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党的18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继续深化,并把教育提高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剧、教育管理链条延伸、办学资金筹集多元、校园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校新常态发展带来新的复杂影响。
现阶段下,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承担监督职能的审计,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特别是高校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公认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如何更好地扮演高校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管理审计的现实探索意义显而易见。
一、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驱动力分析
(一)理论驱动
1、受托管理责任驱动
由于审计直接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基础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受托责任这一概念已然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从受托责任的发展轨迹探析,处于传统审计关系中的“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关系已不局限于财务责任,全面承担管理责任已成为“受托人”的现实职责所需,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就成为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必然。
本文将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进行了解析,见图1。可以看出,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分为一级受托和二级受托。一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受国家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全面参与高校治理,承担高校管理的全面责任;二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内部党政、院系、后勤、经营产业及其他所属单位负责人受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参与高校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其所承担的也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全面性管理责任。因此,对高校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就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驱动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方针,并特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理论指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侧重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既要增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突出学校文化,也要注重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改善学生素质、增强师资培训。紧紧依托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常态主题,把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高校的基本面和主渠道。这一新要求,使内部审计过去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审计关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全面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是必然选择。
(二)实践驱动
1、生存环境的现实驱动
伴随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财务核算规范化活动纵深推广,其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显改善,内部审计专注于财务审查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和缩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专注传统财务监督,这种传统模式表现出的静态监督、节点审查、“秋后算账”等特点已无法适应高校新常态,同时这种长期“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人际及职业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审计人员面临“四面楚歌”。基于此,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转变理念、更新思路、拓新渠道,逐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使审计人员工作“得心”、“顺心”、“舒心”,管理审计为实现上述目标拓展了生存空间与价值链。
2、实践发展的现实驱动
十以来,国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气整治和预防腐败,这些新常态对内部审计提供了新机遇。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在新常态下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成为这一行业的现实课题。显然,传统财务审计、监督型审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新期待,内部审计实践需要全面革新,管理审计势在必行。
二、高校实践管理审计的主要方式与渠道
近些年,高校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刻把握高校的业务特征、具体环境、运作规律和资源特点,管理审计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一)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分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对于促进高校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确认和评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开展:一是按照各业务类别开展评估,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固定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采购招标管理内控体系、教学科研管理内控体系、人才引进培养内控体系、招生录取管理内控体系、行政管理内控体系等开展专项评估;二是以重要业务活动的运行单位为评估对象,对重要行政部门(如财务部、科研部、教务部、设备部、学生工作部等)、下属教学单位(如科研中心、教学学院、实验中心等)、相关后勤实体(如校办企业、院办企业、饭堂、交通管理中心等)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内控评估。通过高校各层级、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建设和有效性执行,为高校健康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对高校重大管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组织治理体系的第二道屏障。高校作为一个培养教育人才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各种管理运营风险,对风险的及时评估与管控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之一。一般意义上,内部审计承担了对一个组织风险的再确认和再评估职责,但国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高校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职责还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内部审计目前应直接从高校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估入手,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力军角色。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高校实体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筹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管理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和降低高校管理风险,实现和维护高校的权益价值。
(三)开展高校资源类评审工作
主要审查和评价高校各类经费、经营实体、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管理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挖掘资源使用潜力,堵塞资源管理漏洞,实现高校资源价值最大化。
1、经费资源审查
高校近些年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一方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分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聚集释放,很多高校都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贷款包袱,一些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实体创收、贷款投资、专项基金、各种捐款等资金的效益性开展审查评价,对于提升经费使用率、纠正经费管理使用不当具有直接作用,也是缓解高校资金紧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
2、经营实体审查
对高校校办企业、院办企业、对外合作企业、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经营实体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高校总体利益,经营实体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经营实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高校对经营实体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经营实体对高校的经济贡献分析,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优化性建议,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益性评价等。通过审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营实体对高校主业发展的反哺作用。
3、技术资源评审
对高校研发、引入、合作的技术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评审,评审主要包括: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是否做到技术的及时申报和有效保护,技术对外合作或市场化利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技术的合作模式、形式、权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技术资源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技术的市场转化情况评价等。通过对技术类资源的合理性评审,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优势。
4、人力资源评估
高校人力资源评估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整理性评估,可采取课件查阅、课堂随听、查阅备课记录、考试抽样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数量、课题申请级别、科研经费申请总额、科研经费开支使用、科研成果级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估科研情况。二是对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表现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到课率、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市场调研、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掌握、社会能力、就业状况、市场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通过测评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调整优化提供支撑。
