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篇(2)

一、课堂内

(一)每节音乐课上,我们几乎都设计了精美、详实的多

媒体课件,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人音版13册音乐课本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在学习歌曲《当兵的人》时,我让学生看了一组图片:三军仪仗队、98年抗洪抢险、08年汶川地震、人民慰问子弟兵等图片,以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经典排比句导入新课“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同学们觉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地想学习歌曲《当兵的人》。

(二)把简单的律动、游戏、唱游融汇在教学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线谱的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课上则简单把五线谱上的音位讲清楚,就进入实战阶段。老师在黑板上用五线谱写下旋律,学生即兴翻译成简谱,完毕即跟着琴视唱,同学们唱完便惊呼,这不是我们在小学就学得歌曲《小星星》《上学歌》吗?然后师生打着节拍共同唱歌词。擅长舞蹈的同学跳舞;善唱的学生唱歌;还有的同学配节奏。一节课,其乐融融,同学们意犹未尽,仍然期盼着下节音乐课。

(三)倡导“学科综合”,争做“综合型”教师

譬如: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七单元《嵩岳风》学唱歌曲《少林,少林》时,教师要首先要求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少林寺的地理位置――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然后问同学们如果想去少林寺游览应乘什么车?乘车路线是怎样的?知道中岳――嵩山,最后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查找东西南北岳的山名及所在的省份。如此,与地理学科结合在一起,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音乐课的教学不外乎歌曲、视唱、乐理知识、欣赏等几大块。比如: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可根据班级学生的音乐程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采取用视唱法、听唱法或教唱法等进行教学。此外,我们正在研究音乐“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正成为我们音乐课堂的模式。

二、课堂外

学校的广播站,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歌咏比赛,迎新年联欢会等文艺汇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倡导了一种“书生朗朗、歌声朗朗、笑声朗朗”的校园新文化。

学校成立了音乐课外活动小组。如百灵鸟合唱团、乐理知识培训班及电子琴兴趣班等,为同学们的音乐爱好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音乐课题研究工作两年内在全校22个班中进行了全方位、分层次、分班级逐步进行,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如今,我们的课堂实现了:

A.多媒体几乎贯穿了一节课的始终;

篇(3)

近年来,在与农村初中学校音乐教师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了解到一些关于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农村初中的音乐教育质量,让我感到忧虑,经再三考虑,决定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课题研究。于是我联系了一位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加盟,计划用一年的课余时间对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农村初中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多维度调查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情况

我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

一是我联系了一位农村中学音乐老师加盟做这个课题,自己向学校申请到这所农村中学支教一年,每周到这所学校两天,参加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亲自上课和指导学生的音乐活动,深入了解教师的精神状态、职业心态、教研和备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对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情况;

二是我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对我校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初中三年期间音乐课的开设情况,发出350份问卷调查表,并全部回收,按学校分组分类统计,由此了解石狮所有初中学校近三年音乐课的开设情况。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本省其他地县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我是这样做的,外出培训时有意识地向一起参加培训的老师了解,向当年一起读大学的同学了解,回到老家的时候了解老家的几所农村初中校的音乐教学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情况以后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初中比较薄弱的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实际问题:

问题1:学校管理者和音乐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问题。按课程设置要求,初中各年级都必须开设音乐课,由于学校管理者和音乐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及音乐学科是非中考科目等原因,各初中校初三年级普遍不开设音乐课,而且初一、初二年级的音乐课常常用于其他学科的迎考复习和考试,导致音乐课程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师生都认为比较无关紧要的课程。

问题2:音乐教师以上其他学科的课为主,上音乐课为辅。有的学校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班级数不多,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两个年级的音乐课节数不足一个音乐教师的周课时数。因此,音乐教师还得兼任其他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是兼任的科目是要中考的,而音乐是不要中考的学科,所以音乐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中考科目上,音乐课则成了音乐教师的次要课,久而久之,音乐教师的工作重心、专业重心发生转移。

问题3:音乐教师的一些应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在评优评先、职称聘任等方面,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会吃点亏。有的农村初中校的音乐教师已评中学一级教师多年,工作很努力,但每年聘一级教师都因量化积分偏低而聘不上,主要原因是教音乐的,不是中考主要科目教师。据一位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说,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她们的教学积极性。

问题4:音乐教师的业务进修提高培训和校本教研均较缺乏。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至今尚未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由于校内只有一位音乐老师,不具备本校音乐学科教研条件,由县市区组织的音乐学科的校际、片际教研活动较少,因此,音乐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缺少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取决于音乐教师的学习自觉性和个人的研究能力,很难有基本保证。

问题5:我还了解到,农村初中薄弱校没有音乐专用教室和音乐器材室,音乐教学器材缺乏,音乐老师在很多音乐课上无法完整展示。

二、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策略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农村初中薄弱校的音乐教育质量,改变这种现状,主要策略有:

