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56-02

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产生背景及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海洋资源的开采,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海洋污染加重,为了使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这些已是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仅仅靠个别国家的整治远远不够,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数十年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以国际与区域协定为主,辅以国际惯例与一般法律原则,最终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整合下,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同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都进行相关的环保实践:三个国家都有相对统一的海上环保执法机构,能够统一行使海上行动,都有各自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的各方面之间的合作。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海洋环境方面污染十分严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中,渤海和东海污染程度较重,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入海口污染程度相对严重,近几年的海洋沉淀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淀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污染较重,我国海洋生态所能承受的范围已经达到极限,因此需要我国进行大力整治,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展过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海洋事业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只是为了加强海事行政管理,却没有颁布一些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总的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为以后制订海洋环保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七十年代,我国为防止沿海岸海水受石油污染,197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暂行规定》,在对沿海水域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成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史上的重要转折。八十年代,我国国家议事,议程层面已经将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正式提到议面上来,自1982年4月国务院颁布《海水水质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也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推动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目前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关海洋保护的规定为依据,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专门的法律法规为主体,以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为补充,同时与国际公约相协调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立法滞后

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其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本身具有不可逆性,隐显性和灾害放大性,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须在立法上要有提前预知性,超前性,同时这种立法也告诉我们不能只等到发生了污染环境的时候才想到进行立法,可能在立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事情又接连发生,这样只能使海洋环境受到更大的损失,希望立法部门能及时发现,相关政府部门提高警惕。

2.立法空白

我国早在1979年提出要对海岸带进行管理立法,在实施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开端之时就被提出反对意见,结果导致海洋环境保护仍未制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在初步建立阶段总会有很多不足和立法空白,相比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均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海洋环境进行治理。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没有确立,如海洋生态健康标准,生物多样化的标准等等,这些也需要我们进行重视,同时还有法律与法律之间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3.执法不严

海洋环境保护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光仅仅靠一个部门进行处理是不够的,但是问题就来了,尽管我国规定了各海事部门的职权范围,明确分工职责,但仍然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交叉问题。“五龙治海”的局面就形成了,环保部门,海洋部门,海事部门,渔政部门和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环境治理,这样一来,产生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整体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自从《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对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规定模棱两可,不符合国际要求。当然我国的法律应根据本国国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是,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中,有很多技术规范的内容,我们如果没能及时发现,甚至不管不问,必然会影响到法律的执行,例如《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冲突,《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还有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缴纳排污费,就可以超标排污,而2008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新《水污染防治法》中第九条就规定:“企业应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提出的禁止性要求,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修订,那么就不能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发生相关的事故,就容易发生纠纷。

三、针对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立法、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存在的不足

针对立法空白的现象,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立法的完善和填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与《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使之能真正反映出中国现阶段海洋环境保护状况。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对待,总结过去一些法律经验,进行整合完善,切实加强对我国海洋环境的治理。

除此之外,针对某些条目存在立法空白进行适当补充修改,真正做到依法治海,有法治海,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发挥地方制订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制订和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同时将地方法律法规同宪法的法律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发生纠纷矛盾,通过法律进行制约,减少法律法规的立法不足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从而提高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治理和监管工作。

2.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及时查漏补缺避免法律之间冲突

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有不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要向国际法律看齐,取长补短,建立本国健全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体系的法律法规,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同时要防止出现个别法律法规之间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以避免出现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国的法律质量还达不到国际公约的认可,很多国家也同样不认可中国的在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立法质量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关于海洋环境方面治理监管。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努力在维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活动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还应学习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在海洋环境方面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道路。

3.进一步明确职责,执法必严,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序执法,针对出现“多龙治海”的现象,各海事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确定海域管理,确保规范化管理,有序执法,强大执法队伍,加强监督任用专业海事人才,引进专业海事装备,组建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做到执法必严,执法及时,提高我国海事执法能力,壮大执法队伍。

我国目前在海洋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及时改进,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多关于海洋法律法规将不会强有力地执行下去。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到分工明确,细致合理,执法严格有序,处理海洋问题合理,从而得到人民认可。不断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目标。

四、海洋环境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海运业的繁荣,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环境事业方面的纠纷法律案件日益见多,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属于国家海洋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海洋,管理海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必然会建立一套完整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来维护国家海洋环境,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针对现在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去改进,多方面入手,更好地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海运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呈现出一片洁净、健康、生机勃勃的蔚蓝海洋。