5、其他资源评价
一是对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存量的合理性、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和效果,并参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数据对比,查找问题或不足;二是对大型设备类等固定资产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的分布、产权、登记、管理及日常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四)及时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项,当好高校管理班子的发展谋士和参谋助手角色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管理层处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性事项提供决策信息和参考办法。比如对办学方针及方向的重大调整、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科研政策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人才引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营实体改革改制、教学单位整合、教职工福利待遇、对外经济合作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服务。
(五)密切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创造性的开展审计咨询工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部审计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全局去思考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对策,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需要重视和加强。
1、配合高校重点改革
如开展高校行政体系的管理控制评估、财务管控的完善性建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校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建议、人员流动率分析评估、老师学生诉求分析、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校园交通运行的合理化建议、校园饭堂管理的优化建议、教职员工对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收集与分析等。
2、推动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
如开展校级财务管理、账务咨询、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创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建立起动态的培训与沟通渠道,做到动态化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电话或服务邮箱,不定期收集汇总和解答高校各方面的咨询性诉求。
三、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深刻分析各高校的具体环境,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管理审计工作,做到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财务监督型审计,经济监督仍然是高校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责。一个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内审部门的实际现状进行安排,既要认真分析高校的管理现状、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情况,也要冷静分析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发展情况,如果上述情况较好,就可以增强管理审计的工作权重,反之,则需要渐进式推进管理审计工作。
(二)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管理审计侧重于对组织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审查,这对审计人员在管理、内控、风险、市场、信息技术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考方式、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更新观念、摄取新知、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开展审计宣传,为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内审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重结果轻过程、重监督轻服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长期处于“弦紧绷”、“背靠背”状态,内部审计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审计营销意识,逐步得到校内外特别是高校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优化审计环境,为管理审计实践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四)建立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体系和实务框架指引
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与准则缺失一定程度阻碍了管理审计的实践发展,推动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审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指南对指导和推动管理审计工作非常迫切和必要。各高校应积极摸索管理审计的实务模式、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引,为高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进入新时期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革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带来不少隐患,审计部门采取事后审计,“走过场”,完成任务,监理部门不很好的配合,“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建设项目存在不少问题,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竣工后各项工程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施工现场、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位、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际的跟踪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步骤
跟踪审计步骤一改原来的事后审计步骤,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般现在时,跟踪审计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
事后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收集资料:公路施工单位提供的预结算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预算定额、当地相关部门颁布的数据信息。甲乙双方签定的材料价格、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证、招投标价,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图集等。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书,计算工程量。2、了解工程情况:主要是针对变更资料不全时采用的。在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设计变更和结算文件,实施测量、查看,将二者进行比较核对,看图纸与实物是否一致,有无偷工减料、私自减少工序。3、核对工程量:甲方将审计底稿报交乙方,通过交流核对,使乙方认可,做到审核结果双方认可同意。有近似于“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审计出实质性的东西。
跟踪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2、审计组进入被审计计单位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3、监理处对承包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联合审计组同行;验收后,施工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划等号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力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分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主中说明此事。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意义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新生事物可能一下子难让有关单位或个人接受,必须对其意义及作用作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宣传,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讲清跟踪审计与原来的事后审计的区别与优势之处。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问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眼踪审计,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审计结束之时。不留下一点后患,什么问题均可消失在萌芽之中。
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进入新时期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革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带来不少隐患,审计部门采取事后审计,“走过场”,完成任务,监理部门不很好的配合,“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建设项目存在不少问题,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竣工后各项工程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施工现场、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位、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际的跟踪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步骤
跟踪审计步骤一改原来的事后审计步骤,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般现在时,跟踪审计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
事后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收集资料:公路施工单位提供的预结算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预算定额、当地相关部门颁布的数据信息。甲乙双方签定的材料价格、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证、招投标价,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图集等。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书,计算工程量。2、了解工程情况:主要是针对变更资料不全时采用的。在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设计变更和结算文件,实施测量、查看,将二者进行比较核对,看图纸与实物是否一致,有无偷工减料、私自减少工序。3、核对工程量:甲方将审计底稿报交乙方,通过交流核对,使乙方认可,做到审核结果双方认可同意。有近似于“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审计出实质性的东西。