策略之一:各县市区教育局和督导室对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加强督导监管,这方面的要求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各校领导干部要了解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配备基本的音乐教学器材,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第二层次,要开展最基本的几项音乐教育课外活动,比如班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赛、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和元旦迎新晚会活动等,成为规定,常态化。

策略之二:每个农村初中学校音乐老师数量不多,有的规模小的学校只有一个音乐老师,所以各进修学校可搭建更多的校际、片际教研平台,经常性、针对性地举行音乐教育研讨活动,推动和促进农村初中薄弱校的音乐教育。

策略之三:承担农村初中薄弱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克服薄弱校的实际困难,搞好音乐教育本职工作,不要过于强调外部条件,而是要把提高音乐教育的重心放在优化备课,以课堂为主阵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优化备课,提高农村初中薄弱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我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支教过程中深入课堂听课及参加备课组活动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优化备课的几点看法:

首先,优化备课,备课时想想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备课要备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层次能力;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备课时要备教学反思。

其次,课堂是音乐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

音乐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新课程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避免“满堂灌”,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所以,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教学设计上抓细节,使教学设计有创新就更重要。对一堂课而言,好的教学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入深思的状态。

多媒体与音乐课堂教学要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的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同时可以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

音乐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理念。音乐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将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与肯定,哪怕是一句再简单再普通的评价,也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音乐课堂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说到德育教育,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是班主任的事,其实不然,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篇(4)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更多地融入传统美感的因素与资源,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生理念的引领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初中生中很多学生沉迷于流行音乐,整天靡靡之音、无病,势必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消极影响。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将民族音乐引入音乐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给学生的音乐爱好之旅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营造氛围让民族音乐融入校园生活中

在初中生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更多的是对流行音乐比较喜欢,这与当前娱乐界注重包装和宣传有关。一大批具有靓丽外形的歌手,以及经过过度渲染氛围的流行歌曲,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具有绝对的杀伤力,许多初中生将零花钱都用在了购买流行歌手贴画上。针对这样的状况,音乐教师更要主动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因为靡靡之音的流行乐是无法对祖国未来栋梁的青少年发挥出多大正面引导作用的。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民族音乐更具正统地位,更具有正能量的蕴含,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向学生推荐民族音乐,利用各种载体和资源让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并爱上民族音乐。学校在平时播放校园广播音乐的时候,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优美旋律和意境的民族音乐,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旋律非常优美,意境也很动人,在校园里播放这样的曲目,很是适应校园文化建设氛围,让学生逐步接触这些民族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之美,并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精选优秀民族音乐作为教学补充教材

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感悟民族音乐,课堂是重要的阵地。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也有一些民族音乐作品,但是相对于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成长实际看,数量还远远不够,教师需要自己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补充到教学活动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从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方面,搜集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更加贴近学生兴趣爱好、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传唱,深刻领悟其旋律和意境,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品鉴能力。例如从古筝独奏《梁祝》中体味凄美的爱情,从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感受节日的浓厚气息,从民乐合奏《欢乐的泼水节》中感受人们欢快的心情等等。将这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带进课堂,作为补充教材进行教学,能够对音乐教学活动发挥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教师也可以开展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参与校本课程的编撰,体现本校民族音乐教学方面的特色,也可以对教学活动产生较好的支撑作用。

三、运用课外拓展活动感悟民族音乐之美

对于初中生这样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而言,课余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音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课余拥有的自主活动时间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进行因势利导,组织开展以欣赏和传唱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为主题的活动,将有兴趣的学生以及对音乐有特长、有潜质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些专门的拓展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由一个从不感兴趣到逐步产生兴趣,最后非常喜爱的过程。因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无论是歌曲、器乐演奏还是说唱艺术,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底蕴。越是欣赏和感悟,越是韵味十足,如同美酒一般值得回味。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多欣赏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之外,还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对照乐谱自己学唱一些曲目。在班级中组织一些小比赛活动,将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感悟推向一个新的。