参考文献

[l]《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谭永烈.《浅议海事立法与执法》《中国水运》.2002年4期。

[4]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

[5] 实建刚.《海洋环境保护概论》

[6]《海事法规汇编》.(上下卷)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2)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篇(3)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3604

海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而社会哲学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P10)。用一种思辨性的社会哲学理论来揭示和阐发一个日益发展的边缘社会,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这一努力对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海洋社会与社会哲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二者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海洋社会哲学何以可能?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首先面对的前提性追问。

海洋社会哲学,是指用哲学思维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对海洋与社会、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历史、海洋与经济以及海洋发展等问题进行哲学思索的理论结晶。然而,海洋社会哲学是否可能?面对这个康德式的追问,我们还是用康德式的分析来解答。实质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海洋社会哲学的存在和产生有其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学科逻辑,它们构成了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社会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一、海洋环境危机与人类视野转向

海洋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视野开始转向海洋是海洋社会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开始进入哲学视野的时候,社会哲学便产生了,海洋社会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为海洋中的“陆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无法居住的自然障区,但就是这个障区产生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发明了舟船和各种劳动工具,才逐渐走进海洋。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经历了从低到高、由海面到海体的发展步骤。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新航线。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人类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海洋获得了全方位的开发。海洋这个“障区”被重视起来了,人类开始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海洋发展问题。

今天,海洋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社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认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所谓“依然是”说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经是个“老”话题。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利用有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在很早就食用贝壳和懂得海上捕捞。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和海鱼骨。专家们根据鱼骨鉴定,认为这些海鱼骨包括锄鱼、黑织、梭鱼和蓝点马统4种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捞技术。而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这时候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变得很沉重、很严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导致海洋污染加剧,近海已逐渐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这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正在唤醒人类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第二家园”。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海洋社会的突出问题。

按照哈马斯的理解,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有其内在的实践意图。实践意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对象有关,但更与人的需求有关。人类在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曾面临“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缩小、环境的破坏等。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以争夺管辖海域为中心,各沿海国的海洋“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活动的场所即渔区,约80%被分割在有关国家的管辖海域范围之内,沿海各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总渔获量约占世界渔获总量的94%以上。到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鱼,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国家的渔船要从传统渔场撤出,渔民生计和渔区经济大受影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也要经过一国或多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在拥有管辖海域问题上,都采取寸水必争、寸海必夺的态度,甚至一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海域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企图制造既定事实。海洋自由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凸显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局促。人工岛屿、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厂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存空间的欲求。

二、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社会

篇(4)

【关键词】海洋渔业 渔政管理 存在问题 有效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渔业的发展与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渔政管理更加注重我国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野生物的保护,因此,面对当下渔政管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渔政管理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海洋渔政的管理水平,切实维护我国的水生态和野生植物的保护。

一、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源面临枯竭,给管理和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由于之前的过度捕捞,导致当下我国的海洋资源不断的衰退,这样造成了我国海洋业的发展更加的缓慢,导致了渔民的收入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们就会在禁渔期或者是禁渔区域进行违法捕捞,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外就是渔民们开始使用非法的或者是禁用的渔具,造成资源的过度采伐,影响到我国资源的保护和野生水生动物的保护。

其次,在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执法不严、交叉执法等现象,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当下我国在对海洋渔政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联合执法方面意识比较淡薄,这样就导致了执法混乱的现象。

再次,渔船的管理困难。虽然当下国际上社会以和平为主,但是部分的分裂分子依然存在,导致海域出现纠纷,导致政治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在海洋渔政管理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所以,在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再三,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损害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当下面临着市场的需求,渔民们过度的捕捞,获取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在禁渔期出现非法捕捞的现象,或者是在禁止捕捞的区域进行捕捞,这样就损害到了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加之很多违法捕捞海洋野生动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的难度增加,这种捕捞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最后,执法队伍的管理不严,素质低也影响到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下的渔政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状,导致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都严重的不足,导致了在执法中,乱用权力,随意乱罚款、等问题频发,导致了海洋渔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混乱不堪,还让渔民们怨声载道。

二、促进我国海洋渔政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举措,开创我国海洋渔政政管理的新局面,因此应该从以下追矫媾力:

