢得尊重的关键。这一时期,大型游戏题材中出现了全新的题材探索,如《大唐无双》,《画皮》等,看似不如三国题材那么众所周知,但实际效果却非常不错。用户对所有传统文化题材都有很大的兴趣,甚至继一些历史题材之后,一些近代文学也被改编成网络游戏,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精髓化功能也开始变的突出。

从艺术捆绑,到艺术结合

文化题材从集中“消费”到精髓再现,网络游戏终于在文化价值领域,有了和传统艺术越来越多的结合点。中国游戏产业在国家的扶持力度下,也出现了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美国,新兴产业在民间都同等发达,而游戏最早结合的文化产业,就是电影。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电影作品和游戏产品同时上市的情况,在中国虽然这一模式也有了发展,但最初是以相反形式在进行。因为中国拥有众多游戏消费用户,网络游戏的盈利性很高,一些企业萌发了将自身游戏产品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作品的想法。如改编成电视剧的《仙剑奇侠传》,它的故事虽然是架空的历史背景,但从剧情的字里行间,由一句“梁武帝遍试天下金刚玉白石”和主角生辰来计算,用户会发现这是一个发生在宋朝的故事。

回望游戏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感召力,由捆绑到结合,俨然成为一种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是2000年后曾由周星驰于90年代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意外走红,当时就有开发商在2003年开发同名网络游戏,取得了成功。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最初的游戏产业,是借助电影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塑造,而进行间接的二次开发。而十年之后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一变化,如今这款游戏依然在运营,并且出现了新作《新大话西游2》,与之前挂靠电影题材不同的,这款游戏不仅邀请了原电影导演吴镇宇加盟做监制,还邀请李冰冰作为代言人加盟,更是传出了要拍摄电影续集的消息。从一开始的先有电影再有游戏,到如今的有了游戏的延续再引发电影的延续,网络游戏从捆绑传统文化的身份,逐渐演变为引领传统文化的角色。

游戏的角色在文化领域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它的独特价值。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正在逐渐缺失,而对于一些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题材,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在风格和模式上鲜有吸引力。就如同《西游记》一样,不论如何翻拍,都无法超越之前的经典,而改变载体和形式,或许正是一种不错的出路。

从独立发展,到多元融合

有调查显示,选择历史题材,文化题材的网络游戏用户,其对题材的吸引力,来源于游戏之外。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因为喜欢这个题材,才选择以此为主题的游戏进行娱乐。而在调查中,80%的用户表示熟悉并喜欢自己选择的题材,一半以上的年轻用户,会在游戏中因为剧情的疑惑查看原著,这种动力更是网络游戏对传统文化传播价值给予的肯定。

篇(7)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6-0143-05

一、立德树人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

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安身立命、精神归根与心灵安放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培育的是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魂之底色、育之方式和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立“什么德”上,不能割裂传统。传统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存续和发展的族群,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通过协商、合作构成命运统一体,在共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共同文化形态、社会心理、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方式的总和。传统既体现为能够代际相传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要求,也体现为一脉相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其作为族群个体隐性的、强有力的精神标识,根植于个体内心并规约其行为。“每一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都以行为的统一性为先决条件,从最基本的层次上来说,行为的统一性包含了所说的‘习惯’和‘习俗’。……它虽然不为其他人明确赞成或反对,但总是被某个人或许多人习惯地遵守。遵守习惯并不需要任何约束力来保障,而是行动者自觉的事情。”〔2〕立德树人只有融合传统并在其中获得滋养,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古代社会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嵌入,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承继传统并在制度要求下加以强化都可以得到侧面印证。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必然蕴含中国独特的多元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这些元素已经融汇入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中,成为“德”的重要思想底蕴,割裂与这些传统因素的内在关联,就意味着“德”失去了底色,会使“德”无处安放、无所附着。

在“育什么人”上,离不开文化的承载。文化“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3〕文化具有整体上育人的功能,其总是潜移默化地对人认识世界、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基本观点发生影响,致使个体精神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文化熏染中不断确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文化是涵养人才成长的重要力量,文化育人是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中许多熠熠生辉的思想、价值与追求是人才培育不可或缺的元素与养分,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承载。