四、鼓钛生自主欣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

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配备了电脑以及网络,学生欣赏音乐的途径也更广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拓展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绿色上网,自己搜集和下载一些好的音乐作品。自我欣赏,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互换资源,接触到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一方面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在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和传唱中受到美的熏陶,汲取更多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因子。许多学生在和笔者谈心的时候,谈到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认为以前自己没有注意这一方面的作品,经过学习和欣赏之后,发现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层次以及蕴含的情感,明显比一般流行音乐高上几个层次,自己也逐步喜欢上了民族音乐,这也是民族音乐进课堂进校园所期望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对学生品性陶冶、情趣培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广大教师可以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器乐与声乐是音乐的两大门类,器乐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声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指导老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学习演奏乐器为目的,以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为学习方式的专业音乐教育。而且,适合中小学课堂学习的乐器,应该是既有音乐上的要求,又适合全体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技术上要求简单、易学的乐器,这种乐器,就以竖笛尤为适宜,因为它能吹奏简易旋律,清洁方便、携带方便,还能齐奏、合奏。现在高中的学生有一部分在小学阶段是学过竖笛的,有一定的兴趣基础,但他们在初中阶段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学习竖笛,对竖笛演奏的许多基本知识也不甚了解。因此,趁着新课程改革的契机,让高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地探究一下适合课堂演奏的小乐器――竖笛,是非常可行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目的。我校在高中学生中开展了音乐研究性学习,选题多样,根据这一届高中学生思维较活跃,而且普遍喜爱音乐的特点,我们选择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课题,例如:1.广东音乐2.粤曲的现状调查3.街舞流行的原因4.港台流行歌曲与大陆民歌的关系5.广州流行什么音乐?6.最流行的通俗音乐7.黄霜和他的音乐作品8.课堂小乐器――竖笛……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给了学生们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仅高一上学期就有11个小组,60余人报名参加了音乐研究性学习,结题汇报的时候,音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载歌载舞,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特别是课堂小乐器――竖笛(戏剧篇)的研究小组,他们不仅用详尽的史实介绍了竖笛的起源、发展、结构、品种及功能,还用竖笛为主奏乐器为大家表演,有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有《爱情白皮书》中的《启程》;有《风云》中的《永远永远》;还有《大长今》中的《希望》,听得同学们如痴如醉,这些音乐同学们太熟悉不过了,有的还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的主题曲,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欣赏口味,而且她们还在课件及论文中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

下面是我校高一(4)班其中一个音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堂小乐器――竖笛”课题的研究成果,组长:姚韵玲,组员:霍英慧、关凌、何致颖。她们在结题报告中这样写到:

研究背景:现代的教育主张多方面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多方面的文化,例如竖笛。近几年来竖笛在各中小学被广泛使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对其进行推广,希望大家能够欣赏与喜爱它。

研究步骤:

1.选定要研究的主题

2.收集资料

3.相互研究

4.制作powerpoint课件

5.修改powerpoint课件

6.排练节目

7.写论文、体会

8.完善研究工作

竖笛的起源:现存最早期竖笛(Recorder)的初型制造于13世纪中期:当时的竖笛中空管部分较狭窄,整支笛没有任何驳口。直至14世纪,出现了另一式样的竖笛――长256毫米,由两部分组成,有七个指孔(最低一个有两个小孔)和一个拇指孔;笛的底部较阔,形状像一个小钟,声音柔美。这一时期,最高音竖笛及中音竖笛已经被制造出来,亦有乐器制造者试图制造低音竖笛。

竖笛的发展: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们为仿效人声合唱,纷纷制造各类型的乐器家族,例如提琴家族、琉特琴家族等,竖笛家族亦因此开始形成。不同大小的竖笛应运而生,大大地方便了15至17世纪初期的作曲家,可以将器乐和声乐灵活结合,并尝试创作和表演福音音乐。

17世纪后期,巴罗克时期的竖笛已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音域较广,声音穿透力和表达力亦表现出色,十分适合在室内乐和协奏曲中使用。为了获得较准确的音准,乐器制造者将竖笛分为三部分,与我们今天所吹奏的直笛结构相似。

竖笛的三个常见名称:

(一)Recorder(英文):

英国人按乐器音色如鸟鸣般的动人而定名,又名鸟鸣笛。Recorder源于拉丁文的Recordari,意思是记忆或回想。竖笛是最能让人想起鸟儿歌唱的乐器。Recorder这词是指如鸟般地唱。因此我们了解Recorder是指令人回想起如夜莺唱歌般的笛子。

(二)Blockflote(德文):

德国人按发声原理而定名,又名木栓笛。竖笛结构圆,由于木栓的特殊设计,使得竖笛非常容易发声,而在德文中Block为木栓,flote为笛子之意,所以因此定名。

(三)Flauto diretto(意大利文):

意大利人按持笛方式而定名,又名直笛。意文中Flauto为笛子,diretto为直式之意。

竖笛的家族:竖笛又名牧童笛,而竖笛家族到目前为止,有八种长短不同的笛子,其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高音笛。①Klein Sopranino(最高音竖笛/短超高音竖笛川、超高音竖笛)约16cm;②Sopranino(超高音竖笛)约24cm;③Soprano(高音竖笛)约31cm;④Alto(中音竖笛)约47cm;⑤Tenor(次中音竖笛)约64cm;⑥Bass(低音竖笛)约96cm;⑦Great Bass(大低音竖笛)约125cm;⑧Contra Bass倍低音竖笛约200cm。