第一,加强合作,促进海洋渔政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海洋渔政管理的力度,促进统一执法行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执法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促进海洋渔政管理开创新局面,一方面要对当下的海洋渔政管理的机构进行整合,通过人员整合以及建立统一行动的方案,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执法方案和执法计划。只有加大监督和执法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监督渔民的行为,及时的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海洋管理执法队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海洋管理执法队伍。面对当下海洋渔政管理中存在的、滥用权力的现象,必须要提高执法队员的素质,不仅要完善执法队员的执法技能,而且要增加法律知识,使得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执法行动。另外要完善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制度和法规,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行动,提高执法效率,真正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平衡生态保护和渔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渔民们祖祖辈辈依托于打鱼为生,如果我国采取禁止捕鱼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国家在指定政策进行禁捕等行为时一定要采取政策为渔民的生活提供帮助,让渔民们转产转业,这样才能够让渔民们响应国家的政策,不仅减少了执法的阻碍和难度,而且帮助渔民寻找到新的出路,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野生海洋生物的繁衍。

第四,维护海洋生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于非法渔船和非法捕捞严格制裁,形成威慑力量,消除这种违规行为。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海洋环境,必须要对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严格的制裁,只有加大了监督和惩罚的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威慑力量,避免其他人员进行效仿,从而让这种违法行为消失。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国家各项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定得以落实,切实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的平衡。

总结:海洋资源作为我国的宝贵资源必须要给予保护,面对当下我国海洋渔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海洋渔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规范执法,提高执法的合规合法性,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渔船以及渔民的管理和教育,确实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同时,为了维护渔民的利益,国家要落实各种保护政策,帮助渔民们转产转业,从而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2.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3.1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3.3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4.1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4.3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4.4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篇(6)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篇(7)

海洋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宝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不仅是包括海洋水域范围及其范围内的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还包括海域内所蕴藏的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而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也是海洋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给我国的海洋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海洋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构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兴产业亟待发展的局面。

一、海洋产业的类型

传统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捞业、盐业和海洋航运业方面。

海洋水产业和捕捞业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近年来维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我国海洋生物种类多样,而且我国的捕鱼业发展较快,渔业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在海洋产业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第一产业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占比有所下降,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海洋经济的第二产业多指海洋盐业、油气产业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海洋油气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起步较晚,但油气产量逐年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产业中新兴的海洋滨海旅游业和远洋航运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能源的利用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居于海洋产业经济的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海旅游也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餐饮服务、海水养殖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提高了海水养殖和渔业的附加值。风能和潮汐能是可再生新能源,对它们的利用还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海洋运输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近海港口的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新的现代化集装箱及散货深水港口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不断趋于国际化的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海洋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二、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同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使得海洋资源面临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尽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区域内人们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对海域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的捕捞和近岸开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面临日益匮乏的不利局面,这些都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限制,并引导渔民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转型,开展深水养殖和水产品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等,给海洋产业经济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近海排放物严重超标,入海的污染物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域内海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的净化能力出现超负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利于海洋生态h境的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日趋合理,但仍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政策的支撑,但真正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我国近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海洋产业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各个滨海经济区中海洋渔业、旅游业的产值都很高,但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海洋产业的经济结构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三、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展望

面对海洋产业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调控力度,制定适合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高科技的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同时发掘传统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海洋产业的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福明,蒋蕴琪.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

篇(8)

宁波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将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0.4万公顷,面积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围涂造地和从事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是宁波建设沿海工业区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1.87万公顷。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约7.67万公顷,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3300公顷。近年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实现临港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829亿元,大宗商品交易额2000亿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临港产业带。2011年上半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6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两个百分点。

(二) 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0年末,仅奉化海洋业信贷资金超过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形式为渔船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信贷,其中约有440艘渔船进行了抵押贷款,共计达1.9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仅向宁波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中的103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就达151.98亿元,并为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等海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06亿元。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1.海洋经济概念备受追捧,直接投资和境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宁波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中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些风投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浙江的海洋经济项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成功举行,约有3600亿涉海项目签约。

2.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鉴于发展海洋产业周期长,企业势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银根紧缩,企业贷款较难。政府通过私募的方式,从民间募集资金,宁波市将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这笔基金将投向好的海洋产业项目,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 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业对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总量不大,力度有限,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

(一)银行信贷存在风险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宁波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 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了贷款的融资保障。

