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稻种植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稻种植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2、河道整治规划类型

2.1按河道自然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 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整治规划。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可分为:

(1)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

(2)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

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

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

(3)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

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设计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

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河道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河道整治规划的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使得整治工作能够更为有条不紊的进行。整治原则主要包括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等这几点。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在对各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之后,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工作,并且还要有侧重点,实现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指的是对需要整治河段的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根据以往的整治资料总结出经验教训。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在规划中要将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还要做好实施计划,使规划工作可以在遵循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4、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是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的研究内容,尽量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可能引起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航运等建设的发展规划的研究。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是在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实施过程以及从中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根据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措施。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对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以及整治后航道和港口水深的增加等各方面的分析,并且还对航运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河道的整洽规划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分析对河道的整个运营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做出一个全面的安排。

5、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流量应该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来进行设计,同时整治洪水河槽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也应该按照重要性来设定。可以将平滩流量的水位作为设计水位,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则是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标准的依据,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的流量即为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中水河槽整治线一般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曲线之间

以适当长度的直线连接。对不能形成单一河槽的游荡型、分

叉型河道,其主流线也应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中水河槽

整治线的弯曲半径和曲线间直线段的长度,通常可参照邻近

的优良河段确定。一般最小弯曲半径为河道直线段平滩河

宽的4~9倍,曲线段间直线段长度为该段平滩河宽的l~3倍,通航河道还要考虑通航要求。在中水河槽整治线的基础

上,根据航道和取水建筑物的要求,利用稳定的深槽、边滩或江心洲,设计枯水河槽整治线。为保持航道稳定,要求整治后枯水河槽的流向与中、洪水河槽的交角不大。枯水河槽的弯曲半径和曲线段间直线段的长度,可参照邻近的优良河段选定,其数值一般小于中水河槽整治线。

5.3河槽断面。主要是选定中水河槽和枯水河槽的横断面尺度。中水河槽的断面可参考邻近的优良河段断面,也可假定河段整治前后的流量和输沙能力不变,将河相关系式与流速公式及水流连续公式联立求解,得出断面设计水深和河宽计算公式,即:

式中:为河相系数,B、H分别为断面宽度和平均水深,m;Q为平滩流量,m3/s,其中n、J,则分别为整治后河槽的综合糙率和比降。枯水河槽的断面可参照以上方法确定,山区河道整治的平面形式与平原河道相同。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A

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对河道进行整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关系到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水利的存在有其利弊,合理的对其进行分析及整治,是对人类生活最好的贡献。

一、有关河道整治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根据河道的演变规律以及兴利除害的要求,为了治理和改造河道而进行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对航道整治的规划。经过日月的推移,河道在携带泥沙的河水的冲击作用下,常常处于变化的状态;并且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工程的实施也改变了河道的水文形势,并且影响水流的上下游以及左右岸。因此河道的整治规划常常要在做出水道流域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也成为了河道流域治理的一部分。 

二、河道整治的类型 

河道整治的类型因不同条件而分为不同类型:

1、按照河道的自然条件来分,将其分为对山区河道的整治规划、对河口的整治规划以及对平原河道的整治规划。

(1)在我国,许多山区内河道的两边大多为基岩,而且河床多数是由基岩或者卵石或者粗砂组成的,河床的坡度比较陡、河水的流速比较大、河水的水位涨落快,但是河床的变形强度比较小。山区内河道的整治规划主要是为航运以及工农业取水方便,在对河道进行规划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渠化和治导等相关的工程措施作出较全面的安排。

(2)地处平原的河道两岸大多为冲积的土壤,由于河道中水沙冲击作用以及河岸中土质的差异,形成了微弯、分叉、蜿蜒以及游荡等4种最基本的河型。其中平原内河道的整治规划主要是为防洪、航运、以及工农业的取水加上城市建设等提供方便,对河道进行规划具体要根据河道内不同的河型和整治前所作出的整治目标来做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对于蜿蜒型的河道,要通过对其整治使其变成微弯的河道;对于十分弯曲的河段,可以考虑对其实施人工裁弯;对于分叉型的河道可以考虑并流,并将其整治成为单一的微弯的河道;对于游荡型的河道可以采取护滩定弯的方式,通过弯曲的河道引导河水向下流,稳定河道的河槽,同时可以控制河水的流势。

(3)由于河口段同时受径流和潮流的影响,河床演变日益复杂。所以整治的主要目标为防洪、工农业取水以及航运和滩地的利用等。对其进行规划可以研究其形式并采用固滩护岸或者堵汊并流以及疏浚导流等相关的工程措施。 

2、按照水利枢纽等建设对河道的影响来分,将其分为库区河段的整治规划和坝区河段的整治规划以及水坝下游的河段整治规划等。 

(1)库区中河段的整治规划是研究对水库中回水的变动区的整治。其中水库的回水变动区又具有天然的河道及其水库的双重特性。在汛期,由于受到回水的影响,河段时常发生累积性的泥沙淤积,使得原来河床的两边对水流的控制能力减弱,使河道中局部的河段河势发生了变化,使河道向着单一、顺序以及微弯的方向发展,最终船舶的航道和港口码头以及河水的取水口条件都将得到改善;但是其中也不排除存在着一些港口码头以及取水口因泥沙的淤积受到影响。在对河道进行规划时可采取整治建筑物,或者修建设施、进行疏浚等相应的工程措施。