在“怎么树”上,需要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 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数千年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情感和文化认同,更是时展最迫切的呼声,它承接过去又延续未来:民族精神不仅构筑民族国家共同的文化根基,构成民族国家共同理想的现实基础,更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民族国家发展实践理论自觉的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则是在新条件下把握时展的脉搏,总结时展的经验,反思时展的问题,归纳时代精神的现实要求的最新成果。两者的相互融合构成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就是要从时代角度筛选、过滤和总结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华,并使之发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与时展要求的良性对接。这就需要我们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铸牢科学信仰,构筑道德情操;也需要传承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

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无法承载中国社会发展全部精神支撑的功能。

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用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和分析,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才能更好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不至于偏离与失措,由此培育的“人”才是中国的、健康的、现代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功能定位之所以是精神滋养,是因为在立德树人中理论是指导思想,其发挥思想统领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理想信念,其设计未来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基础,其统筹和汇聚社会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更好实现对整个中华民族思想的统领和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的传承、对中国人民上下求索所确立共同理想的寄托、对每个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景的承载,是中华民族在理想信念层面的共同目标,蕴含着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的期待,也需要文化传统对其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清晰表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延m中华民族群体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使人们在价值观层面获得归属感、归宿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传承民族的精神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和丰富资源,是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基础。

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从当下时展要求看,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石,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智慧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磨砺民族意志过程中,在时代的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中,绽放着人性之美,思想之魅。其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发挥其情感与道德感召力,保持其生命力与鲜活性,使人们的内心信仰、价值操守与精神原则与文化传统相契合,有助于科学信仰、价值共识与精神家园深入人心。

一是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成圣成贤作为理想人格与人生追求,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更通过社会实践,将内在人格力量外化于现实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大学》三纲领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宗旨在于彰显人的品德,向内成己,向外成物,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抗争、不畏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与壮美篇章。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立德树人”要构筑高尚道德情操、关注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兴盛、民族富强、百姓幸福紧密相连。这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宏伟气度,也折射出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是价值取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所特有的价值系统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其总体现为与文化传统的承继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仁”为核心,仁是对人之为人内在价值的肯定。从“仁”的核心价值出发,在生死取向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义利取向上,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家庭范围内,以“孝道”为价值原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妻恩爱;在社会范围,以“爱人”为价值原则,由己达人,仁民爱物;在国家层面上,提倡“民本”,民重君轻,重社稷必爱百姓。由“亲亲”“仁民”进一步拓展为“爱物”,爱物体现对人之外的自然与外部环境的尊重与爱护。这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要求、社会要求和国家要求实现了整体对接,“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要求。”〔7〕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老爱亲、扬善扶正、见义勇为、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滋养。

三是精神追求。精神的重要价值在于识别民族身份,唤醒民族发展动力,激发民族创造性。张岱年先生曾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8〕中华民族长久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也需要呼应时展的迫切要求,鼎新革故的进取精神、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催生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这一方面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精神的精神基因和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动力,铸就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新力量的过程中提供丰厚滋养和精神财富。

四是育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与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具有长久魅力,富有育人智慧。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式更多地融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大量事实证明育人实践只有融入现实生活“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成为习惯性的人伦日用,才能有效约束与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与实际行为。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以文化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学・学记》)通过社会教化、礼仪规范、纲常伦理、蒙学孝德、修身成贤及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情操得以精进,人人向善,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文化人”也体现于“礼教”“诗教”“乐教”中,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现“成人”。“以文化人”更体现在各种仪式和各种表达中,比如以婚丧嫁娶的仪式、祭祀、成人礼以及各种节日仪式“化人”,再如借用建筑、宗教、书法、绘画、碑刻、雕塑、戏剧、诗文典籍等各种形式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中华传统文化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与不同载体,利用各种时机与场合,把文化育人融于日常生活中,构成立德树人实现方式的重要参照和借鉴。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立德树人”的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历史,承载当下,昭示未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0〕作为转化对象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被动地构成立德树人素材,而应通过重塑与创新,吸纳、融合时代精神,主动支撑与有效滋养“立德树人”。