学习竖笛益处多1

(1)学习竖笛这一种乐器,可以使我们的肺功能更强,呼吸系统更健康;

(2)学习竖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耐性。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已成为一名吹奏竖笛的高手了,那时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耐性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因为,无论你学习哪一门技术,都

是需要耐心的,而学习竖笛尤其体现这一点。

(3)学习竖笛,可以挖掘你的音乐才能,提高你的音乐感,最终使你的音乐素质达到一种境界。

当你很好地掌握竖笛这一种乐器时,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吹奏自己喜欢的流行曲目或戏剧曲目,这样一来,你的音乐感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而且,你也能沉醉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海洋中。

(4)能学好竖笛不但可以提高你的音乐素质,还可以锻炼你做事情的专注能力。

学吹笛子,需要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只有用心研究,用心感觉,全身心地投入,我们才能吹好笛子。

学习竖笛益处多2

(1)具有美感。

体积小的竖笛很方便存放,我们不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很专业的盒子里,只要用一个笛套把它套起,放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了。

竖笛的结构简单,一般我们接触竖笛没多久,就能熟悉它的所有构成。

结构简单的竖笛,自然清洗起来也很方便。

它体积小,可并不代表它并没有体积大的钢琴、琵琶那么美,竖笛看起来可是很素美的。

(2)简单易学。

“万事开头难”是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本领都会遇到的难题,可是也不代表说,竖笛是非常难学的一种乐器,只要我们够耐性,有恒心,用心地学的话,一旦入门,竖笛其实是一种很好学的乐器。它会带给你很多的乐趣!很大的好处。近几年,竖笛这种乐器已在很多小学被广泛应用,一些中学也在学习竖笛,因为它不像学习电子琴那样,学校要耗费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这一乐器易学,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就会很快入门,而掌握后的应用机会也很多,不会是学会了它,随后又很快地荒废了。竖笛易学又应用较广,这一点比难学而又耗费资金的电子琴优越得多,值得学习与推广。

前几年,已有许多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学习竖笛,它不但能使学生从小就多掌握一种本领,而且,学竖笛迎合了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几年,竖笛在各学校,以至社会上的声望不断提高。可见,竖笛在学校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我们的学校,你们能见到竖笛的身影吗?现在,就让我们把它以及它美妙的声音带到你的身边,让大家共同享受这美妙如鸟鸣般动听的声音吧!

竖笛曲:

《茉莉花》――中国民歌

《启程》――《爱情白皮书》选曲

《永远永远》――《风云》选曲

《希望》――《大长今》选曲

这些乐曲由我们竖笛小组的成员吹奏。希望大家会喜欢。

有的同学在参加了音乐研究性学习竖笛课题研究后,写下这样的感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肯用心、肯投入,就会事半功倍。同样,演奏乐器也需要投入,从双手接触到乐器那一刻开始,乐器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演奏出什么样的乐曲,质量如何,就在于你是否用心投入。要知道,精纯的乐律,只会从有心人手中流淌出来,把身心与乐器沟通起来,才是演奏的关键所在。一个演奏者,无论对乐器的认识有多深,演奏有多娴熟,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一段音乐奏出,而不加任何感情的话,让听众感受到的,就只会是一堆毫不连贯的一个个断裂的音符,这样就会失去音乐传递感情的作用。这一方面,在我们研究性学习音乐会表演时,就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还有同学这样写:“在这次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我亲身学习了竖笛,通过老师的教学与我们的实践,我学会了正确的演奏姿势:身体保持正直,眼睛平视,肩部放松且自然下垂。笛口处放入口中不要太深,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的拇指封堵竖笛的背孔。就这样,我也可以算是学会了一点点的竖笛了,也会演奏一些简单的小曲,我很开心。”

有同学说:“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到,对于集体的演出,不单单是要有实力、有演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合作精神,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会有好的成绩出来。”

篇(6)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28-2

高中的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而优秀的精神品格,从而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主要途径。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高中音乐课只是一门辅助的课程,是为学生在学习主干课程之余调节情绪的。音乐课堂上只要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在音乐课上放放音乐或由学生展示通俗歌喉,仅此而已。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当前的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统一规划,使其遵循统一的开发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增强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共享性。本文认为可以从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整合,有效开发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资源。

一、积极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以资源为支撑,要想高中音乐教学出彩,必须要对现有的潜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可以说,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是高中音乐教学得以深入的保证。实际上,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教学的资源不仅仅限于教材,更加广阔的资源就在我们生活中。