(2)对水坝区河段的整治规划就是配合水利枢纽等工程的设计,并且研究水利枢纽的上下游的局部河段整治措施,控制其枢纽的上游河势,并保证水坝泄水的建筑物以及电站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对通航的建筑物确保引航道的畅通,使水利枢纽充分的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效益。对水利规划及河道的改造对径流式枢纽和航运枢纽的综合利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对于水坝下游的河段整治规划的研究,是针对于建造水坝所引起的河流下游的河道发生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整治措施。由于水坝建成后水沙的条件改变,水坝下游的河道通常发生大面积的冲刷,水位的下降,同时河势也有变化,对下游河段的航运、防洪以及工农业的取水和港口码头的建设都会带来影响。在对水利河道进行规划时要对上面所提到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预测,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整治的方案及其应对措施。 

3、按照整治的程序,可以分为对河势控制的规划以及对局部河段的整治规划。

对于整治的工程量较大、情况较为复杂的河道,尤其是对大江大河的整治,只能对其进行分阶段的实施。对河势控制的规划是通过对河段进行分析,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探讨研究促成以及稳定有利于河水流势的工程措施。对此情形,通常采用的是保护河岸的工程,通常还有辅的其它措施。对于河道中局部河段的整治规划是基于有利河势的基本稳定稳定的情况下,研究对于局部的河段展开进一步整治的措施和方案,用于满足航运、防洪以及工农业取水和港口码头等建设的要求。 

4、按照各个部门的要求,常常分为对航道的整治规划、对渡河桥段的整治规划以及对取水口河段的整治规划和对河堤防护岸的工程规划等等。

三、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和综合利用

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就是统筹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妥善的处理河流上下游、两岸、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水利规划与河道整治的重点及要点,兼顾综合因素,综合利用所有条件,从而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是指对河道中河段的特性以及河流的演变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其具体的发展趋势,并且综合历年本河段所出现的问题,对本河段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提出适用于本河段发展的的整治工程及措施。

3、远近结合与分期实施

远近结合和分期实施就是在规划中考虑到整治的近期目标以及通过整治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分出主次目标与轻重缓急,从而有计划地进行。 转贴于 233网四、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 

对河道的整治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环境、对河岸经济形态以及社会效益等的分析。

1、对河道的基本特性以及演变趋势的具体分析

其中包括对河道两岸的自然地理状况的分析,包括水的来向、沙子的特性以及对河岸的土质、河床的演变形态、历史和近期的演变和河道演变的趋势推测等等。对与想要在河道的上下游建设水利枢纽,要尽可能的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出现的问题作出提前评估,并且作出相应的对策。

2、对河道两岸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情况调查

其中分析包括对于沿岸的城镇发展、工农业生产和航运以及堤防等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的具体了解及分析。 

3、对河道整治的现状调查以及问题的分析

其中包括对已经建成的整治工程的现状调查,探索及讨论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有的工程效果以及从历年的发展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等。 

4、对河道整治的任务与整治的措施的确定

它是根据各个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综合河道的特点,确定出对本河段进行整治的根本任务及要求,并且拟定出整治规划的主要工程及措施。 

5、对在整治工程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分析

它包括对整治后减少的淹没损失的分析、对于整治后所增加的航道以及港口的水深、整治后所改善的航运水流条件以及缩短了船舶的运输周期、所增加的拖载量和所提高的航行安全保证等许多方面。此外,还应该分析整治后对于取水和城市的建设等方面的经济效益。 

总之,对河道的规划及其实施程序等的安排,属于动态的工程,具有较强的时机性。在整治河道前,应该在对治河的有利时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整个实施程序进行安排,减少整治的难度,节约资金。 

【参考文献】

[1]胡静波,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4月第七卷第二期

[2]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规划战略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年第二期

篇(3)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结合水稻的生育特点,在不降低防效的前提下,在防治适期内使用无毒、低毒、无残留、无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去防治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以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使生产出的水稻产品能真正体现绿色、环保。该项技术在示范稻区实施以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项目描述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实施选在农业部认定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具有较好技术基础和生产环境条件的盘锦某镇。该镇农业人口6.5万,水田面积3733hm2,交通十分便利,农民的“绿色植保”观念较强,具有较好的项目示范条件。项目实施后,水稻病虫害单季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病虫害处置率为95%以上,绿色防控措施覆盖率为8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20%以上,稻谷农残含量大幅度下降,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核心示范区单季水稻病虫控防平均节本增收1800元/hm2左右。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能被广大农民认可和接受,真正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2.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分析