从传统的“内圣外王”到“新四有”公民。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是基于对人生的感悟,对心性修养的反省,对政治民生的关切,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体认,“内圣外王”之道是一套独具特色的有关人生、教育、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理想信念。所谓“内圣”,就是通过修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境界,为正己的功夫。所谓“外王”,就是将成就的高尚道德推而广之,及于家庭和社会,建立理想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为正人的功夫。“外王”以“内圣”为前提和基础,“内圣”以“外王”为归宿和目标。两者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体现为通过修身正己以实现正人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理想信念、价值操守和基本精神的内在道德铸塑,以达到个体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同构;同时以育人为目标,尊重个体的价值,唤醒个体生命的理性自觉,追求内在道德指引下个体“自在自觉”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实现个体与民族国家协调、同步发展。新时期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文化牢牢扎根心中,友善、互助、明理、自强、谦让、包容、诚信、节俭的传统美德融入血液,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有本事的“新四有”公民。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四有”内涵,丰富“有道德”人才培育的其他核心内涵:一是“有信仰”,即有中国梦理想信念和信仰。明确把“有梦想”“有信念”“有信仰”作为新时期关于“育什么人”整体战略的首要目标,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整体规格和本质追求。“有信仰”在人的精神领域和能力素养结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思想引领和行为主导作用。二是“有理性”,即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属性的价值操守。理性意味着成员个体能够对自己存在发展及其同社会整体关系有清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判断是非善恶、荣辱功过的价值标准和价值操守。三是“有道德”,即有以中国精神为独特标识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有道德”是“有奋斗”“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伦理基础和精神支撑,铸育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人,新时期立德树人才能获得现实生活基础,才能把育人在现实的道德与精神生活领域中凝结升华为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四是“有本事”,即有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分工及社会交往全面发展的能力担当。这是“有能力”“有担当”“有本领”“有素养”对专业能力的整体要求。立德树人针对的是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各职业人群,这些人群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中实现自我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立德树人不能只强调“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等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还要强调“德才兼备”,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才干。综上,围绕培育“有道德”的人整体目标,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应该围绕“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有本事”核心内涵与总体规格,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从传统价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重点发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这六个方面表述了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的根本要素,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仅要讲清楚“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也要梳理这些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与转化。“仁爱”就是爱人爱物,有“仁爱”之心,才能成己成人成物,仁爱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源泉。“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立君为民”“民为邦本”“仁民爱民”等重要古训,传统民本思想向民主价值观的转化,需要使其服务于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诚信是进德修业之根,也是治国为政之本,继承、发展、创新诚信文化,需要使其服务于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培养诚信个人。正义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法则与基本价值,传统文化中的道义为先、舍生取义影响深远,可以为形成崇尚正义、富于奉献、自觉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社会氛围注入思想资源。和合是中华心、民族魂的基本标识,也是多元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独特理论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面对自然、社会、国家、人际、文明间的冲突,需要以和爱公正化解与融合矛盾。大同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理想,在近代到现代的思想探索与政治实践中,大同理想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同理想出发接纳自由、民主、公平、平等现代价值,使之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理想接轨,能助力于在“旧邦新命”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观念支撑,更作为道德生成的逻辑中介,在立德树人中奠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基础,也使其在统筹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理想信念与现实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1〕,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既是个体层面以价值底线和价值标准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在群体层面有层次、有重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在全局层面实现为民族寻根、为社会立德、为国家圆梦的价值基石。

从传统修身教化到富含时代内涵的教育感染。传统文化注重修身教化,修身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格与高尚的道德人格而进行的自我磨炼与力求完美的品格追求;教化是通过礼乐教育与道德教育而实现人心风俗的变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与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育人方略。在漫长的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价值取向使修身与教化备受推崇。在今天开放、民主、鲜活的社会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规范社会意识、传承美好道德需要对修身教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体教化的言传身教、俗约规化可以通过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有效达成,创设优良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与群体环境,发挥环境间良好的感染作用是当代修身教化的重要方式。在家庭中以尊老为例,现在社会尊老不必像《弟子规》里所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晚辈应该尊敬长者,长辈也应给予晚辈人格上的平等,这样的转化更富有进步意义与时代价值。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所铸育的是以为信仰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认为共识基础,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独特标识,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为成果借鉴的当代道德。

“立德树人”需要坚持指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风范,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现时代的“立德树人”需从不断绵延演化的v史进程中理解传统文化与时代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鉴别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信仰确立、价值重铸与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滋养。反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借鉴性示范。

〔参考文献〕

〔1〕〔7〕〔10〕〔11〕〔1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64,163,164,155.

〔2〕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96.

〔3〕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10.