(一)整合媒体教育资源

媒体教育资源主要指在社会中各种媒体里能够传播的资源。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书刊、报纸、音响、音像等。阅读可以使人告别心灵的孤独,体味一种独特的快乐。现代传媒业的发达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幸事,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电视,可以介绍一些好的节目,观看后在课堂上讨论。比如一些经典节目《每日一歌》、《每周一曲》、《星光舞台》等中的歌曲;或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等等。教师在选择这些资源之时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相比较初中生,高中生已逐渐形成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等方面。因此,媒体教育资源只有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时才有价值。教学中,教师在不伤害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分析、欣赏相关音乐资源,使学生逐步认识、体验音乐作品的美、丑,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少年宫的教师等)、杜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杜区文化艺术场馆、农村民俗活动等。比如在淮安市耳闻乐见的农村婚礼的吹打音乐、老年秧歌舞音乐等都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也是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整合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与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博物馆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教师通过紧密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音乐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整合高中学生资源

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便是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教学的主体之一,也是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生理、心理的发展正趋于成熟完善,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强,悄感丰富,还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愿望,如果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整合,其学生的热情必然高涨,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以作品《梁祝》为例,整合利用学生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个别学生促进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整合交流。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能拉小提琴。经过两周的准备,她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奏了爱情主题、副部主题,这个效果比听世界一流乐队的演奏好。因为现场的演奏与学生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亲近、亲切感,演奏学生的表情、身体语言、情感投入都使同学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次,在激发、整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展开研究型的学习,如一个小组着重对梁祝的传说及社会意义的研究,另一个小组研究本题材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越剧,还有一个小组研究作曲家、创作背景等,有些小组负责场景的布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采访本地剧团,还有更多的学生上网。实践证明,采取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掌握学习方法。

二、相互学习,整合师资队伍

要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水平,关键还是在于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多方面的途径,对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引导建立教师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都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针对单位教师的一些做法。想要提高整个学校乃至地区的音乐教学水平,必须要引导教师互相学习,整合音乐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为年轻教师提供机会,可以经常地听课、访问,学习老教育家、老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习班、研讨会的形式,交流心得,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努力读书,大胆实践,虚心学习,注意总结。在演唱、演奏能力上,教师要坚持练习,稳定地增强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反思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事间的经验交流对于促进教师的反思是十分有益的,同事之间还可相互交换问题,引发彼此的思考,从而促成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三、互动开放,整合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诚然,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基本知识。其中,学生对音符的认知、乐器的操作等不能自发产生,只有依靠灌输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灌输是必须和必要的。灌输并不能成为音乐教学的唯一方式。高中生的音乐认知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其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其音乐感知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此,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应该将高中音乐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进行社会实践

即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淮安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调查》这一课题,学生们“从长辈处口传心授、拜访邻居、社区老人”等这类活动中可以了解到柳琴戏、江苏梆子戏、柳子戏、泗州戏和淮海戏、清淮小曲、海州牌子曲等,一方面增长了音乐知识,扩展了课程资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二)文献资料研究

如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课题《中外弦乐器的初步比较与研究》,学生们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资料。如到图书馆查资料,购买磁带、CD或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些活动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的探究方式,也是一种较为简捷的探究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得课程资源得到扩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堂探讨研究

学生们将自己对于音乐知识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解说、介绍,甚至辩论,其特点是互动的,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可以是以个人方式提出观点,也可以是以几个人的合作方式、小组方式等。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7-01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引导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学习的课,也就是具正实施素质教育的课,是好课。从表现形式来看,传统的成功经验与现代教育思想结合的恰到好处的课,主动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的课,是好课。从对象看,师生各得共所,都有出色表现的课,是好课。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学生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分析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有九分之八的学生是当地人,根据他们年龄特点,各方面感知能力特点,另外九分之一的外校生,他们思维较为敏捷,想象力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进行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活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创设自主的环境,才能造就自主性的人;设置奴性的环境,只能造就奴隶!”

1、自主性

它与受动性、外在性相对立。其表现为学生行为的自主、自信与自律(自控)。自主性对教师的要求是“尊重”: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尊心,创造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能动活动的条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顾问、辨论会主席、对话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点拨和概括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之前教师行为应该是倾听,努力的倾听(这点在当前普遍没有做到)。应该区别“教学”与“教学生学”的不同,认识到从长远上看,少教才能多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反思”(自律、调整)。具有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人的重要特征;反思,是自主性的最重要表现。

2、活动性

活动性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效应转变为运动效应,不仅指动手、动口之类的操作参与,更指理性思考的投入。活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参与和投入的程度。未来社会需要肯于参与,善于活动的人;否则,生活和工作质量都不会太高。活动是未来社会的必须,也是学会学习的必须。活动性对于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空,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而非自己。必须强调指出,这里的活动是自主性的活动,即学生作主人的活动,而非学生是木偶的活动,也非“表演式”的专供参观学习的所谓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学习是试错的过程,不是复制、照相。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理解事物,都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错误,调整自己的教学,矫正或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