(二)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银行贷款一般为1年以内3 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 年,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养殖户按期归还贷款存在较大压力。

(三)银行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贷款手续较繁琐,效率不高

从事海洋渔业的农户和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风险程度较高与相关保险业发展滞后并存, 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港口城市为依托,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发展政策性保险,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

(二)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篇(9)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怀抱着我们的祖国,海域纵跨从北到南的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温度带,分别包括上升流及大洋、珊瑚、红树林、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等各种生态系统。而保护区是海洋的一道防护罩,尽量阻断外界带来的干扰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各种破坏,最大限度地从生态系统源头维持了其原生产力,促进生态良性可持续循环并且保证海洋物种能够正常繁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及持续利用,做到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一举两得。但是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系统研究,探索完善此项制度的方法,为今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修改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海洋环境资源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写此文的实际意义所在。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而把一定范围的海域、海岸、河口、湿地或岛屿及其包括的各种海洋生物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带,是保护海洋多样性,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之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具有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功能。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确立

我国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记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出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务院在1994年10月9日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其中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此条规定为未来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颁发提供法律依据和实施基础。终于在万众期待下,1995年9月29日国家海洋局以《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蓝本,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至此,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宣告已经初步形成,初具规模,并且沿用至今。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晚,基础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它也渐渐凸显出它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其自身特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布局上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带。例如集中选址在南方,以广东、福建和海南为典型,而北方的山东一带的海域却被“冷落”了,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保护区多的地区生物多样性更值得保护。相反,被“冷落”的山东一带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活跃多样,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的特有生态价值,完全有资格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只是问题出在管理办法关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由地方向中央层层递进评审制度的程序漏洞上,包括申报、规划乃至最后的审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冗杂繁多,而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稀缺。这样是不利于国家用有限的力量尽量去对每个海域都进行公平保护的。

(二)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过于复杂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了实施保护的效率,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采取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并行的管理体制[4]。即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和分别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等部门各自分部门管理。这样,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甚至在同一保护区内,不同部门也行驶不同的职权,这样就难以避免出现不同部门为自己部门谋利益,政府部门的内部性局限也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即有事就互相推诿,有利就互相争夺。这样的体制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资金浪费的问题出现。

(三)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制度,这一制度也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区内的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发展与该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宗旨不协调的旅游项目。这种保护制度让很多人都关注周围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干扰,却忽视了这样的保护区设置给周围居民带来的生产生活的不便。保护区主要注重保护,但允许适度开发,可适度开发的界线不明确,这样可能会阻碍了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模式,损害社区民众的经济收益,让民众对此工作的开展产生排斥心理,不积极配合保护区建设工作,这也不利于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立法不完备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落于人后,立法还很不完善。从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里,我们只能找到关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一点皮毛,根本就不能作为实践依据。而1995年颁布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虽然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其实践可操作性还是有限的。迄今为止,我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这一块的法律保护力度还是太薄弱,没有出现专门的法律。不能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破坏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制,使保护区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专门法律的空白,相关配套立法体系的不完备,无法适应海洋这一复杂的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致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手足无措。

三、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建议

随着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完善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本文谨提出粗浅的几点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一)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

在总体合理、宏观的规划方针指导下,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地其他保护区建设、当地发展状况及当地民众的支持程度来规划各个保护区的布局,尽可能更全面的照顾到潜在的需要保护的区域。不要过于集中某一区域建立同一类型的几个保护区,避免重复保护而导致经费的浪费,改善分布不均的局面。在保护区类型单一的方面的改进,可以扩大保护区类型范围,例如增加一些具体的稀有生物物种的保护区,以实地考察和研究为根据,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针对性的选择建设保护区的区域。实现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多样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调整保护区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我们应该把综合管理这一笼统的概念转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在国家层面上设一个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各部门专门人才成立的国家小组,集中各领域人才的智慧,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在地方则设立这个小组的分支机构为地方小组,接受国家小组的监督和管理,地方小组的职责也要明确,具体到其所负责的保护区的建设所需,赋予他们执法权,便于执法活动的开展。在这种体制下,还可以吸收社会公益组织团体或企业单位成为管理的主体,将地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委托给他们自主管理,地方小组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便于把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更好地贯彻环境保护法里的协同合作的原则。