近年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主要采用选用丰产抗病品种防病技术;种子处理预防病虫技术;科学田管、测土配方施肥、健身栽培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技术;保护利用天敌技术;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和总体用药防治技术等。目前已在该镇建立水稻病虫综防示范区6个,安装频振灭虫灯1200多盏,太阳能灭虫灯100盏;拥有机动喷雾器750台套,服务面积5300hm2。其中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已经达到4000hm2,约占水田面积的5%,辐射面积6500hm2。通过综合措施的运用,示范区水稻生长稳健,叶色清秀,病虫害轻,稻田益害比高。2012年,示范区除秧田期预防用药和个别低洼地区的一季稻因受洪水淹没时间过长,发生茎基腐病以外,绝大部分水稻本田期均未用药。经农技中心进行测产,示范区一季稻667m2产量614kg,较全镇平均单产502kg增加112kg,增产率22.3%;示范区单季稻和双晚病虫防治用药次数较非示范区分别减少1.55次和1次,667m2用药量分别减少81.7g和42.0g。病虫绿色防控措施的综合运用,减少了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的直接或间接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专家对该示范区实施水稻绿色生产和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给予一致肯定。

3.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3.1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播前对水稻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以较好地预防秧苗期病害的发生。如用3%石灰水浸稻种72h或用2%福尔马林药液浸种3h可预防恶苗病的发生;用5%浸种灵2mL浸种6kg,浸稻种72h可预防干尖线虫病、恶苗病的发生;用60%高效瑞毒霉粉剂100g加适量水拌稻种50kg可预防水稻青枯、立枯病的发生。推广和使用新型混合制剂或在同一时期使用不同药剂,以达到同时能防治几种病虫害,达到一药多效,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在实际用药时,在不降低药效、相互之间又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下,提倡几种药剂同时使用,以达到一药多效、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如在防治纹枯病时,提倡在井冈霉素中加入稻乐丰、杀虫双等杀虫剂,既能防治纹枯病,又能防治稻蝗、二化螟;对于偏施氮肥的地块,提倡在杀虫杀菌剂中加入适量叶面肥(含锌、钾),以达到既能防治病虫,又能补锌补钾,起到增产的作用。提倡使用30%稻丰灵水剂,该药剂既能防治纹枯病,又能防治二化螟。

3.2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

通过近年的示范区建设,我们体会到,要真正实施病虫绿色防控,必须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将农户分散经营的田地集中到有经济实力、有技术、懂管理的种植大户或农业公司中,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有利于采用大型喷药机械进行防治,如担架式喷雾器、烟雾机、甚至是轻型飞机的使用。规模化种植,在管理上有专门班子和固定的植保人员,他们熟悉施药机械的性能和操作技巧,不仅机械使用效率高,重要的是能进行科学使用和维护,适时保养,不易损坏,维护成本低。如该镇有一个行政村,在农发项目中给每个村民组按面积配备了1~2台喷雾器,并进行了机手培训。后来有的机手外出打工了,到病虫防治季节,农户轮流使用机器,有的机油型号使用不对,有的操作不规范,常突然加速或熄火,损坏较多;有的组没有强劳力背机器,只得继续使用手动喷雾器打药,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3.3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展示

全年在示范区举办了20期次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200人。为了促进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活动。如在示范区树立了1块示范牌,电视台3次报道了绿色防控工作,印发绿色防控技术资料2万余份。进行巡回指导在病虫防治期间,技术人员深入到组、到农户、到田间地头检查病虫发生情况,分类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并为示范区农户现场解决病虫防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行病虫情报入户全年编印病虫情报8期,共20000余份。每期均及时分发至示范区每个农户。

4.结束语

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证食品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篇(4)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1

1 杂交水稻种植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受全球变暖气候和日益高涨的用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杂交稻种植的,海拔2000~2300m的冷凉地带,由群众自行引进的粳型杂交水稻种植已然获得了成功,并在鹤庆县坝区发展了相当的面积。

1.1 种植现状

鹤庆县坝区乡镇从2010年左右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当时只是由个别农户自发进行试种,目的是省工钱,农技部门并未参与其中。陆续地便有农户跟着试种,市场上也有经销商专门提供种子。发展到2014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66hm2,品种也已由单一的滇优34发展到滇杂系列、滇优系列和滇禾优系列。调查结果是当年杂交稻每667m2产240~775kg,平均每667m2产494kg,高于本地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单产(每667m2 473.48kg)21.52kg。2015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420hm2,有的村组已形成13~20hm2小规模的连片种植。产量为 275~707kg,平均每667m2产425.6kg,比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每667m2产409.7kg高15.9kg;在价格上,常规稻品种稻米的单价为4.3~4.5元/kg,而杂交稻米的单价为5.0~5.6元/kg。

1.2 种植特点

1.2.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水平较高

从杂交水稻引入鹤庆坝区种植以来,面积从之前的0.7~1.3hm2发展到现在的2420 hm2只用了5a时间,且因为杂交水稻种植省种省工且产量高、价格好的特点倍受本县农民群众的喜爱,种植积极性高,为本地解决水稻种植效益低问题找到了较好的路子,确保了本县的粮食生产安全。

1.2.2 未能根据水源条件布局栽培品种

在鹤庆坝区,水源条件好能实现早栽的村组,种植杂交水稻普遍能获得高产,反之不能适时早栽的田块,产量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因迟栽了不耐寒品种灌不了浆而绝收,效益反不如种植常规水稻。