跟踪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2、审计组进入被审计计单位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3、监理处对承包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联合审计组同行;验收后,施工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划等号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力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分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主中说明此事。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意义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新生事物可能一下子难让有关单位或个人接受,必须对其意义及作用作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宣传,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讲清跟踪审计与原来的事后审计的区别与优势之处。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问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眼踪审计,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审计结束之时。不留下一点后患,什么问题均可消失在萌芽之中。
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72-01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对最终审计意见的确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就需要了解现代审计决策过程中关于重要性的确定及应用,了解审计意见与重要性的关系。
1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认识
审计重要性概念是以会计重要性概念为基础的,它们的原初寓意是一致的。D.A.莱斯利(1985)认为:“在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是相同的,因为二者是针对同一套财务报表的”。如今,审计重要性成为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会计重要性也在各方面有了差别。《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里指出,“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性的。”在2006年我国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二者共同强调重要性的实质是财务报表差错影响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临界线。
而使用者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审计师考虑的是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的不同差异。审计师对使用者一般会作出以下合理的假设:
(1)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有合理的知识和了解,愿意合理谨慎地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2)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
(3)能认识到对未来事项的计量存在固有不确定性;
(4)能够基于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因此,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以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也对使用者的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决策的过程有所要求,而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2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确定与评价是一个连续与反复的过程。要考虑重要性判断过程中主体所面临的阶段性环境,进一步细化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审计师的重要性确定是一种职业判断,且这种判断要受到审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理解的影响,这种判断还要基于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考虑,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
我们对财务报表如何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整合了解有限,对于三个不同群体(信息提供者、审计师、信息使用者)重要性判断的一致程度更是了解甚微,也不清楚财务报表提供者和审计师就重要性所作出的判断将会如何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以在没有权威标准指导重要性判断时,或在决定最低数额标准不适合的特殊情况下,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需要运用个人判断。事务所也缺乏权威指南来减少不同审计师之间的重要性判断差异,个人重要性判断的指南大都源于其他非权威资料。
审计人员一般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在确定同一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这里的重要性包括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重要性水平是专指数量上的衡量标准,具体判断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量方面的判断。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估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计划工作中,计划重要性水平又分为财务报表层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3 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审计师应当合理选择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基数,并可以选择采用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来确定和计算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X固定比率。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和判断基础是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的大概范围,是一些经验参考值。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可见,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定也是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现有的一些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只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会有个确定的数值。审计师实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在围绕实际重要性水平波动的一个区间内变动。
4 审计意见与重要性决策过程
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本身就包含了重要性概念。在计划审计和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重要性概念尤为重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中,审计测试的精确度需要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在评估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时,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对照。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责任段中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及意见段中有“我们认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等术语就隐含了“重要性概念”。
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和注册会计师推断的错误金额。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需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如果被审单位拒绝调整,而这种未调整的会计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取决于以重要性水平为基础确定的错报或漏报金额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
错报或漏报金额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金额不重要。当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生某些错误,但其金额又不大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时,可以认为这一错报并不重要,因此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第二,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重要但对整个财务报表没有太大影响。即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可能会直接影响某个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整个财务报表的论述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一般只能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非常重要,且影响广泛,以致财务报表总体公允性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或客观环境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财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依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了解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审计师判断重要性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判断,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确定是考虑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求而不是具体需求。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理论研究声势浩大,但实践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的司法改革本身缺乏整体性设计,程序分类单一,改革目标单向;[3]二是学界对民事诉讼初审程序的内部结构划分未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初审程序应划分为民事审前程序(Pretrial Procedure)与正审程序(Trial);而民事审前程序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诉答程序(Pleadings)和预审程序(Preliminary Procedure)。预审程序是承前启后,衔接诉答程序与正审程序的枢纽程序。诉答程序、预审程序和正审程序这三个独立的子程序共同组成了民事诉讼的初审程序。
一、对相关理论的简要梳理
(一)预审程序不同于审前程序
审前程序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使命,是民事诉讼中的关键环节。立法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依附性的“审前准备”为独立性的“审前程序”。[4]
长期以来,由于翻译错误,一些学者对审前程序、诉答程序、预审程序、证据开示、审前会议等诉讼环节的功能界定不清,研究存在逻辑断裂、紊乱和功能界定错位、缺位的现象。而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关程序分化的模糊,[5]也导致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甚至他们自身内部)改革思路上的分歧,使理论、制度、实践三者之间出现脱节乃至对立。
审前程序的内部结构如何?它包含哪些子程序?其功能如何实现?实现的载体是什么?这些都是急待梳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认为,民事审前程序是指起诉之日至正审开庭前一日期间的民事诉讼程序。民事预审程序则是指立案之后分流繁简案件,梳理争点,筛选、固定证据,安排诉讼进程,庭前调解以及促成庭前和解的民事诉讼程序。民事预审程序只是民事审前程序的一个子程序。
(二)预审程序不同于诉答程序