(三)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贯彻落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确定之前应该进行信息公开,把信息传递给当地民众,再让他们对此进行反馈,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他们清楚意识到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他们也有责任,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然后积极对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合作。各类专业人士,社会团体也可以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各种宝贵的意见,这样充分利用了人力物力资源,优化当地保护区的建设。

(四)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很多政策规定无法落实,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不适应当今复杂的海洋资源问题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作出专门的立法,填补法律的空缺,配备相应的法律条例,构建健全的法律框架,让建设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加强保护区法律权威性,提高执法能力,做到执法必严;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究,保障法律的运行,有效遏制在保护区内非法开发和经营的行为[5]。要明确生态利益第一位的立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以此为基础去制定相关活动开展的法律规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立法不完备等问题,我们应该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立法和提高科研技术。社会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要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雾霾,沙尘暴,各种污染的发展恶果从此远离我们,让蓝天和海洋两条“蓝丝带”继续完好地缠绕在地球的两端保护着地球,继续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基金项目:创新强校项目“广东地方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和“海洋法基本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S].1995.

[2]陈兴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79-82.

[3]孙昭妍.关于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21):40.

篇(10)

1基本情况

1.1辖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日照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2016年日照市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933.9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增加值占GDP比重51.8%,占比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日照港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016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83亿吨,居全国港口第八位、世界第十一位,是中国重点建设的主枢纽港。

1.2全市海洋产业信贷投入实现稳步增长

随着日照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对涉海经济企业的信贷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末全市涉海贷款余额42.50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服务业贷款34.5亿元,同比增长21.4%;海洋粮仓贷款6.85亿元,同比增长1.5%;海洋先进制造业贷款1.07亿元,同比减少25.6%。

2金融支持海洋经济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了日照市5家涉海经济企业(港口企业1家,海洋运输企业1家,海洋养殖企业2家,海洋捕捞企业1家)和15家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4家,城商行1家,农合机构4家,村镇银行2家)开展调研。

2.1融资总量情况

截至2017年5月末,日照市融资总量365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其中贷款余额2303.1亿元,同比增长2.7%。

2.2推出丰富多样的海洋经济金融产品

针对涉海金融领域特点,辖内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了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被调查机构中有10家银行开发了涉海金融产品,占被调研机构66.7%。例如,针对海产品捕捞、养殖、销售等环节特点,辖区农业银行、岚山农商行、中国银行分别推出了渔船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饲料鱼抵押产品等。截至2017年5月,日照市涉海资产抵押贷款余额9.84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金额5.67亿元,同比增长29.5%,运营船舶抵押贷款0.58亿元,同比增长52.7%,渔船抵押贷款3.23亿元,同比增长0.7%,饲料鱼抵押贷款0.36亿元,与去年持平。

2.3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项目发展情况

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海洋经济项目的发展,例如,农业银行日照分行积极跟进日照港集团重点项目,包括岚山港区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岚山港区北区南港池航道工程、岚山港区中区导流堤及陆域形成一期工程和日照港股份岚山港南作业区岚南#15泊位工程,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前期,该行牵头为日照港集团注册10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有力地支持了日照港项目建设。

2.4减轻企业负担情况

日照万宝水产集团总公司黄家塘湾人工渔礁建设项目,是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修复渔业资源,打造海洋牧场,实现耕海牧渔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项目建设后期资金短缺问题,东港农村商业银行积极与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沟通,就山东万宝水产集团合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抵押问题进行协调,并成功办理了1500万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开创了日照市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先例。截至目前,该人工渔礁项目实现总收入2000余万元,利税720万元。

3应关注的问题

3.1涉海保险业务发展慢

尽管近年来海洋保险的险种和规模开始加快发展,但仍远远滞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日照市仅有2家保险机构(中国人保财险和太平洋保险)开展了海洋保险品种,占全部保险公司的6.7%,且仅有船舶险、雇工险和运输险3个品种。由于专业人才和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的缺乏,已经开办的保险公司也存在无法保、不敢保的畏难情况。另外海洋灾害影响频繁,赤潮、台风、风暴潮等事件时有发生,海洋经济企业自身防灾抗灾能力不足。在海洋养殖领域,保险公司普遍因养殖风险高、收益小而不愿意承保。