1.2.3 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一定数量的农户掌握杂交稻种植的基本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获得较好的收成,而部分的农户则因不懂品种特性盲目跟风或掌握技术不到位而损失较大,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2.4 农技部门认识不够,指导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鹤庆县坝区杂交水稻的引进上,农业部门一直是不组织、不参与,在技术上也没做到有效指导,几年来一直任其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1.2.5 分散种植管理,规模效益不明显

在鹤庆县坝区乡镇,水稻种植基本是以户为单位的,每户种植面积只有0.20~0.33hm2,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无法凸显。

1.2.6 机械化水平低,劳力成本投入高

鹤庆县坝区水稻生产栽插和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份面积无法实现机插机收,大量人工劳动投入决定了生产成本过高,引进杂交稻种植后仍然存在同样问题。

1.2.7 种子市场管理混乱

农技部门退出种子市场,无法真正做到技物配套,致使鹤庆县种子市场管理混乱,种子良莠不齐,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发展杂交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

鹤庆县坝区属冬干夏凉的高原季风气候,是介于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h,年降雨量966.4mm,年均无霜期210d。2010~2014年的平均气温为14.3℃,年平均降雨量819.0mm。日益升高的气温正向着有利于杂交水稻种植有利的条件发展;鹤庆坝区有云鹤、金墩、草海和辛屯4个乡镇,属高原湖盆地带,土地平整,是中暖地区,海拔2000~2300m,土壤肥沃、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5200hm2,一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有名的鱼米之乡。

2.2 杂交水稻种植效益明显,平均单产提高空间大

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观察和入户走访调查,杂交稻在每667m2产量上优于当地品种凤稻系列15~21kg,稻米单价上每千克优于0.7~1.1元,加上其在种植上省种、省工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667m2可增加效益300~400元,大大改变了冷凉地区水稻种植低效益问题,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而且,相比杂交稻在鹤庆种植取得的最高单产,现在获得的平均产量还很低,在平均单产上突破的空间很大。

2.3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群众勤劳种植,经验丰富

鹤庆坝区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生产有着深厚感情,吃苦耐劳,是鹤庆县农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4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队伍稳定

鹤庆县有着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县级有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乡级有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素质好、人员稳定,是提供优质高效科技服务的有力保障。

2.5 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鹤庆坝区除少部分特殊地方外水利基础设施完善,蓄水能力强,在干旱年份也能保证在每年5月31日前完成栽插和适时保苗,是鹤庆坝区推广杂交稻种植的又一有力保证 。

3 存在问题

3.1 品种过多过杂,当家品种不突出

由于杂交稻是群众自发引进品种种植并自由发展,在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试验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当前凭经验发展出的结果还有待时间考验。

3.2 受极端天气影响依然存在

鹤庆县坝区在大的光热条件上方面是正向着有利于杂交稻种植的方向发展,但是局部地区的冰雹、8月低温等极端天气情况还依然存在,这也是发展该产业的限制条件之一,值得重视。

4 发展建议

4.1 统一规划,因水布局,抓好早栽

日益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鹤庆坝区水稻种植杂交化方向,但是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安排好品种布局和抓好早栽,才能解决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稳步增产。

4.2 做好技术培训,抓好品种更新和种植技术指导

农技部门应改变思路、积极参与,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做好试验示范并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抓好技术培训,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平均单产和解决推广中品种、品质问题。为当地水稻种植实现杂交化做出贡献.

4.3 加大投入,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相关各部门分工合作,连续不断加大政策性投入,做好适宜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安排好农机补贴和对机手的培训,实现鹤庆农业生产机械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4 结合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

篇(5)

水稻是我国农业种植栽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我国种植区域广阔,是我国农业的一项重头戏,水稻栽培技术的高低和优劣关乎水稻种植户的直接经济利益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不同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以川东北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例,说明了根据水稻种植地区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地区差异

地域不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着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应该充分尊重地区差异,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让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当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由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适用和推广有很强的地域性,本文试以研究川东北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样本,有针对性地对川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提供一个样本,以更好地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这一类研究的发展,提高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稻农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的长远快速发展。

川东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和地理条件复杂,主要有丘陵、山地、河谷平坝,地形多样,气候条件也复杂多变。川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多在沿河谷两岸和浅秋地带。由于丘陵地区种植面积的限制,水稻种植的田块就比平原地区更小且较为分散,水稻种植的区域呈片状分布,加之受丘陵地区地形特点的影响,每一块水稻种植区田块的海拔和水源条件、土壤肥力和光照以及道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水稻种植作业增加了难度,因难以实行机械化操作而加大了水稻种植的工作量,因此,川东北地区的水稻的种植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仍以人工为主,多以手工移栽的方法来种植。

2 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平的必要性

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改善稻农的生活质量,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当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国家来说,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也能够保证我国水稻的供给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减少对外国水稻进口的依赖,这对于保证我国内地水稻市场的正常供应和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改善当地稻农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水平,实现农村地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推广