新民事诉讼法第133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可以通过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但这一规定过于简略,没有完整吸纳审前程序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前,学界对审前程序、诉答程序、预审程序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有观点认为,诉答程序是指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以交换起诉状和答辩状的方法为诉讼开始以及确定诉讼争点的程序,是民事诉讼的起始程序。[6]
虽然诉答源于英国古老的普通法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没有诉答程序的称谓,但诉状与答辩状等书状的交换却为各国民事诉讼程序所共有。[7][8]因此,诉答程序的核心功能是“诉状与答辩状的交换”,这与诉答程序的功能明显不同。这一点在英美国家的立法例上可以得到印证:
英国的审前程序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传票令状送达,二是诉答,三是证据发现,四是庭审指导。[9]美国的审前程序则由诉答程序、发现程序和审前会议三个环节组成。诉答程序是当事人之间交换诉讼状和答辩状的程序。发现程序是当事人相互获取对方或者案外第三人持有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和证据的程序。审前会议中,由法官对案件进行指导、管理,促进当事人和解的程序。在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上,法官需要列出争点范围、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及其他同意事项,庭审活动不得超出最后审前命令的范围。由此可见,根据功能划分,英美国家的诉答程序严格区别于预审程序。
笔者认为,民事诉答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查立案,接收、转换诉辩材料,交叉知会诉辩观点的民事诉讼程序。诉答程序的功能只是“原材料验收”,而不是“加工”,甚至也不能是“初步加工”。诉答强调“收转”,预审则强调“准备”,即在诉讼系属之后,分流繁简案件,梳理争点,筛选、固定证据,安排诉讼进程,促成庭前和解、庭前调解。
一般情况下,预审程序在诉答程序结束后开始,二者在时间上泾渭分明。但如果出现反诉或者本诉增加、变更、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二者又会出现交叉:即临时中断预审程序,启动新一轮的诉答程序。当新一轮诉答程序完成之后,又恢复原来的预审程序。
(三)预审程序不同于正审程序
笔者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显示,“预审”的概念早已有之,“正审”的概念却鲜有学者提及。笔者认为,普通法中的“Trial”即是“正审”,指正式开庭审理。现任香港高等法院原诉庭法官的芮安牟先生在其英文着作《浅谈民事司法诉讼》中,将民事审判程序划分为“展开诉讼”、“准备诉讼”、“案件管理”、“预审”和“正审”五个阶段(香港大学法律博士陈星楠在为其着作翻译时,即将其中的“Trial”翻译成“正审”)[10]。笔者以为,从时间上来讲,民事正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之日至裁判确定之日期间的民事诉讼程序。其内容是:法官主持,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共同参与,以证据置辩、言辞攻防的形式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一审裁决。
正审以开庭为唯一形式,开庭次数以一次为原则,数次为例外;正审以当庭宣判为原则,以定期宣判为例外;正审应制作《法庭审理笔录》,审理笔录以逐字记录为原则。与之不同,预审可以采用开庭形式,也可采用庭前听证、庭前会议等其他形式;预审的次数不以一次为限;预审可以制作笔录,也可不制作笔录;预审笔录以概括记录为原则,不必逐字记录。正审强调当事人对抗,而预审中的调查取证、安排诉讼进程等活动则显现出强烈的职权主义特征。一方面,预审与正审互为依托,以预审的时间支出、程序支出来换取正审的公正和效率。另一方面,预审又可以直接终结诉讼程序,免除正审。[11]
二、立法规定民事预审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语精确地揭示了预正之间的辩证关系,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加以运用的实例:如体育比赛中的预赛与决赛,财政预算与决算,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人员选拔的预选与正选,土地审批的预审与正审,办理出口退税的预审与正审,贷款审查的预审与正审等等。在司法领域,我国古代法官断狱听讼重技巧、懂策略者也甚明理喻之法、预正之道。[12]因为聪明的法官都愿意在庭前与双方当事人交换意见,梳理法律关系,剔除琐碎争点;即便那些“和稀泥”型的法官,在漫长的“和稀泥”的过程中也能不自觉地完成预审的过程。所以,笔者愿意乐观地推测,在古今中外的司法史上,预审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预审实践没有及时上升为预审理论,自发性的预审没有及时转变为制度化的预审。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庭前程序。明确庭前程序与庭审程序的不同功能,规范程序事项裁决、庭前调解、审前会议、证据交换、证据的技术审核等活动,明确办理庭前程序事务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分工。”[13]
由于审前程序的建构涉及法官制度改革、审理结构调整、证据制度完善等基本问题,[14]所以实现审判人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分类管理最初成为审前程序改革的突破口。这种改革这主要有两种模式:法官助理模式和预审法官模式。法官助理模式是为法官设置辅助人员,[15]预审法官模式则是分化法官职能,分别设置预审法官和审理法官。[16]然而,审前程序的改革不能完全等同于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的改革。同时,缺乏对审前程序分化理论和预审程序内在逻辑顺序的理论研究,人员、机构设置的改革就缺乏运行的软件支撑,就会陷入困境。前几年一些法院如火如荼的审前程序改革逐渐销声匿迹恰好印证了这种判断。
因此,通过进一步分化审前程序、强调预审程序自身的逻辑运行,引导诉讼双方从“对抗”走向“对话”,从“为权力而斗争”转向“为权利而沟通”,倡导合作诉讼模式与“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是对“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有益补充。[17]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明确理喻之法、预正之道,在民事诉讼法中以专门章节系统地规定审前程序和预审程序的立法时机又已成熟。
三、完善民事预审程序的相关实务探索
笔者以为,各种预审形式都应遵循统一的逻辑思路,都应有统一的逻辑内涵。笔者结合所在法院的具体司法实践,做了一些简单的探索和尝试。
(一)预审程序的主持者及其职能
严格来讲,预审不是“审”,因此预审不应由法官主持。然而,这种理解过于机械了。日本、法国和德国规定,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由准备法官指挥预审或者由合议庭法官预审。而在预审制度比较发达的英美法系国家,预审也可以由庭审法官来主持。[18]
就我国而言,笔者认为,预审可以由庭审法官主持,也可以由法官助理或专门的预审法官主持。这方面应照顾到不同审级、不同地域法院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例如,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由于案件少、法官素质更高,其职能侧重于法律审,所以应强化人员分类管理,以专门的预审法官预审或者法官助理预审为原则;而中级法院、基层法院由于存在案多人少和地域差异的实际问题,人员分类改革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预审法官既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由庭审法官兼任。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一、审计项目安排环节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本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安排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源头。如果项目安排的不够得体,考虑不够充分,就会给审计风险埋下伏笔,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要化解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项目安排环节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选题上一定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把题目选准了,领导才会重视,才会支持,群众才会关注。这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2、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审计自身能力,切忌贪大求多。切忌贪大,就是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不要安排那些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的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上审下”的,同级审会产生较强阻力,或不属于本级审计管辖范围的应回避。切忌求多,就是要求在安排项目时要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力量安排适量的项目。否则就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匆匆应付,顾不上工作质量,致使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达不到任何审计效果。避免贪大求多就是为了使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效果。
3、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进行充分地审前调查。在安排项目选题时,一是一定要了解领导是否重视,群众是否关心;二是在选项时就要着手考虑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所说的不打无准备之帐,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审计公开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审前公示(公告)环节,二是审计结果公开环节。积极,就是在态度上、在做法上要大胆尝试和推广;稳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地态度,要考虑公开的方式、方法、范围和程度,要注意公开的审批程序。
审前公示就是在审计工作实施前,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内容、审计人员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告,让公众知道。实行审前公示,使审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阳光作业”,促使审计人员加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实行审前公示,由于群众的参与,可以拓宽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变“专业审计”为“全员审计”,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即把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把审计结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公众对审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客观,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使审计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公众评价审计,无形中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审计结果的公开,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力,有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纠正。
在实行审计公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稳妥的原则。在积极实行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制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程序。因为审计公开是一把“双韧剑”,用的不当就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三、大力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审计是专门监督和评价别人的,没有人来监督我,过于认真,查出问题,于己并没有好处,还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这是审计工作得不到提高的思想跟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观因素。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就是当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正常审计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心不强而没有发现,或者由于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由于收受不正当利益而不予披露,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要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要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一般性的追究由审计机构本身负责实施,重大责任追究由纪委或司法机关追究。