3.2涉海抵押物如海域使用权等处置难

截至2017年5月末日照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余额9.84亿元,占全部涉海贷款的29.5%。据开办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机构反映,海域使用权实际承包价格为每亩每年10元钱,价格较低,海域使用权的实际价值体现在投入海里的资产,机构考察难度较大,且在抵押方面缺乏成熟的操作方式。例如,中国银行日照分行反映该行连续三年形成方案报送省行,省行考虑到涉海抵押品处置难问题,一直没有同意日照分行开办此项业务。

3.3利息补偿机制缺失,不能覆盖海洋经济的高风险

调查显示,日照辖区当前尚未建立专门针对海洋经济贷款的利息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海洋经济面临自然灾害、海洋资源枯竭、休渔期延长等风险,缺乏利息补偿措施。

3.4缺少专项授信与统计制度,影响了信贷支持效率

日照辖内金融机构没有针对海洋经济制定专项授信和统计制度,当前辖内海洋经济贷款与其他贷款采取相同的授信审批手续。例如,日照银行对海洋经济的授信分散在交通运输业、农业等多个科目中,影响了信贷支持效率。

3.5海水捕捞形势十分严峻

据调查海企业反映,由于前些年的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海洋捕捞业尤其是近海捕捞受影响较大。渔业部门今年首次将休渔期延长1个月,由3个月延长到4个月。目前,海洋可补资源减少,捕捞期限缩短,导致产量下降。同时国家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对捕捞行业由过去的鼓励逐渐变为限制,日照捕捞船燃油补贴标准每年减少20%,三年内将停止补贴。例如,日照岚山前三岛开发有限公司2艘大船20人出海捕7天,成本约为20万元,由于海洋资源枯竭和燃油补贴下降,如遇到收成不好,一次出行将损失10余万元。

4政策建议

4.1设立新型海洋保险机构

建议积极鼓励各保险机构设立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保险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办海洋经济保险,增加保险种类,提高保险补偿能力。

4.2完善信贷产品创新的各项配套服务

建议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海域使用权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促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专业评估机构发展,使海域使用权的评估结果更加可靠,海域使用权的流转更加便利,海域使用权的信贷风险更加可控。

4.3完善信贷风险补偿及分担机制

一是探索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通过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参与信贷产品创新。二是建议制定海洋产业贷款风险和损失补偿政策,对支持海洋产业的金融机构,由当地政府按照发放金额给予专项奖励,对因支持海洋产业建设而产生的不良贷款,由政府设立的偿债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4.4建立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授信和统计机制

针对海洋经济行业的特点,各金融机构应制定专门的海洋经济专项授信制度,并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设立专门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完善对海洋经济各类信贷指标的统计和监测。

4.5成立海洋经济联席会议

建议人民银行、发改委和海洋渔业等部门成立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建立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搭建协作与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海洋捕捞风险预警机制,金融机构可根据海洋捕捞季节性特点,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保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区[J].港口经济,2014(10).

[2]齐晓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分析——兼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10).

篇(11)

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洋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经历了8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回顾国内外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丰富的海洋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最初的海洋管理理论。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洋管理已成为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后各国不断加以丰富,相继提出了海洋管理法规、条例和政策。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沿海国家实F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也是解决海岸区域的有效对策。

1.中美海洋管理范围、类型与手段比较

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看作是将某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海况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的特定空间的管理活动。随着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海洋管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如美国对自然区域海洋管理范围的理解,经历了包括自然部分、管理部分、管辖部分三大范围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然部分,即表层水、水体、海床、底土;又如从海洋管理层次与类型对海洋管理的理解不断拓展,将海洋管理明晰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管理等等,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海洋法律制度。

在我国,海洋管理范围有哪些?海洋管理的类型有哪些?海洋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同样困惑着我国海洋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尽管我们经过了30多年海洋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探索,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鹿守本1998年认为,在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海洋事业等活动所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及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就是海洋管理。管华诗、王曙光2003年主张,海洋管理是指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与美国相比,我国海洋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类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一方面,是由于中美两国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体制等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主要是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权限、海洋管理机制等有较大差别。

2.传统与现代海洋管理内容、对象、方法和特征比较

现代海洋管理与传统海洋管理相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内容?目前海洋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尚无定论,主要反映在海洋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有不同见解。