对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可以分为2个方面来共同推进,即从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农户自身这两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如何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首先,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要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传统做法,进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分析,做好推广前期的规划和引导,以发挥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当地农户服务。水稻种植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都对是否高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于水稻种植中的每个环节(如品种选择、育苗、整田、播种、栽植和施肥等)都要做好指导和技术推广。在川东北地区,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时要推广农民易于接受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再对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进行指导。由于川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因而在水稻生产中要特别注意早春要预防“倒春寒”、夏季防“夏旱”和“伏旱”,因此,在生产上要适时早播种,一般以选择寒尾时机为宜,要对农户在耕作中遇到的烂种、稻苗枯死、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问题进行技术培训,以促进水稻种植户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

其次,提高农户自身的水稻栽培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水稻高产技术的推广受农户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较大,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往往更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栽培和种植效益,从而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农户的经济状况。因此,要想提高川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规模和效益,就必须全面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户的文化水平和水稻栽培技术的掌握程度。为此,应努力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有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意愿,这样就能够有利于水稻栽培高产技术的全面推广,从而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有效和顺利施行。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需要根据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差异来因地制宜地发展,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需要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和水稻种植户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做好水稻的具体种植,以促进当地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05

引 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进行水稻种植的地区主要在南方,这与南方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有关,更适宜水稻的种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除了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会对水稻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之外,各种病虫害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强对一些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才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在预防的时候,要加强生态防治措施的应用,使得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会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1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概述

水稻种植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甚至导致水稻颗粒不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预防,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虫害有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害对水稻的生长速度会有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病虫害严重的水稻基本不会结穗,即使在生长的过程中使用了药物进行治疗,最终也会对大米的口感产生影响。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预防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当前水稻种植区都在积极探索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防策略,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采用药剂防治、合理的运用绿色防治等手段进行病虫危害的预防等,都可以对水稻常见的病虫害现象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2 德宏芒市遮放镇的水稻种植现状

水稻是德宏芒市遮放镇的主要农作物,在芒市的水稻生产过程中,2015年遮放水稻面积5432.2hm2.单产467kg,其中优质稻面积4655.2hm2,单产461kg。遮放优质稻主栽品种为滇屯502(遮放贡米)。纵观芒市的水稻种植会发现,当地的水稻质量不高,产量也不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当地的水稻品种不断退化,所选择的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以及对各种灾害天气的抵抗能力较低。刚引进时高抗白叶枯病、细条病,易感稻瘟病,现在3种病害都易感染,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影响;当地的耕作水平比较低,轮作的时间也很短,而且复种的指数较高;芒市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当地在水稻种植的时候农家肥的用量较少,有机肥含量低,因此使得当地的水稻产量不高。当前芒市十分注重水稻种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3 水稻病虫害预防的策略

在病虫危害的预防过程中,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即使用农药进行水稻病虫害预防,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应该要不断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病虫危害的监控

病虫危害的防治过程中,加强对病虫危害的监测是提高病虫危害防治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该要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确保水稻没有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一旦出现了病虫害现象,则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对病虫危害进行监测,在摸清本地病虫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要对虫害的动态进行了解,对流行蔓延性的病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期的预测结果,并且可以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对病虫害的监控结果进行分享,使得农民能够对病虫害情况有所了解,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虫害的扩散。比如德宏芒市遮放镇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白叶枯病、细条病、稻瘟病,这3种病害对于新引进的品种有严重的损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控与预防,对于芒市水稻常见的病虫害,要加派人员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大面积感染的趋势,则要及时进行治理。

3.2 加强绿色防治理念的推广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是采用农药杀虫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水稻本身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新型的绿色防治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要积极践行绿色理念,使得水稻种植人员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运用杀虫灯、天敌培养等方式,提高水稻防治水平。

3.3 加强现代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因地制宜地推广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绿色防控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减少对水稻以及周围环境的损害,因此加强对优良水稻品种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水稻品种本身也会对各种病虫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选择良好的水稻品种,有助于提高水稻产品的病虫害预防能力。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尽量选择适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水稻品种,防止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环境的情况;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治指的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各种生物因子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与发展,从而实现病虫害预防的措施。统一的病虫危害预防一般是采用农药进行防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采用生物和绿色防治手段。在绿色防治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病原微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对水稻病虫害产生抑制。同时还可以使用杀虫灯进行绿色防控,使得更多的水稻病虫害被抑制;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农业防治指的是利用农作物栽培中一系列管理技术措施,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发生几率,这种防治方法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措施。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应用比较多,能够产生长期的控制效果。农业防治过程中需要注重水稻的栽培管理,比如农田规划布局、耕作制度、土壤施肥、深耕改土、兴修水利、加强田间管理等都是农业防治的手段,可以降低各种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3.4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农民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必须要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为抓手,在水稻病虫害预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掌握更多水稻病虫害预防的技术和手段,比如培训农民学会使用杀虫灯,使得农民能够借助绿色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对此,各地的农业部门应该要积极组织更多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农村地区,给农民传授更多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进行系统性地讲课,将更多专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可以提高水稻病虫害的预防能力。

4 结 语

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水稻病虫害预防主要采用的药物防治,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绿色防治手段的应用,使得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水平得到提升,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建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止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09).