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实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要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结果被充分利用的优秀项目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关于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工作的好坏都会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能否被采纳和利用也取决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主审人应根据查出的问题做出初步意见,交审计小组讨论,再由主审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交换看法,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所决定的,但由于上报的、对外公布的、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计报告是由主审人起草撰写的,但不能看做是审计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起草前和起草后都应该充分听取小组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交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
一.基本原理的内涵
什么是的基本原理?学说内容极其丰富,但它最主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基本原理是标志整体性的范畴;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即整个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基本原理;二是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得出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具有四大特征即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和发展性。这样,基本原理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以及人类处理自然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三大基本实践形式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反复证明的真理性认识。基本原理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而且必将能够接受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检验,在实践活动中显示真理性认识的巨大威力。
二.实践观与基本原理的联系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的阐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对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中,实质上是对实践的内涵做出了阐释。客观世界不仅作为直观的对象,而且是实践的对象;人不仅是直观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所以,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主体的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感性的物质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在强调客观,重视感性客体自然和人的同时,必须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的客观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第二条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此点是马克思对实践这个根本观点在真理问题上的具体化展开。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主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人的思维在社会实践中证实具备认识客观现实世界,获得客观真理的能力。“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思维的此岸性。”[4]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到认识论领域,对哲学史上关于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做了科学的概况总结,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检验。实践准则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准则。
马克思在第八条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这就表明,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本身就是实践的发挥过程。不管人类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还是精神活动都是社会生活,都能通过实践找到其根本。认为,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唯一源泉,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凡事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即使是神秘主义的东西也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并且,这些神秘的东西最终也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最终在人类的意识中得到根除。
2.实践观与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是统一的
实践观的确立是同唯物史观的形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不会有科学的实践观。只有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实践的本质、作用和意义。唯物史观是基本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统一可以证明实践观与基本原理有着密切联系。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理看,实践的基本内容就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具体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的本质。因此说,实践就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存在的感性活动的客观形式。实践作为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必然是完整的、具有内在结构规定性的活动系统。实践观所说的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就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即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历史永远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占有和实践占有,即永远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它充分体现出实践是具有内在结构规定性的综合系统。这种实践观,既同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区别开来,也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区别开来。它否定了把实践看做无规定性的纯主观活动的意志论,排除了忽视历史规律性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论’。依据这种科学实践观看,感性材料不是认识的起点,实践活动才是认识的起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感觉材料为认识的起点。所以,它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过程,是消极的、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过程。建立在的实践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实践和理论的统一的复线前进的过程。马克思说:“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6]其次,从分析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中,还表明了实践所体现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说的,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由此可见,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脱离了实践观,就失去了作为主体人的能动的现实物质活动,没有主体的能动性,就会导致宿命论或经济决定论,同样,的实践观如果脱离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脱离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地历史规定性,没有历史规定性的实践,就失去了具体地使用和制造生产工具的基本意义,就会把实践等同于一般的感觉经验,从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或唯意志论。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统一的“纽带”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制定。依据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述,非常清楚的表明:马克思不满意以往人们只是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在思想精神的社会关系中谈论人的观点,他强调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应当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来考察人,不能从人自身去考察人。所以说,要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认识和掌握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就成为揭示人的本质的前提。然而,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人。由此可见,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成为唯物主义的说明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纲》还表明:马克思既不满意脱离了从事物质活动的现实人的精神能动性,也不满意没有主体能动性的直观反映论。他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的客观形式。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就为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找到了现实基础。所以说,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统一的“纽带”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制定。任何割裂二者的统一关系,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