传统海洋管理,是指国家海洋行政机构对海洋的管理,是单纯的行政管理。随着时展,人类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程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海洋的依赖日益增加,而且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海洋比陆地有更多的不可抗力,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近百年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生态资源逐步枯竭、海洋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等现象足以说明,现代海洋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海洋管理的局限,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海洋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涉海部门的利益调整,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完善,而且急需培养一批熟悉海洋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只有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政策性强、业务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海洋管理规律、具有战略头脑、开拓进取、善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由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3.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现代海洋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拓展,客观上要求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和创新。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战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安全管理、陆海统筹管理、海洋区域管理、海洋管理组织等,作为创新与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海洋权益管理

海洋权的产生与发展,在全球沿海各国和地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全球化以来,海洋权益的内容不断丰富,海洋权益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国际海洋法的不断丰富,国际海洋法规和现代海洋权益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海洋法制建设水平亟须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大的声音。在海洋权益的维权管理及海洋权益法制管理方面,沿海各国和地区对海洋维权管理的原则越来越明晰。海洋执法在维护所管辖海域海洋权益,海洋司法在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和海上划界争议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球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上,尽管存在不少分歧,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继续发挥作用。

3.2海洋战略管理

海洋战略及其管理决定了一国和地区海洋管理的顶层设计水平,也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基本走向。不同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产生不同类型的海洋战略及其管理模式。海洋战略管理体系,由海洋经济战略、海洋政治战略、海洋军事战略、海洋社会战略、海洋文化战略、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生态战略、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洋安全战略等内容构成。我国海洋战略管理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洋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海洋强国战略管理、陆海统筹战略管理、海洋安全战略管理、“一带一路”战略管理等观念并付诸实施,形成全球视野的海洋战略管理体系。

3.3 海洋资源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认识海洋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海洋资源管理制度。

3.4 海洋环境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环境管理的原则和任务,分析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在比较中外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保国际合作、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3.5 海洋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海洋人力资源海洋产业管理。明确海洋产业管理的形式、分类及其演进阶段,加强海洋产业组织管理、产业规模管理的职能、内容、途径,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6海洋科技管理

明确海洋科技管理的原则、特性,分析影响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因素,完善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组织管理、应用管理,提出海洋科技产业化管理内容与方式,加速海洋科技产业化。

3.7 海洋信息管理

明确海洋信息管理战略在海洋信息用户培育与管理、海洋信息管理在海洋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分析制约我国海洋信息管理的相关因素、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基础与实现途径。

3.8海洋安全管理

认识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的价值,分析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和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现状,从国家海洋经济安全管理、政治军事安全管理、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等角度,完善海洋安全支撑理论、海洋强国目标取向和海洋安全推进策略等。

3.9 陆海统筹管理

明确陆海统筹管理的地位、背景、价值、必然性与相关理论,陆海统筹创建海域经济带的时代背景、全程路线图解、战略价值认定、综合优势支撑用现存难点,制定陆海统筹管理的内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陆海两域资源配置、陆海两域产业结构整合、陆海两域科技研发、陆海两域基础设施建设、陆海两域交通网络完善、陆海两域环境整治、陆海两域金融市场和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等规划及对策。

3.10 海洋区域管理

提出海洋区域管理的原则、目标、任务,明确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手段,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拓展大陆架以外公海、两极等的外海管理,明确内海与外海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外海管理的主要措施,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运用于外海管理。

3.11海洋管理组织

分析海洋管理组织的属性、海洋管理组织结构基础、类型、设计、差异等,认识全球海洋管理冲突,海洋管理组织在国际关系协调中的作用,海洋管理沟通机制和谈判过程和海洋管理组织变革管理。

在回顾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历程,分析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难点问题和国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基础上,研究我国现代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原则和模式,提出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思路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 朱坚真.中国海洋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5.

[2] 马汉.海权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 李百齐,全永波.蓝色国土的管理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8.

[5] 鹿守本.海洋综合管理及其基本任务[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3).

[6] 江红义.海洋综合管理研究述评[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25).

[7] 帅学明,朱坚真.海洋综合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9] 彼德・里基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关问题[J].海洋信息,1998,(1)

[10]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分析[J].生态经济,2014,(01).

[11]王学俭.探索基于海洋政府管理的一部研究力作――《政府海洋管理研究》述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28(1).

[12]全永波.海洋管理W[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3]董瑞华.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J].时代经贸,2011,(2).

[14]赵伟.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硕士论文)[D].烟台大学,2014.

[15]吕彩霞.海域使用制度与海洋综合管理[J].太平洋学报,1999,(04).

[16]张润秋.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3.

[17]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硕士论文)[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