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38-02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紧邻黄河入海口,所处地域属于退海之地,黄河冲击淤积平原,现有土地总面积超过7.13万hm2,是全军最大的基地之一,2013年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农业示范点”。为加快基地转型发展,按照上级党委、首长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的决策要求,近年来基地大力实施了以旱田和盐碱地改种水稻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5 333.33 hm2,重点布局建设1个1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和2个超过2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推广区,主要分布在基地4个农业团的11个农业分场。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2 533.33 hm2,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4 246.67 hm2, 2016年实现5 333.33 hm2的规划目标。

为提高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基地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设立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一团三分场建立了水稻博士科研工作站,加大对水稻种植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和推广力度。建设了良种对比试验田、展示田和推广田,探索应用了机械水插秧、机械旱条播、机械旱穴播等种植模式,特别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基地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较好地改变了基地水稻生产过程中一直沿用的人工移栽的传统生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优质水稻种植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对于基地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 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机插秧苗培育

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程度高,要求秧苗基部粗壮扁平,叶片挺直,植株富有弹力。培育水稻机插秧苗是实现早育壮苗、及时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一项先进技术,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1.1.1 品种选择。基地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水、温、光等资源条件,主动与省农科院、东营市农业局等有关业务部门对接,依托地方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可靠的“良种库”,几年来先后分批引进了圣稻14、圣稻19、津原28、津原45、津原197、临稻20、盐丰47、田丰202、景丰200等超过10种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试验证明,正常情况下春季温度稳定在15 ℃以上初期到秋季温度稳定在20 ℃以上终期,为水稻生长期,抽穗期日均温度应在26 ℃左右,结实期日均温度应在22 ℃左右,因此选种要根据当地水、光、温条件选择合适的早熟、中熟或迟熟的品种。产量指标应在11.5 t/hm2左右,穗粒结构有效穗数应在340万穗/hm2左右,结实率应在95%左右,千粒重应在28 g左右。大田备精选种子45~50 kg/hm2。

1.1.2 种子处理。培育机插秧苗一般分为大棚和露天2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大棚育苗,播种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杜绝在水泥地上晒种,以免水泥地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用比重为5∶1的盐水清洗后再用清水洗净。选用一浸灵或901或其他杀菌杀线虫剂对水后进行浸种,浸种期间每天搅拌2次以上,水温在15 ℃左右的条件下,通常浸种7 d,并结合浸种剔除杂质、碎米、秕谷、残粒等,浸种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注意催芽不能过度,待85%左右的种子破胸露白时即可晒干准备播种。基地通常在每年的5月初开始播种育苗,确保在5月下旬按时插秧。

1.1.3 秧苗管理。播种后通常覆土厚度在0.5 cm以内,使用地膜覆盖。昼温控制在32 ℃以内,出苗达到80%左右,即可揭开地膜,并搞好早期通风排湿。秧苗在2.5叶左右,棚内昼温在20 ℃左右,要不分昼夜进行通风、炼苗。秧苗2叶前原则上少浇水,秧苗在2~3叶,不能缺水,又不能有积水。秧苗在3叶后要干湿交替,促使秧苗老健。秧苗在揭去地膜后要选用适当药剂喷晒,防止稻飞虫、立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秧苗在3叶左右可喷施磷酸二氯钾等叶面营养肥,确保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色绿、大小均匀。

1.2 机械化插秧

提高水稻育苗、生产、加工等全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是水稻生产技术的基本方向,为了搞好水稻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基地各农业团先后购置自动式插秧机、天施1354耕播机、久保田688收割机、武汉巨丰大米自动加工机、现代化育苗流水线等各类机械170余台套。从这些年基地种植水稻的实际情况看,机械化育苗、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都已比较成熟,而机械化插秧仍然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重要瓶颈,应当突出3个重点环节。

1.2.1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机械插秧的重要环节,耕整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插秧作业的质量,甚至影响水稻分蘖正常发生和生长。因此,对稻田必须进行深翻、精耕、细作。为保证大田平整,基地为各农业分场都配备了临沂激光整平机,保证田面高差控制在2.5 cm以内。整理后的大田应达到沟直、墒平、软硬适中,无杂草根、硬土块、杂质[1-2]。耕整后泥浆需要沉实,并保证沙性土沉实1.5 d左右,黏性土2.5 d左右,水整后的大田要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要求插秧时水层高不过3 cm,并且要疏通配套排灌沟系,达到上水迅速、排水通畅的要求。为解决稻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2014年基地争取了国家政策进行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地方和基地投入配套资金1 148万元。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4月底竣工,使部分稻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田成网的目标。2015年4月国防农业部把基地申报的二期“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批准立项扶持,规划面积1 693.33 hm2,总投资3 450万元,计划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底竣工。

1.2.2 及时机插。当秧苗栽培达到18 d以上,处在3.5~4.0叶时,即可开始进行机插。机插前首先进行机械调试,先调整株距,再调整插秧深度,然后调整取秧量。操作机手在机插作业时,要选择适宜的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和邻接行距。基本苗机插密度以80万株/hm2为宜。机插秧苗的标准为不漏、不漂、不倒、不深,一般插深不应超过2 cm。另外,机插时还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杜绝起出的秧苗长时间存放,并随时检验插秧质量。对于少量边角死苗的地方需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1.2.3 适度用水。大田机插水稻用水要遵循科学、高效、节水原则。保证前期薄水插秧,插后浇水护苗,活水促蘖,脱水搁田,保水促花,干湿长穗。在具体操作中,注意把握在机插后,插秧4 d左右活棵后要排水露田,促进秧苗扎根;秧苗分蘖期要薄水层间歇灌溉,促进生蘖;幼穗分化至扬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此期间不能脱水;后期要做到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总之在这期间既要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发生病虫草害,又要防止用水过少而影响水稻生长与产量。