3.实践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品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不同于其他理论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的活力只能蕴涵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因此可以说,实践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品质。无论是从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理论价值的体现,还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创始人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不是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的,它们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的长期调查研究和自己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划时代的成果,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臆断,也不是凭个人智慧创造的,而是在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实践中取得的。中国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这一实践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具体再现”,更是一种最终上升为理论层面、将实践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的实践活动。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过程中,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总结中,的理论观点得以产生,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理论成果得以延续,的理论魅力得以彰显。因此,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生命的实践品格,推动了的时代化。实践观让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一理论也是实践性的完整诠释。
三.结语
综上,实践观是原理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基本原理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不断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其思想也在实践的践行中不断完善。此外,实践观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基本原理的诸多部分息息相关,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特别是实践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不只表现在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同唯物史观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科学实践观关于实践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中,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此外,实践观丰富了的内在品质―实践性。所以,实践观是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7页。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参考文献:
[1]《侯惠勤自选集》,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7页。
[5] 孙正聿等:《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数不少的住宅工程在竣工后不久就出现了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渗漏现象,尤其是高层住宅, 这些渗漏问题,诸如屋面,外墙、厨房、卫生间、地下室等地方发生的渗漏现象, 一直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了室内外装饰效果和使用功能,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给人带来生活不便和精神负担,用户反映强烈。漏水的住宅给住户带来许多烦恼, 当住宅出现渗漏后再去修补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必须重视住宅工程的渗漏问题,要将其作为住宅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协调措施,杜绝住宅工程出现渗漏现象。
1 住宅工程中渗漏的主要部位及成因
1.1 外墙面渗漏部位及原因
1.1.1设计因素导致的渗漏
①很多细部大样设计,如窗台坡度、鹰嘴、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在这些方面设计时详图不全,简而化之,导致施工不到位;②外墙窗与墙体的联接、窗顶滴水线、窗台内外高度等细部构件设计不合理,致使雨水沿窗与墙体之间缝隙渗入室内;③为美观而将外墙饰面砖(小型)设计成细缝拼接,使砖与砖之间不能嵌填密封材料,导致漏水;④设计中忽略了不同材料界面连接。如外墙设计层层装饰线条,且线条顶部标高与梁顶标高相同,由于外墙面砖与砼梁的温度膨胀系数相差很大,极易产生裂缝,从而使线条上部渗水,女儿墙根部往往也较易开裂渗水;⑤凸出外墙的装饰线或悬挑板设计成向上的水平面,造成该板面积水,积水沿着砖墙与装饰线或悬挑板之间的砖缝渗入室内;⑥高层建筑非承重墙用的砌筑、找平砂浆标号,一般低于承重墙用的设计标号,强度虽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透水性增大;⑦建筑师在设计中对外墙防水不重视,外墙装修设计没有防水概念及功能设定,从而对建筑物的功能系数大打折扣。
1.1.2施工过程中导致的渗漏
①外墙面砖与打底砂浆粘结力不足形成空鼓,饰面砖勾缝不严密,出现砂眼及裂缝。外墙砌砖及粘贴防水面层的砂浆不饱满, 雨水沿砖缝之间的缝隙渗入室内;②框架结构外墙柱与砌体连接处不埋拉结筋或拉结设置不牢固,拉结筋间距数量、长度不符合要求,由于温度膨胀系数差异较大,导致连接处开裂是漏水的多发处;③外墙施工时预留的孔洞和在穿过外墙的管道封堵时处理不当,导致墙体接口处开裂渗漏;④外墙窗与墙体之间没有用防水材料填满压实,窗顶滴水线、窗台的施工未按设计或规范施工,造成雨水沿窗周边渗人室内;⑤砌体找平层、抹灰层砂浆未按设计配制,引起砂浆强度差,干缩开裂;⑥框架梁底与砌体交接处开裂、渗漏。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无按规范要求操作,砌筑一次到顶,因重力作用,砌体产生变形,出现水平裂缝、渗漏。
1.2屋面渗漏部位及原因
1.2.1设计因素导致的渗漏
①屋面板因设计刚度不足导致挠度过大而开裂产生渗漏,尤其是大跨度板和悬挑板结构;②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温度缝设置不合理,板面因温度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缝产生渗漏;③屋面排水坡度设计得太平缓。或排水管孔面积太小,雨水排泄不畅,积水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屋面板渗漏;④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上未设防水层或虽有防水层但设计不合理;钢筋混凝土板浇筑不够密实而发生渗漏,或细部构造处发生渗漏;⑤屋面板上的预留孔洞防渗措施设计不可靠,雨水沿预留孔洞的周边渗漏。
1.2.2施工因素导致的渗漏
①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和施工规范标准施工,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厚度或钢筋直径、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致使结构开裂渗漏;②所使用的钢筋、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致使浇筑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受荷后开裂渗漏;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坍落度过大,振捣时间不够或过长,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不够而渗漏;④施工缝留置位置不当,或施工缝二次浇筑前接口处理不妥,造成接口处开裂渗漏;⑤混凝土保养不及时或保养不足,高温干燥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致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造成渗漏隐患。
1.3厨房、卫生间渗漏部位及原因
1.3.1设计因素导致的渗漏
①楼板设计刚度不够,使用后挠度过大而开裂,板面积水沿裂缝渗漏;②设计排水坡度过小,板面经常积水;③排水管径或地漏孔口设计过小,造成排水不畅,排水管或地漏接口因长期积水造成渗漏。
1.3.2施工因素导致的渗漏
①钢筋混凝土板施工质量差,致使楼板开裂造成渗漏;②钢筋混凝土板预留孔口安装管道,管道周边的缝隙填塞不密实,或填塞材料日久收缩开裂造成渗漏;③下沉式大便器凹坑底板、侧壁未按设计要求做防水层或防水层质量差,凹坑内的积水渗出板底;④给排水管道接口安装质量差,未经加压验收即埋入墙板内,使用后管道接口漏水渗透墙体或楼板;⑤墙、板表面粘贴瓷片、面砖等防水层的砂浆不饱满,或施工工艺不规范,致使粘贴面层空鼓积水,造成渗漏隐患;⑥地面及墙面防水涂料施工时,不按有关规定进行配料和涂刷,致使涂膜性能和厚度达不到技术要求,有些防水层施工完毕,无进行蓄水试验,即进行面层施工。
2 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
2.1外墙面防渗漏措施
⑴填充墙砌筑前,必须将梁面与墙底部交接处残渣清扫干净、浇水湿润,填充墙砌筑分二次完成,当砌筑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应至少间隔 7d后再砌斜砖挤实,其倾斜度为60~75度,斜角缝砂浆必须饱满分二次堵塞砂浆来弥补砂浆的收缩和下坠。
⑵混凝土框架柱与填充墙交接处,沿墙高每隔 500处设置末端带 90°弯钩的2Ф6 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长度不得小于500。在混凝土框架柱、梁与填充墙交接处的表面,内外两侧,加钉 300宽,网眼 lO~12的钢丝网一道,沿缝居中,用@150射钉钉紧。
⑶对基面进行清理,凿除表面污物并清扫干净,必要处可用聚合物水泥净浆抹刷2-3遍,以增强砂浆与基面的粘结能力。严格控制砂浆的标号和质量,打底找平层建议用微纤维加减水剂的水泥砂浆,即可做找平层也可作防水层;外墙找平抹灰层遇不同材料交接处宜加挂金属网,高层建筑超过24米高的部分外墙,找平抹灰层应全部加挂金属网。
⑷找平抹灰施工前,对外墙施工中留下的孔洞、框架填充墙的顶部、空心砖外墙的竖缝,首先进行堵洞和勾缝,并作为一道工序进行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抹灰。找平抹灰施工时应分层抹灰,两层找平操作间隔宜控制在24小时以内。
⑸饰面工程施工前,要求墙体基面和面砖均先润湿且阴干,在防水层上贴饰面砖时,要扫一遍聚合物水泥素浆。如打底层平整,可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的乳液加水泥直接粘贴面层,把粘结层和防水层合二为一。
⑹加强细部构造处理的质量控制,内窗台要高于外窗台2厘米左右;外窗台向外坡度应≥20%;窗檐、鹰嘴坡度≥20%;滴水槽宽、深应≥1厘米;屋面天沟与女儿墙阴角处应做R=100毫米圆弧角;屋面女儿墙要做泛水处理。
⑺塑钢窗安装时,框与墙体间缝隙内腔采取发泡聚苯乙烯弹性材料分层填塞,填塞不要过紧;填塞后撤掉临时固定用的木楔或垫块,其空隙也要用闭孔弹性材料填塞。
2.2屋面防渗漏措施
⑴屋面结构层通常做法:①钢筋混凝土屋面结构层;②板面抹 1:2.5水泥砂浆找平层 2cm厚;③铺贴 SBS防水卷材一道 ;④铺设 3cm厚挤塑板保温层⑤浇筑4cm厚 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配Ф4@200双向)⑥面层铺贴防滑砖。
⑵屋面板混凝土结构施工时,要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间距、板厚均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留施工缝,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 12h以内,对混凝土浇水养护,养护时间 14d。
⑶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女儿墙、排水管、烟囱等)交接处,找平层均做成半径 50圆弧形,屋面找平层设纵横不大于 6m的分格缝,分格缝宽度为 20,缝内嵌填防水油膏。
⑷对板面结构层进行一次24h蓄水试验,以检验是否存在渗漏部位,以便在后续施工中先加以处理。
⑸防水卷材铺贴时,在天沟、泛水和立面卷材收头的端部应裁齐,塞入预留凹槽内,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最大钉距不应大于 900mm,并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卷材防水层的搭接缝应粘结牢固,密封严密,不得有皱折、翘边和鼓泡等缺陷卷材防水层施工完毕,再做一次24h蓄水试验,检验卷材防水层是否有渗漏现象。
⑹卷材防水层上铺设3cm厚挤塑板保温层,挤塑板应紧贴基层,铺平垫稳,拼缝严密。挤塑板上采用4cm厚 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配置双向Ф4@200钢筋 网片,细石混凝土保护层设纵横间距不大于 6m的分格缝,钢筋网片在分格缝处应断开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女儿墙、山墙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缝均应嵌填密封油膏。
2.3厨房 、卫生间防渗漏措施
⑴在卫生间的楼地面结构四周应浇筑高度不低于200高的细石混凝土梁,仔细插捣密实并加强养护,而后在混凝土梁上砌筑空心砖,防止水从四周墙角向外渗漏。
⑵热水管、煤气管穿过厨房、卫生间、楼板时,应预埋钢套管、套管内径应比穿管外径大 2~5,套管顶部高出楼面30,底部与楼板底面齐平。钢套管在埋设于楼板段的中部应加设一道 BW止水条,用绑扎钢筋的铁丝捆牢。钢套管与管道之间空隙用掺 10%UEA膨胀剂的 C20细石混凝土浇筑,套管周边还要留出深 15~20凹槽,采用防水油膏嵌缝密实。