3、创造性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对中学生而言,不应该要求“发前人所未发”,仅要求“发自己所未发”即可。从社会需要与学习需要两个方面看,教学中都必须强调创造。创造性对教师的要求是实践与激励:自己的创造实践是对学生创造的激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创造离不开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离不开审美水平;因此,在引导与激励中,应该在美育上多下笔墨。对学生的要求是探索与猜想:探索是态度、猜想属方法。在课堂研究过程中,把握上述的主体动作,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创造出的特色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实验段与实验教师重视个案研究、不拘一格育人才。在注意研究课题的同时,特别注意“情感”的开发与利用,不局限于“知识流”的研究,可以吸纳现代教学人本派、理性派、感性派等三大流派的所长,促进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入。

篇(8)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由于这个课题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也在增强,并且他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有增多,因此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课改的一些基本理念,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遵循一个宗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导入课题时,我先展示一段节奏明快的电子音乐,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和着音乐跳舞,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从而进入课题研究。在我的整个课堂设计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即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性的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并出现许多出乎意料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如在讨论未来电子音乐能否完全代替传统音乐时,有的学生说电子音乐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音乐,因为电子乐器的扩音器太笨重了,很难搬运,哪有传统乐器那么方便,随时都可以进行演奏。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如果被调动起来是非常活跃的,不管学生从什么角度去研究问题,他只要是经过了思考的,我觉得都应该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占据主体地位,包括对电子音乐最后的总结,也是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的,教师只是做最后的归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比较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有美的视觉享受,因此制作多媒体的课件时,我非常注重画面的美感,并加入一些电子音乐的现场演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了解电子音乐的美。其次注重自己的仪态美,语言美,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感染和带动他们,这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我还运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教师用小提琴现场演奏一段音乐,以使学生能把传统小提琴和电子小提琴作出比较,教学效果很好,甚至有的学生被带动起来,主动要求展示自己的特长。如有的学生演奏钢琴,同学们就把钢琴与电子琴进行比较讨论。这种课堂中出现的即兴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这个课题上下来后,学生非常感兴趣,虽然他们平时也比较喜欢电子音乐,但通过这次学习,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就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了一些,并能有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喜悦。

篇(9)

(1)音乐鉴赏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我们都知道,安静轻柔的音乐能够使人精神放松,身心舒适愉悦;激扬高亢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好的音乐是我们心灵的鸡汤,它会感动我们,催人泪下,它能激励我们,发人深省,它可抚慰我们,宁静致远。因此,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具备高雅的生活情操。音乐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激励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例如,乐曲《春江花月夜》《田园交响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心灵的宁静,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歌曲《龙的传人》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情怀,学生通过欣赏并学唱《龙的传人》,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贝多芬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能够从他身残志坚、执着追求的精神得到启发,学习他的高尚品质,把自己历练成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有志青年。

(2)音乐鉴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高素质。音乐鉴赏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熟识大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增进对音乐发展史的了解,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音乐鉴赏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呈现出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这有助于学生发展想象力,活跃思想,启迪智慧,增强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索掌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思想内涵等问题,因此,能够进一步加强历史、政治、文学等学科的素养,促使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青年。

二、培养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措施

(1)教师向学生讲解基本的音乐知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应建立在音乐基础知识之上,不懂音乐基础知识,就难以对音乐作品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赏析。因此,学生应该学习掌握节奏、旋律、调式、和声、演唱形式、音乐发展史、乐器分类、乐器音色特点等基础知识,在欣赏音乐时,只有结合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学生才能更好地对音乐作品做出鉴赏,而不会由于对基础知识一窍不通而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师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逐步引导,不能一蹴而就。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心无杂念,认真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内容、主题、情感,感受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然后让学生整理思绪,各抒己见,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表达出对音乐作品含义、思想、情绪的理解。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作品的纯音乐,让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通过对纯音乐的节奏、韵律、和声、情绪等进行分析,深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精髓所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3)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上的音乐教学,还应为学生多介绍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学习了“乡音乡情”之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松花江上》等与“乡音乡情”思想情感相似的作品,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情感的理解,从而从中获取积极因素,强化音乐素质和人格修养。

篇(10)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笔者在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策略,指出应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信心、乐趣,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中的因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师、课程、学生、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作为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被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转化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进行情感因素分析,是进一步提出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的前提。