1.3 田间管理

水稻机插秧苗后,由于苗小、秧龄短、种植面积大,适时搞好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等环节十分重要。精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水稻生长、质优高产的重要措施。

1.3.1 科学施肥。首先要施足基肥,坚持把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按照基地科研所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要施足农家肥、高浓度复合肥和碳铵,以确保基肥含纯N 120 kg/hm2左右、P2O5 80 kg/hm2左右、K2O 90 kg/hm2左右。其次要及时追肥,追肥应根据不同品种、密度、稻田土壤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第1次追肥可结合大田除草,一般在插秧后7 d左右实施,以促进分蘖;待10 d之后,再追肥1次,以调节平衡,壮蘖争足穗。另外,穗肥施用要按照保花肥、促花肥、催熟肥等不同时期分次施用,防止短期肥力脱节,造成减产。

1.3.2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插秧之前,要结合大田整理,使用恶草灵或丁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封草。插秧后,由于机插稻秧苗小,大田空间大,前期以浅水层为主,特别容易滋生杂草,必须及时进行防除工作,插秧后7 d左右,选用常规除草剂,并根据草种不同,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机插秧病虫害,应重点控制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采用生物多样性栽培方式进行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结合准确的预测预报,对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施用,既要达到防虫效果又要保证食品安全。

1.3.3 适时收割。收割是田间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判断水稻黄熟期到来的标准,通常在大田稻谷有95%以上的谷粒达到黄熟即可,在收割前应及早排水干田,并选择晴天待露水干后,加快机械收割,要及时晒干扬净,尽量避免曝晒而影响米质,做到颗粒归仓[3-4]。

2 机插水稻栽培优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些年来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农场的水稻种植,都积极向集团化、集约化、系统化、机械化种植方向发展。对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水稻的丰产丰收、促进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1 节约高效

作为基地,人员少,土地多,耕地成方连片,农田相对集中,采用机械插秧水稻种植省时省力。基地很多分场都采用了10行高效能插秧机,每台机械日栽插面积可达到7 hm2以上,相当于超过100名农工的日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工田间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的农场,采用机械育插秧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季节性强、雇用劳动力难、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秧苗栽插质量控制难等制约因素,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确保质量

机插水稻种植与人工栽插秧水稻种植相比,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合适的种植密度、插秧质量和插秧速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机插秧苗由于育苗期是在大棚内进行并采用了地膜覆盖,揭地膜后小面积防治效果好,减少了苗期病虫入侵的机会。加之机插秧实行宽行窄株,更符合水稻保健栽培的技术要求,田间郁闭度下降,通风透光条件好,湿度低,病虫害特别是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虱等发生大为减轻。同时机插秧苗的分蘖起始节位较高,扎根较深,抗倒能力强。

2.3 有利于基地健康发展

军队基地多是由原农场经过调整而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基地农田规模大和劳动力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在节本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是当前基地或地方农场水稻种植生产的最佳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吴功元,周远红,李华,等.沿江地区早熟晚梗机插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9-41.

篇(8)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大棚育秧,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资源优势,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种植潜力,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确保水源、群众自愿”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我县2010年水田种植面积及工程配套现状,结合各乡镇水田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优良品种、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在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巩固老稻田,合理开发新稻田。水田面积在2010年25.12万亩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万亩,达到30.24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良种,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根据我县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应选用生育期120—128天,主茎11—12片叶,有效活动积温在2350—2550℃左右,抗病、优质、高产并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级以上品种作为生产用种(龙粳14、松粳10、龙粳29),杜绝盲目购种种植和品种混、乱、杂。在种植上以区域和乡镇为单位,按积温带提倡一村一品,同一地块同一个品种,连片种植,形成规模。

(二)把握农时,适时育苗插秧

我县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具有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漫,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迅速等特点,把握农时是保证优质、高产、增收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应抢抓积温,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做到3月20日—31日扣棚;4月15日—20日播种育秧;5月5日—15日泡田整地;5月15日—25日插秧。确保水稻6月末7月初进入幼穗分化,9月上、中旬气温降到13℃前安全成熟。

(三)推广大棚育秧

大棚育秧是寒区稻作的发展趋势,是争取农时、培育壮秧、稀植早插、夺取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要以标准化棚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户采用大棚育秧,增加大棚育秧面积,大棚育秧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

推广面积7000亩。其中县级示范区2处,面积3000亩(富海镇小泉子2000亩、绍文乡胜利村1000亩);其他乡镇各落实乡镇示范区1处,每处面积500亩。

(五)强化水田工程建设

江河自流、泵站提水的灌区和乡(镇)要以工程节水改造和维修建设为重点,易渴水地块要采取增打补水井的有效技术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井灌水稻要以水源井工程建设为重点,在5月1日前完成水源井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新增水田灌溉用水。