⑶卫生间楼板上应做找坡层,坡度按设计要求为 2%坡向地漏,地漏边向外 50排水坡度为3%,施工时,以地漏为中心向四周方向幅射冲筋,找准坡度,用刮尺刮平,抹面要求表面平整,无凹陷,以不积水为合格。
⑷排水立管安装固定后,将管边洞 口清理干净,保证没有浮灰、积砂,然后认真支模、填缝、灌缝前,孔壁应洒水湿润用纯水泥浆满涂洞口壁,再分两次灌缝,第一次以半干硬性的C20微膨胀细石混凝土灌入并捣实,其厚度为板厚的 1/2;第二次即在次日剪断吊模钢丝后,以BW 止水条嵌入,随即用半干硬性 1:2微膨胀水泥砂浆填缝,管根四周 留20×20凹槽,用防水油膏填塞饱满、密实。UPVC塑料排水管根部应设置 20高的阻水圈。
⑸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施工时,我们严格按规定配料和施工,搅拌好的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在 3h内用完(环境温度 20℃左右),超过时间变稠变硬时,一定不要加水再用。涂料施工时,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干净,防水涂料应从地面延伸到墙面,厨房墙面防水层高度为 300,卫生间墙面的防水层高度为 180。待涂料防水层固化干燥后,蓄水24h检查确信整体无渗漏后,再进行面层施工,面层施工时,要认真做好防水层的成品保护。
3 渗漏的监理控制措施
3.1加强图纸会审,完善防水设计
很多设计单位对防水工程不做专项设计,施工图中也未提出具体做法,以致出现渗漏问题后责任分不清。监理工程师在审查图纸时是应注意施工图对防水工程是否做了专项设计,深度是否达到要求,若未达到指导防水施工的要求。应请设计院完善防水工程设计。防水专项设计应具体到:填充外墙的砌法、抹灰的具体要求、卷材铺贴方法、穿墙板管根的处理、防水剂类型、用法、用量等。
3.2加强监理力度与巡视
重点作好对质量的控制:编制详细的监理细则,针对质量预控点进行预控,保证质量。对各种原材料严格把关,准确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强度和饱满度。配合施工队伍逐级作好技术交底工作。对重点部位重点监理,通过巡视或旁站监理使施工中各种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少。施工前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单位进场的各种建筑材料进行检查。除了检查材料出厂报告、质量合格证、产品说明书等文字证明外,更重要的是要检查各种建筑材料的实物,按规定进行现场取样送检。经过合法的检测机构检测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才允许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责令施工单位将其运出施工现场。在屋面、外墙、厨房和卫生间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监理机构必须安排监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理。
1.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目的及原则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规范造价行为,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审核工作中主要是对建筑工程的预结算结果、造价制定等情况与工程的实际状况相对比,严格控制问题的出现,最终的目的在于辅助建筑工程企业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建筑工程是一个周期长、金额大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次的价格设计和确定,因此,采用合理的工程造价审核方法,在改善审核效果的同时,能够提高审核的质量和速度,实现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目标。常用的工程预结算审核方法有:
2.1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目前市场的价格、施工定额以及施工组织承包等项目,对工程的数量和单价等费用进行全面的计算和审核。
2.2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是指是针对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审核,这种审核方法与全面审核法不同的地方就是针对的审核范围有所不同,相对于全面审核来说,重点审核法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通常是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又比较高的工程项目进行审核,比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在对高咏ㄖ进行审核,还应当侧重对建筑物内外装饰工程的审核。
2.3对比审核法。在针对同一地区的工程项目进行预结算审核时,如果其建筑项目的用途与结构基本一致,那么工程造价也应当基本相似,因为在对多个工程预结算审核的资料进行统计时其同类工程造价以及材料消耗的规律性,都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如果同类工程在造价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可以根据造价指标、结构形式、功能用途等单方面的工程造价进行对比,从中找到与正常投资规律不符的部分工程,针对这些工程进行重点审核。
2.4分组计算审核法。该审核法一般是将预结算中相关的项目进行分组,划分为若干个项目组,对于相似的或者相关的几个项目组分别进行审核,能够判断出同一个项目组中不同的项目审核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审核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检查速度快、范围小、工作量小。
2.5筛选法。筛选法作为统筹法中的一种基本审核方法,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部分工程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审核,总结出关于工程量、价格和用工3个方面的成本价值的标准表,在施工的过程中,当所要审查的内容与该标准不符合时,对其单方面进行调整,这种审核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掌握,然而在解决差错问题上的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3.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质量的方法
3.1掌握工程预结算审核原则
为了确保审核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审核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审核原则,并具备熟练应用审核原则的能力。首先,对于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必须以全面掌握清单计价规范的计算原则和要求为前提,并在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工程量计算与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相关规定一致;其次,审核人员要掌握工程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市场价格信息,准确理解工程定额和费率,以此确保招标工程的控制价格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符合;再次,审核人员应提前参与到工程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的过程中,确保合同内容详实、准确、完整,为工程预结算提供可靠依据。
3.2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
为了系统地开展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必须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将其作为量、价、费审核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投标书、招标答疑纪要、施工图、标底、工程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图纸会审记录、工程联系单、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记录、工程竣工图纸、补充协议书、主要材料及设备合格证、主要材料检验报告等。只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才能明确审核思路,确定审核方法和手段,制定周详的审核计划。
3.3强化定额标准控制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推广应用,致使定额的补充内容逐步增多,必须做好预测、分析、考核工作,以确保定额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造价。为了避免施工企业出现重复套用定额和高套定额的现象,审核人员要在认真审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的基础上,确定套用定额方法,逐一核对、统计定额分项及子目,确保其符合预算定额,并在了解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情况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对消耗量定额的取定进行审核,严禁出现违反定额规定的情况。
3.4加强中期付款审核
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要求对中期付款进行审核,依照合同付款方式、付款比例、付款节点批付工程款。同时,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核、控制,强化工程造价控制,避免出现施工企业利用现场签证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此外,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条款尽量详实,在预结算审核中严格执行合同中的相关规定。
3.5提高审核人员综合素质
Take English gentleman T.E. Lawrence, better known as Lawrence of Arabia. His preferred mode of transport? Vincent Black Shadow. Actor Ewan McGregor? He and his riding partner Charley Boorman helped make the BMW 1200GS what it is today. Other famous gentlemen motorcyclists include Malcolm Forbes, Georges Clooney, Brad Pitt, Ted Simon(who packed a white tuxedo on his first round the world trip) and the King of Jordan.
All gentleman , but all different. Everyone’s foray into motorcycling is unique, but here are some rough categories and two choices of motorcycle for each.
你是否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非主流文化?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Hell’s Angels Motorcycle Club(地狱天使摩托俱乐部)”曾被美国官方定义为“世界上1%的非主流摩托车手”。他们另类、叛逆、无恶不作。他们的故事不断滋养犯罪电影的暴力情节,给港片中的“电单车帮”带来灵感。
但这仅仅是个时代插曲罢了。“摩托”原本就是一个激发公路幻想和肾上腺素的词语,奔放与自由才是它的内涵。当你驾驭着它享受速度为你点燃的激情,不知觉间你们俩已不分彼此:你的魅力由它而生,它的动力因你不止。
至于哪类摩托更适合你,那全凭喜好和用途了。就拿那位被后人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老牌英国绅士T.E. Lawrence来说,“文森特幽暗之影(Vincent Black Shadow)”便是他的爱骑。而因妮可版“红磨坊”中男一号成名的伊万・迈克格雷戈(Ewan McGregor),他甚至有位志同道合的“骑友”Charley Boorman,就是他们俩帮忙定义了现在的BMW 1200GS。其他酷爱摩托的名士还有《福布斯》杂志发行人迈尔康・福布斯(Malcolm Forbes)、明星乔治・克鲁尼(Georges Clooney)和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当然还少不了约旦国国王和那位身着白色无尾礼服用摩托环球旅行的Ted Simon先生。
这些名士个性迥异,他们爱上这类“双轮座驾”的故事也不尽相同。但我们总能归纳出一些类型派别,如果你正巧对号入座了,那不妨看看这里为你推荐的选择吧。
The Traditionalist- No bells and whistles for this rider, for him it’s all about classic lines and pure motorcycling. For this gentleman, two great choices include the Triumph Bonneville (based on a 1960 design) and the Harley-Davidson Road King Classic (based on a 1957 model). Both motorcycles are modern in terms of technology, to a point, including fuel injection and ABS, but they are dripping in tradition and no frills motorcycling.