1.教材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材料。音乐教材是以音乐为内容的教材,音乐教材中的每一段内容都有其相应的情感,其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是音乐情感。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的反映,表现为或愉快、或忧伤,或赞叹、或愤怒,或兴奋、或恐惧。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在音乐作品中通常表现欢快的情绪都喜欢采用跳跃、向上的音调进行,配上快速的节奏和明亮的音色,如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全曲欢快、抒情、健康、开朗,旋律起伏较大。曲作者用了各种变调手法,使旋律在各个声部交替、穿插,此起彼伏,犹如青年男女们在山顶、山坡、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热情而优美的歌声。在表现“哀”的情绪时,多采用比较缓慢的速度、级进下行的音调来表现,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在那觉悟的旋律中将作者阿炳的悲、恨、爱全部溶融在深情的旋律中,说他是写景,却景中有情;说他是抒情,却情中有景,其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教学环节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的情感因素分析。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模糊,而且往往以远期教学要求代替近期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目标经常用一些内部心理状态的语言来陈述目标,比如了解、知道、懂得、鉴赏等,表述的文字比较含糊,不够明确具体。如有位教师在赏析《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理解能力。”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无法评价“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情感”和“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可以使用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列出、写出、认出、辨别等。音乐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效果。如在上《唱响国歌》一课时,笔者在仔细分析情感目标的前提下,确定了抓住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这一条知识主线,为学生情感体验铺设了平台;设计让学生听辨三和弦,寻找旋律音走向,体验三个“起来”的力度变化,讲解国歌来历等一系列环节。笔者始终围绕这一情感目标将所有的教学环节串成一线,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目标清晰,情意悠长,“以情带情、以情激情”,以自己的国歌情结感染学生,以一系列的音乐体验、问题思考、图片展示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生神圣而庄严的歌声中巧妙地完成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坚韧、不屈、勇敢、团结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且这个方法教师用得得心应手,学生也能顺利接受时,其中的情感因素就被激活了,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顺利地交流。因此,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在识谱教学中讲解升、降音时,教师可以将“do”“do”“do”和“re”“re”“re”作比较,在唱“do”“do”“d”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教师在唱这三个音的过程中身体有哪些变化。唱“do”音的时候教师站得很平稳,唱“do”音的时候身体微微有些向上,唱“d”音的时候身体就更加向上;而在唱“re”音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平稳的,唱“re”音的时候身体向下沉一些,唱“re”音的时候就更往下沉。当学生看到教师的这种变化时,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升、降音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变化和内心感受。其实,在音乐理论理中,“do”的音高与“re”的音高是相等的,“do”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d”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但由于唱名的不同,给演唱者带来的内心体验和身体感觉也就完全不同。原本枯燥的识谱教学课,经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情绪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感染而变得有趣且有生气,在欢乐的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奇妙。

(3)教学环境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施教者在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起到陶冶身心、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丰富情绪情感的个体,因此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总会有一定的情绪情感在里面,当然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因素。课堂的气氛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状况的体现。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顺畅会形成活泼而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信息交流有阻碍则会形成压抑的、严肃的学习氛围。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直观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认知信息交流同时进行的还有人际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是指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同时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彼此的人际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态度上显露出来,同样,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行、态度中表现出来。师生间的情感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事实上,师生间的人际情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内外各方面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发展的,好比在现实中,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明显比和任课教师的关系要深得多。因而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音乐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发的举动和言辞时,更应该明锐捕捉,换位交流,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和人的情感共振。在一次主题为《乡音乡情》专题音乐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聆听、演唱、分析(旋律下行)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体会浓浓的思乡情,学习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学分引情―激情―燃情―升情四个环节进行。第四环节是惯例性的拓展实践,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艺术家用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表现了悠悠的乡情,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思乡情吗?”这个环节本来是要组织学生讨论后展开实践的,但此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朗诵声,这让还沉浸在祥和的学习氛围中的其他学生和笔者都感到吃惊,循声望去,教室后面一位平日里有点调皮的男生正在手舞足蹈地朗诵《静夜思》。联想他平时的表现,笔者一种无名的情绪突涌心中,今天竟然在公开课上“捣乱”,可没等走近他,突然又传来了另一学生的声音:“老师,请您给他配上音乐。”顿时,教室里一下子升温了,学生个个眼睛闪闪发光,他们心中的情感仿佛要喷泄而出似的。当那两位学生期待和深情的目光和笔者不期而遇时,笔者立刻否定他们要捣乱的看法,突然意识到那种在平日里看来是夸张的朗诵其实是学生对音乐感悟的流露,为他配上音乐也恰是学生情到深处自成曲的需求。这时笔者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继而转向全体学生:“老师想和同学一起来为他配上音乐好吗?”就这样,那深情而又“稚嫩”的歌声回荡在教室四周,流淌于学生的心田。当全场掌声响起的时候,先前那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一阵阵喜悦与自豪的微笑,师生在《鼓浪屿之波》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一份宽容、一份尊重将师生情凝固。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形成情感交流的回路。教学活动中不仅存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存在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科技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合作探索,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更关注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与不同的对象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没有合作就没有课题研究的成功。研究性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例如笔者在执教《行进中的歌》这一单元时,在欣赏完《运动员进行曲》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运动会开幕式中运动员入场的情景进行表演,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的一组,听从本组组长的安排接受分工,跟学生共同参与表演。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组学生的合作热情甚是高涨,就连平时不太乐于表现自我的几个学生,也在笔者的主动参与下能积极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互动合作达到了和谐。