篇(8)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维和思想具有多变性。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赋予其中国特色,获得更为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来看,优秀魍澄幕的基础是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三家的思想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补充。虽然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然而,三家文化的宗旨存在一致性,均为教人求善,教人求仁[1]。具体特点为:其一,强调“善”,要求人与他人为善,尽量多做好事;其二,重视“忠诚”和“孝悌”,强调对国家、对集体的忠诚,重视对父母、对长辈的敬爱,正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其三,重视“诚”与“信”,诚信是完人的核心价值,“民无信不立”,管理工作缺少“诚信”也难以正常开展;其四,主张“仁义”,“仁义”是正常人际关系构建的前提;其五,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前提和基础;其六,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与应用

(一)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方面,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划分各岗位的范围,避免人员过剩或不足。同时,应当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尊重人才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2]。另外,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遵循人本理念,构建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条件。例如,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凸显以人为本理念,提升集体凝聚力,明确人才个体在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企业内部员工的岗位职责、岗位性质、工作特点、岗位权限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等设置相应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根据员工的贡献对其做出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价,对员工的实际贡献和日常表现加以记录,并及时将绩效结果反馈给基层员工。

(二)将以德为本、以诚为本理念融入到人才引进工作中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当贯彻落实“以德为本、以诚为本”的理念。一个人可以不才华横溢,却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加上后天的努力,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若是没有“德”,即使他才华横溢,那么对集体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在人才选择、引进工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才的德行。经过实践证明,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均对集体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所以,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有德人才的引进,综合考察人才的素质、品格以及忠诚度,从而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其安放到重要的管理岗位上。除此之外,还应当以诚待人,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告知应聘者,使应聘者对企业发展情况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与应聘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将以仁为本理念融入到人才发展保障工作中

1.薪酬福利保障管理工作

企业应当融入仁爱的理念,将人才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落实“五险一金”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当根据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制定自身薪酬标准,保证对外保持竞争性、对内保持公平性原则得到充分落实,促使自身薪酬水平对外具有一定竞争性,并及时、足额发放薪资。另外,还应当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待遇等。

2.人才长期发展规划工作

以仁爱的思想为指导,开展人才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阶段性的为内部员工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为员工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其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分批参加传统文化论坛或相关培训活动,促使参与培训的员工激发出内在的“善”,从而在工作中落实所学的“做人做事的善言善行”,通过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改善企业的面貌,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效益。如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让企业内部员工学习《弟子规》,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弟子规》,通过学习,员工明确了应该怎样做人做事,推动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另外,企业还应当为内部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其继续学习、不断创新,推动其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晋升创造重要前提。

3.人才激励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强调不仅需要重视对人才的物质鼓励,还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精神激励。对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来说,物质激励已经难以发挥出太大作用,这时,应当为这些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对贡献较大、表现较为优秀的员工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赋予人才各种荣誉使其感到被尊重、被认可,进而对工作产生满足感,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继承、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现融会贯通,使其发展成为富含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篇(9)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

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篇(10)

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NEC SDH系统共设备123套,包括11套U-NODE、110套V-NODE、1套C-NODE和1套600V。覆盖了梅州地区所有局调度中心、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和部分35kV变电站。优化前NEC SDH网管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NEC SDH系统内部网络中,网元与网元之间的带内网管通道(Dcc通道)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网元通过动态路由信息协议版本1(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versinon1,RIPV1)来完成网管通道的建立和连接。NEC SDH网元和Dcc通道的IP地址使用151.151.0.0/16的网段地址;网管服务器使用134.102.16.0/24网段,用于网管服务器与网管工作站之间的通信。即NEC SDH上所有网元与网管服务器之间通过RIPv1协议实现互联互通,网管服务器与每个网元都可以获取全网所有IP地址段的路由(包括网元IP地址段以及网元之间DCC互联的IP地址段)。

图1 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NEC SDH网管系统示意图

二、目前传输网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存在问题

随着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元设备数量剧增。维护人员在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中发现因网络引起的问题逐渐增多,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广播风暴容易导致部分网元脱管,特别对于路由表承载信息量较小的600V设备,经常性的发生脱管的现象;2)远程软件加载效率低,网管系统读取网元配置信息、告警信息时耗时比较长;3)主机频繁复位,严重时会影响保护倒换;4)通道堵塞,指示告警丢失或延迟上报,严重时影响业务配置和下载;5)网络管理层次不清晰,导致安全隐患。