传统派
这类骑手最为低调,他们享受道路与摩托带来的纯粹体验。最适合他们的座驾当属“波尼胜利号(Triumph Bonneville,改自1960版)”和“哈雷戴维森路王经典(Harley-Davidson Road King Classic,改自1957版)”。这两款都是现代科技的典范,设计传承经典,个性大气,不带做作。
The Iconoclast There are gentlemen who want something that no one else is riding, something rare and exotic. They could create a custom from any of the bike builders the world over, but if they want something serially produced, the new Norton Commando 961 or the Confederate X132 Hellcat are fine choices. Both are produced in very limited numbers.
颠覆派
有了“传统”,就必有“反传统”,独特与新奇正是“颠覆派”们热衷于追求的。他们可以在双轮车厂定制改造自己所需的另类车型,但若要寻找现成的量产型号,新一代“诺顿突击队961(Norton Commando 961)”或Confederate的“X132 地狱猫(Hellcat)”则首当其选。不过,它们的产量都十分有限。
The Adventurer Some gentlemen are all about going off the beaten track, quite literally, and for that they need a bike that can get them to the trails in style, then handle itself in the dirt, mud and mess. Two great new bikes allow just that the all new BMW 1200GS and the KTM 1190 Adventure.
探险族
许多人爱走生路,那些布满泥泞灰尘、凌乱不堪的区域恰恰成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征途。而新型的“BMW 1200GS”和“KTM 1190探险者”便是为此目的而生。
World Traveler The final group of gentleman motorcyclists is the world traveler, someone who wants to go around the world on paved roads. For this, you need a comfortable, dependable and stylish ride, complete with enough space to pack the essentials (and just maybe that white tux for embassy events). Two of the best choices include the Ducati Multistrada and the BMW 1600GT.
寰游者
关键词: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一、终身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
世界各国为实现发展经济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目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教育改革的实践。因而,出现了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并开始重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也从成人教育发展成为包括初等、中等及技术学校在内的不同群体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教育机构。世界各国不仅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关进行活动,还设立专门的成人教育机关进行成人教育活动。
成人教育是学习者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很丰富,包括职业教育,能力训练,闲暇教育及兴趣教育等等。对于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成人来说,为他们提供挽回失去的基础教育的机会:对于接受不完整教育的人来说,提供补充和完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对于已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来说,成人教育是更加提高自身素质的难得的机会。可以说,成人教育是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走向学习社会的必经之路。成人教育是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生活条件和需要,随时选择的继续教育过程。对于个人来说,我们的社会,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只存在一种知识体系,不同时期,不同的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也不同。个人也都不是从事相同职业的,成人教育为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相适应的服务。
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终身教育包括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知识和理论。不仅如此,终身教育还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技能训练,以及接受和选择适应知识结构变化的各种教育的可能性。同时,终身教育帮助个人发挥其主观能性确立目标,安排其学习活动,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努力。终身教育带来的这种变化,使个人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观念。而这种终身教育的发展仅靠成人教育是远不够的。因为,作为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成人教育不可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人的不同的要求。个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受最大限度的实用的成人教育,必须建立新的成人教育观念。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目标的过去的旧方式,要追求多样化。以追求提高知识的辨别力、判断力为目标,使每个人发展自身知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确立终身学习的战略,个人要接受终身学习的客观现实,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为此,学校要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符合受教育者需要的教育;作为社会要建立各种开放式成人教育机关和形式,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普通高校部分主要有如下几种办学形式
其一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三种形式:全日制脱产班形式(成人脱产班和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半脱产形式的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形式。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生数只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31,但招生数占49%.其中本科的在校生数占19%,但招生数占36%;专科的在校生数占47%,而招生数占61%。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的比例在增加,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其二是现代远程网络教育。
关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除学历教育外,还有网上课程教育和网上培训教育。这种现代化教育形式,虽然具有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便于社会各阶层成人学习等优点,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很好和值得肯定的成人教育形式,但由于投入的资金量大、师资要求高,所以,一般都只是由普通高等学校来办。当前经教育部、省教育厅批准创办网络学院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但其招生势头也是不错的。
其三是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教育,是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和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是我国成人教育近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向,每年全国参加此类培训学习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在职人员。而目前在我国这类教育培训形式,普通高校则抓得不够深入。虽然也有不少高校也办有这类培训教育,但大多都是行业性的指令培训计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继续教育活动,还没有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形式转过来。参加这种继续教育形式如:电大注册视听生、自考助学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普通预科生等,进修及培训的学生总数为284.2863万名,其中参加专门的教育进修和培训的学生数是155.7485万名,占总数的54%。这种短期培训教育,旨在培训和提高在职人员新的科学理论水平,扩大其知识视野,使其具备一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工作必备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大、中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发展这种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教育形式,应该说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三、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成人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因为新兴行业的出现和新技术的采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就业模式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都面临着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
其一,要使之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并保证终身教育的发展。
我国必须制定成人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和配套法规,与国际接轨,使中外合作办教育有法可依。这些都会促使我国终身教育环境的改观,从而使我国终身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地发展。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如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却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法律。
其二、要发挥普通高校具有的成人教育优势。
①普通高校要设立专管成人教育的单位一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专门机构。②使教学规范,管理严格,制定一整套规范系统的成人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安排管理人员。③要培养雄厚的成人教育师资力量,齐全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极好地丰富和开拓成教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创新能力。
其三、要提高成人教育机构的自主能力。
政府在成人教育问题上应转变职能,赋予办学单位的办学自,使其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独立实体。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我国成人教育工作,包括招生、考试、发放文凭等,不能置于国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之下,使办学单位没有多少自,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自主地开展工作,从而压抑了办学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四、要使成人教育社会化,实现终身教育多途径、多种方式教育形式。
①在教育手段上不能偏重于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成人教育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视听设备与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内容上,普教化的倾向需要改变,要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②我国成人教育办学也要由传统的政府办学体制向成人教育办学社会化转变。③办学单位要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开辟多渠道投资。由于教育投资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开办成人教育,而能解决成人教育投资缺乏的唯一正确道路就是走成人教育社会化办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