二、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与利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体现。它与人的需要和认识过程关系密切,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基础音乐教学必须遵循和运用音乐擅长于抒发感情、激感的特点,以情感培育为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仅是音乐课自身的教学内涵,还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更可以使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操自觉抵制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侵蚀。

1.感受与鉴赏:在欣赏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

(1)通过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获得情感体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乐本篇》就已经指出:“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描述音乐是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音乐是心物交融的产物,是典型的表情艺术。音乐所抒之情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升华,就必须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社会及经历。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无一不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情感升华,无一不是他个人生活道路上的情感结晶。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精神和信念,既是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贝多芬与贫穷、疾病、失意等不幸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反映。1808年,贝多芬住在风光明媚的乡下,怀着恋爱的温馨,心境恬然,于是又创作了美丽的如“夏日的神明的梦”一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他不仅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他既有如火的激情,又有似水的柔情。如果割断作曲家的作品与他生活遭遇和所处时代的联系,那么,对其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就难以理解了。因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精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情感体验的入口。

(2)通过音乐自身语言的美来进行情感体验。构成音乐语言美的要素有很多方面,例如旋律的美、节奏的美、和声的美、复调和曲式的美。在这些要素中,最富于表情性的是旋律。旋律从本质上说是人声形态的转化,而人声是人类最直接的表情方式,所以人们常以欢快的、温柔的、雄壮的等感情饰语来指称各种各样的旋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旋律进行的曲折、流畅、起伏平衡等特点来分析旋律或旋律的风格,进而感知音乐内涵的美。例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3)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如:《我爱你,中国》、《黄河大合唱》、《我的太阳》及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打破学生对欣赏音乐的神秘感,让学生自己感到能听懂音乐。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欣赏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听辨不同的乐器,分析作品的段落、风格等。音乐可以富于学生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交流又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2.表现教学: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表现。

表现教学包含“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1)准确地解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一首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或对现实生活的心态。对作品意境的深入理解是演唱或演奏好作品的重要基础。每首作品都有一整套表情达意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是通过音乐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别是旋律,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要备课充分,并运用简洁、合适的语言,分析作品旋律、节奏,使学生领会作者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教师可先把作品的段落、标题、每段的内容、整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进行讲解。第一遍,采用边解说、边欣赏的办法,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第二遍,聆听全曲并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及变化统一的特点,视唱主题旋律和统一的结尾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第三遍的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读一首古诗或画一幅画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优美娴熟地范唱、范奏,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或范奏,是对学生产生直观影响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示范、激情的演唱(奏)、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能唤起学生的美感。如,《走向大自然》这首歌,歌曲频繁地使用后半拍起唱,休止及切音节奏多次出现,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总是抢拍。通过范唱去启发学生,以情带声,并逐步训练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贯圆润的声音进行歌唱,这样才能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时,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随后的演唱(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3.创造教学:在真实情感培养中发掘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所以,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特定的自然情境或生活情景,培养真情实感。

(1)引导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体验情感。音乐的教学、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根据想象自由和富于创造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驾驭思维的航船,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自由驰骋、自由翱翔,去领略创造思维的迷人意境,去享受创造后的愉快,以及表现所领略到的情感。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2)设计即兴性活动,进行情感培育。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要尽量多采用即兴性创作活动。这里的“即兴性”是指实现不必做准备的临时性的创作活动。如音响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要表现鸟叫声,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有的学生可能选择笛子,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二胡,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人声。总之,这种选择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想象性和参与性作保证。又如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表现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学生的想象可能会更细致一些。他们可以用短笛奏出或长或短半音阶来表现风声,可以用大鼓、定音鼓、大镲来表现雷电的声音,可以用甩动纸张的方法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的声音,可以用人声表现人们的奔跑声和呼叫声,等等。

(3)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增强情感表现。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创作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音乐情境或生活情节,像设计《三个和尚》的音乐剧,就可以选择初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因为初中学生既有一定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可能就会认为用回旋曲式来表现这段故事比较合适。念经的情节可以用有规律的、木鱼的节奏声来表现安详虔诚的意境,而挑水的情节可以分别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节奏来表现。

参考文献:

[1]孙岩.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何忠辉.论唱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3]彭超,刘小林.论音乐的情感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4]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本内特•雷默.音乐教学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篇(11)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