2.2原因分析

在网络建成后,每个网元将学习到所有存在在的IP地址,并保存到路由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一条路由。随着网络的扩容,这个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也越来越多,当路由表变得庞大后,一旦网络发生变动(如断缆、割接、扩容等),设备重新寻找路由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广播包在整个网络中传播,甚至造成短暂地网管通道路由信息交换堵塞。

1)告警、性能等信息的传递,会造成管理信息数据流量增大,从而造成管理网络中的关键链路出现拥塞。

2)路由广播信息不断在整个网络中广播,可能造成路由不断重算,每个网元的路由表收敛时间不同,有的收敛时间较长,导致管理网络的拓扑长时间不稳定。

3)当网元不可达时,路由信息会广播到整个网络,让所有网元都知道该网元已经不可达。这一路由信息的扩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可能在此期间,该网元又变为可达,或者有其它网元又脱网了,这样就会导致整个网络不停的震荡,产生网络风暴。

4)传输网络路由表刷新、接收到的数据包流量过大导致内存不够,产生的中断过于频繁,可能导致主机产生异常复位,影响复用段保护倒换、影响SNCP(子网连接保护)保护倒换、影响TPS(支路保护倒换)倒换、影响配置下发或网元数据下载。

三、优化思路

针对目前的网络拓扑情况,要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重新规划网管通道路由和IP地址分配策略,通过更改网元现有IP地址的方式,将整个网络较平均的分割为两个广播域,每个域内的IP地址同样设计成可以用一个大的IP网段进行汇聚的方式。

两个广播域在对方看来,都汇聚为一条路由,大大地减小了路由表并隔离了广播包。在每个区域内,由于网络本身已经是网格型结构,每个网元都存在两条或多条物理路径将网管信息送回到服务器,就天然地形成了网管通道的迂回路由。同时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分别作为两个区域的汇聚节点,分担了全网的路由负荷并且互为保护,从而极大的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示意图见下图2。

四、网络分割规划

根据网络拓扑的特点,并结合分割后要保证每个网元都具备带内网管通道迂回保护的综合考虑。

以地区归属原则将原传输网网络拓扑平均划分为两个广播域,以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作为两个域的网管通道接入点。连接兴宁片-梅州局U1和梅州局2-梅县片 这两端的网管通道,使两个广播域均形成骨干环+支路的拓扑结构。  

五、对现网的影响

网元的控制层面与承载用户业务的数据层面是完全分离的,前者对后者没有任何影响,控制层面占用的是SDH系统中开销通道的一部分。网管优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即是修改网元控制层面上的IP地址,在修改网元IP地址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业务照成任何影响。

六、结语

优化改造结束后历经将近一年的,到目前为止,NEC网管系统未出现因网络阻塞和广播风暴引起的网元脱管现象,未发生通道阻塞,指示告警丢失或延迟上报,影响业务配置和下载的情况。

且经定期应急演练测试,作为广播域1和广播域2汇聚点的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互为网管通道迂回保护的效果良好,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随着网络结构的不断增大,对网管系统的优化工作还要持续开展。

篇(11)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随之扩大的则是企业竞争对象,竞争难度也越来越激烈。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烟叶复烤企业正面临着机遇及挑战,但如果对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完全照搬,没有自身实质性内容,是根本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深邃的战略和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充分借鉴本土优质文化,尤其是烟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必须充分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企业推向国际化。下面对其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一 “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厉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货,属于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给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趋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不同,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上基础上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三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信誉

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也可以为商业获得信誉,赢得口碑,招揽更多顾客,实现更大利益。“诚信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首先,贷款信誉和减少融资成本都和企业自身良好的诚信信誉息息相关,融资者或贷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诚信信誉来筹集资金,以此来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前进。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检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经济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和竞争合作者中奉行“诚信之道”,就会避免各种经济纠纷,合作方法经济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说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则是良好的企业信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

四、“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长兴不衰。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理论、产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创新,只有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超越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而言,常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维、质疑意思、标新思维及发散思维等,联合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等多种方式,不断累计经验,进而创造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方法。就拿烟叶复烤生产来说,应对复烤工艺、复烤方法进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与别人不同的复烤工艺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各个方面,现代企业在经营国管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接触,人们在处事行为,价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传统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应多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管理理论结合,来探索出和中国国情相谋和的管理措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