(六)减少旱改水地块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富南灌区沿线和明、后年开发水田的地块,要减少对水稻危害大,高残留农药(普施特、广灭灵、豆黄隆等)的使用,为今后水田大面积发展创造条件。

(七)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电视讲座、办班培训等方式,培养种稻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做到以点带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栽培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稻作技术水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办、农机中心要做好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生产实际做好稻作技术指导。

(八)做好整地工作

要秋翻秋旋秋整地,坚持二年旋耕、一年翻耕的轮耕制度,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以上,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做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扩大格田面积,提高平整标准,达到平、碎、软、深的要求。新增水田要结合田间工程建设,以旋耕为主,旋平结合,为减少水耙地阻力,旋耕不要过深,以15厘米为宜,秋整地标准达到待播状态。

四、考核及奖励办法

为保证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全面完成,水稻生产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考核采取半年、年终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县水稻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核组,在6月以前对各乡镇进行阶段考核;10月中旬以前进行年终考核。

对排在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此款由县财政负责解决,奖给乡(镇)有关人员。

五、评分标准

水稻生产工作总分值为100分。

(一)水田面积:分值15分。以种植面积为基数,完成计划面积的得满分,每增加1000亩加0.5分,每减少1000亩扣0.5分,完不成种植面积不得评优。

(二)工程建设:分值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良好,能够完成年度运行,对水田生产没有影响的得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较好,运行期间有简单维修的,对水田生产有一定影响,但能保证正常生产的得10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一般,运行期间出现重大的事故,不能保证种植灌溉面积,渴水期间不能正常补水,对水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的不得分。

(三)统一水稻品种:分值15分。每个乡镇应按要求采用统一选购优质稻种。优质稻种1个得15分;优质稻种2个得10分;优质稻种3个以上得5分;优质稻种4个或4个以上不得分。

(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面积:分值5分。完成推广面积的得满分,完成推广面积80%的得5分,低于80%的不得分。

(五)育秧和种植方式:分值35分。

(1)育秧:分值15分。按育秧时间要求,种植面积80%为大棚育秧得15分;种植面积6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10分;种植面积5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5分;大棚育秧面积低于50%的此项不得分。

(2)种植方式:分值5分。插秧面积(含抛秧)占总面积100%得5分;占总面积90%以上得3分;占总面积80%以上得2分;占总面积80%以下不得分。

(3)时间:分值15分。育秧时间不超过4月末,插秧时间不超过5月末的得15分,否则不得分,即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

(六)秋整地:分值5分。及时收割,秋旋秋整地面积在80%以上的得5分;60%以上的得3分;60%以下的得2分。

(七)奖励得分:分值10分。水稻生产工作突出,列为市、县以上现场观摩交流典型的给予奖励评定加分。列为市级以上的得10分,列为县级的得5分。

篇(9)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篇(10)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二、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1.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三、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1.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2.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水稻作物生产的发展方向。2006年农业部就启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吉林省也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农机化工作。从2005年开始吉林省开展了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舒兰市是全省30个示范县之一,而平安镇是舒兰市的水稻重点生产地区,在经济实力上平安镇是全省的百强镇之一,农机化作业水平高于吉林市平均水平,是吉林省最早水稻机械化生产试点镇。近几年,全镇的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逐年发展,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面积逐年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机械化育插秧环节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土地流转、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发展现状

舒兰市平安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500ha,是吉林市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乡镇,八十年代吉林省成功的引进并发展了日本的水稻工厂化大棚盘育苗机插秧技术,当时平安镇的机械化育插秧水平达到了35%左右。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农艺改变、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一路下滑。2005年开始实施的吉林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又一次带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到2009年年末全镇实现机械化育插秧面积600ha,占水稻种植面积13%。现有水稻播种设备10套,水稻插秧机24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0台。近几年培育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个,水稻大棚盘育典型4个,农机大户5个。农机化作业面积达到5000多ha,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以上,是吉林市农机化水平较高的乡镇。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平安镇金星村400ha水稻种植面积基本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产品的深加工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平安镇的其他村屯只是在机械化耕整地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机械化收获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面积还不是很大,有些村屯的农民因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设备少且费工费时,还停留在小棚手工育苗和传统手工插秧阶段,作业质量差,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合理。

2.2机械装备数量少

按照全镇4500ha水稻种植面积计算,实际需要机动插秧机160台左右,水稻联合收割机70台左右。目前平安镇的实际保有量仅为需求量的七分之一,按照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计算,还需要5年发展时间机具数量才能基本满足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

2.3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分配额度不足

平安镇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比例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当地实际需要,同时民间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未来几年是加快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的好政策、好机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1抓国家购机政策的落实,争取更多补贴资金

落实好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同时把好机型关、质量关及农机农技结合配套关,为农民当好参谋。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的补贴金。

3.2抓好规划目标落实

积极培育新的典型,制定好未来5年农机化发展规划。要做到有计划目标,有落实检查,有总结。通过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同时抓好机械化育插秧的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3.3抓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搞好农机技术服务,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插秧育苗技术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